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4年北京市高中合格考生物(第一次)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共(25)页,2.884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dbbb1153e1e6a672505c0857b00b7c7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机密★本科目考试启用前2024年北京市第一次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生物试卷考生须知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2.本试卷共8页,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共35小题(共50分);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共8小题(共50分)。3
.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第一部分必须用2B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4.考试结束后,考生应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第一部分(选择题共50分)本部分共
35小题,1~20题每小题1分,21~35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1.细胞学说揭示了()A.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区别B.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C.细胞为什么能产生新的细胞D.认识细胞的曲折过程【答案】B【解析】【分析】细胞
学说主要内容:①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②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③新细胞是由老细胞分裂产生的。【详解】AB、细胞学说指出:一
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揭示了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没有说明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区别,A错误,B正确;C、细胞学说没有说明细胞为什么能产生新的细胞,C错误;D、细胞学说并没有说明人类认识细胞过程,
D错误。故选B。2.图为细胞膜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1表示通道蛋白B.2表示膜的基本支架C.3表示糖蛋白D.乙侧为细胞的外侧【答案】D【解析】【分析】流动镶嵌模型:(1)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这个支架是
可以流动的;(2)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大多数蛋白质也是可以流动的。(3)在细胞膜的外表,少数糖类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蛋白.除
糖蛋白外,细胞膜表面还有糖类与脂质结合形成糖脂。【详解】A、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1表示通道蛋白,A正确;B、磷脂双分子层构
成膜的基本支架,2表示膜的基本支架,B正确;CD、在细胞膜的外表,少数糖类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蛋白,3表示糖蛋白,甲侧为细胞的外侧,C正确,D错误。故选D。3.真核细胞贮存和复制遗传物质的主要场所是()A.核糖体B.内质网C.线粒体D.细胞核【答案】D【解析】【分析】细胞核包括核膜(将
细胞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染色质(DNA和蛋白质)、核仁(与某种RNA(r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核孔(核膜上的核孔的功能是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详解】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是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主要场所,D正确。故选
D。4.海参离开海水时会发生自溶,即构成体壁和肠的蛋白质、糖类均发生不同程度的降解,且降解程度受到温度、pH、盐度的影响。据此推测,促使海参“自溶”的物质最可能是()A.水B.NaClC.糖类D.蛋白质【答案】D【解析】【分析】当海参离
开海水后,在短时间内会自己融化掉,化作水状,溶解的无影无踪,同时干海参接触到油,头发等物质也会自溶。海参离开水之后会发生自溶是因为海参的体壁内存在着一种自溶酶,当它在夏季里或者离开海水时间太长,在6到7小时的时间内,体壁就会变形,自溶酶发生反应融化成了胶体。【详解】根据题意,海参离开海
水时会发生自溶,且降解程度受到温度、pH、盐度的影响,因此可以判断是某种酶引起了海参“自溶”,酶的化学本质主要是蛋白质,ABC错误,D正确。故选D。5.结合细胞呼吸原理分析,下列日常生活中的做法不合理的是()A.采用快速短
跑进行有氧运动B.定期地给花盆中的土壤松土C.真空包装食品以延长保质期D.包扎伤口选用透气的创可贴【答案】A【解析】【分析】1、有氧呼吸消耗有机物、氧气、水,生成二氧化碳、水,释放大量能量;无氧呼吸消
耗有机物,生成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乳酸,释放少量能量。2、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1)种植农作物时,疏松土壤能促进根细胞有氧呼吸,有利于根细胞对矿质离子的主动吸收。(2)稻田中定期排水可防止水稻因缺氧而变黑、腐烂。(3)皮肤破损较
深或被锈钉扎伤后,破伤风芽孢杆菌容易大量繁殖,引起破伤风。(4)提倡慢跑等有氧运动,是不致因剧烈运动导致氧的不足,使肌细胞因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引起肌肉酸胀乏力。【详解】A、采用快速短跑时肌肉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过多的乳酸,所以一般提倡慢跑,A符合题意;B、定期地给花盆中的
土壤松土能增加土壤中氧气的量,增强根细胞的有氧呼吸,释放能量,促进对无机盐的吸收,B不符合题意;C、真空包装可隔绝空气,使袋内缺乏氧气,可以降低细胞的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分解,且抑制微生物的繁殖,以延长保质期,C不符合题意;D、用透气的消毒纱布包扎伤口
构成有氧环境,从而抑制厌氧型细菌的繁殖,D不符合题意。故选A。6.在封闭的温室内栽种农作物,下列不能提高作物产量的措施是()A.降低室内CO2浓度B.保持合理的昼夜温差C.增加光照强度D.适当延长光照时间【答案】A【解析】【分析】在提高大棚作物产量的过程中,可以增大昼夜温差,降低夜间有机物
的消耗;或白天的时候适当增加光照强度、延长光照时间、增加室内CO2浓度等均有助提高光合作用速率,可以提高产量。【详解】A、封闭的温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有限,因此降低室内浓度会影响光合作用速率,降低产量,A符合题意;
B、保持室内昼夜温差将减少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有利于有机物的积累,从而提高产量,B不符合题意;C、适当增加光照强度可以提高光合作用速率,有助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C不符合题意;D、适当延长光照时间可以提高光合作用速率,有助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D不符合题意。故选A
。7.利用纸层析法可分离光合色素。下列分离装置示意图中正确的是()A.B.C.D.【答案】C【解析】【分析】层析液是由2份丙酮和1份苯混合而成,具有一定的毒性,容易挥发。分离色素原理: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注意:不能让
滤液细线触到层析液,用橡皮塞塞住试管口。【详解】A、层析液是由2份丙酮和1份苯混合而成,具有一定的毒性,但没有用橡皮塞赛紧瓶口,A错误;B、层析液容易挥发,没有用橡皮塞赛紧瓶口,另外滤液细线触到层析液,则色素溶解在层析液中,滤纸条上得不到色素带,B错误;C、滤纸条上有滤液细线的一
端朝下,并没有触到层析液,则滤纸条上分离出四条色素带,且用橡皮塞赛紧瓶口,防止层析液容挥发,C正确;D、层析液容易挥发,用了橡皮塞赛紧瓶口,但滤液细线触到层析液,则色素溶解在层析液中,滤纸条上得不到色素带,实验失败,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用分离
