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时作业(必修上册)期中自测卷

DOC
  • 阅读 3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2 页
  • 大小 39.577 KB
  • 2024-10-06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5.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高中语文课时作业(必修上册)期中自测卷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高中语文课时作业(必修上册)期中自测卷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高中语文课时作业(必修上册)期中自测卷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9 已有3人购买 付费阅读4.00 元
/ 12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5.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高中语文课时作业(必修上册)期中自测卷.docx,共(12)页,39.577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dc2958a8d8ee790140d744409e3bbe1d.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期中自测卷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

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魇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当人们好像刚好在忙于改造自己和周围的事物并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时,恰好在这种革命危机时代,他们战战兢兢地请

出亡灵来为自己效劳,借用它们的名字、战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来的语言,演出世界历史的新的一幕。当黑格尔辩证法还很流行的时候,我就批判过黑格尔辩证法的神秘方面。但是,正当我写《资本论》第一卷时,今天在德国知识界发号施令的、愤懑的、自负的、平庸的模仿者

们,却已高兴地像莱辛时代大胆的莫泽斯·门德尔松对待斯宾诺莎那样对待黑格尔,即把他当作一条“死狗”了。因此,我公开承认我是这位大思想家的学生,并且在关于价值理论的一章中,有些地方我甚至卖起黑格尔特有的表达方式。辩证法在黑格尔手中神秘化了,但这没有妨碍他第一个全面地有意

识地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在他那里,辩证法是倒立着的。必须把它倒过来,以便发现神秘外壳中的合理内核。(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材料二人类思维发展的规律决定了文化的连续性。人们是在改造现实世界的过程中认识和表现现实,从而创造文化的。

但是,人们在表现现实世界、创造文化时,必然要遇到前人所创造的文化思想,并受它们的影响。虽然人们的文化思想归根到底是以该时代的物质生产所创造的经济关系为基础的,但是,意识形态的完成过程,表现为思想依据前人留下的思想资料进行创造的过程

。物质生产所创造的经济关系是通过对原有文化思想的影响来起作用的,它并不重新创造出任何东西。批判继承人类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发展的规律,任何时代的文化,都包含前人所创造的文化成果,都与前人所创造的文化有着批判

继承关系,没有批判继承关系就不会有文化的选择和积累,没有文化的选择和积累,就不会有文化的丰富发展和变革。相同阶级的文化彼此有相互继承的关系。后起的德国资产阶级的思想家曾从英、法资产阶级文化中汲取营养;中国资产阶级的思想家

也曾从外国特别是欧洲资产阶级文化中汲取营养;英、法等国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为各国资产阶级所接受。同样,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不仅为英、法、德等国无产阶级所接受,也为俄国、中国和其他国家的无产阶级所接受。相同阶级的文化彼此可以继承,这很好理解,因为它们有着相似的经济基础、相似的阶

级本质、相似的社会的需要,并且会遇到相似的社会问题,因此有相似的文化。不同阶级之间的文化也有批判继承关系。孙中山先生就讲过:“抑自人类有史以来,能纪四五千年之事翔实无间断者,亦惟中国文字所独有;则在学者正当宝贵此资料,思所以利用之。如能

用古人而不为古人所惑,能役古人而不为古人所奴,则载籍皆似为我调查,而使古人为我书记,多多益善矣。”他本人也确实批判改造了传统儒家思想中某些有意义的思想,如其中的民本思想和大同思想等。这些思想本来是封建统治阶级中一些比较具有政治远见的人物,用来

调解缓和阶级矛盾、巩固封建统治的,孙中山则赋予传统儒家的有关“重民”和“民本”思想的言论以同近代“民权”思想相近的含义,把它们纳入自己的民权主义思想中去,提出政治权利和经济权利民有、民治、民享,从根本上否定封建主义的君民关系

和皇权至上思想。不同阶级之间的文化之所以能相互继承,一方面是因为其有共同的自然的环境和社会的环境,共同的文化传统,面对相同的问题等;另一方面是因为批判继承不是简单地原封不动的照搬,而是一个再创造和重构的过程。孙中山先生的民权主义显然不是对“重民”和“民本”思想的照搬

