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题——十年(2011-2020)高考全国卷历史选择题按题号顺序分类

DOC
  • 阅读 2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9 页
  • 大小 2.229 MB
  • 2025-02-27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管理员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第34题——十年(2011-2020)高考全国卷历史选择题按题号顺序分类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第34题——十年(2011-2020)高考全国卷历史选择题按题号顺序分类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第34题——十年(2011-2020)高考全国卷历史选择题按题号顺序分类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4 已有2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9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第34题——十年(2011-2020)高考全国卷历史选择题按题号顺序分类.doc,共(19)页,2.229 M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db06f746d13971fce1774f969105516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说明:2010—2014年大纲卷题号为22)第34题10年模块知识分布图示(依据下面试题统计得出)世界政治世界经济世界文化中国经济通过近10年第34题考查知识点分布来看,对世界经济史的考查所占比重较大。依据下面具体

试题考查情况可以看出,对经济史的考查主要侧重于工业革命、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等;政治史主要侧重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方面,文化史则侧重于考查近代以来的世界科技与文化。大纲卷中,第22题主要涉及对选修3的考查。对中国史的考查主要出现在2011年,之后

几年,第34题全部考查世界史的内容,且时间段侧重于考查20世纪上半期,在复习过程中,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第34题10年题型分布图示(依据下面试题统计得出)2说明体现类史实对应型图表漫画类背景原因类影响意义类史观型通过对上图第34题的分析可知,说明、体

现类选择题,图表、漫画类选择题所占的比重较大。上述几种题型已在前面有相应的论述,此处不再赘述。材料研读法材料研读法就是对历史材料进行阅读解释,并通过对题干材料的理解和分析,得出结论和答案的解题方法。研读

历史材料可分为两个层次:解释材料,即材料说明的历史信息或历史知识;整理历史信息,即材料反映出的历史问题或得出的认识。方法类型:有效提取材料信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材料中所反映的基本史实,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的起因、

经过、结果等,这些信息一般可从材料的出处、注释、内容中获取;而是材料中所反映的作者的观点、主张、历史发展规律等,此类信息我们可通过对材料进行研读而获得。对应题型:由于今年的高考题目,主要是考查对于历史材料的解读、分析、归纳等综合能力,因此,材料研读法适合多种题型的解答,如

文字材料型选择题、图表型选择题等。解题思路:读懂历史语境,探明原意找出与该材料直接或简介相关的各种史学信息及历史背景。只有把具体材料置于一定的历史语境中进行分析,才能真正理解材料的原意概括材料的字面含义,分析材料反映的规律把材料的全部字面含义用文字表达

出来,同时将历史材料所包含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所发生的原因、反映的历史趋势、特点、历史意义等进行归纳分析3性知识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甄别取舍在材料中,可能有一些与题目要求无关、没有价值的文字。在解题的过程中,要将无关的信息移除,保存有价值的信息,选择最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2020年

卷Ⅰ卷Ⅱ卷III设问词主要是因为表明其代表的绘画流派考查点工业革命德国政体现代主义考查模块必修2必修1必修3考查时期19世纪六七十年代19世纪末隐性时间题型特点说明、体现类选择题背景、原因类选择题34.(2020年新课标全国卷Ⅰ)

有人描写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巴黎:人们在巴黎内部建立了两座截然不同、彼此敌对的城市,一座是“奢靡之城”,另一座是“悲惨之城”,前者被后者包围。当时“悲惨之城”的形成,主要是因为A.波旁王朝的苛政B.资产阶级的贪婪C.贸易中心的转移D.教会统治的腐朽【答案】B【解析】“奢靡

之城”和“悲惨之城”体现了巴黎城内的贫富分化和阶级对立,根据“19世纪六七十年代”可知此时是工业革命期间,所以导致“悲惨之城”形成的原因主要和工业革命有关,即资产阶级的贪婪,故选B;1848年欧洲革命,波旁王朝在法国的统治最终结束,19世纪六七十年是法兰西

第二帝国统治时期,结合教材相关知识,排除A。贸易中心转移是新航路开辟的结果,时间在16世纪,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C;经过宗4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等一系列思想解放运动,教会势力已经遭到沉重打击,更不能形成统治局面,所以出现材料中的情况和教会统治的腐

