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版,人教版2019选必1全册)01(全解全析)(新高考专用)

DOC
  • 阅读 0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21 页
  • 大小 1.898 MB
  • 2024-10-29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8.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单选版,人教版2019选必1全册)01(全解全析)(新高考专用)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单选版,人教版2019选必1全册)01(全解全析)(新高考专用)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单选版,人教版2019选必1全册)01(全解全析)(新高考专用)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8 已有0人购买 付费阅读6.40 元
/ 21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8.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单选版,人教版2019选必1全册)01(全解全析)(新高考专用).docx,共(21)页,1.898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e4caf614e50084fb9f27d5cc3ab2ae2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4-2025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模拟卷01(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

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测试范围: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全册。5.难度系数

:0.76.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如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表示能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4种器官或系统,①、②是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肺泡中的O2要到达指定的组织细胞中,需要穿过9层磷脂分子层B.Ⅱ内的葡萄糖通过①以自由扩散方式进入血浆C.②表示重吸收作用,Ⅳ表示的是消化系统D.内环境与I交换气体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答案】D【分析】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

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2、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之间的关系为:血浆与组织液之间是通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组织液的一部分还可以透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淋巴经过淋巴循环通过左右锁骨下静脉进入血浆。3、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

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其稳态的调节机制是靠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分析题图: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分析题图可知,Ⅰ是呼吸系统,Ⅱ是消化系统,Ⅲ是泌

尿系统,Ⅳ是皮肤。过程①是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过程,过程②是肾小管、集合管对原尿的重吸收过程。【详解】A、肺泡中的O2穿过肺泡壁细胞进入组织液中穿过了2层膜(进入肺泡壁细胞1层,出肺泡壁细胞1层),再穿过毛细血管壁细胞2层膜(进

细胞1层,出细胞1层)进入血浆中,穿过红细胞膜1层膜进入红细胞中,随红细胞运输至组织细胞处,出红细胞1层膜,穿过毛细血管壁细胞2层膜,进入指定的组织细胞1层膜,O2从肺泡运输到达指定的组织细胞中穿过9层生物膜,即穿过9层磷脂双分子层,A错误;B、消化道内的葡萄糖由小肠绒毛

上皮细胞吸收后进入血浆中,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B错误;C、②表示肾小管与肾集合管对原尿的重吸收作用,Ⅳ表示的器官是皮肤,通过皮肤排汗可排出部分水和无机盐,C错误;D、机体通过肺这一器官进行气体交换,图中Ⅰ表示肺,内环境与I进行气体交换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

管壁,D正确。2.某实验小组将加入抗凝剂和生理盐水的新鲜绵羊血液进行离心,结果如下图1所示;接着取上清液,分别向其中滴加0.1mol·L-1的HCl和0.1mol·L-1的NaOH,同时用蒸馏水作对照,结果如

下图2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取适量上清液加入双缩脲试剂,若出现紫色则说明含血红蛋白B.正常人血浆PH的维持主要与HPO42-和H2PO4-有关C.图2实验中HCl、NaOH的浓度和滴数为自变量D.图

2实验结果表明,血浆有一定的缓冲能力【答案】D【分析】血液中含有许多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缓冲物质,每一对缓冲物质都是由一种弱酸和相应的一种强碱盐组成的,如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

等,当机体剧烈运动时,肌肉中产生大量的乳酸,碳酸等物质,并且进入血液。乳酸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碳酸氢钠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是一种弱酸,而且又可以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对血液的pH影响不大。【详解】A、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而红细胞处于离心管的沉淀物中,故取适量

上清液加入双缩脲试剂,若出现紫色则说明含血浆蛋白,A错误;B、正常人血浆PH的维持主要与HCO3-,H2CO3等物质有关,B错误;C、图2实验中,HCl、NaOH的滴数和种类为自变量,而浓度是无关变量,C错误;D、实验结果表明:血浆有一定的缓冲能力,D正确。3.内

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A.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的运行是内环境稳态维持的基础B.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必然导致酶促反应紊乱,细胞代谢速率减慢C.内环境稳态

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其中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D.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内外环境变化过于剧烈会导致稳态失调【答案】B【分析】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各器

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的稳态包括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的相对稳定,内环境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详解】A、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一致的运

行是内环境稳态维持的基础,A正确;B、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酶促反应紊乱,但细胞代谢速率不一定减慢,B错误;C、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们发现免疫系统对于内环境稳态也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它能发现并清除异物、病原微生物等引起内环境波动的因素。因此,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

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其中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C正确;D、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危及机体健康,D正确。4.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有

促进唾液腺分泌的作用,但刺激交感神经所分泌的唾液,水分少而酶多;刺激副交感神经所分泌的唾液,水分多而酶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交感神经兴奋时,利于消化食物,但不利于吞咽B.支配唾液腺分泌的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分别为传入神经、传出神经C.自主神经系统促进唾液分泌

,此过程同时也受到大脑的控制D.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相互配合,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答案】B【分析】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脑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自主神经,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

神经是调节人体内脏功能的神经装置,所以也叫内脏神经系统,因为其功能不完全受人类的意识支配,所以又叫自主神经系统,也可称为植物性神经系统。【详解】A、根据题干信息,刺激交感神经所分泌的唾液水分少而酶多。这种唾液成分更适合于食物的化学性消化,因为酶

能够分解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等。然而,由于水分少,这种唾液在润滑和稀释食物方面的作用较弱,可能不利于吞咽,A正确;B、这些支配唾液腺分泌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均为传出神经,B错误;

