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docx,共(27)页,75.213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e2e632920e5837cb354a1bcd4bf0282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镇原县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高一(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新乡贤文化:乡村治理的时代选择“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
,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乡贤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见贤思齐、崇德向善、诚信友爱等特点。新乡贤是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乡土的守护者,是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在新农村的倡导者和践行者。以“贤”作为乡贤文化的核心,科学阐释和积极培育当代新乡贤观念。我们所说的“新乡贤”,不局限家世出身、籍贯居所。只要个人在人文、社会、科技等领域取得突出业绩,愿意为农村、社区建设尽力的人,都可认定为新乡贤。在过去,由于地域信息的封闭性,一个人
要在乡里维持地方风习、推动地方公益事业,往往要凭借自己的经济实力和宗族势力才行。而在今天,便捷的交通、发达的通信,凭借人格魅力、学识修养、名人效应、创意点子,都可以吸引大量资源造福乡里,赢得乡里社区声望。意气风发的大学生“村干部
”,活力四射的回乡创业青年,潜心创作的艺术家,还有退休回乡的干部、教师、工人等,只要能服务群众,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起到引导示范作用,不论其身份官职、教育背景、年资阅历,只要有德行有威望,且有热爱乡梓、护佑
乡亲的赤子情怀,始终以德为先、敢于担当,就都能成为当代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这种新观念,摆脱了封建等级制度及与其所伴生的权力依附、人身依附与宗族依附,在平等、民主、法治的环境下,转变形成一股新的乡贤文化
力量。重视新乡贤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示范作用,发挥其在促进乡村治理中的引领功能。乡贤文化植根乡土、贴近乡情,蕴含着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内在力量。新乡贤大部分来自农村,在大城市接受良好的教育之后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成功。他们将自身的知识阅历、城市资源带回乡村,成为城市和乡村
之间共同发展的“桥梁”。新乡贤的出现,弥补新农村建设的部分资源不足,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为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基础。传承优秀的乡贤文化,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以乡情为纽带,以新乡贤为模本示范引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农耕文明与时俱进、促进城乡共同富裕。正确
认识新乡贤文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发挥新乡贤文化在促进乡村治理中的践行功能。随着我国城镇化的迅猛发展,乡村治理人才流失、主体弱化、环境复杂化等问题凸显,新乡贤及文化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强。乡贤文化对于今天的乡村治理仍具有独
特的人文道德价值以及经济社会效益,它是倡导文明乡风的精神力量、传承地域文化的方向坐标,在乡村社会矛盾化解中起着“安全阀”的作用。鼓励推动乡贤治村,不是也不能寄希望于把新乡贤打造成为乡村治理唯一的甚至决定性因素,而是要按照乡村治
理现代化的要求,构建一个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治理体系。(节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1.下列对“乡贤文化”和“新乡贤文化”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乡贤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B.新乡贤文化与传统乡贤文化一样具有见贤思齐、崇德
向善、诚信友爱等特点。C.乡贤是指生活在本乡、造福本乡、深受本乡民众爱戴且有影响力的民间精英。D.现代社会,只要个人在自己的工作领域取得突出业绩,都可以成为新乡贤。2.下列对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在文章开篇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强调了新乡贤文化的意义和价
值。B.作者在全文用对比法阐释新乡贤文化和传统乡贤文化的区别,凸显其时代特征。C.作者运用比喻论证如“助推器”“桥梁”“安全阀”,使说理更加形象明白。D.文章在阐明新乡贤文化的内涵之后,从引领和践行两个角度分析其作用和价值。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过去因为交通通讯不便,乡贤需要定居本地才能起到维持地方风习等作用。B.传统乡贤文化有强烈的等级和依附色彩,这与民主、平等的现代观念冲突。C.城市化使乡村和城市间出现了裂痕,出身乡村的新乡贤可以弥合这种裂痕。D.新乡贤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已成为乡村治理的重要因素。(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苏绣起源于何时?由于文献与实物资料的限制,现在尚难断言。刺绣是在织物上进行再加工的手工艺品。工艺美术界一般认为刺绣的出现略迟于纺织的出现,是随着缝纫而产生,发展的。从20世纪50年代吴地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织物与骨
针等实物来看,早在上古时期吴地就可能有刺绣了。关于苏绣的最早记载,见于西汉刘向《说苑·正谏》中关于吴人迎送外交使节排场的记述:“晋平公使叔向聘于吴,吴人拭舟以逆之,左五百人,右五百人,有绣衣而豹装者,有锦衣而狐裘者。”晋平公在位时间为公元前557年至公元前532
年,可见早在2500年前,吴地“断发文身”的习俗就已被披锦饰绣的衣服所代替。《吴越春秋·夫差传》中也有记载:“吴王临欲伏剑,顾谓左右曰,吾生既惭,死亦愧矣……死必连繴组以罩吾目,恐其不蔽,愿复重罗绣三幅,以为掩明。”这也可说明吴地早期刺绣是以绣衣,绣
帕等重实用的绣品为主的。从上古时期到春秋战国时期,是吴地苏绣的初创时期。(摘编自孙佩兰《吴地苏绣》)材料二:苏绣讲求“顺”,强调丝理对表达物体凹凸转折、阴阳向背的重要作用。任何事物都有丝理,若对此缺乏正确认知,
很难使绣品获得应有的艺术效果。但关于这一问题,前人没有文字记录,全靠今人在实践中摸索。一个偶然的机会,苏绣艺术大师李娥媖发现一朵在墙角含苞待放的深红色月季花,她由花叶上放射形的纤维组织,特别是合抱形花
瓣的姿态,联想到刺绣的丝理,顿生灵感,后在艺术实践中逐步总结出丝理规律,即刺绣丝理必须与植物纤维组织及动物毛丝生长方向一致,并随它们姿态的不同和变化灵活运用。如绣花卉,宜用散套针。该针法线条组织灵活,丝理转折自如,可使镶色、接色和顺,适宜表现花卉娇艳多姿、五彩缤纷的特点。又如绣猫,宜用施针,因为施
