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红烛》课件26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共(24)页,6.590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e522034b5d6fabb6e46828b91409058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一单元-第2课红烛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素养目标01了解抒情脉络和抒情方式;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02了解新诗的魅力,理解诗歌的结构美、情感美。03体会诗人的伟大抱负,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
国精神。下面四句诗中所说的诗人是谁?一诗一文一烟斗,一个脊梁一声吼。一画一印一全集,一代英豪一红烛。说小诗1.1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
,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著有诗集《红烛》《死水》。牺牲后全部著作由朱自清编成《闻一多全集》。说作者1.2说作者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16年开始
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1.2说作者在创建格律体时,闻
一多提出了具体的主张,就是三美:诗的实力不仅包括音乐的美、绘画的美,还有建筑的美。音乐美是指诗歌从听觉方面来说表现的美,包括节奏、平仄、重音、押韵、停顿等各方面的美,要求和谐,符合诗人的情绪,流畅而不拗口—
—这一点不包括为特殊效果而运用声音。绘画美是指诗歌的词汇应该尽力去表现颜色,表现一幅幅色彩浓郁的画面。建筑美是指针对自由体提出来的,指诗歌每节之间应该匀称,各行诗句应该一样长——这一样长不是指字数完全相等,而是指音尺数应一样多,这样格律诗就有了一种外形的匀称。1.2说背景这首诗是闻一多
第一部诗集《红烛》的序诗,反映了青年时期的闻一多的真实思想感情。作者创作这首诗时,正值五四运动落潮、黑暗势力笼罩全国的时候,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民族灾难重压下,觉醒了的爱国青年经历了探索、奋斗、挫折、再斗争的过程。他们开始觉醒,可又没有找到正确的道路与方法,他们苦闷、彷徨。但是,他们心中燃起
的烈火却从未熄灭过。1.3中国新诗的发展:说体裁1.4时期特点代表诗人代表作内容新文化运动时期新诗的“尝试”胡适等胡适《尝试集》等废除旧体诗形式上的束缚,主张白话俗语入诗,以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20年代
新诗的奠基与开创郭沫若等郭沫若《女神》等五四时期狂飙突进,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成为时代最强音30年代新诗的规范闻一多、徐志摩与新月派戴望舒《雨巷》等二三十年代大革命前后知识分子的思想形态和精神面貌40年代新诗的成熟与深化戴望舒、卞之琳与现代派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等三四
十年代的战争与和平,革命与救亡的严酷斗争和中国社会的变迁➢明确:红色的蜡烛,多用于喜庆,如寿星像前,洞房内。1.什么是红烛?师生讨论,感知全文。2.22.从诗歌题材的特点来看,这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这种诗有什么特点??➢明确: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诗是托
物言志的诗歌,通过对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师生讨
论,感知全文。➢明确:“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全诗的引子,诗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自焚”与“流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3.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2.24.诗歌以问答的形式展开抒情,一共有几处问?问什么?➢明确:三处问:第1节为第一问:
红烛为什么这样红?第2节为第二问:红烛为什么要自焚?第6节为第三问:红烛为什么要流泪?全诗以诗人对“红烛”的心迹交流为线索,用问答的形式展开诗意,抒发诗情,显示了诗人对人生真谛、对诗歌创作宗旨的求索过程和结果。小组探究①这一(几)节写了什么内容?②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③诗人有哪些困惑?有哪些感悟?为什么会产生这些感悟?④语言上有哪些特色?哪些词用得比较好?3.1探究要点归纳3.21.第一小节赏析➢明确:第一小节:诗人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在这样的红烛面前,他提出了
自我要求:“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诗人的心应该也这样的红,否则就不配做诗人。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那颗心,真是一颗赤子之心,是那么纯洁率真,晶明透亮,灼灼发热。在这首诗中,可以说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人与物化,意与境融”。
一个“吐”字;逼真的描绘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2.第二、三小节赏析探究要点归纳3.2➢明确:第二、三节——对红烛自我牺牲精神的讴歌。这两节诗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生动的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同时也更有力的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诗人
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把蜡比作躯体,把火比做灵魂。作者认为,躯体和灵魂应该是互相依存的,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起初觉得这是大惑不解的,认为红烛自己“一误再误”,诗人认为这真“矛盾”,自相冲突,不可理解。但诗人最终理解了红
烛,彻悟了,对先前的认识来了一个彻底的自我否定。诗人理解了红烛,由衷的赞美红烛的奉献精神。探究要点归纳3.2上一节说“一误再误”,错怪红烛的语气很强烈,又包含着自作聪明的意味;下一节说“不误,不误”,