朽无关,排除D。34.(2020年新课标全国卷II)19世纪末,德皇威廉一世去世,威廉二世继任,支持俾斯麦的政党联盟在帝国议会选举中失败,与威廉二世意见相左的俾斯麦辞职。这一系列事件表明德国A.议会加强对政府的监督B.皇帝个人权力强大C.对外政策发生根本变化D.分权制衡体制成熟

【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德国的政体是二元君主立宪制,其中皇帝是国家的中心,帝国宰相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因此当帝国宰相俾斯麦与德皇威廉二世意见相左时,俾斯麦被迫辞职,此事件反映的是皇帝权力的强大,B正确;德意志帝国议会受

到政府控制,且材料未涉及议会对政府的监督,A排除;俾斯麦和威廉二世在对外政策虽然不一致,但是这仅是材料的表象,材料强调的是皇帝个人权力过大,C排除;德意志帝国的民主政治并不完善,因此分权制衡体制成熟的说法错误,D排除。34.(2020年新课标全国卷III)图6为西方

绘画作品《第一步》,其代表的绘画流派图6第一步A.注重内心的“自我感受”B.强化了直观印象的作用C.强调素描的准确性D.追求画面严整和谐【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中所示为现代主义立体派。现代主义绘画流派的主要特征是反传统和反理性,注重内心的“自我感

受”和“自我表现”,故选A项;现实主义美术以准确观察为基础,追求色彩和形5状的逼真,强化直观印象的作用,这显然与《第一步》不符,排除B项;《第一步》不是素描,排除C项;“追求画面严整和谐”是新古典主义美术作品的特点,排除D项。2019年卷Ⅰ卷Ⅱ卷III设问词表明说明这反映出考查

点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美国政治体制考查模块必修2必修1必修1考查时期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18世纪末1947~1948年题型特点说明、体现类选择题34.(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工业革命前,英国矿井里使用蒸汽唧筒抽

水。1765年,修理过唧筒的瓦特发明了一种单动式蒸汽机,后在工厂主的合作和资助下,终于改进制成“万能蒸汽机”,并广泛使用到工业领域。该过程表明,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生产领域的主要发明创造A.源自于劳动实践B.依赖于科学理论的突破C.取决于资金保障D.

得益于各阶层广泛参与【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瓦特参与过修理唧筒这一劳动实践,从而为其发明改进蒸汽机提供了宝贵经验,故选A;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主要依赖于科学理论的突破,排除B;C夸大资金对工业革命的发明创造的作用,排除C;材料并没有揭示社会各阶

级广泛参与发明创造,排除D。34.(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法国史学家索布尔认为,从某种角度而言,法国大革命大大超过了以往的历次革命,包括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可以用来说明这一观点的是,在启蒙思想的指导下,法国大革命A.创

建了民主共和政体B.以暴力为革命主要方式6C.根除了专制复辟危险D.以社会平等为首要目标【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启蒙思想家的主要主张有社会契约论、自由平等、人民主权说、三权分立等,体现的是以社会平等为主要目标,D选项符合题意。美国也采用

了民主共和政体,无法体现法国革命的特色,A选项排除。以暴力革命为主要方式不符合材料主旨,美国也是暴力革命,B选项排除。法国大革命后曾出现多次封建王朝复辟,C选项排除。34.(2019新课标全国卷III)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

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这反映出A.三权分立体制存在重大缺陷B.意识形态影响政府政策C.执政者力图重塑国家精神D.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

的而不是美国式的”可知关于对印第安人的援助态度上体现了美国的意识形态的对抗,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三权分立体制的运行机制,A选项排除。材料与重塑国家精神无关,C选项排除。材料与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无关,材料强调的是意识形态的对抗影响美国政府的政策,D选项排除。2018年卷Ⅰ卷

Ⅱ卷III设问词据此可知该作品据表3可知考查点史料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经济危机考查模块必修2必修3必修2考查时期近代世界1836年1929~1931年题型特点①说明、体现类选择题7②史实对应型选择题③史观型34.(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Ⅰ)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

