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三、散文阅读盲点排查与考向预测.docx,共(6)页,33.062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de2b64aa7eb1bb1031233c78bd742f0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三、散文阅读盲点排查与考向预测(一)盲点排查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文本一木匠刘亮程①一个人在夜里敲打东西,我睡不着。外面刮着清风,有一阵没一阵,好像大地在叹气。②敲打声一下一下蹦到高空,又顺风滑落下来,很沉地撞着地。冯三一躺倒就开始说梦话,还是昨晚上说过的内容,他在跟梦中的一个人对
话。他说一句,那个人说一句。我听不见他梦中那个人说些什么,所以无法明白冯三说话的全部内容。有一阵冯三长时间不吭声,他说了半句话,突然停住。我侧起身,耳朵贴近他的头,想听听梦中打断他说话的那个人正在说些什么。房子里亮堂堂的,那扇糊着报纸落满尘土的小窗户,还
是把月光放了进来。③一连两个晚上,我一睡倒,便感到自己躺在一片荒野上。冯三做梦的身体远远地横着,仿佛多少年的野草稀稀拉拉地荒在我们之间。④梦.离他的身体又有多远。⑤我也睡着,我的梦离冯三的梦又有多远。⑥曾经是我们一家人睡了多少年的
这面土炕上,冯三一个人又躺了多年。他一觉一觉地延接下去的已经不是我们家的睡眠。但他夜夜梦见的,会不会全是我们以往的生活呢?⑦在那些生活将要全部地、无可挽救地变成睡梦..的时候,我及时地赶了回来。外面亮得像梦中的白天。风贴着地面刮,可以感到风吹过脚背,地上的落叶吹出一两拃远便停住。似乎
风就这么一点点力气。⑧那个敲打声把我喊出了门,它在敲打一件我认识的东西。我必须出去看看。我十一岁那年,有个木匠想带我出去跟他学手艺。他给母亲许诺,要把所有木工手艺都传给我。母亲问我去不去。我没有主意,站着不吭声。⑨那个木匠在他叮叮咣咣的敲打声里,把我熟悉的木头棍棍
棒棒变成了桌子、板凳和木箱。⑩我的影子黑黑地映在地上,像一截烧焦的木头。其他东西的影子都淡淡的,似有似无,可能月光一夜一夜地,已经渗透那些墙和树木,把光亮照到它们的背阴处。我在这个地方少待了二十年。二十年前,这里的月光已经快要照透我了。我在别处长出的一些东西阻挡了它。⑪整个村子静静的,
只有一个声音在响。我能听出来,是这个村子里的一件东西在敲打另一件东西。不像那个木匠,用他带来的一把外地斧头,砍我们村的木头,声音生刺生刺,像不认识的两条狗狠劲相咬,一点不留情。⑫许多年前的一个中午,一群孩子围在我们家院子里,看一个外地来的木匠打制家具。他的工具锁在一个油黑
的木箱里,用一件取一件,不用的原装进去锁住。一件也不让人动。那群孩子只有呆呆地看着他在木头上凿眼,把那些木棍棍锯成一截一截的摆放整齐。其中一个孩子想,要能用一下他的刨子,把这块木板刨平该多好呀。另一个想,能动动
他的墨盒,在这根歪木头上打一根直直的黑线多好。⑬吃午饭时,那群孩子看着大人们给木匠单独做的白面馍馍,炒的肉菜。⑭长大了我也要当木匠。一个孩子说。⑮我也背个木箱四处去给人家做家具。另一个孩子说。⑯赶我们长大不知还有没有木头了。另一个孩子想。⑰我记不清自己为什么没有跟那个木
匠去学艺,而是背着书包去了学堂。⑱那个木匠临走前在门外等了好长一阵。母亲把我拉进屋里。忘了是劝我去还是劝我不去。出来时,那个木匠刚刚离去。他踩起的一溜土还没落下来。⑲那群孩子中的一个,后来果真当了木匠。现在他就在我面前敲打着一样家具,身旁乱七八糟堆着些木料。一
盏灯高挂在草棚顶上。我站在院墙外的黑暗处,想不起这个人的名字。但他肯定是那群孩子中的一个,过去多少年后,一个村庄里肯定有一大批人把孩提时候的梦想忘得一干二净。肯定还会有一个人默无声息地留下来,那一代人最初的生存愿望,
被他一个人实现了。尽管这种愿望早已经过时。⑳我没去打扰他。㉑他抡一把斧子,干得卖力又专心。不知他能不能听到他的敲打声。整个村子在这个声音里睡着了。我猜想他已经叮叮当当地敲打了多少年。他的敲打声和狗吠鸡鸣
一样已经成为村子的一部分。他砍这根木头时,村子里其他木头在听。他敲那个铆时,他早年敲紧现已松懈的一个铆在村子的某个角落里微微颤动。㉒我从来没把哪件活干到他这种程度。面对这个年纪与我相仿的人,我只能在一旁悄悄站着,像一根没用的干木头。文本二把地上的事往天上聊,也是所
