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

DOC
  • 阅读 3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9 页
  • 大小 60.111 KB
  • 2024-12-11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envi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湖北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湖北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湖北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3 已有3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9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湖北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x,共(9)页,60.111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e48d01b41cde9a0dd2ba121d3024b43d.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高三语文考试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

文字,完成1~5题。“感物兴情”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创作的一种重要方式。站在美学的立场,我将之归为中国古代感物美学的两大类型之一,另一种类型是“托物寓情”。“感物兴情”是一种物在情先的感发方式,即作家受外

在事物的感发产生创作冲动,创作的过程是情感自由自然呈现的过程。这种感发方式,不同于“托物寓情”的寄托方式。“托物寓惰”是先有情,然后寻求外物去寄托,创作的过程是情感的刻意寄寓过程。“感物兴情”是先感物,后兴情。情感的产生是“物”感发的结果,然后再以文学艺术的形

式表达出来。这就说明“感物兴情”是自然、自由的创作过程,是“物”对情感的自然引发。在这种情形下,文学艺术创作完全成为一种自然、自由的行为,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审美的纯粹性。这个“物”可以是自然景物,也可以是社会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

南朝文学理论家刘说:“原夫登高之旨,益睹物兴情。"(《文心雕龙》)这是针对“登高而赋”的辞赋创作行为。这里的“赌物兴情”就是“感物兴情”。“情以物兴”是说情感由“物”感发而产生:“物以情观”是说“物”感发情感之后作家再以情感的态度去重新审视“物”,“物”成为具有丰富审美意蕴的艺

术意境和意象,从而完成了艺术意境和意象的创造,在“感物兴情”的过程中,因为有感而发,语言会更加自然、工巧,而思想情感的表达也会更加明晰、高雅,实现语言与思想情感的完关融合。“感物兴情”告诉作家的是,要想创作出

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必须做到自然、自由地感物。思想情感的表达过程是一个艺术化和审美化的过程,其最高的境界就是自然、自由,亦即思想情悉的呈现是自然的,不存在任何刀斧之痕。这其中暗含着对作家个人的很多要求,如艺术素养、审美修养、思想境界等。作家只有在具备完善的艺术素养和审

美修养的前提下,始终保待着无功利的心态,才能“感物兴情”,创作出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也就是说,“感物兴情”并不是无条件的。这对当下的文学艺术创作依然有效。只有这样,才能“感物兴情”,创作出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很高的文学艺术作品,从而实现艺术与审美的自然、自由。“感物兴情”之于文学艺术创作的自然

、自由充分表明,它是一种审美自律。所谓审美自律就是审美的自览性和主动性,即审美的发生完全是自觉的、主动的,且出于无功利的目的。“感物兴情”可以引发作家无穷无尽的联想,那是神思。“联类不穷”说的就是无穷的神思与丰富

的想象。在这种情形下,流连万象,沉吟视听,看到的和听到的,都与内在的情感融为一体。因此,作家在创作的过程中,情感会随着所感之物的变化而变化,会随着所感之物起起伏伏。文学艺术作品所表现的形象、声音和色彩“随物宛转”“与心徘徊”,这正是审美自律。它是

以创作的自然、自由为前提的。文学艺术创作作为一种审美活动,有主动和被动之别,主动就是“感物兴情";而被动则是“托物寓情”。“感物兴情”的主动性首先源于“物”的主动。在中国古代的观念中,天人合一,天地万物一气贯通。古人不把世界万事万物看作是无生命的、死寂的。任何事物都有生命,它们不时会撩拨、感发作

家,使他们不得不进入创作,成就非凡的艺术。既然这个“物”包含自然之物和社会现实之物,说明任何物都可以引发作家的情感,使之产生创作冲动。最为关键的是,这“物”与作家产生了审美感应。一般来说,大凡能够感发作家的“物”,都应该是他

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多多少少给他们留下过一些情感震动的,比如一种自然风物、一个人或一类人、一个事件等。由于它们经常出现在作家的生活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融入了作家的心灵,突然的一个机缘,与作家产生了感应,引发其创作冲动。当然,这种创作冲动的引发并非无缘无故,一定是作家长期感知的结果。这就要求作家要

