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二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含解析

DOC
  • 阅读 2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21 页
  • 大小 44.912 KB
  • 2024-10-08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二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二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二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8 已有2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21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二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含解析.docx,共(21)页,44.912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dd8381c89456912bc35a885921961dc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绝密★启用前银川二中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21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2.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考试结束后,交回答题卡。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

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古文观止》是一个文章选本,“观止”本于《左传》记载季札在鲁国看乐舞时赞美的话:“观止矣!”这个选本是清朝吴楚材、吴调侯在康熙三十三年(1694)选定的,它备受读者喜欢是有原因的。第一,一般说来,它体现了比较进步的

文学主张。古代的选本,梁朝萧统的《文选》也很著名。那时的文学主张,认为哲理散文和历史散文都不能入选。《文选》除诗歌外,选的主要是骈文,是一种讲究辞藻、对偶、声律的文章。唐朝韩愈起来提倡古代的散文,称为古文,用来反对骈文。这种主张是进步的。《古文观止》正

是贯彻了韩愈以来的古文家的主张。第二,一般说来,入选这个选本的文章丰富多彩,思想性和艺术性是比较高的。自从韩愈提倡古文以后,古文的选本在《古文观止》前早已有了,像宋朝真德秀的《文章正宗》选录《左传》《国语》到唐朝末年的作品,《古文观止

》的选文从左传》开始,就是本于《文章正宗》。不过真德秀是道学家,他用封建伦理的眼光来选文章,忽略了文章的艺术性,所以他的选本不受欢迎;《古文观止》所选,像先秦的历史散文《曹刿论战》《鲁仲连义不帝秦》,表

现当时人的智慧和品德;两汉文《治安策》和《出师表》,反映出当时政治上的重大矛盾,表现出作家的远见和忠诚;唐文《捕蛇者说》,深刻暴露封建统治者“苛政猛于虎”的罪恶;宋文《岳阳楼记》,通过不同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这些名

篇,都是古今传诵。这个选本所选文章的丰富多彩,也表现在文章的体制上。选本也选了几篇韵文、骈文。严格讲起来,古文跟骈文是对立的。但就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讲,古文由散体趋向骈体,再由骈体回复到散体,完全不选骈体,就看不出这种变化

来。第三,这个选本的编选体例也有它的好处。萧统的《文选》分很多门类,烦琐不堪;真德秀的《文章正宗》古文部分分辞令、议论、叙事三类。《古文观止》不分类,按时代先后排列,从中可看出古代文章演变的迹象。这个选本得以广泛流传,跟它的篇幅也有关。康熙二十四年(1685),康熙命令编选《古文渊鉴》,称为御选,

用皇帝的名义来刊行,却不能广为流布,这跟它用真德秀的体例有关,也跟篇幅有关,它有六十四卷,篇幅太多了自然不易推行。以上三点,当是此书能广泛流布的原因。不过此书也有缺点,约略说来如下:一、编者识力不高,像李陵《答苏武书》,历来都疑为后

人伪托,此书也加选录。还有宋朝人论历史人物的文章,往往抓住一点发议论,并不能够真正考虑当时历史的全面情况。这类文章也选多了。二、不免受到八股文的影响,选文所选《史记》,像《伯夷》《管晏》,这些传记议论多

而不致力于刻画人物。编者选这些是看中它们的唱叹和转折,反而把最好的文章漏掉了。(摘编自振甫《谈谈<古文观止>》)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与《古文观止》相比,萧统编选《文选》体现的是一种相对落后的文学主张,选文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有

一定差距。B.与《古文观止》相比,真德秀编选的《文章正宗》的弊病在于:选文的时代范围窄、道学气息重、分类复杂。C.《古文观止》在体例和篇幅上的特点,一是选文按照时代先后排列,不另分类:二是篇幅较为适当,并不浩繁。D.《古文观止》编者识力不高主要表现在历史见识方面,如认为《答苏武书

》并非伪作,所选宋人作品持论偏颇且占比失当。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陈说观点时使用“一般说来”“严格讲起来”等说法,体现了作者的分寸感。B.文章第三段列举多篇《古文观止》的选文,证明选本的经典性经得起

历史检验。C.文章讨论《古文观止》的优缺点时,均与其他选本进行比较,学术视野较为开阔。D.文章的论述脉络清晰,主要观点分不同角度展开,各角度之间是一种并列关系。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文观止》借

用季札“观止”的说法命名,显现了编选者的自信,以及对所选古文思想内涵与艺术境界的赞誉。B.《古文观止》的编者对“古文”的理解基本贯彻了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以来古文家的主张,但也有一定的变通。C.有人评价《

古文观止》存在“论策为多,又取便于科举”的倾向,这种看法与文章的观点是不谋而合的。D.阅读《古文观止》,可以大致了解我国散文从先秦开始的历史轨迹,也可以了解古人选文体例、标准的变迁史。【答案】1.C2.

C3.D的【解析】【分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A项,“萧统编选的《文选》体现……选文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有一定差距”,其中“都有”表述错误,文章第二段将《古文观止》与《文选》进行比对,比对的是二者的文选主张,而不是“

思想性和艺术性”,第三段谈到《古文观止》的思想性和文学性比较高,但并没有与《文选》进行比对,所以说二者“选文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有一定差距”这一说法不成立;B项,“真德秀编选的《文章正宗》的弊病在于:选文的时代范围窄、道学

气息重、分类复杂”错误,“选文的时代范围窄”“分类复杂”错误,文章在第三段和第五段都涉及对《古文观止》和真德秀《文章正宗》的比对,第三段说“不过真德秀是道学家,他用封建伦理的眼光来选文章,忽略了文章的艺术性,所以他的选本不受欢迎”,这展现的是真德秀选文的道学气息严重,