有文学艺术所追求的最高表达。从地上开始,朝天上说,余音让地上的人隐约听见。说给天听,也说给天地万物听,那声音朝上走,天听过了,落回到人耳朵里。文学最怕的情况是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所谓上不着天,就是缺乏一种大修养。对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和成果知之甚少,无法接轨的作家是不可能成大器的,所以上要着天
。下要着地是说你要深深地扎根在生活的土壤里。散文没有那么多的空间和篇幅容纳一部小说的故事,但是散文总是能让故事停下来。所以散文也是慢艺术。慢是我们对待生活的一种态度,这个世界的匆忙用小说去表述,这个世界的从容和安静用散文来呈现。散文是沉淀的人心,是完成又被重新
说起的故事,他没头没尾,但自足自在。散文无论从哪写起,写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写作者心中得有那个“天”和“荒”。心中有“天”和“荒”,才能写出地老天荒的文章。(节选自刘亮程《把地上的事往天上聊》,有删改)1
.下列对文本一内容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我”的梦离冯三的梦很遥远,是因为最终他实现了儿时的梦想,而“我”却没有。B.第⑦段“我”说的“那些生活”,就是冯三睡梦中梦见的生活,也是“我”曾经的生活。C.最终有一个孩子成了木匠,暗示面对乡村文化式微的现状,仍
有人坚守孩提时代的梦想。D.作者描写那个实现儿时梦想的木匠在“我”面前敲打家具,是为了表明他技艺高超。2.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文中“我”的无法入睡与“冯三”躺倒后梦话连篇形成了对比,暗示了“我”与这个村庄简单生活方式的距离越来越遥远。B.文章第⑦段“无可挽救地
变成睡梦”,指村庄古朴的生活慢慢变成了作者模糊遥远的记忆,暗示这种生活方式正在无可避免地消逝。C.文中多次出现的“敲打声”衬托了村庄的宁静,渲染了平和静谧的气氛,同时作为线索,贯串全文,让文章结构更加紧凑。D.文中用了比喻、象征等手法,通过作者的乡土记忆来
表达对乡村的哲学化思考,凸显了作者想让乡村生活重焕生机的决心。3.(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1)梦.离他的身体又有多远。答:(2)在那些生活将要全部地、无可挽救地变成睡梦..的时候,我及时地赶了回来。
答:4.(分析句段作用)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什么作用?答:5.(分析散文线索)文中多次写到村庄里木匠的敲打声,有什么艺术效果?答:6.(分析形象作用)文章开篇写冯三,有什么作用?答:7.(分析形象内涵)文中多次出现木匠,其写作意图是什么?答:8.(赏析散文语言)
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答:9.(复合文本参证阅读)假设在班级读书分享会上,你将以“真正的散文”为题赏析刘亮程的《木匠》。请结合文本二,列出你的分享要点。答:(二)考向预测练预测点1非虚构散文的特点与设题角度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文本一灾年李娟乌伦古河从东往西流,横亘阿尔泰山南麓广阔的戈壁荒漠,沿途拖拽出唯一的绿痕。荒野中所有的村庄、草场、耕地都紧紧傍依在这条河的两岸,像冰天雪地中的人们傍依着唯一的火堆。什么都离不开水。这条唯一的河被两岸村庄和耕地源源不断地吸吮,等流经中下游我们的阿克哈拉
小村,就已经很浅窄了。若是头一年遇上降雪量少的暖冬,更是几近断流。因为北疆的河流差不多全靠积雪融汇。这一年正是罕有的旱年。在灌溉时节,因抢水而引起的纠纷此起彼伏。轮到哪块地浇灌时,哪块地的主人便日夜守
着水阀不敢离开。被褥也铺在水渠边,提防睡觉时水流被人截走。暖冬不但会引起旱灾,还会引起蝗灾及其他严重的病虫害。不够冷的话,冻不死过冬的虫卵。此外,干旱令本来就异常贫瘠的戈壁滩更加干涸,几乎寸草不生。南面沙漠中的草食野生动物只好向北面乌伦古河畔的村庄和人群靠
