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河北省唐山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精准解析】.doc,共(42)页,949.0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dc73c38ad5510af8c92c3514911a81e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唐山一中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自拟试题生物试卷一、单选题1.下列各项组合中,能体现生命系统由简单到复杂的正确层次的是()①某池塘中的一条鲫鱼②某池塘中的全部鱼类③某池塘中的全部鲫鱼④鲫鱼的表皮细胞⑤表皮细胞中的蛋白质分子和核酸分子⑥整个池塘⑦某池塘中的所有生物⑧鲫鱼的心脏⑨鲫鱼的血液⑩鲫
鱼的循环系统A.⑤④⑧⑨⑩①③②⑦B.⑤④⑨⑧⑩①③②⑦⑥C.④⑨⑧⑩①③⑦⑥D.④⑨⑧⑩①②⑦⑥【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生命系统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结构层次如下: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
圈,①某池塘中的一条鲫鱼属于个体层次,③某池塘中的全部鲫鱼属于种群层次,④鲫鱼的表皮细胞属于细胞层次,⑥整个池塘属于生态系统层次,⑦某池塘中的所有生物属于群落层次,⑧鲫鱼的心脏属于器官层次,⑨鲫鱼的血液属于组织层次,⑩鲫鱼的循环系统属于系统层次,而②某池塘中的全部鱼类、⑤表皮细胞中的蛋
白质分子和核酸分子不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故C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的相关知识。生命系统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结构层次如下: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其中细胞是生物体结构
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生命系统中最基本的结构层次。2.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是一个在科学探究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了耐人寻味的曲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德国科学家魏尔肖对细胞学说的补充是“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B.细胞学
说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的C.细胞学说认为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D.细胞学说阐明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答案】C【解析】【分析】细胞学说是由德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的,其内容为:(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
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的产物所构成;(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详解】A、德国科学家魏尔肖对细胞学说的补充是“所有
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A正确;B、细胞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的产物所构成,B正确;C、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不是细胞学说的内容,C错误;D、细胞学说指出动植物都由细胞构成,揭示了细胞的统一
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D正确。故选C。3.下列有关显微镜的叙述,错误的是①标本染色较浅,观察时应选用凹面反光镜和调大通光孔②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指物像的面积或体积的放大倍数③若转换高倍物镜观察时,需要先升高
镜筒,以免镜头破坏标本④显微镜下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虚像,若在视野中看到细胞质顺时针流动,则实际上细胞质就是顺时针流动的A.①④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答案】C【解析】【分析】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是:低倍镜下找到清晰的物像→移动装片将物像移至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换用高倍物镜→调节光
圈和反光镜,使视野亮度适宜→调节细准焦螺旋;显微镜放大倍数是指物像的长度和宽度的放大倍数;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的细胞质环流,物像环流方向与实际细胞质环流的方向一致。【详解】标本染色较浅时,应该调暗视野,即观察时应选用平
面反光镜和调小光圈,而通光孔大小是固定不变的,①错误;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指物像的长度和宽度的放大倍数,②错误;在换用高倍镜时,应直接移走低倍镜,换上高倍镜,不能提升镜筒,③错误;显微镜下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虚像,若在视野中看到细胞质顺时针流动,则实际上细胞质就是顺时针流
动,④正确。因此,以上说法中错误的有①②③,故选C。4.生物中脂质不可能具有的功能是()A.作为储能物质B.构成细胞膜等生物膜C.调节细胞代谢D.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答案】D【解析】【分析】脂质的种类及作用:脂肪:储能、维持体温;磷脂:构成膜(细胞膜
、液泡膜、线粒体膜等)结构的重要成分。固醇:维持新陈代谢和生殖起重要调节作用,分为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详解】A、作为能量的储存形式和运输形式的是脂肪,A正确;B、脂质中的磷脂可构成细胞膜等生物膜,B
正确;C、固醇类中的性激素可以作为信息分子,调节生命活动,C正确;D、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的为酶,本质是蛋白质或RNA,不是脂质,D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脂质的种类及其功能,只有考生识记脂质的种类即可正确答题,属于考纲
识记层次的考查。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5.下列关于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A.磷脂,DNA,ATP的组成元素不同B.淀粉,糖原,蔗糖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葡萄糖C.细胞中的无机盐大多数
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D.人体线粒体中的核酸彻底水解后可得到8种小分子【答案】D【解析】【分析】1、核酸、磷脂和ATP的组成元素都是C、H、O、N、P。2、细胞内的能源物质是糖类,储能物质是脂肪。3、核酸分为DNA、RNA两种,是细胞内
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蛋白质的生物合成、遗传和变异中有重要作用。【详解】A、DNA、磷脂和ATP的组成元素都是C、H、O、N、P五种元素,A错误;B、淀粉、糖原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葡萄糖,蔗糖由葡萄糖和果糖组成,B错误;C、细胞中的无机盐大多数以离子的形式存在,C错误;D、人体内的核酸包括DNA和
RNA2种,彻底水解后可得到磷酸、核糖和脱氧核糖、5种碱基(A、T、C、G、U),共8种物质,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组成细胞化合物及其这些化合物的元素组成、结构、作用等,属于基础题。6.从一动物
细胞中得到两类大分子有机物x、y,已知细胞中x的含量大于y,用胃液处理,x被分解而y不变。X含有化学元素N,有的还含有S,y含有化学元素N和P,它们与碘都没有颜色反应,细胞膜上有x而无y。下列有关x、y的叙述,错误的是()A.x可能是蛋白质B
.y的基本组成单位可能是核苷酸C.细胞膜上的x可能是载体D.只存在于细胞核中【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细胞膜成分的知识,属于考纲理解层次。胃液中含有胃蛋白酶,x被分解,说明x是蛋白质;y含有元素N和P,同时细胞膜上没有y,说明Y是核酸,细胞膜上蛋白质可
能是载体蛋白,核酸包括DNA和RNA,分别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详解】A、据分析可知,x可能是蛋白质,A正确;B、y可能是核酸,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B正确;C、载体的本质是蛋白质,细胞膜上的x可能是载体,C正确;D、x、y可能存在于细胞核,也可能存在于线粒体中,D
错误;故选D。7.细胞之间通过信息交流,保证细胞间功能的协调。关于细胞间信息交流的说法错误的是()A.B细胞与乙细胞上受体化学本质都是糖蛋白B.图2可以表示精子与卵细胞的识别C.细胞膜上的受体是细胞间信息交流必不可少的结构D.激素随血液运输
到全身各处,与靶细胞的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结合,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细胞膜外侧的受体化学本质都是糖蛋白,有专一性识别并结合信息分子作用,传递给细胞相关信息,A正确。图2可以表示细胞与细胞之间通过细胞膜的直接接触和识别作用结合,B正确。细胞间信息交流方式除了通过细胞膜受体识别信