装置示意图的真实情景考查色素的分离,考生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注意操作过程中的重要事项。8.下列关于细胞周期的叙述,正确的是()A.抑制DNA的合成,细胞将停留在分裂期B.细胞周期包括前期、中期、后期、末期C.细胞分裂间
期为细胞分裂期提供物质基础D.成熟的生殖细胞产生后立即进入下一个细胞周期【答案】C【解析】【分析】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个细胞分裂完成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包括分裂间期、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分裂间期主要进行DNA的复制
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为分裂期提供物质准备。【详解】细胞分裂间期主要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因此抑制DNA的合成,细胞将停留在分裂间期,A错误;细胞周期分为间期、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B错误;细
胞分裂间期为细胞分裂期提供物质基础,C正确;只有连续分裂的细胞才有细胞周期,成熟的生殖细胞没有细胞周期,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细胞周期的概念、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9.正常
情况下,下列关于细胞增殖、分化、衰老和凋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所有的体细胞都不断地进行细胞分裂B.细胞分化使基因的碱基序列产生差异C.细胞分化仅发生于早期胚胎形成过程D.细胞的衰老和凋亡是自然的生理过程
【答案】D【解析】【分析】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特点:普遍性、稳定性、不可逆性。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细胞分化的结果:使细胞的种类增多,功能趋于专门化。【详解】A、已高度分化的体细胞不再分裂
,A错误;B、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不会导致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其基因的碱基序列不发生改变,B错误;C、细胞分化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在胚胎时期达到最大限度,C错误;D、细胞的衰老和凋亡是正常的生命现象,对机体是
有利的,D正确。故选D。10.如图为“观察根尖分生区组织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看到的某个视野,图中箭头所指细胞的主要特征是()A.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B.核膜与核仁出现C.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D.细胞缢裂成两部分【答案】A【解析】【分
析】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
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详解】A、箭头所指细胞分裂时期是分裂后期,特点为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A正确;B、箭头所指细胞分裂时期是分裂后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是分裂末期的特点,B错误;C、箭头所
指细胞分裂时期是分裂后期,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是分裂中期的特点,C错误;D、箭头所指细胞分裂时期是分裂后期,细胞缢裂成两部分是动物细胞分裂末期的特点,D错误。故选A。11.某生物的精原细胞含有42条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四分体时,细胞内含有的染色单体、染色体
和核DNA分子数依次是()的A.42、84、84B.84、42、84C.84、42、42D.42、42、84【答案】B【解析】【分析】四分体是由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后形成的,即一个四分体就是一对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前的间期,经过染色体的复制后,
核DNA加倍,但染色体条数不变,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由于同源染色体分离,染色体数目减半。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粒断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形成的配子中染色体数为体细胞的一半。【详解】某精原细胞含有42
条染色体,即21对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四分体时,由于此时经过了DNA复制,所有细胞内每条染色体上都含有两个染色单体,此时细胞内含有的染色单体数目为84个,染色单体数等于核DNA的数目,复制后染色体数目并
未随着DNA的增加而增加,所以染色体数目依然为42个,即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四分体时,细胞内含有的染色单体、染色体和DNA分子数依次是84、42、84,B正确,ACD错误。故选B。12.某DNA片段一条链上的碱基序列为5′-GAATTC-3′,则其互补链的碱基序列是()A.5′-CUUAA
G-3′B.3′-CTTAAG-5′C.5′-CTTGAA-3′D.3′-CAATTG-5′【答案】B【解析】【分析】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为:A-T,T-A,G-C,C-G。【详解】某DNA片段一条链上的碱基序列为5
′-GAATTC-3′,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则其互补链的碱基序列是3′-CTTAAG-5′,ACD错误;B正确。故选B。13.下列层次关系正确的是()A.染色体→DNA→基因→脱氧核苷酸B.染色体→DNA→脱氧核苷酸→基因C.染色体→脱氧核
苷酸→DNA→基因D.基因→染色体→脱氧核苷酸→DNA【答案】A【解析】【分析】基因(通常)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详解】氧核苷酸、基因、DNA、染色体之间的关系:染色体是DNA的
主要载体,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脱氧核苷酸是DNA的基本组成单位,也是基因的基本组成单位,A正确,BCD错误。故选A。14.决定自然界中真核生物多样性和特异性的根本原因是()A.蛋白质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B.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C.氨基酸种类的多样性和特异性D.化学元素和化合
物的多样性和特异性【答案】B【解析】【分析】1、DNA分子的多样性:构成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虽只有4种,配对方式仅2种,但其数目却可以成千上万,更重要的是形成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可以千变万化,从而决定了DNA分子的多样性。、2、DNA分子的特异性:每个特定的DNA分子中具有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而特
定的排列顺序代表着遗传信息,所以每个特定的DNA分子中都贮存着特定的遗传信息,这种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就决定了DNA分子的特异性。【详解】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而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因此决定自然界中生物多样性和特异性的根本原因是生物体内DN
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ACD错误,B正确。故选B。15.大豆的豆荚颜色有黑色和棕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纯合黑色大豆与纯合棕色大豆杂交,F1表现为黑色。则F1自交所得F2中黑色与棕色的比例为()A.1:1B.3:1C.
