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易错题(新高考专用) 易错题25 古代诗歌阅读之情感主旨题——不会见微知著探究主旨 Word版含解析

DOC
  • 阅读 1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9 页
  • 大小 85.673 KB
  • 2024-10-06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5.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易错题(新高考专用) 易错题25  古代诗歌阅读之情感主旨题——不会见微知著探究主旨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易错题(新高考专用) 易错题25  古代诗歌阅读之情感主旨题——不会见微知著探究主旨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易错题(新高考专用) 易错题25  古代诗歌阅读之情感主旨题——不会见微知著探究主旨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6 已有1人购买 付费阅读4.00 元
/ 19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5.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易错题(新高考专用) 易错题25 古代诗歌阅读之情感主旨题——不会见微知著探究主旨 Word版含解析.docx,共(19)页,85.673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ddbb1bb3fd1a1c21b7290ab3cdb61a0d.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易错题25古代诗歌阅读之情感主旨题——不会见微知著探究主旨目录01易错题简介易错题型——古代诗歌阅读之情感主旨题易错原因——没有找到分析诗歌情感主旨的突破口02易错题例析03易错题攻略【攻略一】从标题角度,把握情感主旨【攻略二】从

作者角度,解读情感主旨【攻略三】从关键词角度,体悟情感主旨【攻略四】从意象角度,捕捉情感主旨【攻略五】从典故角度,探究情感主旨【攻略六】从题材角度,推断情感主旨04易错题练习★易错题型——古代诗歌阅读之情感主旨题诗歌情感主旨即诗歌的思想情感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它

是诗人用诗化的语言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生活,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分析诗歌情感主旨主要包括:分析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把握其情感基调,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分析作品的政

治意义、思想意义(积极意义或局限性)、人生意义,评判其社会价值。★易错原因——1.不会从标题、作者、意象、典故等方面分析诗歌的情感主旨2.不会从关键词句及题材等方面分析诗歌的主旨情感。1.(2022·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醉落魄·人日①南山约应提刑懋之

魏了翁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注]①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

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答案】①“翁前子后孙扶掖”,认为家庭中应存在亲厚和睦、谐乐融洽的伦理关系;②“商行贾坐农耕织”,指出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都应各守本分,各司其职。【解析】爷爷

在前,儿子在后,孙子扶掖,长幼有序,孝悌仁爱。“商行贾坐农耕织”一句,点明无论是商贾还是农人,都要自食其力,努力劳作,以获得丰收和幸福。“须知此意无今昔”一句更是直接表明古往今来,孝悌仁爱、自食其力、努力劳作都是我们应该懂得并遵

循的做人之理。2、(2023年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答友人论学林希逸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卖花担上看桃李,此

语吾今忆鹤山③。【注】①笺:注释。这里指研读经典。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案】①卖花担上的桃李花虽然美丽,

但已失去根基,只有枝头树梢上的朵才能使人感受到它的生机活力;②读书治学不能满足于道听途说,要认真阅读原典,深刻体会其精神内涵。【解析】"卖花担上看桃李"似乎是宋人习用之语,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在他的《六一诗话》中

就引用当时人的两句诗:"卖花担上看桃李,拍酒楼头听管弦。"意思是说,大家在肩挑的担子上观看鲜花,在喧闹的酒楼欣赏音乐,根本想象不到桃李绽放的盛况,也不可能体会到丝竹管弦的精妙。到了南宋,理学家魏了翁则从治学的角度再次引用这

种说法,加深了其内涵。魏了翁的话保存在一封他与友人论学的书信中:"向来多看先儒解说,近思之,不如一一自圣经看来。盖不到地头亲自涉历一番,终是见得不真。又非一一精体实践,则徒为谈辨文采之资耳。来书乃谓只须祖述朱文公诸书,文公诸书,读之久矣,政缘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明

确指出,"先儒",包括身负"当代圣人"评价的朱熹,他们对孔子思想的阐发不是不值得肯定,但从接受者角度来说,并非根本所在,就好像是卖花担上的桃李,虽然缤纷绚烂,但活力已经不再;唯有回归本原,亲力亲为,方能获得学

问真谛,就如同在树头枝底欣赏桃李,方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这样的主张与诗人是完全一致的,甚至可以说,林希逸的诗就是魏了翁理论主张的另一种表达。理解了"卖花担上"的桃李与"树头枝底"的桃李之间的区别以及各自的象征意味,就理解了诗歌尾

联中提到的魏了翁的话。林希逸以此作为诗的结尾,也表达出他对前辈学者的认同与仰慕。该题为开放性试题,在所给答案之外,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得分。分析探究诗歌的情感主旨,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一、从标题角度,把握情感主旨题目蕴含着诸多信息,诗人的心情及情

感有时在标题上会有体现。抓住标题这个切入点,有助于我们理解诗歌的内涵。二、从作者角度,解读情感主旨鉴赏诗歌要知人论世,“知人”就是明确作者的生平、思想和风格。要熟悉李白、杜甫、王维、苏轼、王安石等著名诗人的主流思想及其作品的主体风格。李白诗炽烈奔放