C、自主神经系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自主调节生理功能,但它同时也受到高级中枢(如大脑)的调控。大脑可以通过影响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来间接控制唾液的分泌等生理过程,C正确;D、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相互配合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变

化,从而提高人体的适应能力,D正确。5.霍金被诊断患有渐冻症,它是一种运动神经元疾病。患者就好像被冰渐渐冻住,从四肢到躯干,以及胸腹部的肌肉逐渐无力和萎缩。渐冻症患者被称为“清醒的植物人”。如图为某渐冻症患者的反射弧结构

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③表示的是神经中枢,⑤表示的是感受器B.若给予一适宜刺激,渐冻症患者无法感觉到疼痛C.在反射弧中,效应器包括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D.渐冻症患者具有完整的反射弧,并能正常

传递兴奋【答案】C【分析】分析图解:①为感受器,②为传入神经(存在Ⅱ神经节),③为神经中枢,④为传出神经,⑤为效应器。【详解】A、③是神经中枢,⑤是效应器,A错误;B、渐冻症患者运动神经元发生病变,感觉神经元及神经中枢等正常,若给予一适宜刺激,渐冻症患者可以感觉到疼痛,B错误;C

、在反射弧中,效应器确实包括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就像我们日常的一些动作,比如伸手拿东西,大脑发出指令,通过传出神经传递到末梢,然后支配肌肉做出伸手的动作,这里的肌肉就是效应器的一部分,C正确;D、渐冻症患者是由于运动神经元受损而导致的疾病,其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可

能受到损伤,不能正常传递兴奋,D错误。6.研究表明,给小鼠闻不会引起其不安的苯乙酮,同时进行电击,小鼠表现出惊恐栗抖;一段时间后,该小鼠只闻苯乙酮、不电击,也表现出惊恐栗抖。该小鼠与普通小鼠交配,F1小鼠只闻苯乙酮,易表现出坐立不安等情绪反应。检测发现:

与普通小鼠相比,经电击的亲代鼠和F1小鼠编码苯乙酮受体的Olfr15I基因甲基化水平降低、碱基序列未改变,苯乙酮受体增多。科研人员据此提出假说:小鼠受环境因素影响可引发其基因甲基化水平变化并遗传给子代。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电击亲代鼠表现出惊恐栗抖,属于

非条件反射B.亲代鼠只闻苯乙酮、不电击表现出惊恐,苯乙酮属于条件刺激C.经电击的亲代鼠要想维持只闻苯乙酮不电击就表现出惊恐栗抖的状态,需要电击的强化D.与F1小鼠闻苯乙酮表现出坐立不安有关的神经中枢只有大脑皮层【答案】D【分析】1、

原来不能引起某一反应的刺激,通过一个学习过程,就是把这个刺激与另一个能引起反应的刺激同时给予,使他们彼此建立起联系,从而在条件刺激和条件反应之间建立起的联系叫做条件反射。2、非条件反射是不需要大脑记忆中枢参与的先天性反射,非条件反射是生物在长时间的进化中形成的本能反射。非条件反射是

条件反射形成的基础。【详解】A、由电击引起的小鼠恐惧反射是先天就有的,属于非条件反射,A正确;B、亲鼠只闻苯乙酮、不电击表现出惊恐,是多次强化练习形成的,属于条件反射,所以苯乙酮属于条件刺激,B正确;C、亲鼠只闻苯乙酮、不电击表现出惊恐属于条件反射,需

要多次电击强化,C正确;D、与F1小鼠闻苯乙酮有关的神经中枢有大脑皮层,而与F1小鼠表现出坐立不安有关的神经中枢有大脑皮层和脊髓,D错误。7.花椒具有定麻味、增香辛和除腥的作用,被人们列为调料“十三香”之首。花椒带来“麻”的感觉是一种触觉,准确地说等同于50赫兹的震颤。花椒所含有的羟基甲位山椒

醇可激活皮下三叉神经纤维RA1,而RA1纤维正好负责感受中等震动频率。如图是部分三叉神经纤维示意图,甲为电表,b和c为电表的两个电极,a为刺激位点。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羟基甲位山椒醇激活皮下神经纤维RA1,产生“麻”的感觉属

于非条件反射B.兴奋在三叉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膜外电流方向相同,与膜内电流方向相反C.若a点位于b和c之间,且baac=,则适宜刺激a点时甲的指针会发生两次偏转D.一定范围内“麻”的震动频率大小与震动感受器产生兴奋的

强度呈正相关【答案】D【分析】兴奋传导和传递的过程: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

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

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详解】A、羟基甲位山椒醇激活皮下神经纤维RA1,进而产生“麻”的感觉并未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A错误;B、兴奋在三叉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膜外电流方向相反,与膜内电流方向相同,B错误;C、若a点位于b和c之间,且ba=ac,则适宜刺激a点时甲的两极

会同时兴奋和同时恢复静息电位,因而甲的指针不发生偏转,C错误;D、麻是一种震动感,刺激的是震动感受器,故在一定范围内震动频率的大小与震动感受器产生兴奋的强度呈正相关,D正确。8.当膀胱内压升高到15厘米水柱以上时,膀胱被动扩张,使膀胱壁内牵张感

受器受到刺激而兴奋,发生的排尿反射部分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排尿反射过程中,兴奋在①上双向传导B.兴奋传到脊髓的排尿反射中枢后会产生尿意C.排尿反射的效应器是②末梢及其支配的尿道括约肌D.图中的

结构、功能正常,人体也可能出现尿失禁【答案】D【分析】1、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突触是指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相互接触并传递信息的部位。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

