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重庆市八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强化训练(三)语文试题 含解析.docx,共(24)页,125.485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df6772cd7ce57b55b857e1815e877ebf.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重庆市八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强化训练(三)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
题卷上作答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各种艺术体裁普遍使用“母题”作为学科术语。在音乐中,母题是一种具有独立性
格的最小结构,如贝多芬《第五交响曲》中那被称为“命运在敲门”的著名旋律。在美术中它表现为一种独特的图案或主题,如民间年画中常见的“连年有鱼”“老鼠嫁女”等。同一个母题,往往在不同体裁中再现,甚至在不同领域中复制。例如“乌托邦”母题,既见于古老的
神话,也出现在哲学、宗教中,并且是政治家常用的术语。“母题”在各门学科中都被用作一种结构单位,可见这是它的一个约定俗成的属性。我们知道,无论多么复杂的事物,总是由最简单的东西组合而成。五光十色的图画,可以分解为三个基本原色。形形色色的物质世界,只有一百零几个基本元
素。一部音乐作品,无论旋律怎么变化,却只有七个基本音符。同理,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中,也有一些最基本的结构因子。美国民间文学学者史蒂斯·汤普森对“母题”的内涵作出了阐释:“一个母题是一个故事中最小的、能够延续在传统中的成分,它必须具有某种不寻常的和动人的力量。”母
题可以分成三类:其一是一个故事中的角色——众神,或非凡的动物,或巫婆、妖魔之类;第二类母题涉及情节的某种背景——魔法器物、不寻常的习俗、奇特的信仰等;第三类母题是一个情节单元,如“变形”“复仇”等。母题能独立存在,就像音乐中的音符一样,能从各个具体作品中分解出来。
例如盘古神话,我们可以看出其中有“宇宙之蛋”“垂死化身”母题。又如,“卵生人”是许多神话中都曾出现的母题,周人始祖后稷生于卵,朝鲜族始祖朱蒙生于卵,哪吒也生于卵。这个母题既是各故事的组成部分,又不仅仅属于其中某一个故事。母
题通过排列组合,可以转换出无数作品,并能进入不同文学体裁和文化形态之中。母题另一个引人注目的属性,是它在时间上的延续性。母题是一种传统,而“传统是围绕人类的不同活动领域而形成的代代相传的行事方式,是一种对社会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和道德感召力的文化力量,同时也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的创造性想象的积淀”。传
统表现为某些文化因子一旦产生,就在所属群体中不断复制,并伴随历史的延伸代代相传。神话对今人的影响,最主要是通过神话母题在小说、诗歌、影视、绘画及其它领域中的复制而实现的,如《葫芦娃》中的“植物生人”母题,《百年孤独》里的“报应与天意”母题,《宝莲灯》中的“宝物”母题等。母
题与民族文化心理越是契合,其复制就越频繁。母题也具有普同性。神话从表象看是一种复杂的精神遗产的堆积,但人类一代代不厌其烦地复述祖先们那些荒诞不经的神奇母题,乃是因为它们代表了民族的集体精神,反映了民族的集体意识。神话母题的普同性中,既含有民族文化
的共性,也含有人类文化的共性。产生于某个民族特定文化土壤之上的那些特殊母题,在漫长历史中不断强化,成为民族的文化符号,表现了一个民族文化心理的普同性。人类各群体间既有相似的心理、生理结构,也会面临相似的文化压力。越是人类文化
的早期,各群体之间的生活与文化就越是相似。所以他们既创造了相似的社会制度与风俗习惯,也不约而同地创造了许多相似的神话母题,如泥土造人、洪水神话等。(摘自陈建宪《论比较神话学的“母题”概念》)材料二:女娲补天神话最早出现于《淮南子》中,“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鳖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浮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它给后人大致勾勒出女娲补天神话的主要内容,建构了女娲补天神话的主体内涵,并
使之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女娲补天神话的文学移位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的江淹在《遂古篇》中,将水火之灾、炼石补天、共工怒触不周山这些要素以整齐铿锵的音节和华美风雅的文字加以整合,构成了一幅宏伟壮观的女娲补天图,首次从文学的意义上完成了对女娲补天神话的继承和移位。女娲
补天神话移位为文学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女娲补天母题的符号化。补天母题被文学家反复使用,逐渐积淀,成为相对稳定的文学符号。这种符号化的女娲补天意象成为文学家的一种修辞手段,用以描绘和渲染喻体的美好,比如李贺《李凭
箜篌引》用女娲补天故事形容李凭演奏箜篌乐曲的美妙境界。此外女娲补天神话为符号,指代各类壮观伟业的文学描写也有很多,如张养浩《秀碧石》等。女娲补天神话的文学移位也在小说戏曲等叙事文学作品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有些小说作品用女娲补天的典故来诠释小说故事中的某件器物或道具,
以增强其神秘感,如《薛刚反唐》中的“女娲祠”“女娲镜”等。当然,女娲补天神话在小说戏曲中文学移位的极致,还是表现在叙事文学作品的题材选择、整体构思和结构线索上。有若干作品把女娲补天作为整个作品的故事原型或构思依据,在戏曲方面有小斋主人《补天记》
、汪楫《补天》等,在小说方面则有曹雪芹的不朽巨著《红楼梦》。《红楼梦》沿用了女娲补天这一母题,但对其进行了创造性转化,从而将女娲补天神话的文学移位带入了最高境界。(摘编自宁稼雨《女娲神话的文学移位》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
确的一项是()A.母题是一种基本的结构单位,是各种艺术体裁普遍使用的学科术语,在音乐、美术、文学等学科中有不同内涵。B.母题可以通过排列组合,转换出无数作品。一个故事可以包含多个母题,同一个母题也可以出现在多个故事中。C.母题是一种传统,是一种对社会行为具
有道德感召力的文化力量,一旦产生,就可能在所属群体中复制并传承。D.女娲补天神话的文学移位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经过后世的不断发展衍化,在小说《红楼梦》中达到了最高境界。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两则材料都谈到了神话和母题,材料一宏观论述了母题的概念,材料二具体分析了女
娲补天神话的普同性。B.如果没有神话母题在小说、诗歌、影视、绘画及其它领域的不断复制,那些古老的神话恐怕难以影响今人。C.人类早期,各群体之间的生活与文化相似,所以他们创造了许多相似的神话母题,如泥土造人
、精卫填海、卵生人等。D.女娲补天符合史蒂斯汤普森对“母题”内涵的诠释:最小的、能延续在传统中的,具有不寻常的动人力量的非凡的神。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辛弃疾《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B.俗说天
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应劭《风俗通》)C.清代任伯年的《女娲补天图》将女娲的身躯画得如石头一般,把女娲与五色石交织在一起,给人留下无限的联想。D.习近平在讲话中提到盘古开天、女娲补天、伏羲画卦
等古代神话反映了中国人民勇于追求和实现梦想的执着精神。4.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女娲补天神话文学移位的原因。5.《红楼梦》“将女娲补天神话的文学移位带入了最高境界”,请结合材料和你的整本书阅读体验简要分析《红楼梦》是怎么做到的。【答案】1.C2.B3.A4.