第五段说“真德秀的《文章正宗》古文部分分辞令、议论、叙事三类”,分类并不复杂。但“选文时代范围窄”错误,第三段说“像宋朝真德秀的《文章正宗》选录《左传》《国语》到唐朝末年的作品,《古文观止》的选文从《左传》开始,就是本于《文章正宗》”,可见选文的时代范围并不窄;D项,“《古文观止》编者

识力不高……如认为《答苏武书》并非伪作”错误,文章最后一段说的是“编者识力不高,像李陵《答苏武书》,历来都疑为后人伪托,此书也加选录”,后人怀疑《答苏武书》是后人伪托,而《古文观止》的编者却选入这篇文章,只能证明编者的识别力不高,不

能说明编者就是认为《答苏武书》并非伪作,选项曲解文意。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项,“文章讨论《古文观止》的优缺点时,均与其他选本进行比较”错误,“均与”一说错误,从文中来看,文章最后一段谈论《古文观止》的缺点,如“编者识力不高”“不免受到八股文的影

响”,都是直接阐述其缺点,并没有与其他选本进行比较。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项,“可以了解古人选文体例、标准的变迁史”有误,原文只是说“就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讲,古文由散体趋向骈体,再由骈体

回复到散体,完全不选骈体,就看不出这种变化来”,由“但”可知,《古文观止》无法反映选文体例和标准的变化。(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五四”以来的文化研究中,曾出现一种认为“世界文化

本一体,中西文化的差异纯粹是时代性”的观点,可称为“有古今无中外论”。这种论调的根本错误,在于忽视乃至抹杀人类社会以民族的形式存在这一历史事实。既然人类社会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以民族的形式存在,那么,人类文化也一定要以民族文化的形式存在。共同的民族文化

不仅可以把一定数量的人民凝聚在一起,也可以把这些人与其他人区别开来。人类社会以民族为基本形式这一事实还告诉我们,具体的文化总是各种各样的民族文化,而一般的人类文化只能存在于这些具体的民族文化之中。离开了各种各样具体的民族文化,所谓一般的人类文化只是一种虚构。因

此,文化“有古今无中外论”既不符合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也违背了一般能通过特殊而存在的辩证法。文化差异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首先,地理的隔绝机制是民族差异形成的基本条件。因为地域的辽阔、山海的阻碍等因素,各个民族各自独立地生存,文化上

差异的产生也不可避免。地理环境的差异是民族差异最重要的自然根源。例如,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就分别产生了农业部族、畜牧业部族及少数以工商为主的部族。其次,不同文化发展成果对人类自身的不同改造是民族差异的最高表现。文化是人创造出来的,但文化发展的成果又不断地反作用于人本身。各民族在

创造不同风格的音乐、美术的同时,也发展了不同的审美趣味。各民族不同的审美偏好,正是文化成果长期作用于人本身的结果。审美趣味如此,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也莫不如此。在这个意义上,一个民族的共同文化不仅表现了该民族

的共同心理,而且创造了该民族的共同心理。这种文化成果与人自身的身心变化的相互作用,是民族差异的放大器、加速器和稳定器。其三,一定范围内自由创造的可能性是民族差异形成的重要机制。种族、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等是人们从事文化创造的基础,同时

也是对文化创造的限制,而自由创造只是在这一定范围内的发挥。因而,文化的发展既非绝对必然的,也非完全自由的,而是自由和必然的统一。(摘编自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精神》)材料二:文化差异性是始终存在的。历史上对待这种差异性曾经有过三

种不同的态度。第一种是对凡与自己文化不同的人,一概作为异端,必征服之,同化之,以至绝灭之而后快。当年白种人占领南、北美洲,对当地土著文化就是持这种态度。第二种是承认其价值,但只是作为珍稀的收藏、猎奇的点缀或某种可供研究的历史遗迹,实际上

是排斥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抽空其生命,崇拜其空壳。如果我们混同了已成遗迹的、定型了的“传统文化”和今天仍然活着的并主宰着亿万中国人民生活方式、思维习惯的,受过现代文化洗礼的“文化传统”之间的根本区别,以复旧充新生,抵销中

国文化的现代化,那么,中国文化的发展将陷入困境。第三种态度是一种文化相对主义的态度。这是将事物放到其自身的文化语境内去进行观照的一种方式。它赞赏不同文化的多元共存,反对用产生于某一文化体系的价值观去评判另一文化体系,承认一切文化,无论多么特殊,都自有其合理性和存在价值,

因而应受到尊重。这种态度当然远比前两种态度来得宽容合理,但再进一步追问:千差万别的文化有没有普遍认同的东西呢?人类有没有可能超越民族中心主义?这些都是文化相对主义所面临的、必须回答的问题。无论如何,文化差异总是现阶段普遍存在的事实。正是这些差异赋予了人类

文化以多样性。我们固然不必保留辫子或者“三寸金莲”以供猎奇者玩赏,但中国文化自有其无法“欧化”的特殊的魅力,中国文化的更新也自有其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殊性。所谓的文化相互同化、融合而导致的“世界文化一体化”,只能带来人类文化的单调和没落。事实上,正是由于差异的存在,各

个文化体系之间才有可能相互吸取、借鉴,并在相互参照中进一步发现自己,将异国作为帮助自己发现自己的“他者”,从另一种文化的陌生角度来观察自己,看到许多从内部无法看到的东西。由于文化的差异性,当两种文化接触时,就不可避免地产生误读。所谓误读就是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读另一种

文化。他原有的“视域”决定了他将对另一种文化如何选择,如何切割,然后又决定了他如何对其认知和解释。文化之间的误读难以避免,无论是主体文化从客体文化中发现新义还是反观自己,都很难不包含误读的成分。而从历史来看,这种误读又常是促进双方文化发展的契机,因为恒守同一的解读,其结果必然是僵化和封闭。(摘编