自觉地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和感知力,尤其涵养艺术发现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寻常之中发现不寻常,看见一般人看不见的东西,以显示创造的价值。当下的文学艺术创作,审美自律依然是第一要义。它是作品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的保障。文学艺术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是通过作家纯正的审美心态实现的。这种纯正的审美心态作为审美自律的表现,有一系列非常复杂的心理过程。要实现文学艺术创作的审美自律,作家除了保持虚静的无功利的心态,更重要的是深入现实、体验

生活,在生活中悉心观察、深入体悟,努力寻求与物心有灵犀的一刹那。在这种情形下,“觉鸟兽虫鱼,自来亲人”(《世说新语》),自然而然地就会发生“感物兴情”,审美自律得到了完美的呈现。“感物兴情”作为文学艺

术创作的一种方式和审美体验范式,其最突出的特征是真诚。这是“感物兴情”背后隐含的最可贵的品质。由于作家的创作情感是由“物”自然、自由激发出来的,不是人为推动的,这就铸就了其情感的真诚。也就是说,“感物兴情”在根本上阻断了虚假情感生成的可能性路径,回应了中国传统关于文章写作和文学艺术创作的态度:

“修辞立其诚”“疾虚妄,求实诚”。无论自然、自由还是审美的自律,都有真诚作为依托,它们本身就是建立在真诚的基础之上的。这种思想观念对文学艺术创作具有普遍的意义。即便在当下,其理论价值也是无可置疑的。当今的文学艺术创作存在着很多人们诟病的现象,如一些作家的

文学创作虚情假意、矫揉造作,就是对“感物兴情”的背叛。很多作家、艺术家没有去深入现实,悉心体验生活,再加之艺术素养、审美修养欠缺,思想境界不高,无法做到真诚感物。这些现象是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的。(摘编自李健《“

感物兴情”:创作的自然、自律、真诚》)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感物兴情”是一种物在情先的文学艺术创作方式,情感是由于“物”的感发而自由自然呈现的。B.“感物兴情”中的“物”可以是自然景物,也可以是现实中的人、事、物

,它能够自然引发创作者的情感。C.“物以情观”是说作家先直接用自己的情感态度去审视“物”,此时的“物”才完成艺术意境和意象的创造。D.要实现文学艺术创作的审美自律,作家除了保持无功利的心态,更重要的是深人现实、体验生活。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因为“感物兴情”是

自然、自由的创作过程,所以作家在创作的过程中审美的发生完全是自觉的、主动的。B.“感物兴情”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首先是要有无功利的心态,其次是作家必须具备完善的艺术素养和审美修养。C.“感物兴情”的主动性首先源于“物”的

主动,它们不时会撩拨作家,而作家往往是被动感发的。D.“感物兴情”最突出的特征是真诚,因为作家的创作情感是由“物”自然激发的,不是人为推动的。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感物兴情”的一项是(3分)A.昔年种柳,依依

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B.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心之忧矣,如匪浣衣。C.苕之华,芸其黄矣。心之忧矣,维其伤矣!D.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4.文中引用《文心雕龙》“原来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以及《世说新语》“觉鸟兽虫鱼,自来

亲人”,分别印证了什么观点?(4分)5.原文说:“修辞立其诚”“疾虚妄,求实诚”。然而在当今的文学艺术创作中,依然存在无法真诚感物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你有什么建议?(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群鸦靳以沈

太太今天特别热心地盼着沈先生可以早些回来吃晚饭,她殷切地望着钟,古怪的是钟竟不肯移动……门开了。仆人告诉她,沈先生有聚宴,请沈太太自己吃晚饭。在吃饭的时候,她也不能静下心去,不能说给人听的“新闻”像小鸟一样地飞着,顶撞着她的心。终于,她想到了一个人——楼