息分子,还可以通过细胞间通道进行,如植物细胞的胞间连丝,C错。激素通过血液运输,与靶细胞的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结合,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调节相关生命活动,D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细胞信息传递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
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8.如图中有Ⅰ、Ⅱ、Ⅲ、Ⅳ四类细胞的结构模式,据图判断正确的是()A.图中只有Ⅲ无染色体,遗传物质主要为DNAB.四类细胞共有的膜结构是细胞膜与核糖体膜C.Ⅰ、Ⅱ、Ⅳ中的②结构均能氧化葡萄糖合成ATPD.含有色素的细胞器是④和⑤
,光镜下看不到Ⅱ的染色体【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Ⅰ含有中心体,不含细胞壁,属于动物细胞;Ⅱ不含中心体、含有叶绿体、液泡和细胞壁,属于高等植物细胞;Ⅲ是原核生物中的细菌;Ⅳ含有中心体和细胞壁,属于低等植物细胞;图中结构①~⑥
依次是:内质网、线粒体、中心体、叶绿体、液泡和高尔基体。【详解】A、图中只有III无染色体,属于细胞生物中的原核生物,其遗传物质就是DNA,A错误;B、核糖体没有膜结构,B错误;C、Ⅰ、Ⅱ、Ⅳ中的②结构表示线粒体,葡萄糖首先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成丙酮酸才能进入线粒体中进一步分解,即线粒体不
能直接氧化葡萄糖,C错误;D、含有色素的细胞器是④液泡和⑤叶绿体,属于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再继续分裂,因此无法观察染色体,D正确。故选D。9.科学家在利用无土栽培法培养一些名贵花卉时,培养液中添加了多种必需元素,其配方如下:离子K+Mg2+Ca2+NO3-H2PO3-
SO42-Fe2+培养液浓度(mmol/L)10.251210.251其中植物根细胞吸收量最少的离子是A.Fe2+B.SO42-C.Mg2+D.H2PO3-【答案】A【解析】【分析】组成细胞的元素根据含有不同分为大量元素、
微量元素,大量元素包括C、H、O、N、P、S、K、Ga、Mg等,微量元素包括Fe、Mn、B、Zn、Mo、Cu等。【详解】A、Fe属于微量元素,因此是植物根细胞吸收量最少的离子,A正确;B、S、O是大量元素,B错误;C、Mg是大量元素,C错误;D、H、P、O是大量元素,D错误。故选A。10.关于细胞
核的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核是细胞的代谢中心B.代谢旺盛的细胞,核孔数目较多C.核孔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D.细胞核是储存遗传信息的主要场所【答案】A【解析】细胞核是细胞的代谢控制中心,A项错误;代谢旺盛的细胞,细胞核合成的大量RNA需要通
过核孔进入细胞质,核孔数目较多,B项正确;核孔是大分子物质如RNA、蛋白质等进出细胞核的“通道”,C项正确;DNA主要位于细胞核中的染色体上,DNA中储存有遗传信息,D项正确。11.下列有关生物体内酶的叙述,正确的()A.酶在完成催
化作用后立即失活B.低温是通过破坏酶的空间结构而使其活性下降C.利用淀粉和淀粉酶验证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实验结果应用碘液检测,而不用斐林试剂D.酶为反应过程供能从而降低反应活化能【答案】C【解析】【分析】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能力的有机物,
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远远高于无机催化剂)、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的进行)、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在最适条件下,酶的催化活性是最高的,低温可以抑制酶的活性,
随着温度升高,酶的活性可以逐渐恢复,高温、过酸、过碱可以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使酶永久性的失活),据此分析解答。【详解】A、酶可以多次重复利用,A错误;B、低温使酶的活性降低,但不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B错误;C、该实验的
自变量为温度,而斐林试剂需要水浴加热,因此检验时用碘液比斐林试剂更合理,C正确;D、酶降低反应活化能,但不能为反应过程供能,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酶的概念以及酶的特性,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12.下列代谢活动一定发生在细胞器中的是
()A.酶促反应B.水在光下分解C.丙酮酸的氧化分解D.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多肽【答案】D【解析】【分析】1、酶促反应是酶催化的化学反应,水在光下分解称为水的光解是光合作用的一个步骤,丙酮酸彻底氧化分解时有氧呼吸第二阶段,氨基酸脱水缩合是形
成多肽的步骤。2、原核生物只有1种细胞器:核糖体。【详解】A、在细胞外(内环境)、细胞质基质和原核细胞的细胞质中都有酶促反应,A错误;BC、原核细胞没有叶绿体和线粒体,也可以发生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BC错误;D、不管是真核细胞还是原核细胞,氨基酸脱水缩合发生在核糖体上,D正确。故选D。【点睛】本
题考查生理反应的场所,重点是区分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结构,虽然原核细胞结构简单,没有叶绿体和线粒体,但也能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13.多糖、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都是由许多单体连接而成的,因而被称为单体的多聚体。下列有关上述单体与多聚体的叙述,错误的是()A.单体有些能发生水解B.单
体以碳链为骨架C.多聚体都以碳链为基本骨架D.单体进入细胞的方式都是主动运输【答案】D【解析】【分析】多糖、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都是由许多基本组成单位(单体)连接而成,多糖的单体是单糖,蛋白质的单体是氨基酸,核酸的单糖是核苷酸。【详解】A、组成多聚体的单体有些
能发生水解,如核酸的单体,彻底水解的产物是磷酸、碱基和五碳糖,A正确;BC、每一个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由许多单体连接成多聚体,BC正确;D、单体如葡糖糖进入红细胞是协助扩散,D错误。故
选D。【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单体与多聚体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14.细胞呼吸是细胞重要的生命活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动物细胞细胞呼吸中,CO2的产生量和O2的消耗量相等,则该细胞没有发生无氧呼吸B.酵母菌细胞呼吸
的底物是葡萄糖,CO2的产生量和O2的消耗量之比在1和4/3之间,则有氧呼吸分解葡萄糖比无氧呼吸多C.酸奶、果酒、使用透气的创可贴、中耕松土都利用了细胞呼吸的原理D.细胞呼吸过程中每个阶段不都有ATP的合成【答案】A【解析】【分析】1、糖类和
脂肪均由C、H、O三种元素组成,氧化分解产生CO2、H2O,同时释放能量.但脂肪中氢的含量远远高于糖类,因此进行有氧呼吸时,脂肪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小于吸收的氧气量。2、无氧呼吸:。有氧呼吸:。3、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1)种植农作物时,疏松土壤能促进根细胞有氧呼吸,有利于根细胞对矿质离子的主动吸收
。2)利用酵母菌发酵产生酒精的原理酿酒,利用其发酵产生二氧化碳的原理制作面包、馒头。3)利用乳酸菌发酵产生乳酸的原理制作酸奶、泡菜。4)稻田中定期排水可防止水稻因缺氧而变黑、腐烂。5)皮肤破损较深或被锈钉扎伤后,破伤风芽孢杆菌容易大量繁殖,引起破伤风。6)提倡慢跑
等有氧运动,是不致因剧烈运动导致氧的不足,使肌细胞因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引起肌肉酸胀乏力。7)粮食要在低温、低氧、干燥的环境中保存。8)果蔬、鲜花的保鲜要在低温、低氧、适宜湿度的条件下保存。【详解】A、动物
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只有乳酸,没有CO2,所以细胞呼吸中,CO2的产生量和O2的消耗量相等时,则该细胞可能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A错误;B、酵母菌细胞呼吸的底物是葡萄糖,如果只进行有氧呼吸,则CO2的产生量和O2
的消耗量之比为1,如果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强度相等,则CO2的产生量和O2的消耗量之比等于4/3,因此比值在1和4/3之间时,有氧呼吸分解葡萄糖比无氧呼吸多,B正确;C、酸奶(乳酸菌的无氧呼吸)、果酒(酵母菌的无氧呼吸)、使用透气的创可贴、中耕松土都
利用了细胞呼吸的原理,C正确;D、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没有能量的释放,因此没有ATP的产生,D正确。故选A。【点睛】判断细胞呼吸类型的五大方法(以葡萄糖为底物):(1)产生CO2量=消耗O2量→有氧呼吸。
(2)不消耗O2,产生CO2→无氧呼吸(酒精发酵)。(3)释放CO2量>吸收O2量→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酒精发酵)。(4)不吸收O2,不释放CO2→乳酸发酵或细胞已经死亡。(5)有水生成一定是有氧呼吸,有二氧化碳生成一定
不是乳酸发酵。15.一红色月季花瓣制成两组相同的临时装片,分别浸润在甲乙两种溶液中,测得液泡直径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甲溶液中的溶质分子在2min后开始进入细胞B.甲溶液中细胞体积与液泡体积的变
化量相等C.2~6min乙溶液中细胞的吸水能力逐渐增大D.乙溶液的浓度大于甲溶液的浓度【答案】C【解析】【分析】成熟的植物细胞吸水或失水的原理是渗透作用,分析题图曲线可知,处于乙溶液中的月季花瓣细胞,液泡的直径逐渐减小,说明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失水,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乙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