自乐黛云《文化差异与文化误读》)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人类社会在一定历史阶段以民族形式存在,决定人类文化也只能是民族的、具体的,不存在一般的人类文化。B.地理环境影响民族文化的形成,还阻碍了

文化之间的同化、融合;地理条件不同,产生的部族也一定不同。C.不同的文化发展成果长期作用于人,可造就不同的民族心理;不同的民族心理又反过来催生不同的文化成果。D.文化相对主义赞赏不同文化的多元共存,承认一切文化的合理性,应成为我们文化交流时需要

坚守的原则。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化差异造就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它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它的存在有必要性与普遍性。B.如果在自由创造上不同,即使种族、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等要素相同,发展出来的文化也仍然有可能不一样。C.对待传统文化,应发挥它在现实生

活中的作用以保持其生命力,而不应把它珍藏起来或当作历史研究的对象。D.在文化交流中,既要保持本国文化的特殊性以避免被同化,又要分清主客,利用客体文化来反观自我、发展自我。6.下列文字提到美国动画片《花木兰》与中国《木兰辞》存在

差异,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这种差异?请结合文中两则材料简要分析。《木兰辞》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讲述木兰替父从军、最后荣归故里的故事,体现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忠孝两全的价值观。美国动画版《花木兰》则对《木兰辞》进行重新诠释,木兰为了证明男女平等、实现自身价值而主动从军,体现美国

人崇尚个人主义的民族性格。《花木兰》在中国上映后,获得不错的票房。不少观众表示故事有新意,能带来启发。【答案】4.C5.C6.①这种差异体现中国与美国的文化差异,即中国的忠孝观念与美国的个人主义的不同。②这种差异是文化误读的产物。美国人照自身文化传统、思维方式来解读《

木兰辞》。③对这种差异应当宽容。《花木兰》可提供“他者”视角,帮助我们更好地发现自己。(或:中美文化进行互动、交流,可以相互借鉴、共同发展。)【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A.“决定人类文化也只能是民族的、具体的,不存在一般的人类文化”错误,原文说“

人类社会以民族为基本形式这一事实还告诉我们,具体的文化总是各种各样的民族文化,而一般的人类文化只能存在于这些具体的民族文化之”,可见有一般的人类文化。B.“地理条件不同,产生的部族也一定不同”错误,表述绝对,原文是“因为地域的辽阔

、山海的阻碍等因素,各个民族各自独立地生存,文化上差异的产生也不可避免。地理环境的差异是民族差异最重要的自然根源”,不能推断出“地理条件不同,产生的部族也一定不同”。D.“应成为我们文化交流时需要坚守的原则”错误,

原文为“承认一切文化,无论多么特殊,都自有其合理性和存在价值,因而应受到尊重”,是“因而应受到尊重”。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观点态度的能力。C.“而不应把它珍藏起来或当作历史研究的对象”错误,于文无据,原文是“第二种是承认其价值,但只是作为珍稀的收藏、猎奇的点缀或某种可供研究

的历史遗迹”,原文强调的是“只是”把它珍藏起来或当作历史研究的对象的做法是错误,没有说就不能把它“当作历史研究的对象”。故选C。【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分析文本观点的能力。由“《木兰辞》……体现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忠孝两全的价值观”

“美国动画版《花木兰》则对《木兰辞》进行重新诠释,……体现美国人崇尚个人主义的民族性格”可知,美国动画片《花木兰》与中国《木兰辞》的差异体现的是中国与美国的文化差异,中国强调的是忠孝观念,而美国强调的是个人主义。由“由于文化的差异性,当两种文化接触时,就不可避免地产生误读。所谓误读就是按照自身的文

化传统、思维方式、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读另一种文化”可知,之所以中国的《木兰辞》被改编为美国动画片《花木兰》,是因为美国按照自己的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来解读中国文化,属于文化误读的产物。由“正是由于差异的存在,各个文化体系之间才有可能相互吸取、借鉴,并在相互

参照中进一步发现自己,将异国作为帮助自己发现自己的‘他者’,从另一种文化的陌生角度来观察自己,看到许多从内部无法看到的东西”“而从历史来看,这种误读又常是促进双方文化发展的契机,因为恒守同一的解读,其结果必然是僵化和封闭”可知,应对这种误读进行包容,因为这样可以提供

“他者”视角,帮助我们更好地发现自己,促进发展。(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瞎眼狼①迟子建故事发生在1938还是1939年,父亲记得并不很清楚,他说年份不

重要,重要的是时令,寒冬腊月,祭灶的日子。西北风呜呜叫,他们抗联部队的一个支队(父亲至死都对他部队的番号保密),二十多号人,清晨从四道岭小黑山的密营出发,踏雪而行,晚饭时分,袭击了位于中苏边界的一个日军守备队②。四道岭在

哪里?我在地图上找不到。父亲说除了四道岭,还有头道岭、二道岭、三道岭和五道岭。这些岭呈刀锋状,山上林木茂盛,下溪流纵横,地形复杂,易守难攻,适宜做密营。父亲说他们最初的营地在头道岭的大黑山,那里狼多,当地人也叫它野狼岭。深夜时群狼齐嗥,狼眼鬼火似的在树

丛闪烁,地窨子的女战士恐惧这“夜歌夜火”,就往男战士住的这一侧跑。父亲也不避讳,说他们因此喜欢狼嗥。狼通常群居,但也有离群索居的。父亲说头道岭就有这样一条母狼,它双眼瞎。不知是天生瞎眼,还是后天瞎的——比如被猎人打瞎、疾病或是同类相残所致。大家分析,它在

狼群里受排斥,才被驱逐出来。一条瞎眼的狼,就是一把卷刃的剑,锋芒不再。虽说它的嗅觉依然灵敏,但它朝着掠食目标飞奔的时候,由于深陷永无尽头的黑暗,往往会撞到树上,或是跌入谷底。猎物到不了嘴,反受皮肉之苦。但狼是聪

