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4-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docx,共(8)页,66.369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deb3eb26e63250efba079510630da50e.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姓名班级考号密○封○装○订○线密○封○装○订○线密封线内不要答题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考古发掘证实,在新疆塔里木盆地
西北边缘丝绸之路古道荒漠中发现了大片西汉时期屯田(军人以军事建制垦荒种地)及官署遗址群,遗存包括民居、水渠和防御性建筑等。这一发现蕴含的重要历史信息是()A.西汉政府着力保护丝绸之路畅通B.汉代先进生产技术传入西域C.西域与中原的交往源远流长D.西汉政
府对西域实行有效管辖2.两汉时期,出现了许多诸如匈奴中郎将、护乌桓校尉、度辽将军等专职军镇职官,这些职官开始为临时命设的使者,后发展为稳定的真官,不仅领护少数民族地区军事,也处理当地的一些行政事务,并直辖一定数量的军队,执行戍边卫国任务。汉朝专职军镇职官的出现()A.缓和了各民族的矛盾B.导
致边境地区冲突加剧C.强化了边疆军事管理D.加强了边疆地区的治理3.下表是唐代周边少数民族成员改从汉姓表。下表作为直接论据可以用来探究的论题是()姓名王武俊王廷凑张保皋高仙芝白元光裴玢原出身民族契丹回鹘新罗高丽突厥疏勒资料出处《旧
唐书》《旧唐书》《新唐书》《旧唐书》《新唐书》《新唐书》A.隋唐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演变B.少数民族政权对汉族政权的冲击C.唐代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D.唐代汉族对少数民族成员的吸收4.永乐初年,有官员提出对朝
贡人员携带的用来贸易的货物征税,明成祖却认为:“今夷人慕义远来,乃侵其利,所得几何,而亏辱大体多矣。”同时,政府还隆重接待朝贡者,并承担其一切开支。这些举措意在()A.推动海外贸易的发展B.维持传统的宗藩体制C.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D.解决沿海的倭患问题5.乾隆皇
帝塑造与完善来自藏地的“文殊菩萨”称号,以及转轮王的化身身份认同,建构起“朕即佛祖”的象征符号;改建雍和宫为藏传佛教寺院并设立四大经学院,广招蒙古喇嘛入京学法;在承德修建藏传佛教寺院。乾隆皇帝的做法()A.加速了佛教的中国化B.确立了佛教的国教地位C.对蒙古和西藏实现分而治
之D.巩固了大一统政治秩序6.毛泽东说过:“苏联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人口的一半,他们实行加盟共和国、自治共和国的办法。我们这里少数民族人口占百分之六,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办法。有些人想援引苏联的办法,在中国成立加盟共和国或自治共和国,这是不对的。”这一重要论述()A.强调民族
区域自治制度只适用于中国B.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经非常完善C.强调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相对苏联的优越性D.体现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创造性和必要性密○封○装○订○线密○封○装○订○线密封线内不要答题7.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分析当时的国际形势时,提出了资本主义世界正在分崩
离析,并不是铁板一块,他将资本主义国家分为三种势力:一是动不动就发动战争的好战势力,二是主张维持现状的中间势力,三是主张维护和平的势力,并强调对这三类国家要加以“区别对待”。这一策略()A.促进了国民经济
的恢复B.体现了“一边倒”外交政策C.打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D.适应了工业化建设需要8.1961年,毛泽东在杭州会见法国参议员密特朗,密特朗说:“法国虽然离中国很远,那并不要紧,但有一堵墙把两国隔开了。”毛泽东听后回答道:“墙并不高……有各种不同的墙……人民终究是要把墙拆掉的。”此后
中法建交工作正式提上日程。据此可知,这一时期中法关系的发展()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正常化B.体现了外交方针的务实性C.中国外交打开新的局面D.执行了“另起炉灶”的方针9.新中国成立之初,新疆库尔勒只是一个边陲小镇,经济十分落后。1979
年库尔勒进行了改革,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理念,库尔勒加快了国际物流园的建设,成为新疆第二大城市。库尔勒取得辉煌成就的主要原因是()A.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B.边陲城镇的区位优势C.国家发展战略的引
领D.中外经贸繁荣的刺激10.2008年,中国在世界78个国家设有89个使领馆文化处(组),与145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和近800个年度文化交流执行计划。这些国际文化活动包括中国文化美国行、中俄文化年
、中法文化年、中华文化非洲街、中日文化体育交流年、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国北京国际音乐节和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节等。这表明,文化外交()A.体现了中国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战略B.掀起了中国与各个大国的建交高潮C.是中国重视发展周边关系的具体实践D.有利于“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