处于甲溶液中的洋葱表皮细胞的液泡直径先减小,然后增加,说明细胞处于甲溶液中先发生质壁分离,然后又发生质壁分离复原,该过程中细胞先失水,然后又吸水。【详解】A、甲溶液中的溶质分子从一开始就不断进入细胞,在2min时细胞液的浓度大于甲溶液的浓度,A错误;B、植物细胞细胞壁的伸缩性小,原生质层的
伸缩性大,因此细胞体积的变化量小于液泡体积的变化量,B错误。C、2-6min乙溶液中细胞逐渐渗透失水,细胞液的浓度不断增大,细胞的吸水能力逐渐增大,C正确;D、分析题图可知,在2分钟之前,处于甲溶液中的月季花瓣细胞液泡的直径减小的速度更快,因此甲溶液浓度大,D错误。故选C。【点睛】细胞和外界
溶液浓度差越大,单位时间内细胞吸水或失水越多;如果溶质分子可以进入细胞,则细胞会发生质壁分离后的复原。16.已知酸和淀粉酶都能促进淀粉分解,而碱不能。下图为某生物兴趣小组在不同pH条件下测定淀粉酶对淀粉的分解作用的实验结果。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pH为3和9时,淀粉酶的活性不同B.pH为11
时,淀粉酶的活性完全丧失C.先将淀粉与淀粉酶溶液混合,再调节各组混合液的pHD.试管中溶液的pH由13调为7后,淀粉含量明显减少【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柱形图:图示为同学探究不同pH条件下淀粉酶对
淀粉的分解作用的实验结果图,由图可知pH为7时,淀粉酶的活性最高;pH在3~7时,随着pH的升高,酶活性逐渐增强;pH在7~11时,随着pH的升高,酶活性逐渐降低;pH达到13时,酶已经变性失活。【详解】A、pH为3和9时,虽然淀粉剩余量相同,但在酸性条件
下,淀粉会发生分解,碱性条件下淀粉不分解,所以pH为9时,酶的活性大于pH值为3,A正确;B、pH为11时,1h后淀粉剩余量相对值小于1.0,说明淀粉酶的活性没有完全丧失,B错误;C、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时,应该对酶进行调节pH后,再将酶和底物混合,C
错误;D、分析题图可知,pH为13时,淀粉酶已经完全丧失活性,将pH由13调为7后,淀粉酶的活性不会恢复,淀粉含量不会明显减少,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在理解pH对酶活性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特别注意酸性环境下淀粉也可以发生分解这个条件,因此pH也会影响淀粉
的分解。17.如图表示真核生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下列与此相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图中物质甲表示蛋白质,物质乙表示磷脂,丙的功能特性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B.①②都含有DNA、RNA、蛋白质和磷脂等成分C.③④⑥均具有单层膜结构,且膜成分相似D.小分子物质及脂溶性物质跨过丙结构方向
是一定的,即从该分子多的一侧移向该分子少的一侧【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甲是蛋白质,乙是磷脂;①能进行光合作用,是叶绿体,②是动力工厂,是线粒体,③是蛋白质的运输通道,是内质网,④与植物细胞壁的形成有关,是高尔基体,⑤与植物细胞渗透吸水有关,是液泡,⑥是酶的仓库,为溶酶体。【详解
】A、分析题图可知,甲由C、H、O、N组成,乙的组成元素是C、H、O、N、P,二者是单位膜的组成成分,因此甲是蛋白质,乙是磷脂,丙是生物膜,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功能特点是具有选择透过性,A错误;B、①②分别是叶绿体和线粒体,都具有DNA、RNA、蛋白质和磷
脂等成分,且都能产生ATP,B正确;C、③④⑤分别是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都是单层膜结构的细胞器,且膜的主要成分都是脂质和蛋白质,C正确;D、小分子物质及脂溶性物质穿膜的方式为自由扩散,故跨过丙结构方向是一定的
,即从该分子多的一侧移向该分子少的一侧,D正确。故选A。18.某超市有一批过保质期的酸奶出现涨袋现象。酸奶中可能含有的微生物有乳酸菌、酵母菌等。据此分析涨袋现象的原因合理的是()A.涨袋可能是由于乳酸菌进行有氧呼吸产生大量二氧化碳
造成的B.涨袋是可能由于乳酸菌进行无氧呼吸造成的C.如果涨袋的酸奶中有酒味,说明可能是酵母菌的无氧呼吸造成的D.只要酸奶包装盒密封完好,就不会出现涨袋的现象【答案】C【解析】【分析】在无氧的条件下,酵母菌发酵分解葡萄糖能产生酒精,酸奶是以鲜牛奶为原料,加入乳酸菌发酵而成
,牛奶经乳酸菌的发酵后使原有的乳糖变为乳酸.【详解】A、乳酸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不产生二氧化碳,A错误;B、乳酸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不产生二氧化碳等气体,B错误;C、无氧条件下,酵母菌发酵分解葡萄糖能产生酒精,C正确;
D、酸奶中含有的微生物有乳酸菌、酵母菌等,酸奶包装盒密封完好,但无氧条件下,酵母菌发酵分解葡萄糖能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会出现涨袋的现象,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时首先要抓住题干的信息“酸奶中可能含有的微生物有乳酸菌、酵母菌”,再
根据酵母菌和乳酸菌发酵过程及产物,分析各选项。19.2019新年伊始是乙型流感的高峰期,而奥司他韦是最著名的抗流感药物之一,其抗感机理是抑制流感病毒表面的一种糖蛋白酶--神经氨酸酶活性,从而阻止病毒颗粒从被感染的细胞中释放。下列与此病毒及神经氨酸酶的相关叙述
,正确的是()A.神经氨酸酶的单体是核糖核苷酸和氨基酸B.病毒表面的神经氨酸酶是在宿主细胞内合成的C.奥司他韦可直接杀死乙型流感病毒D.神经氨酸酶中的氨基酸数量可用双缩脲试剂鉴定【答案】B【解析】【分析】病毒的生活史包括吸附在宿主表面,将核酸注入宿主细胞,合成核酸和蛋白质结构,从宿
主细胞释放共四个步骤,而奥司他韦阻止病毒颗粒从被感染的细胞中释放。从这个信息中来理解该药物的抗感原理。【详解】A、神经氨酸酶的本质是蛋白质,所以其单体是氨基酸,A错误;B、病毒没有独立生存的能力,所以其蛋白质都是在宿主细胞内合成,B正确;C、
奥司他韦是阻止病毒颗粒从被感染的细胞中释放,防止感染其他细胞,而不是直接杀死病毒,C错误;D、蛋白质可以用双缩脲试剂定性鉴定,但不能确定氨基酸的个数,D错误。故选B。【点睛】该题要求学生能够在理解病毒没
有独立生存能力和病毒生活史的基础上来理解奥司他韦的抗感原理。20.下列各组物质中,由相同种类元素组成的是()A.胆固醇,脂肪酸、脂肪酶B.性激素,生长激素,胰岛素C.氨基酸、核苷酸、丙酮酸D.淀粉、脂肪、糖原【答案】D【解
析】【分析】本题是考查糖类、蛋白质、脂质、核酸的元素组成的题目,糖类的元素组成是C、H、O,蛋白质的元素组成是C、H、O、N等,不同类的脂质的元素组成不同,脂肪和固醇的元素组成是C、H、O,磷脂的元素组成是
C、H、O、N、P,核酸的元素组成是C、H、O、N、P。【详解】A、脂肪酶的本质的蛋白质,元素组成是C、H、O、N,胆固醇和脂肪酸无N,A错误;B、性激素属于固醇,元素组成是C、H、O,生长激素和胰岛素属于蛋白质类激素,其元
素组成是C、H、O,N等,三者元素组成不同,B错误;C、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元素组成是C、H、O、N,核苷酸是核酸的基本单位,元素组成是C、H、O、N、P,丙酮酸是糖酵解的产物,元素组成是C、H、O,三者
元素组成不同,C错误;D、淀粉、脂肪、糖原元素组成都是C、H、O,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糖类、脂质的分类和元素组成,蛋白质和核酸的基本单位和元素组成,分析出脂肪酶、性激素、生长激素、胰岛素的本质和丙酮酸的来源是解题的关键。21
.下列有关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的叙述,正确的是A.血红蛋白、酶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均呈紫色B.核糖体、染色体、酶都可能含有五碳糖C.蛋白质在细胞膜上的分布是对称的D.动、植物形成ATP的途径分别是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答案】B【解析】【分析】1、细胞膜主要由蛋白质和磷脂构成,有些蛋白质
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蛋白质部分嵌入磷脂双分子层,有的蛋白质横跨磷脂双分子层,因此蛋白质在细胞膜上的分布是不均匀、不对称的。2、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在细胞内外都起作用,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为RNA。【详解】A
、有些酶是RNA,不能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紫色,A错误;B、核糖体含rRNA,染色体含DNA,有些酶是RNA,故它们都可能含有五碳糖,B正确;C、细胞膜的蛋白质有些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嵌入磷脂双分子层,有的横跨磷脂双分子层,因此蛋白质在细胞膜上的分布
是不均匀、不对称的,C错误;D、动物通过呼吸作用形成ATP,植物通过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形成ATP,D错误。故选B。22.植物细胞可以渗透吸水或失水,将带“皮”的细嫩的茎纵切后插入两烧杯中,如下图所示。(甲为0
.3g/mL的蔗糖溶液)已知b侧的细胞壁比a侧的细胞壁薄,易伸展,判断30min后可能出现的形状是()A.B.C.D.【答案】D【解析】【详解】在甲烧杯中,外界溶液为0.3g/L的蔗糖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由于b侧细胞壁易伸展,嫩茎向b侧弯曲;在
乙烧杯中,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吸水,嫩茎向a侧弯曲。故选D。23.某同学用形态和生理状况相似的某植物叶片下表皮细胞为材料,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过程中相关细胞都保持生理活性,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组别abcdef蔗糖溶液浓度(g/mL)0.250.3
00.350.400.450.50实验前细胞长度/实验后细胞长度0.700.800.901.051.101.15A.6组实验中,表皮细胞都能发生渗透作用,出现吸水或失水现象B.试验后,c组液泡中的溶质浓度大于b组C.随着蔗糖溶液浓度的提高,表皮细胞长度先变短再保持不变最后变长D.细