①女娲补天母题具有独立性,能够进入不同的文学体裁和文化形态之中。②女娲补天母题具有延续性,契合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③女娲补天母题具有普同性,反映了中华民族的集体精神、集体意识。5.①《红楼梦》沿用了女娲补天这一母题,它以女娲补天为构思依据,将主人公贾宝玉设置为女娲补天所遗“顽石”的化身,借女
娲补天神话转化出补天弃石这一形象。②《红楼梦》对女娲补天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它构思独特,将僧人所携顽石下凡为“通灵宝玉”作为线索,尾处则交代出大士、真人将“宝玉”放回女娲炼石补天之处。【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
能力。C.“(母题)是一种对社会行为具有道德感召力的文化力量”错误;原文材料一第5段“(传统)是一种对社会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和道德感召力的文化力量”,选项偷换概念,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
.“材料二具体分析女娲补天神话的的普同性”错,从材料二标题《女娲神话的文学移位》中就可看出,材料二具体分析了女娲补天神话的的文学移位,跨材重组,选项偷换概念。C.“精卫填海”举例错误,原文材料一第4段有“卵生人”,由
语境可知,“卵生人”可做此项观点句的论据;“精卫填海”是中国人特有的神话,并不是人类相似的母题,不能做选项观点句的论据,举例错误。D.“具有不寻常的动人力量的非凡的神”理解错误,材料一第三段史蒂斯•汤普森对“母题”的阐释中没有“非凡的神”这种信息,选项无中生有。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
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的观点是女娲补天神话已移位为文学,如“女娲补天母题的符号化”“在小说戏曲等叙事文学作品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A.“看试手,补天裂”意思是我等待着你大显身手,为恢复中原作出重大的贡献。用
女娲补天的典故表明为恢复中原作出重大的贡献,符合材料二的观点。B.是女娲造人的典故,与“补天”无关。C.只出现了女娲之名和石头,与“补天”无关。D.虽有女娲补天,但不是文学,是习近平的讲话,与材料二观
点无关。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母题能独立存在,就像音乐中的音符一样,能从各个具体作品中分解出来……母题通过排列组合,可以转换出无数作品,并能进入不同文学体裁和文化形态之中”可知,女娲补天母题具有独立性,能够进入不同文学体裁和文化形态之中。根
据“母题另一个引人注目的属性,是它在时间上的延续性……母题与民族文化心理越是契合,其复制就越频繁”可知,女娲补天母题具有延续性,契合民族文化心理。根据“母题也具有普同性。神话从表象看是一种复杂的精神遗产的堆积,但人类一代代不厌其烦地
复述祖先们那些荒诞不经的神奇母题,乃是因为它们代表了民族的集体精神,反映了民族的集体意识”可知,女娲补天母题具有普同性,反映民族集体意识。【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在《红楼梦》中,作者将主人
公贾宝玉设置为一块顽石,“而这一顽石则是女娲补天所遗”,由此可知,《红楼梦》沿用了女娲补天这一母题,作者借女娲补天神话转化出贾宝玉补天弃石这一形象,那块“无才可去补苍天”的顽石,正是贾宝玉傲岸品格的象征,他与以贾政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格格不入,不能按照贾政他们的意愿行事,更
不要指望他能够按照封建统治阶级的要求去求取功名。根据材料二最后一段“女娲补天神话在小说戏曲中文学移位的极致,还是表现在叙事文学作品的题材选择、整体构思和结构线索上”“在小说方面则有曹雪芹的不朽巨著《红楼梦》。《红楼梦》沿用了女娲补天这一母题,但对其进行了创造性转化,从而将女娲补天神话的文学移位带
入了最高境界”可知,《红楼梦》对女娲补天进行了创造性转化,构思独特,根据《红楼梦》中僧人所携顽石下凡为通灵宝玉作为引领全书的主线,开篇介绍小说主人公贾宝玉的身世来历,尾处则交代出大士、真人将“宝玉”放回女娲炼石补天之处,
说明顽石的最终去向,使主要人物贾宝玉的形象在这充满神秘和浪漫色彩的神话故事背景中得到了充分的渲染和强化,也将女娲补天神话的文学移位带入了最高境界,创造了匠心独运的艺术结构。(二)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父归(节选)【日本】菊池宽简朴的中等家
庭。傍晚时分。母亲阿贵和儿子贤一郎、新二郎,女儿阿胤准备吃饭。母亲阿胤,缝纫活儿交了?贤一郎干吗还替人家做衣服?我看不做外活日子也过得去了。母亲过是过得去了,只是她总想多挣几个钱,出嫁时好多带两件衣服过去。贤一郎(翻看报纸背面)前几天说的那家亲事怎么样了?听说那家有些财产,不是很合
适吗?母亲有那么一两万财产,一用起来也顶不了什么事。就说我们家吧,娘嫁来的时候,把公债和田产加起来,也值两三万块钱,可经不住你爹花天酒地地挥霍,不多久就折腾光了!贤一郎(想起不愉快的往事,默不作声)新二郎妈妈,哥哥,今天我听了个很奇怪的消息,杉田校长说他在古新街碰见一个很像父亲
的人。母亲唔!新二郎杉田先生说他看见一个六十来岁的老人,越看越面熟,觉得很像我们的父亲,还说要是看见了黑痣,就招呼他了。可是,老人马上就溜进水神庙那条巷子里去了。母亲哦!杉田先生是你父亲小时候的朋友,又一块儿练过长枪,想必是不会看错的。只是……他们也有二十
年没见面了。新二郎杉田先生也说二十年不见,不敢断定就是他。不过,他又说从小在一起的人,要说一定是看错了,又觉得不大可能。贤一郎(露出不安的目光)这么说,杉田先生没和那个人搭话?新二郎他说要是看见了黑痣,就准备喊他的名字。母亲嗯,可能
还是杉田先生看错人了,哪有回到家乡的人,不进自己家门的道理呢?贤一郎大概是父亲觉得没脸进门吧!母亲离家二十年,我当他早已不在人世了。新二郎父亲真是个怪人。母亲他年轻时从不管家里的事,专爱干投机生意,整天吃喝玩乐,欠下了一大堆债。贤一郎(面带不快之