近,偷吃农作物。这也是很严重的农业灾害之一。然而正是这一年,我妈满怀期待地独自在乌伦古河南岸广阔的高地上种了八十亩葵花地。葵花苗刚长出十公分就惨遭鹅喉羚的袭击。一夜之间,八十亩地给啃得干干净净。虽说远远近近有万余亩的葵花地及打瓜地都被鹅喉羚糟蹋
了,但谁也没有我妈损失严重。一来她的地在这万亩耕地的最边缘,直接敞向荒野,总是最先沦陷;二来她的地少,不到一百亩。没两下就全给啃没了。而那些承包了上千亩的大户,特经啃。最后多少会落下几亩没顾上啃的……当然,哪能这么比较……我妈
只好又买来种子补种了一遍。天气暖和,又刚下过雨,土壤墒情不错,第二茬青苗很快出头。然而地皮刚刚泛绿时,一夜之间又被啃光了。没有办法,无奈的她咬牙又补种了第三遍。很快,第三茬种子重复了前两茬的命运。我妈伤心透顶,不知找谁喊冤。不久,她听说野生动物归
林业局管,她便跑到城里找县林业局告状。林业局的人倒很爽快,满口答应给补偿。但是——“你们取证了吗?”“取证?”我妈懵了,“啥意思?”“就是拍照啊。”那人微笑着说,“当它们正啃苗时,拍张照片。”我妈大怒!种地的顶多随身扛把铁锨,谁见过揣照相机的?再说,那些小东西警觉非凡,又
长着四条腿,稍有动静就撒开蹄子跑到天边了。拍“正在啃”的照片?恐怕得用天文望远镜拍吧!总之,这是令人沮丧的一年。尽管如此,我妈还是播下了第四遍种子。所谓希望,就是付出努力有可能会比完全放弃强一点点。说起来,鹅喉羚也很可怜。它们只是为
饥饿所驱。对它们来说,大地没有边界,大地上的产出也没有所属。它们白天在远方徘徊,遥望这边唯一的绿色地域。夜里悄悄靠近,一边急促啃食,一边警惕倾听……它们也很辛苦啊,秧苗不比野草,长得稀稀拉拉,就算是八十亩地,啃一晚上也未必填得饱肚子。于是有的鹅喉羚直到天亮了还舍不得离去,便被愤怒的农人开车追逐
、撞毙。但人的日子又好到哪里去呢?春天已经完全过去,眼下这片上万亩的耕地仍旧空空荡荡。无论如何,第四遍种子的命运好了很多。似乎一进入七月,鹅喉羚们就熬过了一个难关,从此再也没有见到它们的身影。它们去了哪里?哪里水草丰美?哪里暗藏秘境?哪里是它们真正的归宿?这片大地平坦无物
,其实,与浓茂森林一样擅于隐瞒。总之,第四茬种子一无所知地出芽了,分外蓬勃。毕竟它们是第一次来到这个世界。(选自《遥远的向日葵》,有删改)文本二“非虚构”写作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式的创作理念和写作方式,它给中国文学的发展带来了不可忽视的价值和意义。“非虚构”是新闻写作的一个变体
,它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既然来源于新闻写作,它就不可避免地需要保证新闻的某些特性。它首先就要求写作者能够深入生活、脚踏实地地进行创作。其次,“非虚构”并不抛弃作品的文学性,甚至在种种文学表达的手段方面更加丰富。
当然,受时代的影响,近年来的“非虚构”文学还直面社会、民生等诸多问题,追求作品给读者带来深入人心的震撼等等。李娟的散文正是顺应了当下“非虚构”的风潮,展现了一种独特的魅力。(选自《论李娟的非虚构散文创作》,有删改)1.李娟的散文集《遥远的向日葵》凭借其“非虚构”写作获得了第
七届鲁迅散文奖。请根据文本二的理论,分析文本一是如何体现“非虚构”写作的特点的。答:2.有评论说在文本一的“母亲”身上,“依稀看到了海明威笔下‘老人’的影子,但作为女性,母亲又有着更为丰富细腻的情感表现”。请概括两个文学形象的相同之处并分析文中母亲在各种情形下的情感表现
。答:预测点2随笔类散文的特点及设题角度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文本一遍地应答韩少功打开院墙的后门,从一棵挂满红叶的老树下穿过,就可以下水游泳了。风平浪静之时,湖面不再是水波的拼凑,而是一块巨大的整体镜面,让人不知如何是好。你在水
这边敲一敲,水那边似乎也会震动。你在水这边挠一挠,水那边似乎也会发痒。若是有一条小船压过来,压得水平线撑不住,镜面就可能倾斜甚至翘起——这种担心一度让我紧张。在这个时候下水难免有些踌躇,有些心怯。扑通一声,令宝贵的镜面破碎,实为一大暴行。好在碎片经过一阵揉挤,一阵折叠,一阵摇荡,只要泳者停止不动
,待倒影从层层褶皱中逐一释放,渐次舒展和平复,湖面又会归于平滑的极目一镜。通向山外的公路修通之前,这里有很多机船,每天接送出行的农民,还有挑担,脚踏车,以及活猪活牛。眼下客船少了,只剩下几只小渔船偶尔出现。船家们大多是
