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练案14.docx,共(4)页,22.771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e4a9385afb9c26ad7441a179f52ce54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练案14语言文字运用+名篇名句默写+群诗通练(咏昭君)(用时:40分钟分值:43分)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10分)2022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BingDwenDwen)是以熊猫为原型进行设计
创作的,将熊猫形象与富有超能量的冰晶外壳相结合,体现了冬季冰雪运动和现代科技相结合的特点。冰墩墩名字中的“冰”,象征纯洁、坚强,是冬奥会的特点;①,契合熊猫的整体形象,象征着冬奥会运动员强壮的身体、坚韧的意志和鼓舞人心的奥林匹克精神。众所周知,熊猫是世界公认的中国国
宝,它形象友好可爱、憨态可掬,②,在青少年朋友中更是圈粉无数。“冰墩墩”3D设计的拟人化熊猫,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在北京冬奥会吉祥物设计团队负责人曹雪看来,“(冰墩墩是)一个站位很高的熊猫,它具有国际化视野,它面对世界和未来;③,我们希望把它打造
成一个人见人爱,各个年龄层都能接受的熊猫的形象”。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2.请根据文段提供的信息,给“冰墩墩”下一个定义,要求不超过
50个字。(4分)答:二、名篇名句默写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江”与“月”历来被文人钟爱,在古诗词中往往并存;很多诗句借“江”与“月”描写出一幅幅雄浑壮美、孤独寂寥、闲适清雅的画面,如“
江月年年望相似”,又如“,”。(2)屈原深厚执着的爱国热情对后世文人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也正是从《离骚》中“,”两句开始,后世关心民生疾苦的诗篇越来越多。(3)“堆土成山”的比喻在孔子、荀子的笔下都出现过:荀子在《
劝学》中提出,“积土成山,”;《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能够持之以恒是因为“”。三、群诗通练——咏昭君(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咏怀古迹(其三)[唐]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
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咏怀古迹》是一组结构严密的诗歌,都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本诗是借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诗人怀抱的咏怀诗。B.首联点出
了昭君故乡的自然环境。“群山万壑赴荆门”从正面描写昭君的形象,这雄伟的山川,正是她那坚强性格的象征。C.颔联营造出了昭君墓那种悲凉萧瑟的氛围,与首联形成了生地和死地的鲜明对照,概括了昭君一生的遭遇。D.颈联写皇帝昏庸致使昭君遗恨千古。昭君不
忘故土,魂魄夜月归来,“空”字突出了昭君的遗恨之深,并寄寓了诗人的同情。5.如何理解尾联中的“怨恨”一词?请简要分析。(6分)答:(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明妃曲(其一)[宋]王安石明妃初出汉宫时,泪
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①莫相忆。君不见
咫尺长门②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注】①毡城:古代匈奴等游牧民族所居毡帐集中地。多借称其王庭所在之处。②长门:汉宫名。汉武帝的陈皇后阿娇失宠后居于此。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起首四句,写明妃离宫时的形象。鬓发散乱、伤
心落泪尚如此动人,使元帝不能自持,反衬了明妃的美丽。B.“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诗人对汉元帝问罪画师的议论,既讥讽了汉元帝按图召幸的好色与愚笨,也强调了王昭君的精神风采之美。C.诗人通过明妃“不改汉服
”来表现明妃爱乡爱国的真挚感情,也借“鸿雁”这一意象表达了明妃思乡的痛苦。D.最后两句是诗人设想昭君家人寄予她的话,家人以阿娇的典故劝告明妃安心守在毡城,表现出人性的麻木与淡漠。7.结合全诗,梳理诗歌表达的复杂情感。(6分)答:(三)阅读下面这首诗
,完成后面题目。明妃曲①[宋]陆游汉家和亲成故事,万里风尘妾何罪?掖庭终有一人行,敢道君王弃蕉萃②。双驼驾车夷乐悲,公卿谁悟和戎非!太古以来无寸草,借问春从何处归?【注】①此诗作于南宋绍熙五年(1194),当时诗人70岁,居于故乡山阴。当时南宋朝廷对金人多采取和亲的
政策。②蕉萃:同“憔悴”。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二句中,陆游认为汉与匈奴和亲是外交惯例,昭君是和亲制度的牺牲品。B.第三、四句借昭君的心理活动描写,塑造了留恋君恩、怨而不怒的昭君形象。C.第六句中,诗人委婉地表达了对南宋和亲政策的立场,暗示
了群臣与其政见不合。D.“双驼”点明了塞漠之地,“无寸草”写出了塞漠的荒僻,暗示了昭君异域生活的不易。9.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分析最后两句对全诗情感表达的作用。(6分)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