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 语文 含答案.docx,共(10)页,1019.926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da765e8073d3de4e4a3e023ac6cdbef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哈尔滨市第九中学2023—2024学年度下学期开学学业阶段性评价考试高一语文学科考试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共6页)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进城”与“返乡”贯穿了百年
中国乡土小说史。新世纪以来,随着城市化程度的加剧,农民进城谋生已成为屡见不鲜的社会现象。他们困窘的城市生活境遇和坎坷的心路历程逐渐引起作家的关注,表现“返乡”的作品由此频繁出现。在刘庆邦2005年发表的小说《回家》里,农民工梁建明的儿子回乡后发现,乡村早已无法接纳他,在孤独的煎熬下,
他只能再次离去。不难看出,这一时期乡土小说中塑造的返乡者形象,大多是城市的漂泊者、逃离者。这些旧式返乡者因为现实的困窘和精神的苦闷选择返乡,但故乡却再难成为他们的归宿。新时代以来也涌现出了一批乡土小说,虽然也会书
写乡村的衰弱以及农民在“进城”与“返乡”间的徘徊,但总体基调不再耽于对乡村前景无路的沮丧或对乡村文化的反思,更多的是尝试以文学想象的方式捕捉时代脉动,为乡村振兴寻求可行的方法。作家关仁山曾经说过,乡土小说仅有批判是不够的,还需要建设,比如对乡村经济和文化建设等方面给予启示。
长篇小说《暖夏》将“返乡”作为主人公二泉故事的起点,讲述他从进城打工者转变为返乡创业者的成长之路,极具建设意义。承载着人的记忆和乡村历史的乡愁,成为促使以《暖夏》中的二泉、《金谷银山》中以范少山为代表的新时代返乡者投身于乡村建设的内生动力。这些新式返乡者纷纷尽己所能将城市
的资金、技术、人脉等资源注入乡村。他们既有增加收入、创造更好生活的务实精神,更有着造福乡邻乡亲、反哺故土的理想憧憬。这些新型返乡者,经历了“离乡——返乡——留乡”的动态过程,与其形成明显差异的坚守者们则始终扎根于乡土社会。新世纪乡土小说也塑造了许多乡村坚守者形象,但他们往往
被作者大肆批判,以图引发人们的反思。如在阎连科于2007年发表的小说《黑猪毛白猪毛》中,李屠户、刘根宝仍延续着“五四”以来被反复抨击的“国民劣根性”。而新时代乡土小说呈现出较为积极的建设姿态,所谓的新式坚守者之“新”,表现为其形象一改浓郁
的暗沉色彩,增添了更多暖色。他们对故土有着强烈的眷恋之情,“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观念根深蒂固。诚如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里阐述的乡土中国的根在土里,具有一种“土气”,使生于此的人们必须依赖土地才能成活。尽管当今乡村社会已经不同于费孝通先生所描述的那种乡村社会,
然而生长于乡村的部分人群仍然无法割舍对“土地”的眷恋,这种“乡土”观念烙印在他们的血液中,让他们不愿背井离乡。这些新时代的坚守者并不故步自封,他们具有敏锐的感知和开放的视野,能够迅速接纳城市反哺乡村的种种资源,适应现代化元素源源不断地注入乡村的现实。这些坚
守者已经成为新时代乡村建设的重要力量来源之一,成为造福家园的有为者。(摘编自刘燕《新时代长篇乡土小说中的“新人”形象初探》)材料二:离乡者虽然在地缘上远离了故乡,但故乡有生养他们的至亲父母、熟悉的亲人,血缘仍旧像脐带一样
