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10.2《归去来兮辞并序》课件26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pptx,共(25)页,3.128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e4d49894100f0405099e84abda5ac39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有人曾这样评价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此文只写田园可乐,不露外迹,极有含蓄,真有道之言。”清代学者吴梯也赞赏其:“字字如肺肝出,遂高步晋人之上。”他们都对《归去来兮辞》的景物描写和其中蕴涵的情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确实,“一切景语皆情语”,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就是一篇
情景交融的经典美文。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去感受陶渊明的自然世界,去体悟他对田园的喜爱和他的归隐情怀。归去来兮辞序并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回去助词,无实义语气助词文体题解辞赋:辞是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用的是楚地方言,内容又跟楚地的社会生活,山川
风物有关,故又称楚辞。又因屈原写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又称“骚体”。其特点是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大体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为一组,以六字句为主,间有长短句,多用语气词“兮”,每句三拍。如:路/漫漫(其)/修
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或: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到了西汉,赋在辞的影响下产生,是有韵的散文,讲究铺排。而辞仍是诗,重在抒情。陶渊明(大约365-427)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先生。籍贯:晋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
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千古隐逸之宗。前期(41岁以前),他渴望进取,做过江州祭酒,刘裕幕下镇军参军、彭泽令,起主导作用的是儒家精神;但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又时官时隐,举棋不定。后期(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
隐,与官场彻底决裂。义熙四年,即归隐后第二年,他家乡遭焚,生活陷入极端贫困,但他安贫乐道;义熙末年,朝廷征他为官,元嘉三年,江州刺史檀道济劝他出山,他守节不仕。作者简介诵读诗前小序并思考:(1)陶渊明从(职位)归去到(地点),他于(时间)因(原因)而归去。小序(1)陶渊明从彭
泽县令的职位上“归去”到家中、田园。他于东晋义熙元年(405年),其时陶渊明41岁时因“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而归去。(2)小序部分叙述了作者出仕的缘由和辞官的原因,交代了写作背景和时间。(3)陶潜辞官归隐的原因:一是“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二是“饥冻虽切,违已交病”;三是“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四是“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结合全文看,奔程氏妹丧显然只是表层原因,另外三点才是根本原因,尤其是“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通过六个反问句
总结“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词的意义及用法。(1)胡:①田园将芜胡不归?(为什么)②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什么)(2)奚:①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②乐夫天命复奚疑?(什么)(3)曷:①曷不委心任去留?
(为什么)(4)焉:①复驾言兮焉求?(什么)(5)何: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什么)第一类:一般疑问句(1)奚惆怅而独悲?(2)田园将芜胡不归?(3)曷不委心任去留?第二类:宾语前置句(规律:疑问句中疑问词作宾语需前置)(1)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为胡乎遑遑欲
之何?)(2)复驾言兮焉求?(复驾言兮求焉?)(3)乐夫天命复奚疑?(乐夫天命复疑奚?)反问句用疑问的句式,表达肯定的观点,答案就在问句之中。反问句比一般的陈述句语气更强,更能引起人们的思考。(1)田园将芜
胡不归?起句的“田园将芜胡不归”,是陶渊明对自己的质问,对自己处境的彻悟。在作者的深层意识中,田园是他生存的根,是自由生活的象征,是精神的栖息地。田园将芜,意味着根的失落,自由的失落。田园的召唤让他心意坚决。(2)奚惆怅而独悲?“惆怅而独悲”的原因是“心为形役”。
为五斗米折腰事人,深感屈辱和厌倦;质性自然(性本爱丘山),官场如“尘网”“樊笼”,逆情悖性,违心违己,束缚心性,玷污灵魂,深感惭愧,惆怅悲伤。田园遗失,违背内心,这是他内心的伤痛。(3)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复驾言兮焉求”就是“不再驾车出
游追求什么”。——不追求的原因:一是与世俗格格不入,官场生活的惨痛经历使作者不堪回首;二是有亲人相谈、琴书相伴的融洽欢快,有躬耕陇亩的舒心惬意,有搜奇览胜的幽雅闲适,有观赏生机勃勃的自然美景的心驰神往、陶醉不
已。——然而一个“焉求”,意味着诗人是曾有追求的,背后是求而不得的无奈。——结合上下文看:“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写夕阳西下,树影浓密,更见黯淡,渲染悲凉情怀;写苍松挺立,人抚孤松,高洁傲岸,也不免有形影相吊的落寞和悲怆。——“引壶觞以自酌”,“自酌”流露出诗人自斟自饮,一份