胞在实验前后长度不变的蔗糖浓度介于0.35-0.40g/mL之间【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实验前与实验后的比值<1,说明细胞吸水膨胀,即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实验前与实验后的比值>1,说明细胞失水皱缩,即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
度。【详解】A、实验前与实验后的比值<1,说明细胞吸水膨胀;实验前与实验后的比值>1,说明细胞失水皱缩,A正确;B、根据表中数据可知,c组实验前与实验后的比值比b组大,说明c组比b组吸收的水多,由于开始时细胞液的浓度相同,试验后,c组液泡中的溶质浓度大于b组,B正确;C、根据表中数据可知,随着蔗糖
浓度的升高,实验前与实验后的比值先变小后变大,说明细胞先吸水膨胀,后失水皱缩,细胞的长度先变大后变小后保持不变,C错误;D、根据表中数据可知,蔗糖浓度为0.35g。ml−1时,实验前与实验后的比值<1,说明细胞吸水,即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在0.40g。ml−1时,实
验前与实验后的比值>1,说明细胞失水,即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因此细胞液的浓度在0.35~0.40g。ml−1之间,D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内容,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能力。24.盐
碱地中生活的某种植物,其细胞的液泡膜上有一种离子泵,能将细胞质基质中的Na+逆浓度梯度运入液泡从而降低Na+对细胞质基质中酶的伤害。下列有关推测不正确的是A.该离子泵作用的结果使细胞液中的Na+浓度降低从而保护了有些酶B.该离子泵作用的结果提高了植物的
耐盐性C.该离子泵工作时会伴随ATP的水解D.加入蛋白质变性剂可能会降低该植物细胞的吸水能力【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关键要从题中获取信息,题中指出“细胞的液泡膜上有一种载体蛋白,能将细胞质基质中的Na+逆浓度梯度运入液泡”,这完全符合主动运输的特点,从而增大了细胞液
的浓度,是植物细胞的吸水能力增强,而适应盐碱环境。【详解】A、该离子泵作用的结果使细胞质基质中的Na+浓度降低从而保护了有些酶,故A错误;B、由于该载体蛋白的作用,液泡内Na+浓度增大,有利于吸水,从而提高了植物的耐盐性,故B正确;C、细
胞的液泡膜上的载体蛋白能逆浓度运输Na+,说明Na+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主动运输需要ATP供能,故C正确;D、由于该载体蛋白的作用,提高了细胞液的浓度,可以增强细胞的吸水能力,如果抑制该载体蛋白的作用,植物细胞吸水
能力降低,故D正确。故选A。25.下面的数学模型能表示的生物学含义是A.人体红细胞中K+吸收速率随O2浓度变化的情况B.萌发的种子中自由水与结合水比值随时间变化的情况C.酶促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变化的情况D.质壁分离和复原过程中细胞的吸水能力【答
案】B【解析】【分析】本题是对自由水含量与细胞新陈代谢的关系、酶促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的关系、主动运输与氧气浓度的关系的综合性考查。【详解】人体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线粒体,不进行有氧呼吸,K+吸收量与氧气浓度无关,与图不符,A错误;萌发的种子中自由水含量逐渐增加,符合题图
曲线,B正确;底物浓度为0时,反应速率也是0,因此曲线的起点应该是原点,与题图不符,C错误;细胞质壁分离复原过程中,细胞不断吸水,吸水能力逐渐减小,与题图不符,D错误;故选B。【点睛】对自由水含量与细胞新陈代谢的关系、酶促
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的关系、主动运输与氧气浓度的关系的理解及建构科学、合理的曲线模型是解题的关键。本题易错点拨:根据植物细胞的渗透作用原理,植物细胞是否失水或吸水,与植物细胞液的浓度和细胞周围水溶液的浓度有关,当蔗糖溶液浓度大于植物细胞液浓度时,细胞质壁分离,细胞不断失水,所以吸水能力逐渐增
强;当蔗糖溶液浓度小于植物细胞液浓度时,细胞质壁分离复原,细胞又不断吸水,所以吸水能力逐渐减小。26.如图表示某生物膜结构及其发生的部分生理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题图所示膜结构为叶绿体内膜B.
a侧为叶绿体基质,其中含有少量DNAC.甲表示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最高的是叶绿素aD.题图所示过程为光反应,该过程不需要酶的催化【答案】B【解析】【分析】识图分析可知,图中的生物膜能够吸收光能将水光解,生成氧气和还原剂氢,同时合成ATP,即发生了光合作用中
的光反应,则该图为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图中甲为色素分子,乙为ATP合成酶。【详解】因题图所示过程需要光照,故该过程为光反应,场所为叶绿体类囊体膜,A错误;光反应生成的ATP进入叶绿体基质参与碳反应,故a侧为叶绿体基质,叶绿体基质中含有少量DNA,B正确;在层析
液中溶解度最大的色素是胡萝卜素,C错误;光反应过程需要酶的参与,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光合作用的知识点,要求学生能够正确识图分析判断图中发生的生理反应是解决该题的重点,要求学生掌握光合作用的反应过程,理解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中具体发生的物质变化,
掌握叶绿体的结构组成及其物质分布,这是该题考查的重难点。27.图1为的结构,图2为与相互转化的关系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图1中的五碳糖为脱氧核糖B.图1中A代表腺苷,b、c为高能磷酸键C.图2中反应向右进行时,图1中c键断裂并释放能量D.图2中反应向左进行时,能量只能来自呼吸作用【答案
】C【解析】【详解】AB、图1的A代表腺嘌呤,其五碳糖为核糖,b、c为高能磷酸键,A、B错误;C、图2中反应向右进行时,表示ATP水解成ADP和Pi,远离A的高能磷酸键断开,即图1中的c键断裂并释放能量,C正确;D、图2中ADP转化为ATP的能量可来自光合作用吸收的光能或呼吸作用释放
的有机物中的化学能,D错误;故选:C。28.如图是某同学利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做“植物细胞的吸水与失水”实验中所观察到的细胞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2、4组成了细胞的原生质层B.图中细胞正处于质壁分离状态,此时6处
溶液的浓度大于7处C.该细胞也是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的良好材料,实验中可观察到3被染成绿色D.图中7是细胞液,在细胞发生质壁分离过程中,其吸水能力逐渐增强【答案】D【解析】【分析】据图分析,1表示细胞壁,
2表示细胞膜,3表示细胞核,4表示液泡膜,5表示细胞质,6表示细胞壁和细胞膜之间的外界溶液,7表示细胞液。【详解】A、原生质层由2细胞膜、4液泡膜、5细胞质组成,A错误;B、若6处的浓度大于7处的浓度,细胞发生质壁分离;若6处的浓度小于7处的浓度,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若6处的
浓度等于7处的浓度,细胞吸水和失水处于动态平衡,B错误;C、该细胞由紫色的大液泡,不利于DNA和RNA染色后的观察,C错误;D、图中7是细胞液,在细胞发生质壁分离过程中,细胞不断失水,细胞液浓度升高,则其吸水能力逐渐增强,D正确。故选D。29.测得油菜种子在出土前,以脂肪为底物氧化分
解消耗的O2与产生的CO2的比为1,原因是该种子A.仅进行有氧呼吸B.同时进行有氧和无氧呼吸C.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D.仅进行无氧呼吸【答案】B【解析】【分析】脂肪中H与O的比值较高,如果是以脂肪为底物进行有
氧呼吸,消耗O2的量要大于产生CO2的量。无氧呼吸不消耗氧气,但可以产生二氧化碳。所以以脂肪为底物氧化分解消耗的O2与产生的CO2的比为1,可说明种子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详解】油菜种子在出土前是黑暗环境,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以脂肪为底物的无氧呼吸不消耗氧气;如果只有有氧呼吸,则氧化分解消耗的02与产生的C02的比应该大于1;根据以脂肪为底物氧化分解消耗的O2与产生的CO2的比为1,可知该种子在测试条件下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综上分析,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本
题考查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中物质量的关系,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0.在a,b,c,d条件下,测得某植物种子萌发时二氧化碳和氧气体积变化的相对值如表所示.若底物是葡萄糖,则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条件abcd二氧化碳释放量10758氧气吸收量024
8A.a条件下,呼吸产物除了二氧化碳外还有酒精B.d条件下,产生的二氧化碳全部来自线粒体C.c条件下,无氧呼吸比有氧呼吸分解的葡萄糖多D.b条件下,有氧呼吸比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少【答案】C【解析】【详解】在a条件下,不吸收氧气,说明不进行有氧呼吸,只
进行无氧呼吸,由于无氧呼吸释放二氧化碳,说明还有酒精的产生,A正确;d条件下只进行有氧呼吸,所以产生的二氧化碳全部来自线粒体,B正确;c条件下,无氧呼吸弱,有氧呼吸分解的葡萄糖比较多,C错误;b条件下,由于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消耗的氧气的量相等,都是2,所以无氧
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就是7-2=5,所以b条件下,有氧呼吸比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少,D正确。【点睛】计算规律:(1)不消耗O2,释放CO2-----只进行无氧呼吸(2)酒精量等于CO2------只进行无氧呼吸(3)CO2释放量等于O2吸收量-----只进
