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3届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复习之概括分析 课件99张.pptx,共(98)页,7.071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e1bd249780ae2f399fae5a7a424e3fac.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文言复习之概括分析活动一掌握客观题(选)的答题技巧文言文的“概述文意”包含三方面的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题型方面,采用客观选择题;内容方面,既有对文中信息的提炼,对所述事件或
所说道理的归纳与概括、综合判断与推理,也有对作者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表达的看法的分析与评价。命题特点1、考查方式:客观选择题(四选一),多为“选非”型。命题者对概括部分轻易不会设误,却常从分析上
下功夫,在人物、地点、时间、词义、关系、依据与结论等角度进行设误2、四个选项的内容设置一般遵照原文中的先后顺序,而拼合起来往往成为很好的全文梗概。3、文言文解题时宜采用“倒卷珠帘”的方式,即整体阅读后马上聚焦这最末一题,往
往有助于迅速把握文段。解题方法1、该题的错误项设置往往正误相杂,以真扰假,即在大体正确的情况下夹杂一两处不正确的表述作为干扰,因此解答时一定要注意采用“题文对照”(比对法)的策略,即将每个选项还原到文中找到对应区域,
每一个内容都应该找到信息源,尤其要重视细节之处的仔细对照,看有无曲解。2、解答该题最忌的就是“题文分离”,只凭阅读的模糊感觉确定答案,这样会增加错误率。答题三步骤:注意:文言阅读概括分析题。要注重两个“理解”:理解文意理解命题者意图高考文言选段的特点1、选文大多为史传作品,主要以叙述为主,议论
较少,篇幅短小,语言精练简洁。选文主要出自《二十四史》。2.从选文的主人公大多为有声名的文臣武将,人物大都为正面形象,选文主要围绕该人物展开记叙,叙述其生平简历和突出事迹。文章思想性强,选文一般突出人物敬业奉公的品行和卓异的才能。文言概括分析(理解文意)提取占有关键信息,理解
文本主要内容文言概括分析(理解文意)提取占有关键信息,理解文本主要内容:谁,怎么样(性格、能力、才干),做了什么(一件或几件事),或遭遇了什么,结果怎样,作者的评价。写人叙事性文言文:是以展示事件过程和情景为中心,以事件的发
生、发展为线索组织行文的。阅读这类文章,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理清思路,看看作者叙述了什么事,文章如何开端、发展、演绎高潮乃至结束。②文章写了哪些事?中心事件是什么?主次详略如何?表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用了哪些手法?作
者对人物的态度情感如何?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③注意作者的感情色彩,注意作者的评说褒贬,乃至议论抒情。议论抒情性文言文:是以事件或景物为依托,发表作者观点或表达某种情感的文章,这类文章的阅读,我们要关注如下几点:①整体把握,抓住要点,看清作者是围绕什么事(什么物)展开议论的,围绕这件事
(这种物)牵涉到哪些人,每个人物有怎样的观点,作者对此有怎样的评价。②看清层次,文章大致分为几层,每层之间有怎样的关系,是并列还是层进,使用什么说理手法,表达了怎样的观点或情感,观点在文中是隐是显,情感在文中有无变化。文言概括分析(理解命题者)命题陷阱应对方
法(五对比)误解形象张冠李戴时序颠倒时空错误曲解文意归纳不全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改变因果事件杂糅要求:1、识别五大设“误”陷阱。2、检查预习“步步高”,分析错因。3、用命题人的思维探究这五组题设置的陷阱点有哪些?作为考生的我们
应该如何应对这些陷阱?比对人物比对时间地点比对关键词比对添加删减内容比对关系特别提示:①关注人物之间的关系,②准确理解某些细节的含义。好题选送合作探究:小组合作(我来命题)当堂检测训练一(2021·全国甲卷)【原文
】契丹遂驻兵阳城淀,号二十万,每纵游骑剽掠,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志。是时,故将王继忠为契丹言和好之利,契丹以为然,遣李兴议和。【选项】在战局有利的情况下,宋朝皇帝为了息战,主动提出议和,并派曹利用到契丹军中谈判,最终与契丹达成盟
约。【析】错误,根据原文,并非宋朝皇帝主动议和,而是契丹主动议和,张冠李戴。当堂检测训练二(2021·全国乙卷)【原文】上曰:“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君臣如此,何得不亡?公等宜戒之!”【选项】魏征说,隋炀帝滥杀无辜,张元济不敢谏诤;唐太宗认为正是因为
臣不尽忠,最终导致了隋朝灭亡,因此告诫群臣一定要吸取教训。【析】错误,根据原文,隋朝灭亡是因为皇帝无道和大臣不尽忠两个原因造成的,而不仅仅是大臣的原因,以偏概全。1.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结果是否有误。·【原文】(2019全国卷Ⅰ)·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