自在的背后是无以为伴的孤独和苦闷。——“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孤舟独往,探寻幽深曲折的沟壑,翻越崎岖不平的山丘,人迹罕至之处,诗人情有独钟,乐而忘返,这暗示诗人惬意中有落寞,自由中有苦痛。(4)
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这一反问句恰恰是诗人感叹人生苦短,余生不多,强调委心任运,顺其自然,其实是表达去留难定、心力不及的无奈和痛苦。结合上文“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句可知,大自然充满了生机,令人欢欣鼓舞,而自己却来日无多,令人低徊感慨
。(5)胡为乎遑遑欲何之?这一反问句否定了忧心忡忡、心神不定的犹豫不决。其实“遑遑”“欲何之”体现了一种茫然无措,正暗示出诗人平日里心有所求,志有所得而不能实现、无力改变现实的煎熬难耐。(6)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表达的是要乐天安命,坚信不疑,
却折射出何去何从、取舍不定的怀疑和忧虑。“聊”是姑且、暂时之意,也暗示出诗人的这种选择是一种权宜之计。陶渊明既不想迷恋世俗以获取功名富贵,又不屑逃脱人世去飞临仙境。为了保持纯真质朴的天性,他只好到自然山水中去寻求心灵的解脱和情感的寄托。坚定的背后是自我宽慰,乐观的背后是否定官场、抗
争世俗的孤愤和决绝。《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之际与上流社会公开决裂的政治宣言。文章以绝大篇幅写了他脱离官场的无限喜悦,想家归隐田园的无限乐趣,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主旨1、探究隐士的纠结与平衡①曾祖陶侃:
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②年轻时: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读山海经》③彭泽令:“口税法”户籍改革,消富济贫④归隐后: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杂诗》⑤57岁时:《桃花源记》理想社会蓝图思考探究也曾怀着梦想仗剑走天
涯陶渊明的曾祖父是陶侃。陶侃虽出生寒门,却凭借着个人的军事才能,在行军打仗中立下赫赫战功,成了开国元勋。在陶渊明八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他的家族逐渐没落。母亲带陶渊明投奔外祖父,孟嘉。孟嘉和陶侃两人都是名流之士,但二人秉性不同。孟嘉追求自然本真,陶侃崇尚为国建功,他们都深深影响着
陶渊明。就在淝水战场风声鹤唳的这一年,陶渊明十九岁时代的波澜还未来得及席卷。这位初出茅庐的少年,虽然他也想像曾祖父孟嘉那样,潇洒不羁,活出本真的自我,但也还怀揣着曾祖父陶侃大济苍生,实现建功立业的理想。曾祖父英勇骁战的形象,为陶渊明
树立了高大伟岸的标杆,那时的陶渊明意气风发,写下《拟古》。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远,张掖至幽州。——《拟古九首》当你有个“人间极品”的上司陶渊明二十九岁那年,仰仗曾祖父陶侃的名望,做了江州祭酒(相当于我们今天的文化厅公务员)。但就是运气不好,遇见了差劲的上司。他的第一任上司
是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一个狂热的宗教爱好头子,不求上进求鬼神,当叛军攻打时,不出兵反抗,上香求鬼兵布阵。陶渊明就这样在无奈中递交了自己的第一份辞职申请。辞职这事啊,对陶渊明来说,只有零次和无数次。辞官归田后,一家人的生计都指望陶渊明
,为了养家糊口陶渊明不得再次入仕。,第二位上司是恒玄,不同于王凝之的迷信。这位有着天然的不同平常人的自信,他觉得自己能当皇帝。当知道上司想造反时,陶渊明想死的心都有了,本想当个官养活家人,谁知道上司竟然这么不老实,搞不好小命儿都没了,于是赶紧找了个居母丧
的理由辞了职。这一年陶渊明四十岁孔子老圣人说四十岁再没啥作为人生就完了陶渊明写下“四十无闻,斯不足畏。”田园才是人间理想第一次回归田园的陶渊明,心性得以释放和妻子你侬我侬闲居在家的陶渊明为妻子写下了一篇情思摇荡的《闲情赋》李辰冬教授著《陶渊明评论》,指出陶公本来也有一番抱负,由
于性格冲突,经过长期的内心挣扎,最后毅然归农。用陶公自己的诗句来做标签,由“猛志逸四海”,经过“冰炭满怀抱”,到“复得返自然”,最后“不觉知有我”。可以说,他的思想开始是儒家,最后是道家,在儒家受苦,从道家得到救赎。2、读《归去来辞》,别忘了李白有一篇《与韩荆州书》。白闻天下谈
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岂不以有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一登龙门,则声价十倍!所以龙蟠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
三千之中有毛遂,使白得颖脱而出,即其人焉。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皆王公大人许与气义。此畴曩心迹,安敢不尽于君侯哉!君侯制作侔神明,德行动天地,笔参
造化,学究天人。幸愿开张心颜,不以长揖见拒。必若接之以高宴,纵之以清谈,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今天下以君侯为文章之司命,人物之权衡,一经品题,便作佳士。而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昔王子师为豫州,未下车,即辟荀慈明,既下车,又辟孔文举;山涛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或为侍
中、尚书,先代所美。而君侯亦荐一严协律,入为秘书郎,中间崔宗之、房习祖、黎昕、许莹之徒,或以才名见知,或以清白见赏。白每观其衔恩抚躬,忠义奋发,以此感激,知君侯推赤心于诸贤腹中,所以不归他人,而愿委身国士。傥急难有用,敢效微躯。且人非尧舜,谁能尽善?白谟猷筹画,
安能自矜?至于制作,积成卷轴,则欲尘秽视听。恐雕虫小技,不合大人。若赐观刍荛,请给纸墨,兼之书人,然后退扫闲轩,缮写呈上。庶青萍、结绿,长价于薛、卞之门。幸惟下流,大开奖饰,惟君侯图之。这是两种人生观,或者是一个人的两个阶段。直到今天,中国的读书人还受这两种欲望支配,一个能仕,一个能隐
。关于“仕”和“隐”的矛盾,孟子提出一种主张,“为贫而仕,邦无道则隐”。没错,可是如果你没有谋生技能,经济来源,你不能让父母妻子跟你一同“夏日长抱饥,冬夜无被眠”。你应该出去做官,但是,你但求维持基本生活,不可图富贵,所以只能作小吏,不可以求腾达。这样,你是这一件政治大工程里的一名
技术小工,该受的委屈你要受,对决策、设计不负责任。陶公显然没有这样的想法。道家要求现在满足自己的性情,将来飞升成仙,以“我”为中心,五伦都是他的束缚和累赘,他飞升的时候,不带走一片浮云。如此看来,我们得在道家里面给陶公找一个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