,怀才不遇;杜甫诗沉郁凝重,忧国忧民;王维诗含蓄生动,闲适空寂;杜牧诗含蓄绰约,借古讽今;苏轼词雄健豪放,旷达乐观;秦观词情真意切,伤春离愁;李清照词婉转凄切,忧国伤时;辛弃疾词气势雄壮,报国无门。“论世”就是弄清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试题一般在诗

下注释中交代陌生诗人所处时代或当时处境,注释内容恰是解题所需的关键信息。三、从关键词角度,体悟情感主旨诗歌的“关键词”,即精练、生动的一个字,或活用的字,或运用了修辞手法的一个字,或表达作者感情的词语,尤其是有点石成金

之效的动词。关键词有显性与隐性之说。每一首诗歌都有关键词句,这些词句往往透露出作者的感情、感悟、观点态度等,读懂了这些词句也就比较容易理解诗歌的主旨。如《琵琶行并序》中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就表达了诗人的沦落天涯之恨。显性关键词是指可以明显看出诗歌情感类型的词语,如包含“愁”“

怨”“愤”“恨”“忧”“凄”“喜”“乐”“思”“怜”“泪”“闲”“怆”“怅”等字眼的词语,这些词语多为动词或形容词,表意功能明显,大多数情况下决定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这种语言叫“情语”,是需要在第一时间予以关注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情语”有时藏在“景

语”等其他语言之中。如“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中的“独”就是情语,它揭示出诗人的孤独感;如“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中的“独”“闲”也是情语,揭示出诗人的孤独、无聊之感隐性关键词这类词在传达情感、意图时较为含蓄、间接,但也至

关重要。描摹景、物、事、人等要素的词语一般是隐性关键词,它们虽然不是诗眼,但能暗示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种词语叫景物语。还有一些典故语,需要通过挖掘典故的本义来探寻作者的用意;含有表达技巧的语言(如拟人、比喻、双关、反语、借代等),需要还原其本义。

另外还有一些表情态、语气的虚词,如“但”“惟”“空”“又”等,也是应该引起注意的隐性关键词。明确上述隐性词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如同拨开疑云迷雾,能让真相充分显露四、从意象角度,捕捉情感主旨意象是诗人情感的寄托和载体,诗人描写的意

象发生了变化,表达的思想感情也要随之变化。要找出诗歌中不同的意象并揣摩其特点、含义,借此捕捉到其中的情感。例如孤篷、浮云、长亭、南浦等表达离愁别绪,明月、杨柳、芳草、鸿雁、杜鹃等表达思乡怀人,落花、流水、夕阳等表达时光流逝、美人迟

暮,利用这些情感载体可管中窥豹,见微知著。五、从典故角度,探究情感主旨典故,指诗歌中运用的含有古代故事或有来历出处的词语。运用典故的目的,不外乎作者的自比、反比和类比。读懂典故,重要的是要将典故所蕴含的思想内容与诗歌要表达的主旨联系起来思考,这样才能体会出用典的妙处。(

典故大多会在注释中说明,以便考生理解)六、从题材角度,推断情感主旨常见题材大致有送别惜别诗、羁旅行役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爱情闺怨诗等。相同题材的诗歌在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上,往往有相似

、相近、相通之处。学习诗歌,要“读一首诗,知一类诗”。送别诗中常表达的思想感情:(1)表达对离人的眷恋不舍、依依惜别之情以及朋友间的真挚情意;(2)以叮咛、称颂以及体贴入微的宽慰、劝慰、勉励为主,兼抒别情,或抒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或对前途艰险的担忧,或坦陈心志的告白,或积极奋发的勉励,或

各向天涯的愁绪与思念;(3)以送别为名表达诗人自己的志向,以及豁达的胸襟和豪放的气度;(4)综合型,在离别之意中渗透着作者的身世际遇,寄无限人生感慨于依依惜别之中。羁旅行役诗中常表达的思想感情:(1)抒发独居他乡的孤独、寂寞、凄凉,以及思乡之情;(2)感

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挚爱与思念,以及对安定幸福生活的向往;(3)叙写羁旅之愁苦,抒发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幽怨愤慨之情;(4)抒发厌恶战争,以及思念家乡亲人之情。边塞征战诗中常表达的思想感情:(1)主战思想,抒发保家卫国、建立军功、报效祖国的壮志豪情,讴歌奋勇杀敌的战斗

精神,以及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2)反战情绪,或抒写凄苦哀怨的厌战情绪,发出凄厉沉痛的呐喊,或控诉将领腐败无能,表现朝廷用人不当,或讽刺帝王拓土开边、好大喜功,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3)表现异域风光,描绘边塞苍茫雄浑、奇异瑰丽的景象,如大漠戈壁、玉塞萧关、冰川雪峰等风景,歌颂边塞