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选项C]·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分析]时序颠
倒文帝询问鬼神之事,文帝觉得自己比不上贾谊,后来才任命贾谊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的太傅。因此选项的前后顺序不当。【即练即悟】2.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结果是否有误。·【原文】(2018全国卷Ⅰ)·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郡邻于蜀,数被侵掠
,户口减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迁广平太守。天水夷夏慕德,老幼赴阙献书,乞留芝。·[选项B]·鲁芝倾心革新,政治卓有成效。任天水太守时,蜀地饱受侵扰,人口减少,他全力守卫,修建城市,恢复旧境;离任
时,天水各族百姓均请求让他留任。·[分析]空间错位。饱受侵扰的是“天水郡”而不是“蜀地”。【即练即悟】3.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结果是否有误。·【原文】(2017全国卷Ⅱ)·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憙上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
师近郡。”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选项B]·赵熹制止祸患,大力推崇义行。他担任平原太守时,诛杀盗贼首领,但对待余党却能区别处理,只是将他们迁往异地,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分析]张冠李戴。将余党迁往异地的是
皇帝,而不是赵熹。【即练即悟】4.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结果是否有误。·【原文】(2019全国卷Ⅱ)·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
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选项B]·商鞅厉行法治,秦国太平富强。他铁面无私,不徇私情,无论任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国人受此震慑,全都遵守法令,治安状况改善,民众家给人足。·[分析]误解形象。“无论任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说法错
误,文中太子犯法,并未对其本人施以刑罚,故也不能判断出商鞅“铁面无私,不徇私情”。【即练即悟】4.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结果是否有误。·【原文】(2019江苏卷)·公与予约游具区灵岩虎丘诸山川,而不能办三月粮,逡巡中辍。·[选项C]·汤显祖与邹迪光相约三月份到江南一带游玩
,但没准备好粮食,因而作罢。·[分析]曲解文意。选项中“相约三月份到江南一带游玩”说法错误,文中“不能办三月粮”意思是不能准备三个月的粮食。【即练即悟】5.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结果是否有误。·【原文】(2021全国乙卷)·上曰:“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
亦不尽忠。君臣如此,何得不亡?公等宜戒之。”·[选项D]·唐太宗认为正是因为臣不尽忠,最终导致了隋朝灭亡,因此告诫群臣一定要吸取教训。·[分析]归纳不全。选项中“唐太宗认为正是因为臣不尽忠,最终导致了隋朝灭亡”说法错误,文中唐太宗认为是炀帝无道和臣不尽
忠导致了隋朝的灭亡。【即练即悟】6.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结果是否有误。·【原文】(2020全国卷Ⅲ)·永和末,多疾疫。旧制,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至是,百官多列
家疾,不入。彪之又言:“疾疫之年,家无不染。若以之不复入宫,则直侍顿阙,王者宫省空矣。”朝廷从之。·[选项C]·彪之讲究实效,维护朝廷秩序。永和末年流行传染病,他见各类官员借口家中有人患病,不愿到任办公,指出这样做的
危害,朝廷因此恢复。·[分析]无中生有。选项中“借口家中有人患病,不愿到任办公”说法错误,文中“旧制”说明是朝廷原有规定。【即练即悟】7.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结果是否有误。·【原文】(2020海南卷)·帝
屡欲召用瑞,执政阴沮之,乃以为南京右都御史。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有御史偶陈戏乐,欲遵太祖法予之杖。百司惴恐,多患苦之。提学御史房寰恐见纠擿,欲先发,给事中钟宇淳复怂恿,寰再上疏丑诋。瑞亦屡疏乞休,慰留不允。十五年,卒官。·[选项C]·海瑞严厉执法,受到小人诋毁。他任南京右都御史时,因要求严