下的李太太。于是她像从黑暗中看到光明一样。她匆匆地跑到楼下去,就看见李太太李先生和一个女孩子正在吃饭,他们请她坐了,他们除去同住的关系外,李先生和沈先生还是同事。本来是想把使她行立不安的这一点事情告诉李太太的,李先生又在这里,总是不大好意思。

她只好耐性地在那里坐着,眼睛望着绕着电灯的飞蛾。还算好,李先生很快吃完饭回房了,于是她才得意地说:“李太太,你知道么,我,我是想来告诉你一件新鲜事的。”在她这么一句半吞半吐的话的中间,已经暗示着这件事是多么有味,多么值得听。“什么事,沈太太,快点说

出来吧。”“你知道在他们那里办公的有一位王女士么?”“是那位说独身的王紫瑛女士么?”“是,就是她—-”“真是年轻轻的人,不知道为什么有那怪癖气!”“快不要信那些吧,我今天看见她了,在中央大街,同一个长得很帅的男人在一起。”“是么?”李太太颇惊讶地说,“听说她连

男同事都不大高兴理的,而且不擦粉也不染口红。”“就是这样反常的人才能做惊人的事呢!”沈太太像是老于世故的,“那个男人的年岁和她差不多,很亲密的样子,提了许多纸包。”“那一定是陪她买东西了。”“当然啦,你还记得她说过的:女人降低自己的身份,男

人就会讨好。可是她现在呢,不也是跳不出女人的图子?”“说说人总是容易的,到了自己也还是那么一回事!”她们同声地叹息着,摆着头。沈太太把在心中頗有味的新鲜事说过后,才觉得心中松快了。实在是觉得想说的话都说完了,她才又叮咛一番不要

把那件新鲜事说出去,站起来告辞,翩然地又飞上楼去。这时候,李先生颇松闲自在地从隔壁的房里走出来。“总也没有完,不知道成天在说些什么!”“当然是有要说的事情,也是值得说的新鲜事——”实实在在的她在想着他是不是也是一个“别人”?“你知道在你们那里的王女士么?”“王紫

瑛,是不是?她今天告了假。”想起这个名字来,他的心中觉着点酸溜溜的。“我从你那里知道了不少她看不起结婚的女人的话,她罵过我们是家鸽;可是她自己,你能知道么?”“什么事呀?”“随了一个年轻的男人,在中央大街上走着。”“那有什么关系呢?”“有人看见他们好像是并着肩从××

旅馆出来的。”李太太故意低下头,像含羞又不屑于提起的样子。“这话可信么?”“我和你说这些謊话有什么用,沈太太特意来告诉我的。”李太太摆出来严重的意味,间接地证明了事情的真实。“难以想得到的!”李先生用手摸

着下顏上几根胡子,摇着头。“你们不都推崇她是有作为的女人么?”李太太得意地,露了极度的锋芒说着,“我就是不愿意看这样的人,把理想放得不近人情的高,到末了还要跌下来。”第二天李先生去署里办公,已经有六七位同事在那里闲谈。谈话的重

心,自然是聊王女士两天没有到署的原因。他暗地里笑着他们缺乏事实的猜想,他也笑着他们对她育目的崇拜。他想着只有自己是了然的,能看清她是如何的一个人。他听着听着,感觉像有一条虫子似的在他的嗓子里爬。他吃力地把它咽下去,可是很快地又上来了。于是由他那天才般的渲染把这件新鲜

事散播了。他说完了的时候脸在红涨着,像英雄一样地站在那里。但是顿然间他想起了太太吩咐过的不对别人讲的话,他有一点狼狈,但也是很理直气壮地站着。——万一这话传到王女士那里呢?那有什么呢,我又不是凭空说,我是有根据的!他周密的思想,像一个能攻能守的勇士。终于有人告诉了王女士。她非常

气憤,她追想起来当她告了两天假之后,为着陪了从欧洲回来的弟弟观光这城市,同事们用了如何恶毒的眼光在望着她。她想着自己若是有那样力量的人,就把说这不负責任的话的人在手掌里捏碎了。在星期日,有人按着李家的门铃。打开门站在那里的是王女士,带着冬天一样的脸色,后面还有一个男人。