,而是一种重构。虽然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是共产主义,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但是,共产主义文化的产生也离不开它以前的文化成果。与以往的所有制关系的彻底的决裂,是以往历史发展的

必然结果。只有了解了人类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历史趋势,只有掌握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才能得出共产主义的结论,创造出共产主义文化。(摘编自赵常林、林娅《马克思主义文化学》)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

项是(3分)()A.马克思所说的“亡灵”,是指可供利用的已经死亡了的先辈们。人们可以借用它们的传统改造旧世界、创建新世界。B.文化是人们在改造现实世界的实践中产生的对现实的认识,人们有怎样的独立的实践活动就会有怎样的思想文化。C.文化的丰富、发

展和变革是以文化的选择和积累为前提的,而文化的选择和积累又必须以批判继承关系为前提。D.共产主义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但并不拒绝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足基本国情,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起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多年建设这一基础上开创的。B.批判和继承是对立统一的,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要带有批判性,决不能全盘接受,也决不能全盘否定。C.对传统文化要区别对待,相同阶级的文化彼此可以直接继承,而不同阶级之间的文化则需要批判地继承。D.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发展可以

批判地继承本国本民族的文化遗产,也可以批判地继承其他国家或民族的文化遗产。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A.庞朴说:“如果某个民族没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每一天都在从头开始去练习生存本领,其情景当然是不堪设想也不忍设想的。”B.余秋雨说:“文明的人类总是热

衷于考古,就是想把压缩在泥土里的历史扒剔出来,舒展开来,窥探自己先辈的种种真相。”C.萧伯纳说:“人生不是一根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暂时由我们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灿烂,然后交给下一代的

人们。”D.习近平说:“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4.材料一中马克思承认自己“批判过黑格尔辩证法的神秘方面”,但又公开承认自己“是这位

大思想家的学生”,怎样理解马克思这种貌似矛盾的做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答:5.鲁迅在《拿来主义》里批判过这样两种人:一种是面对大宅子“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一种是“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鲁迅称前者为“昏蛋”,后者为“废物”。试用材料二的观点说明这两者

各有怎样的错误。(6分)答:(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与周瑜相遇迟子建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个纵马驰骋、英气逼人的三国时的周瑜

。因为月亮很好,又是在旷野上,空气的透明度很高,所以即使是夜晚,我还是一眼认出了他。当时我穿着一件白色的睡袍,乌发披垂,赤着并不秀气的双足,正漫无目的地行走在河岸上。凉而湿的水汽朝我袭来,我不知怎地闻到了一股烧艾草的气息,接着是鼓角相闻,我便离开河岸,寻着艾草

的味儿和凛凛的鼓角声而去,结果我见到了一片荒凉的旷野,那里的帐篷像蘑菇一样四处皆是,帐篷前篝火点点,军马安闲地垂头吃着夜草,隐隐的鼾声在大地上沉浮。就在这种时刻,我见到了独自立在旷野上的周瑜。我没有小乔的美貌,周瑜能注意到我,完全是因为在这旷野上,睁着眼睛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我,一个就是周瑜。因

为见到了我最想见到的一个男性,所以那一瞬间我说不出话来,我见到亲密的人时往往都是这个表情。周瑜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一股逼人的英气令我颤抖不已。“战事还未起来,你为何而发抖?”周瑜说。我想告诉他,他的英气令我发抖,只有人的不可抗拒的

魅力才令我发抖,可我说不出话来。我不知道又有什么战事要发生。这么大规模的安营扎寨,这么使周瑜彻夜难眠的战事,一定非同一般。短兵相接,战前被擦得雪亮的军刀都会沾有血迹。只有刀染了血迹,战争才算结束。周瑜并没有在意我的发抖,而是将一把艾草丢进

篝火里,我便明白了艾草味的由来。可是先前所闻的鼓角声呢?周瑜转身走向帐篷时我见到了支在地上的一面鼓,号角则挂在帐篷上。他拿起鼓槌,抑扬顿挫地敲了起来,然后又吹起了号角。他陶醉着,为这战争之音而沉迷,他身上的铠甲闪闪发光。我说:“这鼓角声令我心烦。”周瑜笑了