明,部下怨恨,部属房寰惧遭揭发,又受怂恿,上疏诋毁,致使海瑞被迫退休。·[分析]强加因果。选项中“致使海瑞被迫退休”说法错误,文中为“瑞亦屡疏乞休,慰留不允。十五年,卒官”。【即练即悟】比对角度设误点角度一:比对
时空时序颠倒空间错位角度二:比对人物误解形象张冠李戴角度三:比对关键词语曲解文意归纳不全角度四:比对添加或删减内容无中生有以偏概全角度五:比对关系改变因果事件杂糅【技巧小结】四小结:核心内容导图概览活动二掌握简答题(非选)的答题技巧在新高考文言文阅读中,设
置简答题,意在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和归纳概括能力。从新高考的考查情况来看,这一题型涉及面广,提问形式多变,学生答题出现的问题较多,如:读不懂相关文段,找不准对应区域,分不出答题要点,看不清设问角度,不会用自
己的话表述。(2021·新高考Ⅰ)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前文提示:唐太宗即位,与大臣议事:降宗室郡王爵位、减赋清廉止盗、张玄素谏任群臣,裴矩力谏。)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
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答案道理:臣下就像君主的影子,随着君主的好恶而行动。目的:告诫后世君主要正道直行,起表率作用。参考译文臣司马光说:
古人说过“君主贤明则臣下敢于直言”。裴矩在隋朝是佞臣而在唐朝则是忠臣,不是他的品性有变化,君主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忠臣就会变为佞臣;君主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佞臣就会变成忠臣。由此可知君主如同圭表,大臣如同影子,圭表一动影子就随之而动。点拨关键1.精准审题在读题时一定要耐心地读透题干,审
清要求,特别要注意审准概括角度和概括范围。内容概括题,一般可从三个角度概括:一是针对具体事件概括,要求概括事件,或者概括事件发生的原因;二是针对人物形象特点概括,要求概括人物德行等方面的特点,或者在某事上的具体表现及其相关事件;三是针对“文化现象”的概括,要求概括“文化现象”的要点、特点
,或产生的原因。有的概括题还带有表意深刻的词语,也必须理解准确。概括范围有的题干已给定,或明确指出段落,或通过提问暗示段落;有的若未明确范围,则暗示着是“全文”。如“李大亮的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表现在哪些方面”,概括角度
为“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概括范围为全文。另外,一定要审清题目的答题要求,是“概括”,就不用分析;是“简析”,就要用简洁的语言说明;是“分析”,就一定要结合文本具体阐述。2.精细读文(1)带题阅读。始终针对题目指定的角度和范围,找准找全相关文字,细抠深挖字里行间能显示答案要点的只言片
语,把握题中规定的人、事、物的特点,排除非题目指定的信息。(2)借题读文。如果试卷采用选择题和简答题同考的形式,要充分利用选择题整体把握全文,开拓答题思路,有时还可直接引述选项中的文字作答。3.精确作答
加工处理筛选出来的相关信息,排除不符合答题角度的内容,重复的内容进行删选处理,互补的内容要合并处理,组织语言作答时,要注意避免照抄原文、重复交叉、不合范畴、不合角度、不顾及表达指令等失误,可采取摘录法和句意提取法作答。(1)摘录法:选摘原文与答案有关的关键词语句来
作答。如果文中有的关键句、观点句或抒情议论句吻合题意,可直接摘录或作转换性表述;如果题目要求用自己的话概括,文中的重要句子还需翻译。(2)句意(层意)提取法:需要概括的内容若无明显的中心句,就需要把握和提炼大意,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要根据句意或层意提炼出这一句或这一层的
内涵与本质,按关键点作答。另外,要注意分点答题。做到“答案要点化,要点段落化”,使阅卷老师一目了然。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皇考①讳承之,字嗣伯。少有大志,才力过人。宗人丹阳尹摹之、北兖州刺史源之并见知重。为建
威府参军,善于绥抚。元嘉七年,右将军到彦之北伐大败,虏乘胜破青部诸郡国,别帅安平公寇济南,皇考率数百人拒战,退之。虏众大集,皇考使偃兵开城门。众谏曰:“贼众我寡,何轻敌之甚!”皇考曰:“今日悬守穷城,事已危急,若复示弱,必为所屠,惟当见强待之耳。”虏疑有伏兵,遂引去。宋文帝以皇考
有全城之功,手书与都督长沙王义欣曰:“承之理民直亦不在武干后,今拟为兖州刺史,檀征南②详之。”皇考与道济无素故,事遂寝。氐③帅杨难当寇汉川,梁州刺史弃城走,皇考轻军前行,攻氐伪魏兴太守薛健于黄金山。健既溃散,
皇考即据之。氐伪梁、秦二州刺史赵温先据州城,闻皇考至,退据小城,薛健退屯下桃城,立柴营。皇考引军与对垒,相去二里。健与伪冯翊太守蒲早子悉力出战,皇考大破之,健等闭营自守不敢出。难当又遣步骑万余人援赵温
,攻逼皇考。相拒四十余日。贼皆衣犀甲,刀箭不能伤。皇考命军中断槊,长数尺,以大斧搥其后。贼不能当,乃焚营退。梁州平。诏曰:“承之禀命先驱,蒙险深入,全军屡克,奋其忠果,可龙骧将军。”文帝以平氐之劳,青州缺,将欲授用。彭
城王义康秉政,皇考不附,乃转为江夏王司徒中兵参军。元嘉二十四年殂,年六十四。(选自《南齐书》,有删改)注①考:特指已故的父亲。②檀征南:征南大将军檀道济。③氐:当时的少数民族。内容概括题萧承之作为战将,军功显著。文中是通过哪些事表现出来的?请简要说明。答案①元嘉七年,率数百人击
