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四川省遂宁市二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诊断性考试生物试题 含解析.docx,共(11)页,286.627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e0cc87b9bd7f1c1524e826f7cfaf7cb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遂宁二中高2024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卷满分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相应位置上。2.作答选择题
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
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O16Na23P31S32Cl35.5Ni59I127第Ⅰ卷(选择题,共126分)一、选择
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细胞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及这些化学元素所组成的化合物。下列关于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动植物
细胞所含元素种类大体相同,细胞中所有元素均为该生物必需的B.划分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主要标准是比较元素在细胞中的作用大小C.微量元素含量虽少,但它们既可参与细胞结构组成也可参与细胞代谢调节D.组成非生物界的元素在生
物界都能找到,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答案】C【解析】【分析】细胞中常见的化学元素有20多种,含量较多的有C、H、O、N、P、S、K、Ca、Mg等,称为大量元素;含量较少的为微量元素,包括Fe、Mn、Zn、Cu、B、Mo等。【详解】A、动
植物细胞所含元素种类大体相同,但并不是细胞中所有元素均为该生物必需的,例:水稻遭到重金属污染,体内便会存在重金属元素,而重金属元素并不是水稻生长发育必需的元素,A错误;B、在细胞中常见的化学元素中,含量较多的称为大量元素,含量很少
的称为微量元素,即划分微量元素和大量元素的标准是元素含量的多少,B错误;的C、微量元素虽然含量少,但也是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但它们既可参与细胞结构组成也可参与细胞代谢的调节,C正确;D、生物界的元素在非生物界都能够找到,说明生
物界和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D错误。故选C。2.在某细胞培养液中加入32P的磷酸分子,短时间内分离出细胞的ATP,发现其含量变化不大,但部分ATP的末端磷酸基团已带上放射性标记。该现象不能说明()A.ATP中远离A的磷酸基团容易脱离B.ATP是细胞内的直接能源物质C.该过程中ATP既有合成又有分
解D.部分带有32P的ATP是重新合成的【答案】B【解析】【分析】ATP的结构简式是A-P~P~P,其中A代表腺苷,T是三的意思,P代表磷酸基团。根据题意“由于短时间内分离出细胞的ATP,发现其含量变化不大,但部分AT
P的末端P已带上放射性标记”,说明有ATP的水解和合成。【详解】A、由于是部分ATP的末端P已带上放射性标记,说明ATP中远离A的P容易脱离,形成ADP,与题意不符,A错误;B、由于题干中没有说明ATP供能的过程,所以不能说
明ATP是细胞内的直接能源物质,B正确;C、根据题意“由于短时间内分离出细胞的ATP,发现其含量变化不大,但部分ATP的末端P已带上放射性标记”,说明有ATP的水解和合成,与题意不符,C错误;D、根据题意“部
分ATP的末端P已带上放射性标记”可知:部分32P标记的ATP是重新合成的,与题意不符,D错误。故选B。3.部分刚采摘的水果或蔬菜表面残留有农药,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选取刚采摘的青菜500g,并将其浸入一定量的纯水中,每隔一段时间,取出一小片菜叶,测定其细胞液的浓度,结果如
下图所示。据此所作的下列判断中,较科学的是()A.实验过程中细胞吸水能力不断变大B.实验表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C.AB段植物细胞将发生质壁分离现象DBC段植物细胞将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答案】B【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可知,AB段细胞液浓度在下降,则
细胞总体表现为吸水;BC段细胞液浓度基本不变,细胞总体表现既不失水也不吸水,处于动态平衡,C点以后细胞液浓度在逐渐上升,则说明细胞整体表现为失水。【详解】A、此实验过程细胞先失水后吸水,其细胞细胞吸水能力先变大后减小,A错误;B、此细胞中细胞先吸水体积适度变大,后失水体积适度缩小,表明细胞膜具有
一定的流动性,B正确;C、AB段植物细胞吸水,不会发生质壁分离现象,C错误;D、BC段细胞液浓度基本不变,细胞总体表现既不失水也不吸水,不会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D错误;故选B。4.DNA分子甲基化是指在甲基转移酶的作用下,DNA分子中的胞嘧啶结合一个甲基基团(-
CH3)的过程。发生DNA甲基化的基因可遗传给后代,但该基因的表达会受到抑制。抑制的原因可能是()A.碱基配对方式发生改变B.tRNA不能与mRNA结合C.RNA聚合酶不能与DNA结合D.解旋酶不能与DNA分子结合【答案】C【解析】【分析】DN