起来,他的笑像雪山前的回音。他放下鼓槌和号角,朝我走来。他说:“什么声音不令你心烦?”我说:“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闹声、女人的洗衣声、男人的饮酒声。”周瑜又一次笑了起来。我见月光照亮了他的牙齿。我说:“我还不喜欢你身披的铠甲,你穿布衣会更英俊。”周瑜说:“我不披铠甲,怎有英雄气概?”我说:“你不

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我们不再对话了。月亮缓缓西行,篝火微明,艾草味由浓而淡,晚风将帐篷前的军旗刮得飘扬起来。我坐在旷野上,周瑜也盘腿而坐。我们相对着。他说:“你来自何方?为何在我出征前出现?”我说:“我是一个村妇,我收割完芦

苇后到河岸散步,闻到艾草的气息,听到鼓角的声音,才来到这里,没想到与你相遇。”“你不希望与我相遇?”“与你相遇,是我最大的心愿。”我说。“难道你不愿意与诸葛孔明相遇?”“不。”我说,“诸葛孔明是神,我不与神交往,我只与人交往。

”“你说诸葛孔明是神,分明是嘲笑我英雄气短。”周瑜激动了。“英雄气短有何不好?”我说,“我喜欢气短的英雄,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周瑜不再发笑了,他又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见月亮微微泛白,奶乳般的光泽使旷野显得格外柔和安详。我说:“我该回去了,天

快明了,该回去奶孩子了,猪和鸡也需要喂食了。”周瑜动也不动,他看着我。我站了起来,重复了一遍刚才说过的话,然后慢慢转身,恋恋不舍地离开周瑜。走前我打着哆嗦,我在离开亲密的人时会有这种举动。我走了很久,不敢

回头,我怕再看见月光下周瑜的影子。快走到河岸的时候,却忍不住还是回了一下头,我突然发现周瑜不再身披铠甲,他穿着一件白粗布的长袍,他将一把寒光闪烁的刀插在旷野上,刀刃上跳跃着银白的月光。战马仍然安闲地吃着夜草,不再有鼓角声,只有淡淡的艾草味飘来。一个存活了无数世纪的最令我倾心

的人的影子就这样烙印在我的记忆深处。我伸出一双女人的手,想抓住他的手,无奈那距离太遥远了,我抓到的只是旷野上拂动的风。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片芦苇已被我的泪水打湿。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A.“这鼓角声令我心烦”“我还不喜欢你身披的铠甲”,描述了一个村妇的内心世界,表现了厌恶战争、喜爱安宁而淳朴的生活这一主题。B.文章写艾草味道慢慢由浓变淡,暗示了战争的血腥味道慢慢逝去,周瑜被“我

”那种对平凡生活的向往触动了,一场战争偃旗息鼓在望了。C.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形成反复,突出了夜晚的平淡和生活的平凡,表明“我”是在梦中见到周瑜,强化了“我”对周瑜的倾心与不舍,首尾呼应。D.小说塑造了一位沉迷战争、颇为自负、英气逼人的英雄,但后来成为放弃战争、甘做平民的

普通人,表明对跌落神坛的英雄的惋惜和慨叹。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第二段的景物描写突出了梦境清澈、素雅的特点,营造了一种战前暂时宁静、祥和的氛围,为下文的情节发展和刻画周瑜这一形象作了铺垫。B.“周瑜笑了起来”“周瑜又一次笑了起来”“周瑜不

再发笑了”,文中这三处神态描写体现了周瑜对“我”的态度由深有触动到不以为然。C.文章以“我”与周瑜的相遇为主线,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如艾草味、鼓角声的多次出现便是实写,让人物形象和主题得以凸显。D.“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作者认为真

正的英雄应不惧怕失败,哪怕在战场倒下去了,仍是响当当的英雄。这是很典型的“英雄观”。8.联系《念奴娇·赤壁怀古》,探究苏轼心中的周瑜和本文塑造的周瑜各是怎样的英雄形象。(4分)答:9.有人说这是一个关于英雄的梦,也有人说这是一个关于平凡

的梦。这二者矛盾吗?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答: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赵抃字阅道,衢州西安人。翰林学士曾公亮未之识,荐为殿中侍御史,

