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榆林市第十二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精准解析】

DOC
  • 阅读 1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20 页
  • 大小 113.500 KB
  • 2024-09-14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陕西省榆林市第十二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陕西省榆林市第十二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陕西省榆林市第十二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7 已有1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20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陕西省榆林市第十二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精准解析】.doc,共(20)页,113.5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dfae1749c0f432d7e0a0be05deeaa42c.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榆林市第十二中学2020-2021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第二次检测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短缺的自然资源和庞大

的人口之间的矛盾造就了中国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尽管人口众多,劳动力仍然是中国传统农业生产中最关键的要素,其要素回报率甚至长期高于土地。该生产模式体现了A.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B.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C.精耕细作的生产特

点D.传统农业的经营方式【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劳动力仍然是中国传统农业生产中最关键的要素,其要素回报率甚至长期高于土地”可知,反映了中国小农经济模式下农民以精耕细作提高产量,故C选项正确;根据所

学知识可知,重农抑商政策指的是重视农业的发展,抑制商业的发展,材料内容没有体现重农抑商政策,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精耕细作的生产特点提高粮食产量,没有体现农业的耕作方式,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中国小农经济模式下农民以精耕细作提高产量,没有

体现传统农业的经营方式,故D选项错误。2.战国以后,青铜器主要用于日常生活的饮食、盥洗、装扮、照明等,有盆、釜、铜镜、灯台、炉子等,礼仪功能逐渐消失了。这种现象从侧面反映了A.等级分封制政体的瓦解B.封建政治体制的初步建立C.民营手工业的发展进步D.人民生活水平的相应提高【答

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青铜器主要用于日常生活的饮食、盥洗、装扮、照明等,有盆、釜、铜镜、灯台、炉子等,礼仪功能逐渐消失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青铜器在夏商时期主要用作礼器,而战国时期普遍用于日常生活中,其礼仪功能逐渐消

失,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等级分封制政体的瓦解,故A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封建政治体制初步建立是在秦朝的建立,而不是这时期,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青铜器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没有体现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故C选项错误

;青铜器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不能代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且这也不是材料主旨,故D选项错误。3.秦汉以后,皇帝以“天子”自居,天下百姓是他的“子民”,皇帝被称为“君父”。而中国古代的地方官也被称作“父母官”。这反映A.皇

帝神化君权以强化统治B.宗族关系成为皇帝执政基础C.“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D.仁政爱民成为官员从政准则【答案】C【解析】皇帝被称为“君父”,地方官被称作“父母官”,天下百姓是“子民”,这一现象是受到了中国古代“家天下”观念的影响,故C项正确;皇帝以“天子”自居,神

化了君权,但不是材料主旨,故A项错误;皇帝执政的基础是。君权神授是皇帝执政的基础,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仁政爱民成为官员从政准则,故D项错误。4.据记载,汉宣帝“师受《诗》《论语》《孝经》”;成帝“壮好经书,博览古今”;光武帝

“受《尚书》”;明帝“通《春秋》《尚书》”。这说明A.儒家纲常提升了君主治国能力B.儒学复兴维护国家政治统一C.儒学对治国理政产生重要影响D.儒家经典成为帝王治国依据【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汉代大多统治者都曾读过《论语》《春秋》等儒家经典,结合所学,

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对治国理政产生了影响,故选择C选项;治国能力水平应从君主的多次治国实践中才能提升,儒家纲常只能帮助提升自己治国思想水平,故排除A选项;儒学经典对统治者治国的启发主要在思想方面,有助于思想的大一统,故排除B选项;帝王治国

依据不仅只有儒家经典,更应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实施最为有效的治国之策,故排除D选项。5.《水经注》记载,新野有个“樊氏陂,陂东西十里、南北五里,俗谓之凡亭陂。陂东有樊氏故宅,樊氏既灭,庾氏取其陂”。樊宏是东汉光武帝的舅父,像樊

氏这样的豪族大地主的田庄都不能长久地保有,其他地主的田庄也就可想而知了。这一现象的出现A.源于土地私有可以买卖B.表明土地集中现象日益严重C.体现出中央集权的弱化D.反映出当时政治局势的动荡【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这体现的是中