大好河山、异域风情,充满昂扬雄壮的感情;(4)征人思乡,描写塞外生活的艰辛、连年征战的痛苦,抒发将士之愁、家中亲人(妻子)的离恨,寄寓对征人艰苦生活的同情。山水田园诗中常表达的思想感情:(1)表达对宁静恬淡的山水田园生活的喜爱,以及因美景而产生的愉悦心情;(2)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官场仕途

的厌倦,透露孤寂无奈的心情,以及怀才不遇的苦闷;(3)表达对人生哲理的感悟、禅意的寄托,折射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心理;(4)表达自己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以及对宁静、平和的隐逸生活的向往;(5)歌颂悠然自得的劳动生活,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

情厚谊。咏史怀古诗中常表达的思想感情:(1)面对古人功业的流逝,自比自况,抒发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报国无门、功业无成的感慨;(2)感慨国运衰微、盛衰无常,感叹昔盛今衰、物是人非,喟叹古今朝代兴亡之变;(3)借古

讽今、讽喻现实,批判统治者昏庸腐朽、骄奢淫逸,警告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不要重蹈前人覆辙;(4)缅怀、追慕先贤功业,表达自己渴望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的敬仰之情。咏物言志诗中常表达的思想感情:(1)咏物抒怀,表达不愿媚俗、不愿同流合污,坚持个性、保持清白的高尚情操;(2)托物言志,运用象征手法,表

达自己的志向与抱负,以及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伤感;(3)以物喻人,托物言理,表现自己的某种人生感悟、生活哲理。爱情闺怨诗中常表达的思想感情:(1)夫妻间生死不渝的爱情,或表现夫妻别离后的真挚思念,或表现盼夫早归、夫妻团聚的渴望以及对戍边丈夫的担忧;(2)孤苦幽寂的命运之悲,主要

是表现宫内生活的单调与无聊,抒发幽居宫中的凄凉与孤独,以及对命运的哀痛与怨恨,对自由爱情以及美好生活的向往;(3)独守空闺的思亲之怨,或写思妇空闺、思亲念远的哀伤,或写红颜易逝、青春虚度的惆怅,或写因被丈夫冷落、抛弃之后的悲怨之情;(4)阴阳两隔的悼亡之痛,或睹故物而思亡人,触旧景而生悲

情,表达生死两隔的愁绪哀伤与抑郁痛苦,或追忆从前的生活情景,叙述亡妻琐事细节,寄托无限哀思与怀念,或触景伤情、情染于物,表达物是人非的凄楚。考题示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试题。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

李清照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秋已尽,日犹长,仲宣①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②。【注】①仲宣:王粲,字仲宣,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其《登楼赋》抒写去国怀乡之思

,驰名文坛。②东篱菊蕊黄:化用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其五)的“采菊东篱下”句。词人在萧瑟秋景中以酒浇愁,词中表现了词人哪些愁情?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答案】①思乡之愁。词人以“犹”和“更”两个虚词,来加深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②故国沦丧之愁。词人借王粲去国怀乡之情来抒发自己

的愁苦。③孤身漂泊之愁。词人因国家沦丧而独自一人漂泊在外,孤独寂寥。【解析】这首词写秋景,寄乡愁,是一首典型的易安晚期作品。词作开头两句写寒日梧桐,透出无限凄凉。“上”字写出寒日渐渐升高,光线慢慢爬上窗棂,含着一个时间的过程,

表明词人久久地观看着日影,写出她的百无聊赖。“恨霜”即恨霜落其叶。草木本无知,所以,梧桐之恨,实为人之恨。因为孤独寂寥,心情不好,只好借酒排遣,饮多而醉,不禁沉睡,醒来唯觉瑞脑熏香,沁人心脾。“喜”字“宜”字,

似乎写欢乐,实则写悲。茶能解酒,特喜苦茶,说明酒饮得特别多;酒饮得多,表明愁重。“宜”表面似乎是说香气宜人,实则是借香写环境之清寂,因为只有清冷寂静的环境中,熏香的香气才更易散发,因而变得更深更浓,更能使人明显感觉到。“仲宣”句用典,以王粲思乡心情自况,

透露出词人孤身漂泊,思归不得的幽怨之情。结句是为超脱语。时当深秋,篱外丛菊盛开,金色的花瓣光彩夺目,使她不禁想起晋代诗人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自我宽解起来:归家既是空想,不如对着樽中美酒,随意痛饮,莫辜负了这篱菊笑傲的秋

光。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岁晏村居石介岁晏有余粮,杯盘气味长。天寒酒脚落,春近臛①头香。菜色青仍短,茶芽嫩复黄。此中得深趣,真不羡膏粱。[注]①臛:肉羹。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出岁暮之时家有余粮、饮食无忧的场景,

表达出了喜悦之情。B.颔联承接第二句,对仗工整,叙写了室内餐桌上有美酒佳肴的场面。C.颈联转写室外,写出蔬菜、茶叶已经发芽,但长势不佳,令人担忧。D.本诗将景、事、情融为一体,描写农家生活恬淡自然,有陶渊明之风。【答案】C【解析】C项,“长势不佳,令人担忧”错误。“菜色青仍短,茶芽嫩复黄”

