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苏科版)》-新课练21 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苏科版)(原卷版)

DOC
  • 阅读 2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6 页
  • 大小 739.000 KB
  • 2025-03-04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管理员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八年级物理(苏科版)》-新课练21 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苏科版)(原卷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八年级物理(苏科版)》-新课练21 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苏科版)(原卷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八年级物理(苏科版)》-新课练21 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苏科版)(原卷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3 已有2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6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八年级物理(苏科版)》-新课练21 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苏科版)(原卷版).doc,共(6)页,739.000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e1058fd774febcf2375d90302d318db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新课练21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一、选择题1.一个物体温度降低,内能减少了,原因()A.一定是它对外界做了功B.一定是它放出了热量C.可能是它放出了热量,也可能是它对外界做了功D.可能是外界对它做了功2.常见的内燃机有

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四冲程内燃机的一个工作循环是由吸气、________、________和排气四个冲程组成的.除________冲程外,其他冲程是靠飞轮的________来完成的.在一个工作循环中,曲轴转动___

_____周,燃气对活塞做功________次.如图所示是内燃机的________冲程,活塞下降时,燃气内能________(选填“减少”或“增加”).3.一台四冲程柴油机的转速为2400r/min,则在1s

内完成______个冲程,对外做功______次.4.汽车已经走进很多现代家庭,图为四冲程汽油机汽缸的工作示意图,按吸气、压缩、做功、排气的顺序排列,下列排序正确的是()A.乙丙甲丁B.甲丁乙丙C.丁甲丙乙D.丙甲丁乙5.下列现象中,利用做功使物体内能增加的是()A

.铁块放在炉火中烧红了B.烧开水时,壶盖被水蒸气顶起来C.木工用锯锯木条时,锯条发烫D.冬天,人们在太阳光下取暖6.下面关于能量转化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用砂轮磨刀时,刀的温度升高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B.陨

石进入大气层成为流星时,机械能转化为内能2C.壶中的水沸腾时,壶盖不停地跳动,水蒸气的内能转化为壶盖的机械能D.用打气筒给车胎打气时,筒内空气的内能转移到筒上,使筒壁温度升高7.如图所示是四冲程汽油机的其中一个冲程的剖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冲程是压缩冲程B.该冲程中活塞向上运动C.该冲程是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过程D.该冲程是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过程8.(多选)将装有酒精的金属管固定在桌子上,并用塞子塞紧.快速来回拉动绕在管上的绳子,过一会儿塞子跳起来,如图所示.则()A.拉动绳子过程,金属管温度升高,内能增加B.拉动绳子

过程,管内酒精温度不变C.塞子跳起时,管内气体温度降低,内能减少D.塞子跳起时,管内气体内能全部转化为塞子的机械能9.如图所示,某单缸四冲程汽油机正处于________冲程,此冲程将________能转化为__

______能,接下来它应该处于________冲程.10.世界上很多发明都是受到生活现象的启发而萌生的创意,比如热机中的蒸汽机和汽油机,它们工作时,能的转化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12-4-8中________是汽油机的工作原理图.11.如图所示是四冲程汽油机工作状态示意图,由图可以看出,此时它正处在________冲程,能量由3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能.为了避免汽油

机在工作时温度升得太高,在设计制造时,汽缸外有一个水套,让汽缸被水包围着,这是通过________的方式减少汽缸内能.用水来冷却汽缸是因为水的________较大.某单缸四冲程汽油机在1s内完成了15个循环,则该

汽油机工作时飞轮的转速为________r/min.二、填空题12.在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筒里放一小团干燥的棉花,把活塞迅速压下去时,观察到棉花燃烧起来,如图所示.用力压下活塞的过程是活塞对_____________(选填“空气”或

“棉花”)做功的过程;棉花燃烧表明玻璃筒内空气的温度________,内能________.所以该实验说明了________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________能可以转化为______能.13.如图所示是“点火爆炸”的实验装置,按动电火花发生器的按钮,可以看到盒盖“冲”了出去,同时