国封建社会的兼并现象。结合所学可知,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长期存在。土地私有、允许买卖,这就在根本上为地主、商人购买土地、兼并土地提供了条件,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土地兼并现象,但不能得出其日益严重;C选项错误,材料体

现的是土地兼并现象,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无关;D选项错误,土地兼并与政局动荡没有必然关系。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6.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评价分科取士:“前代选用,省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端……是以置州府之权归于吏部。”这评价认为科举制A.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B.是对汉代察举制的否定C.有利

于加强中央集权D.推动了官僚政治的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至于齐隋,不胜其弊端……是以置州府之权归于吏部”可知,材料肯定科举制的作用,认为有利于加强中央的权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C正确;材料“是以置州府之权归

于吏部”强调加强中央集权,与提高官员素质无关,排除A;材料强调科举制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B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是以置州府之权归于吏部”,联系所学科举制的积极影响分析解答。7.16-1

9世纪初,在“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中,西班牙先从美洲殖民地掠夺白银,再从菲律宾收购中国的丝绸、瓷器等产品,然后将这些商品运回美洲殖民地。“马尼拉大帆船贸易”A.引起了菲律宾的“价格革命”B.促进了中国工商业

市镇发展C.加速了美洲生产方式的改变D.使中国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和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马尼拉帆船贸易是16-19世纪初西班牙殖民者在其殖民地和本土之间进行商贸活动的一环,促进了中国和美洲之间的经济和物种交流。由材料中对中国与拉丁美洲之间贸易交流

的描述可知,中国出口了丝绸、瓷器等产品,进口了一些经济作物,并获得了白银积累,这些都有利于中国的商业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再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在16-19世纪初处于明清时期,城镇商业繁荣,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虽然位于菲律宾的马尼拉是马尼

拉帆船贸易的一环,但材料中强调的是中国和美洲之间的贸易往来,没有体现菲律宾因此引发了“价格革命”,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西班牙先从美洲殖民地掠夺白银,再从菲律宾收购中国的丝绸、瓷器等产品,然后将这些商品运回美洲殖民地”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改变美洲的生产方式,但这不是材料主旨,故C选项错误;由材料中对中国与拉丁美洲之间贸易交流的描述可知,中国出口了丝绸、瓷器等产品,进口了一些经济作物,并获得

了白银积累,这些都有利于中国的商业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有利于中国工商业市镇的发展,中国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故D选项错误。8.明代某思想家指出:“身也者,天下万物之本”,认为“天性之体,本是活泼;鸢飞鱼跃,便是此体”,提出“尊身”、“爱身如宝”等主

张,这一主张A.有利于人主体意识的觉醒B.开启了古代人文精神先河C.彻底批判了理学纲常思想D.导致了“个人主义”泛滥【答案】A【解析】【详解】“尊身”、“爱身如宝”体现重视人、重视人的价值的人文主义思想,这一主张有利于人主体意识的觉醒,故A正确;古希腊开启了古代人文精神先河,排除B;C与材料

信息无关,排除;“尊身”、“爱身如宝”体系人文主义思想,材料不能反映“个人主义”泛滥,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尊身”、“爱身如宝”,联系所学人文主义的含义分析解答。9.宋代,在养亲法令的保障下,官员在履行养亲义务的过程中拥有较多的选择,他们

可以迎侍祖父母、父母,也可以申请闲职来解决养亲问题,同时还可以辞官养亲。这说明宋代A.理学成为官方哲学B.家庭伦理取代政治伦理C.儒家主导三教融合D.意识形态渗透官僚政治【答案】D【解析】【详解】宋代官员养亲“可以迎侍祖父母、父母,

也可以申请闲职解决养亲问题,同时还可以致仕、辞官养亲”可知,宋代统治者从制度上为家庭养老的推行提供保障,倡导官员忠孝两全,表明意识形态渗透官僚政治。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仅反映的是宋代的“养亲法令”,没有反映理学的地位,排

除;B项,“取代”的表述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三教融合是在魏晋至隋唐时期,宋代已经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而且材料也未涉及三教融合的信息,排除。10.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

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表明元朝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行省掌握地方上的经