行有氧呼吸(4)CO2释放量大于O2吸收量----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多余的CO2来自无氧呼吸(5)酒精量小于CO2释放量------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的CO2来自有氧呼吸。31.下列有关细胞内物质含量比
值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内结合水/自由水含量的比值,种子萌发时比体眠时高B.人体细胞内22OCO含量的比位,线粒体内比细胞质基质高C.突然停止光照时叫绿体中NADP+/NADPH比值升高D.质壁分离复原过程中细胞液/细
胞外溶液浓度比值升高【答案】C【解析】【分析】1、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越大,细胞代谢越旺盛,抗逆性越差,反之亦然。2、人体细胞内二氧化碳的运输是由线粒体运输到细胞质基质,二氧化碳的运输是自由扩散,因此线粒体内二氧化碳浓度高于细胞质基质,氧气由细胞质基质通过
自由扩散运输到线粒体,因此细胞质基质中氧气的浓度大于线粒体。3、在光照等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停止光照时,短期内暗反应照常进行,对NADPH利用照常进行,NADPH减少,NADP十增多,NADP十/NADPH比值升高。【详解】A、种子萌
发时,细胞代谢活动旺盛,结合水与自由水的比值低,A错误;B、由分析可知,细胞质基质中氧气浓度高、二氧化碳浓度低,线粒体中氧气浓度低、二氧化碳浓度高,因此细胞内O2/CO2的比值,线粒体内比细胞质基质低
,B错误;C、突然停止光照时,短期内暗反应照常进行,对NADPH利用照常进行,NADPH减少,NADP十增多,NADP十/NADPH比值升高,C正确;D、质壁分离复原过程中,细胞吸水,细胞液浓度减小,细胞外溶液浓度升高,细胞液/细胞外溶液浓度比值下降,D错误。故选C。【点睛】
本题的知识点是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与细胞代谢的关系,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关系、物质变化,有氧呼吸过程中物质变化,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学会应用相关知识进行推理、判断。32.如图为某激素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示意图(其中物质X代表氨基酸,a
、b、c、d、e表示细胞结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图中a、b、c、d依次表示内质网、高尔基体、囊泡、细胞膜B.图中a、b、c中分别进行的是脱水缩合、蛋白质加工和运输过程C.图中e内,丙酮酸彻底氧化分解产生CO2的过程中没有O2参加D.该过程不在原核细胞中进行,因为原核细胞中无a、b、c、
d、e等结构【答案】C【解析】【分析】题图分析:图示表示分泌蛋白的分泌过程。A表示核糖体,是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的场所;b表示内质网,是蛋白质加工的场所;c表示高尔基体,能够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
工、分类和包装;d表示细胞膜,依靠细胞膜的流动性将分泌蛋白分泌出去;e表示线粒体,是细胞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在分泌蛋白分泌过程中依靠线粒体供能。【详解】A、据分析可知:图中a、b、c、d依次表示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A错误;
B、图中a、b、c中分别进行的是脱水缩合、蛋白质加工和再加工过程,B错误;C、图中e内,丙酮酸彻底氧化分解产生CO2的过程属于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该过程中没有O2参加,C正确;D、该过程不在原核细胞中进行,因为原核细胞中无b、c、e结构,原核细胞存在a核糖体,D错误;
故选C。【点睛】辨析题图中各个字母的含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另注意辨析细胞结构和细胞器所示范围的不同。33.以下关于生物科学史的叙述中,描述正确的是()A.桑格和尼克森指出所有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B.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以核糖核苷酸为基本单位的物质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C.欧
文顿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D.普利斯特利的实验证明了植物可以更新小鼠呼吸或者蜡烛燃烧产生的CO2【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生物膜研究的前沿信息,要求考生识记了解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掌握不同科学家进行的实验以及得出的实
验结论,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详解】A、桑格和尼克森提出了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A错误;B、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以核糖核苷酸为基本单位的物质(RNA)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B正确;C、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C错误
;D、普利斯特利通过实验证明植物能更新空气,但并未说明更新了哪种成分,D错误。故选B。34.提取和分离绿叶中色素的正确顺序是()A.剪碎绿叶→研磨→过滤→画滤液细线→纸层析B.剪碎绿叶→研磨→加SiO2、CaCO3→过滤→画滤液细线→纸层析C.剪碎绿叶→研磨→滤纸过滤→色素滤液→画滤液细线→纸层
析D.剪碎绿叶→研磨→过滤→滤液→画滤液细线→铅笔画线→纸层析【答案】A【解析】提取和分离绿叶中色素的正确操作是:剪碎绿叶→研磨→过滤→画滤液细线→纸层析,A项正确,B、C、D三项均错误。【考点定位】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35.同位素可分为放射性同位素和稳定性同
位素。放射性同位素可被探测仪器检测到特征射线,从而追踪被标记的元素或化合物在体内或体外的位置、数量及其转变等;稳定性同位素如18O、13C、15N等不释放射线,但可以利用其与普通相同元素的质量之差,通过仪器测定,所以也可作为示踪剂。如表所示为鲁宾和卡门的实验
过程和结果。下列分析正确的是()光合作用的物质变化1组2组3组原料水中18O比率0.85%20%20%CO2中18O比率0.61%0.04%0.57%产物氧气中含18O比率0.85%20%20%(注:比率指被1
8O标记的物质占所有该物质的比例)A.该实验利用的是稳定性同位素,不属于同位素示踪法B.该实验通过追踪18O的放射性,得到氧气中的氧全部来自水C.每组原料中18O标记的比例为该实验中的自变量D.由1组实验可知,反应
物中只有0.85%的水参与氧气的生成【答案】C【解析】【分析】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在生物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如:(1)用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分别侵染细菌,最终证明DNA是遗传物质;(2)用3H标记氨基酸,探明分
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3)15N标记DNA分子,证明了DNA分子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4)卡尔文用14C标记CO2,研究出碳原子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即CO2→C3→有机物;(5)鲁宾和卡门用18O
标记水,证明光合作用所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于水。【详解】A、无论是放射性同位素标记还是稳定性同位素标记均属于同位素示踪法,A错误;B、18O不具有放射性,B错误;C、每组原料中18O标记的比例为该实验中的自变量,C正
确;D、该实验将水中0.85%的水进行标记,并不代表只有0.85%的水参与产物氧气的生成,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以同位素标记法为背景,考查光合作用的过程以及物质的变化,要求考生掌握同位素表记法的概念、明确光合作用
的具体过程。36.在“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相关的操作及分析正确的是A.连续观察一个细胞能发现其核膜的消失和重现B.用碱性染料龙胆紫溶液染色,使染色体着色C.制片时盖上盖玻片后直接用拇指按压盖玻片,使细胞分散开
D.观察时发现视野中有许多细胞重叠,此现象与解离时间无关【答案】B【解析】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经过解离步骤后细胞已经死亡,因此不能观察到细胞连续分裂的过程,也不会观察到其核膜的消失和重现,A错误;染色时用碱性染料龙胆紫或醋酸洋红溶液染色,使染色体着色,B正确;制
片时盖上盖玻片后还需再盖上载玻片才能用拇指按压,使细胞分散开,C错误;观察时发现视野中有许多细胞重叠,此现象可能是由于解离时间太短引起的,D错误。37.下列有关酶特性的实验相关表述有错误的是选项实验目的相
关实验A酶催化具有高效性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H202分解可用带火星卫生香复燃程度为观察指标B酶催化具有专一性比较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水解作用用碘液检测淀粉和蔗糖是否被水解C探究酶作用的适宜温度可用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自变
量为温度,无关变量为PH、淀粉酶的量等,可用碘液检测DpH影响酶的催化活性可用pH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因变量为过氧化氢分解速率A.AB.BC.CD.D【答案】B【解析】【详解】A、验证酶催化具有高效性可通过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自变