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2、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位于脊髓中,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产生尿意的部位在大脑皮层。【详解】A、排尿反射过程中,兴奋在①上单向传导,A错误;B、兴奋传到大脑皮层后会产生尿意,B错误;C、排尿反射的效应器是②末梢及其支配的尿道括约肌和逼尿肌,C

错误;D、图中的结构、功能正常,若大脑皮层受损,失去对脊髓的调控,人体也可能出现尿失禁,D正确。9.缺血性脑卒中是因脑部血管阻塞而引起的脑部损伤,可发生在脑的不同区域。若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无其他疾病或损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损伤发生在大脑皮层S区时,患者不能发

出声音B.损伤发生在大脑皮层H区时,患者能听到别人说话C.损伤发生在下丘脑时,患者可能出现生物节律失调D.损伤发生在大脑时,患者可能会出现排尿不完全【答案】A【分析】1、人脑的组成及功能: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小脑:是重要的运动调

节中枢,维持身体平衡。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呼吸中枢。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2、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语言中枢的位置和功能:书写性语言中枢→失写症(能听、说、读,不能写);运动性语言中枢→运动性失语症(能听、读

、写,不能说);听觉性语言中枢→听觉性失语症(能说、写、读,不能听);视觉性语言中枢→失读症(能听、说、写,不能读)。【详解】A、S区为运动性语言中枢,损伤后,患者与讲话有关的肌肉和发声器官完全正常,能发出声音,但不能运用

词语表达思想,A错误;B、H区是听觉性语言中枢,若大脑皮层言语区的H区损伤,患者能听到别人说话,但听不懂别人讲话,B正确;C、下丘脑是生物节律中枢,损伤发生在下丘脑时,患者可能出现生物节律失调,C正确;D、排尿的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低级中枢在脊髓,高级

神经中枢对低级中枢具有调控作用,损伤发生在大脑时,患者可能会出现排尿不完全,D正确。10.胰腺能分泌胰液,胰液通过导管注入小肠,其中的酶用来消化食物,如图是胰液分泌的两种调节机制。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促胰液素由小肠黏

膜分泌可促进胰腺分泌胰液B.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证明了机制2,同时否定了机制1C.若切断迷走神经后胰液分泌量显著减少,则可证明机制1的存在D.若切断通往小肠的神经后肠道内的盐酸仍能引起胰液分泌,则可证明机制2的存在【答案】B【分析】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黏膜细胞分泌的,它的

发现不仅使人类发现了一种新的化学物质,更重要的是,这使人们认识到,机体除了神经调节,还存在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激素进行调节的方式,就是激素调节。【详解】A、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由小肠黏膜细胞分泌,可促进胰腺分泌胰液,A正确;B、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证明

了机制2的存在,但并没有否定机制1的存在,B错误;C、若切断迷走神经后胰液分泌量显著减少,证明机制1在促进胰液分泌中起作用,可证明机制1的存在,C正确;D、若切断通往小肠的神经后,肠道内的盐酸仍能引起胰液分泌,则可证明存在化学物质的调节,即机制2的存在,D正确。11.表

是医院验血报告单的部分截图,分析下列不合理的是()甲患者检测项目检测结果正常值T34.1ng/dL10-200ng/dLT42.8ug/dL5.5-12ug/dLTSH22.7ulu/mL0.2-7.0u

lu/mL乙患者检测项目检测结果正常值T3345.1ng/dL10-200ng/dLT415.8ug/dL5.5-12ug/dLTSH0.1ulu/mL0.2-7.0ulu/mL注:T3、T4为甲状腺激素A.甲患者T3、T4水平偏低而TSH水平高,可能是地方性甲状腺肿大患

者B.乙患者T3、T4水平偏高而TSH水平低,可能是甲亢患者C.基于甲乙两位患者的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分析,乙患者可能更畏寒D.甲状腺激素可作用于垂体调节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含量【答案】C【分析】由图可知,甲患者体中T3和T4低

于正常值,TSH高于正常值,即甲状腺激素水平低而促甲状腺激素水平高。乙患者体中T3和T4高于正常值,TSH低于正常值,即甲状腺激素水平高而促甲状腺激素水平低。【详解】A、甲患者T3、T4水平偏低而TSH水平高,TSH可促进甲状腺肿大,所以可能是地方性甲状腺肿大患者,A正确;B、甲亢患者体中

甲状腺激素水平高,乙患者体中T3和T4高于正常值,TSH低于正常值,可能是甲亢患者,B正确;C、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细胞代谢,增加产热,乙患者体中T3和T4高于正常值,不可能畏寒,C错误;D、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反馈调节,甲状腺激素可作用于垂体调

节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含量,D正确。12.图为人体某器官中血液的流动情况示意图,①②表示物质,①促进或抑制②的产生,②产生后将释放到血液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若该器官为胰腺,则①可能是促胰液素,②可能是胰液B.若该器官为骨骼肌,①可表示胰

高血糖素,②可表示糖原分解产生的葡萄糖C.若该器官为肾脏,①表示重吸收的水,②可表示抗利尿激素D.若该器官为垂体,①可能是甲状腺激素,②可表示促甲状腺激素【答案】D【分析】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小

肠黏膜在盐酸的刺激下产生的,作用是促进胰腺分泌胰液。【详解】A、胰液属于消化液,不进入血管,而是进入消化道,A错误;B、肌糖原不能直接分解产生葡萄糖,B错误;C、若该器官为肾脏,②不可能是抗利尿激素,因为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神经细胞产生,由垂体释放,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肾小管

