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海南省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合考试生物试题【精准解析】.doc,共(23)页,338.5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e405f01e5c296ae116f6ce804a0392ea.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海南省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合考试生物试题一、选择题1.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离不幵水,下列关于细胞中水的叙述错误的是A.水是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B.线粒体进行代谢时既消耗水产生水C.在核糖体上生成的水分子,其氢原子均来源于氨基D.活细胞吸收水分子的过程均不需要消耗
能量【答案】C【解析】【分析】生物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细胞内的水的存在形式是自由水和结合水,自由水水是良好的溶剂,是许多化学反应的介质,自由水能参与许多化学反应,自由水对于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具有重要作用;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
成分。【详解】A、水是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细胞中绝大部分的水以自由水的形式存在,A正确;B、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时,在第二阶段消耗水,第三阶段产生水,B正确;C、核糖体上的氨基酸脱水缩合生成水分子时,水分子的氢原子来自氨基和羧基,C错误;D、水分子
进出细胞的方式是被动运输,不需要消耗能量,D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组成细胞的化合物、呼吸作用、氨基酸的脱水缩合、水分子的跨膜运输等,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2.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说法,正确的是A.细胞核
是所有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B.成熟植物细胞中的液泡含有色素,可以吸收和转换光能C.硝化细菌通过线粒体的化能合成作用制造有机物D.溶酶体不能合成水解酶,但能够分解衰老的细胞器【答案】D【解析】【分析】1、原核生物只有核
糖体一种细胞器;2、核糖体和中心体是没有膜结构的细胞器;3、线粒体内膜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场所,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4、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详解】A、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但并非所有细胞均有细胞核,A错误;B、液泡中的色素不能吸收和转换光能,B错误;C、硝化细菌不含线粒体,C错误;D、溶酶体含有多种水解酶,这些酶由核糖体合成,溶酶体可以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
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结构的区分、细胞器的结构、ATP的产生场所,知识点简单。3.生物膜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对细胞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生物膜的组成成分主要是磷脂和糖类B.细胞膜在细胞的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C.囊泡可以联系中心体和高尔基体,更新这些结构的膜成分D.原核细胞不具有生物膜【答案】B【解析】【分析】1、生物膜系统保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对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等过程起决定作用;为多种酶提供附着位点,是许多生物化学反应的场所;分
隔细胞器,保证细胞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2、原核细胞只有、具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因此原核细胞无生物膜系统;3、无膜的细胞器有:中心体、核糖体;具有单层膜的细胞器有: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液泡;有双层膜的细胞器为:叶绿体、线粒体。【
详解】A、生物膜的组成成分主要是磷脂和蛋白质,其结构也相似、均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骨架,A错误;B、细胞膜在细胞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B正确;C、中心体是无膜的细胞器,不会完成膜的更新,C错误;D、原核细胞不存
在细胞核和多种具膜细胞器,但细胞膜是生物膜,D错误。故选B。4.下列关于多细胞生物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生长时.细胞的物质运输效率不断增大B.细胞分化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的细胞趋向多能化C.细胞内多
种酶活性降低是细胞衰老的特征之一D.正在发育的生物体内基本不发生细胞凋亡【答案】C【解析】【分析】1、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
过细胞凋亡完成的。2、真核细胞的增殖方式包括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原核生物的增殖方式是二分裂。3、细胞分化:在个体发育中,相同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过程遗传物质不变,只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4、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其中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详解】A、细胞生长时,细胞的相对表面积越来越小,细胞的物质运输效率越来越低,A错误;B、细胞分化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的细胞