深化11.亚瑟王传说是5世纪左右的英格兰国王,他是否真实存在过,至今尚有争议。但他的事迹在12世纪以后被吟游诗人不断地传颂,其中公认的集大成作品为15世纪的《亚瑟王之死》,在这些作品中他被塑造为统一不列颠群岛的具有骑
士精神的完美君主。这一现象()A.反映了英国人民强化王权的愿望B.体现资产阶级的时代诉求C.适应了民族国家意识形成的需要D.深受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12.1648年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中对不易解决的争端问题,做出了详细的规定。例如,解决洛林问题的原则是:有关方面“应提交双方提名的仲裁人,或由法
国和西班牙之间签订条约,或采取其他友好的办法来解决”。据此可知,该和约()A.维护了欧洲长久的和平状态B.使近代外交制度逐渐建立起来C.建立了解决国际争端的机制D.确定了主权国家是国际法的主体13.路德用充满活力的德意志方言翻译了
《圣经》全文。在那之前,德意志各地语言迥异,彼此之间难以交流,但随着路德所译《圣经》的流行,它所用的德语不久就成为整个德意志民族标准语言。这反映了宗教改革()姓名班级考号密○封○装○订○线密○封○装○订○线密封线内不要答题A.
推进了德意志国家的统一B.获得了德意志世俗王公的支持C.导致德意志民族意识产生D.加强了德意志民族的认同感14.1815年维也纳会议上,欧洲战胜国授予瑞士永久中立国地位,规定:只要瑞士不参与任何冲突,不派遣雇佣兵,瑞士就不再成为战争场所。二战中,瑞士奉行坚定的中立政策
;俄乌战争爆发后,瑞士宣布将参与欧盟对俄罗斯的一揽子制裁计划。据材料可知()A.大国博弈对瑞士中立地位影响较大B.瑞士从未真正秉持过中立国的立场C.欧盟把接收瑞士入盟提上计划日程D.俄罗斯严重影响瑞士政治经济利益15.《国际联盟盟约》第五条规
定:“除本盟约或本条约另有明文规定外,凡大会或理事会开会时之决议,应得出席会议之联盟会员国全体之同意。”而联合国安理会对于非程序事项的决议表决,要求包括五个常任理事国在内的九个理事国的同意票,即任何一个常任理事国都享有否决权。这一变化()A.有
效避免了战争和冲突B.表明集体安全原则被放弃C.反映出多极化趋势加强D.突出了大国协调作用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16.(16分)汉唐时期,千姿百态的骆驼形象折射出社会的变迁和人们观念的更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图1汉代灰
陶骆驼(出土于西安南郊沙坡汉墓)图2唐代彩绘骆驼(出土于西安某村庄将军墓)材料二在汉代文物中骆驼并不多见,在其形象塑造上没有变化多样的姿态,也与真实情况差距很大,蹄子与马蹄无异,且大都混同在各类动物之中,没有明显的特别含义。到了唐代
,以骆驼为题材的塑像、绘画剧增,且大量出现在不是骆驼产地的中原地区。在骆驼形象的塑造上,很多陶塑抓住了骆驼习性中精彩的瞬间,充满动感,极为传神;很多则不再是简单的形象再现,它们或大步行走,或引颈长啸,像是与恶劣的自然环境进行抗争,渗透着对现实生活的歌颂和向往。这一时期骆驼载货的造型更为流行
,驮载货物的品类也更多,并且胡人牵骆驼的搭配造型在骆驼陶俑创作中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摘编自齐东方《丝绸之路的象征符号——骆驼》(1)辨析两则材料对研究丝绸之路的史料价值。(6分)密○封○装○订○线密○封○装○订○线密封线内不要答题(2)提取材料信
息,对汉唐文物中骆驼形象的变化加以阐释。(10分)17.(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国际法”一词最早是18世纪末英国哲学家、法学家边沁提出来的,他所指的“国际法”是一种源于欧洲国际社会的国际法律规则体系,
这一规则体系最初出现于17世纪的欧洲,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就确认了国家主权和主权平等原则。在殖民时代,欧洲列强不仅对所谓的未开化地区实行直接殖民统治,否认其国家与欧洲圈的“文明”国家之间存在着平等关系,无视或贬低其主权,甚至以“欧洲中心论”
否认非欧洲文明和国家的权利,如印度这样的古代文明,欧洲就实行完全剥夺其主权的做法。——摘编自何力《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下的国际法史与文明互融》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合国宪章》等确定的主权平等、不使用武力、民族自决、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等国际法原
则得到普遍接受,逐渐形成以《联合国宪章》为核心的一整套国际规则体系。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和个人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不断上升,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修改、调整外国投资、开发和其他部分的国际法内容,国际法出现了一个新兴的分支——国际经济法。同时,国际法的客
体也在不断扩大,从传统的国家领土逐步扩展到外层空间、海床洋底、南北极地甚至网络空间等,新涌现出诸如国际行政法、国际旅游法、海洋法和极地法等数十个新分支(部门法)。现代国际法越来越多地体现各国的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日益成为维护人类普遍价值和利益的法律秩序。——摘编自盛红生《战后国际法体
系演变与中国角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国际法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国际法的主要变化。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9分)1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20世纪30年代,中国
共产党逐步认识到“不能到处用苏维埃的方式去组织民族的政权”,而主张成立民族自治政权。一些红军领导人如彭德怀、邓小平等认为陕甘宁地区的回族人民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汉族人民并没有差别,但由于回族不同于汉族的特殊状况以及革命斗争的需要,在当