A甲基化是指在DNA甲基化转移酶的作用下,在DNA某些区域结合一个甲基基团。大量研究表明,DNA甲基化能引起染色质结构、DNA稳定性及DNA与蛋白质相互作用方式的改变,从而控制基因表达。这种DNA甲基化修饰可以遗传给后代。【详解】A、DNA
分子甲基化只是碱基被甲基化的过程,碱基的配对方式未改变,即A与T配对,C与G配对,A错误;BC、tRNA与mRNA结合的过程是翻译的过程,RNA聚合酶与DNA结合的过程是转录的过程,DNA甲基化影响的是转录过程,B错误,C正确;D、解旋酶与DNA分子结合的过程是复制的过程,
DNA甲基化不影响复制过程,D错误。故选C。5.细胞色素C是位于线粒体内膜上的一种蛋白质类电子传递体,参与细胞呼吸与细胞凋亡。当细胞缺氧时,.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外源性细胞色素C便可进入细胞及线粒体内,增强细胞氧化,能提高氧的利用;细胞感染病原体后,会导致线粒体中的细胞色
素C释放,从而诱导细胞凋亡,同时病原体被消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外源性细胞色素C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细胞及线粒体B.细胞色素C催化丙酮酸彻底分解成为CO2和H2OC.感染细胞的凋亡虽不受基因控制但可增强机体防
疫能力D.外源性细胞色素C可用于组织缺氧的急救或辅助性用药【答案】D【解析】【分析】由题意知:细胞色素C是生物氧化过程中的电子传递体,参与[H]与氧气的结合,说明细胞色素C位于线粒体内膜上,参与细胞呼吸的第三阶段。【详解】A、细胞色素C的本质是蛋白质,进入细胞及线粒体的方式不是自由扩散,A错误;
B、细胞色素位于线粒体内膜,线粒体内膜进行的反应是[H]和O2反应生成水,B错误;C、感染细胞的凋亡也受到基因的控制,C错误;D、根据题干信息“当细胞缺氧时,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外源性细胞色素C便可进入细胞及线粒体内,增
强细胞氧化,能提高氧的利用”,说明外源性细胞色素C可用于组织缺氧的急救或辅助性用药,D正确。故选D。6.家蚕茧的黄色和白色是一对相对性状。选取产白色茧和黄色茧的两亲本进行杂交,所得F1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白色:黄色=1:1。据此可作出的
判断是()A.茧色性状的遗传只能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B.白色性状是显性性状,黄色性状是隐性性状C.白色茧亲本是杂合子,黄色茧亲本是纯合子D.亲本之一在减数分裂时发生等位基因的分离【答案】D【解析】【分析】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
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详解】A、亲本黄色茧和白色茧杂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白色:黄色=1:1,亲本基因型可能是Aa和aa,也可能是Aabb和aabb,则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A错误;B、由于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白色:黄色=1
:1,亲代基因型可能是Aa和aa,无法确定显隐性,B错误;C、由于白色和黄色的显隐性关系无法确定,所以纯合子和杂合子无法确定,C错误;D、根据A项分析,亲本基因型可能是Aa和aa,也可能是Aabb和aabb,至少有1个含有1对等位基因,
因此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发生等位基因的分离,D正确。故选D。7.图为某盆栽植物夏季一昼夜O2的产生速率与O2的消耗速率曲线图,C、G为两曲线交点。回答下列问题:(1)盆栽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区段是___________(用图中字母表示),积累有机物最多的点是___________(用图中字母表
示)。(2)盆栽植物O2的产生速率先后有两次下降,其中叶绿体内C3/C5的比值将升高的一次的区段是___________(用图中字母表示)。C点叶肉细胞中产生ATP的细胞器有___________。(3)叶绿素a/b的比值常作为区分阳生植物与阴生植物的指标。研究人员发现阴生植物的
叶绿素a/b的比值比阳生植物低,该结论可通过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进行验证,若实验结果为___________,则说明该结论成立。【答案】(1)①.BH②.G(2)①.FH②.线粒体、叶绿体(3)阴生植物滤纸条上蓝绿色的色素带与黄
绿色的色素带宽度的比值小于阳生植物。【解析】【分析】植物通过呼吸作用消耗O2,故O2的消耗速率可代表呼吸速率;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O2,O2的产生速率可代表总光合速率。【小问1详解】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有O2产生,由图可知,在BH段均有O2产生,说明该阶段盆栽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当
O2产生速率大于O2消耗速率时,即光合速率强于呼吸速率时,有有机物的积累,据图可知,整个CG段光合速率强于呼吸速率,在G点时,有机物积累最多。【小问2详解】CD段盆栽植物O2的产生速率的原因是中午气温过高,气孔关闭,导致CO2不能正
常进入叶肉细胞参与光合作用,使得CO2的固定减弱,C3减少,C5消耗减少,但C3的还原速率不变,C5增加,C3/C5的比值减小;FH段段盆栽植物O2的产生速率的原因是由于光照减弱,光反应速率降低,产生NADPH和ATP减少,C3的还原变慢,使得C3增加,C5减少,C3/C5
