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历史.doc,共(4)页,285.500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dc3e23ad1b771d2f41dc356008d6811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大庆铁人中学2020级高三学年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试题说明:1、本试题满分100分,答题时间90分钟。2、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第Ⅰ卷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这体现了诸子百家中哪一学派的思想主张A.道家的“辩证”B.儒家的“仁爱”C.墨家的“兼爱”D.法
家的“法治”2.商鞅变法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秦汉时期,农村不许同姓聚居,都是杂姓村。“乡”“里”划分的依据主要是户口数量,并随着户口的增减而不断进行调整。上述举措A.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形成B.有利于削弱地方强宗大族C.破坏了社会秩序的稳定D.加
速了宗法制度的瓦解3.《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更命河曰‘德水’,以为水德之始。”材料反映了秦始皇旨在A.改革前代的历法及服色B.极力丰富皇帝制度内涵C.炮制一整套的繁文缛节D
.赋予秦朝建立的合法性4.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列举了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秦穆公用商鞅“急耕战之赏”而雄踞各国的业绩,指出凡是有所作为的君主或圣人都“不耻身之贱,不忧命之短,而愧道之不行,忧百姓之穷”。其意在A.抨击君主专制制度B.阐述农
本的重要性C.颂扬古人丰功伟绩D.继承传统民本思想5.下表是开皇年间隋朝政府前后两次下诏的情况。这反映出隋朝时间诏书内容开皇十五年(595年)二月“北境诸州,异于余处…所有义仓杂种,并纳本州”,而且用于赈灾的粮食是“杂种及远年粟”开皇十六年(596年)二月义仓“
准上中下三等税”,也就是百姓按照划分的户等纳粮食税。规定上等户不超过一石,中等户不超过七斗,下等户不超过四斗。A.政策制定较为务实灵活B.社会矛盾有所缓和C.南北经济差距逐步扩大D.边疆危机持续加重6.“(元代)
从‘文人七件事,琴棋书画诗酒茶’演变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从一种抚琴对弈、佐诗人画的雅物转变为百姓日常生活饮食中离不开的一项元素”,这一转变A.反映出茶饮风尚的世俗化B.推动市民生活方式的普及C.
得益于社会阶层流动加快D.使茶叶成为主要的农产品7.清朝前期,湖北出现了许多专业市镇。云梦“闾阎比栉,贸易米粮之所,为往来大路”。陶郑巷,朱家河、常家湾“居民多业织布”。这折射出A.传统社会经济结构产生根本变革B.区位因素决定经济发展水平C.地
区差异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D.江汉地区成为国家经济中心8.1853年以前中国的生丝出口,每年平均16000至25000包之间。1853年太平军控制长江下游的大片产丝区域后,1854年生丝出口迅速增至61984包。导致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太平天国运动A.注重发展商品经济B.揭开了民主革命序幕
C.打乱了封建土地制度D.推行了圣库制度9.维新运动期间,维新派麦孟华称“中国宜尊君权抑民权”;谭易鼎说“尊君权与民权两重”;谭嗣同把西方议员等同中国先秦时期的“代议士”,主张用学会来执行地方议院职能。这反映出A.君主立宪制不符合中国的国情B.维新派对民主思想理解有限C.维新思想
缺乏普遍的社会认同D.维新变法顺应历史发展潮流10.晚清以来“青年”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清末是“革命青年”,五四时期是“新青年”,后来则是“进步青年”。其中,“新青年”关心个人的生活和解放,“进步青年”慢慢转向关心整个社会的解放。出现这
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B.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C.民族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D.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11.1934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取缔奇装异服办法》,对妇女衣着等方面做出了详细规定,如衣叉须近膝盖,短衣须着裙,女公务员禁止烫发、染指甲,禁着睡