地进行土地革命的时候,应与汉族地区有所区分,因此要在回族区域、回汉杂居区域,建立民族苏维埃政权,使之成为中共领导的革命根据地政权的组成部分。1936年5月,中国共产党颁布了《关于回民工作的指示》和《中华
苏维埃中央政府对回族人民的宣言》。同年6月,红军一举解放了宁夏同心(县)城和海原县东部的大片地区。同年10月,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成立。——摘编自周万军《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的创立》等材料二1954年6月,宁夏省撤销建制,合并于甘肃省。党中央考虑到我国回族有700多万人,遍布
全国各地,在祖国大家庭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据回族人民的意愿和回族的发展状况及前景,建议在回族人口居住比较集中的宁夏建立自治区。另外,虽然甘肃省也和全国姓名班级考号密○封○装○订○线密○封○装○订○线密封线内不要答题的情况大致相同,即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居住,但是在甘肃东北部的银川、吴忠、固
原等地的回族人口比较集中,占回族总人口的近50%,所以选择在这一地区建立回族自治区。——摘编自郑彦卿、陈卫鹏《改革开放以来宁夏回族自治区民族区域自治的成就与经验》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成立的历史背景。(6分)(2)根据材
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宁夏撤省建自治区的现实因素。(6分)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冷战时期,中国对外关系的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处理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关系。其间,中国所采取的处理同两个超级大国关系的对外战略经历着一个不断调整、变化与
发展的过程,从而使得中国的外交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一边倒”“两条线”“一条线”“独立自主”作为新中国曾经先后确立并实施过的四个对外战略,无疑都是对变化中的国际局势特别是中国同两个超级大国关系的现实之反应。——摘编自张小明《冷战时期新中国的四次对外战略
抉择》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答案与解析1.D2.D3.D4.B5.D6.D7.D8.B9.C10.A11.C12.C13.D14.A15.D1.D材料显示在新疆地区发现西汉屯田及官署遗址群,
结合所学可知,屯田是汉朝加强边疆管理的重要举措,其目的不仅仅是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排除A项;B、C两项都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通过材料中屯田、官署遗址群等信息可知,西汉时期政府已经对西域进行了有效管辖,故D项正确。2.D由于处理民族事务的需要,汉朝政府设置了许多边境专
职军镇职官,这些边境职官从开始的临时任命发展为稳定的真官,处理当地的军政事务,说明中央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故选D项。专职军镇职官的设置是为了管理少数民族的事务,不能体现民族矛盾的缓和,也不能说明导致边境地区冲突加剧,排除A、B两项;军镇职官的职责包括行政、军事和卫国等任务,并非只强化
对边疆军事管理,排除C项。3.D唐代周边少数民族成员通过改从汉姓,逐渐融入汉族之中,体现了汉族对少数民族成员的吸收,故选D项。材料只提及了唐代周边少数民族成员的姓名,未涉及少数民族政权的演变,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少数民族政权对汉族政权的冲击,排除B项;对外开放格局指的是唐代与其他国家的交流,而
不是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融,排除C项。4.B根据材料“今夷人慕义远来……而亏辱大体多矣”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成祖厚待朝贡人员是为了宣扬国威,体现了宗藩外交的特点,故选B项;实行这些举措的主要目的不是推动海外贸易发展,排除A项;朝贡贸易具有宣扬国威、不计较经济利益的特点,故实行这些举
措的主要目的不是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排除C项;明朝时期解决沿海地区倭患问题的主要方式是武力镇压,排除D项。密○封○装○订○线密○封○装○订○线密封线内不要答题5.D乾隆皇帝重视藏传佛教等做法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和
巩固国家统一,故选D项;隋唐时期,佛教完成了本土化,排除A项;仅根据材料信息不能得出“确立了佛教的国教地位”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分而治之”,排除C项。6.D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没有“援引苏联的办法”体现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创造性,中苏两国国情不同体现了民族区
域自治制度的必要性,故选D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只适用于中国表述太绝对,排除A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排除B项。中国和苏联都是根据本国国情实行的适合自己的民族政策,无法体现谁比谁优越,排除C项。7.D据材料可知,周恩来将资
本主义国家划分为三种势力,这有利于中国外交活动的开展,为国内工业化建设提供良好的国际环境,故选D项;这一策略注重外交方面,是为国内工业化建设服务,与国民经济的关联较小,排除A项;“一边倒”主要强调的是中国倒向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与资本主义国家关联较小,排除B项;20世纪50年代初
