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0届高考生物二轮专题专训专题训练七 遗传的分子与细胞学基础.docx,共(6)页,238.761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dc56af83ac7f4c21aca84a3e7c1fc21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1页2020届高考生物二轮专题专训专题训练七遗传的分子与细胞学基础一、选择题1.在用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中,离心后发现上清液的放射性偏高。下列相关分析不合..理.的是()。A.混合时,大肠杆菌过少B.保温时,时间过长C.搅拌时,搅拌不充分D.离心时,转速太慢2.下列关于肺
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两个实验均不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B.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的转化因子是S型细菌中的DNAC.在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保温时间太长或太短均可导致上清液放射性升高
D.两个实验的设计思路都是设法将DNA与RNA分开后单独研究各自的效应3.右图为某豌豆细胞内的一条染色体及相应的基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豌豆杂交实验中父本要去雌,母本要去雄B.若该染色体发生了基因突变,则该植株的基因型一定为AA或aaC.图中A基因与a
基因的分离可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D.A基因与a基因中的碱基对数一定不同4.右图表示人的细胞分裂的过程,n代表一个染色体组的染色体数,下列有关该细胞分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不可能是人的体细胞的
有丝分裂B.可发生在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中C.可发生在次级精母细胞的形成过程中D.在细胞分裂中出现着丝点分裂5.下列关于DNA分子结构与复制的说法,正确的是()。A.DNA分子的差异造成了肺炎双球菌的S型菌与R型菌致病性的差异B.DNA分子中每个磷酸基团上都连接
2个脱氧核糖C.若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交叉互换,则往往不会导致DNA分子结构的改变第2页D.边解旋边复制能保证亲子代DNA遗传信息传递的准确性6.下图为某细胞内基因表达的调控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题图不能表示蓝藻基因的表达过程B.RNA聚合酶与mRNA结合启动过程①C.过程②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过程②短时间内能合成较多的肽链7.右图表示原核细胞中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过程,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图中①②过程中均可发生基因突变B.核糖体在mRNA上的移动方向是由b到aC
.图中rRNA和核糖体的合成与核仁有关D.图中③④最终合成的物质结构相同8.拟南芥(2N=10)是一种生物研究应用很广泛的模式植物,被誉为“植物中的果蝇”。下图1表示拟南芥细胞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DNA含量的变化;
图2表示该拟南芥的两对等位基因(Y与y,R与r)的分布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1中CD段的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B.图1中DE段产生的每个子细胞都含有10条染色体C.若图2表示一个原始生殖细胞,则经减数分裂产生YR、yr、Yr、yR四种精子D.若图2
表示一个原始生殖细胞,则其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可发生在图1中的BC段9.下列关于遗传的分子基础的叙述,错误..的是()。A.DNA和RNA都可以贮存遗传信息B.DNA和RNA都能以对方为模板进行合成C.细胞中组成核酸的嘌呤数和嘧啶数不一定相
同D.基因是碱基对随机排列成的DNA片段10.右图为原核细胞某个基因转录和翻译过程的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第3页A.图中有6个mRNA与模板DNA形成的杂交双链B.该基因被转录多次,均
由右向左进行C.转录结束后立即开始翻译,没有转录后加工的过程D.多个核糖体串联在一起,共同完成一条多肽链的合成,提高了翻译效率二、非选择题11.下图为用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T2噬菌体专性寄生在大肠杆菌细胞内)的实验,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上述实验