济、军事和行政等大权,但是其官吏的选用与所属军队的调动权则分别由中书省、吏部与皇帝掌管,体现了其权力受到一定的限制,说明元朝地方拥有适度的权力,故A项正确;材料中反映了行省拥有地方的经济、军事和行政等大权,“缺乏实际权力”的表述与题意不合,故B项排除;材料中反映了行省不具备官吏的选用与

军队的调用权力,因此“权力集中专断”的表述不合题意,故C项排除;材料中主要反映的是行省的权力范围,“君主专制得以加强”不合题意主旨,故D项排除。【名师点晴】行省制起源于元朝,是13世纪以来中国的主要行政模式

,是现代中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行省在职能和权力行使方面表现为主要为中央收权,同时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在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统属中发挥承上启下和代朝廷统摄节制的作用,但是在官吏的任免方面,又表现得无甚作为,这也是行省的特点,权大而不专,从而防止了行省代表中央分驭各地使命的减弱

和向地方割据势力的转化,既加强了中央集权,又使行省具有一定的地方权力。11.20世纪20年代中期,中国出现了“科学与人生观”的争论。梁启超提出要反思一战,认为科学不能解决人生观问题,反对“科学万能论”;有人坚持科学是人生观的基础与核心;陈独秀则

立场鲜明地主张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人生观问题。这场论争A.是新文化运动思想斗争的延续B.体现出国人对社会发展方向的思考C.使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D.使国人认清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答案】B【解析】【详解

】根据“梁启超提出要反思一战,认为科学不能解决人生观问题,……陈独秀则立场鲜明地主张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人生观问题”可知,国人积极思考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B正确;20世纪20年代中期,新文化运动已经结束,排除A;马克思主义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就已经开始在中国

传播,排除C;材料与认识资本主义弊端无关,排除D。12.1915年,英美烟草公司指责华人企业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同日本合作,导致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销量下降。作为反击,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则将英美烟草公司同帝国主义侵略联系起来,并宣称“中国人应抽中国烟”,很快扩大了市场。这反映了

A.爱国思潮影响商业竞争B.民族工业畸形发展C.抵制洋货助推经济飞跃D.实业救国思潮兴起【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15年”“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由被“指责”“同日本合作”而且“销量下降”到进行“反击”“宣称‘中国人应抽中国烟’”而“很快扩大了市场”并结合所学可知,“一

战”期间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行为是爱国思潮的反映,并且影响了商业竞争,表明大众的消费心理受民族主义影响。故答案为A项。B项,根据所学可知,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畸形是指结构不合理,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C项,仅从南洋兄弟

烟草公司“扩大了市场”不能得出经济飞跃的结论,排除;D项,从材料中看不出实业救国社会思潮的出现,排除。13.昌切在《清末民初的思想主脉》中说:“这种……理论创造看似以‘古’系‘今’,但始终徘徊在‘古’的范畴中难以自拔……

以古证今,以古代思想作为制度设计与思想构筑的材料,稍不留意,便是古人拖住了今人,为后人所俘获。”他评论的是()A.林则徐“师夷长技”的主张B.张之洞“中体西用”的思想C.康有为“托古改制”的做法D.陈独秀

“民主科学”的观点【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清末民初的思想主脉》”“以古证今,以古代思想作为制度设计与思想构筑的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康有为利用孔子来宣传维新思想和论证维新

变法的合理性,试图“托古改制”,体现了“以古证今”,故选C;“师夷长技”是主张学习西方技术,未涉及以古证今,与题干主旨不符,故排除A;张之洞“中体西用”的思想,主张中国传统文化是本,西方技术为应用,未涉及以古证今,故排除B;陈独秀“民主科学”的观点,彻底否定了中

国传统文化,与题干不符,故排除D。14.1901年前后,梁启超指出中国传统史学具有“只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等四弊,提出新史学应“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等观点,在当时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这说

明A.意识到唤醒民族意识的重要性B.史学研究新局面形成了C.生物进化思想引起了广泛关注D.清末新政推动思想变革【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国传统史学具有‘只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等四弊”“提出

