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共(19)页,44.945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db1b94b31f5578557bdf53623cf0b21f.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射洪中学高2022级高二(下)第一次学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
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对应题号的位置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
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动物世界里有没有相应的解毒办法呢?当然有。学会挑选食物,是对抗植物毒素的有效做法。只要注意观察,你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长颈鹿并不会在一棵树上吃太久,很快它们就会移动到下一棵金合欢树。因为,如果只吃一棵金合欢树的叶子,
很容易引起中毒。因为金合欢会“通风报信”。金合欢含有特殊的化学武器——单宁。在通常情况下,树叶中的单宁含量并不高,毕竟合成单宁也需要消耗大量能量。长颈鹿在啃食树叶时,会释放出大量的乙烯,这些乙烯被金合欢感应到,接
着金合欢就会提高叶片中的单宁含量。过量的单宁会影响到长颈鹿的消化系统,降低它们的消化能力,甚至引起死亡。说到挑选食物,还有一个出名的例子,那就是在澳洲的桉树林中生活的动物,可能你已经猜到了,这个动物就是树袋熊(考拉)。桉
树叶子是考拉的主要食物,但是并非是棵桉树,考拉都会吃。在澳大利亚分布着约300种桉树,但是考拉仅仅热衷于吃其中的三种桉树的叶子,分别是小帽桉、细叶桉和赤桉。考拉如此挑选食物是有原因的。桉树可以说是将化学防御这件事玩到极致的植物之一。中国南方大片的桉树林根本不
需要喷洒农药控制虫害,因为几乎没有动物能够解除桉树的防御武器。桉树叶片中含有大量的桉叶油,桉叶油中的主要成分桉叶素有着特别的刺激性气味。虽然稀释过后的桉叶油也可以作为香精添加到人类的食品当中,但在高剂量下,桉叶油仍然有毒。对于食草动物而言,桉树叶是种“只可远观
”的能源宝库。但是,桉树毕竟是桉树,即便是桉叶油含量稍低,但是终归是有中毒风险的。为了应对这种高毒性低热量的食物,考拉的应对策略就是少吃多消化。一只成年考拉每天最多会吃下约400克的桉树叶。考拉会细嚼慢咽,考拉的进餐时间通
常为4-6小时。考拉吃下去的桉树叶,进入胃肠道之后,其中活跃的微生物不仅能将叶片中的纤维素转化为考拉可以吸收的营养,更可以分解其中的毒素,避免中毒。而考拉的这种做法显然会带来一个问题,那就是必须“节能”,毕竟所有活动所需要的能量都依赖于这半斤八两的桉树叶。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考拉总是懒洋洋
的样子,因为它们根本就没有多余的能量进行剧烈运动,只能选择慢吞吞地生活。要说到解毒能力,马铃薯甲虫必然是能数得着的狠角色。1824年,科学家首次在美国落基山脉东坡发现了这种甲虫,谁也没想到这种生活在野生杂草刺萼龙葵上的小小甲虫,最终变成了人类农业生产的“噩梦”。这种虫子也被称为“科罗拉多马铃薯
甲虫”。目前,马铃薯甲虫几乎遍布整个北半球的主要马铃薯产区,成为农田一霸。对于绝大多数动物来说,马铃薯的茎叶绝对不是什么好食物,因为其中富含以龙葵素为主的生物碱。说这些物质可以让动物闻风丧胆一点都不为过。首先,龙葵素可以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引
起中毒反应。胆碱酯酶被抑制失活后,乙酰胆碱大量累积,以致胆碱能神经兴奋增强,引起胃肠肌肉痉挛以及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等一系列中毒症状。再者,龙葵素还能与生物膜上的甾醇类物质结合,导致生物膜穿孔,引起膜结构破裂。当龙葵素被吸收进入体内后,就会随着血液循环破坏胃肠道、肝脏等体内脏器的细胞结构
。高剂量的龙葵素由于其表面活性作用可能会导致红细胞破裂,产生溶血。但是,对于马铃薯甲虫而言,这些根本就不是问题。因为马铃薯甲虫体内拥有高效的解毒体系。在马铃薯甲虫体内活跃的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系统,这类特殊的蛋白质可以促使氧气与有机物结合,从而改
变有机物的性质和活性。更重要的是,马铃薯甲虫对多种农药都有强大的适应能力,到今天人类手中的大多数农药已经无法对抗来势汹汹的甲虫大军。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是用量最多的农药之一,但是对于马铃薯甲虫而言,这些农药几
乎已经变成了饮料。就连新型的Bt蛋白(苏云金芽孢杆菌蛋白)类农药在对付马铃薯甲虫的时候也显现出了颓势。(摘编自史军《植物塑造的人类史》)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通风报信”在文中指金合欢在感受到大量乙烯后,就会主动提高叶片中的单宁含量
。B.“只可远观”在文中指食草动物因桉叶油具有一定的毒害作用,一般不敢食用桉树叶。C.“节能”在文中指考拉选择慢吞吞的生活方式来节省能量,以减少食用桉树叶的数量。D.“噩梦”在文中指马铃薯甲虫因破坏性强、影响范围广和抗药能力强对农业影响很大。2.下列对材料相