将他们与故乡联系在一起。故乡与亲人是进城者难以割舍的牵挂,故乡中稳定的血缘关系为城市中孤独的心灵提供了精神的庇佑。同时,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孤独、焦虑、空虚加剧了离乡者心灵的异己感与无家可归感,游荡在城市边缘的个体极力想要融入城市这一新
的群体,但无法融入的挫败感引发了浓重的乡愁。离乡者的返乡所指向的不仅仅是对血缘亲情的延续,更指向对自身归属与来源的确认。一部分知识分子体验到现代化城市的浮华后,曾经的乡土生活经验与对美好乡土的向往便勾起了他们精神上对故土的怀念。这些知识分子希望在回望与返归中寻求归属
感。他们在乡土小说的创作中找寻自我生命的源头、情感的依托与心灵栖息之地。例如《芳草在沼泽中》中的刘伟就出于对都市生活的厌烦与对乡土诗意生活的向往而前往僻静的芦苇湖。值得注意的是在寻根式的返乡小说中,土地意象再次进入了文本
的中心并被赋予了深层的情感内蕴。土地作为乡土社会的根基,其容纳万物的包容与博大给予了返乡者身份上的再次认同与精神上的慰藉。陈应松《像白云一样生活》中逃离乡村进入城市的细满无法忍受城市生活的冷漠,他回忆故乡美丽而闲适的风景,乡土安抚着他受伤的心灵。虽然新世纪的返乡书写继承了寻根文学的传
统,向乡土大地再次寻找着人类精神的皈依之处,但返归乡土却面临更为沉重的问题:经历了城市伤痛性体验的打工者被迫返回乡土后能够适应原来的生活方式吗?故乡仍旧是记忆中那个理想之地吗?显然,部分作者已经通过返乡者的声声叹息与再次离去宣告了寻根的失败。如王十月《寻根
团》中的关键人物“马有贵”就体现了对“寻根”的深度解构。因为打工而身患严重的尘肺病的他回家后,家人却因一笔工伤赔偿款而与他发生冲突,感受着亲情的冷漠与异化,寻根彻底失败。返乡失败的原因,一方面在于进入城市的离土者已经渐渐地将自身与传统及过去割裂,其价值观
念与生活方式已经在城市文明的影响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返回乡土后两种文化价值观的冲击使返乡者容易陷入无根的焦灼感。另一方面,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进程,故土淳朴的人心和不受污染的自然环境也不知不觉发生了改变。这些宣告了新世纪乡土小说中返乡主人公寻根的失败。(摘编自何袆琳《新世纪返乡书写的家园焦虑与
家园新变》)注:新世纪乡土小说指的是本世纪前十年的这段时间的乡土小说作品;新时代乡土小说指的是党的十八大(2012年)以后的乡土小说作品。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新世纪乡土小说《
回家》反映了返乡者的现实困境,新时代乡土小说《暖夏》讲述了返乡者的成长之路。B.与新世纪乡土小说中的返乡者相比,新时代乡土小说中的返乡者对家乡和土地的心理依赖程度更加明显。C.新时代乡土小说中的乡村坚守者
善于接受外界的新事物,他们与新时代的返乡者一样,都是乡村的建设者。D.根据材料二可知,血缘关系和对自身归属的确认,是新世纪乡土小说中离乡者想要返回故乡的重要原因。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材料一在论述旧式返乡者和新式返乡者时,均列举了具体的小说作品,读者更易理解。B.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肯定了“土地”的重要性,认为“土地”能给人以精神上的慰藉。C.材料二中提及的乡土小说《寻根团》中人物马有贵的经历也可作为材料一第一段的论据。D.“离乡者返乡失
败”是两则材料提到的共性问题,作者分析了问题成因并给出了建议。3.下列选项内容均选自《乡土中国》,其中与材料二论述的内容关联性不强的一项是(2分)()A.我十岁离开了家乡吴江,但我一直在各种文件的籍贯项下填着“江苏吴江”