明的,父亲说这条瞎眼狼自打发现支队的行踪后,就一直凭声音和嗅觉尾随他们,求得生存。父亲是火头军,他可怜瞎眼狼,做了几个鼠夹子,将拍死的老鼠扔给它。战友们都说,狼是吃人不吐骨头的野兽,喂不熟的,可父亲还是不忍看它挨饿,尤其到了漫漫长冬,白雪像巨大的裹尸布一样覆盖了山林,它几

乎找不到吃的,连哀叫的力气都没了,像一团飘浮的阴云,蔫巴巴地尾随着队伍,父亲总会想方设法给它口吃的。它得了食物后会叫几声,像小孩子没吃饱奶时的吭叽声,带着些许的满足,又有些许的抗议。大地回春了,瞎眼狼的日子就好过多了。春夏秋三季,它可以用鼻子觅到果

腹之物,而那些东西其他狼基本是不碰的,譬如浆果、蘑菇、青苔或是昆虫。它食肉的机会有没有呢?那得看它的运气了。病死的鹰,半腐烂的兔子,对它来说就是美味。一旦发现,它就迅疾赶去。可这样的食物也是乌鸦的珍馐。常常在它大快朵颐时,乌鸦纷纷落下,与其争食。瞎眼狼反正看不见,奋勇吃它的。父亲说他们不止一次

撞见它与乌鸦同食腐肉的情景。看着它被漆黑的乌鸦给挤在一角,像条瘪了的布袋,实在是心疼。有时不是瞎眼狼先发现的腐肉,而是乌鸦,它也能跟着蹭点荤腥。乌鸦一鼓噪,它就循声而去。所以瞎眼狼最爱的声音,该是乌鸦的叫声吧乌鸦啃不动的骨头,对它来说就是心仪的阳光,它会

把它们拖进山洞,作为存粮,以备不时之需。它瘦弱不堪,但牙齿锋利,骨头于它,恰如糖果。瞎眼狼像个讨债鬼,跟着支队,渐渐地成了编外一员。这条狼有年正月,突然消失了!看不见它了,大家还担心,它是不是被老虎或狗熊

给吃了?父亲说瞎眼狼失踪三个月后,他和战友为前方的大部队运粮,在二道岭遇见了它。它居然大了肚子,怀了崽了!它拖着沉重的身子,穿越新绿点点的灌木丛,往头道岭走。它的爪子在林地上,留下的印痕明显比过去深了,而它的毛色,也比过去光鲜了!闻到它熟知的队伍的气味,它还停下来,

转过头,低低叫了几声,有点羞怯,又有点骄傲似的。它是在哪里俘获了一条公狼的心呢?父亲说他们猜测,公狼与它发过情后,恐怕也是后悔的,否则不会在它怀着孕的时候,让它孤独地在山岭间穿行。那次运粮,父亲他们中途遭到日伪军伏击,死伤过半。原来是队

伍里一个姓梁的通讯员做了叛徒。他们不得不放弃头道岭的密营,重整旗鼓,在四道岭的小黑山再建营地。这样,头道岭的瞎眼狼,就在他们视野消失了。两三年不见它,大家还念叨,它生了几仔?养活得了小狼吗?因为一直没见它来找他们,父亲认定,瞎眼狼生的小狼,个个都

是好眼睛,它的生活有了灯,不需要他们了。但父亲还会在队伍偶尔开荤时将吃剩的骨头,扔在附近的山洞。瞎眼狼喜欢山洞,也能对付骨头,万一他们转移了,而它走投无路,寻到那儿的话,总不会饿着。(有删改)[注]①本文节选自迟子建的《炖马靴》,内容和抗战

有关。②守备队:日军最早的独立守备队成立于1909年,在中国东北占领地编组独立守备队(1933年改称第1独立守备队)。当时的独立守备队就是六个大队的规模,任务主要是守备铁路线。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交代了时

间、地点、人物,暗示了时代背景,“二十多号人”对峙“日军守备队”为故事渲染了紧张的气氛。B.小说中瞎眼狼凭声音和嗅觉尾随父亲的支队求得生存,说明它有灵性;而“像个讨债鬼”,说明它还有难缠与不知足的一面。C.文中画线句对雪景的描绘很有特色,一方面说明了大黑山生存环境的恶劣,另一方面也突出了

抗日战士可贵的斗争精神。D.文中对战况的描写比较少,但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战争的惨烈。结尾写到我军的暂时失利和与瞎眼狼的分离,设置了悬念。8.请简要分析“父亲”这一人物形象。9.《炖马靴》是抗战题材的小说,节选部分为什么却着重

回忆了以瞎眼狼为代表的狼群的生活情景?请加以分析。【答案】7.B8.①父亲是一位保守秘密的军人。父亲至死都对他部队的番号保密。②父亲是一位善良有爱心的人父亲可怜瞎眼狼,做了几个鼠夹子,将拍死的老鼠扔给它。父亲不忍看它挨饿,总会想方设法给它

口吃的。瞎眼狼消失了,父亲还一直挂念着它。③父亲是一位苦中作乐的人。父亲和其他战友在大黑山的恶劣战争环境年复一年地和瞎眼狼“友好相处”,而且在相处的过程中产生了某种“感情”。9.①内容上,本文虽把描写重心放在狼群和瞎眼狼,但处处又与父亲为代表的我军的行军战争生活紧密

相连,不落俗套,内容上更具吸引力。②环境上,小说通过描写大黑山群狼的嗥叫声、鬼火似的狼眼以及瞎眼狼觅食等情景,渲染了残酷恶劣的战争氛围烘托了抗日战士的艰辛。③主题上,狼群是四道岭大黑山恶劣生存环境的缩影,歌颂了抗日战士克服困难不畏牺牲的精神。【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