虽然李太太露着笑容,对方仍然是凛若冰霜的样子。“我不知道那些话是从哪里说起来的!”王女士拖长了每一个字说着。“唔,这话我不是没有根据,我可以找出来告诉我的人。”李先生慢慢地红涨了脸说。他到卧室去,把这件事说给太太听

,她就很负责很勇敢地把沈太太请下来。所有关系人都聚齐了。“我就请问是哪一位亲眼看见的?”“我们没有看见,我们是从沈太太那里听来的。”“什么,谁告诉你们的,我只告诉李太太一个人。再说,我说在街上看到王女士和一个男人走,这事我没有说谎吧?”沈太太说完了把脸朝了王女士。

“我这人说话是肯负责的,我最恨那种人,惹出是非来还要推卸责任!”“究竟是谁说在××旅馆里看见我?”“我也没有那样说,我告诉他的时候好像是从××旅馆出来,从那里面出来也不一定有不好的行为,也许是去吃饭。”“我也并没有多说呀!”李先生表白着。“李太太

,可是我没有告诉你王女士好像从××旅馆出来吧?”沈太太得意地问着。“我要是看见别人在街上走,我决不会当新鲜事说给别人听。”李太太也颇有理由地反攻。“我要是答应了人家,也决不会违背自己的话。”沈太太也不示弱。“其实这事情我并不大注意,我早就知道人类是什么东西。我自己想创造理想中的全人,于是就有人

来中伤。我来的目的,纯然是想来劝告,说到我的时候自然一笑置之,关于别人的话,那会引出大的麻烦来。"王女士露了极不屑的样子,说完了半仰着头,就起身告辞。还没等李先生把抱歉的话说完,来客们已经走出门去。一个快活的星期日,为

这件事搅得黯淡了。李先生懒懒地又回到自己的房里去。李太太也在那里无精打采地坐着,他们的孩子进来扯了她要她出去看看。驮了晚霞的乌鸦,成群地从东飞到西去,呀呀地烦躁地叫着。“看这个有什么好,怪吵人的。”她摔开孩子的手,又跑进房里去。(写

于1934年,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太太觉得王紫瑛看不起结婚的女人,王紫瑛骂过她们是家鸽,李太太心里一直愤愤不平,因此,在知道王紫瑛也不过如此时,心里特别解气

。B.第二天李先生去署里办公时,已经有六七位同事在那里闲谈,这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社会风气,小说暗含了对这一社会现象的批判。C.小说中的王紫瑛是一名有独立自主婚姻观的新女性,但这类人却在社会受到其他人的另眼相待,间接地反映这个

社会的病态。D.王紫瑛还没等李先生把抱歉的话说完就起身告辞,因为劝告的目的已达到,相信李先生、李太太会从这件事中吸取教训。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第一段说“古怪的是钟竟不肯移动”,侧面反映了沈太太想把自己看到的“新

闻”分享给别人的急切心理。B.沈太太在李太太家“眼睛望着绕着电灯的飞蛾”,这一细节描写,形象地刻画了她掩饰自己急于播报“新闻”,又碍于场合的尴尬心理。C.“他周密的思想,像一个能攻能守的勇士”一句运用反语,极具讽刺意味,越是肯定,就越是否定李先生的“周密”和“能攻能守”。D.文中多处运用了“责任

”“负责”等词语,意在渲染、强调这种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也暗含了对人物的某种肯定,深化了主题。8.在对话中凸显人物形象是小说常用的方法,请根据小说相关内容分析李太太、沈太太的共同性格特点。(4分)9.请分析画横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赵孝成王德.公子[注]之矫夺晋鄙兵而存赵,乃与平原君计,以五城封公子。公子闻之,意骄矜而有自功之色。客有说公子曰:“物有不可忘,或有