、市场等经济条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A.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B.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C.缺少对欧洲其他

国家的观察D.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有关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研究视角有:经济角度、政治角度、自然因素角度,这说明对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认识越来越多元,故B项正确;历史研究没有唯一正确的观点,研究角度不同,观点也就不同

,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英国最早具备经济条件、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英国自然条件优越等,这些视角都是基于对英国与其他国家的比较而得来的,故C项错误;后期的研究未必比传统观点更为可信,故D项错误。【名师点睛】“史料实证”是高中历史

新课标提出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长期以来,中学历史教学更多侧重于结论的传输,而对获得历史结论的过程则鲜有涉及,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结论、轻证据和逻辑的倾向。“史料实证”素养的提出有效弥补了这一不足,也必将有助于进一步展现历史学科

的特点和魅力。34.(2018新课标全国卷Ⅱ)1836年,俄国著名戏剧家果戈里发表剧作《钦差大臣》,描写的是一名小官吏路过某偏僻小城,当地人们误把他当作钦差大臣而竞相巴结、行贿。该作品A.抨击了资本主义政治腐败B.揭露了专制体制的腐朽C.体现了浪漫主义文学风格D.讽刺了拜金主义的风气【答案

】B【解析】1836年的俄国正处于沙皇专制统治时期,俄国还依然是一个封建农奴制国家,《钦差大臣》里的情节反映的是小官吏被误认为是钦差大臣而备受巴结和奉承以至于行贿,这是沙俄腐朽的专制体制的产物,故选B;当时的俄国处于封建制时代,故A中的“资本主义政治”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剧作表现的是

现实主义创作的风格,故C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题干没有反映拜金主义,故排除D。【名师点睛】这一题以俄国著名戏剧家的作品入题,考查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基本特征,考生要具备8一定的俄国时代特征知识才可以准确判断每个选项的正误,既

要有时间概念,又要有对俄国历史的总体把握能力,体现了对考生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等历史核心素养的考查。34.(2018新课标全国卷III)表31929~1931年美国部分行业工人周工资变化表(单位:%)时

间类别1929~1930年1930~1931年烟煤业—12.3—19.1金属矿业—6.6—18.3制造业—7.2—11.3据表3可知,当时美国A.最低工资标准失效B.产业结构迅速调整C.经济危机不断加深D.政府财政支出锐减【答案】A

【解析】由表中的数据可知,该时期工人工资在逐渐减少,反映了当时经济危机的影响不断加深,C符合题意;罗斯福新政时规定工人最低工资标准,与材料时间不符,A不正确;材料所述工人工资的降低是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所致,从材

料中无法推出产业结构调整,B不正确;工人工资的高低与国家财政支出没有必然联系,D不正确。【名师点睛】本题以“1929—1931年美国工人工资的变化”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经济危机的掌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危机爆发后,资本家不断压低工人工资,

导致工人的处境日趋困难,工人工资收入降低,导致购买力下降,国内市场进一步缩小,使得工业发展更加困难,危机进一步加剧。解题时注意依据表格信息并结合经济危机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2017年卷Ⅰ卷Ⅱ卷III9设问词该漫画表明隐性省略旨在考查点苏联经济建设美国三权分立苏联

的经济体制改革考查模块必修2必修1必修2考查时期二战后1800年1953年题型特点①说明、体现类选择题②图表、漫画类选择题③史实对应型选择题34.(2017新课标全国卷Ⅰ)图4图4是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

又是斯大林格勒》。该漫画表明A.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B.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C.二战期间苏联经济建设并未停滞D.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答案】D【解析】斯大林格勒是俄罗斯城市名,1925年

之前叫察里津,1925年改名为斯大林格勒,而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是在1925年之前,排除A;举世瞩目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期间苏德战场的转折点,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根据“又是斯大林格勒”

,可见这是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以后,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是在二战之前,排除B;二战中苏联经济建设受到严重的破坏,第三个五年计划被迫中断,排除C;遏制政策应该是指二战后西方国家在冷战中遏制苏联,但是图片中“水力发电站”“开始建设”说明战后苏