退胡人进攻,保全了济南城。②在梁州刺史弃城逃走的情况下,萧承之率军多次战胜氐族军队,平定了梁州。点拨关键这种题型的关键在于:题干关键:从原文筛选概括出具体事例解题关键:确定区域——划分层次答题重点:对事的表述(1)必须是“事”的表述,所谓
事,要包含人、时、地、原因、经过、结果等要素。根据问题确定答案形式。记叙类散文,可采用“任职地点+方法+结果”的表述形式。(2)注意关键词语转译的准确性。2.原因分析概括题(1)萧承之为什么能够成功守住济南城?答案①
能够知己知彼;②懂得虚虚实实的军事思想;③胆大果敢。(2)第二、三段分别写萧承之防守济南城与平定梁州,采用了不同的策略,请分析其原因。答案①防守济南城采用摆空城疑兵之计,因为敌众我寡,力量悬殊;②平定梁州时,采用轻装前行,英勇抗击
,因为深入敌营,贵在神速。(3)诏书评价萧承之为“忠果”,请结合第三段内容说说如此评价的理由。答案①奉命前进,冒险深入,抵抗时日长,艰苦战斗。②面对敌情,果断采取应对措施。点拨关键这种题型的关键在于:题干关键:概括分析原因解题关键:厘清因果答题重点:据文究因(1)
理清角度,概括原因。(2)分清层次,准确转译。(3)因果验证,调整表述。3.人物特点概括题(1)第二段“偃兵开城门”和第四段“皇考不附”分别反映了萧承之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特点。(2)第二段是如何塑
造萧承之的形象的?请对此加以分析。有勇有谋刚直不阿答案①通过语言描写表现萧承之有勇有谋;②通过属下的进谏与宋文帝的评价从侧面突出萧承之的军事才能。点拨关键这种题型一般是据事求理,根据人物的具体言行概括其思想行为特征。对于这种题型,要特别注意三点:(1)题干对概括多
有限制,如概括“为人处世”“为学”特点,概括“精神特质”等,故先要吃透这一要求。(2)表明“特点”的词语有的隐藏在字里行间,需要细抠文字提取;有的需要对具体言行加以提炼,对此,一定要选择一个比较贴切的词语,并且这样的词语要在平时多积累。如求学方面:勤奋刻
苦,严谨博学。治官方面:待民宽厚,不畏豪强。为将方面:勇猛沉着,善于谋略等。(3)“特点”丰富,多点概括。小贴士围绕一个人物叙述的文言文通常会要求考生概括人物在某一方面的优点。这样的优点大体包括:(1)对现实和
自己的态度特征,如诚实、谦逊等。(2)意志特征,如勇敢、果断等。(3)情绪的感性特征,如热情、开朗等。(4)情绪的理智特征,如思维敏捷、深刻、逻辑性强等。4.理解、评价作者观点态度题作者对传主萧承之怀有怎样的情感?请对此加以评析。答案作者称赞萧承之的才能与功绩;惋惜他不被重用
。因作者与传主是父子关系,这种复杂的情感是必然的,能为国为百姓做出贡献,未必在意被授予重大官职。点拨关键在文言传记与纪事本末体散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以两种方式表现出来,一种是以“论”“赞”形式直接表现,一种是寓于
字里行间,不直接表现,以后者为主。对于后者,要通过对人物的描写、人物的主次关系、对事件的叙述以及关键词语的使用等发掘出来。同时,要结合背景及相关文字把握作者对传主及事件的观点态度是爱是憎是惜,其写作意图是歌颂还是批评,文章的主
旨是要读者吸取什么教训,还是获得什么启示。参考译文父亲名承之,字嗣伯。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才智勇力超乎常人。同族的丹阳尹萧摹之、北兖州刺史萧源之都很器重他。任建威府参军,善于安抚。元嘉七年,右将军到彦之北伐大败,胡人乘胜攻占青州所属各郡国,偏帅安
平公乙旃眷进犯济南,父亲(萧承之)率数百人阻击,打退敌兵。胡人集结大批兵力,父亲(萧承之)命令按兵不动,打开城门。众人进谏说:“敌众我寡,为什么这样轻敌!”父亲(萧承之)说:“如今孤立无援地守卫这与外界隔绝(被围困)的城池,事情已经很危险紧急了,如果再表示软弱,一定被他们屠杀,只能够表现得强一些来
等待他们了。”胡人怀疑有伏兵,就退却离开了。宋文帝认为父亲(萧承之)有保全济南城的功劳,亲笔写信给都督长沙王义欣说:“承之在管理百姓方面的才能,也不在军事才干之下,现在拟让他做兖州刺史,檀征南具体安排。”父亲(萧承之)与檀道济平素没有什么交情,这事也就作罢了。氐族统帅杨
难当进犯汉川,梁州刺史甄法护弃城逃跑,父亲(萧承之)率兵轻装前进,在黄金山向氐族伪魏兴太守薛健进攻。薛健部队溃散之后,父亲(萧承之)就占领了黄金山。氐族伪梁、秦二州刺史赵温先是占据州城,后听说父亲(萧承之)到了,退而据守小城,薛健后退到下桃城驻守,设立营寨。父亲(萧承之)率领军队
与他们对垒,相距二里。薛健与伪冯翊太守蒲早子全力出战,父亲(萧承之)大败敌军,薛健等关闭营门自守不敢出战。杨难当又派步兵骑兵一万多人援助赵温,逼近父亲(萧承之)。父亲(萧承之)抵御敌人四十多天。贼兵都披着犀牛皮甲,刀箭无法伤身。父亲(萧承之)命令部
队将槊截断成几尺长,用大斧捶其后身。贼兵难以抵挡,就焚烧营寨败退。梁州平定。皇帝下诏令说:“承之奉命做先锋,冒险深入,全军屡次战胜敌人,发扬了忠勇果敢的精神,可以封龙骧将军。”宋文帝知道父亲平定氐族有功,青州刺史空缺,准备任
命他去任职。彭城王义康执政,父亲(萧承之)不愿依附,于是转为江夏王司徒中兵参军。元嘉二十四年去世,终年六十四岁。完成学案41课后作业:【知识图要】文言文的多文本阅读在新教材中,“任务群”阅读是一种新的阅读尝试,这种阅读最明显的特征是一课有多篇文本。
这些文本,围绕某一主题或话题,出自不同作家之手,角度各异,或补充、或印证、或对比,考查考生跨文本阅读、对比分析的能力。教材编写的这一变化直接在高考试卷中的体现便是“材料一”“材料二”的多文本的阅读。这种阅读不仅出现在实用类、文学类文本阅读中,也可能出现在文言文阅读