15:1D.1:3【答案】B【解析】【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详解】大豆的豆荚颜色有黑色和棕色,
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设相关基因是A/a,纯合黑色大豆与纯合棕色大豆杂交,F1表现为黑色,说明黑色是显性,亲本为AA×aa,子一代是Aa,F1自交所得F2中A-∶aa=3∶1,黑色与棕色的比例为3:1,B正确,ACD错误。故选B。1
6.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的共同点是()A.可遗传变异的来源B.产生了新的基因型C.产生了新的基因D.改变了基因的遗传信息【答案】A【解析】【分析】变异包括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前者是由于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后者是环境因素引起的。可遗传的变异有三种来源:基因突变、染色体变
异和基因重组。【详解】A、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都属于可遗传变异,遗传物质发生改变,A正确;B、染色体结构变异不一定产生新的基因型,B错误;C、只有基因突变才能产生新基因,C错误;D、一般而言,只有基因突变才会改变基因中的遗传信息,D错误。故选A。17.科学家将拟南芥
和水稻种子送至天宫二号,利用宇宙空间的特殊环境诱发的变异进行育种,这些变异()A.是定向的B.对人类都有益C.为人工选择提供原材料D.不能遗传给后代【答案】C【解析】【详解】太空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而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A错
误;基因突变具有多害少利性,所以太空诱变育种产生的变异对人类不一定都有益,B错误;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而诱变育种可以提高突变率,缩短育种周期,能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所以太空诱变育种能为人工选择提供原材料,C正确;基因突变是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属于可遗传变异,所以能遗传给后代
,D错误。18.某遗传性耳聋为单基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下列方法中,可对未出生胎儿进行精确诊断的是()A.遗传咨询B.基因检测C.发病率调查D.染色体观察【答案】B【解析】【分析】人类遗传病包括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
染色体异常遗传病。【详解】A、根据夫妻的实际情况,只能得出胎儿患遗传病的概率,不能对未出生胎儿进行精确诊断,A错误;B、基因检测是通过检测人体细胞中的DNA序列,以了解人体的基因情况,单基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可进行基因检测通过分析基因状况精确诊断,B正确;C
、发病率表示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发生的病例出现的频率,不能对未出生胎儿进行精确诊断,C错误;D、染色体观察可以检查胎儿细胞的染色体是否发生异常,不能对未出生胎儿进行精确诊断,D错误。故选B。19.2017年,我国科学家对深圳拟兰进行基因组测序,并与其他兰花基因组比较,结果可为研究
兰花的进化提供()A.胚胎学证据B.古生物化石证据C.分子水平证据D.比较解剖学证据【答案】C【解析】【分析】生物进化的证据有化石证据、胚胎学证据、分子水平证据、比较解剖学证据等。【详解】基因组测序是在分子水平上进行的,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分子水平上
的证据,属于分子水平证据,C符合题意。故选C。20.在一个种群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70%,Aa的个体占20%,aa的个体占10%。A基因和a基因的基因频率分别是()A.70%、30%B.50%、50%C.90%、10%D.80%、20%【
答案】D【解析】【分析】计算种群基因频率的方法是: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显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杂合子基因型频率的一半,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隐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杂合子基因型频率的一半。【详解】ABCD、在一个种群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70%,Aa的个体占20%,aa的个体占10%
。根据公式,A=70%+1/2×20%=80%,a=1-A=20%。ABC错误,D正确。故选D。21.下列元素中,构成生物大分子基本骨架的元素是()A.碳B.氢C.氧D.氮【答案】A【解析】【分析】1、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是碳链
。2、C、H、O、N为基本元素,C为最基本元素。【详解】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是碳链,因此构成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的元素是碳。故选A。【点睛】22.下列可用于检测蛋白质的试剂及反应呈现的颜色是()A.苏丹Ⅲ染液,橘黄色B.醋酸洋红液,红色C.碘液,蓝色D.双缩脲试剂,紫色【答案】D【解析】【分析
】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蔗糖)。(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3)脂肪可用苏