是说冬天过后菜苗开始发绿,阳春将至茶苞露出鹅黄。表现出“春近”大地的生机与活力,寄寓了作者的喜爱与期望。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答案】作者对这样一个安定而丰裕的岁晏生活感到心满

意足,也为农人的丰收感到高兴。同时与下文的“真不羡膏粱”形成巧妙对比,表现了自己不贪慕膏粱的富贵生活、安贫乐道的高洁志趣。【解析】这首诗首联点题,写农村丰收后的乐事。颔联写天虽冷而酒可御寒,联想到臛头的美味可口。颈联写“菜”“茶”等植物均冲破寒冷的地面,迎接春天。这几联

写出了农村丰收后丰裕、安然、愉悦的生活情境,作者为农人的丰收感到高兴。尾联中,作者表达了自己不会因平民身份而去羡慕那些膏粱之徒,而他岁晏村居,能有此享受已经心满意足,表达了作者对村居生活的喜爱之情。结构上,前三联所描绘的农村丰收后的乐事,与“真不羡膏粱”形成对比,表现了自己不贪慕膏粱的富贵生活

、安贫乐道的高洁志趣。二、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送杨少府贬郴州王维明到衡山与洞庭,若为①秋月听猿声。愁看北渚三湘远,恶说南风五两轻②。青草瘴③时过夏口,白头浪里出湓城。长沙不久留才子,贾谊何须吊屈平。[注]①若为:怎堪。②五两轻:指风大。③青草瘴:

《番禺杂编》记载“岭外二三月为青草瘴”。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先写“贬”,呼应诗题,以“秋月”“猿声”的意象勾勒凄切之景,想象朋友在途中的孤冷心境。B.颔联写自己本可趁着南风北上,却因友人被贬郴州,不得北归,故反恶南风,可见“语妙意曲”

。C.颈联表达诗人的美好祝愿,料想在明春瘴气起、江水涨之时,友人可经夏口、湓城而北归。D.尾联将杨少府比作屈原,忠贞爱国、品行高洁却受冤被贬,表达了诗人对友人遭遇的愤愤不平。【答案】D【解析】D项,“将杨少府比作屈原”错,尾联意思:你此去好比贾谊被贬长沙,不会久留;你也不必过于自伤,而去效

仿贾谊哀悼屈原的举动。所以应该是把杨少府比作贾谊。2.本诗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答案】①对友人远谪郴州的担忧。首联和颔联写诗人想象朋友被贬后路途遥远、景物凄凉、北归不得的愁闷。②对友人将会重新得到重用的美好

祝愿。颈联写友人乘船经过夏口、湓城,离开被贬之地,必将重新被朝廷重用。③对友人才华的肯定,劝慰友人。尾联用典,肯定友人的才德,言其将不会久居郴州,不必效仿贾谊去凭吊屈原。【解析】首联先写“贬”,呼应诗题,以“秋月”“猿声”的意象勾勒凄切之景,想象朋友在途中的孤冷心境。颔联中的“北渚”

指湘水上的小洲,“五两轻”谓风大。本联写自己本可趁着南风北上,却因友人被贬郴州,不得北归,故反恶南风,可见“语妙意曲”。前两联是虚写,是诗人的想象之景。想象朋友被贬之地路途遥远,沿途所见景物凄凉,又北归不得;念及此,愁闷之情油然而生。颈联是说预计明春瘴起、水涨之时,友人即可过夏口、经湓城北归。

本联表达了诗人的美好祝愿,认为友人很快就会重新被朝廷重用。尾联借用典故,将杨少府比作贾谊,忠贞爱国、品行高洁却受冤被贬,表达了诗人对友人遭遇的愤愤不平。同时也肯定友人的才德,表示友人将不会久居郴州,不必效仿贾谊去凭吊屈原。三、阅读下面古诗

,完成后面的题目。汴京纪事刘子翚①其一帝城王气杂妖氛,胡虏何知屡易君。犹有太平遗老在,时时洒泪向南云。其七空嗟覆鼎误前朝,骨朽人间骂未销。夜月池台王傅②宅,春风杨柳太师③桥。[注]①刘子翚,南宋初期的理学家兼诗人。《汴京纪事》写于靖康之变以后。②王傅,王黼,宋徽宗时为相,卖官鬻爵,专

事搜刮。③太师,指蔡京。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何知”与“犹有”富有对比意味,胡虏不懂忠君尊王,不在乎频繁地更换皇帝,但前朝遗民忠心不改,时时洒泪。B.“王气”象征帝王运数的祥瑞之气;“杂妖氛”形容汴京

内乱严重,各方争斗,以致满城风云,扰乱“王气”。C.“其七”中写如今“王傅宅”“太师桥”被夜月朗照、春风吹拂,实则是以“风”“月”永恒反衬其权势的短暂。D.“其七”围绕“误前朝”展开,“骨朽”句是上句中“误”引发的后果;三、四句又点明“误前朝”之人。【答案】B【解析】B项,“‘杂妖氛’形容汴京内