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植物中含有的单宁一旦进入动物的消化系统,就会降低动物的消化能力,甚至引起死亡。B.考拉采用少吃多消化的进食方式,成功地稀释分解了桉树叶中含有的有毒成分,避免中毒。C.马铃薯的茎叶中富含以龙葵素为主的生物碱,这种物质能够保护它不被大多数动物啃食。
D.马铃薯甲虫体内的解毒体系,能促使氧气与有机物结合,从而改变有机物的性质和活性。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长颈鹿、树袋熊等动物采用挑选食物的方式来对抗植物毒素,都能通过稀释毒素来降低中毒的风险。B.桉树分泌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桉叶素来抵御动物的侵害,很多动物都难以解除桉树
的这一防御武器。C.龙葵素既可以引起胃肠肌肉痉挛以及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等中毒症状出现,也能引起生物膜结构破裂。D.马铃薯甲虫对各种农药具有强大的适应能力,即使新型的Bt蛋白类农药也难以将它彻底杀灭。4.科普文和科学论文一样,也同样讲求严密的逻辑性,这篇文
章是怎样体现这一特点的?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5.动物世界的解毒办法究竟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答案】1.C2.A3.C4.①全文结构层次安排逻辑严密。文章以自问自答的形式开篇,引出下文;然后分别从“挑选食物”和“解毒能力”两个角度引出对长颈
鹿、树袋熊的介绍和对马铃薯甲虫解毒能力的介绍。②巧妙运用一系列衔接性词语,使前后衔接更加紧密。“当然有”“还有”“但是”等词语的使用,使文段衔接紧密,段落内部层次清晰。5.①学会挑选食物,尽量选择毒素含量少的植物;②减少有毒植物的摄入量,延长进
食时间;③有效利用体内拥有的高效解毒体系。【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以减少食用桉树叶的数量”错误。由原文“考拉吃下去的桉树叶,进入胃肠道之后,其中活跃的微生物不仅能将叶片中的纤维素转化为考拉可以吸收的营养,更可以分解其中的毒素,避免中毒
。而考拉的这种做法显然会带来一个问题,那就是必须‘节能’,毕竟所有活动所需要的能量都依赖于这半斤八两的桉树叶”可知,应该是食用的桉树叶较少,因而提供的能量不足以进行剧烈运动,这就决定了考拉需要选择慢吞吞的生活方式来节省能量,而不是“考拉选择慢吞吞的生活方式来节省能量
,以减少食用桉树叶的数量”。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概括分析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A.“一旦进入动物的消化系统”说法绝对,由原文“过量的单宁会影响到长颈鹿的消化系统,降低它们的消化能力,甚至引起死亡”可知,原文是指“过量的单宁”,并非只要
单宁进入动物的消化系统就会出现不好的结果。的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长颈鹿”张冠李戴,由原文“考拉吃下去的桉树叶,进入胃肠道之后,其中活跃的微生物不仅能将叶片中的纤维素转
化为考拉可以吸收的营养,更可以分解其中的毒素,避免中毒”可知,文中只提到树袋熊稀释毒素,并没有说长颈鹿也是这样。B.“桉树分泌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桉叶素来抵御动物的侵害”无中生有,由原文“桉树叶片中含有大量的桉叶油,桉叶油中的主要成分桉叶素有着特别的刺激性气味”可知,原文并没有信息提到桉
树释放桉叶素目的是抵御侵害。D.“各种农药”说法绝对,由原文“马铃薯甲虫对多种农药都有强大的适应能力”可知,原文“对多种农药”,并非“各种农药”。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文体特点和语言特点的能力。由原文“在动物世界里有没有相应的解毒办
法呢?当然有”可知,文章以自问自答的形式开篇,引出下文;然后“长颈鹿并不会在一棵树上吃太久,很快它们就会移动到下一棵金合欢树”“说到挑选食物,还有一个出名的例子,那就是在澳洲的桉树林中生活的动物,可能你已经猜到了,这个动物就
是树袋熊(考拉)”“要说到解毒能力,马铃薯甲虫必然是能数得着的狠角色”可知,分别从“挑选食物”和“解毒能力”两个角度引出对长颈鹿、树袋熊的介绍和对马铃薯甲虫解毒能力的介绍。所以,全文结构层次安排逻辑严密。由原文“在动物世界里有没有相应的解毒办法呢?当然有”“只要注意观察,你就会发现
一个有趣的现象”“因为,如果只吃一棵金合欢树的叶子,很容易引起中毒”“这些乙烯被金合欢感应到,接着金合欢就会提高叶片中的单宁含量”“说到挑选食物,还有一个出名的例子”“但是并非是棵桉树,考拉都会吃”“更重要的是,马铃薯甲虫对多种农药都有强大的适应能力,到今天人类手中的大多数
农药已经无法对抗来势汹汹的甲虫大军”可知,“当然有”“只要……就”“因为”“接着”“还有”“但是”“更重要的是”等词语的使用,使文段衔接紧密,段落内部层次清晰。所以,巧妙运用一系列衔接性词语,使前后衔接更加紧密。【5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
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由原文“长颈鹿并不会在一棵树上吃太久,很快它们就会移动到下一棵金合欢树”“并非是棵桉树,考拉都会吃。在澳大利亚分布着约300种桉树,但是考拉仅仅热衷于吃其中的三种桉树的叶子,分别是小帽桉