量是过氧化氢酶、Fe3+,因变量是点燃但无火焰的卫生香燃烧的猛烈程度表示或气泡产生速度表示,A正确;B、验证酶催化具有专一性可通过比较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水解的作用,自变量是淀粉、蔗糖,因变量是加斐林试剂水浴,有无砖红色(沉淀)出现,不能用碘液检测,碘液不能检测蔗糖是否水解,B错
误;C、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自变量是温度(60℃热水、沸水、冰块),无关变量为pH、淀粉酶的量等,因变量是加碘后溶液颜色的变化,C正确;D、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可用不同pH处理过氧化氢酶,观察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变化,D正确。故选B。考点:酶
的特性,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部分生物学实验的变量控制,梳理相关知识点,根据问题提示结合基础知识进行回答。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人为改变的变量称做自变量,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做因变量,除此之外,实验过程中可能还会存在一些可
变因素,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这些变量称为无关变量。38.有一瓶混有酵母菌的葡萄糖培养液,当通入不同浓度的O2时,其产生的酒精和CO2的量如图所示。据图中信息推断错误的是A.氧浓度为a时酵母菌没有有氧呼吸,只进行无氧呼吸B.
当氧浓度为b和d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过程会不同C.当氧浓度为c时,2/5的葡萄糖用于酵母菌酒精发酵D.a、b、c、d不同氧浓度下,细胞都产生[H]和ATP【答案】C【解析】【分析】酵母菌有氧呼吸反应式: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无氧呼吸的反应式为:C6
H12O62C2H5OH+2CO2+少量能量;消耗等量的葡萄糖时,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产生的CO2摩尔数之比为1∶3,据此分析。【详解】A、根据曲线图分析可知,氧气浓度为a时,产生的酒精量等于释放的CO2量,
这说明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不进行有氧呼吸,A正确;B、氧气浓度为b时,产生CO2的量多于产生的酒精量,此时酵母菌既进行有氧呼吸,也进行无氧呼吸;氧气浓度为d时,不产生酒精只产生CO2,说明该点只进行有氧呼吸,不进行无氧呼吸,B正确;C、当氧浓度为c时,产生酒精的量为6mol,
则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为6/2=3mol,同时产生6molCO2,则有氧呼吸产生CO2为15-6=9mol,有氧呼吸消耗葡萄糖为9/6=1.5mol,用于酒精发酵的葡萄糖所占比例为3/(3+1.5)=2/3,C错误;D、有氧
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中均可以产生[H]和ATP,D正确。39.图表示绿色植物叶肉细胞内三碳化合物和葡萄糖的相互转化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①②过程可以发生在同一细胞中B.①过程发生在叶绿体基质,②过程发生在线粒体基质C.①过程的发生不需要
光照,②过程的发生不需要2OD.种植蔬菜时,为提高产量应设法增强①过程,减弱②过程【答案】B【解析】【分析】图中①是光合作用暗反应阶段,②是有氧呼吸第一阶段,葡糖糖分解成丙酮酸和少量的[H]。【详解】A
、植物的叶肉细胞既可以发生光合作用,又可以发生呼吸作用,A正确;B、②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B错误;C.①过程是暗反应阶段,其发生不需要光照,②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有氧无氧都可以发生,C正确;D.种植蔬菜时,为提高产量应设法增强光合作用,减弱呼吸作用,D正确。故选B。【点睛
】本题要求学生从图中分析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程,在结合其发生的场所,条件进行答题。40.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正确的是()A.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在细胞内外均可起调节作用的有机物B.检测蛋白酶的催化作用可用双缩脲试剂检
验反应物是否完全水解C.测定胃蛋白酶的活性时,将pH由10下降至2的过程中,该酶活性先升高后降低D.酶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来提高化学反应速率【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酶的知识,要求考生识记酶的概念、本质和特性,旨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
力与知识迁移运用能力。【详解】酶是起催化而非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由活细胞产生,在细胞内外均可起作用,A错误;由于蛋白酶的本质是蛋白质,故不能用双缩脲试剂检验反应物是否完全分解,B错误;胃蛋白酶的最适pH是1.5-2.2,当处在pH为10的溶液中,由于碱性过大而失去活性,故将溶液pH由10降到2的
过程中,胃蛋白酶因失活而活性不再发生变化,C错误;酶的作用机理是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而提高化学反应速率,D正确。【点睛】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41.某多肽
的分子式为C42H65N11O9,此多肽彻底水解后只得到如下3种氨基酸,则此多肽中含有赖氨酸的个数为H2N—CH2—COOH(甘氨酸)A.2B.3C.5D.8【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是对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特点和结构简
式及氨基酸脱水缩合反应的考查,回忆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特点和结构简式及氨基酸脱水缩合反应过程,然后结合题干信息进行解答。【详解】题中每个氨基酸中都只含一个羧基,根据氧原子数先求出氨基酸数目设氨基酸数为x,
则2X-(X-1)=9,则X=8。赖氨酸有两个氨基。根据N原子数目进行计算,赖氨酸的数量为11-8=3,故选B。【点睛】本题结合四种氨基酸的结构式,考查蛋白质的合成--氨基酸的脱水缩合,首先要求考生能分析四种氨基酸得出共同点;其次还要求考生识记氨基酸脱水
缩合的概念,掌握氨基酸脱水缩合的简单计算,能根据氧原子数目计算出氨基酸的数目。42.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将质壁分离复原后的细胞用龙胆紫染色,可以观察到染色体的形态变化B.观察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漂洗所用试剂与检测脂肪实验中洗去浮
色所用试剂相同C.观察线粒体利用了甲基绿染液将线粒体染成蓝绿色,再用显微镜观察D.观察DNA,RNA在细胞中分布的实验步骤是制片→水解→冲洗→染色→观察【答案】D【解析】【分析】1、健那绿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可
将线粒体染成蓝绿色。2、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步骤:解离(解离液由盐酸和酒精组成,目的是使细胞分散开来)、漂洗(洗去解离液,便于染色)、染色(用龙胆紫、醋酸洋红等碱性染料)、制片(该过程中压片是为了将根尖细胞压成薄层,使之不相互重叠
影响观察)和观察(先低倍镜观察,后高倍镜观察)。【详解】A、能进行质壁分离复原的细胞是成熟的植物细胞,不能再分裂,因此不能观察到染色体形态变化,A错误;B、观察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漂洗所用试剂为蒸馏水与检测脂肪实验中洗去浮色所用试剂为酒精
不相同,B错误;C、观察线粒体利用了健那绿染液将线粒体染成蓝绿色,再用显微镜观察,C错误;D、观察DNA、RNA在细胞中分布的实验步骤是制片→水解→冲洗→染色→观察,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观察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观察线粒体实验、观察DNA和RNA在细胞
中分布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及结论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43.马铃薯块茎储藏不当会出现酸味,这种现象与马铃薯块茎细胞的无氧呼
吸有关。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马铃薯块茎细胞进行细胞呼吸时,产物中可出现CO2B.马铃薯块茎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由丙酮酸转化而来时需要消耗[H]C.马铃薯块茎细胞无氧呼吸时,丙酮酸转变成乳酸的过程中生成少量的ATPD.马铃薯块茎储藏库中氧气浓度的升高会减少酸味的产生【答案】C【解析】【
分析】有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氧气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的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生成大量ATP的过程。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产物是乳酸或酒精和二氧化碳。【详解】A、马铃薯块茎无氧呼吸的产物
是乳酸,但有氧呼吸可产生CO2,A正确;BC、马铃薯块茎细胞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葡萄糖被分解成丙酮酸,丙酮酸在第二阶段转化成乳酸,消耗[H],但不消耗能量,B正确,C错误;D、马铃薯块茎储藏库中氧气浓度的升高会减少酸味的产生,D正确。故
选C。【点睛】此题主要考查的是无氧呼吸的概念、过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44.下列组成细胞的化合物的叙述,错误的是A.小鼠肝细胞膜上存在蛋白质使葡萄糖能跨膜运出细胞膜B.