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4)淀粉遇碘液变蓝。【详解】检测蛋白质应该用双缩脲试剂,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即D正确。故选D23.可以与细胞膜形成的吞噬泡融合,并消化
掉吞噬泡内物质的细胞器是()A.线粒体B.内质网C.高尔基体D.溶酶体【答案】D【解析】【分析】1、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的场所,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2、内质网:是有机物的合成“车间”,蛋白质运输的通道。3、溶酶
体: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4、高尔基体:在动物细胞中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在植物细胞中与有丝分裂中细胞壁形成有关。【详解】A、线粒体能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但不能与细胞
膜形成的吞噬泡融合,A错误;B、内质网能对来自核糖体的蛋白质进行加工,但不能与细胞膜形成的吞噬泡融合,B错误;C、高尔基体动物细胞中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但不能与细胞膜形成的吞噬泡融合,C错误;。D、溶酶体可以与细胞膜形成的吞噬泡融合,并消化吞噬泡内物质,D正确。故选D。【点睛】24.组成染色体
和染色质的主要物质是()A.DNA和RNAB.DNA和脂质C.蛋白质和RNAD.蛋白质和DNA【答案】D【解析】【分析】细胞核中有DNA和蛋白质紧密结合成的染色质,染色质是极细的丝状物,存在于细胞分裂间期,在细胞分裂期,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呈圆柱状或杆状,
这时叫染色体。【详解】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主要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ABC错误,D正确。故选D。25.细菌被归为原核生物的原因是()A.细胞体积小B.单细胞C.没有核膜D.没有DNA【答案】C【解析】【分析】科学家根据细胞内有
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因此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据此答题。【详解】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以核膜为界
的细胞核,因此细菌被归为原核生物的原因是没有核膜,C正确。故选C。26.一分子ATP中,含有的特殊化学键和磷酸基团的数目分别是()A.2和3B.1和3C.2和2D.4和6【答案】A【解析】【分析】ATP的结构:一分子腺嘌呤、一分子核糖、三分子磷酸。【详解】一分
子ATP中,含有3个磷酸基团,三个磷酸基团之间通过两个特殊化学键(~)连接,结构式为A-P~P~P,BCD错误,A正确。故选A。27.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共同终产物是()A.H2OB.CO2C.酒精D.乳酸【答案】B【解析】【分
析】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进行细胞呼吸,为兼性厌氧菌,既可进行有氧呼吸,也可进行无氧呼吸。【详解】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通过有氧呼吸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和水;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通过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少量的二氧化碳,所以酵母菌进行有氧呼
吸和无氧呼吸的共同终产物是二氧化碳,B正确,ACD错误。故选B。28.通常,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区别于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是()A.核膜、核仁消失B.形成纺锤体C.中心粒周围发出星射线D.着丝粒分裂【答案】C【解析】【分析】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区别:前
期形成纺锤体的方式不同,动物细胞是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而植物细胞是细胞两极发出的纺锤丝形成的纺锤体。末期产生子细胞的方式不同,动物细胞是由细胞膜有中间向内凹陷最后缢裂成两个子细胞,植物细胞是在赤道板的部位形成细胞板并由中央向四周扩展形成细胞壁,进而形成了两个子细胞。【详解】A、
核膜、核仁消失是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共有的特征,与题意不符,A错误;B、纺锤体形成是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都有的特征,与题意不符,B错误;C、动物细胞有中心粒,有丝分裂前期在中心粒的周围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植物细胞纺锤体的形成是由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的,这是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区别点,C正确;D、着丝粒分裂也是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后期共有的特征,与题意不符,D错误。故选C。29.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对维持其前后代