听到“呯”的一声响.在此过程中,酒精燃烧后产生的具有大量______能的高温、高压的燃气剧烈膨胀,对塑料盒盖做功,燃气的______能转化为盒盖的________能.该实验说明:可以利用内能对外________,将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能.14.冬天,手冷时可以靠热水袋取

暖,也可以两手互搓取暖.前者是利用__________的方法改变内能,后者是利用__________的方法改变内能.概括起来说,________和________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这两种方式在改变物体内能上具有________性.15.在使用打气筒时,筒壁下部会发热,主要原因是通过____

____的方式使筒内空气内能增加,再通过________的方式使筒壁内能增加.16.某同学在探究物体内能改变的方法时做了三个实验:4(1)如图甲所示,在一个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筒里放一小团蘸了乙醚的棉花,把活塞

迅速压下去,我们会看到____________的现象,说明内部气体的________升高,________增大.(2)如图乙所示,大口玻璃瓶内有一些水,水的上方有水蒸气.通过打气筒给瓶内打气,达到一定程度时,瓶塞跳出,同时还能看到_________

___________的现象.其能量转化过程是________转化为________.(3)如图丙所示,在试管内装些水,用橡皮塞塞住,加热使水沸腾,会看到橡皮塞被________,同时管口出现“白雾”,这是

管内水蒸气________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水蒸气的________能转化为橡皮塞的________能.1.下列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的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B.60℃的水一定比30℃的水含有的热量多C.热传

递过程中,热量由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D.物体的内能增加,一定从外界吸收热量2.如图所示,在试管内装适量水,用橡胶塞塞住管口,将水加热至沸腾一段时间后,橡胶塞被推出,管口出现大量“白气”.此实验中,主要是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过程是()A.试管变热的过程B.水变热

的过程C.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D.水蒸气推出橡胶塞的同时变成“白气”的过程3.下列各项都能使图中瓶内铁屑的内能增加,其中属于做功的是()A.不断晃动瓶子B.用酒精灯加热C.用手捂瓶子5D.在烈日下照射4.小明将铁丝快速弯折十余次,铁丝弯折处的温度

会升高.以下四个事例中能量转化与之相同的是()A.甲、丙B.甲、丁C.乙、丙D.乙、丁5.在热机的四个冲程中,把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是________冲程.汽油机工作时要产生大量的热,通常采用水循环将热带走,这是利用水的

________的特性.6.如图所示是某四冲程汽油机的________冲程,在此冲程中内能转化为________能.7.小明用如图甲所示实验装置探究a、b两种液体的吸热能力,在两个相同的烧瓶内分别接入电阻丝,装入质量相等的a、b两种液体,并分别插入温度

计.(1)实验中选用的两根电阻丝的阻值应________(选填“相同”或“不同”).(2)实验中,用________(选填“A”或“B”)间接反映液体吸收热量的多少,通过比较________(选填“A”或“B”)来判断液体吸热能力的强弱.A.通电

时间B.温度计示数的变化量(3)下表是某次的实验数据,液体a加热后的温度如图乙所示,请将温度计示数填入相应表格中.物理量物质质量(g)加热前温度(℃)加热时间(min)加热后温度(℃)6液体a1502010液体b150201035分析可知,____

____(选填“a”或“b”)液体的吸热能力较强.(4)设质量为m的a液体中电阻丝的阻值为R,测出其电流为I,通电一段时间t后,温度计的示数变化量为Δt,若不计热量损失,则a液体的比热容为________,(用所给出的物理量写出比热容的表达式),用该表达式计算出的比热容会比

实际值________(选填“偏大”或“偏小”).(5)如果在两烧瓶中分别装入质量相等的煤油,并接入两根阻值不同的电阻丝,就可用这个装置来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________的关系.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 文档 467379
  • 被下载 24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