、细叶桉和赤桉”可知,学会挑选食物,尽量选择毒素含量少的植物;由原文“为了应对这种高毒性低热量食物,考拉的应对策略就是少吃多消化”可知,减少有毒植物的摄入量,延长进食时间;由原文“对于马铃薯甲虫而言,这些根本就不是问题。因为马铃薯甲虫体内拥
有高效的解毒体系”可知,有效利用体内拥有的高效解毒体系。(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为奴隶的母亲柔石她的丈夫是一个皮贩,就是收集乡间各猎户的兽皮和牛皮,贩到大埠上出卖的人。然而境况总是不佳,债是年年积起来了。
他大约就因为境况总是不佳,烟也吸了,酒也喝了,钱也赌起来了。这样,竟使他变做一个非常凶狠而暴躁的男子,但也就更贫穷下去。在穷得得病以后,全身便变成枯黄色,连眼白也黄了。有一天,他向他的妻说:“再也没有办法了。我想,还是从你的身上设法罢。你跟着我挨饿,有什么办法呢?”“我的身上?…
…”他的妻坐在灶后,怀里抱着刚满五岁的小男孩——她讷讷地低声问。“你,是呀,”她的丈夫病后无力的声音,“我已经将你出典了……”“什么呀?”他的妻子几乎昏去似的。屋内稍稍静寂了一息。他气喘着说:“有一个秀才,没有儿子,年纪已五十岁了,想买一个妾;又因他的大妻不允许,只准他典一
个,典三年或五年,肯出八十元或一百元的身价……昨天,沈家婆到过秀才的家里,他说秀才很高兴,秀才娘子也喜欢,钱是一百元,年数呢,假如三年养不出儿子,是五年。”说到这里,他垂下头,声音很低弱。他的妻简直痴似的,话一句没有。又静寂了一息,他继续说:“沈家婆并将日子也拣定了——本月十五,五天后。今天,她
写典契去了。”这时,他的妻简直连腑脏都颤抖,吞吐着问:“你也想到过春宝吗?没有娘,他怎么好呢?”“我领他便了,本来是断了奶的孩子。”他似乎渐渐发怒,走出门外去。她呜呜咽咽地哭起来。这一天,春雨滴滴淅淅地落着。妇人一夜不曾睡。她先将春宝的几件破衣服都修
补好,连孩子冬天用的破烂棉袄都拿出来,移交给他的父亲——他已经在床上睡去了。之后,她坐在他的旁边,想对他说几句话,可是一句也没有。两村相隔有三十里路,轿夫第二次将轿子放下肩,就到了。一个两眼很有心计的约摸五十来岁的老妇的人来迎她,她想这是大娘了。接着长长瘦瘦的秀才从房里走出来……日子一天天地过去。
春宝的哭声有时在她的耳朵边响,梦中,她也几次遇到过他。可是梦一个比一个缥缈,眼前的事务一天比一天繁多。她知道这个老妇人是猜忌多心的,外表虽则对她还算大方,可是她的嫉妒的心是和侦探一样,监视着秀才对她的一举一动。次年秋的这一天,全家人都到了希望的最高潮,屋里的空气完全地骚
动起来。这样的情形一直继续到黄昏,婴儿落地了,是一个男孩。秀才坐在屋角,几乎快乐到流出泪来。关于孩子的名字,秀才煞费苦心地想着,但总想不出一个相当的字来。婴儿的母亲呆呆地坐在房内的一边,忽然开口说:“叫他‘秋宝’罢。”屋内人们的几对眼睛都转向她,注意地静听她说:“他不是生
在秋天吗?秋天的宝贝。”秀才立刻接着说道:“是呀。我年过半百,实在到了人生的秋期;孩子也正养在秋天。秋宝,实在是很好的名字呀!”接着又称赞了一通婴儿的母亲,说得这妇人连坐着都觉着局促不安,垂下头,苦笑又含泪地想:“我不过因春宝想到罢了。”秋宝是天天成长地离不开他的母亲了。可是
他执住他的母亲愈紧,他母亲离开这家的日子也愈近了。而妇人的心却正矛盾着这两种冲突:一边,她的脑里老是有“三年”这两个字,三年是容易过去的,而且想象中的春宝,也同眼前的秋宝一样活泼可爱,她既不舍秋宝,怎么就能舍得掉春宝呢?可是另一边,她实在愿意永远在这新家里住下去。有时,她倦坐在房外的沿廊
下,初夏的阳光,异常地能令人昏朦地幻想,觉得仿佛春宝同时也站在她的旁边,她伸出手去也想将春宝抱进来,她还要对他们兄弟两人说几句话,可是身边是空空的。妇人一天天地黄瘦了。没有精采的光芒在她的眼睛里起来,而讥笑与冷骂的声音又充塞在她的耳内了。“她哪里
愿意在这里呢?她是极想早些飞回去的。”冬末了,催离别的小鸟,已经到她的窗前不住地叫了。先是孩子断了奶,又叫道士们来给孩子度了一个关,于是孩子和他亲生的母亲的别离——永远的别离的运命就被决定了。这天早晨当她给秋宝穿衣服的时候,
她的泪如溪水地流下,孩子向她叫:“婶婶,婶婶”——因为老妇人要他叫自己是“妈妈”,只准叫她是“婶婶”——她向他咽咽地答应。她很想对他说几句话,可是她无论怎样也说不出。她也知道一岁半的孩子是不会了解的。她离开
大门时,听见秋宝的哭声;远远地走了三里路,还听见秋宝的哭声……妇人回来了,在灰暗的屋内坐了许久许久,她和她的丈夫都没有一句话。她唤着“春宝”去抚摸他的时候,他躲闪开了。她的丈夫说:“会生疏得那么快,一顿打呢!”她眼睁睁地睡在一张龌龊的狭板床上,春宝陌生似地睡在她的身边。在她的已经麻木的脑内,仿
佛秋宝肥白可爱地在她身边挣动着,她伸出两手想去抱,可是身边是春宝。寂静而寒冷的死一般的长夜,似无限地拖延着,拖延着……(本文有删改1930年1月20日)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妻子得知丈
夫把自己“出典”后,几乎昏过去,虽然很穷,妻子也不愿离开这个家,更不愿离开春宝。B.听到丈夫要在她身上挣钱的时候,她“讷讷”“低声”询问,一个没有地位、逆来顺受的女子形象跃然纸上。C.“春雨滴滴淅淅地落着”,丝丝春雨,无声无息,渲染了离别的气氛。D.沈家婆在文中
是次要人物,与妻子形成鲜明对比,具有叙述和见证的作用,增加小说的真实性。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以时间为序,展现了妇人悲苦的命运,题目中“奴隶”一词寄寓着作者对妇人的同情。B.小说中
多次出现“静寂”一词,也多次写妇人一句话也没有,为人物的命运涂抹上阴冷压抑的色彩。C.小说语言耐人咀嚼,文章结尾的句子既写出了夜的漫长,也表现出人物苟延残喘的悲苦生命状态。D.小说运用全知视角讲述旧中国农村典妻的故事,皮贩、老妇人的自私是妇人悲剧的根源。8.小说中的妇