针的线条是稀铺后分批逐层施密的,线条略有交叉,适合表现小猫遍身柔和松软的茸毛。乱针则以似乱非乱的线交叉掺和绣面,使作品生动逼真。按丝理规律刺绣,可使花儿迎风争艳,金鱼游姿优美,鸟儿枝头跳跃,小猫呼之欲出,其艺
术效果远胜图画。这项创造性发现,成为苏绣技艺的一大特色。(摘编自李明《苏绣》)材料三:如今,苏绣大师们可以轻而易举地模仿任何一种绘画效果,苏绣似乎发展到了尽头,再也变不出新花样了。姚惠芬开始思索:苏绣区别于绘画的媒介特性是什么?毫无疑问是针法,针法构成了苏绣的艺术语言。但眼下
,一些传统针法尤其是衣饰上使用的实用针法,正被人们渐渐淡忘。于是,姚惠芬决心回到更早的传统里,去寻找新的可能性。她从刚开始的别扭、不习惯到最后的从心所欲不逾矩,进入了自由、自觉的创作状态,能自主地决定每个局部采取何种针法。姚
惠芬的《骷髅幻戏图》系列刺绣作品,亮点不在于用刺绣去模仿绘画,而在于借绘画去展现针法:每一块城砖,每一个局部,都由不同的,矛盾的针法构成。如果说过去的重点是“绣什么”,现在则变成了“怎么绣”。针法上的自觉使苏绣变得纯
粹了,摆脱了形似而变得抽象了,类似于格林伯格所说的现代主义绘画对写实绘画,叙事绘画的超越,充满了对媒介特性的自我批判。由此,苏绣在向古老传统的创造性回归中,完成了华丽的蜕变。(摘编自陈岸瑛《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4.下列对材料中“苏绣”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依据《说苑》《吴越春秋》等文献,我们可以推断出,苏绣起源于2500年前的吴地,早期以绣衣、绣帕等重实用的绣品为主。B.苏绣独树一帜相当程度上得益于丝理规律的发现和运用,而丝理规律的要核在于刺绣丝
理与物体丝理的一致。C.苏绣讲求“顺”,强调丝理对表达物体凹凸转折、阴阳向背的作用,这使所绣之物有接近图画的效果。D.苏绣的出路不在于“绣什么”,而在于“怎么绣”,即加强针法上的自觉性,努力回归到过去使用实用针法的古老传统中去。5.下列对材料
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绣源远流长,上古时期吴地可能就有刺绣。而刺绣是在织物上进行再加工的,所以一般来说纺织的出现要略早些。B.李娥姨在前辈大师的指点下,由一朵深红色月季花,悟得花叶上
的纤维组织与刺绣丝理的关联,总结出了丝理规律。C.按丝理规律绣一朵牡丹,最好用散套针,因为该针法线条组织灵活,丝理转折自如,有利于表现牡丹的突出特点。D.针法是苏绣区别于绘画的媒介特性。创造性地运用针法,苏绣突破了形似的艺术藩篱,完成华丽的蜕变。6.根据上述
材料,简要概括苏绣的历史渊源,技艺亮点和蜕变路径。(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船魂王海洋夕阳西下,晚风渐起。乌蟒河缓缓而流。河对岸静泊着水泥船,岸上还是低矮的小茅棚,它们的
主人还是艄公何大伯吗?何大伯是给了我第二次生命的人。当年我和母亲去外婆家,搭的就是他的船。我和同船玩闹的另一个孩子都落水了。何大伯跳下水,救起了我,另一个孩子却让激流永远地卷走了。那是他自己的孩子小驹儿呀……何大伯,今天我看你来了。可是,我却怕何大伯认出我来。一个老者走出了小茅棚,望望对岸。船过
来了。是何大伯!我的心突突地跳起来。他老了,背弯了,头发、胡子全白了。两只眼睛失去了神采,表情是那样的漠然。深深的愧疚压着我的心,假如他的驹儿不被激流卷走,假如他的第二个儿子还在他身边……何大伯看了我一眼,扭过头
,说了声:“上船吧,同志。”难道他真不认识我了?我工作了,成了一名年轻的法官,已有9年没来看他了。不认识也好,哦,不,也许怪我没先叫他,可是……上了船,他只是摇桨,默不作声,我打破了宁静,说:“今天没什么风浪嘛,老人家。”“有风浪也
不怕,撑船的怕什么风浪?”声音沙哑,却带着当年的豪气。船到河心,夕阳已落,河水一片混沌。“这水比以前浑多了。”我说。“清也好,浑也好,只要有船,就能渡人。”何大伯接过我的话,眼睛却不看我,只是摇桨。“还要有像你这样的老艄公才行啊。”我说。“不行,老喽。再干6年,我小儿子白龙回来啦,就
交给他。”他说得那样平静,我的心却提上嗓子眼,不敢看他。船到岸边,我身上没零钱,只好掏出一张百元钞给他。“怎么,用大票子吓我?”他露出一丝笑意。他边点钱边说:“现在我烟酒都断了。等儿子回来,我想买条新船。”“买条新船好啊。”我说。“只是,我看,光靠我这条船不行啊。”大伯叹了口气:“别看我老了,
但还看得清。你看,有些伢仔整天不务正业,偷吃扒拿,就是不上过日子这条船;有的当干部,不但不吃苦在前,还多吃多拿,坑害百姓,不给政府撑好船。最叫我憋气的是政府要法办,让他们吃点苦,受点教育,家里还护着,请客送礼,替他们开脱。要我说,没有政府这条大船
,老百姓的一河清水就让他们搅浑了,迟早他们把自己给呛死。”我边听边点头赞许。何大伯,你或许不知道,你的小儿子白龙的案子就是我判的啊。20年前,你为了救我失去了大儿子驹儿,可是后来,我却没给你的小儿子白龙留一点情面……“哦,你看,天不早了,快回去吧,我这人瞎
啰嗦。”我百感交集下了船。回望对岸又有人朝河边走来,突然有了一个想法,复又上船,“老人家,我想帮你摆一次渡。”老人疑惑地看了我一眼。我抓过竹篙,一头抵向岸边。一双手,一双厚实、温暖的手死死地捂住了我拿竹篙的手。我扭头看他,
他却侧脸,目光投向了远方浩渺苍茫的水面,嘴中嗫嚅着什么……良久,他才转身,老泪纵横,那双手把我的手捂的更紧了:“你……你……哦,同志,要给老百姓做条好船啊。”(摘编自《小小说》)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夕阳西下,晚风
渐起”的景物描写,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也为整个故事渲染了一种凝重的氛围。B.小说对何大伯的肖像描写,一方面说明何大伯年纪的变化,同时也说明了何大伯经历的种种生活磨难,读来令人动容。C.小说的语言质朴无华,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增添了小说真实性,省略号的多处运用,恰到好
处,留给读者思考的空间。D.小说中的“我”怀着忐忑的心情去坐船,因为“我”对何大伯既感激又愧疚,其中也包含何大伯因年老眼花没认出“我”的遗憾。8.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概括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义。“清也好,混也好
,只要有船,就能渡人。”9.小说结尾写“我想帮你摆一次渡”,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分析。(二)古代诗歌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
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
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10.下列对文
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B.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C.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D.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国别体史书,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B.子:尊称。古代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文中指对男子的尊称。C.寡人:即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
自己的谦称。D.“晋侯、秦伯围郑”中的“侯、伯”是爵位名,《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佚之狐说“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