色)妈妈,吃饭吧。母亲可不是,只顾说话,忘了吃饭了。(走进厨房,声音从里面传出)我看,是杉田先生认错人了。如果他还活着,也上了年纪,也总会寄张明信片回来的吧。突然门被人打开了,面容憔悴的宗太郎走进屋。贤一郎和
母亲的脸色顿时大变,异常激动。新二郎和阿胤睁大了眼睛望着来人。母亲啊,是你!你真是大变了啊!(对孩子)孩子们,他是你们的父亲。新二郎是爸爸吗?我是新二郎。父亲啊,已经长成棒小伙子啦!我走时你还是个站都站不稳的……阿胤爸爸!我是阿胤。父亲
我听说过生了个女儿,长得多秀气啊!母亲我说……唉,真不知从何说起呢!孩子们都长成人了,这比什么都好。父亲这实在是太好了!我老了,很想念你和孩子,便不由自主地跑了回来。我已经是个活不了多久的人了,希望你们都能原谅我。(望着贤一郎)
贤儿,你能替我斟一杯酒么?爸爸很久没有喝过好酒了。嗯,只有你的模样我还记得起来。(贤一郎不睬。)父亲新儿,那你替我斟上一杯。新二郎是。(正要把酒杯递给父亲……)贤一郎(口气坚决地)放下!不能给他敬酒!母亲贤儿!你在说些什么呀?(父亲
怒视贤一郎,新二郎和阿胤低头不语。)贤一郎(理直气壮地)我们根本没有父亲!我们哪有什么父亲呢?父亲(抑制着愤怒)你说什么?贤一郎(稍稍冷静下来)如果我们有父亲,母亲也不会在我八岁的时候牵着我的手到筑港去投海。幸好找错了地方,跳进浅水里,才被人救了出来。如果我们有父亲,我也不会十岁就给人家当小杂工
。我们从小到大没得到过一点温暖,就是因为没有父亲!(母亲、阿胤和新二郎眼含泪花,父亲由愤怒渐渐转为悲伤。)新二郎哥哥,既然妈妈都原谅了他,你也忍一忍,过去的事就不要再提了。贤一郎(更加冷酷地)要说我们真有父亲,他就是从小折磨我们的仇人
。在我的脑子里从未有过父爱的记忆,只记得父亲在我八岁之前从不管家里的事,只顾自己花天酒地地在外面胡混,欠下一身债,后来就带着情妇逃跑了,连母亲为我积蓄的十六块钱的存折也偷去了。新二郎(含着泪)但是,哥哥,父亲现在不是……已经老了么?贤一郎新二郎,你怎么能不明不白地称他父亲?他年轻时不顾一切地寻欢
作乐,现在上了年纪,动不了啦,才跑回来的。不管你怎么讲,我也决不承认他这个父亲。父亲(色厉内荏地)贤一郎!对你的生身父亲怎么能这样讲话?贤一郎你还好意思说你是我们的生身父亲?二十年前,你已经抛弃了你做父亲的权利!(沉默,母亲和阿胤在抽泣。)父亲好吧,我立刻就走!无论
落到什么地步,我还能混上碗饭吃。新二郎请等一下!哥哥不管您,我会想办法奉养您老人家。贤一郎新二郎!你受过他的什么好处?我可是尝过他拳头的滋味!你想想,是谁把你抚养大的?你念书的学费是哪里来的?那是我当小杂工挣来的
钱!应当说我才是你和阿胤真正的父亲,尽到父亲责任的是我。现在,你愿意奉养他就奉养好了,从今以后咱们断绝来往!新二郎可是……贤一郎我受够了没有父亲的痛苦,所以不想让弟弟妹妹再受那种罪。我晚上连觉也舍不得睡,吃苦受累,才
供弟弟妹妹中学毕了业。父亲(轻声地)不必再说了,我回来是你们的累赘。好,我走啦!阿贵,保重吧!新二郎(追着走去的父亲)您身上带钱了吗?不是还没吃晚饭么?您有地方去吗?父亲(沮丧地)我本不应该再进这个家门,因为上了年纪,又体弱多病,不知不觉地就走回家里来了。(颤巍巍地站起)唉,算啦!我这把老骨头
还愁没地方扔掉么!(望了老妻一眼,开门走出。)母亲(哀求地)贤一郎!阿胤哥哥!贤一郎阿新!快去把父亲喊回来!(新二郎迅速地跑向门外,三人紧张地等待着。少顷,新二郎脸色苍白地跑回来。)新二郎在南路找遍了也没有找到,我再到北边去找,哥哥,你也来
吧!贤一郎(惊慌)怎么,没找到?一定能找到的!(贤一郎和新二郎发疯似的奔出。)(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贤一郎对父亲的反驳斥责,有两次从“如果我们有父亲”这句开始,说明了他对父
爱的渴望。B.母亲心地善良,任劳任怨,是一个典型的贤妻良母,她对长子贤一郎疼爱、敬重和心有愧疚。C.母亲对归来的丈夫能够接受,还劝说长子与他父亲和解,只是出于对父权家长制的理解与顺从。D.本剧通过贤一郎的控诉来反映了作者对抛妻弃子这一道德
堕落问题的一些看法以及批评的态度。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剧语言有丰富的潜台词。如“我们根本没有父亲”的潜台词有:父亲没有尽到责任,不配做父亲;“我们”没有得到抚养,不
会承认他。B.本剧善用舞台说明刻画人物。父亲表现出“色厉内荏地”这样的神情反映了他矛盾的形象;因为权威被藐视而色厉,因为没有尽责而内荏。C.本剧感叹词颇有特色。母亲在听说与丈夫相关的消息时以“唔”表示不在意,用“哦”表示意外,以“嗯
”表达宽慰;见面时以“啊”表示激动。D.本剧结构严谨,方法多样。既有尖锐的戏剧冲突来推动情节,也有人物对话来埋设伏笔,还有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突转来交代故事的结局。8.贤一郎和新二郎对待父亲的态度有何不同?原因何在?请简要概括。9.有评论家用“理与情的矛盾与统一”来评价《
父归》中的人物贤一郎,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结合剧情谈谈你的看法。【答案】6.C7.C8.①贤一郎:痛恨父亲,因为他亲眼见过以前荒唐的父亲,并经历了父亲出走后生活的艰辛。②新二郎:可怜父亲,因为他对过去的父亲没有印象,只见过现在年老体弱的父亲,而且心中有对父亲和父爱的渴望。
9.同意,本剧的核心剧情是父亲的回归,贤一郎先是拒绝父亲的回归,后又突然转为焦急寻找父亲。矛盾之中有统一。①从父权家长制下的父子伦理角度,贤一郎应该接受父亲;但从情感的角度,父亲的归来引发对父亲伤害家庭的记忆,贤一郎恐惧、厌恶、憎恨和悲哀进而拒绝,是情与理的矛盾。②从家庭关系的事理角度,弟弟妹妹有
对父爱的渴望、母亲能原谅父亲,希望他可以接纳父亲的回归;从父子情感角度,自己的怨恨得到发泄,父亲知错忏悔,自己心中也顾念亲情,同情父亲的老弱,最终选择接纳,这是理智与情感的统一。【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的分析与理解能力。C.“只是出于对父权家长制的理解与顺从”错误。依据文章
内容,母亲对父亲的接受,劝长子与父亲和解,除了对父权家长制的理解与顺从,还有对夫爱的渴望,对完整家庭的渴望。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C.“以‘嗯’表达宽慰”说法有误。根据情节,“嗯”表明母