联经济逐渐恢复发展,故D项正确。【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漫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材料和情景新颖,以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学生对苏联经济建设的认识和理解。10本题有一

定难度,但是学生可以巧用排除法,如苏俄与苏联是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可排除A;“并未停滞”的说法过于绝对,可排除C;“水力发电站开始建设”可说明“实现工业化”的说法以偏概全,因为工业化实现毕竟还需要一个过程,可排除B,所以答案只能是D。这就要求学生在备考过程中加强对图片等材料分

析能力的锻炼,要擅于运用排除法,切忌出现主观臆断的情况。34.(2017新课标全国卷Ⅱ)1800年,美国总统、联邦党人亚当斯要求政见不同的内阁成员皮克林辞职,遭到皮克林拒绝,于是亚当斯将其免职。皮克林因此成为美国历史上第

一位被总统免职的内阁成员。亚当斯此举A.加强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B.体现了总统与内阁之间权限不明C.行使了宪法赋予总统的职权D.反映了联邦党与其他党派的斗争【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总统作为政府首脑有权任免内阁成员

,因此材料中的事件只是总统行使职权的表现,C项正确。材料所述亚当斯将皮克林免职是行使总统根据宪法享有的权力,不能反映联邦政府行政权力的加强,排除A项;根据宪法,总统有权任命政府高级官员包括内阁成员,内阁是总统的下属和辅助机构,权限明确,排除B项;材料并未说明皮克林是其他党派,也

未反映出其是因党派之争导致被免职,排除D项。【名师点睛】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了三权分立的体制,总统掌握行政大权,与国会和最高法院互相制约。美国宪法没有规定内阁的必然存在,但从政治实践来看,总统领导内阁,人员任命由总统决定;内阁只对总统负责,无需对国会负责

,因为总统根据宪法规定是政府首脑。总统掌握行政权,作为总统下属机构的内阁,其成员由总统决定去留是总统行使宪法赋予的职权的表现。34.(2017新课标全国卷III)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

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答案】

A【解析】依据材料“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11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可知,这种做法解决了部分农民的生活问题,这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结合材料时间“1953年”及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当时并未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故B项错误。材

料并未涉及城乡的比较,故排除C项。D项是1928年推行农业集体化的做法,是实现计划经济体制的重要步骤,在时间与内容上都与材料不符。【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和分析材料问题的能力。解答时需要明确: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只有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触及了经济体制的实质。通过这个要点

可以排除干扰项。2016年卷Ⅰ卷Ⅱ卷III设问词主要因素是隐性省略反映出考查点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近代以来世界美术考查模块必修2必修2必修3考查时期1955—1970年1932年近代以来题型特点①

说明、体现类选择题②背景、原因类选择题③图表、漫画类选择题34.(2016新课标全国卷Ⅰ)下表推动上表所列国际组织出现的主要因素是A.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增长造成的资源紧缺B.新兴独立国家应对不利的国际经济秩序C.经济全球化开始扩展到生产领域D.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取得显著成就12【答案】B【解析】本题考

查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意在考查考生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材料中四个国际组织的成员国大多数是二战后独立的国家,它们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成立这些组织,故B项正确,A项错误。C项中“开始”的说法错误,排除。区域集团化取得显著成就是在冷战结束后,排除D项。34.(20

16新课标全国卷Ⅱ)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经济危机时期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意在考查考生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A项,经济危机对苏联没有破坏,排除;B项符合题意,苏联通过五年计划在工业化方面取得显著成就,引起

美国人的关注;C项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苏联的公有制经济不符合美国人的利益要求,排除。34.(2016新课标全国卷Ⅲ)下图为近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这4幅作品反映出近代以来A.传统美术流派相继被淘汰B.理性思维的

不断深化C.批判精神备受重视的趋势D.美术流派演变的历程【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以来世界美术的发展,意在考查考生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A项属于古典主义,B项属于现实主义,C项属于印象主义,D项属于现代主义。这四幅图反映了近代以来西方美术的发展历程,D项正确。1