武的才能。B.大兵压境,国家危在旦夕,佚之狐向郑伯举荐烛之武,经过佚之狐的一番劝说,烛之武最终答应去见秦君。C.烛之武见到秦君后,先坦言知亡,然后指出灭郑国只对晋国有利而对秦无益,并挑拨离间秦晋关系,最终让秦君退兵
。D.文章通过语言等描写表现了烛之武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的性格特点。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
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小重山【注】岳飞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注】时秦桧任宰相,力主求和,岳飞因激烈反对而被解除兵权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昨夜寒蛩不住鸣”描绘寒之悲鸣,以静衬动,营造出了一种凄凉冷涩的意境,寓情于景。B.“人悄悄,帘外月胧明”借景物来烘托人心的孤寂,用平静之语述说不平静之思,曲折深婉。C.“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中的“旧山松竹”代指故土中原,“阻归程”令人联想,一语双关。D.“知音少,弦断有谁听?”两句借用俞伯牙和钟子期关于“知音”的典故来抒情,感喟深沉。15.全词抒发了哪些情感?请分点简要概括。(三)名篇名句默
写)(本题共1小题,12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1)在《诗经∙氓》中,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2)《诗经∙氓》中以“_______,_______”两句回忆当年恋爱时的情景,这与成语“青梅竹马”的意境相仿。(3)《诗经∙
氓》中写婚后女子多年承受劳苦,以“_______,_______”两句突出她每天早起晚睡,没有一天不是这样的。(4)《离骚》中写诗人坚持心中的理想和追求,纵然死一万次也绝不后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5)《离骚》中用鸟不合群来比喻说明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6)苏轼在《赤壁赋》中通过侧面描写表现洞箫声的凄切婉转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雨岔大峡谷位于
陕西省延安市甘泉县雨岔村,峡谷因为地貌特征非常酷似美国亚利桑纳州北部的羚羊谷,吸引了游客的关注,人们称为“中国的羚羊谷”。它向人们展现了一个被洪水和风力大力塑造过的奇幻世界——著名的红砂岩经过水和时间的雕琢,阳光一照,美得令人沉醉。在大峡谷中,每个角度看到的色
彩都不一样。随着阳光的变化,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角度进行拍摄,红色砂岩所呈现出的温暖色调的多样变化,让人不由地慨叹大自然的。起初,人们对于这处奇观形成的原因。后来发现暴雨导致的山洪暴发是地表切割最主要的力量。越是干旱的荒山,一旦遭遇暴雨,山洪的暴发力越是
惊人。这是因为,极度干燥、坚硬的地表吸水性很差,降雨顺地势冲刷后,如果地表有些许裂隙,湍急的水流和携带的砂石几乎无坚不摧,日积月累,就能让地貌发生的变化。雨岔大峡谷就是在这种自然力的作用下形成的。据推测,几亿年前,当地曾发
生过强烈的地震,天崩地裂之后,黄土大山被震出了一道道裂缝;之后,()峡谷内怪壁哨立,沟壑纵横,如条条波浪从身边划过。有专家称这里是“黄土高原自然地缝奇观”,是属于陕北的地质美景。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的成语,全都恰
当的一项是A.巧夺天工莫衷一是天翻地覆别无二致B.鬼斧神工莫衷一是天翻地覆独一无二C.鬼斧神工不置可否沧海桑田别无二致D.巧夺天工不置可否沧海桑田独一无二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因为
峡谷地貌特征酷似美国亚利桑纳州北部的羚羊谷,吸引了游客的关注,人们称其为“中国的羚羊谷”。B.峡谷因为地貌特征酷似美国亚利桑纳州北部的羚羊谷,吸引了游客的关注,人们称其为“中国的羚羊谷”。C.峡谷因为地貌特征酷似美国亚利桑纳州北部的羚羊谷,引起了游客的关注,被人们称为“中国的羚羊
谷”。D.因为峡谷地貌特征非常酷似美国亚利桑纳州北部的羚羊谷,引起了游客的关注,被人们称为“中国的羚羊谷”。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地表经过千百年暴雨和洪水的冲刷、风力的蚕食,我们今天看到了峡壁凹凸不平、
线条流畅的峡谷。B.千百年暴雨和洪水冲刷、风力蚕食地表,让我们今天看到了峡壁凹凸不平、线条流畅的峡谷。C.我们今天看到了经过千百年暴雨和洪水的冲刷、风力的蚕食形成的峡壁凹凸不平、线条流畅的峡谷。D.经过千百年暴雨和洪水的冲刷、风力的蚕
食,地表慢慢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峡壁凹凸不平、线条流畅的峡谷。20.请以“母爱”为开头仿写下列句子。青春是用汗水酿成的一壶琼浆,历久弥香;是用梦想编织的一道彩虹,绚丽辉煌;是用韧劲筑起的一道铜墙铁壁,固若金汤。母爱是:______四、写作(60分)21.阅读下面
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中说:“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请以“流言”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镇原县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高一(语文)(解析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新乡贤文化:乡村治理的时代选择“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
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乡贤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见贤思齐、崇德向善、诚信友爱等特点。新乡贤是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乡土的守护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农
村的倡导者和践行者。以“贤”作为乡贤文化的核心,科学阐释和积极培育当代新乡贤观念。我们所说的“新乡贤”,不局限家世出身、籍贯居所。只要个人在人文、社会、科技等领域取得突出业绩,愿意为农村、社区建设尽力的人,都可认
定为新乡贤。在过去,由于地域信息的封闭性,一个人要在乡里维持地方风习、推动地方公益事业,往往要凭借自己的经济实力和宗族势力才行。而在今天,便捷的交通、发达的通信,凭借人格魅力、学识修养、名人效应、创意点子
,都可以吸引大量资源造福乡里,赢得乡里社区声望。意气风发的大学生“村干部”,活力四射的回乡创业青年,潜心创作的艺术家,还有退休回乡的干部、教师、工人等,只要能服务群众,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起到引导示范作用,不论其身份官职、教育背景、年资阅历,只要有德行
有威望,且有热爱乡梓、护佑乡亲的赤子情怀,始终以德为先、敢于担当,就都能成为当代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这种新观念,摆脱了封建等级制度及与其所伴生的权力依附、人身依附与宗族依附,在平等、民主、法治的环境下,转变形成一股新的乡贤文
化力量。重视新乡贤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示范作用,发挥其在促进乡村治理中的引领功能。乡贤文化植根乡土、贴近乡情,蕴含着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内在力量。新乡贤大部分来自农村,在大城市接受良好的教育之后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成功。他们将自身的知识阅历、城市资源带回乡村,成为城市和乡村之间共同发展的“桥