新史学应‘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本其公理公例’等观点,在当时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分析可知,梁启超的新史学受到西方进化论和资产阶级民权思想的影响,促进了中国人思想方式的改变,逐步改变中国传统史学“只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的弊端,增强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故答案为A项。B项,仅从梁启超个人的研究

不能说明史学研究新局面形成,排除;C项,“广泛关注”的表述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材料强调的是近代中国学者受到西方进化论的影响,思维方式发生变化,而不是“清末新政”的作用和影响,排除。15.有学者指出:“科举制的废

除,使得精英开始多元化了,不再往国家流动,还造成—个后果,民国找不到使得民族国家一体化的整合方式,某种意义上说,辛亥革命的胜利乃是地方士绅的胜利。”据此,他认为科举制A.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疏离精英和大众关系D.助长了

社会功利风气【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科举制的废除,使得精英开始多元化了,不再往国家流动,还造成一个后果,民国找不到使得民族国家一体化的整合方式”“地方士绅的胜利”反映了科举制废除后,使得国家和

精英的关系出现疏离,削弱了清朝统治基础,丧失了民族国家一体化的整合方式,形成中央不再能控制全国的局面,从反面说明了科举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答案为B项。AD项,材料未涉及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助长了社会功利风气的信息

,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科举制的废除疏离了国家和精英的关系,不是精英和大众的关系,排除。16.有学者认为,洋务运动大体完成了“最初启动”中国现代化的使命,尽管这一使命是在不知不觉之中,甚至是以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方式完成的。这一观点主要是基于洋

务派A.创办最早近代军事工业B.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C.筹建起中国的近代海防D.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洋务运动大体完成了‘最初启动’中国现代化的使命,尽管这一使命是在不知不觉之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创办一系列军用企业和民用企业,顺应世界的潮流,并且

洋务企业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这方面符合材料中“洋务运动大体完成了‘最初启动’中国现代化的使命”,故B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创办了第一批近代军用工业和民用企业,首开兴办近代工业风气,而不仅仅是创办最早的军事工业,故A选项不

全面;洋务运动在军事方面创办了新式陆军和海军,增强了国防力量,但这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中“‘最初启动’中国现代化的使命”,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在教育方面,创立同文馆,水师学堂和武备学堂,派留

学生,翻译外国书报等,培育了一批对西学有认识的新型人才,但这不能全面反映洋务运动“‘最初启动’中国现代化的使命”,故D选项错误。17.1920年,一些人撰文批评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认为“零零碎碎的救济”“无补大局”,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

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这表明当时A.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B.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C.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D.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意义不大,“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结合该内容及材料时间“1920年”和所

学知识可知,马克思主义在各种思潮的斗争中逐渐取胜,影响日益增强,故C符合题意;A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材料无关;实业救国思潮是近代实业家的救国理念,与材料无关,B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对“传统礼教”的批判,D不正确。点睛: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关内容,解题的关键在于对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相关知识的掌握,并结合材料进行分析。18.蒋介石说:“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都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故我全国同胞,在今日形势之下,不当徒顾一时之胜负,而当彻底认识抗战

到底之意义与坚决抱定最后胜利之信心。”对此分析正确的是A.蒋介石承认了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合法性B.国民政府开始实行全面抗战路线C.蒋介石认识到了人民抗战力量的重要性D.国民党仍然没有抵抗侵略的意图【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从材料中“

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都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可知,蒋介石认识到中国抗战是一场持久战,认识到了人民抗战力量的重要性,故C项正确;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合法地位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排除。B项与史实

说法不符,国民政府实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从材料“故我全国同胞,在今日情势之下,不能徒顾一时之胜负,而当彻底认识抗战到底之意义与坚决抱定最后胜利之信心。”可知D项仍然没有抵抗的意图说法错误。19.2018年12月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

讲话中谈到,“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浴血奋斗,……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其中,“根本政治前提”是指A.新中国的成立B.《共同纲领》

的颁布C.三大改造完成D.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结合所学可知,1949年新中国成立,实现了国家的独立,为中国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故A正确;“根

本政治前提”主要指实现国家的独立,《共同纲领》的颁布不是“根本政治前提”,排除B;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不属于“根本政治前提”,排除C;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创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但并非

“根本政治前提”,排除D。20.下图所示为1978~2007年间我国城乡收入比的变化(注:在城乡收入比中,农村居民收入=1)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数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A1978~1984年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居民收入增长快B.