构,概括作品主题和分析表现手法的能力。首先通读全篇,把握作品的主题、手法等,然后对照四个选项,逐一分析比照,最终确定答案。B项,“难缠与不知足”错误,应为瞎眼狼对父亲的支队产生了依恋之情,并非难缠与不知足。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

力。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征要从两点入手:一是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二是结合小说对人物语言、外貌、行动和心理的直接描写,以及对环境、与他人的关系等的间接描写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本题,小说中“父亲”“西北风呜呜叫

,他们抗联部队的一个支队(父亲至死都对他部队的番号保密)”,可知父亲是一位保守秘密的军人。“父亲是火头军,他可怜瞎眼狼,做了几个鼠夹子,将拍死的老鼠扔给它。战友们都说,狼是吃人不吐骨头的野兽,喂不熟的,可父亲还是不忍看它挨饿”“父亲总会想方设法给它口吃的”“但父亲还会在队伍偶尔开荤时将

吃剩的骨头,扔在附近的山洞”,可知父亲是一位善良有爱心的人。“大家分析,它在狼群里受排斥,才被驱逐出来”“父亲认定,瞎眼狼生的小狼,个个都是好眼睛,它的生活有了灯,不需要他们了”“瞎眼狼喜欢山洞,也能对付骨头,万一他们转移了,而它走投无路,寻到那儿的话,总不会饿着”,可知父亲是一位苦中作乐的人。

【9题详解】本题考查把握小说的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①对上下文情节的作用。首句(段):一般有点明主旨、总领下文的作用,也可为后文提出观点或引出主要人物、事件作铺垫,还可点题及交代起因或缘由,还可设置悬念,吸引读者。过渡句(段):多出现在文章中间,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起转换或

逐层深入的作用。若是插叙,行文起伏跌宕,摇曳生姿。尾句(段):前后照应、卒章显志、总结全文、深化主旨、启发人思索、言有尽而意无穷。②对刻画人物的作用(包括揭示的人物心理)。③对表现主题的作用。④给读者的感受,即站在

读者的位置上考虑情节的作用。本题,内容上“故事发生在1938还是1939年……他们抗联部队的一个支队……二十多号人,清晨从四道岭小黑山的密营出发,踏雪而行,晚饭时分,袭击了位于中苏边界的一个日军守备队”“那次运粮,父亲他们中途遭到日伪军伏击,死伤过半。原来是队伍里一个姓梁的通

讯员做了叛徒”,处处有行军战争,这样具吸引力。环境上,“这些岭呈刀锋状,山上林木茂盛,下溪流纵横,地形复杂,易守难攻,适宜做密营。父亲说他们最初的营地在头道岭的大黑山,那里狼多,当地人也叫它野狼岭”“病死的鹰,半腐烂的兔子,对它来说就是美味。一旦发现,

它就迅疾赶去。可这样的食物也是乌鸦的珍馐。常常在它大快朵颐时,乌鸦纷纷落下,与其争食”,渲染了环境恶劣。主题上,狼的生存环境恶劣,战士就是在这样的环境打仗的,歌颂了抗日战士克服困难不畏牺牲的精神。【点睛】文学类阅读的选择题,命题人常常会从多个角度来设置一些令考生迷惑性的或隐性的

陷阱,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的设置,从内容、人物精神、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结构等角度来分析。根据选项内容,在原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信息源,要把所有的信息源全部找到;其次要把选项与原文内容进行比较,找到两者表达的信息是否完全一致,核实选项是否完整准确地传达了

原文的信息。对于有多个信息源的选项,要辨别选项是否全部概括了所有信息。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

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选自《六国论》,有删节)【乙】有蜀君子曰苏君,讳.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也。君之行义修于家,信于乡里,闻于蜀之人久矣。当至和、嘉祐之间,与其二子轼、辙偕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得其

所著书二十二篇献诸朝。书既出,而公卿士大夫争传之。其二子举进士,皆在高等,亦以文学称于时。眉山在西南数千里外,一日父子隐然名动京师,而苏氏文章遂擅天下。君之文博辩宏伟,读者悚然想见其人。既见而温温似不

能言,及即之,与居愈久,而愈可爱。间而出其所有,愈叩而愈无穷。呜呼!可谓纯明笃实之君子也。曾祖讳祜,祖讳杲,父讳序,赠尚书职方员外郎。三世皆不显。职方君三子:曰澹、曰涣,皆以文学举进士,而君少,独不喜学,年已壮犹不知书。职方君纵而不问,乡闾亲族皆怪之。或问其故职方君笑而不答君亦自如也年二十七始

大发愤谢其素所往来少年闭户读书为文辞。岁余,举进士再不中,又举茂才异等不中,退而叹曰:“此不足为吾学也。”悉取所为文数百篇焚之。益闭户读书,绝笔不为文辞者五六年,乃大究六经..百家之说,以考质古今治乱成败、圣贤穷达出处之际,

得其精粹,涵畜充溢,抑而不发。久之,慨然曰:“可矣!”由是下笔顷刻千言。其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盖其禀也厚,故发之迟;其志也悫①,故得之精。自来京师,一时后生学者皆尊其贤,学其文,以为师法。以其父子俱知名,故号老苏以别之。初,修为上其书,召试

紫微阁,辞不至。遂除秘书省校书郎。会太常修纂建隆以来礼书,乃以为霸州文安县主簿,使食其禄,与陈州项城令姚辟同修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方奏未报而以疾卒,实治平三年四月戊申..也。享年五十有八。天子闻而哀之,特赠光禄寺丞,敕有司具舟载其丧归于

蜀。治平四年十月壬申葬于彭山之安镇乡可龙里。君生于远方而学又晚成,常叹曰:“知我者唯吾父与欧阳公也。”然则非余谁宜铭?(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有删节)注:①悫:笃实。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或问