梁”。新乡贤的出现,弥补新农村建设的部分资源不足,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为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基础。传承优秀的乡贤文化,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以乡情为纽带,以新乡贤为模本示范引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农耕文明与时俱进、促进城乡共同富裕。正确认识新乡贤
文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发挥新乡贤文化在促进乡村治理中的践行功能。随着我国城镇化的迅猛发展,乡村治理人才流失、主体弱化、环境复杂化等问题凸显,新乡贤及文化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强。乡贤文化对于今天的乡村治理仍具有独特的人文道德价值以及经济社会效益
,它是倡导文明乡风的精神力量、传承地域文化的方向坐标,在乡村社会矛盾化解中起着“安全阀”的作用。鼓励推动乡贤治村,不是也不能寄希望于把新乡贤打造成为乡村治理唯一的甚至决定性因素,而是要按照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要求,构建一个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治理体系。(节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1.下
列对“乡贤文化”和“新乡贤文化”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乡贤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B.新乡贤文化与传统乡贤文化一样具有见贤思齐、崇德向善、诚信友爱等特点。C.乡贤是指生活在本乡、造福本乡、深受本乡民
众爱戴且有影响力的民间精英。D.现代社会,只要个人在自己的工作领域取得突出业绩,都可以成为新乡贤。2.下列对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在文章开篇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强调了新乡贤文化的意义和价值。B.作者在全文用对比法阐释新乡贤文化和传统乡贤文化的区别,凸
显其时代特征。C.作者运用比喻论证如“助推器”“桥梁”“安全阀”,使说理更加形象明白。D.文章在阐明新乡贤文化的内涵之后,从引领和践行两个角度分析其作用和价值。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过去因为交通通讯不便,乡贤
需要定居本地才能起到维持地方风习等作用。B.传统乡贤文化有强烈的等级和依附色彩,这与民主、平等的现代观念冲突。C.城市化使乡村和城市间出现了裂痕,出身乡村的新乡贤可以弥合这种裂痕。D.新乡贤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已成为乡村治理的重要因素。【答
案】1.B2.B3.C【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中重点概念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项,将乡贤文化直接定义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表述有误。原文中表述为“……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C项,“生活在本乡”只是传统乡贤的含义,新乡贤则突破了这一限制。选项
中的“乡贤”应该包括传统乡贤和新乡贤,因此错误。D项,依据原文可知,新乡贤除了能力和威望外,“以德为先、敢于担当”的品德要求也是必备因素,表述有误。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项,只有第二自然段
用对比方法阐释了新乡贤文化和传统乡贤文化的区别,“全文”二字扩大了范围。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理解文章信息的能力。C项,乡村和城市之间的裂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第三段在论及新乡贤在这方面的作用时用语非常谨慎,如“促进乡村治理中的引领功能”“弥补新农村建设的部分资源不足”“有利于农耕
文明与时俱进、促进城乡共同富裕”等。“弥合”一词使用太过绝对。故选C。(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苏绣起源于何时?由于文献与实物资料的限制,现在尚难
断言。刺绣是在织物上进行再加工的手工艺品。工艺美术界一般认为刺绣的出现略迟于纺织的出现,是随着缝纫而产生,发展的。从20世纪50年代吴地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织物与骨针等实物来看,早在上古时期吴地就可能有刺绣了。关于苏绣的最早记载,见于西汉刘向《说苑·正谏》中关于吴人迎送外交使节排场的记述:“晋平公
使叔向聘于吴,吴人拭舟以逆之,左五百人,右五百人,有绣衣而豹装者,有锦衣而狐裘者。”晋平公在位时间为公元前557年至公元前532年,可见早在2500年前,吴地“断发文身”的习俗就已被披锦饰绣的衣服所代替。《吴越春秋·夫差传》中也有记载:“吴王临欲伏剑,顾谓左右曰,吾生既惭,死亦愧矣
……死必连繴组以罩吾目,恐其不蔽,愿复重罗绣三幅,以为掩明。”这也可说明吴地早期刺绣是以绣衣,绣帕等重实用的绣品为主的。从上古时期到春秋战国时期,是吴地苏绣的初创时期。(摘编自孙佩兰《吴地苏绣》)材料二:苏绣讲求“顺”,强调丝理
对表达物体凹凸转折、阴阳向背的重要作用。任何事物都有丝理,若对此缺乏正确认知,很难使绣品获得应有的艺术效果。但关于这一问题,前人没有文字记录,全靠今人在实践中摸索。一个偶然的机会,苏绣艺术大师李娥媖发现一朵在墙角含苞待放的深红色月季花,她由花叶上放射形的纤维组织,特别是合抱形花
瓣的姿态,联想到刺绣的丝理,顿生灵感,后在艺术实践中逐步总结出丝理规律,即刺绣丝理必须与植物纤维组织及动物毛丝生长方向一致,并随它们姿态的不同和变化灵活运用。如绣花卉,宜用散套针。该针法线条组织灵活,丝理转折自如,可
使镶色、接色和顺,适宜表现花卉娇艳多姿、五彩缤纷的特点。又如绣猫,宜用施针,因为施针的线条是稀铺后分批逐层施密的,线条略有交叉,适合表现小猫遍身柔和松软的茸毛。乱针则以似乱非乱的线交叉掺和绣面,使作品生动逼真。
按丝理规律刺绣,可使花儿迎风争艳,金鱼游姿优美,鸟儿枝头跳跃,小猫呼之欲出,其艺术效果远胜图画。这项创造性发现,成为苏绣技艺的一大特色。(摘编自李明《苏绣》)材料三:如今,苏绣大师们可以轻而易举地模仿任何一种绘画效果,苏绣似乎发展到了尽头,再也变不出新花样了。姚惠芬开始思索:
苏绣区别于绘画的媒介特性是什么?毫无疑问是针法,针法构成了苏绣的艺术语言。但眼下,一些传统针法尤其是衣饰上使用的实用针法,正被人们渐渐淡忘。于是,姚惠芬决心回到更早的传统里,去寻找新的可能性。她从刚开始的别扭、不习惯到最后的从心所欲不逾矩,进入了自由、自觉的创作状态,能自主
地决定每个局部采取何种针法。姚惠芬的《骷髅幻戏图》系列刺绣作品,亮点不在于用刺绣去模仿绘画,而在于借绘画去展现针法:每一块城砖,每一个局部,都由不同的,矛盾的针法构成。如果说过去的重点是“绣什么”,现在则变成了“怎么绣”。针法上的自觉使苏绣变得纯粹了,摆脱了形似而变得抽象了,类似于格林伯格所说的
现代主义绘画对写实绘画,叙事绘画的超越,充满了对媒介特性的自我批判。由此,苏绣在向古老传统的创造性回归中,完成了华丽的蜕变。(摘编自陈岸瑛《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4.下列对材料中“苏绣”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依据《说苑》《吴越春秋》等文献,我们可以推断出,苏绣起源