傍晚下网,清晨收网,手摇船桨轻点着水面,静悄悄地来,又静悄悄地去,留下冷清和落寞的湖面,一如思绪突然消失的大脑。水边常有两样“静物”,是垂钓的一位老人和一位少年。据说老人身患绝症,活不了多久了。但他一心把最后的时光留在水边,留给自己的倒影。少年呢,中学生模样,总是在黄昏中出现。他也许是特别喜
欢吃鱼,也许是惦记着母亲特别喜欢吃鱼,也许不过是要用这种方式来积攒自己的学费。谁知道?阵雨扑来时,雨点敲打着水面,打出满湖的水芽或者水蘑,打出升腾的水雾,模糊了水平线。如果雨点敲醒了水面的花粉,水上就冒出一大片水泡,冷不丁地看去,像是光溜
溜的背脊上突然长满疖子。几只野鸭惶惶地叫,大概被这事儿吓着了,很快钻入草丛。不远处,一条横越水峡的电线上,有个黑物突然直端端砸下,激起水花四溅。我以为有什么东西坠落,过了片刻,才发现那不是坠物,是一只鸟突然垂直俯冲,攫取了什么以后,
带水的翅膀扑拉扑拉,又旋回高高的天空,在阳光中播下闪闪一串水珠。我不知道这种鸟的名字,只记住了它一身蓝绿相杂的迷彩。还有一只白鹭在水面上低飞,飞累了,先有大翅一扬,再稳稳地落在岸石,让人想起优雅贵妇,先把大白裙子一撩,再
得体地款款入座。它一坐就好半天,平视远方,纹丝不动,恍若一尊玉雕。但如果发现什么情况,玉雕眨眼间成了银箭。一声鹭鸣撒出去,树丛里就有数十只白鹭跃出,扑拉拉组成数十朵白光,在青山绿水中绽放和飞掠。它们有时候绕着我巡飞,肯定把我误会为
鱼,一条比较奇怪的大鱼,大得让它们不知如何下口。小鱼们也经常围着我巡游,肯定把我当成一只落水的大鸟,同样大得让它们不知如何下口。不知是什么鱼愣头愣脑,胡乱叮咬,在我的腿上和腰上留下痒点,其中一口咬得太狠,咬在一个脚趾头上,痛得我从迷糊中惊醒过来。我这才发现,钓鱼的“静物”已经走了,天地间全无人迹
。其实,这里还有很多人,只是我看不见罢了。想想看,这里无处不隐含着一代代逝者的残质,也无处不隐含着一代代来者的原质——物物相生的造化循环从不中断,人不过是这个过程中的短暂一环。对于人这一物种来说,大自然是人的来处和去处,是万千隔世者在眼下这一刻的隐形伪装之所。有人说,接近自然
就是接近上天。那么,上天是什么?不就是不在场者的在场吗?不就是太多空无的实在吗?不就是一个独行人无端的惦念、向往以及感动吗?就因为这一点,我在无人之地从不孤单。我大叫一声,分明还听到了回声,听到了来自水波、草木、山林、破船以及石堰的
遍地应答。寂静中有无边喧哗。(选自韩少功散文随笔集《山南水北》,有改动)文本二在我看来,在中国当代的小说家中,很少有人像韩少功那样将随笔写得那么得心应手,那么睿智。经过办《海南纪实》《天涯》杂志的考验,经过大特区商海浪潮的冲击,他的思想更深刻成熟了,他的文风更老辣简洁了,他对文学的追求
似乎更执着了。他右手写小说,左手写随笔。在随笔的写作中,韩少功天赋中那种我们称之为智慧的素质被发挥到一种巅峰状态。读着他近年的随笔,我有时会产生这样一种古怪的想法:不知随笔这种文体是专为韩少功准备的,还是韩少功
天生就应当写随笔?不管是韩少功无意间碰上了随笔,还是随笔找上了韩少功,韩少功的随笔写得好,却是读过他的作品的人都公认的事实——那是智慧的独语,是哲学的散文化,也是生活常态的文学化。随笔是一种需要智慧的文体。智慧不是聪明的滑头和取巧,不是知识的炫耀和卖弄;智慧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境
界,一种心血的燃烧。韩少功的随笔,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智慧。不过他的智慧,不是经院或书斋里的智慧;他的智慧,更多的是来自生活的启示,来自他的生命的激发。他的智慧,不是体现于某篇文章,某个局部或某个词
句,而是化为精气流荡于他所有的文字中,并成为他作品的纹章印记,成为他的人格在随笔中的自然呈现。(摘编自陈剑晖《智慧的独语——关于韩少功散文随笔的札记》,有改动)1.文本二认为韩少功的随笔“是哲学的散文化,也是生活常态的文学化”,文本一是怎
样体现这些特点的?答:2.作为一篇随笔,对生活的独特思考和对生命的独特感悟是思想深刻的所在,也是其“智慧”的体现。请结合文本二,简要分析文本一体现出的这种“智慧”。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