亲心中略有失落和埋怨,不是点头的“嗯”,而是叹息的“嗯”。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可从剧情中介绍的人物经历入手,“如果我们有父亲,母亲也不会在我八岁的时候牵着我的手到筑港去投海。幸好找错了地方,跳进浅水里,才被人救了出来。如果我们有父亲,我
也不会十岁就给人家当小杂工。我们从小到大没得到过一点温暖,就是因为没有父亲”“要说我们真有父亲,他就是从小折磨我们的仇人。在我的脑子里从未有过父爱的记忆,只记得父亲在我八岁之前从不管家里的事,只顾自己花天酒地地在外面胡混,欠下一身债,后来就带着情妇逃跑了……”可见,
贤一郎见过父亲以前的劣迹,知道父亲的另一面;而新二郎只看到了站在眼前的衰老体弱的父亲,由“是爸爸吗?我是新二郎”和“新二郎(含着泪)但是,哥哥,父亲现在不是……已经老了么”可见,因为他对过去的父亲没有印象,只见
过现在年老体弱的父亲,而且心中有对父亲和父爱的渴望,所以会可怜他。【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特色、分析人物情感的能力。本题的关键有两点:其一,此题考查学生探究文中重要人物形象的能力,其二,评论家认为这
个人物形象是“理与情的矛盾与统一”,学生是否同意?一般情况,学生应该同意评论家的观点,然后依据剧情的发展,分析“理与情的矛盾与统一”在贤一郎身上的具体体现即可。大儿子贤一郎开始见到父亲时非常愤怒,对他父亲过去的行为进行了激烈的谴责,并拒绝
承认他的父亲,他说“我们根本没有父亲”“要说我们真有父亲,他就是从小折磨我们的仇人。在我的脑子里从未有过父爱的记忆,只记得父亲在我八岁之前从不管家里的事,只顾自己花天酒地地在外面胡混,欠下一身债,后来就带着情妇逃跑了,连母亲为我积蓄的十六块钱的存折也偷去了”,贤一郎这一番话说得父亲没有脸面留在
这个家里了,只好再一次走出家门。从父权家长制和血缘关系的角度,贤一郎应该接受父亲;从情感的角度,父亲的归来是贤一郎没预料到的,他恐惧、厌恶、憎恨和悲哀,这是矛盾之处。但当父亲走出去以后,贤一郎却又成了第一个要把父亲叫回来的人。因无法忘记父亲过去抛妻弃子的行为以及全家人为此遭受的苦难,不愿
意接受父亲,并与之理论,指责宗太郎的不是。最后父亲深感内疚,心灰意冷地再次离开家时,当听到母亲的哀求和妹妹的呼唤,“母亲(哀求地)贤一郎!阿胤哥哥!”贤一郎这才如梦初醒,像疯了一样和弟弟一起出门寻找父亲。血缘是任何东西都无法阻隔的,当多年积压的愤怒已经发泄完毕、父亲已经忏悔,看
到父亲的确需要照顾,听到母亲的哀求,知道弟弟妹妹对父爱的渴望,他不想继续没有父亲,所以结尾出现了突然转变,这是理智与情感的统一。二、古代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隋炀帝广造宫室,以肆行幸。自西京至东都......,离宫
别馆,相望道次.。人力不堪,相聚为贼。此皆朕耳所闻,目所见,深以自诫。故不敢轻用人力,惟令百姓安静,不有怨叛而已。”贞观十一年,太宗幸洛阳宫,泛舟于积翠池,顾谓侍臣曰:“此宫观台沼并炀帝所为,所谓驱役生民,穷此雕丽,复不能守此一都以万民为虑好行幸不息民所不堪遂使天下怨叛,身死国
灭,今其宫苑尽为我有。隋氏倾覆者,岂惟其君无道,亦由股肱..无良。如宇文述、裴蕴之徒,惟行谄佞,蔽塞聪明,欲令其国无危,不可得也。”司空长孙无忌奏言:“隋氏之亡,其君则杜塞忠谠之言,臣则苟欲自全,左右有
过,初不纠举,寇盗滋蔓,亦不实陈。据此,即不惟天道,实由君臣不相匡弼。”太宗谓魏征等曰:“隋炀帝承文帝余业,海内殷阜,若能常处关中,岂有倾败?遂不顾百姓,行幸无期,径.往江都,不纳董纯、崔象等谏诤,身戮国灭,为天下笑。
朕每思之,若欲君臣长久,国无危败,君有违失,臣须极言。朕闻卿等规谏,纵不能当时即从。再三思审,必择善而用之。”贞观十二年,太宗东巡狩,将入洛,次于显仁宫,宫苑官司多被责罚。侍中魏征进言曰:“官司苑监多及罪辜,或以供奉之物不精,又以不为献食。此则不思止足,志在奢靡。既乖行幸本心,何以副百
姓所望?隋主先命在下多作献食,献食不多,则有威罚。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当战战栗栗,每事省约,参踪前列,昭训子孙。”太宗大惊曰:“非公,朕不闻此言。自今已后,庶几无如此事。”(节选自《贞观政要·卷十》)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复A
不B能C守D此E一F都G以H万I民J为K虑L好M行N幸O不P息Q民R所S不T堪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隋唐时设置两座都城,并根据都城相对方位进行命名,西京即西安,东都即洛
阳。B.“相望道次”中的“次”,与唐代诗人王湾《次北固山下》中“次”的意思相同。C.股肱,股指大腿,肱指大臂,股肱连用可以用来比喻皇帝左右辅助得力的大臣。D.“径往江都”与陶潜《归去来兮辞》中“三径就
荒”两句中“径”意思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的A.隋炀帝大肆兴建宫殿房屋,纵情游乐,令百姓苦不堪言,聚集起来造反。这是唐太宗耳闻目睹的事情,他认为当以此为戒。B.长孙无忌认为,隋炀帝拒绝采纳忠诚正直的言论,臣子们也明哲保身,并没有为国尽心效力
,这是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C.在唐太宗看来,隋炀帝继承了隋文帝的遗业,国家经济兴盛,如果隋炀帝能够防守住关中地区,就有可能不会亡国。D.唐太宗仕在显仁宫时,因对供奉的东西不满意而处罚相关官员,魏征以隋炀帝为例,劝谏唐太宗应小心谨慎,力求节约。13.把文中画
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惟行谄佞,蔽塞聪明,欲令其国无危,不可得也。(2)既乖行幸本心,何以副百姓所望?14.魏征曾对唐太宗说:“非知之难,行之惟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试结合首尾两段唐太宗的表现对此加以说明。【答案】10.GL
Q11.B12.C13.(1)他们只会做阿谀逢迎之事,蒙蔽阻塞天子的视听,想让他的国家没有危险,是不可能实现的。(2)皇帝/您已经违背了巡幸各地的本意,又用什么符合百姓的期望?14.此句意思是:懂得道理不难,