其故职/方君笑而不答/君亦自如也/年二十七始大发愤/谢其素所往来/少年闭户读书为文辞B.或问其故职/方君笑而不答/君亦自如也/年二十七始大发愤/谢其素所往来少年/闭户读书为文辞C.或问其故/职方君笑而不答/君亦自

如也/年二十七始大发愤/谢其素所往来/少年闭户读书为文辞D.或问其故/职方君笑而不答/君亦自如也/年二十七始大发愤/谢其素所往来少年/闭户读书为文辞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谋臣,参与谋划或善于出谋

划策的臣子。历史上著名的谋臣有姜子牙、管仲、范蠡等。B.讳,生曰“名”,死曰“讳”。连称则曰“名讳”,通用于生者及死者,含有尊敬之意。C.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是指经过儒家弟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D.戊申,干支之一,顺序为第

45个。例如:1968年为戊申年,那么下一个戊申年就是2028年。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中的“呜呼”和“悲夫”两语在文中各领出一层意思。“呜呼”,惜其有良策而不用;“悲夫”,哀其结果之惨。B.《六国论》选自苏洵所写的

《权书》中的一篇,这篇文章并不是单纯地评论古代的历史事件,而是借古讽今,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采取妥协苟安的外交政策。C.在至和、嘉祐年间,苏君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共同来到京城,翰林学士欧阳修得到了苏洵所写的二十二篇文章并推荐给朝廷。D.苏洵跟姚辟一起编成了《太常因革礼》,书

刚刚上奏朝廷没有得到答复就因病去世了。死前请求欧阳修为他写墓志铭。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2)间而出其所有,愈叩而愈无穷。(3)其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答案】10.D11.C12.D13.(1)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

久的威势所胁迫啊。(2)他间或拿出写的文章给人看,越是问他越是发现他的学问无穷无尽。唉!可以说是一位纯朴贤明忠厚老实的君子了!(3)文章奔放自如,思路开阖自如,必定达到深入细微的地方才停下来。【解析】【10题详解】本

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有人问他原因,职方君苏序只是笑笑而不回答,苏君也是依然如故。到27岁时才发奋努力学习,谢绝了先前交往的伙伴,关起门来读书写文章。职方君是苏序的官职,不能断开,排除AB;“少年”是“谢”(谢绝)的

宾语,不能断开,排除C。故选D。【11题详解】为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指经过儒家弟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错误,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不是儒家弟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死前请求欧阳修为他写墓志铭”错误,根据原文,常常叹息说:“了解我的人只有我的父亲和欧阳公啊!”既然如此,那么除了我谁还适合给他写墓志铭呢?苏洵只是叹息而不是请求,写墓志铭是欧阳修自主自愿的。故选D。【13题详解】本题

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为……所”,被……;“积威”,长时间形成的威严,势力。(2)“间”,间或;“叩”,发问。(3)“纵横”,奔放自如;“造”,达到。参考译文:甲文翻译: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

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饭也不能咽下去。真可悲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每日每月割让土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乙文翻译:蜀地有一个姓苏的君子,名洵,字明允,是眉州郡眉山县人。苏君的品行德义在家里修养而成,影响到家乡

,闻名于整个蜀郡已经很长时间了。在至和、嘉祐年间,苏君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共同来到京城,翰林学士欧阳修得到了苏洵所写的二十二篇文章并推荐给朝廷。文章流传出来以后,公卿士大夫争相传看。他的两个儿子都中了进士,而且都是很高的等次

,也都凭借文学才华被当时的人们称赞。眉山县在京城西南数千里以外的地方,一天之内父子三人由默默无名而轰动了整个京城,而苏氏的文章于是传遍全国。苏君的文章言辞雄辩,宏大雄伟,读他文章的人都感到惊异而想见到他,等见到他以后,发现他是一位温和似乎不善言谈的人,等与他相处以后才发现,跟他相处得越长,就

越感到他的可爱。他间或拿出写的文章给人看,越是问他越是发现他的学问无穷无尽。唉!可以说是一位纯朴贤明忠厚老实的君子了!苏君的曾祖父名叫苏祜,祖父叫苏杲,父亲叫苏序,朝廷追赠苏序尚书职方员外郎的官衔。这三代都没有在仕途上显耀。职方君苏序有三

个儿子:苏澹、苏涣,都凭借文学才华中了进士,而苏君最小,唯独(他)不喜欢学习,已经成人后还不知道读书。职方君苏序对他放任不管,乡邻和亲戚都感到奇怪。有人问他原因,职方君苏序只是笑笑而不回答,苏君也是依然如故。到27岁时才发奋努力学习,谢绝了先前交往的伙伴,关起门来读书写文章。一年后,去考进士连

考两次都没考中,又考秀才异等也没有考中,回家后感叹道:这些都不值得我学习。于是把自己先前写的数百篇文章全部拿来烧掉,闭门读书越发用功,有五六年时间不动笔写文章,于是深入地探究了六经和百家的学说,在探究古今安定动乱成功失败的经验和圣贤的人

仕途失意得意出仕隐居原因的时候,获得了它们的精华,涵养积蓄丰富,但抑制着不表达出来。这样很长时间后,自己感慨地说:可以了!顷刻之间下笔千言。文章奔放自如,思路开阖自如,必定达到深入细微的地方才停下来。大概是他禀赋深厚,所以

才华表现出来得晚;他的心志笃实,所以学到的东西精深。从他来到京城,一时之间,年轻人、求学者都尊崇他的贤能,学习他的文章,并当作典范来效仿。因为他们父子三人都很出名,所以称他老苏来区别他们。起初,我替他将书献