中。角度一同一话题对比阅读同一话题对比阅读是指命题人选取同一话题或同一人物的两则材料,在文意的概述或理解分析的简答题中,设置对比阅读的题目,让考生从内容、观点、手法或人物的品格、事迹中发现相同点或不同点。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材料一: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
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
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选自苏洵《六国论》)材料二: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
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弊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
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
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偏受其祸。夫
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付无穷,彼秦者
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苏辙《六国论》)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尝读
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B.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C.尝读六国世家/窃
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D.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C解析:“尝读六国世家”,“世家”是《史记》中的一部分
,是“读”的宾语,之后断开,排除A、D两项;“以攻山西千里之秦”,“以”表目的,之前断开,排除B项。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文都是在宋王朝面临外部威胁的形势下借古讽今发表议论的,都要求积极抗战。B.苏辙在文中举范雎收韩、商鞅收魏的例子,是为了证明昭王出兵攻齐
的做法有所不妥。C.苏洵表面上批评的是六国,实际是对北宋统治者“以贿求和”的妥协政策予以讽谏。D.苏辙文从各诸侯国着笔,指出山东诸国如“厚韩亲魏以摒秦”,秦国就不能有所作为。B解析:B项,“是为了证明昭王出兵攻齐的做法有所不妥”错误,苏辙在文中举范雎收韩、商
鞅收魏的例子,是为了说明韩、魏战略地位重要,为天下所重。5.苏洵的《六国论》从①的角度立论,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最后引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的历史教训。苏辙的文章则从②的角度立论,论证六国相继破灭的原因,批评六国之
士的“③”。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赂秦而力亏”②“韩魏附秦
”(意思对即可)③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参考译文]材料一:唉!如果六国把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非凡的人才,齐心协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担心秦国人连饭也咽不下喉呢。可悲啊!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胁迫,土地天天
削减,月月割让,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切不要让自己被敌人积久的威势胁迫啊!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可是还有能够不割地贿赂而战胜秦国的形势。如果凭着一统天下的大国,却自取下策反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选自苏洵《六国论》)材料二:我读过史记中六国世家的故事,内
心感到奇怪:全天下的诸侯,凭着比秦国大五倍的土地,多十倍的军队,全心全力向西攻打崤山西边面积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灭亡。我常为这件事作深远的思考,认为一定有能够用来自求安定的计策;因此我总是怪罪那时候的一些谋臣,在考虑忧患时是这般的粗略,图谋利益时又是那么的
肤浅,而且不了解天下的情势啊!秦国要和诸侯争夺天下的目标,不是放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放在韩、魏的边境上;诸侯要和秦国争夺天下的目标,也不是放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放在韩、魏的边境上。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人有心腹的疾病一样。韩、魏两国阻碍了秦国出入的要道,却掩护着崤