用了反复手法,否定语气更加强烈。一反一正两种回答,相形之下,更强烈的表现了认识的根本转变,包含着对先前自作聪明的惭愧,由顿悟而对红烛产生了深为敬仰的感情。诗人悟彻了,光是要“烧”出来的,只有自我燃烧,只有无私奉献,才能放出光芒。这正是与利已主义
哲学完全对立的一种新的人生观。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探究要点归纳3.23.第四小节赏析➢明确:第四节——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既制了,便烧着”,便要
燃烧不息,“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人生的天职也在于奉献,活着就要让生命之火熊熊燃烧,让智慧和才能放出灿烂的火光。诗人借着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达自己的信念和心愿。“烧罢!烧罢!……监狱!”当时,民众深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思想文化的毒害,如沉睡梦中尚未觉醒,血性犹存然而
麻木不仁,有如身陷囵圄受着禁锢。诗人认为:自己的职责,就在于从梦中唤醒世人、救治世人的灵魂。使民众觉悟,使民众奋起,使民众热血沸腾,使民众走向光明,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所设置的精神监狱中解放出来。诗人爱国的赤诚之心是与祖国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4.第五至七小节赏
析探究要点归纳3.2➢明确:第五至第七节——诗人对烛泪的思考、对红烛的劝慰。使用拟人手法,一开始,首先揭示了一种很矛盾的现象:“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诗人的注意力转到烛泪上面,矛盾的现象已经包含着疑问。这一节开头的呼唤,是同情的呼唤,是惊疑的呼唤。第六节诗人
驰骋想象,亲切的问讯红烛:“何苦伤心流泪?”诗人同情,惊疑,思索。这里抒发的正是诗人在现实生活的漩涡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诗人经过一番求索,他恍然大悟:“哦,我知道了!”他寻求到的答案,是还有“残风”的存在。红烛“心火发光”,自身“烧蜡成灰”,世上并非都像诗人自己那样怀着敬意
,那种邪恶的势力不但毫无敬意,相反“来侵你的光芒”。红烛流泪,是为烧得不稳而急得流泪。红烛探究要点归纳3.2不怕牺牲自己,相反,他要充分的牺牲自己,为世人创造光明,他“急”的只是不能给世人带来更多的光明。诗人自己怀着拯救祖国文明的美好意愿,不是同样受到黑暗丑恶势力的干扰和阻
挠,感到壮志难酬,为此而痛哭流涕么?冷酷的现实就是这样,你要创造光明,不但要牺牲了自己,还要“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第七小节托物言志,以烛泪比喻自己带泪的诗行,这些诗行中有诗人爱国之情,忧国之心,它能慰藉人间,使痛苦而麻木的世人感到欣慰,唤起他们的爱国之情,使祖国走向光明。5.第
八、九小节赏析探究要点归纳3.2➢明确:第八、九节——深情呼唤,一声是同情的呼唤,一声是劝导鼓励的呼唤。“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这样的因果关系是多么不公平,不合理,为着“创造光明”,结果只落得“灰心流泪”,但这是社会
使然。在这样的社会中生活,只有作不屈的奉献,诗人劝勉红烛,也就是劝勉自己:“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收束得精警有力,诗情得到了凝聚与升华。人们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本是理所当然的。但是
,在不合理的社会里,耕耘者需要更高的思想品格,只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不计。这正是闻一多人格美的集中体现。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那是极其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听朗诵,悟主旨4.1作者用问答的形式抒发诗情,那么诗人
在问问答答中,情感经历哪些变化?请听名家朗诵。诗人在问问答答中,情感经历哪些变化?分析点播➢明确:全诗情感经历了七次变化,四扬三抑的情绪起落:诗人面对红烛,心绪起伏,或惊叹赞美,或惊疑发问,或自求解答,诗情的流动形成起伏的波澜,诗
篇的节奏抑扬顿挫,形象鲜明而又饱含哲理。4.2吟咏诵读➢1.吟咏诵读,寻找准确表达作品情感和自己阅读感受的声音形式,在诗歌鉴赏中十分重要。理解了诗歌的感情和主旨,请说说吟诵这首诗歌要注意哪些要领?➢2.吟咏提示:注意情感
的表达、节奏停顿、重音轻音、抑扬顿挫、语气语调等。➢3.吟诵比拼:①小组互相讨论,在书上标记,互相听读。②各小组派代表上台朗读,其他同学互相评议。5.1随堂练习《红烛》充分体现并发展了闻一多所倡导的“三美”格律诗论特点。请你仿照下面的
比喻形式,另写一节诗歌。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符合“三美”格律诗论,意思完整。(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海是水的一部字典:浪花是部首,涛声是音序,鱼虾、海鸥是海的文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1➢明确:山林是大自然之家山是围墙溪流是自来水鸟鸣、虫唱是孩子的欢闹。随堂练习➢解析:例句
运用了比喻修辞,采用“……是……”的形式,而且每个比喻的本体和喻体都有内在联系,如:本体为海——浪花——涛声——鱼虾、海鸥;喻体为字典——部首——音序——文字;后一句要承接前一个比喻写一个句子。仿写的句子要符合上述要求。另外还要注意审题: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符合“三美”格律诗论,意思完整。
(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要符合闻一多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话,还要仔细分析例句语言运用上注意了选用色彩明丽的词语,如“大海”、“浪花”、“涛声”、“鱼虾”、“海鸥”等词语,使全诗意境鲜明,富
有流动的画面美;诗韵律自然和谐,采用重叠、复沓的手法,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加强了诗的节奏感和旋律美,增强了诗的音乐性;另外此诗在节式、章法、句法上匀整而又有变化。全诗共两节,每节四行,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避免了诗形过于方整而产生的那种板滞、单调的缺点,而给人以清新
的感受;同时首尾回环呼应,给人以美感。因此本体可以选择“山川”“森林”等作为描述对象。注意例句的特点,运用比喻修辞,采用“……是……”的形式,符合三美要求,本体选择“山林”、“山”、“溪流”、“鸟鸣、虫唱”,喻体相应为“大自然之家”、“围墙”、“自来水”、“孩子的欢闹”等,生动形象地进行仿
写。6.1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