1985~1994年因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城乡收入比不断扩大C.1995~1997年因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城乡收入比在下降D.1998~2007年因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城乡收入比不断缩小【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可知,1985

~1994年我国城乡收入比扩大的主要原因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B选项符合题意。1978~1984我国城乡收入比缩小的主要原因是农村率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A选项排除。21世纪初,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C选项排除。1998~2007年我国城乡

收入比呈现扩大的趋势,D选项排除。【点睛】20世纪80年代城市经济体制的相关知识点:(1)管理体制: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2)所有制:发展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3)分配制度: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方式。(4)中心环节是扩大企业自主权。21

.下表反映的是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相关数据。据表格内容可知,当时中国项目工业增值农业增值钢(万吨)粮食(亿吨)计划值14.7%4.3%4121.9完成值18%4.5%5351.95A.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B.倾向于优先发展重

工业C.已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D.所定目标较为稳妥可靠【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表格信息可知,一五计划的计划值与完成值大致吻合,说明当时中国制定的经济目标较为稳妥可靠,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1952年底我国国民

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与1953-1957年一五计划的时间不符;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反映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信息;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完整的工业体系已经建立。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22.基辛格在《论中国》中写

道:“在外交政策中,政治家常常通过寻求共同利益来达到目的。毛泽东却反其道而行之,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聚焦于最重大的战略目标,即开展地缘政治对话,重塑冷战时期的国际秩序。”材料中“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主要是指A.建国初实行的“另起炉灶"的政策B.中美

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C.日内瓦会议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D.新时期不结盟政策的推行【答案】B【解析】【详解】所谓的“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材料中给出的解释是“即开展地缘政治对话,重塑冷战时期的国际秩序”。结合所学知识冷战

时期中国利用地缘政治开展对话的有中美关系和中苏关系,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没有体现出“冷战”的特点;C选项与材料无关;材料与不结盟政策无关,D选项排除。23.关于监察官的选任,两汉多用察举方式,唐

代选任权由多宰相掌握,宋代中央一级监察官多由帝王“亲擢”,明代由督察院挑选人员后由皇帝“点选”,民国时监察委员由院长提请国民政府任命,后改为选举产生。2016年我国决定建立“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接受人大监督”的国家监察委员会。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监

察制度有效地保障了政治清明B.监察官选任演变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民主政治追求C.君主严格地控制着监察官选任权D.监察制度的权威性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态势【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明代由督察院挑选人员后由皇帝‘点选’”“民国时监察委

员……后改为选举产生”和新中国“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接受人大监督”,表明监察官选任越来越民主,折射出民主政治追求,故B正确;A表述过于绝对,也不符合史实,排除;选项C不符合民国和新中国监察官的选任,排除。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错误。24.1986年,有美国学者撰文

指出,中国不能从先进工业国为保持就业水平而采取的凯恩斯主义的管理手法上学到什么东西,更不能学习某些不发达国家,促进了经济的名义上的增长而实际上却是通货膨胀,而中国倒是可以从某些保守主义信条中获益。该文旨在A.肯定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的成果B.批评凯恩斯主义理论已经失效C.说明中国经济模式比其他国家先进D.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提出建议【答案】D【解析】“1986年,有美国学者撰文指出……而中国倒是可以从某些保守主义信条中获益”结合所学可知,美国学者对中国经

济体制改革提出建议,D正确;1992年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A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中国改革应该学习的经验,不能反映中国经济模式比其他国家先进,排除C

。第II卷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5题14分,第26题15分,第27题12分,28题11分,共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宗法制在周代完备而严格,继位的族长在宗族中有对宗族祖先的主祭权、对族人政治上的治理权、对宗族内共有经济的支配权。同一宗族内,“大宗能率小宗

,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纪理族人者也。”这种关系不断发展的结果是君统宗统的合一。——摘编自冯尔康等《中国宗族史》材料二清末民初,宗族组织原则发生了某些变化。1905年,上海王、朱两氏将祠堂族长制改为族会制,“从事家族立宪”。1918年该族增订族会

