【文档说明】【精准解析】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doc,共(15)页,180.0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e5cd7d9af6fd821f023d7d20a6681dd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0分)1.西周铭文记载,成王和周公效仿武王举行祭祖活动。在新邑的宗庙完成祭祀之后,成王对前来参加典礼的“宗小子”进行诰渝,宣布武王的遗志,要求“宅兹中国”,并申
明“迁宅(都)”的必要性。这反映出西周A.政治活动充满神权色彩B.祭祖活动加强了中央集权C.祭祖活动旨在巩固政权D.宗法制度保障了贵族特权【答案】C【解析】【详解】祭祀活动中周成王对参加典礼的“宗小子”进行诰谕,同时申明
迁都的必要性,这体现了周天子借助祖宗获得权威性,以及对迁都合法性的确认,由此可知,西周的祭祖活动目的在于巩固统治,C正确;西周的祭祖活动更多的是关注现实问题,并未体现出神权,排除A;西周并未确立起中央集权,排除B;D与题无关,排除。2.1082年,
宋神宗改革官制。以三省首长为尚书令、中书令、侍中,官高不除。以尚书省左、右仆射为宰相,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为门下省首长;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为中书省首长。宋神宗此举旨在A.避免独相专权局面出现B.增强中枢官僚机构力量C.提高中央政府决策效能D.充分发挥宰相辅政功能【答案】A【解析】【详
解】三省首长是尚书令、中书令和侍中,同时又以尚书省的左右仆射为门下和中书两省的首长,这样将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之间形成一种分权关系,避免了独相专权,A正确;中枢官僚并未发生数量上的变化,反而在权力上相互牵制,削弱了中书官僚机构的力量,排除B;官制改革使得三省之间相互牵制,
不利于决策效率的提升,排除C;官制改革削弱了相权,使得宰相辅政功能不能充分发挥,排除D。3.新《元史》载:“今御史台官,内有监察院以隶之,外有廉访司以承之。”由此可知,元代A.监察官员相互制衡B.监察体系较为严密C.中
央严格管控地方D.监察机构权力膨胀【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今御史台官,内有监察院以隶之,外有廉访司以承之。”结合所学可知,御史台是中央监察机构,材料表明御史台受到监察院、廉访司的制约,说明元朝监察体系较为严密,故选B,排除D;材料无法体现监察官
员相互制衡,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元朝的监察体系,无法体现中央严格管控地方,排除C。4.鸦片战争期间,大学士琦善奏折内虽有"谕英夷”“英夷不遵劝诫”的字样,但他在与英人移文往来中,却用“贵国”“贵统帅”的称呼。且他与英人面议时,完全平等相待。琦
善的这些行为A.体现了天朝上国的包容B.属于拉拢英人的权宜之计C.成为向西方学习的先声D.具有一定的近代外交色彩【答案】D【解析】【详解】对皇上上书称英国人称“英夷”,反映了天朝上国的心态在统治者心中根深蒂固,而近代外交
的主要特征就是国与国之间的平等相待和外交礼仪的程序化,所以与英人移文往来,用“贵国”,与英人面议时,完全平等对待,则表明琦善的行为具有一定的近代外交色彩,故选D;天朝上国的思想是以我为中心的不对等的交往观念,A错误;材料体现对等的外交理念,
B说法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向西方学习,C错误。5.如表是1895~1898年11月西方列强在华修筑铁路的情况(单位:公里)。这一现象反映了西方列强()英国沙俄德国比利时法国美国28001530720650420300A.对中国经济侵
略的深化B.联合对华进行经济投资C.已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D.使中国沦为殖民地国家【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的是甲午战争以后列强在中国修筑铁路的公里数,修建铁路是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突出表现,材料反映出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的加深,故选A;材料看不出列强的
联合,排除B;材料中体现不出列强已经掌握了中国的经济命脉,排除C;中国近代没有沦为殖民地国家,排除D。6.西安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很快从“公审蒋介石"的宣传口号中冷静过来,并确立“联蒋抗日"的方针,且对国民党的斗争口号集中在国民党内的亲日派身上;在统一战线问题上.中国共产党视蒋介石为合作对象
,号召“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中国共产党的这些举措A.消除了与国民党的矛盾B.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C.适应了民族抗战的需要D.壮大了反抗国民政府的力量【答案】C【解析】【详解】由题意可知,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所以西
安事变后中共的一系列措施都是围绕抗日展开的,适应了民族抗战的需要,故选C;中共的措施主要是为了适应抗战形势,并没有消除与国民党的矛盾,排除A;此时主要矛盾是中日民族矛盾,国民革命主要是在20世纪20年代,排除B;中共的举措是为抗日,而非壮大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排除D。故选C。7.1900年年初.美国驻华公使爱德温康格致电美国政府说:“我们不能将部队撒出,他们一定要来保护自己的国民,因为清政府已经不能给外国人提供保护。我们别无他求,只要求得到保护.“促使康格发出这一请求的主要原因是A.清政府英勇抵抗
外来侵略B.义和团反帝斗争迅猛发展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失败D.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政府【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00年中国爆发义和团运动,义和团打出“扶清灭洋”的口号,进行盲目排外,