不可不忘。夫人有德于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也。且矫魏王令,夺晋鄙兵以救赵,于赵则有功矣,于魏则未为忠臣也。公子乃自骄而功之,窃为公子不取也。"于是公子立自责,似若无所容者。赵王埽除自迎,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公子侧行辞让,从东阶上。(选

自《史记·信陵君列传》,有删改)[注]公子:魏公子魏无忌,即信陵君。材料二:论者以窃符为信陵君之罪,余以为此未足以罪信陵也。然则信陵果无罪乎?曰:又不然也。余所诛者,信陵君之心也。信陵一公子耳,魏固有王也。赵不请.救于王,而谆谆焉请救于信陵

,是赵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平原君以婚姻激信陵,而信陵亦自以婚姻之故,欲急救赵,是信陵知有婚姻,不知有王也。其窃符也,非为魏也,非为六国也,为赵焉耳;非为赵也,为一平原君耳。使祸不在赵,而在他国,则虽撤魏之障,撤六国之障,信陵亦必不救。使.赵无平原,

或平原而非信陵之姻戚,虽赵亡,信陵亦必不救。则是赵王与社稷之轻重,不能当一平原公子,而魏之兵甲所恃以固其社稷者,只以供信陵君一姻戚之用。幸而战胜,可也;不幸战不胜为虏于秦是倾魏国数百年社稷以殉姻戚吾不知信陵何以谢魏王也

?夫窃符之计,盖出于侯生,而如姬成之也。侯生教公子以窃符,如姬为公子窃符于王之卧内,是二人亦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余以为信陵之自为计,曷若以唇齿之势激谏于王,不听,则以其欲死秦师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必悟矣。侯生为信陵计,曷若见魏王而说之救赵

,不听,则以其欲死信陵君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亦必悟矣。如姬有意于报信陵,曷若乘王之隙而日夜劝之救,不听,则以其欲为公子死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亦必悟矣。如此,则信陵君不负魏,亦不负赵;二人不负王,亦不负信陵君。何为计不出此?信陵知有婚姻之赵,不知有王。内则幸姬,外则邻国,贱则夷门

野人,又皆知有公子,不知有王。则是魏仅有一孤王耳。(选自《古文观止·信陵君救赵论》,有删改)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不幸A战不胜B为虏C于秦D是倾魏国E数百年社稷F以殉姻戚G吾不知

信陵H何以谢魏王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部分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德,感激,名词活用为动词,与“故贼人以利其身”(《兼爱》中的“贼”用法不同。B.“公子有德于人”与“非抗于九国之师

也”(《过秦论》)两句文言句式相同。C.请,请求,与《归去来兮辞》“请息交以绝游”中的“请”意思不同。D.“使赵无平原”与“使六国各爱其人”(《阿房宫赋》)中的“使”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赵孝成王感激信陵君保存了赵国,准备用五座城封赏给信陵君,信

陵君听说后,露出了自以为有功的神色。B.赵王用隆重的礼节领着信陵君到西边台阶,信陵君则侧行谦让,从东边的台阶上去,以此表明对赵王的尊敬。C.材料二中作者开篇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信陵君的罪不在盗兵符,而在信陵君的私心,然后就此加以分析论证。D.材料二中作者认为侯生、如姬二人在信陵君遇

到困难的时候支持信陵君,没有辜负信陵君的信任,值得赞赏。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公子乃自骄而功之,窃为公子不取也。(4分)(2)如姬有意于报信陵,曷若乘王之隙而日夜劝之救。

(4分)14.材料一中“客”是如何看待信陵君窃符救赵这一行为的?材料二中作者又是如何看待信陵君窃符救赵这一行为的?请概括说明。(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雨后至城外

吕本中①日日思归未就归,只今行露已沾衣。江村过雨蓬麻乱,野水连天鹳鹤飞。尘务却嫌经意少,故人新更得书稀。鹿门②纵隐犹多事,苦向人前说是非。[注]①吕本中,南宋初年官至中书舍人兼侍讲,曾上书高宗,陈恢复大计,遂忤秦桧而罢归。②鹿门