趋向专门化,B错误;C、衰老的细胞内多种酶的活性下降,C正确;D、细胞凋亡是一种自然的生理过程,发生于多细胞生物体发育的任何时期,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生命历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分裂、分化、凋亡的特征和概念是解题的关键。5
.下列对遗传学概念的理解,正确的是A.棉花的细绒与长绒是一对相对性状B.基因型相同则表现型一定相同C.等位基因控制生物的相对性状D.性状分离指后代出现不同基因型的现象【答案】C【解析】【分析】1、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相同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判断生物的
性状是否属于相对性状需要扣住概念中的关键词“同种生物”和“同一性状”答题。2、性状分离是指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1全部个体都表现显性性状,F1自交,F2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3、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共同作用
的结果。【详解】A、相对性状是指一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如棉花的细绒与粗绒或长绒与短绒是一对相对性状,A错误;B、表现型由遗传物质和环境共同决定,B错误;C、等位基因控制生物的相对性状,C正确
;D、性状分离是指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D错误。故选C。【点睛】对于相对性状、等位基因、性状分离及基因型与表现型的概念和相互关系的理解是本题考查的重点。6.下图为某动物生殖器官中的两个细胞的分裂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甲细胞的下一个时期所对应的细胞中含有2
对同源染色体B.乙细胞中含有4个四分体,其分裂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交叉互换C.与乙细胞相比,乙细胞的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不变,DNA数目减半D.该动物生殖器官中可进行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甲细胞内含有同源染色体,染色体规则地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
;图乙细胞内含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形成四分体,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详解】A、甲细胞的下一个时期为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其所对应的细胞中含有4对同源染色体,A错误;B、乙细胞中含有2个四分体,其分裂过程
中可能会发生交叉互换,B错误;C、与乙细胞相比,乙细胞的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和DNA数目都减半,C错误;D、该动物生殖器官(精巢或卵巢)中可进行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D正确。故选D。7.下列关于染色体、DNA和
基因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细胞核中,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平行关系B.DNA上的片段都是有遗传效应的基因C.一条染色体上含有两个DNA分子D.DNA分子中的碱基排在双螺旋结构的外侧【答案】A【解析】【分析】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即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DNA是细胞类
生物的遗传物质,由脱氧核苷酸组成;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每条染色体含有多个基因,且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详解】A、在细胞核中,基因存在于染色体的DNA上,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平行关系,A正确;B、基因是DN
A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但DNA上的片段不都是有遗传效应的基因,B错误;C、一条染色体上含有一个或两个DNA分子,C错误;D、DNA分子中的碱基排列在双螺旋结构的内侧,外侧是由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形成的基本骨架,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基因、D
NA和染色体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8.某位同学在利用酵母菌进行果酒发酵,如果改成果醋发酵,不需要改变的条
件是()A.提高温度B.充气口打开C.更换培养液中的营养成分D.发酵时间【答案】C【解析】【分析】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果酒制作的原理:(1)在有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6H2O+6O2→6C
O2+12H2O+能量;(2)在无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2CO2+2C2H5OH+能量。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
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详解】果酒与果醋制作需要的温度不同,果酒制作温度一般控制在18-25℃果醋为30-35℃,故如果改成果醋发酵需要提高温度,A正确;酵母菌无氧呼吸
产生酒精,醋酸发酵需要氧气,因此如果改成果醋发酵,充气口应该打开,B正确;醋酸菌可以利用酒精产生醋酸,因此不需要更换发酵液,C错误;酒精发酵与醋酸发酵需要的时间不同,D正确。9.下列关于人体体液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集合
管对水分的重吸收B.微量的激素就能显著影响靶细胞的生理活动C.内,外环境的改变,不影响人体内激素的分泌D.成年人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答案】C【解析】【分析】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协调