体细胞染色体数目恒定起重要作用的生理活动是()A.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B.细胞增殖与细胞分化C.有丝分裂与受精作用D.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答案】A【解析】【分析】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详解】
ABCD、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BCD错误,A正确。故选A。30.在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中,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是()A.荚膜多糖B.蛋白质C.R型细菌的DNAD.S型细菌的DNA【答案】D【解析】
【分析】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详解】S型菌DNA分子是转化因子,能
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S型细菌的DNA是使R型细菌发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D符合题意。故选D。31.一个DNA分子复制完毕后,新形成的DNA子链()A.是DNA母链的片段B.与DNA母链之一相同C.与DNA母链相同,但U取代TD.与DNA母链完全不同【答案】B【解析】【分析】DNA在
进行复制时,碱基对间的氢键断裂,双链解旋分开,以每条链作为模板在其上合成互补链,经过一系列酶(DNA聚合酶、解旋酶等)的作用生成两个新的DNA分子,每个子代DNA分子的两条链中都有一条来自亲代DNA,一条是新合成的。【详解】A、由于DNA复制是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分子的过程,所
以DNA复制完毕后,得到的DNA子链不可能是DNA母链的片段,A错误;B、由于DNA复制是半保留复制,因此复制完毕,新形成的DNA子链与DNA模板链互补,与母链之一相同,B正确;C、DNA复制时遵循碱基互补配对,A与T配对
,G与C配对,新形成的DNA子链与DNA模板链互补,另一条母链相同,C错误;D、由于复制是以DNA的双链为模板,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所以新形成的DNA子链与DNA模板链互补,与母链之一相同,D错误。故
选B。的32.下列各对生物性状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A.狗的短毛和狗的卷毛B.人的右利手和人的左利手C.豌豆的红花和豌豆的高茎D.羊的黑毛和兔的白毛【答案】B【解析】【分析】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相同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判断生物
的性状是否属于相对性状,需要扣住关键词“同种生物”和“同一性状”答题。【详解】A、狗的短毛和狗的卷毛不是同一性状,不属于相对性状,A错误;B、人右利手和人的左利手是同种生物相同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属于相对性状,B正确;C、豌豆的红花和豌豆的高茎不是同一性状,不属于相对性状
,C错误;D、羊的黑毛和兔的白毛不是同种生物,不属于相对性状,D错误。故选B。33.人类在正常情况下,女性的体细胞中常染色体的数目和性染色体为()A.22,XB.22,YC.44,XXD.44,XY【答
案】C【解析】【分析】人类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人体体细胞中含有46条染色体,其中男性的染色体组成为44+XY,女性的染色体组成为44+XX。【详解】正常女性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有46条,包括44条常染色体和2条性
染色体XX,C正确,ABD错误。故选C。34.一对色觉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红绿色盲的男孩。男孩的外祖父、外祖母和祖母色觉都正常,祖父为色盲。该男孩的色盲基因来自()A.祖父B.祖母C.外祖父D.外祖母【答案】D【
解析】【详解】试题分析:已知色盲是伴X隐性遗传病,则该红绿色盲男孩的基因型是XbY,其致病基因Xb一定来自于他的妈妈(而与父亲无关,父亲提供的是Y),但是妈妈正常,所以妈妈的基因型是XBXb,由题干已知外祖父母色
觉都正常,外祖父给妈妈的一定是XB,则妈妈的色盲基因肯定来自于外祖母(XBXb)。的考点:本题考查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35.在大田的边缘和水沟两侧,同一品种的小麦植株总体上比大田中间的长得高壮。
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基因重组引起性状分离B.环境差异引起性状变异C.隐性基因突变为显性基因D.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发生了变化【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表型是由基因型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大田的边缘和水沟两侧,通风、水分和矿质元素供给充足,所以B正确。考
点: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50分)本部分共8小题,共50分。36.P酶在陆生植物合成木质素和黄酮类等代谢产物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可催化苯丙氨酸脱氨基。最新研究发现了能同时催化苯丙氨酸和