乱严重,各方争斗,以致满城风云,扰乱‘王气’”错误,“杂妖氛”喻指金人对汴京的占领。这一句既表明了作者对国运衰颓的惋恨,又显示了对侵略者的愤懑。2.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概括。【答案】同:两首诗都表达了对国运衰颓、王

朝倾覆的痛心。异:第一首诗表达了对侵略者的愤懑,对不图恢复、暗求苟安的南宋统治者的讽刺。第二首诗表达了对权臣奸佞的痛恨,对历史终将记录他们的罪行、昭示后人的慨叹。【解析】其一中,“帝城王气杂妖氛,胡虏何知屡易君”写金人占领汴

京。“帝城”指汴京,皇帝居住所在。“王气”象征帝王运数与精神的祥瑞之气。“杂妖氛”喻指金人对汴京的占领。这一句既表明了作者对国运衰颓的惋恨,又显示了对侵略者的愤懑。第二句“胡虏何知屡易君”写金人不懂忠君尊王的道理,屡次变革宋朝的正统,随便更换皇帝(也就是金人的傀儡),与下面二句形成对比。“犹有太平

遗老在,时时洒泪向南云”,这两句寄思念眷顾之心于逃向南方的宋朝廷,深层的意蕴是暗讽了不图恢复、但求苟安的南宋统治者。其七中,“空嗟覆鼎误前朝,骨朽人间骂未销”,语极沉重,意极惨痛。“覆鼎误前朝”指出北宋覆亡是因为有奸臣

误国,这个“误”字揭示了北宋覆亡的原因。“空嗟”就是空自叹息,作者感慨自己虽然知道事实如此却也只能空叹,无力挽回。“夜月池台王傅宅,春风杨柳太师桥”两句由议论改为写景,王傅指王黼,太师指蔡京,指出了诗的前两句所挞伐的具体对象。王、蔡二人生前曾不遗余力地搜刮钱财来营建府第园

林,妄图享尽人间荣华富贵,他们的园林面积之大,建筑之宏丽豪华令人惊叹,然而民心不可侮,国人不可欺,短暂奢华之后,他们便身败名裂,为天下笑。于是,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唯见“风”“月”在。所以,这两句即暗示了王、蔡当年的奢靡,也有用“风”“

月”反衬的意味,还寓意着虽然此时当年窃据国柄的王黼、蔡京早已死去,但他们的骂名会永远存在,表达了对历史终将记录他们的罪行、昭示后人的慨叹。从上可见,两首诗都透露出作者对国运衰颓、王朝倾覆的痛心,但其一侧重讽刺,其七侧

重指责误国之人。四、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观书有感(其二)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水口行舟(其一)朱熹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首诗展示了两个生动形象的画面:平日舟大水浅,众人费力推船却徒劳无功;而今无需人力,船却自在前行。鲜明的对比给人以思想的启迪。B.第二首诗写舟行见闻,突出心情变化。从“夜如何”的担心害怕,到“试卷”的期待不安,再到景色“依旧”的欣喜欢快,情感

变化富有层次。C.两首诗都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第一首用“艨艟巨舰”和羽毛作对比,表现春水的力量;第二首用扁舟一叶和“满江风浪”作对比,表现夜航的艰险。D.两首诗都写了“水上行舟”,借用生活中的经历和体验来表达作者的所思所悟。由此可以看出,细心观察和体悟生活对文学创作有重要作用。【答案】C【解析】C

项,“两首诗都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错,“艨艟巨舰一毛轻”将“船”喻为“羽毛”,是比喻而非对比。2.宋诗重在说理,请结合诗作分别谈谈两首诗给你的人生启示。【答案】第一首诗:①读书学习、知识储备、思想积淀、基本功力等对人的成长有重

要意义;②行事时,时势未到则盲动无益,时势成熟则畅通无阻;③做事要想成功,要学会巧借外力。第二首诗:①人生不会一帆风顺,总会经历挫折磨难;②以乐观积极的心态从容面对人生苦难,才会渡过难关;③面对苦难,难免会畏惧退缩,但要

勇于直面,战胜自我。【解析】“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突出读书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也揭示出要想获得成功,必须勤于努力,抓紧一切机会好好学习。“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表明磨难伴随着人的成长,想要获得成功必须要经历失败,做任何事情都必须要以

积极的心态面对,特别是要坦然面对生活中的苦难。“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两句告诉我们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五、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临高台[南北朝]王融游人欲骋望,积步上高台。井莲当夏吐,窗桂逐秋开。花飞低不入,鸟散远时来。还看云栋

影,含月共徘徊。临高台[南北朝]谢朓千里常思归,登台临绮翼【注】。才见孤鸟还,未辨连山极。四面动清风,朝夜起寒色。谁知倦游者,嗟此故乡忆。【注】绮翼:这里指窗帘。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诗和谢诗都属于登高诗,开头均紧扣题目,直截了当交代登台原