对下列问题进行分析:锥形瓶中的培养液是用来培养的,其内的营养成分中是否含有32P?。(2)对下列可能出现的实验误差进行分析。①测定发现在搅拌后的上清液中含有0.8%的放射性,最可能的原因是培养时间较短,有部分噬菌体,仍存在于。②若接种噬菌体后培
养时间过长,发现在搅拌后的上清液中也有放射性,最可能的原因是复制增殖后的噬菌体。(3)请你设计一个给T2噬菌体标记上32P的实验。①配制适合培养大肠杆菌的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加入,作为合成DNA的原料。②。③在培养基中提取出所
需要的T2噬菌体,其体内的被标记上32P。12.甲图中DNA分子有a和d两条链,将甲图中某一片段放大后如乙图所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从甲图可看出DNA复制的方式是。(2)甲图中,A和B均是DNA分子复制过程中所需要的酶,其中B能将单个的脱氧核苷酸
连接成脱氧核苷酸链,从而形成子链,则A是酶,B是酶。(3)甲图过程在绿色植物叶肉细胞中进行的场所有。(4)乙图中,7是。DNA分子的基本骨架由交替连接而成;DNA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连接成碱基对,并且遵循原则。13.科学家在研究DNA分子复制方式时进行了下
图所示的实验研究(已知培养用的细菌大约每20min分裂第4页一次):实验一:细菌破碎细菌细胞提取DNA结果A实验二:细菌破碎细菌细胞提取DNA结果B实验三:(1)实验一和实验二的作用是。(2)从实验三的结果C、D可以看出DNA分子复制(填“是”或“不是”)半保留复制。(3)
如果实验三的结果都为E,则可判断DNA分子的复制方式(填“是”或“不是”)半保留复制。(4)如果DNA分子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与结果D相比,结果E密度带的数量和位置,带中DNA分子的数量发生了变化。14.下图1表示某动物生殖细胞的形成过程,①~⑧表示细胞。请回答下列问题
:(1)①→②过程中细胞核内DNA发生的主要变化是;②→④过程中染色体的主要行为变化是。(2)图中细胞④的名称是,该细胞中核DNA、染色体和染色单体的数量之比是。(3)正常情况下图中细胞⑧的基因型为。(4)若图1中细胞分裂得到的生殖
细胞如图2所示,则产生异常配子的原因是。第5页专题训练七遗传的分子与细胞学基础参考答案与解析1.C解析▶在用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中,适宜时间离心后放射性主要存在于沉淀物中。若发现上清液的放射性偏高
,可能是大肠杆菌过少,导致上清液中存在大量噬菌体,或者是保温时间过长导致子代噬菌体释放到上清液中,也可能是离心时转速太慢而没有使大肠杆菌沉淀。2.D解析▶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只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但没有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A正确;艾弗里通过实验,证明了格里菲思实验中
的转化因子为S型细菌中的DNA,B正确;在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保温时间太长或太短均可导致上清液放射性升高,C正确;两个实验的设计思路都是设法将DNA与蛋白质分开后单独研究各自的效应,D错误。3.C解析▶本题考查豌豆杂交实验及减数分裂。豌豆杂交
实验中母本要去雄,然后进行人工授粉,父本不需去雌,A错误;根据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无法确定该植株的基因型,B错误;A、a基因位于一对姐妹染色单体上,一个着丝点连接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的分开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C正确;等位基因是基因
突变形成的,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A基因与a基因中的碱基对数可能相同,D错误。4.C解析▶本题考查减数分裂。人是二倍体生物,人的体细胞中含两个染色体组,而图中细胞只有一个染色体组,所以不可能是人的体细胞的有丝分裂,A正确;次级卵母细胞经减数第二次分裂
,产生一个卵细胞和一个极体,染色体数目没有减半,因此题图所示过程可发生在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中,B正确;次级精母细胞是由初级精母细胞分裂产生的,如果分裂后产生的细胞中只含一个染色体组,则初级精母细胞应含有两个染色体组,题图所示过程不能发生在次级精母细胞形成过程中,C
错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暂时加倍,在纺锤丝的牵引下移向细胞两极,产生两个子细胞,该过程可用题图来表示,D正确。5.A解析▶肺炎双球菌S型菌有多糖荚膜,具有毒性,R型菌无荚膜,不具有致病性,其根本原因是二者DNA分子中的遗传信息不同,A正确;DNA分子中大多数磷酸基团都连
接2个脱氧核糖,但位于两条链的两端的两个游离的磷酸基团各连接一个脱氧核糖,B错误;减数分裂过程发生交叉互换,往往会导致DNA分子结构的改变,C错误;DNA遗传信息传递的准确性依赖于DNA分子双螺旋结构为DNA复制提供精确的模板,碱基互补