酪氨酸脱氨基的PA酶。(1)P酶与PA酶均为蛋白质。二者在细胞的____(填细胞器名称)中,以氨基酸为原料经____反应合成。(2)研究人员对比不同类群植物的两种酶,发现二者均具有与脱氨基功能密切相关的“丙氨酸-丝氨酸-甘氨酸”序列
,还发现8个位点的氨基酸种类不同。①不同种类氨基酸的差异在于其____不同。②P酶与PA酶的第121与123位点氨基酸差异较为稳定。将P酶121和123位点的氨基酸与PA酶相应位点的氨基酸互换,模拟酶与
酪氨酸的结合情况,结果如下。酶改变前改变后P不能与酪氨酸结合能结合酪氨酸PA能结合酪氨酸不能与酪氨酸结合上述结果说明,这两个位点的氨基酸种类不同,导致两种酶的____不同,进而催化的反应物不同。这在分子水平上体现了____是相适应的。(3)与只含P酶的植物相比,含
PA酶的禾本科植物能同时利用苯丙氨酸和酪氨酸,参与合成木质素和黄酮类等代谢产物,增强了禾本科植物____环境的能力,使其分布更广。【答案】36.①.核糖体②.脱水缩合37.①.R基②.结构③.结构与功能38.适应【解析】【分析】翻译过程以氨基酸为原料,以转录过程产生
的mRNA为模板,在酶的作用下,消耗能量产生多肽链。多肽链经过折叠加工后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蛋白质。【小问1详解】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在核糖体上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肽链。【小问2详解】①不同种类氨基酸的差异在于其R基不同。②
这两个位点的氨基酸种类不同,导致两种酶的结构不同,催化不同的反应物,这在分子水平上体现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小问3详解】与只含P酶的植物相比,含PA酶的禾本科植物能同时利用苯丙氨酸和酪氨酸,参与合成木质素和黄酮类等代谢产物,增强了禾本科植物适应环境的能力。37.带鱼加工过程中
产生的下脚料富含优质蛋白,随意丢弃不仅浪费资源,还会污染环境。利用木瓜蛋白酶处理,可以变废为宝。请回答问题:(1)木瓜蛋白酶可将下脚料中的蛋白质分解为多肽,但不能进一步将多肽分解为氨基酸,体现酶具有________性。(2)为确定木瓜蛋白酶的最适用量和最适pH,研究人员进行了相
关实验,结果如下图。据图分析,木瓜蛋白酶添加量应为________%,pH应为________,偏酸、偏碱使酶解度降低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3)若要探究木瓜蛋白酶的最适温度,实验的基本思路是________。【答案】3
7.专一38.①.0.020②.6.5③.酶的空间结构改变,活性降低39.设置不同温度的处理,分别测定木瓜蛋白酶对下脚料中蛋白质的分解程度【解析】【分析】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有机物,其中大部分是蛋白质、少量是RN
A;2、酶的特性:①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②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者一类化学反应;③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小
问1详解】木瓜蛋白酶可将下脚料中的蛋白质分解为多肽,但不能进一步将多肽分解为氨基酸,说明酶具有专一性。【小问2详解】图示结果显示随着木瓜蛋白酶的增加蛋白质的分解程度逐渐上升,直至达到相对稳定,结合图示可知木瓜蛋白酶
添加量应控制在0.020%,因为超过该值,酶解度不再增加,pH应控制在6.5,因为该值是木瓜蛋白酶最适pH值,偏酸、偏碱都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进而导致酶失活。【小问3详解】若要探究木瓜蛋白酶的最适温度,需要将温度设为自变量,反应速
率为因变量,无关变量要求相同且适宜。则实验设计如下:设置一系列温度梯度,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分别测定在不同温度条件下木瓜蛋白酶对下脚料中蛋白质的分解程度。其中酶解度最大时对应的温度是该酶的最适温度。38.高盐环境
下粮食作物会大量减产。为研究植物的耐盐机理,科研人员将耐盐植物滨藜和不耐盐植物柑橘分别置于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后测定并计算生长率,结果如图1.请回答问题:(1)据图1分析,与植物A相比,植物B耐盐范
围_____,可推知植物B是滨藜。(2)植物处于高盐环境中,细胞外高浓度的Na+通过图2中的通道蛋白以_____的方式进入细胞,导致细胞质中Na+浓度升高。(3)随着外界NaCl浓度的升高,植物A逐渐出现萎蔫现象,这是由于外界
NaCl浓度_____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细胞中Na+和Cl-的浓度进一步升高,蛋白质逐渐变性,酶活性降低,细胞代谢_____,因此在高盐环境中植物A生长率低。(4)据图2分析,植物B处于高盐环境中,细胞内C
a2+浓度升高,促使Na+进入_____;同时激活_____,将Na+排出细胞,从而使细胞质中Na+的浓度恢复正常水平,缓解蛋白质变性。【答案】(1)更广(2)协助扩散(3)①.大于②.减弱(4)①.液泡②.(细胞膜上的)S蛋白【解析】【分析】载体蛋白和通
道蛋白都是细胞膜上的运输物质的载体,其区别主要是载体蛋白包括主动运输的蛋白质,也包括协助扩散的蛋白质,通道蛋白是协助扩散的蛋白质。1、载体蛋白:载体蛋白能够与特异性溶质结合,载体蛋白既参与被动的物质运输,也参与主动的物质运输,载体蛋白运输物质的动力学
曲线具有膜结合酶的特征,运输速度在一定浓度时达到饱和,不仅可以加快运输速度,也增大物质透过质膜的量,载体蛋白的运输具有专业性和饱和性。2、通道蛋白:通道蛋白是衡化质膜的亲水性通道,能使适宜大小的分子及带电荷的分子通过简单的自由扩散运动,从质膜的一侧转运到另一侧,通道蛋白的运输作用
具有选择性,属于被动运输,在运输过程中不会与被运输的分子结合,也不会移动。【小问1详解】图1的横坐标是外界NaCl的浓度,结合图1结果可知,植物B的耐盐范围更广。【小问2详解】通道蛋白介导的都不需要能量,为协助扩散。【小问3详解】外界NaC