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C错误;D、当甲状腺激素分泌量过多,会反过来抑制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D正确。13.免疫调节是人体内的护卫队,下列有关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A.免疫活性物质都由免疫细胞产生,常见的有抗体、细

胞因子、溶菌酶等B.淋巴细胞包括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二者都由骨髓造血干细胞分裂分化而来C.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就有,特异性免疫后天形成,针对性强D.人体识别并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这体现了免疫监视功

能【答案】A【分析】1、人体的免疫调节的功能:防御、自稳、监视;2、人体的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组成,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分为T淋巴细胞(骨髓产生,胸腺成熟)和B淋巴细胞(骨髓产生、骨髓中成熟),T淋巴细胞参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B淋巴细胞参

与体液免疫。【详解】A、免疫活性物质溶菌酶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物质,如泪腺细胞,A错误;B、淋巴细胞分为T淋巴细胞(骨髓产生,胸腺成熟)和B淋巴细胞(骨髓产生、骨髓中成熟),二者都是由骨髓造血干细胞分裂分化而来的,B正确;C、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人生来就有的,能对多种病原体有防御作用,包括第

一、二道防线,作用范围广,而特异性免疫是后天形成的,作用范围小,针对性强,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C正确;D、免疫系统的免疫监视功能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的功能,D正确。14.下图为新冠病毒入侵人体引发的部分免疫反应(数字表示过程,字母表示细胞)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b为辅助T细胞,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中都起作用B.细胞c为B淋巴细胞,完成⑤⑥需要病毒和活化的细胞b的双信号刺激C.物质甲和物质乙都属于信息分子,发挥作用后即被灭活D.再次接触新冠病毒时,会发生⑨和⑦过程,⑦过程存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答案】C【分析】题图分析:细

胞a是吞噬细胞,细胞b是辅助性T细胞,细胞c是B细胞,细胞d是记忆细胞,细胞e是浆细胞,物质甲是辅助性T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物质乙是浆细胞产生的抗体。【详解】A、细胞b为辅助T细胞,能够分泌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可以促进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增殖分

化,故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中都起作用,A正确;B、细胞c是B细胞,过程⑤为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的过程,过程⑥为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为记忆细胞的过程,完成⑤⑥需要病毒和活化的细胞b的双信号刺激,B正确;C、物质甲是细胞因子,是信息分子,物质乙是抗体,不属于信息分子,C错误;D、⑨是新型冠状病毒二次

进入机体,过程⑦是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D正确。15.如图是过敏反应发生机理的部分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APC是抗原呈递细胞,如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T细胞B.M为柳树花粉,细胞1和2分别在骨髓和胸腺中成熟C.细

胞3能分泌抗体是因为细胞内有相应基因,而细胞2没有D.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引起毛细血管舒张不属于激素调节【答案】D【分析】1、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2、过敏反应的原理:机体第一次接触过敏原时,机体会产生抗体,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

;当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被抗体吸附的细胞会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导致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等,进而引起过敏反应。3、分析题图:图示为过敏反应的过程,ADC是抗原呈递细胞,细胞1为辅助性T细胞,细胞2为B细胞,细胞3

为浆细胞,M为相同的过敏原。【详解】A、ADC是抗原呈递细胞,细胞1为辅助性T细胞,细胞2为B细胞,细胞3为浆细胞,M为相同的过敏原。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属于抗原呈递细胞,但是T细胞不属于抗原呈递细胞,A错误;B、M为相同的过敏原,故M为柳树花粉,细胞1为辅助性

T细胞,细胞2为B细胞,分别在胸腺和骨髓中成熟,B错误;C、细胞3能分泌抗体而细胞2没有是因为基因选择性表达,C错误;D、组胺产生后,通过血液传送到达全身的毛细血管,引起毛细血管舒张和通透性增强,促进血浆从毛细

血管中滤出,使人体呈现出过敏反应,这种调节形式属于体液调节,组胺不是激素,故不属于激素调节,D正确。16.下列有关免疫学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A.灭活的新冠疫苗通常是指丧失侵染性但保留抗原性的新冠病毒B.DNA或mRNA疫苗注入人体后可直接作为抗原诱发人体的免疫反应C.接种流

感疫苗后,仍有可能患流感,原因之一是流感病毒发生了变异D.排异反应实质是受体免疫细胞识别了异体器官细胞表面的HLA,从而发生了免疫反应【答案】B【分析】疫苗通常是用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疫苗属于抗原,常见的疫苗有减毒活疫

苗、灭活病毒疫苗、重组蛋白疫苗、重组病毒载体疫苗、核酸疫苗等。疫苗可以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和记忆细胞,当人体再次受到相应病原体侵染的时候,记忆细胞可以快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浆细胞,由浆细胞分泌大量抗体,及时清除抗原,起到预防疾

病的作用。器官移植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供者与受者的HLA是否一致或相近,只要两者的主要HLA有一半以上相同,就可以进行器官移植。【详解】A、疫苗通常是用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疫苗后,人体内可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对特定传染病具有抵抗力,因此

灭活的新冠疫苗通常是指丧失侵染性但保留抗原性的新冠病毒,A正确;B、mRNA疫苗不能直接作为抗原,而是mRNA表达产生的蛋白质作为抗原,B错误;C、接种了流感疫苗但仍然患了流感,原因可能是流感病毒发生了变异,从而导致接种

疫苗产生的记忆细胞不能识别变异后的流感病毒,C正确;D、排异反应是指在人类或动物体内,供者组织(捐献者)和受者组织(接受者)之间发生的一类免疫反应。当一个组织或器官从一个人移植到另一个人的身体时,接受者的免疫系统会将供者组织识别为外来物质,并启