的比值上升。C点同时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产生ATP的细胞器由叶绿体和线粒体。【小问3详解】由题意可知,阴生植物的叶绿素a/b的比值比阳生植物低,欲通过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进行验证,可通过观察滤纸条上叶绿素a(蓝绿色
)和叶绿素b(黄绿色)条宽带的宽窄进行判断,若阴生植物滤纸条上蓝绿色的色素带与黄绿色的色素带宽度的比值小于阳生植物,则说明该结论成立。8.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水稻产量居世界第一,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重要贡献。回答下列问题:(1)水稻种子富含淀粉等有机物
,其生理学意义在于_______________。种子萌发过程中干重显著减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2)为提高萌发率,农民在播种前常用温水对水稻种子进行适当浸泡。该措施依据的生物学原理是_______________。(3)研究表明,
水稻种子在萌发过程中淀粉会转化成还原糖。验证该结论时,常用斐林试剂进行检测,使用斐林试剂时需注意的事项有_______________(答两点即可)。【答案】(1)①.为种子萌发提供能量及新细胞结构的形成提供营养物质②.种子萌
发过程中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生成有机物,但会进行细胞呼吸消耗有机物(2)增加自由水含量、适当升高温度提高酶的活性,可提高种子新陈代谢速率来提高萌发率(3)①甲液、乙液现配现用②甲液、乙液等量混合后再使用③使用温水(5
0~65℃)水浴加热【解析】【分析】种子萌发必须同时满足外界条件和自身条件,外界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为胚是完整的、胚是活的、种子不在休眠期以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小问1详
解】小麦种子富含的淀粉等营养物质,能够供给种子萌发成幼苗所需要的能量,还可以为幼苗的形成提供营养物质。小麦种子萌发过程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细胞进行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因此小麦种子在萌发过程中干重显著减少。【小问2详解】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为一定的水分、
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播种前常用温水对水稻种子进行适当浸泡,增加自由水含量、适当升高温度提高酶的活性,使呼吸速率加快,可提高种子新陈代谢速率来提高萌发率【小问3详解】使用斐林试剂时应注意:①由于斐林试剂很不稳定,所以需要现配现用;②先将甲液和乙液等体积混合后再使用;③5
0℃~65℃水浴加热。9.大豆是食用植物油和蛋白饲料的主要来源,是我国对外依存度较高的农产品。大豆叶片颜色由基因B/b控制,其中BB表现深绿,Bb表现浅绿,bb表现黄色;植株的抗病对不抗病为显性,由基因R/r控
制。现选取深绿不抗病和浅绿抗病植株作亲本进行杂交,所得F1的表现型及比例为深绿抗病:深绿不抗病:浅绿抗病:浅绿不抗病=1:1:1:1。回答下列问题:(1)基因型为bb的植株在幼苗阶段将死亡,原因是_________
__。(2)B/b和R/r的遗传遵循基因的___________(填“分离”或“自由组合”)定律,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3)让F1中子叶浅绿抗病植株自交,所得F2的成熟植株中,深绿抗病植株所占的几率
为___________。【答案】9.叶片黄色,无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10.①.自由组合②.基因型为BbRr×BBrr的亲本杂交,所得后代四种表现型的比例为1:1:1:111.1/4【解析】【分析】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
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小问1详解】因为叶片黄色,无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故基因型为bb的植株在幼苗阶段将死亡。【小问2详解】基因型为BbRr×BBrr的亲本杂交,所得后代四种表现型的
比例为1:1:1:1,由此可知B/b和R/r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小问3详解】F1中子叶浅绿抗病植株(BbRr)自交,所得F2的成熟植株中,深绿抗病(BBR-)植株所占的几率为1/3×3/4=1/4。10.下图I为某
家族的遗传系谱图,甲病用基因A、a表示,乙病用基因B、b表示,已知5号不带任何致病基因;图II表示图I中甲病产生的原理,①②③表示遗传信息的流动过程。回答下列问题:(1)图II中①过程表示___________,过程③进行的场所是___________。(2)乙
病致病基因在___________染色体上,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3)图中9号个体通过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若9号和10号近亲婚配,则生育一个同时患甲乙两种遗传病的孩子的概率是___________。【
答案】10.①.DNA分子的复制②.核糖体11.①.X②.5号和6号不患乙病,生出患病9号,说明乙病隐性,若其位于常染色体(或Y染色体)上,则5号必带乙病致病基因,与题干信息不符,故其位于X染色体上。12.①.