l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植物A逐渐出现萎蔫现象;细胞代谢几乎都是酶催化的反应,若酶活性降低,细胞代谢减弱。【小问4详解】细胞内Ca2+浓度升高,作用于液泡上的N蛋白,促进Na+进入液泡;Ca2+浓度升高,同时激活细胞膜上的S蛋白,将Na+排出细胞,从而使细胞
质中Na+的浓度恢复正常水平。【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物质出入细胞方式,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39.色素缺失会严重影响叶绿体的功能,造成玉米减产。科研人员诱变得到叶色突变体玉米,并检测突变体与野生型玉米叶片中的色素含量,结果如图1。请回答问题:(1)据图1可知,与野生型相
比,叶色突变体色素含量均降低,其中_______的含量变化最大。(2)结合图2分析,叶色突变体色素含量降低会影响光反应,使光反应产物[①]_________和NADPH减少,导致叶绿体_______中进行的暗反应减弱,合成的[②]_________减少,使玉米产量降低。(3)从结构与功能的角度分析
,若在显微镜下观察叶色突变体的叶肉细胞,其叶绿体可能出现_______等变化,从而导致色素含量降低,光合作用强度下降。【答案】①.叶绿素a②.ATP③.基质④.有机物⑤.数量、形态、结构【解析】【分析】图1描述的是
野生型和叶色突变体中各种色素含量的比较,据图可知,叶色突变体的各种色素含量均少于野生型,其中叶绿素a的含量减少的比例最大。图2为叶绿体结构和光合作用的过程,光反应可进行水的光解形成氧气,同时光反应还能形成NADPH和ATP。暗反应过程包括
二氧化碳的固定和三碳化合物的还原,最终形成有机物。【详解】(1)据图1可知,与野生型相比,叶色突变体色素含量均降低,其中叶绿素a的含量变化最大。(2)光合色素可捕获光能,用于光反应形成NADPH和ATP,叶色突变
体色素含量降低会导致捕获光能减少,进而影响光反应,使光反应产物[①]ATP和NADPH减少,导致叶绿体基质中进行的暗反应减弱,合成的[②]有机物减少,使玉米产量降低。(3)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若在显微镜下观察叶
色突变体的叶肉细胞,其叶绿体可能出现数量、形态、结构等变化,从而导致色素含量降低,光合作用强度下降。【点睛】本题考查光合作用过程和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40.豌豆是遗传学研究的理想材料,科研工作者
用豌豆进行系列杂交实验。(1)用纯种黄色圆粒豌豆和纯种绿色皱粒豌豆作亲本进行杂交,结出的种子(F1)都是黄色圆粒。说明显性性状是____。F1自交产生的F2中黄色圆粒、绿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皱粒的数量比接近9:3:3:1。结果表明两对基因的
遗传遵循____定律。(2)纯种白花豌豆与纯种紫花豌豆杂交,F1均开紫花。F1自交产生的F2中紫花与白花的比例约为9:7。说明豌豆花瓣的颜色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可用下图解释。①请在I处写出基因型,在Ⅱ、Ⅲ处写出表型。I、__
__Ⅱ、____Ⅲ、____②下列选项中能解释豌豆花瓣颜色形成的分子机制的是____。【答案】(1)①.黄色和圆粒②.自由组合(2)①.AaBb②.紫花③.白花④.a【解析】【分析】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
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小问1详解】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子一代表现出的是显性性状,用纯种黄色圆粒豌豆和纯种绿色皱粒豌豆作亲本进行杂交,结出的种
子(F1)都是黄色圆粒,说明显性性状是黄色和圆粒;【小问2详解】①亲本基因型是AABB和aabb,则I处F1基因型是AaBb;F2中紫花与白花的比例约为9:7,说明紫花基因型是A-B-,白花包括A-bb、aaB-和aabb,II基因型是AABB,表现为紫花;II
I基因型是AAbb表现为白花。②紫花基因型是A-B-,白花包括A-bb、aaB-和aabb,说明紫花同时有A和B基因,而A为中间物质控制白色,其分子机制符合图a。41.某地蝽蟓的喙长而锋利,可刺穿无患子科植物的坚硬果皮,获得食物,如图1所示。1920年引入新种植物——平底金苏雨树,其果皮较薄,蝽
蟓也喜食,如图2所示。调查发现,当地蝽蟓喙的长度变化如图3所示。请回答问题:(1)蝽蟓的长喙与短喙为一对相对性状。分析图3可知,引入平底金苏雨树后的60年间,该地区决定蝽蟓_____的基因频率增加,这是_____的结果。(2)蝽蟓取食果实,对当地无患子科植物种子的传播非常重要,引入平
底金苏雨树后,当地无患子科植物种群数量会_____。无患子科植物果实的果皮也存在变异,果皮较_____的植株更容易延续后代。(3)进化过程中,当地无患子科植物、平底金苏雨树和蝽蟓均得以生存繁衍,这是物种间_____的结果。【答案】(1)①.短喙②.自然选择(2)①.下降②.薄
(3)协同进化(共同进化)【解析】【分析】由图1与图2、图3对照可知,引进平底金苏雨树后,由于其果实的果皮比较薄,蝽蟓喙短为有利性状,通过自然选择后,蝽蟓短喙的个体逐渐增多。【小问1详解】分析图3可知,引入平底金苏雨树后的60年间,长喙蝽蟓的个体数逐渐减少,而短
喙蝽蟓的个体数逐渐增加,说明引入平底金苏雨树后,短喙成为有利性状,所以该地区决定蝽蟓短喙的基因频率增加,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小问2详解】蝽蟓取食果实,对当地无患子科植物种子的传播非常重要,引入平底金苏雨树后,蝽蟓主要取食平底金苏雨树,取食无患子科植物减少,故当地无患子科植物种群数量会下降。
无患子科植物果实的果皮也存在变异,果皮较薄的植株更容易被取食,故更容易延续后代。【小问3详解】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进化过程中,当地无患子科植物、平底金苏雨树和蝽蟓均得以生存繁衍,这是物种间