山东边的诸侯,所以全天下特别看重的地区,再也没有比得上韩、魏两国了。从前范雎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韩国;商鞅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魏国,秦昭王在还没获得韩、魏的归心以前,却出兵去攻打齐国的刚、寿一带,范雎就认为是可忧的。既然这样那么秦国忌惮的事情,就可以
看得出来了。秦国要对燕、赵两国动用兵力,这对秦国是危险的事情。越过韩、魏两国去攻打人家的国都,燕、赵在前面抵挡它,韩、魏就从后面偷袭他,这是危险的途径啊。可是当秦国去攻打燕、赵时,却不曾有韩、魏的顾虑
,就是因为韩、魏归附了秦国的缘故啊。韩、魏是诸侯各国的屏障,却让秦国人能够在他们的国境内进出自如,这难道是了解天下的情势吗?任由小小的韩、魏两国,去抵挡像虎狼一般强横的秦国,他们怎能不屈服而归向秦国呢?韩、魏一屈服而归向秦国,从此以后秦国人就可以出动
军队直达东边各诸侯国,而且让全天下到处都遭受到他的祸害。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却必须靠着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秦国人就不敢跨越韩、魏来图谋齐、楚、燕、赵四国,然后齐、楚、燕、赵四国,也就因此可以在他们的领域内安定自己的国家了。凭
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协助面临敌寇威胁的韩、魏两国,让韩、魏没有防备东边各国的忧虑,替全天下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国军队;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其余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来暗中援助他们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源源不绝地应付了,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诸侯们不
知道要推行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住自己了。直到让秦国人能够乘虚而入来并吞了他们的国家,怎能不令人悲哀啊!(苏辙《六国论》)角度二一主一辅补充阅读一主一辅补充阅读是指命题人以一篇材料为主,另选一段
材料,来补充丰富主材料,让考生在阅读中将两则材料关联起来,进行分析体会。这类文本,往往写的是同一人物、同一事件,只是详略不同,侧重点不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材料一: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人。少孤,落魄,弃赀产不营,有大志,通贯书术。隋乱,
诡为道士。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应魏公李密,以征典书檄。密得宝藏书辄称善既闻征所为促召之征进十策说密不能用。时李勣尚为密守,征与书曰:“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今君处必争之地,不早自图,则大事去矣!”
主力得书,遂定计归。会窦建德陷黎阳,获征,伪拜起居舍人。建德败,与裴矩走入关,隐太子①引为洗马。征见秦王②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太子败,王责谓曰:“尔阋吾兄弟,奈何?”答曰:“太子蚤从征言,不死今日之祸。”王器其直,无恨意。即位,拜谏议大夫,封钜鹿县男....。左右有毁征阿党
亲戚者,帝使温彦博按讯,非是,然俾彦博行让征。征见帝,顿首..曰:“愿陛下俾臣为良臣,毋俾臣为忠臣。”帝曰:“忠、良异乎?”曰:“良臣,稷、契、咎陶也;忠臣,龙逢、比干也。良臣,身荷美名,君都显号,子
孙傅承,流祚无疆;忠臣,己婴祸诛,君陷昏恶,丧国夷家,只取空名。此其异也。”帝曰:“善。”贞观三年,以秘书监参预朝政。七年,为侍中。尚书省滞讼不决者,诏征平治。征不素习法,但存大体,处事以情,人人悦服。进左光禄大夫、郑国公。多病,辞职,帝不肯。征恳请,数却愈牢。乃拜特进
,知门下省...事,诏朝章国典,参议得失。(节选自《新唐书·魏征传》)[注]①隐太子:李建成。②秦王:李世民。材料二: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
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节选自《谏太宗
十思疏.》)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密得宝藏/书辄称善/既闻征所为/促召之/征进十策/说密不能用B.密得宝藏书/辄称善/既闻征所/为促召之/征进十策说密/不能用C.密得宝藏书/