弹劾不避权幸,声称凛然,京师目为“铁面御史”。其言务欲朝廷别白君子小人以谓小人虽小过当力遏而绝之君子不幸诖误,当保全爱惜,以成就其德。言宰相陈执中不学无术,且多过失;宣徽使王拱辰平生所为及奉使不法;枢密使王德用、翰林学

士李淑不称职。皆罢去。欧阳修、贾黯由是得留。一时名臣,赖以安焉。知益州。蜀地远民弱,吏肆为不法,州郡公相馈饷..。抃以身帅之,蜀风为变。知虔州。虔素难治,抃御之严而不苛,召戒诸县令,使人自为治。令皆喜,争尽力,狱以屡空。岭外仕者

死,多无以为归,抃造舟百艘,移告诸郡曰:“仕宦之家,有不能归者,皆于我乎出。”于是至者相继,悉授以舟,并给其道里费。召为天章阁待制、河北都转运使。时贾昌朝以故相守魏,抃将按视府库,昌朝使来告曰:“前此,监司未有按视吾藏者,恐事无比..,若何?”抃曰:“舍是,

则他郡不服。”竟往焉。昌朝不悦。初,有诏募义勇,过期不能办,官吏当坐者八百余人。抃被旨督之,奏言:“河朔频岁丰,故应募者少,请宽其罪,以俟农隙。”从之。坐者获免,而募亦随足。昌朝始愧服。知成都。抃向使蜀日,有聚为妖祀者,治以

峻法。及是,复有此狱,皆谓不免。抃察其亡他..,曰:“是特酒食过耳。”刑.首恶而释余人,蜀民大悦。会荣諲除转运使,英宗谕諲曰:“赵抃为成都,中和之政也。”神宗立,召知谏院。故事,近臣还自成都者,将大用,必更省府,不为谏官。大

臣以为疑,帝曰:“吾赖其言耳,苟欲用之,无伤也。”以太子少保致仕。元丰七年,薨,年七十七。赠太子少师,谥曰清献。其为政,善因俗施设,猛宽不同。日所为事,入夜必衣冠露香以告于天,不可告,则不敢为也。(节选自《宋史·赵抃传》)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3分)其言务A欲朝廷别B白君子小人C以谓D小人虽小E过F当力遏G而绝H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馈饷,可指运

送粮饷,也可指馈赠财物,本文“州郡公相馈饷”中“馈饷”的含义为后者。B.无比,指没有先例,与《孔雀东南飞》“可怜体无比”中的“无比”含义不同。C.亡他,即没有其他情况,“亡”与《过秦论》中“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中的“亡”字含义不同。D.刑,这

里是动词,施刑罚之意,与《鸿门宴》中“刑人如恐不胜”中的“刑”字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赵抃嫉恶如仇,保护君子。他声名赫赫,弹劾不回避权贵,人们称他为“铁面御史”;而君子贤臣则因他得以安定。B.赵抃宽严相济,处事灵活。在处

理聚众妖祀问题上,他根据实际情况,在益州严苛,在成都宽容,都深得百姓拥护。C.赵抃以身作则,刚直不阿。蜀地官场风气不好,他率先垂范改变当地官风;巡视地方时,不屈从权贵,坚持原则。D.赵抃信任属下,宅心仁厚。他放权让县令们自主治理,成

效显著;关心下属生活,对客死异乡的官员给予特殊关照。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翰林学士曾公亮未之识,荐为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幸,声称凛然。译文:(2)抃造舟百艘,移告诸郡曰:“仕宦之家,有

不能归者,皆于我乎出。”译文:14.请简要分析赵抃每日焚香告天的原因。(3分)答:(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九月二十八日五鼓起坐抽架上书得九域志①泣然有感②陆游一事

无成老已成,不堪岁月又峥嵘。愁生新雁寒初下,睡起残灯晓尚明。天地何由容丑虏,功名正恐属书生。行年七十初心在,偶展舆图泪自倾。【注】①九域志:北宋地理名著,以熙宁、元丰间四京、二十三路行政区划为标准。②本诗作于庆元二年秋(1196),作者闲居山阴。15.下列对这首诗的