动免疫反应来消除它,即排异反应实质是受体免疫细胞识别了异体器官细胞表面的HLA,从而发生了免疫反应,D正确。17.下图为温特研究植物向光性的实验设计,①~⑥组是在黑暗环境中对切去尖端的胚芽鞘进行的不同处理。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温特猜想尖端产生的化学物质受重力影响可以扩散

到琼脂块中B.若在单侧光照下进行该实验,能得到相同的实验结果C.①和②对比可以证明尖端产生的物质能够促进胚芽鞘的生长D.设置⑤和⑥组的目的是排除琼脂块对胚芽鞘生长的影响【答案】C【分析】题图分析,胚芽鞘①作为对照,②中的琼脂块是经过胚芽鞘尖端处理的,而⑤中的琼脂块是没有

经过胚芽鞘尖端处理的,对比可以看出,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物质能够促进胚芽鞘尖端以下部位的生长;③④中含有胚芽鞘尖端产生物质的琼脂块放在了胚芽鞘的一侧,放琼脂块的一侧生长快;⑤⑥是对照组,排除琼脂块对胚芽鞘的影响。【详解】A、

温特的实验是将胚芽鞘的尖端切下放到琼脂块上,因为他猜想尖端产生的化学物质受重力影响可以扩散到琼脂块中,促进植株生长,A正确;B、感光部位是胚芽鞘尖端,而实验中将胚芽鞘的尖端去除,因此在单侧光照下进行该实验,可得到相同的实验结果,B正确;C、①和②

中有两个变量,不符合单一变量原则,不能证明尖端产生的物质能够促进胚芽鞘的生长,因为胚芽鞘的生长还可能是琼脂的影响,C错误;D、⑤⑥是对照组,排除琼脂块本身对胚芽鞘生长的影响,D正确。18.独脚金内酯(GR24)最初是从棉花中分离鉴定出的物质。是一种

具有多种生理功能的新型植物激素。科研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据图分析正确的是()A.GR24在植物体内一定部位产生,在棉花体内大量存在B.GR24对侧枝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不明显C.GR24可能通过抑制NAA的作用抑制侧枝生长D.GR24的作

用具有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特点【答案】B【分析】分析题意,实验自变量是NAA和GR24有无及培养时间,因变量的检测指标是侧枝长度,据图分析,与对照组比较,NAA+GR24处理组对侧枝长度的抑制作用明显

高于只用NAA的处理组。【详解】A、GR24属于植物激素,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一定部位产生,在棉花体内含量很少,A错误;B、据图分析,用GR24处理组,和对照组比差别不大,说明其自身对侧枝生长接有抑制作用,但不明显,B正确;C、GR24单独使用抑制侧枝生长作用不明显,NAA与对照组比,可

抑制侧枝生长,NAAGR24+抑制作用更显著,推测GR24可能通过促进NAA的作用抑制侧枝生长,C错误;D、图中GR24处理组实验曲线的含义是在一定浓度的GR24处理下,侧枝长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因此本实验只选取了

一个GR24溶液浓度进行的实验,其他浓度对侧枝长度的影响本实验未涉及,未能体现GR2的作用具有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特点,D错误。19.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实践中。下列生产措施与预期结果对应不一致的是(

)A.用适宜浓度的赤霉素处理用于啤酒发酵的大麦种子——诱导产生a-淀粉酶B.用适宜浓度的细胞分裂素处理生长期的芦苇——促进纤维长度的增加C.生长期的稻田施用一定浓度的2,4-D——去除双子叶杂草D.凤梨成熟期喷洒适宜浓度的乙烯利

——促进果实的成熟【答案】B【分析】(1)赤霉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成熟;(2)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分布在根尖);(3)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衰老脱落(分布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4)乙烯:促进果实成熟;(5)生长素最明显

的作用是促进植物生长,但对茎、芽、根生长的促进作用因浓度而异,即生长素具有双重性。【详解】A、用适宜浓度的赤霉素处理用于啤酒发酵的大麦种子可诱导产生a-淀粉酶,A正确;B、赤霉素能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因此芦苇生长期用一定浓度赤霉素溶液处理,可以使芦苇的纤维长度增加,B错误

;C、双子叶杂草比单子叶农作物对生长素更敏感,因此生长期的稻田施用一定浓度的2,4-D,可除去稻田中的双子叶杂草,C正确;D、乙烯利能促进果实的成熟,因此凤梨成熟期喷洒适宜浓度的乙烯利,能促进果实的成熟,D正确。20.下列关于环

境因素对植物生命活动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A.在温带地区,树木的年轮会随季节不同而表现出周期性变化B.受到光照射时,光敏色素结构改变后进入细胞核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C.有些植物经过春化作用才能开花,说明温度也参与调节植物的生长发

育D.重力会使平衡石细胞中的“淀粉体”分布不均进而影响生长素的运输【答案】B【分析】温带地区,树木年复一年地加粗,构成一圈圈的年轮,表现出季节周期性变化。年轮形成的原因是:在春夏季细胞分裂快、细胞体积大,在树干上形成颜色较浅的

带;在秋冬季细胞分裂慢、细胞体积较小,树干上形成颜色较深的带。【详解】A、年轮形成的原因是:在春夏季细胞分裂快、细胞体积大,在树干上形成颜色较浅的带,在温带地区,树木的年轮表现出季节周期性变化,A正确;B、受到光照射时,光敏色素结构改变,这一变化的