因此康格发出留驻军队的请求以保护美国公民,故选B;导致康格发出这一请求的原因是义和团运动的发展,而非清政府抗击外来侵略,排除A;美国本身就是侵华的八国之一,且八国联军侵华没有失败,排除C;1911年才爆发了辛亥革命,排除D。故选B。8.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时。在各地致来的贺电、函札中,“或称大总统陛下,或书恭请圣安等字样"。这一现象折射出A.民主共和政体徒有其表B.辛亥革命未触动传统文化C.封建皇权观念影响较深D.总统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答案】C【解析】【详解】各地致来的贺电
、函札中既有称呼大总统陛下的,也有书写恭请圣安的,后者是封建皇权在观念上的一种反映,说明当时封建皇权观念影响较深,C正确;题干内容与民主共和政体无关,排除A;题干中的称呼并不是传统文化的内容,排除B;D不符合史实,临时大总统权力受到制约,排除。9.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沈伯尘画了
《工商学打倒曹陆章》.这反映出五四运动A.以推翻北洋军阀政府为目的B.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C.促使巴黎和会上的外交胜利D.竭力宜传马克思主义【答案】B【解析】【详解】(《工商学打倒曹陆章》)图片中从右向左,劳动(者)、学(生)和商(人)三支力量紧握在一起,将斗
争的铁拳对准曹陆章(三个卖国贼),反映出五四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五四运动的目的是要“推翻北洋军阀政府”,A项错误;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并未取得外交胜利,C项错误;材料与“宜传马克思主义”无关,D项错误。10.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
燎原》一文中提出:“抛弃城市斗争,是错误的;但是畏惧农民势力的发展,以为将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如果党员中有这种意见我们以为也是错误的。”毛泽东文章中提到的党内这种关于革命道路分歧基本结束于A.井冈山根据地建立B.八七会议召开C.遵义会议召开
D.中共七大的召开【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共内部依然对革命道路出现分歧,1935年遵义会议的召开使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妥
善地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故C项正确;井冈山根据地建立体现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并未解决题干中党内的道路分歧,排除A项;八七会议召开确立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排除B项;中共七
大作了推动抗战胜利的政治动员及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排除D项。故选C。11.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说:“我们不能再长征了,我们要千秋万代坐北京。没有党外人士进人政府就不行。安置他们要各得其所。要用大位置才能安置.“为此,新中国成立后实行A.村民自治和村级
选举制度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建立包括党外人士在内的民主政府,“用大位置”安置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新中国成立
后实行了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项正确;村民自治和村级选举制度是改革开放以来实行的基层民主建设,与“党外人士进人政府”无关,A项错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已经开始实行,其目的不
是为了“安置”党外人士,B项错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是为了“用大位置”安置党外人士,D项错误。12.下面是澳门就业人口数量情况统计图(单位:千人)。据图中现象可得出的正确认识是A.澳门回归后社会经济的发展加速
B.“一国两制”是澳门发展的保障C.内地加大对澳门的经济支持力度D.祖国统一符合全国人民的愿望【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数据可知,从2000年开始,澳门就业人数不断增长,经济发展是促进就业的根本途径,可见,澳门回归后社会经济的发展加速促进就业人数的增加,
说明“一国两制”是澳门发展的保障,B项正确;澳门回归后经济发展是材料表象,而不是所反映的问题,A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澳门回归后期就业人数增长的情况,没有体现内地对澳门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C项错误;材料数据体现了澳门就业人数不断增加,无法体现祖国统一符合全国人民的愿望,D项错误
。13.2019年,中国相继主办了4场外交活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这表明当今中国A.奉行新型区域合作模式B.全面参与联合国各项事务C.外交方式呈多样化特征D.力主构建国际政治新秩序
【答案】C【解析】【详解】中国承办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世界园艺博览会、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国际进口博览会,说明中国开展多种形式的外交活动,故选C;世界园艺博览会、国际进口博览会无法体现区域合作模式,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联合国的信息,排除B;