32015年卷Ⅰ卷Ⅱ设问词与该规定属于同一法案的是这表明考查点罗斯福新政苏联工业化考查模块必修2必修2考查时期1935年20世纪30年代题型特点①史实对应型选择题②说明、体现类选择题34.(2015新课标全国卷Ⅰ)1935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其中规定凡年满65岁的退休人员,根据原工

资水平每月可获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与该规定属于同一法案的是A.制订公平经营章程B.建立失业保险制度C.提供农副产品补贴D.规定最低工资水平【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退休人员”“获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可知,这一

法案属于社会保障的内容,建立失业保险制度也属于社会保障的内容,故B项正确。A、C、D三项属于社会生产领域,非社会保障范畴,可排除。34.(2015新课标全国卷Ⅱ)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

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做出奉献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

产积极性【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苏联工业化,意在考查考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信息显示,14苏联在粮食大幅减产的情况下,却依然加大粮食出口,这必然影响人民的生活水平,说明苏联人民为此时期的国家工业

化建设做出巨大奉献,A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反映对粮食生产的投入状况,B项错误;苏联加大粮食出口就是为了给工业化换取外需,促进工业化发展,“制约”一说不准确,C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反映农民生产积极性,D项错误。2014年卷Ⅰ卷Ⅱ大纲卷设问词这反映出隐性省略反映出考查点苏联工业化

和新经济政策经济危机欧洲的政治局势考查模块必修2必修2选修3考查时期1928年20世纪30年代二战前期题型特点①说明、体现类选择题②图表、漫画类选择题34.(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

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D.采用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苏联工业化和新经济政策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依据材料信息

可知,1928年的工业化初期,苏联在乌拉尔地区建设的两个钾矿矿井中,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一个由德国承建,这体现的是利用外国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这和新经济政策的做法是一脉相承的,故选D项。A项在材料中反映不出来,也不符合史实;B项错误,因为此时的苏联正在迈向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C项错在

“依赖”上,实际上苏联对外资的利用有限。34.(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20世纪30年代,美国每周有成千上万的人去电影院,轻歌曼舞的幻想型影片15备受欢迎,当红童星秀兰·邓波儿通常在电影中扮演孤儿去感化富人。这一现象A.表明了新政已使全国重现繁荣的景象B.体现了民众身

陷危机淡定应对的精神C.反映了民众逃避现实希求慰藉的心态D.说明了现代主义艺术得到社会的认同【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意在考查考生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如果美国重现经济繁荣,那么人们会因忙于工作而减少去电影院的次数,A项错误;经济危

机中人们大批失业,精神不振,B项错误;“轻歌曼舞的幻想型影片备受欢迎”说明人们在电影院寻找精神上的慰藉,C项正确;D项材料没有体现。22.(2014大纲全国卷)下图为一幅20世纪30年代的欧洲形势图。该图反映出A.三国轴心最终形成B.德国吞并了奥地利C.慕尼黑协定的后果D.德国即将进攻

波兰【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二战前期欧洲的政治局势。依据地图中奥地利在德国的势力范围内可知,奥地利已经被德国侵占,故本题选择B项。从地图信息中得不出A项中的结论;地图中苏台德地区不在德国的势力范围内,说明这不是慕尼黑协定的后果,故C、D两项错误。162013年卷Ⅰ卷Ⅱ大纲全国卷设问

词符合德国历史发展进程的是原因在于隐性省略考查点德国在历史上的疆界变化德国的政治制度《大西洋宪章》考查模块选修3必修1选修3考查时期两次世界大战前后19世纪晚期20世纪以来题型特点①背景、原因类选择题②史实对应型选择题③图表、漫画类选择题34

.(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图中①②③④分别是不同时期的欧洲局部图。符合德国历史发展进程的是A.③②④①B.④③①②C.①④③②D.④①②③【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德国在历史上的疆界变化,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分析材料,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据奥匈帝国可判断①应为一战之前;②中德国未分裂,捷克斯洛伐克也未分裂的时期大致为二战后初期或1990年德国统一后至1992年捷克斯洛伐克分裂前;据德国吞并了奥地利可判断③的时间大致为二战前;据东普鲁士可判断④为一战后。综上所述应选C项。34.(2013新课标全