,是三国时司马徽、庞统等的隐居之地。诸葛亮、庞统都由司马徽的举荐而出,为刘备所用,卷入世间是非之中。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诗人长期在外,日日思归,但一直未能如愿,到如今已是晚秋了。B.诗中一

个“乱”字,形象而传神地写出了蓬麻经雨水淋打而东倒西歪的情况。C.颔联“蓬麻乱”是静景,“鹳鹤飞”是动景,勾勒出江村雨后宁静、清幽的景象。D.颈联写诗人不再关心世事,与老友书信来往也日渐稀少,流露出了归隐的愿望。16.尾联有何含意?从中可以

看出诗人怎样的节操?(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学校新修了一座小巧玲珑的建筑供学生小憩,想请王老师命名,王老师脱口吟出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两

句,然后说就叫“易安阁”吧。(2)小刚借助人工智能圆满完成了任务,同学们惊叹不已,让他分享经验,他用《荀子·劝学》中的“,”两句总结了自己的成功经验。(3)唐宋诗中,有些诗句同时使用天、江、月三种意象,勾画出宏阔的境界,如“,

”两句。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日常生活中,许多人会莫名出现咳嗽、打喷啶、流鼻涕,甚至皮肤长红点的症状,其中绝大多数人会A,更不知道这可能是过敏反应。①据世界上30个国家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②全球约有22%的人口患有过敏性疾病。③环境中存在

着大量可能导致过敏的因素、食物、花粉等。④另有研究认为,⑤不合理的生活方式也可能会导致过敏。食物过敏是常见的现象。近年来,全球过敏性疾病总患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其中,(甲)。那么,食物是如何引起过敏反应的?尽管过敏和食物不耐受

都是由食物引起的,但其实它们B。食物不耐受并不涉及免疫机制,而是由于人体先天缺乏相关消化酶,或者食物中的成分存在药理作用导致的。例如,乳糖不耐受的人往往在喝完鲜奶后会出现腹部不适的情况。(乙),它是由食物中的过敏原引起的,是由抗体

介导的不皮反应。当食物中的蛋白质因为各种原因无法被人体完全消化,以多肽或小分子蛋白质形式穿过受损的肠道屏障(肠道通造性增大)进入血液时,这些未完全消化的蛋白质(过敏原)被机体的免疫系统当作抗原物质,引起过敏反应,并释放抗体与过敏原结合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会识别抗原

抗体复合物,将它固定住并清除掉。当抗原持续存在、机体不能及时清除时,这种免疫复合物就会沉积于局部或全身多处毛细血管基底膜上,引起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和组织损伤,导致身体出现红疹、痿痒和咳嗽等症状。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分)19.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20.文中第二段结尾句运用设问句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5分)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

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22.下面是食物过敏反应过程示意图,请根据文段内容将其补充完整。(3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俗话说,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意在劝告人们远离危险之

地。而孟子说,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意思是道在的地方,即使有千军万马,我也要前往。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800字。高三语文考试参考答案1.C(文中,“物以情观”是说“物”感发情感之后作家再以情感的态度去重新审视“物”,这里面有两个过程,首先要“物”感发情感,而后再以情感的态度去重新审视“物”,并非用直接用自

己的情感态度去审视)2.D(A项,两者不存在因果关系;B项,原文说的是“作家只有在具备完善的艺术素养和审美修养的前提下,始终保持着无功利的心态,才能‘感物兴情'",并无主次之分;C项,“作家往往是被动感发的”说法错误,文中提及“作家要自觉地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和感知力”,这强调了作家的

主动性)3.B(B项先情后物,属于“托物寓情”)4.①引用《文心雕龙》中以登高而“睹物兴情”,表明“感物兴情”是情感由“物”感发而生,凸显“感物兴情”与“物以情观”的区别,前者情由“物”生,后者先有感再审视物。②引用《世说新语》是为了表明作家深入体察生活,与万物心有灵犀,从而

发生“感物兴情”,实现审美自律。(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5.①要深入现实,体验生活,自觉地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和感知力,尤其要涵养艺术发现的能力;②要以真诚为依托,保持无功利的心态,追求自然、自由的审美自律和审美境界;