辄称善/既闻征所为/促召之/征进十策说密/不能用D.密得宝藏/书辄称善/既闻征所/为促召之/征进十策/说密不能用C解析:“书”做“得”的宾语,李密得到的是元宝藏的书信,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两项;“所为”是所字结构,所写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3.下列对材料一有关内容的概述,不
正确的一项是()A.魏征极具才华。他对各种书籍、学问都能融会贯通。即便落魄失意,生逢乱世,但仍心存大志,不屑于仅仅是经营产业。B.魏征眼光过人。他给李勣写信并成功劝其归附于唐,理由主要有两点:一是天命归于唐
;二是自身处于必争之地,处境危险。C.魏征直言敢言。李世民曾责备魏征事先离间他们兄弟关系,魏征却坦言李建成招致失败的原因就在于没有听从他的意见。D.魏征执法公允。他虽不熟悉律法,却能坚持原则使大家心悦诚服。因此皇帝很推重他,多次拒
绝他的请辞,而且更加信任他。D解析:D项,“因此皇帝很推重他,多次拒绝他的请辞,而且更加信任他”错误。皇帝推重他和他执法公允并无因果关系,另外,原文说的是魏征多次被拒绝后,退意更坚定,而不是皇帝更信任他。5.材料一阐述了为臣之道、材料二阐述了
为君之道,结合这两则材料,分别概括魏征认为应该如何为君,如何为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为君者应该竭诚对待属下百姓,善始善终;②为臣者应该直言劝谏、匡扶君主、树立美名、造福百姓。[参考译文]材料一:魏征字玄成,是魏州曲城县
人。幼丧双亲,落魄失意,扔下产业而不经营,胸怀大志,学贯古今。隋末大乱,假托出家做道士。武阳郡丞元宝藏起兵响应魏公李密,让魏征典掌文书。李密接到元宝藏的书信,总说写得好,后来闻知是魏征所做,立即招他前来。魏征向李密献上十条计策,李密不能采用。当时李勣还在为李密防守,魏征
写信给他说:“当初魏公因叛乱起兵,振臂大呼,聚众数十万人,声威震动半个天下,但一失败就不能振作,最终归附唐朝,就是知道天下已有所归的缘故。如今您处在兵家必争之地,不早点图谋自全的办法,那便成不了大事了!”李勣收到信,就定下计策归附唐朝。时逢窦建
德攻陷黎阳,抓获魏征,授予伪职为起居舍人。建德失败后,与裴矩逃跑入关,隐太子引荐他任太子洗马。魏征见秦王功高,暗地劝说隐太子早定对策。太子失败后,秦王责备魏征说:“你离间我们兄弟,怎么办?”魏征回答说:“太子早些听我的话,就不会死于今天的祸事了。”秦王器重他敢于直言,
没有怨恨之意。秦王即帝位后,拜魏征为谏议大夫,封爵钜鹿县男。身边近臣有人诋毁魏征偏袒亲戚朋友,太宗派遣温彦博去审问此事,结果不是这样,然而还是让温彦博去责备魏征。魏征进见太宗,叩头说:“愿陛下让臣做良臣,不要让臣做忠臣。”太
宗说:“忠臣、良臣有差别吗?”魏征说:“稷、契、咎陶是良臣,龙逢、比干是忠臣。良臣,自身得美名,君主受显号,子孙世代相承,福庆传之无穷;忠臣,自己灾祸缠身被杀,使君主陷于昏暴,国破家亡,仅取得空的名声。这就是两者的区
别。”太宗说:“好。”贞观三年,魏征以秘书监身份参与朝政。贞观七年,任侍中。当时尚书省有些久拖不决的案件,下诏让魏征审理。魏征平时不熟悉法律,但能抓住根本原则,照实处理,人人都心悦诚服。进封左光禄大夫、郑国公。因多
病提出辞职,太宗不答应。魏征恳切请求,多次推辞,退意更坚。太宗便改任他为特进,受命主持门下省事,下诏朝廷规章、国家制度,由他参议得失。(节选自《新唐书·魏征传》)材料二:(历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
,他们没有一个不为国家深切地忧虑而且治理成效显著的,但一旦功业建成就德性衰减,国君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当初取得天下时才能有余,现在守天下就显得才能不足,什么原因呢?因为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
心来对待臣民;成功之后,就放纵自己的性情来傲视别人。竭尽诚心,就会使敌对的势力和自己联合,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察百姓,用盛怒来威吓人们,人们最终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会怀念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心里不服气。(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心怀怨
恨);(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用腐烂的绳索驾驭疾驰的马车,这样可以忽视不理吗?(节选自《谏太宗十思疏》)角度三不同文本参照阅读不同文本参照阅读这一说法并不科学,任何多文本阅读都是不同文本。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这类文本表面上
看风马牛不相及,如果不是命题人的提示,一般情况下学生很难发现其相通处,甚至会把它们作为不同的文本对待,而实际上它们有可以相互参照的地方。这类文本的阅读,能考查考生搜集整理、比较归类的整合能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材料一:李善长,字百室。太祖..略地滁阳,善长迎谒,太祖礼之。尝从容
问曰:“四方战斗,何时定乎?”对曰:“秦乱,汉高起布衣,知人善任,五载成帝业。今元纲既紊,天下土崩瓦解。法其所为,天下不足定也。”太祖称善。从下滁州,为参谋,预机画,主馈饷,甚见亲信。诸将来归者,善长察其材,言之太祖。复为太祖布款诚,使皆得自安。太祖为吴王,拜右相国,善长明习故事..