期中国与苏联等建立了外交关系,打破了美国对新中国的外交孤立,排除C项。8.B中国与法国谋求改善关系体现了不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作为处理国家关系的唯一标准,这体现了中国外交的务实性,故选B项。法国是与中国建交的首个西方大国,但当时并没有因此实现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排除A项;
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打开新的局面,排除C项;“另起炉灶”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外交政策,排除D项。9.C从“1979年库尔勒进行了改革”到“丝绸之路经济带”理念的提出,这反映出国家发展战略的引领推动了库尔勒的发展,C项正确。10.A
中国积极开展文化外交,表明中国的对外开放不局限于经济领域,这是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表现,故选A项。11.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中世纪后期的欧洲各国,王权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加强。亚瑟王被塑造为“统一不列
颠群岛的具有骑士精神的完美君主”,适应了英国民族国家意识形成的需要,故选C项。强化王权是表象,形成民族国家意识是本质,排除A项;15世纪处于欧洲的中古时期,其社会形态是封建社会,资产阶级还处于萌芽状态,排除B项;文艺复兴主要体
现为人文主义的兴起和发展,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12.C《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对不易解决的争端问题,做出了详细的规定,表明该和约建立了有利于解决国际争端的机制,故选C项。维护了欧洲长久的和平状态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17世纪,欧洲国家的君主们派遣常驻外交使节和
外交使团,在此基础上,近代外交制度逐渐建立起来,排除B项;《战争与和平法》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排除D项。13.D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德意志语言的统一有利于增强德意志民族的认同感,故选D项;16世纪德意志兴起宗教改革,而18
71年德意志才实现国家的统一,故排除A项;B项材料未体现,故排除;宗教改革加强了德意志民族的认同感,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导致德意志民族意识产生的表述过于绝对,故排除C项。14.A瑞士获得永久中立国地位
是大国之间达成的协议。二战中,瑞士奉行坚定的中立政策符合参战大国的利益。俄乌战争爆发后,瑞士宣布将参与欧盟对俄罗斯的制裁,是在美国的干预下放弃中立,这些均反映出大国博弈对瑞士中立地位影响较大,故选A项。二战中,瑞士奉行坚定的中立政策,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欧盟接纳瑞士,排除
C项;材料未涉及俄罗斯对瑞士的影响,排除D项。15.D据材料和所学可知,由“全体一致”原则到“大国一致”原则的变化,突出了大国协调作用,故选D项;“有效避免”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集体安全原则被放弃,排除B项;多极化趋
势加强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姓名班级考号密○封○装○订○线密○封○装○订○线密封线内不要答题16.答案(1)材料一中的文物是实物史料(一手史料),可信度高,对于研究丝绸之路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材料二是文献史料,是现代学者对汉唐时期骆驼形象的描述,对研究丝绸之路具有
一定的史料价值,使用时须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6分)(2)变化:由少到多;由单一、失真到生动细腻、富于变化;逐渐成为中外丝路贸易的象征。(4分)变化的原因:制陶技术水平、中外交流联系、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精神风貌等。(4分)对变化的认识:反映了丝绸之路逐渐开拓与日益兴盛;反映了中外
经济文化联系的日益加强;折射出时代的变迁与人们观念认识的更新。(2分)17.答案(1)特点:源于欧洲,欧洲国家主导形成;以国家主权和主权平等原则为基础;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带有明显的不平等性。(6分)(2)主要变化:以《联合国宪章》为核心;国际法的主体增加;国际法的适用范围
扩大;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提高;国际法的影响力越来越大。(6分)认识:国际法应根据世界政治和经济形势的变化与时俱进;国际法的完善有利于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应积极成为国际法的参与者、维护者和建设者。(3分)解析(
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根据材料得出答案。根据材料一“‘国际法’是一种源于欧洲国际社会的国际法律规则体系”可知,国际法源于欧洲,由欧洲国家主导形成。根据材料一“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就确认了国家主权和主权平等原则”可知,以国家主权和主权平等原则为基