、相辅相通成,但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两种调节方式的特点:神经调节的特点是以反射的形式来实现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体液调节的特点主要是激素随着血液循环送到全身各处而发挥调节作用的。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大多数内分泌腺都受
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另一方面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详解】A、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A正确;B、激素的特点是微量、高效,所以微量的激素就能显著影响靶细胞的生理活动,B正确;C、内,外环境的改变会
影响人体内激素的分泌,C错误;D、甲状腺激素有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的功能,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导致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D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体液调节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下丘脑的神经
分泌细胞既能分泌相关激素,也能传导神经冲动。下丘脑是体温、血糖和水盐调节的中枢,是内分泌活动的枢纽。10.红树林是一种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B.负反馈调节是红树
林生态系统维持稳定的基础C.红树林生态系统净化污水的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红树林生态系统内进行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答案】A【解析】【分析】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结构、信息传递与稳定性、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的相关知
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A错误;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也是生态系统维持稳定的基础,B正确;生态系统净化污水的作用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生态功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正确;生态系统内进行的
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种间关系,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D正确。11.人进食后,胃壁细胞质中含有H+-K+泵的囊泡会转移到细胞膜上。胃壁细胞通过H+-K+泵逆浓度梯度向胃液中分泌H+同时吸收K+,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H+-K+泵属于载
体蛋白,其形成与内质网、高尔基体密切相关B.H+-K+泵专一性转运两种离子与其结构的特异性有关C.胃壁细胞分泌H+使胃液的酸性增强,分泌过程不消耗能量D.胃壁细胞质中的H+、K+不能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运
输到胃液中【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分析,“质子泵催化ATP水解所释放的能量,可驱动H+从胃壁细胞进入胃腔和K+从胃腔进入胃壁细胞”,说明该质子泵运输物质的方式为主动运输。可见钾离子浓度在细胞内高于细胞外,H+浓度细胞外高于细胞内(胃腔是酸
性环境),说明该质子泵运输物质的方式为主动运输。【详解】A、H+-K+泵属于载体蛋白,通过囊泡转移到细胞膜上,其形成与内质网、高尔基体密切相关,A正确;B、H+-K+泵专一性转运两种离子与其结构的特异性有关,B正确;C、胃壁细胞分泌H+使胃液的酸性增
强,分泌H+时以逆浓度梯度的形式进行,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C错误;D、H+、K+的运输需要载体蛋白,不能通过自由,D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需要提取题干的信息,结合所学的知识“钠离子在细胞外的浓度高于细胞内,钾离子浓度在
细胞内高于细胞外”、“主动运输的特点”,就可以准确的得出答案,这道题的启示就是要将知识点和实例进行有机的结合是将题做正确的前提。12.下列有关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叙述,正确的是()A.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都能产生新的染色体B.基因突变如发生在配子中,可遗传给后代
C.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均可使生物体中出现不曾有过的基因D.减数分裂过程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不能发生基因重组【答案】B【解析】【分析】1、基因突变: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改变。基因突变若发生在配子中,将遵循遗传规律传递给后代;若发生在
体细胞中则不能遗传。2、基因重组的类型:(1)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2)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
重组。【详解】A、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都不能产生新的染色体,A错误;B、基因突变如发生在配子中,可遗传给后代,B正确;C、基因突变可形成新基因,但基因重组不会出现新基因,C错误;D、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也可能是多对基因,所以减数分裂过程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也可能发生基因
重组,D错误。故选B。13.某同学将活酵母菌和淀粉溶液装进饮料瓶,预留1/3的空间后密封,观察酵母菌发酵的变化并用表格进行记录。下列分析正确的是条件原料变化产物呼吸作用场所酵母菌10g(25℃)淀粉溶液瓶子膨胀,溶液出现气泡,溶液变暖甲乙A.酵母菌一般不直接以