,裁决如流,又娴于辞令。太祖有所招纳,辄令为书。前后自将征讨皆命居守将吏帖服居民安堵转调兵饷无乏尝请榷两淮盐立茶法皆斟酌元制去其弊政。既复制钱法,开铁冶,定鱼税,国用益饶,而民不困。洪武三年大封功臣。帝谓:“善长虽无汗马劳,然事
朕久,给军食,功甚大,宜进封大国。”封韩国公,予铁券..,免二死。时封公者六人,善长位第一,制词比之萧何,褒称甚至。(选自《明史·列传第十五》,有删改)材料二: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高祖为亭长,何常左右
..之。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何进言韩信,汉王以信为大将军。汉王引兵东定三秦,何留收巴蜀,填抚谕告,使给军食。
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治栎阳。计户口转漕给军。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汉五年,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高帝曰:“诸君知猎乎?知猎狗乎?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
指示,功人也。”(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前后自将征讨/皆命居守将吏/帖服居民/安堵转调兵饷无乏/尝请榷两淮盐/立茶法/皆斟酌/元制去其弊政B.前后自将征讨/皆命居守/将吏帖服/居民安堵/转调兵饷无乏/尝请
榷两淮盐/立茶法/皆斟酌元制/去其弊政C.前后自将征讨/皆命居守/将吏帖服/居民安堵/转调兵饷无乏/尝请榷两淮盐/立茶法/皆斟酌/元制去其弊政D.前后自将征讨/皆命居守将吏/帖服居民/安堵转调兵饷无乏
/尝请榷两淮盐/立茶法/皆斟酌元制/去其弊政B解析:画线句中“将吏帖服”“居民安堵”句式相同,应在“将吏帖服”“居民安堵”后分别断句,排除A、D两项。“元制”是“斟酌”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项。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善长洞察时局,眼光独到。朱
元璋攻占滁阳,他前往拜谒;他认为天下即将大变,劝说朱元璋效法刘邦所为,安定天下。B.朱元璋礼贤下士,知人善用。他对待像李善长这样的人才可以做到以礼相待,又能够发挥其所长,功成也能给予极高的肯定。C.萧何淡看财物,富有先见。刘邦入咸阳,诸将为分财物发生争执,只有萧何
看到了秦朝文献档案的重要价值,先行收藏起来。D.刘邦任人以能,论功行赏。他东征西战,常把后方事务交给萧何,萧何不辱使命;他肯定萧何的功劳最大,赞其为“功人”。C解析:C项,“诸将为分财物发生争执”表述有误,原文“诸将
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意为“诸将都争相进入藏有金帛财物的府库去分财物”,并没有“发生争执”一说。5.明太祖下诏,评价李善长功比萧何,请根据文本信息概述二人的共同之处。答: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①长期追随君王,参与出谋划策;②补给兵粮,安抚官民,稳定后方;③推贤举能,为君王选拔人才。[参考译文]材料一:李善长,字百室。明太祖攻打到滁阳,李善长前往迎接拜见,太祖对他以礼相待。太祖曾经从容地同李善
长说:“天下战乱什么时候才能平定呢?”他回答说:“秦末战乱,汉高祖从普通百姓中崛起,他了解人并善于用人,五年成就了帝王的基业。现在元朝纲常已经混乱,国家四分五裂。(如果您)效法汉高祖刘邦的做法,天下不是很容易
平定吗!”太祖称赞他言之有理。李善长跟随太祖攻占滁州,担任参谋,参与出谋划策,主管物资供应,很受太祖的亲近信任。前来投靠的将领,李善长考察他们的才能,禀告给太祖。又替太祖(对投诚者)表达诚挚情意,使他们能够安心。太祖做吴王的时候,任命李善长做右相国,李善长熟知旧日的典章制度,裁决事务
非常迅速,又擅长交际辞令。太祖招引人才时,总是让李善长起草文告。太祖前后率军征讨,都命李善长留守,将吏顺从,居民安然,为前线将士运输兵饷、粮饷,从不缺乏。太祖曾经请他管理两淮盐务,订立茶法,李善长都再三斟酌元朝的制度,剔除
那些不好的规定。恢复制钱法后,又开放冶铁业,制定鱼税,国家财富日益增长,百姓也不再困苦。洪武三年,朝廷大封功臣。皇帝说道:“李善长虽然没有战场上的汗马功劳,但跟随我的时间很长,补给军队粮草,功劳很大,应该进封大的封国。”(于是)封为韩国公,并授予铁券,免他两死。当时封为公爵的有六人,
李善长位列第一,太祖诏词把他与萧何相比,对他特别褒扬称赞。(选自《明史·列传第十五》,有删改)口,通过水路和陆路转运军粮,供应军队。汉王在战场上多次损失军队逃走离开,萧何经常征发关中的士卒,立即补充军队的损失。汉王五年,汉王评定功劳进行封赏。群
臣争功,过了一年多功劳大小仍无法决定。高祖因为萧何的功劳最大,封他为酂侯。高祖说:“诸位懂得打猎吗?你们知道猎狗的作用吗?打猎的时候,追赶扑杀野兽兔子的是猎狗,能够发现踪迹向猎狗指示野兽所在之处的是猎人。现在你们诸位只能奔走追获野兽,不过是有功的猎狗。至于萧何,他能发现踪
迹,指示方向,是有功的猎人。”(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