于2500年前的吴地,早期以绣衣、绣帕等重实用的绣品为主。B.苏绣独树一帜相当程度上得益于丝理规律的发现和运用,而丝理规律的要核在于刺绣丝理与物体丝理的一致。C.苏绣讲求“顺”,强调丝理对表达物体凹凸转折、阴阳向背
的作用,这使所绣之物有接近图画的效果。D.苏绣的出路不在于“绣什么”,而在于“怎么绣”,即加强针法上的自觉性,努力回归到过去使用实用针法的古老传统中去。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绣源远流长,上古时期吴地可能就有刺绣。而刺绣是在织物上进行再加工
的,所以一般来说纺织的出现要略早些。B.李娥姨在前辈大师的指点下,由一朵深红色月季花,悟得花叶上的纤维组织与刺绣丝理的关联,总结出了丝理规律。C.按丝理规律绣一朵牡丹,最好用散套针,因为该针法线条组织灵活,丝理
转折自如,有利于表现牡丹的突出特点。D.针法是苏绣区别于绘画的媒介特性。创造性地运用针法,苏绣突破了形似的艺术藩篱,完成华丽的蜕变。6.根据上述材料,简要概括苏绣的历史渊源,技艺亮点和蜕变路径。【答案】4.B5.B6.①历史渊源:历史悠久,
源于吴地。②技艺亮点:按丝理规律刺绣。③蜕变路径:冲破形似,凸显针法。【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概念,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对材料中‘苏绣’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
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A项,“苏绣起源于2500年前”错误,文中说的是“苏绣起源于何时?由于文献与实物资料的限制,现在尚难断言”,由此可知,苏修起源的时间不确定。C项,“这使所绣之物有接近图画的效果”错误,文中说的是“其艺术效果远胜图画”。D项“努力回归到过去使用实用针法的
古老传统中去”错误,见原文“能自主地决定每个局部采取何种针法”“苏绣在向古老传统的创造性回归中,完成了华丽的蜕变”。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
干的要求,如本题“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几则材料,筛选出相关的信息,并从不同角度概括。B项,“李娥姨在前辈大师的指点下”错误,文中说的是“前人没有文字记录,全靠今人在实践中摸索”。故选B。【6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概括中心意
思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上述材料,简要概括苏绣的历史渊源,技艺亮点和蜕变路径”,然后浏览材料,找到设题的区域,圈出相关的内容,接着按照“历史渊源”“技艺亮点”“蜕变路径”几个方面进行概括。本题的答案区间分别在三则材料之中。材料一主要阐述了古代有关苏
绣的历史记载,据此可以得出“历史悠久,源于吴地”。材料二主要阐述了当代苏绣的技艺特点,据此可以得出“按丝理规律刺绣”。材料三主要阐述了当代苏绣的超越突破,据此可以得出“冲破形似,凸显针法”。(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
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船魂王海洋夕阳西下,晚风渐起。乌蟒河缓缓而流。河对岸静泊着水泥船,岸上还是低矮的小茅棚,它们的主人还是艄公何大伯吗?何大伯是给了我第二次生命的人。当年我和母亲去外婆家,搭的就是他的船。我和同船玩闹的另一个孩子都落水了。何大伯跳下水,救起了我,另一个孩子却让激流
永远地卷走了。那是他自己的孩子小驹儿呀……何大伯,今天我看你来了。可是,我却怕何大伯认出我来。一个老者走出了小茅棚,望望对岸。船过来了。是何大伯!我的心突突地跳起来。他老了,背弯了,头发、胡子全白了。两只眼睛失去了神采,表情是那样的漠然。深深的愧疚压着我的心,假如他的驹儿不被
激流卷走,假如他的第二个儿子还在他身边……何大伯看了我一眼,扭过头,说了声:“上船吧,同志。”难道他真不认识我了?我工作了,成了一名年轻的法官,已有9年没来看他了。不认识也好,哦,不,也许怪我没先叫他,可是……上了船,他只是摇桨,默不作声,我打破了宁静
,说:“今天没什么风浪嘛,老人家。”“有风浪也不怕,撑船的怕什么风浪?”声音沙哑,却带着当年的豪气。船到河心,夕阳已落,河水一片混沌。“这水比以前浑多了。”我说。“清也好,浑也好,只要有船,就能渡人。”何大伯接过我的话,眼睛却不看我,只是摇桨。“还要有像你这样的老艄公才行啊。”我说。“不行,
老喽。再干6年,我小儿子白龙回来啦,就交给他。”他说得那样平静,我的心却提上嗓子眼,不敢看他。船到岸边,我身上没零钱,只好掏出一张百元钞给他。“怎么,用大票子吓我?”他露出一丝笑意。他边点钱边说:“现在我烟酒都断了。等儿子回来,我想买条新船。”“买条新船好啊。”我说。“只是,我看,光靠我这条船
不行啊。”大伯叹了口气:“别看我老了,但还看得清。你看,有些伢仔整天不务正业,偷吃扒拿,就是不上过日子这条船;有的当干部,不但不吃苦在前,还多吃多拿,坑害百姓,不给政府撑好船。最叫我憋气的是政府要法办,让他们吃点苦,受点教育,家里还护着,请客送礼,替他们开脱。要我说,
没有政府这条大船,老百姓的一河清水就让他们搅浑了,迟早他们把自己给呛死。”我边听边点头赞许。何大伯,你或许不知道,你的小儿子白龙的案子就是我判的啊。20年前,你为了救我失去了大儿子驹儿,可是后来,我却没给你的
小儿子白龙留一点情面……“哦,你看,天不早了,快回去吧,我这人瞎啰嗦。”我百感交集下了船。回望对岸又有人朝河边走来,突然有了一个想法,复又上船,“老人家,我想帮你摆一次渡。”老人疑惑地看了我一眼。我抓过竹篙,一头抵向
岸边。一双手,一双厚实、温暖的手死死地捂住了我拿竹篙的手。我扭头看他,他却侧脸,目光投向了远方浩渺苍茫的水面,嘴中嗫嚅着什么……良久,他才转身,老泪纵横,那双手把我的手捂的更紧了:“你……你……哦,同志,要给老百姓做条好船啊。”(摘编自《小小说》)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
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夕阳西下,晚风渐起”的景物描写,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也为整个故事渲染了一种凝重的氛围。B.小说对何大伯的肖像描写,一方面说明何大伯年纪的变化,同时也说明了何大伯经历的种种生活磨难,读来令人动容。C.小说的语言质朴无华,富有浓郁的乡土
气息,增添了小说真实性,省略号的多处运用,恰到好处,留给读者思考的空间。D.小说中的“我”怀着忐忑的心情去坐船,因为“我”对何大伯既感激又愧疚,其中也包含何大伯因年老眼花没认出“我”的遗憾。8.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概括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义。“清也好,混也好,只要有船,就能渡人
。”9.小说结尾写“我想帮你摆一次渡”,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分析。【答案】7.D8.本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清”“浊”比喻社会风气好坏,“船”指有作为的政府,“渡人”指政府能让老百姓过上美好的生活,表明何大
伯相信政府能使社会风气好转。9.①从情节看,丰富了小说的情节,将故事推向高潮。②从效果看,这一情节是“我”情感的爆发,起到感染读者的作用。③从形象看,这一情节哄托了何大伯深明事理的形象。④从主旨看,小说通过感恩、愧疚、崇敬、感
动的情感变化,富主旨。(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给分,答出任意三点即给满分)【解析】【7题详解】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解答时首先要通