紫色洋葱的细胞壁中不存在糖类和多肽结合形成的物质C.酵母菌的细胞核中存在核酸和蛋白质结合形成的结构D.大肠杆菌的细胞质中不存在核酸和蛋白质结合形成的结构【答案】D【解析】【分析】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
质的结构多样,在细胞中承担的功能也多样。核酸分为DNA和RNA,RNA和蛋白质结合可形成核糖体,DNA和蛋白质结合可形成染色体,DNA转录时可以和RNA聚合酶结合,RNA聚合酶的本质是蛋白质。【详解】A、当血糖浓度较低时,肝糖原分解产生葡萄糖
,小鼠肝细胞膜上存在蛋白质,使葡萄糖主动运输运出细胞,A正确;B、紫色洋葱的细胞壁的成份是纤维素和果胶,因此在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上不存在糖类和多肽结合形成的物质,B正确;C、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其细胞核中存在核酸和蛋白质结合形成的结构,如染色质,C正确;D、大肠杆菌中
存在核酸和蛋白质结合形成的结构,如转录时DNA和RNA聚合酶结合,D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组成细胞的化合物,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熟记相关知识是解答此题的关键。45.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与
光合作用有关的实验,正确的是A.试管中收集的气体量代表了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B.在光下,如果有气泡产生,可以说明光合作用产生氧气C.为了探究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可以用不同浓度的碳酸氢钠溶液进行实验D.为了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用一套装置慢慢向光源靠近,
观察气泡产生的速率的变化【答案】C【解析】【详解】A、收集到的氧气量可表示净光合作用量,即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被细胞呼吸利用后的剩余部分,A错误;B、如果在光补偿点以下,可放出CO2,B错误;C、用不同浓度的碳酸氢钠溶液,可以提供不同的二氧化碳浓度,从而探究二氧化碳浓
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C正确;D、装置内的CO2浓度随光合作用的进行会发生变化,即无关变量没能严格控制,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学生实验分析能力,难度加大,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明确实验变量的设计和一定要考虑呼吸作用的存在。46.下图是水生植物黑藻
在光照等环境因素影响下光合速率变化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t1—t2,叶绿体类囊体膜上的色素吸收光能增加,基质中水光解加快、O2释放增多B.t2—t3,暗反应(碳反应)限制光合作用。若在t2时刻增加光照,光合速率将再提高C.t3—t4,光照强度不变,光合
速率的提高是由于光反应速率不变、暗反应增强的结果D.t4后短暂时间内,叶绿体中ADP和Pi含量升高,C3化合物还原后的直接产物含量降低【答案】D【解析】【详解】A、水的光解发生在叶绿体类囊体的薄膜上,A错误;B、在t2→t3
阶段光合作用主要的限制因素是CO2的量,若在t2时刻增加光照,光合速率不会提高,B错误;C、t3→t4阶段,光照强度不变,CO2的量增加,而CO2增加,首先会影响暗反应阶段,CO2固定增强,C3含量上升,进而导致光反应速率增强,所以光合作用的速率是加快的,C错误;D、CO2供应不变,光照突然
减弱,光反应减弱,消耗的ADP、Pi少,合成产生的ATP、[H]少,从而导致暗反应中C3的还原减弱,因此在t4后短暂时间内,ADP和Pi的含量升高,C3还原后的直接产物含量降低,D正确。故选D。47.为了研
究细胞核的作用,一位生物学家研究了100个细胞,他把每个细胞都分成含有细胞核和不含细胞核两个部分,然后把这些细胞放在同样的条件下培养,结果如下表,有关叙述错误的是时间(天)123456细胞无核部分的存活个数81622000
0细胞有核部分的存活个数797877746765A.可以证明细胞核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B.表中数据说明细胞核与细胞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C.有核部分的细胞个别死亡最可能是由于人为伤害或凋亡D.本实验选用100个细胞使实验偶然性小,实验数据较可靠【答案】B
【解析】细胞核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表中数据显示,细胞核的有无与细胞存活有关,故可证明细胞核有控制细胞生命活动的功能,但不能说明细胞核和细胞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48.用相同的完全培养液,在相同条件下分别培养水稻和番茄幼苗。在二者的吸水率几乎相同的情况下,72h后原培养液中部分离
子浓度发生了如下表所示的变化(表中数据为72h后溶液中部分离子浓度占实验开始时的百分比)。分析下表不能得出的结论是K+Mg2+Ca2+SiO44-水稻17.010511719.5番茄19.18559.6118A.与番茄相比,水稻对SiO44-的吸收量大,对Ca2+的吸收量小B.番茄和水
稻吸收钾离子多C.水稻培养液里Ca2+和Mg2+浓度增高是由于水稻吸收水较多,吸收Ca2+和Mg2+较少D.植物对各种离子的吸收速率与培养液中离子的浓度密切相关【答案】D【解析】【分析】由表格分析可知:不同植物对同种离子的需要量及同一植物对不同离子的需要
量不同,因此植物对矿质元素是一种选择性吸收,而对水是无选择性吸收,所以植物体对水分和矿质元素的吸收是两种不同的跨膜运输方式.水稻吸收的SiO44-多,对Ca2+、Mg2+吸收量少,而番茄吸收的Ca2+和Mg2+
较多,对SiO44-吸收量少.这体现了植物对无机盐离子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其原因在于不同植物根尖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是不同的。【详解】A、与番茄相比,水稻对SiO44-需要量大,对Ca2+需要量小,
A正确;B、由于K+剩余量较少,所以番茄和水稻吸收钾离子多,B正确;C、水稻培养液里Ca2+和Mg2+浓度增高是由于水稻吸收水较多,吸收Ca2+和Mg2+较少,C正确;D、植物对各种离子的吸收速率与溶液中离子的浓度关系不大,与植物的需求有关,D错误。故选D。【点
睛】不同植物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量不同,同一植物体对不同矿质元素的吸收量不同,植物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具有选择性,正确分析题图获取信息并根据信息进行推理是解题的关键。49.如图为研究渗透作用的实验装置,
半透膜只允许水分子和单糖分子通过,漏斗内(S1)和漏斗外(S2)为两种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实验开始时漏斗内外液面相平,达到渗透平衡时液面差为△h。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达到渗透平衡时,S1和S2溶液浓度的大小关系为S1>S2B.若在漏斗管
内外加入少量蔗糖酶(对实验的影响忽略不计),则重新平衡时,△h=0C.若吸出漏斗管内△h以内的液体,则重新平衡时,△h的高度一定不变D.内外液面达到平衡时,水分子从S1到S2与从S2到S1的扩散速率相等【答案】C【解析】【分
析】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是具有半透膜,半透膜两侧具有浓度差,渗透平衡时液面差△h与浓度差的大小有关,浓度差越大,△h越大;蔗糖是不能穿过半透膜是分子,图中由于漏斗内的蔗糖溶液浓度高,因此烧杯中的水分子或通过渗透作用进
入漏斗,使漏斗内液面升高,渗透平衡时△h会产生压力与漏斗内因溶液浓度差产生的压力的大小相等,因此漏斗内的浓度仍然大于漏斗外。【详解】A.渗透平衡时△h会产生压力与漏斗内因溶液浓度差产生的压力的大小相等,因此漏斗内的浓度仍然大于漏斗外,为S1>S2,A正确;B.若在漏斗管内加入少量蔗糖酶,蔗糖分
解为单糖,漏斗内溶液浓度会先上升,由于半透膜允许单糖通过,继而漏斗内溶液浓度会下降,则漏斗液面将先上升后下降,最终△h=0,B正确;C.若吸出漏斗管内△h以内的液体,蔗糖溶液浓度下降,则重新平衡时,△
h的髙度会下降,C错误。D.内外液面达到平衡时,水分子从S1到S2与从S2到S1的扩散速率相等,处于动态平衡,D正确。故选C。50.在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一个细胞周期中,在同一时期发生的变化是()A.染色单体出现和纺
锤体的形成B.中心体倍增和DNA的复制CDNA数目加倍和染色体数目加倍D.核膜、核仁的消失和赤道板的形成【答案】B【解析】【分析】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详解】A、染色单体形成于分裂间期,而纺锤体的形成在前期,A错误;B、DNA的复制和中
心粒的复制都发生在分裂间期,B正确;C、DNA数目加倍发生在分裂间期,而染色体数目加倍发生在分裂后期,C错误;D、核膜和核仁消失于有丝分裂前期,赤道板是一个假想平面,中期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