衣拖鞋上街等。这表明A.国民政府实行独裁统治B.近代女性社会地位较低C.政府试图重塑社会规范D.近代中西文化观念对立12.某一时期,国民党反共宣传导致了“妥协空气,反共声浪,忽又甚嚣尘上”“中国向何处去,成为问题了”的情况。对此,毛泽东着重驳斥了“资产阶级专政论”“一次革命论”
“一个主义论”等影响中国革命前途的谬论。这些观点可以印证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的准确性B.《新民主主义论》的合理性C.《论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D.《论十大关系》的及时性13.1949年,《共同纲领》表述为“应以有计划有步骤地恢复和发展重工业为重点”。到了1953年9月,周
恩来在政治协商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首先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据此推知,中国重工业从“重点”到“优先”变化的重要前提是A.民主政治的逐步完善B.新生政权的日益巩固C.外部环境的不断改善D.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14.1975年,中共中
央制定了《1976-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安排了“五五”计划。2006年3月,第十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上变化反映了A.政府对资源配置
的作用加强B.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C.改革开放持续增强发展动力D.国家治理效能不断提升15.1985年前,我国农民工主要被乡镇企业吸收,呈现“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现象。1985年后,农民工大规模跨地域流动,出
现“离土又离乡,进厂又进城”的现象。变化反映了中国A.人口从农村涌向城市B.对外开放的逐步扩大C.产业结构的调整加速D.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16.毕达哥拉斯的生活方式完全像一位圣哲:素食、自律、简朴。他认为生活中有些人为的是名,有些人为的是钱,只有少数人作了最好的选择,他们把自己的时间用来思考自然,
做“爱智慧”的人。这反映了毕达哥拉斯A.将道德和欲望对立B.推祟“人是万物的尺度”C.反对追求物质生活D.积极践行人文主义主张17.罗马法规定:公民之间人人平等;在事实不能确定时,按无罪推定执行;不能按人的思想定罪;每人对他自己的行为负责,承担后果,不能强制任何人为他人承担罪责。据此
可知,罗马法A.注重公民意识B.坚守公平公正C.蕴含理性精神D.适用范围广泛18.12、13世纪时,西欧越来越多的城市与国王结成同盟,即国王授予城市“特许状”。通过特许状,城市的市民不再负担封建义务,他们拥有自己立法、司法、征税、铸币等权利,城市以金钱和人力支
持国王。这表明,西欧城市自治A.促进了封君封臣制度的产生B.符合国王权力加强的需要C.得益于近代民族国家的支持D.源于新型生产方式的推动19.在中世纪学者所著的《名人传》中,前三位人物依次是使徒彼得、主教雅各、
使徒马太。在1338年彼特拉克所作的《名人传》中,人物列传顺序则按照古罗马国王的世系撰写。变化体现出A.宗教信仰的衰落B.世俗价值观念的发展C.封建王权的建立D.罗马政治制度的复兴20.1536年,奥斯曼帝国与法国签订《奥斯曼帝国与法国友好与商业条约》并结盟,该条约给予了法国商人商业
特权;奥斯曼帝国还于1540年与威尼斯恢复和发展贸易关系。这是由于A.西班牙殖民霸权遭受打击B.地中海贸易控制权旁落C.奥斯曼积极扩张海外势力D.欧洲贸易中心发生转移21.康德强调“启蒙意愿”,他指出:“我们面对的是能够自由行动的人,确实可以预先规定他们应该怎么做,但是,他们愿
意怎么做却是无法预见的。”据此,启蒙学者认为,启蒙要影响的就是自由的人“愿意”怎么做而非“应该”怎么做。这表明启蒙运动意在A.塑造个体自由意识B.构建理想社会秩序C.追求社会公平公正D.彰显个性独立价值2
2.1917年4月,彼得格勒工人、士兵和水兵高呼“全部政权归苏维埃!”“打倒战争!”等口号,举行大规模游行示威,抗议临时政府向盟国发出“要把世界战争进行到彻底胜利为止”的照会。士兵们拒绝了临时政府用大炮镇压示威群众的命令,并蔓延到莫斯科等其他许多城市。这反映出当时的俄国A
.临时政府面临合法性危机B.苏维埃政权得到民众认同C.革命丧失了和平发展可能D.布尔什维克掌握了领导权23.二战后,美国就是否向苏联及其势力范围内的国家提供经济援助展开讨论,决策层大多数人把苏联看作一个破旧的售货机,声称:“你要是不
理它,它是不会给你东西的;如果你使劲地摇显它,它肯定就能够出来一些东西,但未必是你需要的。”这反映出A.两大阵营对峙局面已形成B.战时的同盟关系正式破裂C.美苏对峙延伸到经济领域D.世界多极化趋势逐渐加强24.下图是英国的一幅漫画:图片左下角的文字译为“领取养老金者的困境”,图下方文字译为“