难在实行;实行不难,难在始终坚持。①唐太宗很懂得不要轻用民力,但他最终还是走向了奢靡,这就是知易行难;②唐太宗开始时做得好,后来做得不好,在魏征的进谏下才醒悟过来,这就是行易坚持难。【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
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却又不能守护这样一座都城,为天下百姓着想,却喜好不停地出游,百姓实在不能承受。“此一都”做“守”的宾语,故应在“都”后断开,即G处。“好行幸不息民所不堪”中主语是省略的隋炀帝,故其前L处应断开;而“民所不堪”的主语则是“民”,两者主
语不同,是两个独立的句子,故应在中间断开,即Q处。【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次’的意思相同”错误,意思不同。“相望道次”的“次”意思是“中”“间”,是名词,“道次”是
“途中”“路上”。《次北固山下》的“次”意思是“停留”,是动词。句意:在路上可以彼此相望。/在北固山下停留。D.正确。“径”:径直;小路。句意:直接前往江都。/院子里的小路快要荒芜了。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如果隋炀帝能够防守住关中地区”错误。
原文是“若能常处关中,岂有倾败”,指隋场帝如果能常常住在关中地区,不四处游玩,那么是有可能不会亡国的。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惟”,只;“谄佞”,阿谀逄迎之事;“蔽塞”,蒙蔽阻塞;“聪明”,
天子的视听。(2)“既”,已经;“乖”,违背;“行幸”,巡幸;“副”,符合。【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由原文“太宗谓侍臣曰:‘隋炀帝广造宫室,以肆行幸。自西京至东都,离宫别馆,相望道次。人力不堪,相聚为贼。此皆朕耳所闻,目所见,深以自诫。故不敢轻用人力,惟令百姓安静,
不有怨叛而已’”可知,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隋炀帝大造宫室,以便纵情游乐,从西京到东都,离宫别馆,在路上可以彼此相望。百姓人力不能承担,聚集起来做贼。这些都是我亲耳听到、亲眼看到的事,深深以此自诚。因此不敢轻易动用百姓人力,只让百姓安居乐业,不要有怨恨叛乱罢了。”由此可知,唐
太宗很懂得不要轻用民力,但他最终还是渐渐走向了奢靡,这就是懂得道理容易、按道理去做难的知易行难;结合“太宗东巡狩,将入洛,次于显仁宫,宫苑官司多被责罚。侍中魏征进言曰:‘官司苑监多及罪辜,或以供奉之物不精,又以不为献食。此则不思止足,志在奢靡。……当战战栗栗,每事省约
,参踪前列,昭训子孙。’太宗大惊曰:‘非公,朕不闻此言。自今已后,庶几无如此事’”可知,唐太宗到东方巡幸,将要进入洛阳时,住在显仁宫中,负责宫苑事务的各级官吏大多受到责罚。侍中魏征进言道:“主管宫苑的各级官吏大多受到责罚,有的是因为供奉的东西不够精美,有的是
没有进献异味珍品,这是不懂得知足,一心追求奢侈靡费生活。……理当战战栗栗、十分小心,每事务求节省俭约,借鉴前人的经验,明白地告诫子孙。”唐太宗听后大惊说:“不是你,我就听不到这样的话了,从今以后,希望不再发生这样的事。
”由此可知,唐太宗开始时做得好,后来做得不好,在魏征的进谏下才醒悟过来,这就是行易坚持难。参考译文:贞观初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隋炀帝大造宫室,以便纵情游乐,从西京到东都,离宫别馆,在路上可以彼此相望。百姓人力不能承担,聚集起来做
贼。这些都是我亲耳听到、亲眼看到的事,深深以此自诚。因此不敢轻易动用百姓人力,只让百姓安居乐业,不要有怨恨叛乱罢了。”贞观十一年,唐太宗驾临洛阳宫,在积翠池中乘舟游玩,回头对侍臣说:“这些宫殿台榭池沼都是隋
炀帝营造的,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他驱策役使百姓,极力建造这些雕饰华丽的东西,却又不能守护这样一座都城,为天下百姓着想,却喜好不停地出游,百姓实在不能承受。于是使天下百姓生怨叛乱,隋烦帝也身死国亡,现在他的宫殿园林都归我所有了。隋朝彻底败亡的原因,难道只是其君主无道,也是由于
辅弼大臣不贤良。如宇文述、裴蕴之流,只会巴结逢迎,蒙蔽阻塞天子的视听,这样想让他的国家没有危险,是不可能实现的。”司空长孙无忌上奏说:“隋朝灭亡的原因,在于其君主杜绝阻塞忠诚正直的言论,其臣下是苟且偷生,只图保全自
己,左右侍臣有过失,从来不督察检举,盗贼滋生蔓延,也不据实报告。根据这一点,隋朝不仅是天意如此,实在也是由于其君臣之间不相匡正辅弼的结果。”唐太宗对魏征等人说:“隋炀帝继承了隋文帝的遗业,国家殷实丰足,如果能够经常住在关中,怎么会倾覆败亡?竟然不顾惜百姓,到处游玩而没
有限度,直接前往江都,不接受董纯、崔象等人的直言劝谏,导致身死国亡,为天下人所耻笑。朕经常思虑这些问题,如果要想使君臣长久相安,国家没有危险败亡,君王有违背事理的过失时,臣下必须尽力指出。朕听到你们的规劝,即使不能当时就听从,经过再三思量审察,一定选择好的
建议而加以采用。”贞观十二年,唐太宗到东方巡幸,将要进入洛阳时,住在显仁宫中,负责宫苑事务的各级官吏大多受到责罚。侍中魏征进言道:“主管宫苑的各级官吏大多受到责罚,有的是因为供奉的东西不够精美,有的是没有进献异味珍品,这是不懂得知
足,一心追求奢侈靡费生活。已经违背了巡幸各地的本意,又用什么符合百姓的期望?当年隋炀帝巡游时事先下令要各地多多准备贡献珍贵的食品,贡献得不多,就要受到严厉惩罚。正因为隋炀帝无道,所以上天才授命陛下来取而代之。理当战战栗栗、十分小心,每事务求节省俭约,借鉴前人的经验,明白地告诫子孙
。”唐太宗听后大惊说:“不是你,我就听不到这样的话了,从今以后,希望不再发生这样的事。”(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梦李白二首·其一①杜甫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故人入
我梦,明我长相忆。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②得。【注】①本诗是乾元二年(759)杜甫流寓秦州听闻李白因附逆罪被流放夜郎后作。②“蛟龙”一语见于梁吴均《续