信息会经过信息传递系统传导到细胞核内,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从而表现出生物学效应,B错误;C、有些植物在生长期需要经历一段时期的低温之后才能开花,这种经历低温诱导促使植物开花的作用,称为春化作用。有些植物需要经过春化作用才能开花,说明温度也参与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C正确;D、当重力的方

向发生改变时,平衡石细胞中的淀粉体就会沿着重力方向沉降,引起植物体内一系列信息分子的改变,可能会使植物平衡石细胞中“淀粉体”分布不均,通过影响生长素运输使其分布不均,D正确。二、非选择题(本部分共5小题,共计60分)21.(10分,每空2

分)某人因咽喉肿痛、声音嘶哑去医院就诊,医生诊断为急性喉炎,需注射头孢呋辛钠治疗。医嘱:使用头孢呋辛钠期间及用药后1~2周内不能饮酒。(1)肌肉注射头孢呋辛钠治疗时,药物到达靶细胞的路径是(用文字+箭头的方式表达观点)。(2)肝脏是酒精的主要代谢场所,酒精的代谢

途径如图1所示,图2表示人体肺部的结构。头孢类分子可抑制乙醛脱氢酶活性,造成乙醛中毒,重者可致呼吸抑制、急性心衰等。①据图分析,饮酒者血浆中的酒精少量随肺部呼吸排出体外,该过程酒精至少穿过层生物膜,肺泡

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②乙醛中毒引起的呼吸抑制,使通气量减少导致二氧化碳积累,血浆中的pH呈降低趋势,此时为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正常人体参与调节pH的离子主要有等。(答出两点)③乙醇由肝脏代谢,经泌尿系统排出体外,过量

饮酒导致饮酒者出现酒精麻痹神经系统,以致出现语无伦次、走路不稳、反应迟钝等表现,并且会加重肝脏的负担,严重时导致肝功能受损,引起酒精肝。从内环境角度作答,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答案】(10分,每空2分)(1)(2)4组织液HCO3-、HPO42-过量饮酒会

导致血液中乙醇浓度过高,使人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偏离正常值【分析】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正常人体血浆近中性,血浆p

H之所以能保持稳定,与它含有HCO3-、H2CO3、HPO42-、HPO4-等离子有关。【详解】(1)肌肉注射时,药液首先进入组织液,由组织液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浆和穿过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淋巴,随淋巴循环进

入血浆,血浆中的药液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组织,进入组织液进而进入靶细胞发挥作用,其路径是见答案。(2)①饮酒者血浆中的酒精少量随肺部呼吸排到体外,该过程酒精依次经过毛细血管壁细胞(2层膜)、肺泡壁细胞(2层膜),通过呼吸运动排出,该过程酒精至少穿过4层生物膜,肺泡

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②血浆中缓冲对是HCO3-/H2CO3、HPO42-/HPO4-,血浆中的pH呈下降趋势此种情况下参与调节pH的离子主要有HCO3-、HPO42-。③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

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过量饮酒会导致血液中乙醇浓度过高,导致人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偏离正常值,从而导致内环境稳态失调。22.(14分,除特殊标记外,每空2分)每年的6月21日被确定为世界“渐冻人”日,物理学家霍金

就是一位渐冻症患者。渐冻症又称肌萎缩侧索硬化,是运动神经元疾病的一种,由于大脑、脑干和脊髓中运动神经元受到侵袭,患者肌肉逐渐萎缩和无力,以致瘫痪。请回答下列问题:(1)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1分)(2)针刺渐冻人手部皮

肤,患者有感觉但不能完成缩手反射,与图甲中[](填图中序号和结构名称)结构异常导致神经冲动传导障碍有关。此现象说明完整的是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3)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是(填“单向”或“双向”)的,原因是。(4)部分科学

家认为“渐冻症”的发病机理可能与图乙有关,图乙突触间隙中谷氨酸过多,持续作用导致Na+过度内流,神经细胞渗透压,最终吸水胀破。某药物通过作用于突触来缓解病症,其作用机理可能是(至少3点)。(3分)【答案】(14分,除特殊标记外,每空2分)(1)神经元(1分)(2)D传出神经元反射弧(3

)单向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4)升高抑制突触前膜释放谷氨酸、也可以通过抑制谷氨酸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以及促进突触前膜回收谷氨酸等(3分)【分析】1、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

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只有在反射弧完整的情况下才能完成反射。渐冻人的传出神经元异常导致神经冲动传导障碍,虽有感觉但不能完成缩手反射。2、图甲中的A是感受器,B是传入神经,C是神经中枢,D是传出神经,E是效应器,H是上行传导纤维、F是下行传导纤维。【详解】(1)神经系统

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2)图甲中的A是感受器,B是传入神经,C是神经中枢,D是传出神经,E是效应器,H是上行传导纤维、F是下行传导纤维。人体完成反射活动首先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沿着传入神经传给脊髓里的神经中枢,神经中枢再将神经冲动沿着传出神经传给效应器(运动神经元的轴交构成传

出神经,负责将神经冲动传到效应器),人体即完成缩手反射。只有在反射弧完整的情况下才能完成反射。渐冻人的D传出(运动)神经元结构异常导致神经冲动传导障碍,虽有感觉但不能完成缩手反射。(3)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

后膜,所以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是单向的。(4)持续的Na+过度内流,会导致突触后膜的神经细胞渗透压升高,进而导致细胞吸水涨破,所以缓解渐冻症病症,应防止突触后膜Na+过度内流、或者抑制突触前膜释放谷氨酸、也可以通过抑制谷氨酸与