这上面说,在福利国家里,年轻人没什么值得去奋斗的,孩子他妈……”。该漫画的寓意是A.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B.体现了西方国家阶级矛盾的激化C.发挥福利制度的正面效用D.揭露了西方国家福利制度的漏洞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其中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
15分,共52分。)2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从1865年李鸿章筹办上海江南制造总局开始,一批军工、工矿企业陆续建立,它们都与化学密切相关;许多民用工业品如火柴、肥皂、食品等也离不开化学。化学知识
的引进已刻不容缓,在这种形势下,一系列化学译著陆续问世,包含了无机、有机、分析化学等方面。与此同时,江南制造总局还译出了不少专门的化工著作和其他化学著作。江南制造总局的主要口译者傅兰雅还以自己的力量创办
了第一份中文科技刊物《格致汇编》,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和宣传了各种科技知识,其中化学知识占有较大篇幅。材料二1915年中国科学社的刊物《科学》开始发行,便时常有化学论文发表。1933年,《中国化学会会志》创办,从创刊到解放初期,为便于国际学术交流,论文均用外文发表。这份刊物不但是国内化学刊
物中最重要的一种,并且在国际化学界也赢得了一席之地。此外,由学会创办的刊物还有《化学》《化学通讯》《化学工程》等。除了由学会创办的刊物外,还有学校刊物、研究机关刊物和工厂刊物。这种种刊物,虽质量不一、规模各异,但它们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化学的发展状况。除了刊物外
,书籍也是化学出版物的一种重要形式。据统计,从1927年至1941年春,中国出版的化学书籍共有327部,其中工业化学书籍所占比例最大,居于第二位的是化学教科书及普通化学书籍。——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
19世纪中后期中国引进化学知识的背景及特点。(14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20世纪前期中国化学出版物大量出版的积极影响。(11分)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从历史的长焦距考察,人口与发展
相辅相成,而从空间维度上分析,人口和发展则有“发达”与“欠发达”之分。在世界人口变迁史上存在着人口转变和人口“兴衰”替代规律,而人口这些变化规律又与大国实力兴衰紧密相连,世界体系“中心”与“边缘”关系背后无不存在着人口变迁的影子。(如图
)——摘编自李建新《人口变迁、人口替代与大国实力兴衰》材料反映了一位学者对人口变迁与国家兴衰之间关系的认识,结合世界近现代史,对此认识提出你自己的见解,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正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27.(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49年12月至1952年7月邓
小平主政中共中央西南局期间,高度重视构建新型民族关系。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区情是少数民族众多且经济文化落后,民族与汉族间隔阂严重。邓小平认为,“只有在消除民族隔阂的基础上,经过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形成中华民族美好的大家庭。”他主张在政治上通过“坚决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和民族
民主联合政府”使各民族真正平等;在经济上,“要在少数民族地区研究出另外一套政策,诚心诚意地为少数民族服务”,通过组织贸易活动“使各兄弟民族人民的经济生活一天天的好起来”;在文化上要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通过“举办一些教育事业”,“
尽快提高少数民族的文化水平”。邓小平还特别强调“要采取非常稳当的态度”,“要同少数民族商量”,和平解放西藏就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实现的。——摘编自田姝《邓小平与重庆的不解之缘》(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邓小平主张构建西南地区新型民族关系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构建西南地区新型民族关系的意义。(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