AXb、aXb、AY、aY②.1/24【解析】【分析】分析图Ⅰ的遗传系谱图可知,7号8号不患甲病,但生出患甲病的11号男性,可知甲病为隐性遗传病,但6号女性患者的父亲1号不患甲病,所以甲病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5号6号不患乙病,但生出患有乙病的9号男性,可
知乙病为隐性遗传,但5号不带任何致病基因,所以控制乙病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乙病的遗传方式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分析图II过程可知,正常基因的碱基对发生替换,使控制的蛋白质发生改变,从而引起甲病,①过程表示DNA的复制,②过程代表转录,③过程代表翻译。【小问1详解】图II中①过程由DNA分子产生D
NA分子,表示DNA分子的复制,过程③过程代表翻译,进行的场所是核糖体。【小问2详解】5号和6号不患乙病,生出患病9号,说明乙病为隐性,若其位于常染色体(或Y染色体)上,则5号必带乙病致病基因,与题干信息不符,故其位于X染色体上。【小问3详解】分析图Ⅰ的遗传系谱图可知,7号8号不患甲病,
但生出患甲病的11号男性,可知甲病为隐性遗传病,但6的为号女性患者的父亲1号不患甲病,所以甲病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5号6号不患乙病,但生出患有乙病的9号男性,可知乙病为隐性遗传,但5号不带任何致病基因,所以控制乙病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乙病的遗传方式
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故图中9号个体基因型为AaXbY,通过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是AXb、aXb、AY、aY。若9号和10号近亲婚配,10号个体基因型为(1/3)AaXBXB、(1/3)AaXBXb、(1/6)AAXBXB、(1/6)AAXBXb,则生育一个同
时患甲乙两种遗传病的孩子(基因型为aaXbXb)的概率中,父母基因型组合为AaXbY×(1/3)AaXBXb,其aaXbXb概率为(1/3)×(1/2)×(1/4)=1/24。【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11.20
22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是以我国国宝熊猫为原型设计的,其憨态可掬的形象给世人留下美好的印象。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下表所示的培养基配方来分离熊猫消化道中的微生物。回答下列问题:KH2PO4KCLNa2HPO4·7H2ONaNO3MgSO4·7H2O酵母膏水解酪素纤维素粉0.9g0.5
g1.2g1.0g0.5g0.5g0.5g5.0g将上述物质溶解后,用蒸馏水定容到1000mL。(1)该培养基属于_____(填“液体”“固体”或“半固体”)培养基,水解酪素又称水解酪蛋白,它能为微生物提供_____。(答两点)(2)生物兴趣小组的同
学想分离出的微生物是____,若要鉴定是否分离出该种微生物,实验设计的思路是_____,依据的实验原理是_______。(3)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分离纯化该微生物时,用的接种器材是_______。接种后发现培养基上的菌落连成一片,为
避免此种现象的产生,采取的措施是_____【答案】(1)①.液体②.氮源、碳源(2)①.纤维素分解菌或能产生(或分泌)纤维素酶的微生物②.实验思路:在富含纤维素的培养基上培养出菌落后,加入刚果红进行颜色反应,观察是否产生透明圈。③.实验原理:刚果红与培养基中的纤
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纤维素分解菌分解纤维素后,红色复合物消失产生透明圈。(3)①.涂布器②.对菌液进行梯度稀释【解析】【分析】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分离的实验原理:①土壤中存在着大量纤维素分解菌,包括真菌、细菌和放线菌等,它们可以产生纤维素酶。纤
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一般认为它至少包括三种组分,即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前两种酶使纤维素分解成纤维二糖,第三种酶将纤维二糖分解成葡萄糖。故在用纤维素作为唯一碳源培养基中,纤维素分解菌能够很好地生长,其他微生物则不能生长。②在培
养基中加入刚果红,可与培养基中的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分解后,红色复合物不能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从而可筛选纤维素分解菌。【小问1详解】该培养基中没有加入琼脂,因而属于液体培养基,水解酪素又
称水解酪蛋白,其中含有C、H、O、N等元素,因而它能为微生物提供碳源和氮源。【小问2详解】由培养基成分表分析可知,该培养基中含有大量的纤维素粉,据此推测该同学想从中分离出的微生物是纤维素分解菌。若要鉴定是否分
离出该种微生物,设计思路为:在富含纤维素的选择培养基上培养出菌落后,再加入刚果红,观察是否产生透明圈;该操作依据的原理是刚果红与纤维素会形成红色复合物,纤维素分解菌分解纤维素后,红色复合物则会消失,出现透明圈,据此来判断是否分离出目的菌株。【小问3详解】的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
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