淀粉作为呼吸作用的底物B.大量的O2使溶液出现气泡和瓶子膨胀C.有机物经酵母菌发酵后只转化为ATP和热能D.甲为酒精,乙为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答案】A【解析】【分析】酵母菌既能进行有氧呼吸,也能进行无氧呼吸,在有氧条件可以将葡萄糖彻底分解成CO2和H2O,在无氧条件下将葡萄糖分
解成酒精和CO2。【详解】A、呼吸作用的底物是葡萄糖,酵母菌不能直接以淀粉作为呼吸作用的底物,A正确;B、溶液出现气泡和瓶子膨胀的原因是呼吸作用产生了大量的CO2,B错误;C、有机物经酵母菌发酵后,其释放的能量,—部分用于合
成ATP,一部分转化为热能,其物质的变化是转化成了酒精和CO2,C错误;D、由于瓶子已密封,酵母菌可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产物(甲)有水、酒精和CO2,呼吸作用场所(乙)为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有氧
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考查学生的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14.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B.种群中的每个个体均含有这个物种的全部基因C.对所有物种而言,地理隔离必然会导致生殖隔离D.基因突变是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的因素之一
【答案】D【解析】【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
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错误;B、该种群中每个个体只含有这个物种的部分基因,B错误;C、地理隔离不一定会导致生殖隔离,
C错误;D、基因突变是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的因素之一,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15.下图表示含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过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
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都可进人大肠杆菌B.保温时间过短会导致A中放射性增强C.搅拌的目的是使大肠杆菌在培养液中分布均匀D.保温时间过长会导致部分子代大肠杆菌进入A中,进而使A中放射性增强【答案】B【解
析】【分析】1、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2、分析题图:图示表示含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过程,由于32
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没有进入细菌,并随着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因此沉淀物中放射性强。3、上清液和沉淀物中都有放射性的原因分析:①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上清液中有少量放射性的原因:a.保温时间过短,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使上
清液出现放射性。b.保温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子代,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也会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含量升高。②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沉淀物中也有少量放射性的原因:由于搅拌不充分,有少量35S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吸附在细菌表面,随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
,使沉淀物中出现少量的放射性。【详解】A、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可以进入大肠杆菌,A错误;B、保温时间过短,部分侵染噬菌体还未侵染细菌,离心后分布在上清液中,因此会导致A上清液中放射性增强,B正确;C、搅拌的目的是使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与大肠杆菌分开,C错
误;D、保温时间过长会导致部分大肠杆菌裂解,子代噬菌体释放,离心后分布在上清液中,进而使A上清液中放射性增强,D错误。故选B。16.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构成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磷脂双分子层是构成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的基本骨架B.兴奋性神经递质能引起突触后
膜电位发生变化C.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D.线粒体为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提供能量【答案】D【解析】【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在突触小体上,兴奋由电信号转化为化学信号;在突触后膜上,兴奋由化学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由于神
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详解】A、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都属于生物膜,磷脂双分子层是构成生物膜的基本骨架,A正确;B、兴奋性神经递质能引起突触后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B正确
;C、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C正确;D、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不需要能量,D错误。故选D。17.矮壮素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能抑制植株长高,促进叶片绿色加深。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矮壮