③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审美修养和思想境界。(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6.D(“相信李先生、李太太会从这件事中吸取教训”说法错误,从文中王紫瑛说“其实这事情我并不大注意,我早就知道人类是什么东西”可知这一说法不成立)7.D(“也暗含了对人物的某种

肯定”说法错误,从文中看,其实是对人物暗含了嘲讽)8.①爱搬弄是非。沈太太把在街上看到王女士和一个男人走的事告诉了李太太,李太太又把这事告诉了李先生。②推卸责任。面对王女士的质问,李太太说“我们没有看见,我们是从沈太太那里听来的”,沈太太说“从那里面出来也不一定有不

好的行为,也许是去吃饭”。(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9.①成群的乌鸦正象征那些无聊、喜欢搬弄是非的闲人;②侧面反映了李太太等人在被人教训后烦躁的心境;③照应了文章标题“群鸦”;④以景寓意,既形象又语含讽刺之意,有利于强化主旨。(每点2分

,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10.BDG[(原句标点)不幸战不胜,为虏于秦,是倾魏国数百年社稷以殉姻戚,吾不知信陵何以谢魏王也?]11.A(“故贼人以利其身”中的“贼”意思是“损害”,也是名词活用为动词)12.D(“没有辜负信陵君的信任,值得赞赏”说法错误,文中说侯生、如

姬“又皆知有公子,不知有王”)13.(1)公子却自己骄做以为有功,我私下认为公子不应该这样。(得分点:“功”“窃”各1分,句意2分)(2)如姬如果有意于报答信陵君,不如趁魏王空闲时而日夜劝说他援救赵国。(得分点:“报”“曷”各1分,句意2分)14.材料一中“客”认为信陵君窃符救赵

对赵国来说算是有功劳了,但对魏国来说就不算忠臣;(2分)材料二中作者认为信陵君窃符救赵,并不是为了魏国,更不是为了六国,而是为了与他有姻亲关系的平原君。(3分)(意思答对即可)【参考译文】材料一:赵孝成王感激公子假托君命夺取晋鄙军权从而保存了赵国,就与平原君商议,用五座

城封给公子。公子听说后,露出了自以为有功的神色。门客中有人劝公子说:“事物有不该忘记的,也有不该不忘记的。别人对公子有恩德,公子不该忘记。公子对别人有恩德,希望公子忘了它。况且假托魏王命令,夺取了晋鄙的军队去救援赵国,这对赵国

来说有功了,但对魏国则不算忠臣了。公子却自己骄做以为有功,我私下认为公子不应该这样。"于是公子立刻责备自己,好像无地自容一样。赵王打扫了殿堂台阶亲自迎接,用主人的礼节,领着公子到西边台阶。公子则侧行谦让,从东边的台阶上去。材料二:作史论

者把偷盗兵符作为信陵君的罪过,我认为这不足以成为怪罪信陵君的理由。然而信陵君果真没有罪过吗?我说:又不是这样。我所要指责的,是信陵君的私心啊。信陵君不过是一个公子罢了,魏国本来是有君主的啊。赵国不向魏王求救,却恳切地向信陵君求

救,这是赵国只知道有信陵君,却不知道有魏王啊。平原君利用姻亲的关系去激发信陵君,而信陵君自己也是姻亲的缘故,才急于援救赵国,这是信陵君只知道有姻亲关系,而不知道有魏王啊。他窃取兵符,不是为了魏国,不是为了六国,只是为了赵国罢了;也不能说是为赵国

,应该说只是为一个平原君罢了。假使祸患不在赵国,而是在别的国家,那么即使撤去了魏国的屏障,撤去了六国的屏障,信陵君也一定不会去相救。假使赵国没有平原君,或者平原君不是信陵君的姻亲,那么即使赵国灭亡了,信陵