齐谐记》;东汉初年,有人在长沙见到一个自称屈原的人,听他说:“吾尝见祭甚盛,然为蛟龙所苦。”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开篇写李白流放绝域、久无音讯在诗人心中造成的苦痛,奠定了全诗悲怆
的情感基调。B.五、六句写故人知“我”长相思念而入“我”梦,从对方写起,却表明了双方的相知用忆。C.本诗围绕“梦”写作,梦中,月光洒满了屋梁,诗人怀疑自己依稀看到了李白憔悴的容颜。D.诗歌的后两句通过用典将李白与屈原相关
联,描绘险恶处境,突出了李白命运的悲剧色彩。16.杜甫为什么会“恐非平生魂”?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原因。【答案】15.C16.“恐非平生魂”作者怀疑且担心梦中所见并非生人之魂。①李白被贬之地属瘴疠之地,环境恶劣,逐客李白杳无消息,所以担心。②因为路途遥远,生死难测。③因为李白如今身陷囹
圄,没有自由,处境艰难,没有羽翼从南方飞来北方。④因为杜甫对李白过于思念,过于担忧牵挂,在梦中都会怀疑担心。【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能力。C.“梦中”有误。诗句“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中的“犹”字表明,此句已由之前的“梦中”转到“梦醒后的现实场景”,表明杜甫在
梦醒看到“月光洒满屋梁”的现实场景后,还在“怀疑自己是否是在梦中依稀看到了李白憔悴的容颜”。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恐非平生魂”意思是梦中的你恐不会是鬼魂吧。作者怀疑且担心梦中所见并非生人之魂。原因:①“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江南山泽是瘴疬流行之处,被贬谪的人为何毫无消息?李白被贬之地属瘴疠之地,环境恶劣,可能会伤害身体;逐客李白杳无消息,所以担心。的②“路远不可测”,路途遥远生与死实难估计。眼前
的他是生魂还是死魂?因为路途遥远,生死难测。③“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你如今陷入囹圄身不由己,哪有羽翼飞来这北国之地?你既累系于江南瘴疠之乡,怎么就能插翅飞出罗网,千里迢迢来到我身边呢?因为李白如今身陷囹圄,没有自由,处境艰难,没有羽翼从南方飞来北方。④“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不说梦见故人,而说故人入;而故人所以入梦,又是有感于诗人的长久思念,写出李白幻影在梦中倏忽而现的情景,也表现了诗人乍见故人的喜悦和欣慰。但这欣喜只不过一刹那,转念之间便觉不对了:“君今在
罗网,何以有羽翼?"你既累系于江南瘴疠之乡,怎么就能插翅飞出罗网,千里迢迢来到我身边呢?联想世间关于李白下落的种种不祥的传闻,诗人不禁暗暗思忖:莫非他真的死了?眼前的他是生魂还是死魂?路远难测啊!乍见而喜,转念而疑,继而生出深深地忧虑和恐惧,诗人对自己梦幻心理
的刻画,是十分细腻逼真的。因为杜甫对李白过于思念,过于担忧牵挂,在梦中都会怀疑担心。(三)理解性默写17.名篇名句默写。(1)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二十四节气倒计时的创意惊艳了世界各国的观众,更让人们深刻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其实
,二十四节气入古诗词也很常见,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二十八星宿经常出现在古诗文中。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一句用星宿的触手可及写蜀道之高。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一
句则以星宿给月亮定位。(3)古典诗词中常以问答起笔,如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而再举出一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清明时节雨纷纷②.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素衣
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③.扪参历井仰胁息④.徘徊于斗牛之间⑤.明月几时有⑥.把酒问青天(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岂无衣?与子同袍)【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以下字的书写:“扪”“胁”
“徘”“徊”。三、语言文字应用(一)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年关将至,《中国奇谭》悄然点起了一把火。人们不断表达喜爱之情,各类解读①(纷至沓来),有人认为“中式故事与中式美学”正归来,媒体赞美该片是“进化的国漫,不变
的中国浪漫”。虽然《中国奇谭》的主角们是远离人间世态的“小妖怪们”,但片中现实寓言般的情节塑造与代入感较强的情感表达,让不少观众狠狠共情。“小妖怪们”在这个寒冷的冬天爆火,为一颗颗②(饱经风霜)的心灵燃起了一盏盏温暖的灯。《中国奇谭》是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和B站联合出品的动画集。作为国产动画“
领头羊”的上美影用以“不模仿别人,不重复自己”的精神创作的作品向世界展示了高水平的“民族的、艺术的”中国动画,世界著名动画导演宫崎骏多次提到对上美影的喜爱与崇拜。这次上美影与B站的③(),让《中国奇谭》实打实火出圈。《中国奇谭》饱含着④(
浓郁)的中国味,不时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比如,《小妖怪的夏天》巧妙地将中国经典IP《西游记》里的情节作为故事背景,当齐天大圣扫清妖怪巢穴的那一刻,观众将会回忆起儿时遥远的英雄梦想。18.下列关于文中四个划横线处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处“纷至沓来”,形容连续不断地到来。此处指对