素在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具有作用效果稳定的优点B.植物产生的矮壮素与赤霉素的作用效果相反C.在麦田中使用一定浓度的矮壮素能使小麦抗倒伏D.在麦田中使用一定浓度的矮壮素能使小麦的光合作用增强【答案】B【解析】【分析】人们把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
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称作植物激素。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成为植物生长调节剂。【详解】A、矮壮素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的优点,A正确。B、矮壮素是
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是由人工合成,不是植物产生的,B错误;C、在麦田中使用一定浓度的矮壮素能抑制植株长高,使小麦抗倒伏,C正确;D、在麦田中使用一定浓度的矮壮素能促进叶片绿色加深,使小麦的光合作用增强,D正确。故选B。18.下列关于森
林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森林群落中的生物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统一的整体B.森林群落与草原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物种丰富度差别较大C.对森林群落中土壤小动物丰富度进行取样调查时宜采用样方法D.森林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与光照有关,这提高了群落利用光的能力【答案】C【解析】【分析】
1、群落的空间结构:(1)垂直结构: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表现垂直方向上的分层性,其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决定了动物的垂直分层。(2)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照强度地形明暗湿度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上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种群。2、调查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物种丰
富度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详解】A、森林群落中的生物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统一的整体,A正确;B、森林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物种丰富度都比草原群落大,B正确;C、土壤小动物个体微小,活动能力强,调查物种丰富度可用取样器取样法,不宜采用样方法,C错误;D、森林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与光照有关,可
使群落中的生物充分利用光能,D正确。故选C。19.下图是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箭头表示碳流动的方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碳在生物群落内主要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B.甲固定的能量除呼吸消耗外,其余都流入下一营养级C.丙和乙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和竞争D.若缺少甲和丁,该生态系统将会崩溃【答案
】B【解析】【分析】分析图示,甲为生产者,乙和丙属于消费者,丁是分解者。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碳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详解】A、碳在生物群落内主要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A正确;B、甲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呼吸消耗外,还有流入下一
营养级和分解者分解,B错误;C、丙和乙有捕食关系,同时都捕食甲,故它们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和竞争,C正确;D、生产者和分解者是生态系统必不可少的成分,缺失它们该生态系统将会崩溃,D正确。故选B。20.下列关于动物细胞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动物细胞培养所依据的生物学原理是细胞的分化B.所有动物细
胞在培养过程中均会出现接触抑制的现象C.用于核移植的供体细胞一般都选用传代10代以内的细胞D.灭活的病毒可增加细胞膜的流动性因而可用于诱导动物细胞融合【答案】C【解析】【分析】动物细胞培养的原理是细胞增殖,培养过程中出现的特点是贴壁生长和接触抑制,诱导细胞融
合的方法有三种:生物方法(病毒)、化学方法(聚乙二醇PEG)、物理方法(离心,震动,电刺激)。某些病毒如:仙台病毒、副流感病毒和新城鸡瘟病毒的被膜中有融合蛋白,可介导病毒同宿主细胞融合,也可介导细胞与细胞的融合,因此可以用紫外线灭活的此类病毒诱导细胞融合,而不是用紫外线诱导细胞融合。【
详解】A、动物细胞培养所依据的生物学原理是细胞增殖,A错误;B、癌细胞在培养过程中不会出现接触抑制的现象,B错误;C、用于核移植的供体细胞一般都选用传代10代以内的细胞,其能保持正常的二倍体核型,C正确;D、灭活的病毒被膜上有融合蛋白而可用于诱导动物细胞融合,D错误。故选C。二、非选择题2
1.植物的光补偿点(LEP)是植物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相等时的光照强度。请回答下列问题:(1)在光合作用的过程中,叶肉细胞吸收的CO2在被转化成糖类等有机物的过程中,要经过_________两个阶段。研究
发现,将植物移入无光的环境后,O2的产生立即停止,但短时间内仍能吸收CO2并制造有机物。请从光反应与暗反应关系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2)某植物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T1)低于细胞呼吸的最适温度T2。若环境温度由T1提高到T2
,则LEP会____,原因是____。(3)在相同的环境中,甲种植物的LEP小于乙种植物的,当甲种植物净光合速率为0时,乙种植物净光合速率___(填“小于0”“等于0”或“大于0”)。【答案】(1).CO2的固定和C3的还原(2