……籍贯是和姓一般继承的,那是“血缘”。B.很多离开老家漂流到别地方去的并不能像种子落入土中一般长成新村落,他们只能在其他形成的社区中设法插进去。C.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D.可是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家并没有严格的团体
界限,这个社群里的分子可以依需要,沿亲属差序向外扩大。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第三段的论证思路。(4分)5.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作家创作乡土小说的目的。(5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材料一:红棉袄孙犁风把山坡上的荒草,吹得俯到地面上、砂石上。云并不厚,可沉重得怕人,树叶子为昨夜初霜的侵凌焦枯了,正一片片地坠落。我同小鬼顾林从滚龙沟的大山顶上爬下来。在强登那峭峻的山顶时,身上发了暖,但一到山顶,被逆风一吹,就觉得难以支持了。顾林在我眼前,连打了三个寒噤。
我拉他赶紧走下来,在那容易迷失的牧羊人的路上一步一步走下,在乱石中开拔着脚步。顾林害了两个月的疟疾,现在刚休养得有了些力气,我送他回原部队。我们还都穿着单军服,谁知一两天天气变得这样剧烈。虽说有病,这孩子是很矜持的。
十五岁的一个人,已经有从吉林到边区这一段长的、而大半是一个人流浪的旅程。在故乡的草原里拉走了两匹故人放牧的马,偷偷卖掉了,跑到天津,做了一家制皮工厂的学徒。事变了,他投到冀中区的游击队里……“身子一弱就到了这样!”像是怨恨自己。但找从那发白的而又有些颤抖的薄嘴唇,便觉得他
这久病的身子是不能支持了。我希望到一个村庄,在那里休息一下,暖暖身子。风还是吹着,云,凌人地往下垂,我想要下雨了,下的一定是雪片吧?天突然暗了。远远地在前面的高坡上出现一片白色的增壁,我尽可能地加快了脚步,顾林也勉强着。这时,远处山坡上,已经有牧
羊人的吆喝声,我知道天气该不早了,应是拦羊下山入圈的时分爬上那个小山庄的高坡,白墙壁上的一个小方窗.就透出了灯火。我叫顾林坐在门前一块方石上休息,自己上前打门。门很快地开了,一个姑娘走了出来。我对她说明来意,问她这里有没有村长,她用很
流利的地方话回答说,这只是一个小庄子,共总三家人家,过往的军队有事都是找她家的,因为她的哥哥是自卫队的一个班长。随着她就踌躇了。今天家里只有她一个人,妈妈去外婆家了,哥哥还没回来。她转眼望一望顾林,对我说:“他病得很重吗?”我说:“是。”她把我们让到她家里,一盏高座的油灯放在窗台上,浮在黑色
油脂里的灯芯,挑着一个不停跳动的灯花,有时碎细地爆炸着。姑娘有十六岁,穿着一件红色的棉袄,头发梳得很平,动作很敏捷,和人说话的时候,眼睛便盯住人。我想,屋里要没有那灯光和灶下的柴火的光,机灵的两只大眼
也会把这间屋子照亮的吧?她挽起两只袖子,正在烧她一个人的晚饭。我一时觉得我们休息在这里,有些不适当。但顾林躺在那只铺一张破席子的炕上了,显然他已是筋疲力尽。我摸摸他的额,又热到灼手的程度。“你的病不会又犯了吧?”顾林没有说话,我只听到他牙齿的“嘚嚼”声,他又发起冷来。我有些发慌,我们没有一件盖
的东西。炕的一角好像是有一条棉被,我问那正在低头烧火的姑娘,是不是可以拿来盖一下,姑娘拾着头没听完我的话,便跳起来,爬到炕上,把它拉过来替顾林盖上去。一边嘴里说,她家是有两条被的,哥哥今天背一条出操去了。把被紧紧地盖住了顾林的蜷伏的身体,她才跳下来,临离开,把手按按顾林的头,对
我蹙着眉说:“一定是打摆子!”她回去吹那因为潮湿而熄灭的木柴了,我坐在顾林的身边,从门口向外望着那昏暗的天。我听到风还在刮,隔壁有一只驴子在叫。我想起明天顾林是不是能走,有些愁闷起来。姑娘对我慢慢地讲起话来。灶膛