人与《祝福》中祥林嫂的形象有相似性,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鲁迅曾评价柔石的作品“用了工妙的技术写成”“周遭的人物,也都生动”。本篇小说善于通过细节描写反映人物生存的悲惨境况,请结合妇人的矛盾处境对此加以分析。【
答案】6.D7.D8.①都只是“奴隶”和“工具”而没有人身权利:妇人被丈夫典当给秀才,祥林嫂被婆家卖进深山。②都是深爱孩子的母亲:妇人惦记孩子,朝思暮想;祥林嫂想念儿子,不断诉说阿毛出事的情形。③都无力挣脱悲苦的命运:妇人最终回到原来的环境中并
陷入内心的煎熬,祥林嫂希望改变自己的命运却陷入更深的悲剧。9.①离家前,修补孩子衣服、一夜无眠等细节,刻画出妇人舍不得离开春宝又不得不离开的痛苦。②在秀才家时,倦坐时的幻想、眼睛里没有光芒等细节,刻画出妇人希望孩子都在身边、留在秀才家却又无法改变命运的痛苦。③回到原来的家中时,春宝
的躲闪、睡在龌龊的狭板床上想秋宝等细节,突出了环境的差异、思念对象的错位,使有强烈母爱的妇人的苦痛与煎熬更加深刻。【解析】【导语】《为奴隶的母亲》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刻画,展现了旧中国农村妇女的悲惨命运。小说以妇人的视角,描绘了她在贫困和家庭压力
下被迫“出典”的经历,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柔石通过细节描写,如妇人的沉默、眼泪和内心的矛盾,生动地刻画了一个逆来顺受、无奈而又深情的母亲形象。小说语言简洁而富有感染力,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意义。
【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与妻子形成鲜明对比……增加小说的真实性”错误。沈家婆只是线索人物,没有“与妻子形成鲜明对比”,也没有起到增加小说真实性的作用。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皮贩、老妇
人的自私是妇人悲剧的根源”错误。妇人的悲剧虽然和皮贩、老妇人有关,但归根结底是不合理的社会制度造成的。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人物形象除了包括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外,还包括人物的社会地位
、身份、命运遭际等,可从多个角度分析妇人和祥林嫂的相似性。社会地位上,妇人和祥林嫂都生活在旧社会,完全没有人身权利,可以说都是旧社会的“奴隶”和“工具”,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任人摆布。妇人被自己的丈夫典当给秀才;祥林嫂在第一任丈夫死后,从婆家逃出来,到鲁四老爷家做工,又被婆家劫
回,婆婆为了给二儿子娶媳妇,不顾祥林嫂的反对,将其卖给了贺老六。身份上,妇人和祥林嫂都身为人母,也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妇人被迫两次与儿子分离,不是惦念春宝就是牵挂秋宝,陷入朝思暮想的痛苦之中;祥林嫂在儿子阿毛惨死后,十分想念儿子
,不断向他人诉说阿毛出事的情形。命运遭际上,妇人在秀才家饱受思念春宝之苦,她为秀才生了秋宝,在秀才家待够三年之后,最终回到原来贫苦不堪的家中,又陷入牵挂秋宝的煎熬中;祥林嫂希望改变自己的命运,曾从婆家逃出来,
又听信柳妈的话,倾其所有捐了门槛,但还是被鲁镇的人嘲笑唾弃,走向了死亡。两人都无力挣脱悲苦的命运。【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艺术手法和评价审美取向的能力。本题实际上要求从文中找到能够体现妇人矛盾处境的细节描写,并分析其所体现的妇人的悲惨
境况。①小说中妇人即将离开原来的家时,“一夜不曾睡”,她将春宝的几件破衣服都修补好,把春宝冬天用的破烂棉袄都移交给他的父亲,这些细节描写写出妇人虽对春宝有万般不舍,但因被丈夫典当给秀才,不得不离开的痛苦。②秋宝
出生后,“妇人的心却正矛盾着这两种冲突”,她想要永远在新家里住下去,但又舍不得春宝,她“昏朦地幻想……觉得仿佛春宝同时也站在她的旁边”,然而这是不可能的,她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没有光芒在她的眼睛里起来”等细节描写突出妇人希望两个孩子都在身边、留在秀才家却又无法改变命运的痛苦。③小
说最后写妇人回到原来的家,“唤着‘春宝’去抚摸他的时候,他躲闪开了”,“她眼睁睁地睡在一张龌龊的狭板床……仿佛秋宝肥白可爱地在她身边挣动着,她伸出两手想去抱,可是身边是春宝”,这些细节描写写出妇人回到贫苦不堪的家中
,回到春宝的身边,却因为环境的差异、思念对象由春宝变为秋宝,而陷入更加深刻的苦痛与煎熬中。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以全.举人固难,物之情也。人伤尧以
不慈之名,舜以卑父之号,禹以贪位之意。由此观之,物岂可全哉?故君子责人则以人,自责则以义。责人以人则易足,易足则得人。不肖者则不然。责人则以义,自责则以人。责人以义则难瞻①,难瞻则失亲。尺之木必有节目,寸之玉必有瑕瓋。先
王知物之不可全也,故择物而贵取一也。宁戚欲干齐桓公,穷困无以自进,于是为商旅将任车..以至齐。桓公郊迎客,夜开门,辟任车,爝火甚盛,从者甚众。宁戚饭牛居车下,望桓公而悲,击牛角疾歌。桓公闻之,曰:“异哉!