因。B.王诗登台见到了莲花、桂花开的盛景,谢诗登台映入眼帘的是归巢的孤鸟。C.王诗中的“含月”和谢诗中的“朝夜”都表明诗人登高望远直至深夜。D.王诗和谢诗虽然所写之景不同,但都能够体现出“诗以言志”的特点。【答案】B【解析】“见

到了莲花、桂花开的盛景”错。“井莲当夏吐,窗桂逐秋开”是说那高洁雅丽的莲花只有盛夏时节才吐蕊,那清香疏淡的桂花却要随着秋天的来临才能开花。可见,诗人并未见到盛开的莲花和桂花。2.两首诗抒发的情感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答案】①王诗生动描摹登高所见之景,又融入虚

写想象,流露出了诗人纵目游览的惬意与自在。②谢诗描写了登高所见的肃杀景象,烘托了诗人内心的惆怅和苦闷,表达了诗人对宦游生活的厌倦和思归不得的愁苦。【解析】王诗写登高所见,采用了地域上由近及远、空间上由下而上、时间

上由先及后的写法,写得很有层次和条理。诗的开篇紧扣题面,直截了当地告诉读者,“游人”之所以要“临高台”的原因。接下来就开始写登高所见,纵然夏未至秋未到,莲花桂葩的神采风韵眼下“游人”确实无从领略,可是此时“游人”心中却想象到了。当“游人”从夏莲秋桂的遐想中回

到现实中时,他的目光已向稍远的地方投去。园外,那杨花柳絮在低空轻飘飘地飞扬。而清晨早已散去的鸟儿,此刻已然到归巢时候,它们正陆陆续续地从远方飞回来。诗人在摹写登高所见的同时,又将未见景象融入其中的写法,是

一种艺术上的创新,流露出了诗人纵目游览的惬意与自在。谢诗首两句写游子登高而思乡,首句点明全篇主旨——“思归”。颔联“才见孤鸟还,未辨连山极”,写登台所见。接着颈联“四面动清风,朝夜起寒色”二句写身所感受。尾联“谁

知倦游者”句,与首句照应,揭示“思归”之意。全诗八句,从“思归”起,到“故乡忆”结,明写“思归”之情,实写“倦游”之意。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以登高所见的肃杀景象,烘托了诗人内心的惆怅和苦闷,表达了诗人对宦游生活的厌倦和思归不得的愁苦。六、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送人赴安西岑参上马带胡钩

,翩翩度陇头。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万里乡为梦,三边【注】月作愁。早须清黠虏,无事莫经秋。【注】三边:幽、并、凉三州为汉时边郡,这里泛指边陲地区。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

从友人登程的情景写起。首句写友人身着戎装,跨上战马,勾勒出即将出征的战士的英姿;次句对友人奔赴边关加以设想。B.颔联和首联不同,首联从外表来描写友人英姿勃勃的形象,此两句则从正、反两方面直接揭示友人的思想境界。C.颈联设想友人身处边关,从军苦战,生活愁苦。

情感深沉细腻,诗歌的情调到此一转,但却并不显得压抑低沉。D.此诗以“送”为线索,先写“送”的情景及原因,然后从友人和诗人两个方面写“送”的情怀。尾联以“清黠虏”点明友人赴安西的目的。【答案】C【解析】颈联中,诗人并没有写友人在边疆的从军苦战和生活的愁苦,而是设想他在万里边关对家乡是如何梦绕魂牵。2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表达的情感。(6分)【答案】①对友人英姿勃发的英雄风采的赞美之情;②对友人不慕名利,立志报国的高尚心灵的敬佩之情;③对友人的思念、关怀、爱护之情;④对友人建功立业、早日荡平敌寇归来的祈盼之情。(每点2分,答对三点计满分)【解析】“上马带胡钩,翩翩度陇头”写友人身着

戎装,跨上战马,勾勒出即将出征的战士的英姿。“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两句从正、反两方面来肯定友人的思想,从而把友人的行为提到爱国的高度。其中既包含有诗人的赞佩之情,称慕友人不但形象英姿飒爽,而且更有高尚、美好的心灵,同时也反映了诗人

立志报国的豪情壮志。但是,有这种爱国情怀,并不意味着就可以毫不留恋家园,恰恰相反,这种情怀是与对家国的深厚感情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人们为保卫它而离开它,但当离开它的时候,往往对它产生深切的思念。颈联中,诗人没有去写友人在边疆怎样从军苦战,却去

设想他在万里边关对家乡是如何梦绕魂牵,这就写出了友人对家国的一往情深,而这种设想同时也就传达出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充满关怀和爱护。诗的最后两句是诗人的祝愿。上句愿友人建功,下句愿友人早归,既表现出诗人与友人同样以国事为重,又表现出双方的情谊,以深厚的情

意扣紧“送”字,为全诗作结。七、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陇头吟翁绶陇水潺湲陇树黄,征人陇上尽思乡。马嘶斜日朔风急,雁过寒云边思长。残月出林明剑戟,平沙隔水见牛羊。横行①俱足封侯者,谁斩楼兰献未央②。【注】①横行:趾高气扬,横行霸