给朝廷,皇上召见他在紫微阁考试,他推辞没有去。于是任命他做秘书省校书郎。恰逢太常寺编纂建隆年间以来的礼书,就任命他为霸州文安县主簿,让他领取朝廷的俸禄,与陈州项城县令姚辟一起编纂礼书,编成了一百卷的《太常因革礼》。书编写好了以后,刚刚上奏朝廷还没有得到答复就因

病去世了,确切时间是治平三年四月戊申日,享年五十八岁。皇上听到消息后很悲伤,特地追赠他光禄寺丞的官衔,命令官吏准备船只运载他的灵柩回到四川。治平四年十月壬申日安葬在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苏君生在边远的地方而且又功成名就得很晚,常常叹息说:了解我的人只有我的父亲和欧阳

公啊!既然如此,那么除了我谁还适合给他写墓志铭呢?(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将进酒〔唐代〕李贺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帏绣幕围香风。吹龙笛,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况是青春日将暮,

桃花乱落如红雨。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注:鼍(tuó)鼓:用鼍皮制作的鼓。鼍:扬子鳄。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萧铙歌的曲调,这里意为“劝酒歌

”。此诗通过大胆诡异的想象力,直抒胸臆表达对人生苦短的哀叹。B.这首诗的前五句描写一幅奇丽熏人的酒宴图,场面绚丽斑斓,有声有色,给读者极强烈的感官刺激。C.作者写花瓣随风如雨而落,真是令人目眩神迷的美。但每一秒的美丽,都是以死亡

为代价的。何等奢侈的美丽。D.诗歌结尾笔锋突转,出人意料地出现了死意念和“坟上土”的惨淡形象,用人间乐事极力地反衬出死的可悲。15.请从艺术手法和思想感情两个方面鉴赏此诗与李白《将进酒》的不同之处。【答案】14.A15.艺术手法方面:意象选择不同;意境营造不同;抒情

方式不同。思想感情方面:李白悲壮,有信心和力量;李贺悲伤,是厌世和压抑。【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赏析的能力。A.“直抒胸臆表达对人生苦短的哀叹”错误,此诗借助场面描写(酒宴)、景物描写(桃花)、历史典故(刘伶)来抒发感情,而

非直抒胸臆。故选A。【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鉴赏诗歌艺术手法和思想内容的能力。艺术手法方面:意象上,李白的诗,意象为黄河、大海等奇伟的景象,再加上巨大的数额,都显示了盛唐诗歌的气势魄力。李贺的诗,意象多为珠、玉、花、雨、皓齿、细腰一类偏于细美之物。它的

场面热烈,色彩富丽,但由于结尾四句的反跌,热烈和富丽反而引向空虚和幻灭;意境及抒情方式上,李白的诗歌,一开始以比兴手法展现的是黄河由天而降,东奔大海的景象,使人震荡不安,而席间的饮者,不以散尽千金为可惜,不

以富贵圣贤为羡,痛饮狂歌,飞扬跋扈。其间用典抒情,直抒胸臆,要学曹植宴客,纵情欢虐;要烹羊宰牛,一饮三百杯;要卖掉五花马、千金裘换取美酒,销尽万古愁,这种诗境,显得壮浪纵情,气势磅礴。李贺之作倾向于描写,描绘的

是一个花天酒地的宴席……但它的描写所带来的效应不是使人精神越发外向,通向广阔的天地,而是让人更加颓废,外界的景象又以春天日暮、花落如雨和荒冢古墓为标志,沉重地压在与宴者心上。这样,就造成整个诗境的局促与压抑,与李白诗境的扩大开张,大异其趣;思想感情方面:在李白诗中,那雄伟奔放的

黄河,象征性地体现着诗人的精神,“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充满自信,对自己的高材和价值有充分的估计。诗中无论是悲秋还是欢乐,是愤郁还是自信,都以强有力的形式表现出来,绝不纤弱与气馁。它体现了不仅属于李白个人,同时也是属于盛唐时代的强大精神力量;李贺的诗反

映了诗人心理的沉闷窒塞,精神的软弱内倾。诗人以极为新艳的词语,描写了槽滴朱红的美酒,烹龙砲凤的佳肴的宴饮场面,充分表现了诗人在物欲驱使下心灵的追求,而在兴致似乎是最高最浓的的当儿,诗人心底上的浓厚阴影,暴露出李贺追求“终日酩酊醉”的思想逻辑,这与李白相比,心灵是孱弱

和灰暗的。李贺所追求的是一种麻醉,他有无穷无尽徘徊与生和死之间的忧虑和悲伤,与李白悲中见壮,虽然怀着万古愁,而仍对未来抱有充分信心是很不相同的。(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

部分。(1)李白《将进酒》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曹植痛饮为例,表现愤懑不平之情。(2)《阁夜》中作者由先贤写到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李凭箜篌引》中,使用

通感的艺术手法,直接描写乐声激越动听的是:“______,______。”(4)《虞美人》中表现物是人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苏幕遮》中将水中荷花的情态刻画得惟妙

惟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陈王昔时宴平乐②.斗酒十千恣欢谑③.卧龙跃马终黄土④.人事音书漫寂寥⑤.昆山玉碎凤凰叫⑥.芙蓉泣露香兰笑⑦.雕栏玉砌应犹在⑧.只是朱颜改⑨.水面清圆⑩

.一一风荷举【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昔、恣、谑、漫、寂寥、芙蓉、雕栏、砌。三、语言文字运用(17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北京的大街小巷,火树银花、张灯结彩,冬奥的雪

场冰面,银装素裹、。当春节的中国红与冬奥的冰雪色不期而遇,当奥林匹克运动和中国传统水乳交融,当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美美与共,必将催生出绚烂的文明之花。2022年2月4日是第24届冬奥会在北京开幕的日子,这一天恰逢“立春”,而“立春”是中国独有的计时方式二十四节气中第一个节气,尽管冰天雪地,中国