章程,1924年修改,并经会员大会讨论通过。曹氏宗族的管理体制也开始近代化,规定族众有参与宗族事务的重大权力。此外,浙江绍兴阮氏宗族在1923年之前设立该族议事、执行二部,实行任期制,由选举产生。——摘编自常建华撰《中国文化通志·宗祖志》(1)结合材料

一及所学知识,概括周代宗法制的特点,并分析该制度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民初宗族管理和周代相比有何不同,并分析其产生的背景。(3)我们应如何认识宗法制的这种演变?【答案】(1)特点:嫡长子继承制;体系完备;等级森严(族长具有专断权力);与政治关系密切(家国一

体)。影响:积极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提高民族凝聚力。消极方面: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约束,一定程度上与现代的平等和法制观念相违背。(2)不同:宗族管理具有

民主性、规范化和分权色彩、与政治关系分离。背景:政治近代化的推动(维新运动、清末立宪运动、辛亥革命或中华民国的成立);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思想的解放、现代媒体的发展;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资本主义的发展等。(3)认识:由等级森严,发展到具有

民主色彩,体现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言之成理即可)。【解析】【详解】(1)“特点”,依据材料一信息“宗法制在周代完备而严格”得出:体系完备;由“继位的族长在宗族中有对宗族祖先的主祭权、对族人政治上的治理权、对宗族内共有经济的支配权”得出:族长

具有专断权力;由材料“这种关系不断发展的结果是君统宗统的合一”得出:与政治关系密切;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嫡长子继承制。“影响”,依据所学知识从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有利于提高民族凝聚力等角度分析积

极作用;从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约束、一定程度上与现代的平等和法制观念相违背等角度分析消极作用。(2)“不同”,根据材料二信息“1905年,上海王、朱两氏将祠堂族长制改为族会制……1918年该族增订族会章程……曹氏宗族的管理体制也开始近代化,规定族众有参与宗族事务的重大

权力……浙江绍兴阮氏宗族在1923年之前设立该族议事、执行二部,实行任期制,由选举产生”得出:宗族管理具有民主性、规范化和分权色彩;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与政治关系分离。“背景”依据所学知识从政治近代化的推动、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思想的解放、现

代媒体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发展等角度分析。(3)“认识”,依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由封建时代的等级森严,发展到具有民主色彩,这体现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2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国今日根本之危机,全在经济之残破。以致国民生活日益困穷,而民族之命

运,亦因之岌岌危殆,不能生存于二十世纪之今日。(一)……活泼农业金融、流畅农产运销,悉以合作社为基础,指导并改进之,以达到粮食自给自足为初步目标。(四)……赞助政府实施征工制度,鼓励民众参加义务劳动。尤以开发交通道路

,修治水利,培植森林,开辟垦地为征工之基本工作。(五)……对于一般工业,由政府分别保护并奖励之。(八)……由政府执行健全货币政策与汇兑政策,而人民衷诚拥护之。——蒋中正《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之意义及实施》(1935年)材料二1937年3月……宋子文宣布大萧条已经结束:“没有

理由认为中国已经脱离了所有困难,不可否认,过去18月的事实说明,整个国家的境况……都已经有了彻底的改变和改善。”总之,正像陈光甫所回忆的:“我要说,从1936年一直到1937年战争爆发之前,是标志性的两年。”——【日】城山

智子《大萧条时期的中国》材料三到1936年,帝国主义在华资本已达42.8亿多美元,控制了中国生铁产量的96.8%,原煤产量的55.7%,发电量的55%,棉布产量的64%,外洋航运吨位的83.3%,国内航运吨位的63.1%。1937年,帝国主义直接经营和

控制经营的铁路已占到全国铁路总里程的90.7%。——严志才《评南京国民政府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材料四时人评论说:“统制蚕丝的结果,是在通过茧商,使农民负担重税……是在勒令小行闭歇,使富商大贾垄断居奇。”……另外,南京国民政府提倡国货的各项举措,为国货开拓了市场,但政府直接

介入经营,不利于市场的公平竞争。——刘兰兮《南京国民政府的市场管理与经营》材料五国民党政府进行经济建设的部门很多,但真正用于经济建设的资金很少,在全国财政开支中只占极小的比重。如有数可查的1933~1936年的4年中,全国财政支出总计40.18亿元,其中经济行政