道。②未央:本为汉宫名,借指宫殿,这里代指朝廷。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陇水潺湲陇树黄”,潺湲,形容水流缓慢,说明此处地形复杂,水流不畅。该句写水流缓慢,树叶枯黄,烘托出低沉的氛围。B.“征人陇上尽思乡”,由于守边十分艰苦

,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尽”字道出战士们无心守边,整日都在思念自己家乡的状况。C.“马嘶斜日朔风急,雁过寒云边思长”,写落日西斜,朔风劲吹,战马嘶鸣,大雁高飞,勾起了守边战士的无限乡思。D.这首诗沿着起兴、烘托、议论的线索渐次展开,情感的抒发由平缓而浓烈,全诗结

构完整,浑然一体。【答案】B【解析】B项,“战士们无心守边,整日都在思念自己家乡的状况”错误,应为“思乡者之众,说明‘思乡’已经变成一种群体情绪”。2.尾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尾联言外之意是,那些能够封侯的人都横行无忌,却没有人“斩楼兰”为国建功,表达了作者对封侯者的

讥讽和对朝廷封侯不公的不满;同时作者也希望有人能平定边患,报效朝廷,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情怀。【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尾联“横行俱足封侯者,谁斩楼兰献未央”,意思是说横行的都是可以封侯的人

,谁能斩下楼兰敌人的人头献给皇帝以尽忠心。言外之意是那些封侯的都是横行霸道的,却没有人为皇帝“斩楼兰”。反讽的语气表达对封建统治者的嘲讽和对封赏制度不公平的牢骚不满;没有人为皇帝杀敌报国,同时也见出作者希望有人能平定边患,报效朝廷,见出他的爱国热情。八、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浣溪沙·丙辰岁

不尽五日,吴松作①姜夔雁怯重云不肯啼,画船愁过石塘西。打头风浪恶禁持②。春浦渐生迎棹绿,小梅应长亚③门枝,一年灯火要人归。【注】①丙辰岁不尽五日,意为丙辰年还有五日就结束了。此词为姜夔从无锡乘船归杭州家中过年的途中所作。

吴松,今上海一带,距词人的家已近。②恶:猛烈,很。禁持:摆布。③亚:接近。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天上重云密布,大雁都心情紧张,不敢啼叫,此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B.词人乘坐雕画着美丽图案的船经过石塘西

,心中的愁苦更加浓重了。C.渐生的新绿和船头的恶浪,两处景象对比,意在表现生命力的顽强。D.这首词虚实结合,词人想到了“灯火”,借“灯火”来表达自己的心意。【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项,“意在表现生命力的顽强”错误,水浦中渐生的小草呈现出一番绿意,它引发

了词人即将归家的喜悦之情;词人从这绿色的小草上,想到自己家的梅树应该长及门楣之处,以此来表达内心的激动。2.本词情随景变,上阕和下阕写了词人归家时的不同心情,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①上阕描述归家路上的景象,重云密布,风急浪大,写出了词人因路途艰难、归家受阻而感到不安。②下

阕描述春天到来,小草泛绿,梅树长成,这一番美好、蓬勃的景象,表达了词人归家的急切、喜悦和温暖之情。以热闹的景象正面突出情感,以淡笔写浓情。【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雁怯重云不肯啼”起笔写

向空中,用比喻的手法表现词人归家的情景。“画船愁过石塘西”,次句着一“愁”字,便似乎此一画船,是载了满船清愁而行。词人既然归家,但描写的却都是惨淡景象,为什么呢?“打头风浪恶禁持”,词人巧妙地写出了实情,大风阻挡了他的归路。天上有重云遮拦鸟道,

人间有风浪猛打船头,对于思家心切的词人来说,忧愁更深一步,写出了他因路途艰难、归家受阻而感到不安。“春浦渐生迎棹绿”,过片仍写水面,意境却已焕然一新。从狂风恶浪变而为春波荡漾,从风浪打头转而便是春波迎桨,画境转变之大,笔力几于回天。时犹腊月,词人眼中之河水已俨然是

一片春色,他的心中自是一片温暖。“小梅应长亚门枝”,离家已久的词人,揣想此时的家中,门前小梅新枝生长,几乎高与门齐了。小草泛绿,梅树长成,此一意境,何其馨逸,又何其温柔,词人心情变得喜悦。九、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自咏白居易随宜饮食聊充腹,取次裘亦暖身。未必得年非瘦薄,无妨长福是单贫。老

龟岂羡牺牲饱,蟠木【注】宁争桃李春?随分自安心自断,是非何用问闲人。【注】蟠木:弯曲的树。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饮食随便充腹就行,穿着简朴暖身就好,可看出他作此诗时生活困窘。B.体瘦家贫不一定寿短福少,从颔联中的措辞可看出诗人的生

活态度。C.“牺牲”过着饱足的生活,但改变不了被用作祭品的命运,不如“老龟”自在。D.诗人借“老龟”“蟠木”寄托生活追求,运用反问的手法增强了抒情的效果。【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A项,“可看出他作此诗时生活困窘”错误,首联