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14.《十二铜表法》规定:对剥夺一人的生命、自由和国籍的判决,是专属百人团会议的权力。这一规定蕴含的原则是A.社会契约B.天赋人权C.法律至上D.司法独立【答案】D【解析】【详解】《十二铜表法》规定:对剥夺一人的生命、自由和国籍的判决,是“专属百人团会议”的权力。这一规
定蕴含着司法独立的原则,D项正确;社会契约、天赋人权和法律至上都与“专属百人团会议”才能判决“剥夺一人的生命、自由和国籍”的规定不符,ABC三项错误。15.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兵变法案》,规定国王若征召一支常备军,只可以维持半年左右时间,否
则不拨款。这一法案表明A.议会垄断了国家军事权B.国王的军权受到议会的限制C.英国民主政治尚需完善D.君主立宪制在英国正式确立【答案】B【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英国议会不允许国王长时间维持常备军,目的在于限制国王权力,故选B;国王可以短
时间征召一支常备军,说明议会并没有垄断军事权,排除A;议会限制国王的军事权本身就是民主政治完善的表现,排除C;《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排除D。故选B。16.1871年普法战争的胜利,使德意志实现
了统一,成立了德意志帝国,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为德意志帝国皇帝,俾斯麦为德意志帝国首相,形成了“普鲁士由贵族领导,帝国则由普鲁士领导”的局面。可见,德意志帝国A.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B.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C.保留浓厚的封建残余D.地方邦国的权力过大【答
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统一后的德意志帝国皇帝和首相由普鲁士的国王和首相担任,形成了“普鲁士由贵族领导,帝国则由普鲁士领导”,说明德意志统一后,整个德国普鲁士化了,完全继承了普鲁士的封建专制主义
历史传统,故选C;材料没有体现走上军国主义道路,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君主立宪制,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德意志实行联邦制,D错误。17.巴黎公社的工作人员常身兼三四个职务,但他们的工资仅相当于君主制度下或共和国时期公职
人员的几分之一甚至十几分之一。这体现了巴黎公社A.面临严峻的经济形势B.经过民主选举而产生C.政治管理体制不完备D.鲜明的社会公仆意识【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工作人员常身兼三四个职务……工资仅相当于君主制度下或共和国时期公职人员的几分之一甚至十几分之一”可知,巴黎公社工
作人员身兼数职,工资却很微薄,说明他们实心实意地为人民服务,具有鲜明的社会公仆意识,D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巴黎公社工作人员的工资情况,不能体现巴黎公社经济形势,A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巴黎公社工作人员经选举产生,但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巴黎公社工作人员的产生方式,
B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巴黎公社工作人员的工资情况,没有涉及巴黎公社政治管理体制问题,C项错误。18.1945年2月4日至12日,在苏联克里米重半岛召开的雅尔塔苏.美、英三国首脑会议,在所谓的“雅尔塔体制”下,不仅德国被分制占领
。整个欧洲也被“一分为二”。分别划为苏联和西方的势力范围。据此可知,“雅尔塔体制”的确立A.是大国实力对比和互相妥协的产物B.是美苏从盟友变成对手的标志C.表明两大阵营对峙的局面正式形成D.不利于战后世界的和平
与稳定【答案】A【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雅尔塔体制分区占领了德国,欧洲也被“一分为二”,说明雅尔塔体制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是美苏相互妥协的产物,故选A;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从盟友变成对手,排除B;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两大阵营对峙正式形
成,排除C;雅尔塔体制在客观上也起到了稳定世界局势的作用,D项说法有误,排除。故选A。19.21世紀初,美国国家安全问题专家卡普兰说:“目前的这个世界既没有变成多极世界,也没有发展到无政府的混乱状态”。这一言论的依据是A.资本主义阵营发生分裂B.国际间的竞争日趋减弱C.“一超
多强”局面的形成D.美国霸主地位发生动摇【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目前的这个世界既没有变成多极世界,也没有发展到无政府的混乱状态”,说明当前世界尚未形成多极化局面,而且由于冷战结束,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形成了“一超
多强”的局面,C正确;题干描述的是整个世界的政治格局,而非资本主义世界,排除A;当前世界政治格局是多极化趋势,国际间的竞争是在强化而非减弱,排除B;通过题干并不能判断出美国霸主地位动摇,排除D。20.有学者认为,周人以农业立国,历代周王对农业