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题点明写作的时间、事件、情感,“泣然”饱含诗人的家国之情。B.首联中诗人不能忍受岁月的不断流逝,抒发了自己年老无成的慨叹。C.天寒欲晓北雁南飞,诗人以新雁自况,表达对收复北方失地的信心。D.尾联直抒胸臆,诗人年老仍初心不改,偶然看到北宋地图不禁落泪

。16.本诗中的“书生”形象和《沁园春·长沙》中“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书生”形象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答:(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一句,描写有的仙人穿着七彩仙衣御风而来的景象;“”一句,描写有的仙人在音乐的引导下乘车而来的景象。(2)苏轼在《赤壁赋》中形容乐声的悲伤感人,以“,”两句从侧面写箫声的魅力。(3)古代诗歌中出现的“猿啼”多指哀音,常寄寓诗人的愁苦、凄怆之感,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因为忘记重要信息而懊恼,幻想着要是能过目不忘该多好啊!其实,我们更应该庆幸A,因为遗忘可以降低记忆带来的认知负荷,使认知系统能够更

加高效地工作。而超强记忆力往往是以牺牲抽象、泛化能力为代价的。从下面例子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有一位记者,①拥有人们只能望其项背的超强记忆力。②他虽然能轻松地记住一长串数字,③却发现不了其中的规律;④他脑海里充满各种

孤立的事实,⑤却不能归纳出一些模式将它们组织起来。⑥这促使他不能理解隐喻等修辞手法,⑦甚至复杂一点的句子。⑧记忆大师奥布莱恩曾多次获得世界记忆锦标赛冠军,⑨虽然他的阅读理解能力比常人低很多,⑩听课的时候也很难集中注意力。也许正是牺牲了一部分记忆,我们才

有了独一无二的归纳和抽象思维能力。网络时代,我们没有办法也没有必要B,毕竟互联网随时可以帮我们查阅。不过我们也不能过于依赖互联网,像互联网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似的。通过一些训练提升记忆力,也一直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

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答: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答:(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

字,完成20~22题。天是越来越冷了,祥子似乎没觉到。心中有了一定的主意,眼前便增多了光明;在光明中不会觉得寒冷。地上初见冰凌,连便道上的土都凝固起来,处处显出干燥,结实,黑土的颜色已微微发些黄,像已把潮气散尽。特别是在一清早,被大车轧起的土棱上镶着几条霜边,小风尖溜溜

的把早霞吹散,露出极高极蓝极爽快的天;祥子愿意早早的拉车跑一趟,凉风飕进他的袖口,使他全身像洗冷水澡似的一哆嗦,一痛快。有时候起了狂风,把他打得出不来气,①可是他低着头,咬着牙,向前钻,像一条浮着逆水的大鱼;风越大,他

的抵抗也越大,似乎是和狂风决一死战。猛的一股风顶得他透不出气,②闭住口,半天,打出一个嗝,仿佛是在水里扎了一个猛子。打出这个嗝,他继续往前奔走,往前冲进,没有任何东西能阻止住这个巨人;他全身的筋肉没有一处松懈,像被蚂蚁围攻的绿虫,全身

摇动着抵御。这一身汗!等到放下车,直一直腰,吐出一口长气,抹去嘴角的黄沙,他觉得他是无敌的,他刚从风里出来,风并没能把他怎样了!20.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处处、微微、早早”,说说它们和“处、微、早”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3分)答:2

1.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有两处画横线部分,请任选一处,分析其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4分)答:22.语言文字运用Ⅰ和Ⅱ中画波浪线部分,都有“像……似的”,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3分)(1)不过我们也不能过于依赖互联网,像互联网可以解决所有

问题似的。答:(2)使他全身像洗冷水澡似的一哆嗦,一痛快。答: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材料一《荀子》:“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礼记》:“道德

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材料二我国自古就被称为“礼仪之邦”,然而在生活中,我们有时会看到一些无“礼”的现象:学校食堂买饭不排队,升国旗时交头接耳,在公物上乱涂乱画,公共场合大声喧哗,随手丢弃垃圾,高铁霸座等。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

思考和感悟?请针对材料中提到的无“礼”现象,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