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大意,梳理出文章结构,然后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及表达技巧,,再仔细阅读选项,一一比对,找出答案。D项“年老眼花没认出我”错,从结尾看,何大伯已认出“我”。【8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句子的深刻内涵
,理解句子就是对句子深层意思的领会,对句子所用修辞方法的理解,对句子在文中表达作用的分析,对作者用意的解说。因此,要在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础上,审读具体语言环境,联系作者的写作意图,思考关键语句的,辨析修辞
方法及作用,仔细揣摩文章的语言,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当,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本题中要理解的句子是“清也好,混也好,只要有船,就能渡人。”这句话表层意思很简单,但通过对下文的阅读,“大伯叹了口气:“别看我老了,但还看得
清。你看,有些伢仔整天不务正业,偷吃扒拿,就是不上过日子这条船;有的当干部,不但不吃苦在前,还多吃多拿,坑害百姓,不给政府撑好船。最叫我憋气的是政府要法办,让他们吃点苦,受点教育,家里还护着,请客送礼,替他们开脱。要我说,没有政府这条大船,老百姓的一河清水就
让他们搅浑了,迟早他们把自己给呛死。”“老泪纵横,那双手把我的手捂的更紧了:“你……你……哦,同志,要给老百姓做条好船啊。”可知这句话中的关键词“船”具有比喻意义,指有作为的政府,“清也好,混也好”的“清”指社会上的好风气,“混”指不良的社会风气。“只要有船,就能渡人。”表明何大伯相
信政府。点睛:理解句子含义。所谓理解句子含义,指的是既要说出句子的表层意思,又要说出句子的深层意思。理解句子有以下几种方法: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性词语;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有些句子的含义与上下文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顾及全篇,才能理解句子的含义;从比喻、象征意义中去理解。【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小说结尾的作用,题干是“小说结尾写‘我想帮你摆一次渡’,有什么作用?”小说结尾的常见作用结构上有点题、首尾呼应、总结全文、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等作用;内容上有突出人物品质或精神、点明中心、深化主旨等作
用;还可以从阅读者的角度分析。这篇小说主要写了“我”对主人公何老伯小时候救我的感恩以及“我”作为法官在判处他小儿子时没留情面的愧疚,但是老人对“我”的做法是十分理解而且怕我尴尬还进行了开导;“我”也理解了老人,出于对老人这种谅解
的感激要帮老人摆一次渡。结合此内容从情节、人物形象、主旨这几方面分析。情节上是文章的结尾也是高潮,人物形象上突出了老人深明大义的形象,表现了老人舍己为人,热爱社会的精神。通过我的情感变化也丰富了文章主旨。(二)古代诗歌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
,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
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
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B.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C.佚之
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D.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
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国别体史书,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B.子:尊称。古代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文中指对男子的尊称。C.寡人:即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D.“晋侯、秦伯围郑”中的“
侯、伯”是爵位名,《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佚之狐说“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
,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B.大兵压境,国家危在旦夕,佚之狐向郑伯举荐烛之武,经过佚之狐的一番劝说,烛之武最终答应去见秦君。C.烛之武见到秦君后,先坦言知亡,然后指出灭郑国只对晋国有利而对秦无益,并挑拨离间秦晋关系,最终让秦君退兵。D.文章通过语言等描写表现了烛之武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
义、机智勇敢的性格特点。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答案】10.C11.A12.B13.(1)况且,您曾经给予晋君恩惠,他
也曾答应给您焦、瑕这两座城池。然而,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2)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它,这是不仁道的。失去自己的同盟
者,是不明智的。【解析】【分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参考句意为: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
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佚之狐言于郑伯曰”此为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佚之狐于郑伯言曰”,之间不可断开,排除BD。“若使烛之武见秦君”,这是兼语短语做谓语的单句,“烛之武”做“使”的谓语“见”的主语
,之间不可断开,排除A。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文化常识。A项,“国别体史书”错误,应该为编年体。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B项,“经过佚之狐的一番劝说”错误,佚之狐是向郑伯推荐佚之狐,郑伯劝说佚之狐。故选B。【13题详解】本
题考查文言翻译能力。(1)且,况且;为,给予;朝济,早晨渡河;设版,设置防御工事,君之所知也,判断句。(2)微,如果没有;夫人,那人,古今异义;因,凭借,依靠;敝,使动用法,损害;与,结交,亲附;知,通“智”,明智。【点睛】翻译句子题
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参考译文:(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
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
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
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
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