十分重视。在周宣王以前,国家每年都要举行籍田礼,即周天子带领百官到农田中亲自耕作。据此可知,西周籍田礼的举行A.加强了对农业经济的管理B.推动了农耕文明的发展C.体现了礼乐制度等级森严D.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答案】B【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周人以农业立国,历代周王对农业十分重视”“周天子带领百官到农田中亲自耕作”等信息可知,周王鼓励耕种,这有利于推动农耕文明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周天子鼓励耕种,并未涉及国家对经济的管理,A项错
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周天子重视农业,并未涉及礼乐制度的等级森严,C项错误;小农经济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不符合材料内容,D项错误。21.秦始皇用兵岭南之后,又把关东商人发往岭南戍边,“先发吏有谪及赘婿、贾人,后以尝有市籍者,又后以大父母、父母尝有市籍者,后人间,取其左"。秦始皇此举主要
是为了A.发展岭南商业经济B.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C.促进区域经济交流D.加强对全国经济的控制【答案】D【解析】【详解】秦始皇“谪戍”商人是重农抑商的表现,秦始皇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是为了加强对经济的控制,故选D;秦始皇的措施是进行抑商,而非发展岭南商业和促进区域经济交流,排除A
C;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B。故选D。22.清代人李格在其所撰的《自流井》中描述:“(四川富荣盐场)担水之夫约有万,盐船之夫其数倍于担水之夫,担盐之夫又倍之。盐匠、山匠、灶头,操此三艺者约有万,积巨金业盐者数百家。”这表明当地A.制盐业规模比较大B.官营手工业占主导C.农
业经济地位下降D.雇佣劳动广泛存在【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四川盐场“担水之夫约有万”“盐船之夫其数倍于担水之夫”、“担盐之夫又倍之”、“盐匠,山匠,灶头,操此三艺者约有万”可知从事制盐业的人数众多,说明制盐业规模比较大,故A选项正确;材
料没有说明盐场的性质,无法说明官营手工业占主导,B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制盐业,没有说明农业经济地位情况,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说明四川富荣盐场人数众多,无法反映雇佣劳动广泛存在,D项错误。23.“自五口通商后,洋商对于新辟之商埠,期望颇奢,惟宁波.福州、厦门三处开
埠后,贸易状况反使人异常失望,殊出意表。”洋商“异常失望“从侧面反映了A.列强侵华造成的冲击小B.中国自然经济的封闭性C.中国传统经济秩序瓦解D.列强未达到侵华的目的【答案】B【解析】【详解】五口通商之后,西方商人并未看到预期的贸易效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商口岸开放之
后,由于受到自然经济的抵制,外国商品滞销,因此西方商人失望,B正确;列强侵华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观念等方面有较大冲击,排除A;鸦片战争后,中国原有的经济秩序缓慢瓦解,C夸大了这一瓦解进程,排除;列
强侵华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打开中国市场的目的,但是并未完全满足,排除D。24.如表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概况。对表格信息解读合理的是()时间1895~1911年1914~1919年新增资本额(万元)6558580年增长工矿数(家)2963A.国内政策始终束缚民族工业发展B.民族工业自产生后发展速度
逐渐加快C.民族工业成为国家主要经济力量D.民族工业发展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较大【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表格信息可知,近代民族工业在资本和厂矿数量上1914~1919年1895~1911年均在增长。结合所学可知,1914~1919年处于一战时期,这
一时期由于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促进民族工业迅速发展,即表格信息说明民族工业发展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较大,故D项正确;1895~1911年处于甲午中日战争后,这一时期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1914~1919年处于民国初期,这一时期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一系列法令促进民族工业发展,因此这两个时期国内政策均较宽松,不是束缚而是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故A项错误;民族工业产生后是曲折发展,故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近代中国以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民族工业没有成为国家主要经济力量
,故C项错误。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0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初,开国皇帝刘邦惩成亡泰孤立之败,综周秦之分封与那县为一体,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封国并行的行政体制,制定了一系
列对封国控放适度的政策,使封国在维护国家政权、促进经济恢复、发展中发挥了屏藩枝辅的作用。吴楚七国之乱平定后,景、武及后世诸帝不断削弱封国。强大郡县,使汉初郡国并行制演变为单一的郡县制,汉政权因此失去了地方藩护力量。因而,导致了王氏外戚篡权。——摘煸自汤其领《西汉郡国