).水的光解需要光照,光反应阶段积累的少量ATP和[H]可使暗反应在暗处理后的短时间内仍可进行(3).升高(4).适当提高温度会导致光合速率减慢、呼吸速率加快,需要更强的光照强度才能使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达到相等(5).小于0【解析】【分析】光合作用过程:光反应暗反应场
所类囊体薄膜叶绿体基质条件光下有光、无光均可反应光能的吸收、传递、转换水的光解:222HO4[H]+O⎯⎯→光ATP的合成:ADP+Pi+ATP⎯⎯→酶光能有机物(糖类)的合成CO2的固定:523C+CO2C⎯⎯→酶C3的还原:325ATP[H]2C(CHO)+C⎯⎯⎯⎯→酶、能量转化光能→电能
→ATP中活跃的化学能ATP中活跃的化学能→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详解】(1)CO2转化成糖类等有机物发生在暗反应阶段,包括CO2的固定和C3的还原。植物移入无光的环境后,光反应不能进行,水的光解需要光照,因此O2的产生立即停止;之前进行光反应时积累了少量的ATP和[H],
因此植物移入无光的环境后短时间内仍可进行暗反应,吸收CO2并制造有机物。(2)该植物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为T1,细胞呼吸的最适温度T2,当环境温度由T1提高到T2,会导致光合作用相关酶活性降低,呼吸作用相关酶活性增强,即光合速率减慢、呼吸速率加快,需要更强的光照强
度才能使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达到相等,因此LEP会升高。(3)因为甲种植物的LEP小于乙种植物的,当甲种植物净光合速率为0时(即处于光补偿点),此时的光照强度并不能使乙种植物达到光补偿点,因此乙种植物的净光合速率小于0。【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光合作用的过程以及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间的联系
,需要考生熟记相关知识,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22.疫苗是指用各类病原微生物制作的用于预防接种的生物制品。接种疫苗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最经济的措施。下图表示在接种某疫苗前后,不同时间采
血所测得的抗体水平。请回答下列问题:(1)抗体由_____细胞合成、分泌。(2)两次接种的为____(填“同种”或“不同种”)疫苗,理由是________。(3)曲线cd段形成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4)与cd段机体的反应特点相似,机体发生更快、更强的反
应,但不同的是产生的抗体会引起组织损伤或机体功能紊乱,这类反应称为____。【答案】(1).浆(2).不同种(3).甲、乙两种抗体产生的时间不同(或含量达到最大值所需要的时间不同或存留时间不同)(4).受到了与a时间接种的疫苗相同的抗原的刺激(5).过敏
反应【解析】【分析】1、体液免疫过程2、记忆B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和分化,产生浆细胞从而产生抗体。3、过敏原第一次进入人体后,人体内产生抗体
吸附在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某些细胞的表面。当相同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就会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使上述细胞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引起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多等,引发各种过敏反应。【详解】(1)抗体由浆细胞合成、分泌。(2)两次接种的为不同种
疫苗,原因是甲、乙两种抗体产生的时间不同。(3)曲线cd段形成的原因可能是二次免疫,受到了与a时间接种的疫苗相同的抗原的刺激。(4)与cd段机体的反应特点相似,机体发生更快、更强的反应,但不同的是产生的抗体会
引起组织损伤或机体功能紊乱,这类反应称为过敏反应。【点睛】注意:①二次免疫的作用更强,速度更快,产生抗体的数目更多,作用更持久;②B细胞的感应有直接感应和间接感应,没有T细胞时也能进行部分体液免疫;③抗体由浆细胞产生的,浆细胞来自于B细胞和记忆细胞
。④抗体与抗原结合产生细胞集团或沉淀,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23.下表为沿海有机麦田中主要杂草的种群密度(MD)数据表。请回答下列问题:项目硬草猪秧秧荠菜波斯婆婆纳牛繁缕大巢菜MD(株·2m−)120.488.513.517.819.55.8(1)由表可知,该麦田杂草中的
两种优势杂草是____________。依据表中数据不能判断出该麦田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麦田中杂草和小麦的种间关系
是____________,会因争夺_____________常表现出相互抑制现象。(3)从能量角度分析,除草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答案】(1).硬草和猪秧秧(2).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所有物种的数目,该表中数据只显示了主要杂草的种类(3).竞争(4).空间、资源(5).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解析】【分析】优势种是
指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类,通常是那些个体数量多、投影盖度大、生物量高、体积较大、生活能力较强,占有竞争优势,并能通过竞争来取得资源的优先占有地位,即优势度较大的种群。研究能量流动规律有利于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
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动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详解】(1)由表中数据可知,该麦田杂草中硬草和猪秧秧的种群密度(MD)最大,为优势杂草。该表中数据只显示了主要杂草的种类,没有显示群落中所有物种的数目,故依据表中数据不能判断出该麦田群落的物种丰富度。(2)麦田中杂草和小麦会因争夺空间、
资源常表现出相互抑制现象,表现为竞争关系。(3)从能量角度分析,除草的主要目的是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点睛】本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意在强化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24.果蝇(2N=8)为XY型性别决定方式的生物。
请回答下列问题:(1)已知X染色体上的含眼色基因R的片段移接到任意一条常染色体末端,可产生花斑眼(基因型可能为RXrX、RXrY、RXrXr、RXY);含基因r的片段的移接不能产生花斑眼。现用多只红眼雌果蝇(XRXR)与白