之歌者非常人也!”命后车..载之。桓公赐之衣冠,将见之。宁戚见,说桓公以治境内。明日复见,说桓公以为天下。桓公大说,将任之。群臣争之曰:“客,卫人也。卫之去齐不远君不若使人问之而固贤者也用之未晚也。”桓公曰:“不然。问之,患其有小恶。以人之小恶,亡人之大美,此
人主之所以失天下之士也已。”人固难全,权.而用其长者,当举也。(节选自《吕氏春秋·举难》)【注释】①难瞻:当作“难赡”,难以满足要求。材料二:或曰:“人材有能大而不能小,犹函牛之鼎不可以烹鸡。”愚以为此非名也。岂有
能大而不能小乎?凡所谓能大而不能小,其语出于性有宽急。性有宽急,故宜有大小。宽弘之人,宜为郡国,使下得施其功,而总成其事。急小之人,宜理百里,使事办于己。然则郡之与县,异体之大小者也。以实理宽急论辩之,则当言
大小异宜,不当言能大不能小也。若夫鸡之与牛,亦异体之小大也,故鼎亦宜有大小。若以烹犊,则岂不能烹鸡乎?故能治.大郡,则亦能治小郡矣。推此论之,人材各有所宜,非独大小之谓也。(节选自《人物志·材能》)10.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断句,请将相应
的字母写在下面的横线上。卫之去A齐B不远C君D不若使人问E之F而固贤者G也H用之未晚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指完美、十全十美,与成语“求全责备”中的“全”词义相同。B.任车,文
中指装载货物的车,与下文宁戚乘坐的“后车”意思不同。C.权,衡量、比较,与《过秦论》中“比权量力”的“权”词义相同。D.治,指治理,与道家的核心思想“无为而治”中的“治”词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尺
长的树木必定会有节结,一寸大的玉石必定会有瑕疵,即使古代圣贤——尧、舜、禹等,也有受人诋毁之处。B.君子得到人民拥护,不贤的人失去亲情,其根本在于要求不同,君子用义的标准要求自己,用一般标准要求别人。C.齐桓公没有接纳群臣的建议,不调查宁戚品行就
准备对他加以重用,是因为担心会查出宁戚的小恶从而失去人才。D.材料二将性情宽宏的人与急狭的人进行对比,认为前者意义价值更大,因为性情宽宏的人能统筹大事,治理郡国。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以人之小恶,亡人之大美
,此人主之所以失天下之士也已。(2)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14.学校将举行模拟招聘会,请从招聘者或应聘者中任选一个角度,谈谈材料对你的启发。【答案】10CFH11.C12.D13.(1)因为人家的小毛病,丢掉人家的大优点,这是君主失掉天下杰出人才的原因。(2)砍下树木作为武
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人像云一样聚集起来,像回声一样响应,(许多人)担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他。14.招聘者的角度答案示例:①不求完美,取人所长,不以小恶而弃人之大美。②因材用之,各任其能,把人才放在最适合的位置。应聘者的角度答案示例:①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善于合作。②认识自我,找准定位,发挥所
长。【解析】【导语】这两则材料探讨了人材的选用与评价标准。材料一强调人无完人,主张用人应注重其长处,避免因小恶而弃大才,体现了齐桓公的用人智慧。材料二则从性格角度分析,认为能大事者亦能小事,强调人材应各得其所,适才适用。两者共同反映了古代贤明君主在用人
方面的宽容与智慧,强调了因材施用的重要性。.【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卫国离齐国不远,您不如派人去询问一下。如果确实是贤德之人,再任用他也不晚。“去”与“齐”形成动宾结构,“不远”作“卫之去齐”的补语,故在C处断开;“之”与“问”构成动宾关系
,故在宾语后F处断开;“而固贤者也”构成判断句,单独成句,故在H处断开。故选CFH。【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以及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两个“全”都是“完美”的意思。句意:用十全十美的标准举荐人必然很难。/对人对事要求十全十美,毫无缺
点。B.正确。“后车”,副车,侍从所乘的车。C.错误。动词,衡量、比较;/名词,权力。句意:权衡后而用他的长处。/比较衡量两方面的权力和力量。D.正确。句意:因此能治理大的郡国。/道家主张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而使
天下得到治理。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能力。D.“认为前者意义价值更大”有误。根据原文“若夫鸡之与牛,亦异体之小大也,故鼎亦宜有大小”“推此论之,人材各有所宜,非独大小之谓也”等表述,可知材料二认为人才各有
其适宜担当的职位,而非单方面认为性情宽宏的人意义价值更大。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恶”,小毛病;“亡”,丢掉;“此人主之所以失天下之士也已”,判断句。(2)“兵”,武器;“揭”,举起;“云”“响”“景”,
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赢”,担着。【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探究文本思想观点及实践运用能力。招聘者角度的启发:由材料一的观点“以全举人固难,物之情也”所以“人固难全,权而用其长者,当举也”“以人之小恶,亡人
之大美,此人主之所以失天下之士也已”可知,对于聘用者,聘用人才要善于用人的长处,取人所长,不以小恶而弃人之大美。由材料二的观点“人材各有所宜,非独大小之谓也”可知,人才没有大小之分,各自有其适合的位置,所以
对于聘用者,不要以大小判断人才,应该根据人才的特点,安排适合的位置,知人善任。应聘者角度的启发:材料一“故君子责人则以人,自责则以义。责人以人则易足,易足则得人。不肖者则不然。责人则以义,自责则以人。责人以义则难瞻,难瞻则失亲”将“君子”和“不肖者”进行对
比,告诫人们应该对别人要求低一些,对自己要求高一些,否则就会连最亲近的人也会失去,因此从应聘者角度得到经验是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善于合作。由材料二的观点“人材各有所宜,非独大小之谓也”可知,人才没有大小之分,各自有其适合的位置,所以应聘者要认识自我,明确自己的能力和定位,找到适合