于《中国奇谭》的解读不断涌现,替换为“熙来攘往”,也使用恰当。B.②处“饱经风霜”,指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此处用来形容人们的现实生活感受,若替换为“饱经忧患”,则语意过重。C.③处根据下文“火出圈”的结果,可推知,此处是形容上美影和B站的合作关系,填入
“珠联璧合”,符合上下文语意。D.④处“浓郁”,指色彩、情感、氛围等浓重。此处是指《中国奇谭》中国特色明显,替换为“淳厚”,则与语境不符。19.请以“作为国产动画‘领头羊’的上美影……”为开头,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整句。可以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作为国产动画
“领头羊”的上美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关键词搜索,指用户在使用搜索引擎时,输入能够最大程度概括所要查找内容的几个词语的一种方法。关键词是用户获取信息的简
化词汇。如何使用“关键词搜索”方法在搜索引擎中查找本语段?请根据材料内容列出四个关键词。【答案】18.A19.①.坚持了“本模仿别人,不重复自己”的创作精神②.展示了高水平的“民族的、艺术的”中国动画③.受到了世界著名动画导演宫崎骏的喜爱与崇拜20.《中国奇谭》、出圈(爆火)、上美
影、国产动画(中国动画、中国味)【解析】【18题详解】的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词语的能力。A.熙来攘往: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拥挤。对象是人,此处指对于《中国奇谭》的解读不断涌现,对象是“对于《中国奇谭》的解读”,因此不能替换。
故选A。【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散句变为整句,第一步:定基准句,分析语句特点,确定某一句为基准句。第二步:仿基准句,把其他句子调整成与基准句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整体形成对偶或排比修辞格。第三步:顺调后句,调整理顺句子,检查有无语意变化。句子
的主语是“上美影”,因此需要将后面的句子改为动宾结构,首先将“以‘不模仿别人,不重复自己’的精神创作”变为动宾结构的句子:坚持了“本模仿别人,不重复自己”的创作精神;然后以其为基准句,将“向世界展示了高水平的‘民族的、艺术的’中国动画”改为“展示了高水平的“民族的、艺术的”中国动画”;再以“上美影
”为主语,将“世界著名动画导演宫崎骏多次提到对上美影的喜爱与崇拜”变为“受到了世界著名动画导演宫崎骏的喜爱与崇拜”,防止句子主客颠倒。最后调整语序即可。【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概括语段信息的能力。首先概括第一段内容:《中国奇谭》在这个寒冷的冬天爆火。对象是《中国奇谭》,主要内容是《中国
奇谭》爆火。由此概括出:《中国奇谭》、爆火。第二段具体介绍,指出《中国奇谭》是由上美影制作的,点明制作主体,由此概括出“上美影”。当然,该段还强调了中国动画的成就,因此概括出“国产动画”“中国动画”也可以。第三段侧重介绍《中国奇谭》
的特点:饱含着浓郁的中国味。由此概括出“中国味”。(二)语言文字运用Ⅱ21.“钉钉”是一个人们常用的软件。(1)下图是“钉钉”图标,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言表达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60个字。(2)下面是大学生小明收到的一条“DING”,标有序号处的标点共有三处错误,请找出并
修改。校团委决定于2023年6月10日晚上在学校大礼堂举办首届课本剧大赛,欢迎各位同学来现场观看①。这里有闯入了命运之门的俄狄浦斯②,有等待戈多的两个男人③;有许下三桩誓愿的窦娥④……“戏剧可以阐明我们的冲动、显示我们的
习惯、丰富我们的社交互动⑤,”戏剧大师安德森说⑥。“它也可以引导我们获取更大的自由⑦,让我们拥有自由的心灵⑧,自在的姿态⑨,让我们可以更坦然地面对世界。”______处的“______”改为“______”______处的“______”改为“______”______处的“____
__”改为“______”【答案】(1)①图标由信鸽翅膀、闪电、钉子构成。②“信鸽的翅膀”“闪电”表示信息快速必达。③“钉子”为“板上钉钉”之意,表示一旦确定事情就全力达成。(2)③处的“;”改为“,”⑥处的“。”改为“,”⑧处的“,”改为“、”【解析】
【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首先,有图片可知,图标由信鸽的翅膀、闪电、钉子构成。其中,“信鸽”在古代是用来传递信息的工具,在当时相比于普通信使,信鸽往往代表高速;而“闪电”在空气中具有极快的传播速度。因此,这两者
都表示快速必达的意思。而钉钉,意为“板上钉钉”,图标是模拟真实团队讨论时一旦确定事情,会有一个往白板上钉一个便利贴的动作,重要事项一旦确认就全力达成。【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运用常见的标点符号的能力。③处,“有闯入了命运之门俄狄浦斯”“有等待戈多的两个男人”“有许下三
桩誓愿的窦娥”三者是并列成分,将“;”改为“,”。⑥处,“戏剧可以阐明我们的冲动……”和“它也可以引导我们获取更大的自由……”都是戏剧大师安德森说的话,而说话人在中间时,“……说”后要用“,”,故应将“。”改为“,”。⑧处,“自由的心灵”“自在的姿态”都是“拥有”的宾语,
属于较短成分句子的并列,应用“、”,故应将“,”改为“、”。四、写作的的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冲浪是冲浪者站在冲浪板上驾驭海浪的水上运动,已被列为2024年巴黎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在惊涛骇浪之上翱翔,需要具备以下条件:海浪够高够大,且在冲浪者可驾驭的范围内;冲浪板尺寸合适,能被