国卷Ⅱ)19世纪晚期德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经济突飞猛进与政治民主发展滞后形成巨大反差。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A.皇权与贵族结盟掌握政权17B.国家分裂阻碍政治民主化C.经济发展消解政治改革诉求D.对外战争影响国内

民主进程【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德国的政治制度,意在考查考生知识迁移的能力。19世纪晚期,德国经济迅猛发展,但民主政治发展滞后,这是由历史因素造成的。德国是在容克贵族的领导下通过王朝战争完成国家统一的,皇帝和容克贵族掌握了国家政权,具有浓厚的专制色

彩。故A项符合题意。其他三项与史实不符。22.(2013大纲全国卷)《大西洋宪章》宣称,“尊重各民族自由选择其所赖以生存的政府形式的权利”“各民族中的主权和自治权有横遭剥夺者,两国俱欲设法予以恢复”“使全世界所有人类悉有自由生活,无所恐惧,亦不虞匮乏的保证”。在现代国际文件中,该宪

章首次提出的主张是A.维持世界和平B.保障民族自决C.尊重国家主权D.消除世界贫困【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相关知识。早在1919年建立的国际联盟的盟约中就有维护世界和平、保障民族自决、尊重国家主权的条款,故排除A、B、C三项;从题

干“亦不虞匮乏的保证”可看出该宪章主张消除世界贫困,答案选D。2012年新课标卷大纲全国卷设问词说明这反映出考查点罗马法反法西斯同盟建立考查模块必修1选修3考查时期古代世界1941年18题型特点说明、体现类选择题34.(

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记述过一个案例:有人砍伐了邻居家的葡萄树,被告上法庭,原告虽提供了确凿证据,却输掉了官司。原因是原告在法庭辩论中把“葡萄树”说成了“葡萄”,而《十二铜表法》只规定了非法砍伐他人“树木”应处以罚金。该案例说明当时在罗马A.不重视私有财产

的保护B.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C.审判程序缺乏公正性D.审判结果取决于对法律的解释【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罗马法,意在考查考生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材料反映了罗马法重视保护私有财产,但由于依据法律审判解决问题时,重程序、辩论,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故选B。22.(2

012大纲全国卷)1941年6月,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得知纳粹德国进攻苏联后说,“如果希特勒入侵地狱,我也会在下院为恶魔说几句好话”。这反映出丘吉尔A.愿意承担绥靖政策失败的责任B.希望尽快开辟第二战场C.认为支持苏联符合英国利益D.力主建立反法西斯同盟【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二战

期间复杂的国际关系。苏德战争爆发后,丘吉尔发表演说,表示支持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这一主张是出于对英国自身利益的考虑而提出的。“地狱”“恶魔”指苏联这一社会主义国家,愿意在下院为其说好话,说明丘吉尔站在与希特勒相敌对的一面,他这样做是为了维护英国的利益。A、C、D三项在题中无法体现。答案为C。2011

年新课标卷大纲全国卷19设问词主要目的是隐性省略考查点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考查模块必修2必修2考查时期1985年1964年到1982年题型特点影响、意义类选择题34.(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

1985年,国务院在《关于国有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中规定,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浮动的比率,一般是上缴税利总额增长1%,工资总额增长0.3%~0.7%,最多不得超过1%,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A.保证职工收入逐年提高B.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C.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D.

有效控制企业工资总额【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意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及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对题目信息的分析可知,国有企业的上缴税利增长了,工资可以随之增长,有利于提高企业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上缴税利

的增长自然有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故选择C项。题目强调上缴税利增长才能使工资增长,所以A项不正确;B、D两项与题意不符。22.(2011大纲全国卷)1964年到1982年期间,在苏联“完善”社会主义的提法逐渐取代“改革”的提法,随之出现的是A.社会经济发展丧失活力B.破坏法制现象得到纠

正C.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确立D.放松对东欧国家的控制【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勃列日涅夫当政时期苏联的有关史实,意在考查考生对史实的再认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勃列日涅夫改革先快后慢其执政后期思想僵化、专断作风明显,从而使苏联经济陷入

困境,答案为A。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 文档 485618
  • 被下载 24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