君也必定不会去相救。这是赵王和国家社稷的轻重,还抵不上一个平原公子;而魏国用以保卫国家的军队,也不过是供信陵君为自己的一个姻亲而使用。幸而打了胜仗,还算可以,如果不幸打了败仗,做了秦国的俘虏,这就是倾覆了魏国几百年的江山社稷来给姻亲做殉葬品啊。我真不知道信陵君那

时该拿什么向魏王谢罪?窃取兵符的计策,是侯生提出,而由如姬完成的。侯生教信陵公子去窃取兵符,如姬在魏王的卧室里为信陵公子窃取了兵符;这两个人心中也只知道有信陵君,而不知道有魏王啊。我认为信陵君替自己打算

,不如用魏、赵两国唇齿相依的形势,激切地向魏王进谏。如果魏王不听,就用他要跟秦军拼命的决心,死在魏王的面前,那么魏王一定会醒悟的。侯生替信陵君出谋划策,不如进见魏王,劝说他援救赵国。如果魏王不听,就用自己以死报效信陵君的决心,死在魏王的面前,魏王也一定会醒悟的。如

姬如果有意于报答信陵君,不如趁魏王空闲时而日夜劝说他援救赵国,如果魏王不听,就用自己以死报效信陵君的决心死在魏王的面前,魏王也一定会醒悟的。这样,信陵君不会有负于魏国,也不会有负于赵国;侯生和如姬两个人不会有负于魏王,也不会有负于信陵君。为什么不从这方面去想办法呢

?信陵君只知道与自己有婚姻关系的赵国,不知道有魏王。在内的宠姬,在外的邻国,地位卑贱的夷门野人,又都只知道有公子,不知道有魏王。那么这魏国只有一个孤立的君王罢了。15.D(“流露出了归隐的愿望”说法错误,从尾联“鹿门纵隐犹多事

”来看,流露出诗人心中的抑郁与愤懑之情)16.①即使隐居鹿门又怎样,正值多事之秋,还是要卷入世间是非之中;诗人表明自己虽无意仕宦,但国家正值危亡之际,也就不顾一己安危,犯颜直谏;②表现了诗人不趋附权势、心系国家安危的节操。(每点3分,意思答对即可)17.(1)倚南窗以寄做审容膝之易安(2)君

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3)示例: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字、漏字该空不给分,第(3)小题如有其他答案,符合要求即可给分]18.A不以为意B截然不同(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19.①,修改:据世界

上30个国家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③,修改:环境中存在着大量可能导致过敏的因素,如食物、花粉等。(序号1分,修改1分,其他修改方法符合要求即可给分。句子①“据……显示”句式杂糅,可删除“据”或“显示”;句子③,不合逻辑,“导

致过敏的因素”应包含“食物、花粉”,种属关系并列不当)20.①突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引发读者对食物与过敏内在联系的关注。②引起读者对过敏原因的思考和阅读兴趣。(答出一点得2分,两点给5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21.甲:大部分过敏是由食物诱发的乙:而食

物过敏则不同(每处2分,其他答案符合语境亦可给分)22.(1)受损的肠道屏障(2)抗原物质(3)过敏反应(每空1分)23.【写作提示】材料中“君子不立于危墙”后半句是“智者不陷于覆巢”,原意是讲有才德的人不会让自己处于危险之中,也不会陷入绝望的

境地。材料后半部分“虽千万人,吾往矣”凸显的是一种一往无前的勇气与担当。两者看似矛盾,实则可以统一,“不立于危墙”可以是巧妙地暂避矛盾,保存实力,蓄积力量,然后勇敢地面对迎接挑战,从而保证取得更大的胜利。“虽千万人,吾往矣”强

调要敢于直面“危墙”,去挑战风险,去突破困境。如果大家都只是因为潜在的危险而退缩,那许多伟大的事业将无人去推动,社会的进步也会因此停滞不前。写作时对此可作辩证思考。参考立意:①巧避“危墙”,方为担当;②君子要勇于立“危墙”之下;③用智慧与勇气去化“危”为“安”;等等

envi的店铺
envi的店铺
欢迎来到我的店铺
  • 文档 128952
  • 被下载 7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