冲浪者灵活操控;冲浪者有足够的勇气,也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在时代的浪潮中,我们应该如何做好一名冲浪者?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
,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练好“冲浪”真本领,实现民族大复兴冲浪者要翱翔海浪之上,不仅要有惊涛骇浪和合适冲浪板的协助,还须拥有高超冲浪技巧、强大的勇气和
过硬的身体素质。时代如浪潮翻涌,新时代“弄潮儿”应修己身,借外物,抓机遇,练好“冲浪”真本领,实现民族大复兴。优秀的冲浪者想要完成精彩的冲浪,需要具备多方条件:过硬的身体素质是一切技能的基础,高而大的海浪是冲浪平台,合适的冲
浪板是有效工具,强大的勇气是冲浪者的意志体现。只有海、板、人三者合一,互相联动,才能做一名好的冲浪者。同理,当今国内外局势波橘云诡,青年“弄潮儿”如果想勇立潮头,必须练好“真本领”。修己身是前提,要外炼
体魄,内炼意志。搏击大风大浪,没有强健身体不行;肩负复兴重任,没有过硬体魄难堪。指点江山的毛泽东一生先后17次在武汉畅游滚滚长江,把游泳当作与磨砺斗志、强身健体的最好方法。除了外炼,更需内修,培养勇气,增强意志,方可弄潮时代。2019年感动中国
人物黄文秀勇敢走出舒适圈,来到百色,扎根基层,成为“最美奋斗者”;福建农村80后大学生林炉生抵住各方压力,回老家创建公益书院,十八年如一日;90后大学生禹化普不走寻常路,勇于自主创业,卖台湾手抓饼,实现财富自由。青年们修己身,
外炼体魄,内炼意志,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展现新时代青年最好的精神风貌。借外物是手段,要借助工具,为我所用。合适的冲浪板可让冲浪者更灵活操控;用对工具和方法,奔向目的会更轻松自如。“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爱迪生借助一根针,改良电话机,诞生第
一台留声机;诸葛亮巧借东风,赢得赤壁之战的全胜。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更加需要给自己增添一双可以飞翔的翅膀。中国科学家借神舟,一探浩渺宇宙;屠呦呦借中医古籍,奇取治疟青蒿素;教育借助互联网+,迎来教改的春天。
可见,善假于物,是实现复兴梦征途中不可或缺的助推器。抓机遇是目的,要找准平台,实现飞跃。冲浪要大风大浪,弄潮要抓住机遇。当今世界局势动荡,我国正处复兴关键时期。习近平指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施展才干的舞台
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抓住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契机”,85后小伙严磊将福州油纸伞发扬光大,自立品牌,创业成功;凭借国家大力支持农村农业发展的“好风”,90后大学生代辉辉回村自主创业,成立“潢川县荣华家庭农场”,带领乡亲一起致富
,展现新一代农村青年的风采。时代大有可为,青年一代善于抓住机遇,找准合适平台,人生便可实现飞跃。修己身,借外物,抓机遇,三位一体,互相促进,是成为时代冲浪者必备素养。新时代青年英才,请练好“冲浪”真本领,勇做时代“弄潮儿”,实现民族大复兴。【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
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本次作文由冲浪这一体育运动现象,引出人生思考。考生读完材料第一时间应该思考的是“冲浪”这一现象的本身具有什么内涵,而根据材料中的关键句可知,要成功冲浪,有三个关键要素:一、海浪高且大,且可控;二、冲浪板尺寸合适,能灵活操控;三、冲浪者有足够的勇气,良好的身体
素质。这其中,海浪和冲浪板是外在客观条件,冲浪者是内在主观条件。正如材料中所言,“冲浪者站在冲浪板上驾驭海浪”“在惊涛骇浪之上翱翔”,海浪和冲浪板是成就这项精彩运动的外在条件,这些因素,天然可以成就,人工可以形成;而冲浪超凡的勇气、高超的技能和过硬的身体则不是每
个有都具备的。而在试题写作任务中,第一句交待时代大背景,第二句给出写作任务,回答新时代我们如何做好一名冲浪者的问题。注意这里有一个比喻句,“时代的浪潮”,时代是什么样的时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
。“我们”是谁?从考生来看,当然是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文章要有“我”“我们青年”的融入,要有时代、身份意识的明确体现。对此,写作时,同样可以借用“冲浪者”这一比喻来展开写作,说明我们新时代青少年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勇担使命,冲锋突破,奋勇向前。对此可由冲浪运动引申说明,新时代青少年同样
在时代之浪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时代舞台广阔,机遇巨大,但挑战也巨大。时代之浪够高够大,但是我们只要奋力拼搏,也是可以完全掌握的,“风浪越大,鱼越大”。我们要勇抓时代机遇。对此,我们还要找到人生的“冲浪板”,就是寻到到适合自己的专业
、领域、技能等,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在时代发展中彰显自己的个人价值,演绎出自己的精彩人生。但最重要的,还是我们自己要做好迎击时代浪潮的准备,要有迎接挑战,搏击时代风浪的勇气、担当、自信,有过硬的身体素质(含专业技能、学识才华),积极修炼己身,锤炼勇毅品格,练就过硬本领。立意
:1.做一名有勇有谋的时代“冲浪者”。2.站在时代的浪尖起舞。3.练好“冲浪”本领,实现民族复兴。4.修己身,借外物,抓机遇,实现复兴梦。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