并行论》材料二明初沿用元制,洪武九年(1376年),废除行省制度,将地方权力一分为三,即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这些政区习慣上仍称为“省".其管辖范围除陕西、四川、云南外,一般比原行中书省要小一些。将行省分为三使司,是一种预防省级官员形成地方割据的分权
策略,然而。这一新制度实际加强了省一级的行政能力。由于明代增加省的数量削弱了政府跨区域协调能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后来又增设了巡抚和总督来应付需要跨省协力解决的突发问题。——摘蝙自【加】卜正民等《哈佛中国史》(1)根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汉在地方行政体制上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代在地方行政体制上的变迁,并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地方行政体制变迁的认识。【答案】(1)变化:由汉初椰国并行制演化为单一的郡县制。影响:消除了地方分裂制据
的隐患,强化了中央集权;使中央失去了地方藩护力量,导致外戚篡权。(2)变迁:从沿用行省制到废行省设三司,后又增设巡抚和总督统辖。认识:以加强中央集权为主要目的;在沿袭前代制度的基础上不断变革;处理好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关系有利于社会发展。【解析】【详解】(1)变化:根据材料“综周
秦之分封与那县为一体,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封国并行的行政体制”“吴楚七国之乱平定后,景、武及后世诸帝不断削弱封国。强大郡县,使汉初郡国并行制演变为单一的郡县制”可知,由汉初郡国并行制演化为单一的郡县制。影响:根据
所学知识可知,削弱诸侯国,壮大郡县有助于消除了地方分裂制据的隐患,强化了中央集权;根据材料“汉政权因此失去了地方藩护力量。因而,导致了王氏外戚篡权”可知,使中央失去了地方藩护力量,导致外戚篡权。(2)变迁:根据材料“明初沿用元制,洪武九年(1376年),废除行省制度,将地方权力一分为三,即承
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后来又增设了巡抚和总督来应付需要跨省协力解决的突发问题”可知,从沿用行省制到废行省设三司,后又增设巡抚和总督统辖。认识:根据材料“将行省分为三使司,是一种预防省级官员形成地方割据的分权策略”可知,以加强中央集权为主要目的;明代是
在行省制基础上进行改革,后来增设督抚,说明是在沿袭前代制度的基础上不断变革;根据材料“这一新制度实际加强了省一级的行政能力。由于明代增加省的数量削弱了政府跨区域协调能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后来又增设了巡抚和总督来应付需要跨省协力解决的突发问题”可知,处理好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关系有利于社会发展。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49~1966年我国国家元首出访次数表(单位:次)年份19491957196019631966次数15——整理自李俨鹏{中国国家元首出访与中国外交》材
料二2003~2009年我国国家元首出访主权国家、地区地城分布表(单位:次)地区周边地区欧洲北美丙亚.北非散哈拉以南非洲社丁美洲大洋洲次数96671530514615——整理自刘长敏、黄建达《当代中国首脑出访与周边外交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49—1966年我国国家元首出访较少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2003—2009年我国国家元首出访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意义。【答案】(1)原因:“一边倒"方针的贯彻;两极格局下中国受到西方国家的包围封锁;意识形态的束缚。(2)特
点:出访次数增多;出访周边地区最频繁;出访目的地遍及世界各大洲。意义:有利于扩大中国的影响,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促进了我国与世界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为国内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推动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发展。【解析】【详解】(1)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实行
“一边倒”方针,在此背景下,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有限,因此出访较少;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至1966年,在两极格局下,中国受到西方国家的包围封锁,因此国家元首出访较少;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家元首出访较少很大程度
上是受到意识形态的束缚。(2)特点:相比于1949年至1966年出访次数而言,2003年至2009年的出访次数增多;从出访地区来看,2003年至2009年出访周边地区最频繁;从出访的目的地来看,2003年至2009年出访目的地遍及世界各大洲。意义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03年至2009年正值我国综合国力提升时期,国家元首出访有利于扩大中国的影响,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国家元首的出访次数增加,能够促进了我国与世界的交流与合作;2003
年至2009年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国家元首多次出访周边国家,有利于为国内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从世界政治格局变化来看,国家元首出访是积极参与国际事务,这样有助于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发展。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在一个正常的社会中,向上流动的渠