“随宜饮食聊充腹,取次衣裘亦暖身”意思是饮食方面有什么吃什么勉强凑合着能够填饱肚子,衣服穿着方面虽然稍次一些但也足够来暖身了,一“聊”一“亦”足以表达诗人对生活要求不高的自我满足的心态,可见首联虽然说客观上物质条件不充裕,但主观上是知足常乐的,并非指生活困窘。2.本诗意在“自咏”,

结合全诗,分析诗人表达了哪些人生态度。(6分)【答案】①知足常乐:诗人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能充腹暖身即可,他认为“瘦薄”不影响“得年”,“单贫”无碍“长福”,表现了一种乐观知足的态度。②淡泊不争,洒脱随性:诗人以“老龟”“蟠木”

自比,不羡不争,“随分自安”,表达出淡泊随性的生活态度。③坚守本心:诗人心中自有裁断,不在乎“闲人”的看法,可看出他对自我生活态度的坚守。【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首联,饮食上只求“

充腹”,穿着上只求“暖身”,可以看出诗人知足常乐,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能饱腹暖身即可。颔联,“未必得年非瘦薄,无妨长福是单贫”诗人认为体瘦家贫不一定寿短福少,从“未必”“无妨”可看出其乐观知足。颈联,“牺牲”过着饱足的生活,但改变不了被用作祭品的命运,

不如老龟自在,桃李可以在春天争辉,但没有蟠木结实,白居易借老龟、蟠木寄托生活追求,表达出不羡不争、淡泊名利、洒脱随性、坚持自我的人生态度。“岂羡”写老龟不羡慕虽然吃得很饱却被作为祭祀之物的“牺牲”,运用典故,表现了诗人不慕名利,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宁争”句,写“蟠木”不与“

桃李”争春,表现了诗人豁达的性格特征。尾联,“心自断”、“是非”不用“问闲人”,自己心里自有判断,自然也不受他人影响,表达了诗人坚守本心,对自我生活态度的坚守。十、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高阳台·寄越中诸友

周密【注】小雨分江,残寒迷浦,春容浅入蒹葭。雪霁空城,燕归何处人家?梦魂欲渡苍茫去,怕梦轻、还被愁遮。感流年,夜汐东还,冷照西斜。萋萋望极王孙草,认云中烟树,鸥外春沙。白发青山,可怜相对苍华。归鸿自趁潮回去,笑倦游、犹是天涯。问东风,先到垂杨,后到梅花?【注】周密:宋代词人

。宋亡后,周密拒仕新朝,寄居杭州,本词是他写给同样拒仕新朝,寄居在越州的邓牧、谢翱等友人的。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起首三句描写作者所居之地寒气弥漫的残冬景象。B.“夜汐”两句写作者想趁着潮水东还之际,返回家

乡。C.“认云中烟树”一句,一个“认”字,写得形象生动,笔力深透。D.“东风”一词一语双关,借自然之风,喻指新朝的招抚笼络。【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赏析诗歌的能力。B项,“写作者想趁着潮水东还之际,返回家乡”

错误,夜里的潮水向东退走,清冷的月亮向西斜去,写出了作者因光阴消逝与友人仍悬于两地而不能相见的感慨。2.这首词蕴含的情感深沉复杂,请简要概括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答案】①思念友人。②伤己伤时。③坚守气节,与友人共勉。④对家乡的思念。⑤对新朝统治者的讥讽。⑥

对趋炎附势者的不满。【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概括诗歌情感的能力。“雪霁空城,燕归何处人家”,写经过战争之后,城里十室九空,居民屋子遭到破坏,燕子虽然归来,但是它们到哪一家去做窝栖息呢?用燕子无处栖息来渲染,形象而凝重。此情此景,使作者想起了朋

友。“梦魂欲渡苍茫去,怕梦轻、还被愁遮”,转而写对友人的思念。“感流年,夜汐东还,冷照西斜”,又回到自己,感慨光阴易逝。光阴,也只用三个字轻点,有年华流逝之感。“白发青山,可怜相对苍华”,白发,自己和友人的头发都已经白了;青山,自己这里的青山和友人那里的青山。自己和友人都已经老

了,可是两地的青山依旧绿意盎然,生机勃勃。作者面对青山,遥想远方的友人,不禁产生无限感慨。“归鸿自趁潮回去,笑倦游、犹是天涯”,鸿雁顺着潮水东流的方向飞去,但不能代人传递音讯;自己虽是倦游归来,居住在杭州,但对

故乡吴兴来说,对分别不能团聚的朋友来说,都有远隔“天涯”之感。“问东风,先到垂杨,后到梅花?”这一问,来得突兀,“东风”隐喻新朝(元朝)统治者的“恩泽”,“垂杨”隐喻不能坚守气节而投靠新朝的人,梅花隐喻忍受清苦生活的遗民。作者及越中诸友是傲雪怒放的梅花,本不

需要春风的惠泽,作者这样写,表达了自己和友人的坚贞不屈,与友人共勉;表达了对趋炎附势者的不满和对新朝(元朝)统治者的讥刺。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