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
于是秦国就撤军了。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
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小重山【注】岳飞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
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注】时秦桧任宰相,力主求和,岳飞因激烈反对而被解除兵权。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昨夜寒蛩不住鸣”描绘寒之悲鸣,以静衬动,营造出了一种凄凉冷涩的意境,寓情于景。B.“
人悄悄,帘外月胧明”借景物来烘托人心的孤寂,用平静之语述说不平静之思,曲折深婉。C.“旧山松竹老,阻归程”中的“旧山松竹”代指故土中原,“阻归程”令人联想,一语双关。D.“知音少,弦断有谁听?”两句借用俞伯牙和钟子期关于“知音”的典故来抒情,感喟深沉。15.全词抒
发了哪些情感?请分点简要概括。【答案】14.A15.①心念中原,收复失地的报国之情。②遭人排挤,苦闷难遣的无奈之情。③年老头白,功名未就的忧伤之情④归程受阻,故园难回的痛苦之情⑤知音甚少,无人理解的寂寞之情。【解析】【分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
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A项,“以静衬动”错,
应是以动衬静或以声衬静。故选A。【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必须在读懂诗歌的前提下,结合具体诗歌内容进行分析,尤其注意关键意象及其带有作者情感的字
词。从词中来看,上片着重写景,在写景中抒发情感。“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昨天夜里蟋蟀一直鸣叫不停,使作者从金戈铁马对抗金兵的梦中惊醒了,而此时已经是深夜的三更天了。“惊”字充分表达了在秋夜蟋蟀的凄清鸣叫
中作者终夜难眠的情泉。“千里”暗示梦回到包括家乡在内的中原地区,说明了词人在睡梦之中也不忘收复中原的爱国之情,这一句通过叙写被梦惊醒来表现作者日夜奉挂的都是国家的战事和兴衰。“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
胧明”,被梦惊醒后,因梦见战场战事而忧国忧民再无睡意,独自在台阶前徘徊。周围静悄悄的,人们都在熟睡,只有天上的明月散下淡淡的冷光。深秋的月夜,凄清冷淡,表达了作者“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孤独与凄凉心境。“独自”写出词人的孤
独寂寞,心事无法向人诉说,可见苦闷之深。词的下片重在抒情。“白首为功名”,作者自二十岁从军,出生入死,与金兵浴血奋战,决心迎二圣归京阙,取故地上版图(《五岳祠盟记》),为国家建立丰功伟业。可是十多年已经过去,头发也
白了,仍未能返回故园,实现还我河山的伟大抱负,由此抒发功名未就的忧伤。“旧山松竹老”用松竹喻中原父老,他们在金人的统治之下,顽强挺立,渴望早日复国,可如今他们都已老了,暗示了南渡时间之长。“阻归程”写投降派的求和主张阻挡了收复中原,回归故乡的进程,隐含了词人
的痛心。这是借助比喻来抒情。“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这里化用善于操琴的俞伯牙和知音钟子期的典故寄托作者的一腔愤和无处言说的沉痛,来表达苦闷的心情,将自己的心事寄托于琴弦,可是却没有知音,就是把琴弦弹断了也没有人来听,当时作者主张抗金,收复失地,但是朝野上下
一片议和声,使作者陷入孤掌难鸣的处境,不禁担忧起国家的未来和命运,心情沉重。【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
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2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1)
在《诗经∙氓》中,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2)《诗经∙氓》中以“_______,_______”两句回忆当年恋爱时的情景,这与成语“青梅竹马”的意境相仿。(3)《诗经∙氓》中写婚后女子多年承受劳苦,以“_______,_______”两
句突出她每天早起晚睡,没有一天不是这样的。(4)《离骚》中写诗人坚持心中的理想和追求,纵然死一万次也绝不后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5)《离骚》中用鸟不合群来比喻说明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6)苏轼在《赤壁赋》中通过侧面描写表现洞箫声的凄切婉转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答案】(1).桑之未落(2).其叶沃若(3).总角之宴(4).言笑晏晏(5).夙兴夜寐(6).靡有朝矣(7).亦余心之所善兮(8).虽九死其犹未悔(9).鸷鸟
之不群兮(10).自前世而固然(11).舞幽壑之潜蛟(12).泣孤舟之嫠妇【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沃若、晏、寐、靡、犹、鸷、壑、嫠”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雨岔大峡谷位于陕西省延安市甘泉县雨岔村,峡谷因为地貌特征非常酷似美国亚利桑纳州北部的羚羊谷,吸引了游客的关注,人们称为“中国的羚羊谷”。它向人们展现了一个被洪水和风力大力塑造过的奇幻世界——著名的红砂岩经过水和时间的雕琢,阳
光一照,美得令人沉醉。在大峡谷中,每个角度看到的色彩都不一样。随着阳光的变化,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角度进行拍摄,红色砂岩所呈现出的温暖色调的多样变化,让人不由地慨叹大自然的。起初,人们对于这处奇观形成的原因。后来发现暴雨导致的山洪暴发是地表切割最
主要的力量。越是干旱的荒山,一旦遭遇暴雨,山洪的暴发力越是惊人。这是因为,极度干燥、坚硬的地表吸水性很差,降雨顺地势冲刷后,如果地表有些许裂隙,湍急的水流和携带的砂石几乎无坚不摧,日积月累,就能让地貌发生的变化。雨岔大峡谷就是在这种自然力的作用下形成的。据推测,几亿年前,当地曾发生过强烈的地
震,天崩地裂之后,黄土大山被震出了一道道裂缝;之后,()峡谷内怪壁哨立,沟壑纵横,如条条波浪从身边划过。有专家称这里是“黄土高原自然地缝奇观”,是属于陕北的地质美景。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的成语,全都
恰当的一项是A.巧夺天工莫衷一是天翻地覆别无二致B.鬼斧神工莫衷一是天翻地覆独一无二C.鬼斧神工不置可否沧海桑田别无二致D.巧夺天工不置可否沧海桑田独一无二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
一项是A.因为峡谷地貌特征酷似美国亚利桑纳州北部的羚羊谷,吸引了游客的关注,人们称其为“中国的羚羊谷”。B.峡谷因为地貌特征酷似美国亚利桑纳州北部的羚羊谷,吸引了游客的关注,人们称其为“中国的羚羊谷”。C.峡谷因为地貌特征酷似美国亚利桑纳州北部的羚羊谷,引起了游客的关注,被人们称为“中国的羚羊
谷”。D.因为峡谷地貌特征非常酷似美国亚利桑纳州北部的羚羊谷,引起了游客的关注,被人们称为“中国的羚羊谷”。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地表经过千百年暴雨和洪水的冲刷、风力的蚕食,我们今天看到了峡壁
凹凸不平、线条流畅的峡谷。B.千百年暴雨和洪水冲刷、风力蚕食地表,让我们今天看到了峡壁凹凸不平、线条流畅的峡谷。C.我们今天看到了经过千百年暴雨和洪水的冲刷、风力的蚕食形成的峡壁凹凸不平、线条流畅的峡谷。D.经过千百年暴雨