道应该是畅通的,对所有人来说,机会是均等的。“社会阶层固化”恰恰是因为这种流动的通道被堵塞了。如果下层的人们看不到上升的希望,不满情绪就会增加,产生一种社会张力,张力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社会震荡。可以说,社会流动是阶层和谐的重要保证。——摘編自辛鸣
等《防止“阶层固化”促进社会流动》依据材料提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世界古近代政治的相关史实予以阐释。(说明:观点可来自材料,也可提出己的观点。)【答案】示例一观点:阶层固化阻碍了社会流动。阐释:古代雅典在梭伦改革前,阶层固化,实行债务奴隶制,奴隶主贵族垄断政治经济大权,社会流动慢。梭伦改革实行财产
等级制以财产多寡划分公民等级并授予相应官职,使新兴的工商业阶层和平民的政治地位提升,开始分享政治权利,促进了社会流动。因此,阶层固化状态不利于社会的流动。示例二观点:阶层流动有利于推动社会发展。阐释: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发动了推翻詹姆士二世统治的不流血的“光荣
革命"。随后议会颁布《权利法案》,国家权力重心由君主转移到议会,君主立宪制政体确立,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掌握了国家政权,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议会更多席位,加强了在
议会中的作用,促进了英国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因此,阶层流动对社会发展起了推动作用。【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社会流动是阶层和谐的重要保证”结合所学可以社会阶层是指社会上分成不同地位高低的阶层,如贵族、奴隶等;社会流动是指不同阶层出身可以因为后天因素而转化为另一个阶层,
如平民可以通过个人能力而变成官员,因此可以得出一个观点:社会流动是阶层流动对社会发展起了推动作用。要注意的是题干要求“并结合世界古近代政治的相关史实予以阐释”,所以论证只能从世界史找,结合所学可以联系到近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和完善的过程,说明社会流动缓和社会矛盾,推动社会的发展。近代英国通过资
产阶级革命,最终通过“光荣革命”建立君主立宪制,对下议院议员的选举中,通过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议会更多席位,加强了在议会中的作用,促进了英国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实现社会阶层的流动,推动英国民
主制度的发展,综上所述,阶层流动对社会发展起了推动作用。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江南地区的丝织业,早在宋元以前就已经存在,至明万历年间更加发达,史称“万历时的苏州"。“我吴市民周籍因业。大户张机为生,
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百数人,嗷嗷相聚幺庙山,听大户呼织。日取分全饔飧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材料二通久源轧花厂的创办人是著
名实业家严信厚先生。1887年3月开工的.通久源轧花厂,使用日本造的蒸汽发动机和锅炉。他首选创办机器轧花厂,其原因主要在于宁波是浙江省最早的商埠,附近各县农村普遍又栽培棉花。1894年,严信厚又与戴瑞卿等沪甬巨商富贾集资45万银两,创设了浙江省第一家纱厂——通久源纺纱织布局,购置进口锅炉、
发动机、纺纱机,以纺纱为主,亦称通久源纱厂。1898年9月,《中外日报》报道:该厂“生意亦畅"。1917年通久源纱厂因失火被焚。——摘编自谢振声《宁波工业化的起点:通久源轧花厂》(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明代苏州丝织业与近代通久源纱厂在经营方式上的异同,并指出通久源纱厂发展中遇到的
新阻力。(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苏州丝织业和近代宁波通久源纱厂发展所具备的相似条件,并分析1898年通久源纱厂“生意亦畅”的主要原因。【答案】(1)同:都使用雇佣劳动。异:明代江南丝织业使用手工劳动
;通久源纱厂使用机器生产。新阻力:外国资本的压制和排挤。(2)相似条件:经济基础好;原料丰富;交通便利。原因: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民族资本家的努力。【解析】【详解】(1)同:根据材料一“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可知明代苏州丝织业使用雇佣劳动;根据材料
二结合所学可知近代通久源纱厂使用雇佣劳动。异:根据材料一“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所学可知明代的苏州丝织业是手工劳动;根据材料二“购置进口锅炉、发动机、纺纱机,以纺纱为
主”近代的通久源纱厂则使用机器生产。阻力:结合所学可知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受到本国封建主义和外来资本主义的压迫和剥削,而近代资本主义的侵略和压迫是时代的产物,因此是通久源纱厂的新阻力。(2)相似条件:根据材料一“江南地区的丝织业,早在宋元以前就已经存在,
至明万历年间更加发达”;根据材料二“宁波是浙江省最早的商埠,附近各县农村普遍又栽培棉花”结合所学可以从经济基础好;原料丰富;交通便利进行回答。原因:根据材料二“1898年年9月,《中外日报》报道:该厂‘生意亦
畅’”结合所学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民族资本家的努力等方面来分析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