自己的岗位,发挥自己所长。参考译文:材料一:用十全十美的标准举荐人必然很难,这是事物的实情。有人用不爱孩子的名声诋毁尧,用不孝顺父亲的恶号诋毁舜,用内心贪图帝位来诋毁禹。由此看来,事物怎么能十全十美呢?所以,君子要求别人按照一般的标准,要求自己按照义的标准。按照一般的标准要求别人就
容易得到满足,容易得到满足就能受到人民拥护。不贤德的人就不是这样了。他们要求别人按照义的标准,要求自己按照一般的标准。按照义的标准要求别人就难以满足,难以满足就连最亲近的人也会失去。一尺长的树木必定有节结,一寸大的玉石必定有瑕疵。先王知道事物不可能十全十美,所以对事物的选择
只看重其长处。宁戚想向齐桓公谋求官职,但处境穷困,没有办法使自己得到举荐,于是就给商人赶着装载货物的车子到了齐国。桓公到郊外迎客,夜里打开城门,让装载货物的车子躲开,火把很明亮,跟随的人很多。宁戚在车下喂牛,望见
桓公,心里很悲伤,就敲着牛角大声唱起歌来。桓公听到歌声,说:“真是与众不同啊!这个唱歌的不是一般人!”就命令副车(侍从乘坐的车子)载着他。桓公赐给他衣服帽子,准备召见他。宁戚见到桓公,用如何治理国家的话劝说桓公。
第二天又谒见桓公,用如何治理天下的话劝说桓公。桓公非常高兴,准备任用他。臣子们劝谏说:“这个客人是卫国人。卫国离齐国不远,您不如派人去询问一下。如果确实是贤德的人,再任用他也不晚。”桓公说:“不是这样。去询问,担心他有小毛病。因为人家
的小毛病,丢掉人家的大优点,这是君主失掉天下杰出人才的原因。”人本来就难以十全十美,衡量以后用其所长,这是举荐人才的恰当做法。材料二:有人说:“人才能任高级职务不能任低级职务,就像煮牛的鼎不能用来烹鸡一样。”我认为这个形容是不对的。怎
么能说担任高级职务的人不能担任低级职务呢?凡是人们所说的能担任高级职务不能担任低级职务,是从性情有宽缓有急狭的意义上说的。性情有宽缓有急狭,所以其任职应该有高有低。宽缓的人,适合于治理郡国,这样的人能够使用下属让他们发挥才干,而自己总揽全局完
成郡国长官的职责。性情急躁气度狭小的人,适合于治理一个县,使各种事物都由自己亲自完成。然而一个郡和一个县,只是区域的大小不同而已。从实际治理与性情宽急关系的角度去论说,则应当说适宜治理地方大小的差别,不应当说能治理大地方不能治理小地方。至于鸡和牛的关系,
也是物体大小的区别,所以鼎也应该有大有小。如果能用(鼎)来煮牛,那么难道不能(用鼎来)煮鸡吗?所以能够治理大郡的人,也能够治理小郡。因此也可以推而论之,人才各有其适宜担当的职位,不能只用大小高低去概括。(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
成下面小题。题渊明像艾可翁①漉酒不孤头上巾②,醉来万事等浮尘。谁家三径无松竹,肯说昨非能几人。仕晋何心更仕刘③,知几闻早去来休。多君不肯腰轻折,非为区区县督邮。【注】①艾可翁,南宋诗人。咸淳年间,南宋爱国丞相江万里荐之于朝,为朝议郎。
贾似道逐万里,目之为同党,艾可翁遂弃官不仕,隐居故里,从事诗歌创作。②头上巾:语出陶渊明诗“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头上巾:这里特指陶渊明自己所戴的漉(过滤)酒巾。《宋书·隐逸传》载,渊明“值其酒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毕,还复着之”。③刘
,指刘宋。元熙二年刘裕代晋称帝,改国号“宋”,史称“刘宋”。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首句采用白描手法,抓住画像的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照应题目。B.第二句的“万事等浮尘”,表现出陶渊明“齐万物”、潇洒达观的人生观。C.第三联中提到既“仕晋
”就不会“仕刘”,既是赞赏陶渊明,也有自比之意。D.尾联感慨不止陶渊明不向督邮低头,还有许多君子也不肯向权势折腰。16.艾可翁为陶渊明画像题诗,表达敬仰之情,请简要概括诗人为何敬佩陶渊明?【答案】15.D16.①陶渊明潇洒
达观、率性不羁的性格和看透世情、迷途知返的行为,让诗人极为赞赏。②陶渊明有忠于晋室、不肯再次折腰事刘宋的坚贞气节,让诗人极为钦佩。③诗人要以陶渊明自励自勉,表达自己坚守气节,宁可归隐山林,也决不向权势低头的坚定信念。【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
的能力。D.“还有许多君子也不肯向权势折腰””错,“多”为“赞美”之意,不是选项说的“许多君子”。应为“赞美陶渊明不肯向督邮折腰”。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解答时,先理解诗歌的意思,然后找到有效信息分条作答。首联“漉酒不孤头上巾,醉来万事等浮尘”写
陶渊明好酒成癖,用头巾滤酒,“醉来万事等浮尘”一句赞羡其率真洒脱;颔联“谁家三径无松竹,肯说昨非能几人”,化用《归去来兮辞》中“三径就荒,松菊犹存”“觉今是而昨非”两句,表明其既追求高洁的品格,又能迷途知返;颈联“知几闻早去来休”,意指看透官场世情不
如趁早离开。可见,陶渊明潇洒达观、率性不羁的性格和看透世情、迷途知返的行为,让诗人极为赞赏。第三联,诗中提到既“仕晋”就不会“仕刘”,既是赞赏陶渊明,也有自比之意。诗人写出了陶渊明有忠于晋室、不肯再次折腰事刘宋的坚贞气节,让诗人极为钦佩。最后一联
,是说陶渊明都“不为五斗米折腰”,自己也不会去追求督邮这一官职。诗人要以陶渊明自励自勉,表达自己坚守气节,宁可归隐山林,也决不向权势低头的坚定信念。这也是诗人敬佩陶渊明的原因。(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书愤》中,诗
人用南宋名将檀道济的典故明志,“__________”写出他以此自许,可见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的决心。(2)《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作者认为人如果贪图享乐就会使自己灭亡的句子是:__________。(3)《过秦论》中,作者
写秦始皇登上最高地位之后用严酷的刑罚统治百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4)《陈情表》中,李密请求皇帝体恤他的诚心并答应他先尽孝的请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塞上长城空自许②.逸豫可以亡身③.履至尊而制六合④.执敲扑而鞭笞天