配对原则保证复制能准确无误地进行,D错误。6.B解析▶题图中转录在细胞核中进行,因此不能表示原核生物(如蓝藻)基因表达的过程;RNA聚合酶与DNA的特定位点结合,启动DNA的转录过程;翻译过程(②)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一条RNA链上可
结合多个核糖体,这样在短时间内能合成较多的肽链。7.D解析▶图中①表示DNA分子的复制,②表示转录过程,在转录过程中不会发生基因突变,A错误。图中与a相邻的核糖体合成的多肽链较长,即核糖体在mRNA上的移动方向是由a到b,B错误。原核细胞中没有核仁,C错误。③④以同一条mRNA为模板,最终合成的物
质结构相同,D正确。8.D解析▶图1中CD段是着丝点断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的结果,此时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或者有丝分裂的后期,A错误;由于图1既可以表示减数分裂也可以表示有丝分裂,故DE段产生的子细胞中含有10条或者5条染色体,B错
误;根据减数分裂的特点可以确定,一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两种、四个精子,C错误;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位于图1中的BC段,D正确。9.D解析▶DNA和RNA上特定的碱基序列代表了特定的遗传信息,A
正确;依据中心法则,DNA经转录能形成RNA,而RNA可通过逆转录形成DNA,B正确;细胞中的核酸包括DNA和RNA两种,一般DNA都是双链,嘧啶数和嘌呤数相同,RNA通常为单链,嘌呤数和嘧啶数不一定相同,C正确;基因的特异
性是由基因中特定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决定的,每个基因都有其特定的碱基序列,碱基对不是随机排列的,D错误。10.B解析▶图中有5个mRNA与模板DNA形成的杂交双链,A错误;根据图中转录形成的RNA数可知,该基因被转录多次,均由右向左进行,
B正确;据图可知,转录尚未结束,翻译便已经开始,C错误;多个核糖体串联在一起,各自完成一条多肽链的合成,提高了翻译效率,D错误。11.(1)大肠杆菌不含有(2)①没有侵入大肠杆菌培养液中②从大肠杆菌体内释放出来(3)①用32P标记的脱氧核苷酸②在培养基
中接种大肠杆菌,培养一段时间后再接种T2噬菌体,继续进行培养③DNA12.(1)半保留复制(2)解旋DNA聚合(3)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4)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脱氧核糖和磷酸氢键碱基互补配对解析▶(1)从甲图可看出DNA复制
的方式是半保留复制。(2)A是解螺旋的解旋酶,B是形成子代DNA分子第6页的DNA聚合酶。(3)绿色植物叶肉细胞中DNA分子复制的场所有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4)乙图中,7是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DNA分子的基本骨架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而成;DNA分
子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13.(1)与后面的实验结果形成对照(2)是(3)不是(4)没有变化轻解析▶(1)实验一和实验二分别表示14N和15N标记的DNA分子的离心结果,其作用是与后面的实验结果
形成对照。(2)从实验三的结果C、D可以看出新形成的DNA分子中有的保留了原来DNA分子(15N/15N)中的一条链,可见DNA分子复制具有半保留复制的特点。(3)结果表明原来被15N标记的DNA分子的两条链没
有分开,因此不是半保留复制。(4)假设原有DNA分子数目为n,结果D(复制2次)和结果E(复制3次)都有2n个DNA分子为15N/14N,结果D有2n(22n-2n)个DNA分子为14N/14N,结果E有6n(23n-2n)个DNA分子为
14N/14N,所以与结果D相比,结果E密度带的数量和位置没有变化,轻带中所含DNA分子的数量发生变化。14.(1)DNA的复制同源染色体分离,进入两个子细胞(2)次级卵母细胞2∶1∶2(3)Ab(4)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其中一对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移向细胞同一极解析▶(1)结合题图可知,①→②过程
中细胞核内DNA发生的主要变化是完成DNA的复制过程,②→④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此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进入两个子细胞。(2)分析图1知,③和④分别为第一极体和次级卵母细胞。细胞④中染色体具有染色单体,所以核DNA、染色体和染色单体的数量之比是2∶1∶2。(3)细胞⑧是
卵细胞,是由细胞④(基因型为AAbb)分裂形成的,所以正常情况下细胞⑧的基因型为Ab。(4)若图2所示为分裂得到的生殖细胞即卵细胞(细胞⑧),其异常的原因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其中一对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移向细胞同一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