人却认为极寒中孕育着新的生机。于是本届冬奥会开幕式有了深度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惊艳创意。冬奥会开幕式上,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与历代文人墨客写下的的诗词相配,从“雨水”开始,然后是“惊蛰”“春分”“清明”

……一直到“立春”落定,二十四节气串起倒计时的整个过程,四季流转的灵动画面、优美诗句的古典浪漫和运动员矫健的身姿交相辉映,充满了诗情画意和激动神往的生命力。开幕式倒计时通过“立春三分钟”,以的方式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文化

的浪漫魅力和“一起向未来”的信念,它必将在奥运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晶莹剔透喜闻乐见一气浑成独一无二B.晶莹剔透脍炙人口一气呵成独一无二C.冰清玉洁脍炙人口一气浑成无与伦比D冰清玉洁喜

闻乐见一气呵成无与伦比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四季流转的灵动画面、优美诗句的古典浪漫和运动员矫健的身姿交相辉映,充满了诗情画意和生命力,令人激动神往。B.四季流转的灵动画面、古典浪漫的优美诗句和运动员矫健的身姿交

相辉映,充满了诗情画意和激动神往的生命力。C.四季流转的灵动画面、古典浪漫的优美诗句和运动员矫健的身姿交相辉映,充满了诗情画意和令人激动神往的生命力。D.四季流转的灵动画面、优美诗句的古典浪漫和运动员矫健的身姿交相辉映,充

满了诗情画意和令人激动神往的生命力。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17.B18.C19.①运用了拟人、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②让春节和冬奥会最典型的颜色“中国红”“冰雪色”“不期而遇”,

把春节和冬奥会拟人化,表达了双喜临门的喜悦之情;③三个“当”字引领的三个句子构成了排比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朗朗上口,能更好地表达出喜迎冬奥欢度春节的快乐;④把文明比作绚烂的花朵,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中外文化交流所催生出的文明的繁盛美好。【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

并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第一空,“晶莹剔透”,形容器物精致、光亮通明,可以透过光,常指各种宝石;“冰清玉洁”,形容高尚纯洁,比喻人的操行清白(多用于女子)。语境修饰的对象是冬奥的雪场冰面,强调冰面的通明,故选择“晶莹剔透”。第二空,“喜

闻乐见”,喜欢听,乐意看,形容很受欢迎;“脍炙人口”,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们都.称赞。语境修饰的对象是诗词,故选择“脍炙人口”。第三空,“一气浑成”,形容诗文首尾贯通,完满自然,不见雕凿;“一气呵成”,形容文章的气势首尾贯通;也形容完成整个工作的过程中不间断,不松懈。

语境指这个歌节目的过程连贯,故选择“一气呵成”。第四空,“独一无二”,没有相同的或没有可以相比的;“无与伦比”,没有能比得上的(多含褒义)。语境中说的是东奥开幕式倒计时的方式是独特的,故选择“独一无二”。故选B。【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波浪线的句子共有两处语

病:一是语序错误。“优美诗句的古典浪漫”与“四季流转的灵动画面”“运动员矫健的身姿”句式不一致,调整为“古典浪漫的优美诗句”。二是成分残缺。“激动神往”前应加上“令人”。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排比手法的运用。画线句子连用三个“当……”,构成排比,句式整齐,节

奏感强,朗朗上口,能更好地表达出喜迎冬奥欢度春节的快乐。拟人手法的运用。“中国红与冬奥的冰雪色不期而遇”,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春节和冬奥会以人的情态,表达了双喜临门的喜悦之情。比喻手法的运用。“必将催生出绚

烂的文明之花”,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文明”比作“绚烂的花朵”,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中外文化交流所催生出的文明的繁盛美好。(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5分)20.下图是一则公益平面广告,请简要点评这则广告创意及阐释其含义。人品+=食品良品【答案】把“食”拆成“人”和“良”,点出了食品安

全第一要提高商家的“人品”,即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第二在于食材要用质量过关的“良品”。【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和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的先要明确的是这是一则公益广告,题干要求简要分析这则公益广告的创意,作答时主要从手

法角度来点评。此则公益广告采用拆字组词的办法传达意思,把“食”拆成“人”和“良”两部分,一为“人”,一为“良”,那么本则公益平面广告,是要用这种方法点出要保证食品安全就必须提高人的“人品”和物的“良品”,即食品安全的第一要

素是商家的人品,及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第二要素市食品要用质量过硬的材料。四、写作(60分)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有一首歌这样唱道:“护身旁,站远方,有我啊,我的名字就是站立的地方,我的样子,就是明天的模样。”有我是一种境界。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

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由歌词引出“有我”的话题。“有

我”有主体意识,有自我意识,有个体的参与意识,肯定自身的存在价值,有责任心,有使命感,有担当意识,有奋斗精神,积极入世,愿为敢为。“有我”强调的是责任和担当,是为了他人和国家、社会而扛起重任,“有我是一种境界”。还可以进一步阐释为:意识到“我”是守护祖国和人民的“主人”,是创作明天的主体,“我的样

子,就是明天的模样”。从反面理解,“有我”不是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不是斤斤计较个人利益,不是一切行动为一己之私,而是“躬身入局,挺膺负责”,也就是要积极入世,承担使命。写作时可以先分析含义,“有我”指的是事业有我,担当有我,奋斗有我。进一步论述,“有我”要自觉克服“看客”心态,不当局外人,不置身事

外,“任其职、尽其责;在其位,谋其政”,保持奋发进取、有所作为、敢于担当的昂扬斗志,追求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还可以辩证思考,不把“有我”放大为“唯我”,行“有我”之名,干“唯我”之事。最后总结,“有我”是面对人

生、面对人民、面对国家时,要有我的责任,有我的担当,有我的奉献。总之,“有我是一种境界”。立意:1.躬身有我,青春无悔。2.当你需要时,有我。3.因为有我,未来可期。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5225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