费和“国营事业资本”,合计3.64亿元,仅占总额的9%。这些资金包括拨给实业部、交通部、铁道部、建设委员会、全国经济委员会等部委及其所属各机构和事业实体的行政费用、1934年扩充中央银行资本的7500万元,以及原在军务费内支出的国防建设费等,真正用于经济建设的经费,极其有限。——

刘克祥《中国近代经济史(1927~1937》)请回答:(1)根据材料概括蒋介石所倡导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背景、基本内容及其特征。(2)根据材料和所学,简要分析“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对中国产生的影响。(3)结合材料和

所学,分析“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原因。【答案】(1)背景:中国受到大萧条的冲击;日本大举侵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内容:振兴农业;提倡征工;促进工业;调整金融。特征:国家干预经济。(2)影响:缓和了大萧条给中国带来的危机,促进了民族工业的恢复、发展;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3)原因:政府对经济建设投入的资金过少;政府对农民征收的赋税过重;政府直接介入经营,扰乱了市场的秩序;帝国主义依然把持着中国的经济命脉;从根本上看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的。【解析】(1)背

景:牢牢抓住1935年这个时间点,根据材料“大萧条已经结束”“帝国主义直接经营和控制经营的铁路已占到全国铁路总里程的90.7%”归纳国内国外的背景。内容:依据材料“活泼农业金融、流畅农产运销,悉以合作社为基础,指导并改进之”“对于一般工业,

由政府分别保护并奖励之”“赞助政府实施征工制度,鼓励民众参加义务劳动”“由政府执行健全货币政策与汇兑政策”得出涉及农业、工业、就业、金融的措施。特征:类比罗斯福新政得出国家干预经济。(2)影响:应结合材料和所学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作答,积极作用从促进经济的恢复和为

抗战奠定基础回答,消极影响可根据“不利于市场的公平竞争”“真正用于经济建设的经费,极其有限”概括归纳。(3)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原因,可以类比为民族资本主义得不到有效发展的原因,和材料信息“使农民负担重税”“真正用于经济建设的经费,极其有限”“不利于市场的公平竞争”,分别从

社会性质、帝国主义侵略、政府措施以及政策的副作用等角度作答。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由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

制度,称“皇帝”。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都由皇帝直接任免,都按照皇帝的律令和意志办事。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即三公九卿制,就是朝廷,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公九卿制为官僚政治,职事人员各有职分、等级、俸禄,公私分明,政绩有考核,讲

效率,有升迁,体制划一,组织完善。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即郡县两级制度。郡县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升迁,地方官僚之间没有战乱、兼并之事。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年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摘编自袁行霈、张传玺等《中华文明史》解读材料,提炼

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答案】准确提炼出材料蕴含的一个观点。如:中央集权制度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总体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权力过分集中容易导致暴政和腐败等现象,不利于调动个人、地方发展的主动性。中央集权制度促使

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是历史发展的进步。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等。示例1:观点:中央集权制度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或“中央集权制度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论述: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

力量的增长、局部统一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为适应新兴地主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各诸侯国初步确立起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为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成功的经验。韩非子提出了

中央集权和“以法治国”的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秦始皇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中央集权制度是历史发展的产物。综上,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生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历史发展的产物。要求:论据与史实引用应围绕自己提炼的观点组织。能从春秋战国时期经

济发展状况、新兴地主阶级的诉求、诸侯国的实践、韩非子的理论等多角度论述,至少3个方面,每个层面。论证充分,语言表述清楚,非单纯的知识点的罗列。示例2:观点: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总体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论述: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

了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论基础。内外朝制度的形成进一步加强了皇权,刺史制度的实施则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把丞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制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

,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科举制度则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豪门士族手里集中到中央,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宋代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进一步分化相权,加强皇权。派文官担任地方最高长官,把地方行政、军事、财政权力收归

中央,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制度适应了对辽阔疆域管辖的要求,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明朝在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进一步削弱地方势力。明朝设厂卫特务组织,实行八股取士;清朝