下⑤.愿陛下矜愍愚诚⑥.听臣微志【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有:逸、豫、履、笞、矜、愍。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修辞上所讨论的有两方面,一是
怎样使文章不坏,二是怎样使文章更加好。前者叫做消极的修辞,后者叫做积极的修辞。一切文章的毛病,除了文法上的缺点外,几乎都可用消极的修辞工夫来医治的。而积极修辞的目的在使文章或谈话更好,更合情境。同是一句话,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例如“门前有一条小河”,可以
说做“门临小河”“一条小河在门前流着”“一条小河横在门前”。这许多说法里面,哪一种最好?应该取哪一种?这完全要看情境(全文的旨趣、上下文的关系等)如何,不能一概而论。积极修辞的方式很多,归纳起来,有几个原则。一是调和。
这是说要整齐、相应、谐和、自然。就句子讲,要上句与下句接合得毫不勉强。就全篇讲,要全体能统一,书信像个书信,论说文像个..论说文。就用语讲,要与思想内容相应,如果是引用成语的,那成语须不晦僻,而且要摆在适当的位置。总之,文章、谈话是以读者、听者为对手
的,从一字一句到一段一篇,随处都顾到,不使对手起不协调的感想。二是具体。这是说要把空漠难解的无形的事情用具体的方法来表达。我们应付事物有两种机关:一是五官,一是心意。五官的对象是事物的具体的部分,心意的对象是事物的抽象的部分。抽象的话也许使对手难解或不感趣味,所以常常要把它改成具体的
话来表达,“生活困难”有时改说“没有饭吃”,这就是把抽象的话改成具体的话来表达的例子。三是增义。这是说要用有关系的材料附加在所说的话里面,使所说的话意义更丰富。例如把“形势危急”说做“形势危急如累卵”,______,“累卵”“风烛”都是附加上去
的材料。因了“累卵”“风烛”,使对手想象到一种光景,可以增加许多本来没有的意义。18.依据上文第一段内容,填入下面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有走,你们再去找吧。”我们越发觉得奇了,便在院里找起来。妙极
了,它真没有走去,我们很快就在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爷爷的锨刃儿上发现了。我们来了兴趣,竟寻出了院门。______,河水细细的,却漫着一大片的净沙,全没白日那么的粗糙,灿灿地闪着银光,柔柔和和得像水面了。A.门前有一条小河B.门
临小河C.一条小河在门前流着D.一条小河横在门前19.下列句子中的“像个”与文中加点的“像个”,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他像个经验丰富的老手,熟练地操作着各种机器。B.新诗诞生已百余年,但它在大众眼里还不像个诗。C.我真
给吓破了胆,躲在别人后面,太不像个样子。D.他穿着一身中山装,像个大学生,也像个小职员。20.仿照横线处上句,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正确贴切,语意完整连贯。21.根据第三段内容,给“调和”下一个定义,不超过50字。的22.生活中有许多流行语符合积极修辞的原则,请结合上
文分析下面表格中两个词语的表达效果。流行语普通的说法烟火气生活气息撸起袖子加油干加油干【答案】18.A19.B20.把“年岁老迈”说做“年岁老迈如风烛”。21.调和是使文章或谈话的用语、句子和篇章呈现
整齐、相应、谐和、自然特点的一种积极修辞原则。22.(1)①“烟火气”符合积极修辞原则的“具体”原则,②用具体可见的事物“烟火”替代抽象的“生活”,③更易于理解,有趣味。(1)“撸起袖子加油干”符合积
极修辞原则的“增义”原则,②把“撸起袖子”这个动作附加到“加油干”上,③使人联想到“加油干”的形态,令语意更丰富。【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景补写的能力。A.承接前句“院门”,直接描述了孩子们走出院门后所看到的景象,而且与后文对河水的详细描述形成了和谐的过渡,由“院门”“门前”
,到“小河”“河水”,句间形成顶针修辞,叙述连贯,口语化,符合整段通俗的表达。B.“门临小河”虽然简洁,但“临”字文言词汇,和全段的情境不合。C.侧重于动态描述增加画面感,但此处的重点在于我们寻找月亮的踪迹,不在于描绘小河的状态。D.重点强调了小河的位置,与后文的描写重点在河水本身不协和。且“横
”字与全段情境不协调。故选A。【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情境中理解词语的能力。文中“像个”表示某事物符合其应有的特征或标准,相当于“是”,具有肯定判断的意思。A.选项中的“像个”表示比较,意思是相似。B.“像个”表达肯定判断的意思,相当于“是”,句中与“不”搭配意味着新诗这种事物在大
众眼中并不符合诗的典型特征或标准,即“并不是诗”。C.“像个”与“不”搭配表示否定,“不像个”形容某种行为或状态不符合预期或标准,相当于“符合”。D.“像个”表示比较,意思是他的外貌或气质与大学生小职员相似。故选B。【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情境补写题必须先把
握所给情境的内容,再仔细斟酌所填句子前后的句子的内容和形式。这段话讲的是积极修辞的“增义”的原则,整体思路是先解释了这个原则的概念,然后用两个例子来说明。所填句子要参照它前面的例子,以保持语意和形式的连贯协
调。它前面的例子“形势危急如累卵”用“累卵”这个比喻来形容形势的危急程度,使读者想象到一种光景,使语意更丰富形象;结合后面的“风烛”可知横线所填句子必须包含这个词,且运用比喻手法。“风烛”描绘了老人年老体衰的状态,因而横线处
的例子可以写“把‘老人’说做‘老人如风烛’”。这样的比喻既符合语境,又使话语的含义得以深化,让读者或听者能够更直观、更生动地理解所要表达的意思。为了从字数上协调保持一致,可以把“老人”换成四字短语“年岁老迈”,以对应“形势危急”。【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下定义是压
缩语段的一种,多采用判断单句的形式。其格式多为“×××(种概念)是×××的×××(属概念)”。首先,明确“调和”是一种积极修辞原则。然后从材料中提取“调和”的核心要素,包括整齐、相应、谐和、自然等。接着,将这些要素按照不同的层次进行分类,如用语、句子篇章等,并描
述其在各自层次上的具体要求,如句子间的接合要自然、全篇风格要统一、用语要与思想内容相应等。最后,按照下定义的格式组合起来,根据要求调整字数。【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鉴赏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首先,“烟火气”这个词语形容一种生活的气息和氛围,它能够通过具体的感官体验——烟火的气味,来唤