眼雄果蝇(XrY)交配,F1中偶然出现一只花斑眼雌果蝇,该花斑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由此分析,该花斑眼雌果蝇产生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一个自然果蝇种群中,灰身与黑身为一对相对性状(由A、a基因控制);
圆眼与棒眼为一对相对性状(由B、b基因控制)。现有两只亲代果蝇杂交,得到F1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雌果蝇中,灰身圆眼:黑身圆眼=3:1;雄果蝇中,灰身圆眼:灰身棒眼:黑身圆眼:黑身棒眼=3:3:1:1。①亲代果蝇的基
因型为__________。F1中黑身圆眼雌雄果蝇随机交配,所得F2中,黑身棒眼雄果蝇占__________。②棒眼雌果蝇与经X射线处理过的圆眼雄果蝇进行杂交,在某些杂交组合的F1中出现棒眼雌果蝇。经研究发现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圆眼雄果蝇X染色体缺失了
显性基因B(B和b基因都没有的受精卵不能发育,基因型为XBX缺的个体表现为圆眼)。让F1中棒眼雌果蝇与未处理的圆眼雄果蝇杂交,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是__________。【答案】(1).RXrX(2).亲代雌果蝇在减数分裂过程中X
染色体上的含眼色基因R的片段移接到某条常染色体上(3).AaXBXb和AaXBY(4).1/8(5).圆眼雌果蝇:棒眼雄果蝇=2:1【解析】【分析】由题意知:果蝇的红眼基因R和白眼基因r位于X染色体上,眼色基因R所在的X染色体片段移接到任意一条常染色
体的末端,可产生花斑眼;r片段的移接,不能产生花斑眼,移接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详解】(1)多只红眼雌果蝇(XRXR)与白眼雄果蝇(XrY)交配,正常情况下,F1只有两种基因型:XRXr(红眼雌果蝇)和XRY(红眼雄果蝇),而实
际上F1中出现一只花斑眼雌果蝇,结合花斑眼的基因型确定F1中花斑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RXrX。由于花斑眼是X染色体上R基因所在片段移接到常染色体所致,而雄果蝇无R基因,雄果蝇X染色体末端是否发生移接不影响果蝇眼色的变化,因此,该花斑眼雌果蝇产生的原因是亲代雌果蝇在减数分裂过程中X染色体上的含眼色
基因R的片段移接到某条常染色体上。(2)①由题干信息显示,F1雌果蝇中灰身:黑身=3:1,雄果蝇中灰身:黑身=3:1,据此可判断,控制灰身与黑身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灰身对黑身为显性,双亲的基因型为Aa×Aa;F1雌果蝇中圆眼:棒眼=1:0,雄果蝇中圆
眼:棒眼=1:1,据此可判断,控制圆眼与棒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圆眼对棒眼为显性,双亲的基因型为XBXb×XBY;因此,亲代果蝇的基因型分别为AaXBXb和AaXBY。F1中黑身圆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l/2aaXBXb或l/2aaXBXB,黑身圆眼雄果蝇的
基因型为aaXBY。F1中黑身圆眼雌雄果蝇随机交配,所得F2中的黑身棒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Y,其概率为1/2×1/2×1/2=1/8,即黑身棒眼雄果蝇占1/8。②棒眼雌果蝇(XbXb)与经X射线处理过的圆眼雄果蝇(XBY)进行杂交,若没有变异发生,则F1中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BXb,表现型
为圆眼,但在某些杂交组合的F1中却发现棒眼雌果蝇。若是由父本的圆眼果蝇X染色体缺失了显性基因B引起的,则该棒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缺Xb,与基因型为XBY的圆眼雄果蝇杂交,子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XBXb:XBX缺:XbY:X缺Y=1:1:1:1,已知B和b基因都没有的
受精卵不能发育,即基因型为X缺Y的个体死亡,所以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圆眼雌果蝇:棒眼雄果蝇=2:1。【点睛】本题难度较大,主要通过染色体变异来考查伴性遗传与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考生需明确R基因移接的位置去判断产生配子
情况,再结合题意答题。25.下图表示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人血清白蛋白的两条途径。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A基因是由从细胞内提取的mRNA经逆转录形成的,基因A中___________(填“含有”或“不
含”)内含子序列。利用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时,a和b表示两种引物,这两种引物的碱基序列不能互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接受目的基因的绵羊的受体细胞是______________,其性染色体组成为________
____。为了从乳汁中获取产物,应在人血清白蛋白基因上游连接上__________________等调控组件。(3)将含人血清白蛋白基因的重组质粒导入植物受体细胞通常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不含(2).a和b引物若能互补会发生配对,从而会减弱与目的基因的结合(3).受精卵(4).XX(5).乳腺蛋白基因的启动子(6).农杆菌转化法【解析】【分析】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
(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
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
-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详解】(1)由mRNA经逆转录形成的基因A,其结构中不含内含子序列,两种引物的
碱基序列不能互补,否则会减弱与目的基因的结合。(2)要从绵羊的乳汁中获取人血清白蛋白,转基因绵羊必须是雌性。接受目的基因的绵羊的受体细胞是受精卵,其性染色体组成为XX。为了从乳汁中获取产物,应在人血清白蛋白基因上游连接上乳腺蛋白基因的启动子等调控组件。(3)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是农
杆菌转化法,可以通过植物组织培养将受体细胞培养到愈伤组织阶段,以便大量获得基因产物。【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