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地理课件(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专题突破五 特殊地貌的成因分析.pptx,共(12)页,2.984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de35398451b95c222dede2fa4f45adcb.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专题突破五特殊地貌的成因分析地理突破点1河流阶地(1)在地势较低平的地方,河流的侧蚀和堆积作用增强,形成河漫滩。(2)地壳抬升,河流下切。(3)河流下切至地下含水层,地下水汇入,流速减慢,河流进行新的侧蚀和堆积
,形成新的河漫滩。(4)原来的河漫滩成为阶地。(5)河谷里不断重复上述过程,于是形成一级阶地、二级阶地等。典型例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河流两侧阶梯状的地形称为河流阶地。一条经历长期发展过程的河流,两岸常出现多级阶地,由河流河漫滩向谷坡上方,依
次命名为一级阶地、二级阶地、三级阶地……(见下图)。材料二下图a、b、c的顺序表示河流阶地的形成过程。河流阶地形成示意图(1)读材料一判断,河流阶地属于哪种地貌类型?该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什么?(2)读材料二,按a、b、c三个阶段顺序,简述河流阶地的形成过程。解题思
路:第(1)题,河流阶地是河流下切侵蚀,使原先的河谷底部(河漫滩或河床)超出一般洪水位,呈阶梯状分布在谷坡的地形。属于河流侵蚀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作用。第(2)题,读材料二可知,河流阶地的形成,
主要是河流在以侧向侵蚀为主扩展谷地的基础上,转为以下切侵蚀为主加深河谷。a阶段以侧蚀为主,b阶段以下切侵蚀为主,c阶段再转为以侧蚀为主。尝试解答:(1)河流地貌(河谷地貌、流水侵蚀地貌)。流水作用。(2)a阶段,河流以侧蚀为主;b阶段,河流以下切侵蚀为主;c阶段,河流再转为以侧蚀
为主。对点训练下图是我国东南地区某河流顺直河道附近的地质剖面图。据此完成第1~2题。1.该河流的流向是()A.自东南向西北B.自东北向西南C.自西南向东北D.自西北向东南2.近年来,M处出现丰水期水位下降、堆积物减少的趋势,其原因最可
能是()A.上游拆除水电站B.上游城镇化进程加快C.下游整治、疏通河道D.下游修建跨河大桥BC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河流有东南岸和西北岸,所以河流流向为自东北向西南或者自西南向东北,河流中的堆积物在东南岸,说明该岸为堆积岸,西
北岸为侵蚀岸,北半球河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右岸侵蚀,左岸堆积,所以河流由东北流向西南。第2题,M处出现丰水期水位下降、堆积物减少的趋势,说明流量减少,河流挟带泥沙量减少。上游拆除水电站,会导致丰水期流量增加,泥沙在水库附近堆积减少,下游泥沙量增大;上游
城镇化进程加快,水土流失会加剧,泥沙含量增加;下游整治河道,排水能力增强,泥沙堆积减少;下游修建跨河大桥,与上游沉积物堆积量无关。突破点2新月形沙丘(1)形成:在定向风的作用下,风沙遇到了草丛或灌木的阻挡形成小沙堆,逐渐增大的小沙堆,对
风沙阻挡作用大,风在迎风坡上发生吹蚀,沙粒被吹动并越过丘峰,下落到沙丘的背风坡进行堆积逐渐形成新月形沙丘的弓形形态。(2)特点:新月形沙丘因形状如新月而得名。迎风坡缓,背风坡陡。(3)沙丘链:是多个新月形沙丘在一起形成的,沙丘链
的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大致垂直,我国西北地区的盛行风向为西北风,因此沙丘链的延伸方向大致为东北—西南方向。典型例题下图为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的爬升沙丘。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该沙丘位于()A.冲积扇B.洪积平原
C.三角洲D.河漫滩(2)正确示意沙丘剖面及其外力作用主要方向的是()A.①B.②C.③D.④解题思路:第(1)题,一般冲积扇位于山前开阔地段,洪积平原发育在山前,多位于河流下游,三角洲位于河口地区。而题干明确告知为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再结合图可确定爬
升沙丘位于河漫滩。第(2)题,爬升沙丘是指沙丘移动受山地阻挡时,沙在风力作用下沿坡面爬升形成的沙丘,沙丘迎风坡面较缓,背风坡面较陡,再结合景观图可确定C项正确。尝试解答:(1)D(2)C对点训练多年来,
青海湖西岸的布哈河三角洲东北缘形成与湖岸线平行的风成沙丘,并逐年扩大,成为青海湖第二大风沙堆积区。沙丘的形态呈新月形,向湖凸出。下图为青海湖西岸沙丘位置图。读图,完成第1~2题。1.营造布哈河三角洲的力主要来自()A.构造运动B.流水C.冰
川D.风2.青海湖西岸风沙堆积区的拓展方向最可能是()A.向西南B.向北C.向湖D.向东BA解析:第1题,图中布哈河三角洲面积较大,主要由来自河流的沉积物至湖口沉积形成,风力沉积形成的面积较小,分布在三角洲东北部边缘。第2题,根据材料信息,布哈河三
角洲东北缘形成与湖岸线平行的风成沙丘,沙丘的沙源是湖床;沙丘的形态呈新月形,向湖凸出,而新月形沙丘凸出方向为迎风坡,由此可以判断三角洲盛行东北风。从而判断风沙堆积区的拓展方向最可能是向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