细胞有丝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和数目变化规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二、非选择题51.如图为细胞的生物膜系统概念图,请据图回答:(
1)在细胞中,________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从进化的角度看,首先是由于________(填图中标号)的出现,才诞生了相对独立的生命系统。(2)图中的细胞器c是________,写出在其上完成的生理过程的反应式________。(3)同一个体不同细胞内各种蛋白质
含量不同,生物膜含量不同,根本原因是________。【答案】(1).细胞器膜、细胞膜、核膜(2).i(3).叶绿体(4).2222CO+HO(CHO)+O⎯⎯⎯→光能叶绿体(5).基因选择性表达(细胞中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不同)【解析】【分析】分析题图:题图是细胞的生
物膜系统概念图,由于细胞分泌物要经过多种细胞器加工,最后通过细胞膜排出细胞,可知a是核膜,b是细胞器膜,c是叶绿体,c3上可发生水的光解,为叶绿体类囊体膜,d是线粒体,d2上可发生ATP的合成反应,为线粒体的内膜,f是内质网膜,g是囊泡,h是高尔
基体膜,i是细胞膜。【详解】(1)在细胞中,细胞器膜、细胞膜、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从进化的角度看,首先是由于i细胞膜的出现,才诞生了相对独立的生命系统。(2)图中的c是叶绿体,在其上完成的生理过程是光合作用,反应式为:2222CO+HO(CHO)+O⎯⎯⎯→
光能叶绿体。(3)同一个体不同细胞内各种生物膜含量不同,根本原因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点睛】本题结合细胞的生物膜系统概念图,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知识,考生识记生物膜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识记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的过程,识记细胞分化的实质,能运用
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小题,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52.Ⅰ.图甲表示水稻的叶肉细胞在光照强度分别为a、b、C、d时,单位时间内CO2释放量和O2产生总量的变化。图乙表示在合适的温度下水稻光合速率与光照强度的关系。请回答下列问
题(1)图甲中,光照强度为b时,光合速率________(大于、等于、小于)等于呼吸速率。(2)图甲中,光照强度为a时,细胞中产生ATP的场所有________。(3)图甲中,光照强度为d时,单位时间内细胞从周围吸收________单位的CO2。(4)图乙中,若将环境
中CO2浓度降低,理论上图中g点将向________移动。(5)研究人员发现用18O标记空气中的氧气,葡萄糖中也会出现18O标记。请用文字与箭头写出18O进入葡萄糖的过程:________________。Ⅱ.如表是在适当的温度(2
5℃)和大气CO2浓度条件下,测得的水稻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的相关数据,请回答下列问题:黑暗条件下光饱和时的光饱和时的光合速率等于呼吸CO2释放量光照强度CO2吸收量速率时的光照强度6mg/100cm2叶·h10千勒克司30mg/100cm2叶·h4
千勒克司(6)若其他条件保持不变,在10千勒克司光强下,适当提高CO2浓度,则短时间内水稻的叶肉细胞的叶绿体中的[H]含量会________。(7)当光照强度为10千勒克司时,水稻固定CO2的量为________mg/100cm2叶·h。(8)如果科研人员要提取水稻叶片中的色素,需
要用________作为提取液。(9)CO2可以使________溶液颜色将由蓝变绿再变黄。【答案】(1).小于(2).细胞质基质、线粒体(3).2(4).左下(5).氧气→水→二氧化碳→三碳化合物→葡萄糖(或1818181822236126OHOCOCCHO→→→→)(6).减少(7)
.36(8).无水乙醇(9).溴麝香草酚蓝水【解析】【分析】Ⅰ.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甲中,a光照条件下,细胞释放二氧化碳,不产生氧气,此时细胞只进行呼吸作用;b光照条件下释放的二氧化碳与氧气的产生总量相等,说明光合作用强度小于呼吸作用强度;c、d过程细胞不再释放二氧化碳,说
明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图乙是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变化的曲线,e点无光照强度,此时细胞只进行呼吸作用,f点是光的补偿点,此时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g点是光的饱和点,g点以后限制光合作用强
度的因素不再是光照强度。Ⅱ.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有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温度等因素,如果在某一个因素下,改变这个条件,光合作用的强度不再改变,说明这个影响因素不再影响光合作用强度。【详解】(1)光照强度为b时,CO2释放量大于0,说明光合作用速率小
于呼吸作用速率。(2)图甲中:光照强度为a时,O2产生总量为0,说明只进行细胞呼吸,产生ATP的场所为细胞质基质、线粒体。(3)光照强度为d时,O2产生总量为8,则光合作用总吸收二氧化碳的量为8,因而单位时间内
细胞从周围吸收8-6=2个单位的CO2。(4)图乙中,若将环境中CO2浓度降低,影响暗反应,理论上图中g点将向左下移动。(5)研究人员发现用18O标记空气中的氧气,葡萄糖中也会出现18O标记。18O进入葡萄糖的过程:1818181
822236126OHOCOCCHO→→→→。(6)若其他条件保持不变,在10千勒克司光强下,已经达到光饱和点,光反应不在增强,适当提高CO2浓度,增加的是暗反应,三碳化合物的还原增强,则短时间内水稻的叶肉细胞的叶绿体中的[H]含量会减小。(7)当光照强度为10千勒克司时,小麦达
到光饱和,此时CO2吸收量(可表示净光合量)为30mg/100cm2叶•h,黑暗条件下CO2释放量(表示呼吸量)为6mg/100cm2叶•h,该条件下小麦光合作用吸收的CO2总量=30+6=36mg/100cm2叶•h。(
8)如果科研人员要提取水稻叶片中的色素,需要用无水乙醇作为提取液。(9)CO2可以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颜色将由蓝变绿再变黄。【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之间的关系,有氧呼吸的过程和场所,分析题图获取信息是解题的关键,本题主要考查
学生识图能力和进行图文转换的能力。53.下图一为某种动物体内细胞有丝分裂中的几个时期,图二为有丝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上DNA数的变化曲线。据图回答问题:(1)图一中,细胞分裂的顺序是________。(2
)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分裂特点的不同表现在图一中________(填字母)细胞所处的时期。(3)如果这种生物的体细胞中有16条染色体,则D细胞中有________条染色体,________条染色单体。(4)图一
中A细胞处于图二曲线中的________段。(5)图二中形成cd段的原因是________。【答案】(1).BADC(2).BC(3).32(4).0(5).bc(6).着丝点分裂【解析】【分析】1、
分析图1:图1所示为某种生物体内细胞有丝分裂中的几个时期,其中A处于有丝分裂中期;B处于有丝分裂前期;C处于有丝分裂末期;D处于有丝分裂后期。2、分析图2:ab段形成的原因是DNA的复制;bc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
中期;CD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DE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详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A为中期、B为前期、C为末期、D为后期,因此细胞分裂的正确顺序排列为B→A→D→C。(2)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分裂特点的不同表现在图一中B(前期)纺锤体形成的方式不同,C(末期)子
细胞形成的方式不同。(3)如果这种生物的体细胞中有16条染色体,D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含有32条染色体,0条染色单体。(4)图一中A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即图二曲线中的bc段。(5)图二中形成cd段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点睛】本
题结合细胞分裂图和曲线图,考查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要求考生识记有丝分裂不时期的特点,能准确判断图1细胞所处的时期;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变化规律,能准确判断图2各阶段代表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