础。根据材料一“以‘欧洲中心论’否认非欧洲文明和国家的权利”可知,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带有明显的不平等性。(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逐渐形成以《联合国宪章》为核心的一整套国际规则体系”可得出,以《联合国宪章》为核心;根据材料二“冷战结束
以来,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和个人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不断上升”可得出,国际法的主体增加;根据材料二“从传统的国家领土逐步扩展到外层空间、海床洋底、南北极地甚至网络空间等”可得出,国际法的适用范围扩大;根据材料二“广
大发展中国家要求修改、调整外国投资、开发和其他部分的国际法内容”可得出,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提高;根据材料二“日益成为维护人类普遍价值和利益的法律秩序”可得出,国际法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第二小问,从国际法的发展、作用、主体等角度进行归纳。18.答案(1)
背景:红军长征到达宁夏;党对土地革命时期民族政策的反思;豫海地区回族人口多且分布集中;革命根据地发展的需要。(6分,答出3点即可)(2)因素:回族人口比重较大,在祖国大家庭中占有重要地位;党和国家尊重回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意
愿;调动少数民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积极性的需要;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的需要。(6分,答出3点即可)解析(1)据“红军一举解放了……大片地区”可知,这为自治政府成立奠定了基础;据“中国共产党逐步认识到……主张成立民族自治政权”可知,党对土地革命时期民族政策的反思;据“由于回族不同
于……应与汉族地区有所区分”可知,一些领导人认识到回族特殊的状况和革命斗争的需要,且豫海地区回族人口多且分布集中,需要建立自治政府;据“回族区域……革命根据地政权的组成部分”可得出革命根据地发展的需要。(2)据
“党中央考虑到我国回族有700多万人……重要地位”可知,回族在祖国大家庭中占有重要地位;据“根据回族人民的意愿和回族的发展状况及前景”可知,党和国家尊重回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意愿,宁夏撤省建自治区调动了少数民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
性;结合所学可知,建立民族自治区,有利于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密○封○装○订○线密○封○装○订○线密封线内不要答题19.答案示例论题:新中国外交政策呈现鲜明的时代特色。(2分)阐述: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孤立和封锁,巩固新
生的人民政权,新中国奉行了“一边倒”外交方针。“一边倒”就是新中国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使其在保障革命成果、维护国家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境地。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国际力量发生了明显的分化,中苏关系逐渐恶化,而美国挑起越南战争,严重威
胁到中国边疆安全。在此背景下,中国外交战略随之调整,积极发展与亚非拉地区新兴民族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以改善中国严峻的国际环境,提升中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随着中苏关系的持续恶化,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改善以及中日建交,为中国发展与
西方国家的外交关系提供了有利条件,逐步形成了“一条线”战略,改善了中国的周边局势。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着重点的转移。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经济建设成为我国工作的重点。基于对国际局势的准确分析以及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求,我国外交
战略不断调整、变化、发展,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广泛参与多边经济、社会等领域的活动和区域性争端的调解。(8分)综上所述,外交战略是新中国基于自身实际需求和国际环境作出的调整,对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具有重要影响。(2分)(“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标准)解析本题为论述题,首先要从材料中提炼一个观点。据材料可知,新中国外交政策经历了“一边倒”“两条线”“一条线”“独立自主”四个阶段,体现了我国外交政策根据国际局势进行调整。按照题干要求,可选取中国外交政策的一个阶段拟定论提,如选择“改革
开放以来的外交”,也可就新中国外交政策发展历程整体上拟定论题,如以“新中国外交政策呈现鲜明的时代特色”为论题,分别从新中国成立初期、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20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后几个时期,论述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政策的发展历程,分析每个阶段外交政策制定的背景和主要的外交成果,得
出新中国基于自身实际需求和国际环境对外交战略进行调整,维护了国家主权和利益,也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贡献。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