和洪水的冲刷、风力的蚕食,地表慢慢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峡壁凹凸不平、线条流畅的峡谷。【答案】17.B18.C19.D【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辨析近义成语的能力。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
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第一空处,巧夺天工: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形容技艺十分巧妙。鬼斧神工:像是鬼神制作出来的,形容艺术技巧高超,不是人力所能达到的。此处语境是“大自然”,应为“鬼斧神工”。第二空处,莫衷一是:不能决定哪个是对的,形容意见分歧没有一致的看法。
不置可否:指不表明态度。此处是说人们对形成原因没有一致的结论,应为“莫衷一是”。第三空处,天翻地覆:形容变化巨大,也形容闹得很凶。沧海桑田:比喻世事变化很大。此处语境为“地貌”,应为“天翻地覆”。第四空处,别无二致:没有两样,没有区别。独一
无二:没有相同的或没有可以相比的。结合前文专家评价,应选“独一无二”。故选B。【18题详解】本题考查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
,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A项,“吸引”与“关注”搭配不当;B项,语序不当,“峡谷”应在“因为”后,且“吸引”与“关注”搭配不当;D项,“非常酷似”赘余,且语序不当,“因为”应在“
峡谷”后。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A
项,“地表”缺少谓语动词;B项,主语“千百年暴雨和洪水冲刷、风力”与上文“黄土大山”语意不连贯;C项,前后文谈论对象不一致,主语应是“地表”。故选D。20.请以“母爱”为开头仿写下列句子。青春是用汗水酿成的一壶琼浆,历久弥香;是用梦想编织的一道彩虹,绚丽辉煌;是用韧劲筑起的一道铜墙铁壁,
固若金汤。母爱是:______【答案】母爱是用守望化作的一缕春风,荡涤心灵;母爱是用岁月抒写的一首田园诗,温馨浪漫;母爱是用奉献铸就的一叶风帆,助力远航。【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
,主要分析所给例句的三个方面:主题、结构形式,写作方法,做到仿句与例句语言要连贯、风格要一致、情调要符合。本题以“母爱”为话题仿句,要求符合语境,语句关键性内容找准,且情感价值观积极向上。形式上用“母爱是用……,……”的三组句子;内容
上符合“母爱”的内涵和作用。四、写作(60分)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中说:“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请以“流言”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流言人与人相处,多多少少会产生误会
,然而产生误会时,大多数人都只愿意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但我们常常忽略的一点是,有时候对我们最为忠诚的眼睛和耳朵也会犯错,它们会向我们传递一些不真实信息。就因为我们太过相信了,以至于自己成了误会的始作俑者。错误领会,却不知其错误,反而继续错下去,便有了流言。孔子说:“道听而涂说,
德之弃也。”一个人从道上刚听见传言,转身就在路上开始跟别人说,飞短流长。孔子认为,这并不是真正君子的作风。然而这个世界上君子不多,许多虚假信息就是这么传播开的。某些人散布流言是因为别有用心;某些人传播流言则是因为
偏听偏信,不加辨别,嘴巴闲不住。谎话一传十十传百,说多了也会成“真”的。古代有三人成虎的典故;近代有影星阮玲玉自杀,留下遗言说“人言可畏”;现代资讯发达,互联网上信息泛滥,更是真假难辨。流言就像流感。天气多变,免疫力低的人最容易感冒,没及时治疗
或者没采取保护措施,接触其他人,便可能传递下去,其他抵抗力低的人也就跟着感冒。有时候,流言会自动消除。就像流感不治而愈;有时候,只有强大的事实才能击毁流言,正如只有药物才能治愈顽固流感。流言又像是盛开的罂粟花,它似美实毒,却有长久的生命力。听信它的人,也许会迷失,也许会沉沦。过
去也好,现在也好,未来也罢,流言似乎总有那么一种力量,它会控制人的思想,束缚人的行动。一句流言,就有可能毁灭一个人的一生。当然,也可能成全一个人的某种欲念。流言让某些人得意,让某些人快意,也让某些人失意。情感越是丰
富的人,越可能轻易相信流言,进而受流言伤害,或因为流言伤害另一个人。有些人最初听到流言,也许会有激烈的反应,但听到的流言越来越多,内心频受侵蚀,便可能会麻木。轻信流言的人多容易失去自我,没有了自己的是非标准
,在纷乱现实面前手足无措。喜欢散布流言的人要么居心叵测,要么常常受人利用。他们都可能成为别人的工具甚至帮凶,所以他们都可怜。现实如此丰富而喧嚷,大事小事层出不穷,街谈巷议不会轻易消失,流言可能永远存在。但流言不足为惧。多听多调查,不随意下结论,流言自然无法打败你。
自己行得正,立得正,就不怕影子是斜的。污言秽语泼过来,自然有精神的盾牌遮挡。【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话题作文的写作能力。【审题】“流言”指广为流传而无根据或来源的说法。以此为话题写文章,得
做到分析深刻,言之有物。可以从分析流言产生的原因入手:别有用心者用流言飞语做武器,达到个人目的,所以不惜制造谣言;好事者无聊之极,轻信轻传,把谣言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无意中充当了别有用心者的帮凶;中国文化的渊源和现实的社会风气有轻信谣言的基础;当事人不够警惕,做事常不考虑后果。
进而谈到流言的社会危害:混淆了视听,模糊了真相,淹没了真理;伤害当事人,甚至致命;败坏了社会风气,破坏了社会和谐;对始作俑者也会带来一些伤害。最重要的是必须有自己的思考,讨论如何对待流言。当事人:做事前先考虑后果,尽量兼顾
社会舆论和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主动出击,创造有利于自己的舆论环境,适当抓住时机反击流言制造者;从流言中吸取教训,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社会公众:把精力放到自己的生活、工作、休闲娱乐上;多了解,多思考;不轻信,不轻传。【立
意】1.抵制流言,还社会清明;2.流言止于智者;3.用法律斩断流言的利剑。【素材】1.真正抵制流言,消除歪风,还得靠广大“旁听者”。“旁听者”要敢于坚持真理,联合起来,支持流言受害者,批评流言传播者,惩罚流言编造者。作为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
,每个人还应做到人人自律,为他人着想,不传闲话。而受流言中伤者,也不要太脆弱,与其在流言的困扰中缩手缩脚,抬不起头,不如坦坦荡荡,泰然处之,贾流言于不顾,走自己的路,让大家说去。(精彩片段)2.当你一打开朋友圈,大量转载的文章纷纷涌现。从养生知识到国际风云
,包罗万象,如同一个微型社会。当你看到“日本核电泄漏,近海盐场遭到污染,国民陷入食盐危机”的帖子,是否有一种如临大敌的紧张感?于是你秉承着“为他人着想”的想法,随手便点了转发。殊不知这小小的转发之后会隐藏着由于食盐抢购导致交通拥堵,人心不安,甚至出
现社会不安的后果。你当然不知道,因为即便是酿成后果你也只会以“大家转转,我也就转了”来安慰自己。(精彩片段)3.与流言面对面,大声地说:“我不怕!”一声发自肺腑、来得坦荡的声音已能将这些无稽之谈压倒。异常优秀的人也好,低级恶劣的人
也好,平凡普通得可以的人也好,一旦受人瞩目了,流言也随之而来。大家只凭着几个“听说”便能将“无”变“有”,一传十,十传百地繁衍下去。尽管那些犀利的话语击中你的自尊,击中你柔弱的心,只要你敢于说一句澄清自己的话,这流言的空中花园就会摇摇欲坠,愚人们也开始用新的眼光看待你,对流言蜚语
也半信半疑了。(精彩片段)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