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等,使中央集权发展达到顶峰。要求:论据与史实引用应围绕自己提炼的观点组织。论述能从纵向发展角度说明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不必拘泥于全部答出所列出的几个朝代,能够任意时期(其中必须包含隋唐时期)即可,但是答出的三个时期要能体现“中央集权不断加

强”。论证充分,每一个时期的论述应能说明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非单纯的罗列史实。示例3:观点:权力过分集中容易导致暴政和腐败等现象,不利于调动个人、地方发展的主动性。(或答“权力过分集中易导致暴政和腐败”亦可。)论述:政治上,权力过分集中容易形成皇权专

制,导致暴政现象,如秦末暴政,隋末暴政。权力过分集中,导致权力者身边的人欺下瞒上、贪污腐败,且极力扩充势力范围,成为社会政治不稳定的根源,如历史上的党争、外戚干政、宦官专权等。思想上,中央集权强调思想控制,钳制了人们的思想,压抑了人们的创造力,如焚书坑儒、八股取士、文

字狱等,导致人们思想僵化,社会文化的发展受到抑制,创新乏力。经济上,中央集权的高度加强导致地方主动性的丧失,不利于地方因地制宜的发展适合本地方的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求:论据与史实引用应围绕自己提炼的观点组织。论述能从不同的方面

,如政治上、思想上等,说明权力过分集中导致的危害。史论结合,不同的方面都能举出历史上的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论点。评分要求:所提炼观点明确、合理,必须源于材料;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须为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

清楚。【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可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生的角度提炼观点,结合战国时期的相关史实从经济(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社会情况(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长、局部统一的出现)、思想(法家思想)、商鞅变法的

影响等角度论述说明中央集权制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也可结合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总结其总体趋势,相应提炼观点。结合汉朝到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选官任官制度等相关史实论述说明。另外也可结合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提炼观点,结合秦朝到明清时期的相关史实论述说明中央集权制度的消极影响(

政治上,权力过分集中容易形成皇权专制,导致暴政现象;思想上,中央集权强调思想控制,钳制了人们思想,压抑了人们创造力;经济上,中央集权的高度加强导致地方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丧失,不利于地方因地制宜的发展适合本地方的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发展。)28.中国古代“选举”的本义是选

贤任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内涵发生了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近代随着西方选举概念的输入,“选举”逐渐脱离中文传统涵义,转变成与英文“elect”对应的概念。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人民享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及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权利,但是却没有规定

如何保障人民享有这些权利和自由。后来的选举法又对选民资格作了性别、年龄、财产等种种条件限制,使妇女、贫苦群众和一部分资产阶级丧失了选举权。——摘编自刘东、曹均学《对辛亥革命是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几点思考》材料二1953年《选举法》规定:“凡年满十八周岁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分

民族和种族、性别、职业、社会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和居住期限,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从1953年下半年开始,全国各个地区的民主选举逐步展开。全国进行基层选举的单位共有21.4798万个,进行基层选举地区的人口共为571434511人,全国参加投票选举

的选民达2.78亿人,占登记选民总数的85.88%。——摘编自柳润涛《新中国首次大规模普选始末》(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民国初期选举的因素。(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民国初年选举相比,新中国首次普选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对新中国民主法制建设

的意义。【答案】(1)西方民主思想传入;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人民的权利和自由没有明确的法律保障;选民的资格条件受到多种限制。(2)不同:选民范围更加广泛。意义:提高了广大民众的民主意识;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推动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建立;有利于巩固新中国政

权。【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近代随着西方选举概念的输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人民享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及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权利,但是却没有规定如何保障人民享有这些权利和自由。”“后来的选举法又对选民资格作了性别、年龄、财产等种种条件限制

”等信息,并结合所学,从西方思想传入、中华民国成立、《临时约法》颁布、没有保障人民权利、选民资格条件受到限制等方面分析影响民国初期选举的因素。(2)不同:根据材料二“凡年满十八周岁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分民族和种族、性别、职业、社会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和居住期限,均有选举权和

被选举权”,结合所学可知,与民国初年选举相比,新中国首次普选的选民范围更加广泛。意义:结合所学知识,从提高民众民主意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推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建立、巩固新中国政权等方面进行分析。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44974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