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以及促进突触前膜回收谷氨酸等方法达到保持突触后膜神经细胞的正常形态。23.(11分,每空1分)图1表示人体内E2(一种雌激素)、胰岛素分泌的部分调节过程,器官甲是血糖调节的中枢。图2表示脂肪细胞中胰岛素作用机制及游离脂肪酸(FFA)对糖代

谢的作用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器官甲是,排卵前,E2含量升高导致器官乙对器官甲分泌的①敏感性升高,有利于合成和分泌E2,这属于(正反馈/负反馈)调节。(2)在饥寒交迫时,器官甲一方面可通过分泌(填激素中文名称)间接升高甲状腺

激素的含量,增加产热;另一方面可通过释放直接调控胰腺中的相关细胞分泌(填激素中文名称),提高血糖浓度。(3)根据图2可知,胰岛素与结合后,经过细胞内信号转导,引起含GLUT4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增加,从而提高细胞对葡萄糖的转运能力。(4)游离脂肪酸(FFA)在胰岛素抵抗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据图2分析,游离脂肪酸在胰岛素抵抗形成中起的作用有。①抑制含GLUT4的囊泡与细胞膜的融合②使体内产生胰岛素抗体③使胰岛素和IR结合后形成的细胞内信号转导缺失④引起胰岛素与IR的结合发生障碍(5)米格列奈钙是一种口服降糖药物,其促进胰岛素分泌的作用途径如下图所示。米格列奈钙主要通过两种作用途径促

进胰岛素分泌,第一种途径是与胰岛B细胞膜上的结合,关闭KATP通道,引起Ca2+内流,导致囊泡脱颗粒,胰岛素释放;第二种途径则是进入胰岛B细胞,与结合,激活,从而释放Ca2+,导致囊泡脱颗粒,胰岛素释放。【答案】(11分,每空1分)(1)下丘脑正反馈(2)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神

经递质胰高血糖素(3)胰岛素受体细胞膜上GLUT4的含量(4)①④(5)SURI内质网内质网【分析】题图分析,图1中,器官甲是下丘脑,器官乙是垂体、器官丙是卵巢,排卵前,E2含量升高导致器官乙对甲器官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敏感性升高,有利于合成和分泌E2,这属于正反馈调节。下丘脑通

过胰腺调节血糖平衡的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雌激素使胰岛素生理效应下降,使组织细胞摄取和利用的葡萄糖含量减少,葡萄糖合成糖原的能力减弱。图2示表示胰岛素对脂肪细胞、肌肉细胞吸收葡萄糖的调节机制。葡萄糖转运蛋白主要存在于细胞质基质中,在胰岛素的信号刺激下,转移到细胞膜上,促进葡

萄糖进入脂肪、肌肉等组织细胞,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详解】(1)器官甲是血糖调节的中枢,所以器官甲是下丘脑;排卵前,E2含量升高,导致器官乙对甲器官分泌的①敏感性升高,促进器官乙合成并分泌促性腺激素,进而促进E2性激

素的分泌,这属于正反馈调节。(2)在饥寒交迫时,器官甲(下丘脑)可通过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间接升高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增加产热以维持体温稳定;另一方面可通过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胰岛A细胞,调节胰腺中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从而提高血糖含

量,满足代谢需要。(3)根据图2可知,图中胰岛素与胰岛素受体IR结合后,经过细胞内信号转导引起含GLUT4的囊泡与细胞膜的融合,增加细胞膜上GLUT4的含量,从而提高细胞对葡萄糖的转运能力,进而可以降低血糖浓度。(4)①结合图2分析,游离脂肪酸在胰岛素抵抗形

成中可能起的作用有抑制含GLUT4的囊泡与细胞膜的融合,①正确;②游离脂肪酸(FFA)不会使体内产生胰岛素抗体,因为胰岛素抗体的产生引发的自身免疫病,②错误;③若游离的脂肪酸使胰岛素和IR结合后形成的细胞内信号转导缺失,则会阻止胰岛素的作用,显然与胰岛

素抵抗现象不符,③错误;④游离脂肪酸可能会导致葡萄糖的摄取利用能量降低或引起胰岛素与IR的结合发生障碍使胰岛素不能正常发挥作用,进而表现为胰岛素抵抗,④正确。(5)题图显示,米格列奈钙主要通过两种作用途径促进胰岛素分泌:第一种途径是与胰岛B细胞质膜上的SUR1结合,关闭KATP通道,引起Ca2+

内流,导致囊泡脱颗粒,胰岛素释放;第二种途径则是进入胰岛B细胞,与RYR结合,激活内质网,从而释放Ca2+,导致囊泡脱颗粒,胰岛素释放。24.(13分,除特殊标记外,每空2分)感染人乳头瘤病毒(HPV)是女性患子宫颈癌的主要诱因。研究表面,被HPV侵染的细胞表面的HLA分

子(人类白细胞抗原)表达水平下降,可能导致子宫颈癌,而注射HPV疫苗能有效预防。如图是HPV入侵机体后,机体做出的免疫应答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HPV可感染宿主黏膜和皮肤上皮细胞。皮肤和黏膜属于人体的第道防线,(1分)此

防线连同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吞噬细胞等组成的另一道防线,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这两道防线合称为(填“特异性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1分)(2)HPV上被免疫细胞识别的物质在免疫学上被称作。图中甲细胞的名称是,活化后的甲细胞作用为。(3)国产