共同进化的结果。【点睛】本题围绕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等相关知识进行考查。42.四倍体三浅裂野牵牛是常见农作物甘薯(又称红薯)的近缘野生种,具有良好的抗逆性,常用于甘薯品质的改良。请回答问题:(1)三浅裂
野牵牛体细胞中含有_____个染色体组。(2)科研人员对三浅裂野牵牛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进行观察,下图为分裂不同时期的显微照片。①花粉母细胞经减数分裂最终形成的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体细胞的_____。②图A中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称为_____;图C中_____彼此分离
并移向细胞两极;图F中的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Ⅱ的_____期。(3)此项工作主要在_____(填“细胞”或“个体”)水平上进行研究,为甘薯品质的改良提供理论支撑。【答案】(1)4(2)①.一半②.联会③.同源染色体④.中(3)细胞【解析】【分析】图中ABCD是减数第一
次分裂的细胞图像,A是前期,B是中期,C是后期,EFGH是减数第二次分裂,E是前期,F是中期,G是后期,H是末期。【小问1详解】三浅裂野牵牛是四倍体,体细胞中含有四个染色体组。【小问2详解】①花粉母细胞经减数分裂,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
连续分裂两次,最终形成的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体细胞的一半。②图A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其中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称为联会,图C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并移向细胞两极;图F中的染色体着丝粒排列于细胞中央,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小问3详解】这是观察细胞中的染色体的实验,所以是
在细胞水平上进行研究。【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43.学习下列材料,回答(1)~(3)题。mRNA技术带来新一轮疗法革命蛋白替代疗法一般用于治疗与特定蛋白质功能丧失相关的单基因疾病。由于酶缺失或
缺陷引起的疾病可以用外源供应的酶进行治疗。例如,分别使用凝血因子VIII、凝血因子IX治疗A型、B型血友病。然而,一些蛋白质的体外合成非常困难,限制了这种疗法在临床上的应用。基于mRNA技术的疗法,是将体外获得的mRNA递送到人体的特定细
胞中,让其合成原本缺乏的蛋白质,从而达到预防或治疗疾病的目的。把mRNA从细胞外递送进细胞内,需借助递送系统。递送系统能保护mRNA分子,使其在血液中不被降解。纳米脂质体是目前已实现临床应用的递送系统,可以保证mRNA顺利接触
靶细胞,再通过胞吞作用进入细胞。研发mRNA药物遇到一个难题:外源mRNA进入细胞后会引发机体免疫反应,出现严重的炎症。科学家卡塔琳·考里科和德鲁·韦斯曼成功对mRNA进行化学修饰,将组成mRNA的尿苷替换为假尿苷(如右
图所示),修饰过的mRNA进入细胞后能有效躲避免疫系统的识别,大大降低了炎症反应,蛋白合成量显著增加。两位科学家因此获得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论上,蛋白质均能以mRNA为模板合成。因此有人认为mRNA是解锁各类疾病的“万能钥匙”,可以探索利用m
RNA技术治疗蛋白质异常的疾病,达到精准治疗的目的。(1)推测用于递送mRNA纳米脂质体中的“脂质”主要指____。(2)尿苷由一分子尿嘧啶和一分子核糖组成,一分子尿苷再与一分子____组合,构成尿嘧啶核糖核苷酸。将mRNA的尿苷替换为假尿苷,其碱基排列顺序
____(填“改变”或“未改变”)。mRNA进入细胞的质后,会指导合成具有一定____顺序的蛋白质。(3)文中提到,mRNA是解锁各类疾病的“万能钥匙”。下图为用mRNA技术治疗疾病的思路,请在横线的I、II处补充相应内容。I、____II、____【答案】(1)磷
脂(2)①.磷酸②.未改变③.氨基酸(3)①.基因②.mRNA【解析】【分析】1、一个核苷酸分子由一分子含氮碱基,一分子五碳糖和一分子磷酸组成的。2、翻译是指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排列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翻译的场所:细胞质的核糖体上
。翻译的本质:把DNA上的遗传信息通过mRNA转化成为蛋白质分子上氨基酸的特定排列顺序。【小问1详解】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用于递送mRNA的纳米脂质体中的“脂质”主要指磷脂。【小问2详解】尿嘧啶核糖
核苷酸是由一分子尿嘧啶,一分子核糖和一分子磷酸组成的,尿苷由一分子尿嘧啶和一分子核糖组成,一分子尿苷再与一分子磷酸组合,构成尿嘧啶核糖核苷酸。将mRNA的尿苷替换为假尿苷,不会影响其他的碱基序列,因此其碱基排列顺序未
改变。翻译是指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排列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因此mRNA进入细胞质后,会指导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小问3详解】基因的表达是指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形成蛋白质的过程。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翻译是指在核糖体上,以mRN
A为模板、以氨基酸为原料合成蛋白质的过程。用mRNA技术治疗疾病的思路为:分析病因:缺乏某种蛋白质或蛋白质结构改变→确定控制该蛋白质合成的基因→获得相应对的mRNA→输入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