起人们真切的联想想象,美味的饺子,热乎乎的炕头,慈祥的父母,一起长大的兄弟姐妹……因而体现了“具体”这一积极修辞原则,它比抽象的“生活”更丰富具体,画面感更强,易于读者理解接受。其次,“撸起袖子”这个肢体行为,把和“加油干”有关系的材料附加在
所说的话里面,能然让人眼前有画面,感觉到一种热火朝天的场面和氛围,让人心无旁骛、专注投入,不达目的不罢休,且强调了努力和坚持的重要性,提醒人们只有付出辛勤的汗水,才能收获成功的喜悦,体现了积极修辞的“增义”原则。“撸起袖子”给人无穷的力量、可以一改萎靡不振为满血复活,富有精神、动力和
决心。较之“加油干”它的语意更丰富,语言更生动。这两个流行语在积极修辞方面都具有很高的表达效果。它们通过生动的形象和积极的寓意,激发了人们的情感和共鸣,传递出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正能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多使用这样的流行语来鼓励自己和他人,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四、
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现实社会中,太多人愿意选择“宽门”了,因为那是一道容易的路,但往往容易的路行走的人也就很多,最后挤满了竞争者,越走越难。作家余华说:“我想无论写作还是人生,正确的出发都是走进‘窄门’。不要被宽阔的大门所迷惑,那里面的路没有多长。”
罗伯特·弗罗斯特对写作与人生也提出了相似的看法:“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这造就了一切的不同。”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踏平坎坷成大道无限风光在“窄门”“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如是说。诚然,趋易避难、寻找捷径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但捷径怎么可能是众人皆知的坦途?要踏坎坷、斗险绝的“窄门”,往往成了捷
径,直达无限风光。“宽门”本质上不是成功路。成功者往往是出类拔萃出自“窄门”的人,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人。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事,“你有我有全都有”,何来成功可言?“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除管仲外有几人?能“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六国纷争中,
唯秦王能称“始皇”。“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史家众多,而“绝唱”者,唯太史公《史记》称之。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哪一个不是武功盖世,功业卓异?那些在“宽门”中熙攘一生,辛苦操劳的人,大多湮没无闻。争赴“宽门”是一种从
众思维,更有畏惧“窄门”险阻,投机取巧心态的作祟。想当初,股市飘红,大盘高涨,于是有人蜂拥入股市;楼盘火热,房价疯涨,于是有人倾囊炒房子;公务员有保障,于是有“考公”热,研究生好就业,于是有考研热……不少人趋之若鹜地被浪潮裹挟
,在所谓的“出路”、所谓的“宽门”处拥堵不前。总想着“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却从未冷静思考,自主寻找“风口”,也从未想过去扎实地锻炼飞翔的本领。所以,坎坷艰险,“人迹罕至”的“窄门”往往是通向成功的捷径。正如孔丘从周游列国的
士人潮流中退下,筑杏坛,收门徒,韦编三绝,删《诗》《书》,编《春秋》,成万世师表。宋濂“天大寒,砚冰坚”时录书不怠,“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时负箧曳屣求学,成“开国文臣”之首。没有曹雪芹“十
年辛苦不寻常”的删改,何来《红楼梦》的享誉中外?不能渡天堑、爬雪山、过草地,何来中国革命火种的燎原?不能刀刃向内地改革,迎接竞争地开放,何来破封锁、战疫情的底气?“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所谓的“捷径”,
都要吃别人吃不了的苦,都要付出别人不肯付出的努力。“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人生何其相似!奔向成功,就不要在“宽门”里逡巡,也不要被世俗的潮流裹挟,而是冷静地寻找属于自己的“风口”,披荆斩棘,踏平坎坷,锻炼出翱翔万里的翅膀。【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
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梳理材料,要解决概念含义及其优缺点的问题。宽门:“容易的路”,走的人多,“越走越难”,“路没有多长”。窄门:人迹稀少。(为何人迹稀少:难走)关系:看似易走的“捷径”,实则难走,没有前途。因艰难少有人走的“窄门”,倒是成功之
路。所以要弃“宽门”选“窄门”。“窄门思维”的本质是不随波逐流,在自己认知范围内,寻找别人看不上、看不到、不想做、暂时看不到机会的事情,在这些潜在的机会中,结合自己的特长,进行突破。如果你在开始就选择一道“
窄门”,克服重重困难,未来将是“海阔天空”。倘若选择“宽门”可能会因为充满了竞争者,越走越难。写作时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是:看似宽的假象其实发展起来很窄,看似窄的选择却有宽的发展。那么,中间思维的过渡桥梁是什么?毫无疑问是人,是我
们。需要明确的是,宽与窄都是相对的概念,对于个人来说(除了宽窄的现实前景对比),哪些概念会影响宽与窄呢?应该是:自身的天赋条件,热爱的力量,家国的需要等。这样的思考才是有深度的思考,而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宽门”“窄门”的简单思考上。立意:1.宽与窄的抉择,取决于人的眼
界与胆识。2.宽门可能是绝路,窄门可能是机会。3.择宽逐波无创意,向窄取道入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