二价HPV疫苗可预防高危型HPV16和HPV18感染,为得到较好的预防效果,9~14岁需接种2剂次,目的是。有人在注射过程中出现了皮肤荨麻疹、气管痉挛、呕吐等症状,医生判断其出现了(填“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

”或“免疫缺陷病”)。(1分)(4)机体免疫监视功能正常时,能识别和清除体内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的发生。被HPV侵染的细胞能逃避免疫监视,可能的原因是。【答案】(13分,除特殊标记外,每空2分)(1)一(1分)非特异性免疫(1分)(2)抗原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并裂解被H

PV感染的靶细胞(3)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更多的抗体和记忆细胞过敏反应(1分)(4)被HPV侵染的细胞表面的HLA分子(人类白细胞抗原)表达水平下降,无法有效呈递抗原信息,从而逃避免疫监视【分析】非特异性免疫的

特点是机体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一定的防御作用。第一道防线包括皮肤、黏膜的屏障作用。第二道防线包括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的特点是:后天形成的,并非人人都有,有特异性,只对特定病原体

起作用。【详解】(1)第一道防线包括皮肤、黏膜的屏障作用。非特异性免疫包括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2)抗原是指能与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的物质,大多数抗原的化学本质蛋白质。HPV上

被免疫细胞识别的物质在免疫学上被称作抗原。甲细胞的名称是细胞毒性T细胞,乙细胞的名称是靶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的作用是识别并裂解被HPV感染的靶细胞。(3)多次接种疫苗的目的是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更多的抗体和记忆细胞。过敏反应是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时,有时会发生引发组

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免疫反应。有人在注射过程中出现了皮肤荨麻疹、气管痉挛、呕吐等症状,医生判断其出现了过敏反应。(4)免疫监视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的功能。研究表面,被HPV侵染的细胞表面的HLA分子(人类白细胞抗原)表达水平下降,可能导致

子宫颈癌,而注射HPV疫苗能有效预防。被HPV侵染的细胞能逃避免疫监视,可能的原因是被HPV侵染的细胞表面的HLA分子(人类白细胞抗原)表达水平下降,无法有效呈递抗原信息,从而逃避免疫监视。25.(12分,除特殊标记外,每空1分)植物激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发挥重要的

调节作用。(1)干旱时,植物的某些部位易合成,促进气孔关闭,该过程的适应性意义是。(2分)(2)玉米是一种单子叶植物,农田里杂草的生长会影响玉米的产量,农业上常采用喷洒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生长调节剂的方法除去玉米田中的双子叶杂草。如图甲中的曲线分别代表玉米和双子叶杂草对不同浓度生长素

类生长调节剂的反应。由图中曲线可知,代表双子叶杂草的曲线是(填“Ⅰ”或“Ⅱ”),试剂浓度为a时,对I曲线所代表的植物产生的调节效应是(填“促进”或“抑制”)。(3)研究人员用脱落酸(ABA)及其合成抑制剂分别处理采摘后的番茄,研究乙烯释放量的变化情况,结果如图乙所示(CK处

理为对照)。由图可以看出,ABA可以(填“抑制”或“诱导”)乙烯的生成。除ABA外,高浓度的也能诱导乙烯合成。(2分)(4)阳生植物受到周围植物遮蔽时,茎伸长速度加快,使株高和节间距增加,叶柄伸长,这种现象称为避阴反应,而阴生植物通常无此反应。自然光被植物滤过后,其中红光(R)/远红光

(FR)的值会下降,光敏色素B可感知R/FR的变化,调控某些基因表达,如激活生长素(IAA)、赤霉素(GA)合成相关基因的转录,促进茎秆伸长。GA还可作用于D蛋白(抑制植物生长蛋白),参与植物的避阴反应。依据上述信息,完善避阴反应中相关物质的相互关系及作用模式图。方框中选填“IAA”“GA”“D蛋

白”,括号中选填“+”“-”(+表示促进,-表示抑制)。(4分)【答案】(12分,除特殊标记外,每空1分)(1)脱落酸减少水分蒸腾散失,避免植物体过度缺水死亡(2分)(2)I促进(3)诱导生长素(2分)(4)(4分)【分析】①生长激素:既

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蔬果。②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③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④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气孔关闭。⑤乙烯:促进果实成熟。【详解】(1)干

旱时,若植物的气孔开放,则其蒸腾作用旺盛,易失水过多,不利于植物自身生长,而脱落酸可促进气孔关闭,减少水分蒸腾散失,避免植物体过度缺水死亡。(2)玉米是一种单子叶植物,农田里杂草的生长会影响玉米的产量,农业上常采用喷洒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生长调节剂

的方法除去玉米田中的双子叶杂草,说明单子叶植物玉米比双子叶杂草对生长素类生长调节剂更不敏感,故代表双子叶杂草的曲线是I。据图甲可知,试剂浓度为a时,对I曲线所代表的植物产生的调节效应是促进。(3)与CK处理相比,ABA处理组的乙烯释放量相对值更高,说明ABA可以诱导乙烯的生成。除

ABA外,高浓度的生长素也能诱导乙烯合成,因此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生长。(4)分析题意可知,光敏色素B感知R/FR的变化,调控、促进某些基因表达,如激活生长素(IAA)、赤霉素(GA)合成相关基因的转录,生长素和赤

霉素可以协同作用,共同促进细胞伸长,促进茎秆伸长,由于D蛋白为抑制植物生长蛋白,故GA合成之后还可抑制D蛋白的作用,降低D蛋白对避阴反应的抑制效应,故避阴反应中相关物质的相互关系及作用模式图如下:见答案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