里的火旺了,火光照得她的脸发红,那件深红的棉袄,便像蔓延着火焰一样。她对我讲,今年打摆子的人很多。她问我顾林的病用什么法子治过。她说有一个好方法,用白纸剪一个打秋千的小人形,晚上睡觉,放在身下,第二天用黄裱纸卷起来,向东南走出三十六步,用火焚化,便好了。她小
时便害过这样的病,是用这个方法治好的。说完便笑起来:“这是不是迷信呢?”夜晚静得很,顾林有时发出呻吟声,身体越缩拢越小起来。我知道他冷。我摸摸那条棉被,不只破烂,简直像纸一样单薄。我已经恢复了温暖,就
脱下我的军服的上身,只留下里面一件衬衫,把军服盖在顾林的头上。这时,锅里的饭已经煮好。姑娘盛了一碗米汤放在炕沿上,她看见我把军服盖上去,就沉吟着说:“那不抵事。”她又机灵地盯视着我。我只是对她干笑了一下,
表示这不抵事.怎样办呢?我看见她右手触着自己棉袄的偏在左边的纽扣,最下的一个,已经应手而开了。她后退了一步,对我说:“盖上我这件棉袄好不好?”没等我答话,她便转过身去断然地脱了下来,我看见她的脸飞红了
一下.但马上平复了。她把棉袄递给我,自己退到角落里把内衣整理了一下,便又坐到灶前去了,末了还笑着讲:“我也是今天早上才穿上的。"她身上只留下一件皱褶的花条布的小衫。对这个举动,我来不及惊异,我只是把那满留着姑娘的体温的棉袄替顾林盖上,我只是觉得身边这女
人的动作,是幼年自己病倒了时,服侍自己的妈妈和姐姐有过的。我凝视着那暗红的棉袄。姑娘凝视着那灶膛里一熄一燃的余烬。一时,她又讲话了。她问我从哪里来,尽走过哪些地方,哪里的妇女自卫队好。又问我,什么时候妇女自卫队再来一次检阅。一会儿我才
知道,在去年,平山县妇女自卫队检阅的时候,打靶,她是第三名!1941年(节选自孙犁《白洋淀纪事》)材料二:在乡村工作者看来,中国乡下佬最大的毛病是“私”。说起私,我们就会想到“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屋上霜”的俗语。谁也不敢否认这俗语多少是中国人的信条。……私的毛病在中国
实在比了愚和病更普遍得多,从上到下似乎没有不害这毛病的。现在已成了外国奥论一致攻击我们的把柄了。(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小说开篇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寒冷的山坡、焦枯的树叶和迎面而来的寒风等细节,为
后文情节发展奠定了悲凉的基调。B.第6自然段通过“我”对雨雪天气的判断以及“我”感觉到的天色变化,折射出“我”内心中对于顾林病情的焦虑与担忧。C.小说写姑娘面对来投宿的“我”和小战士的踌躇神情以及她介绍治
打摆子的迷信方法,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真实而丰满。D.本文主要运用第一人称“我”叙述故事,在叙述重点人物时又用第三人称“她”,人称交替使用,使叙述更为立体化。7.关于小说最后一段的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姑娘的讲话虽然不属于小说的主要情节,但却是主要情节之外的必
要补充。B.补叙姑娘打靶的好成绩,暗含了作者对于姑娘积极上进的革命觉悟的赞美。C.相较于直接叙述,使用转述的方式再现姑娘与“我”的谈话,更具情境感。D.交代姑娘妇女自卫队员的身份,赋予了故事更深的意蕴,使小
说余味无穷。8.请结合材料二的论述和小说的相关内容,谈谈你对《红棉袄》中“姑娘”作为“新乡民”形象的理解。(6分)9.读完这篇小说后,你的语文老师打算结合下面这一文学争鸣现象上一节研讨课。2009年,暨南大学宋教授在国内权威杂志发表论文《经典的模仿:《百合花》与《红棉袄》之比较
分析》,指出《红棉袄》与《百合花》两部作品之间客观存在着一种历史承袭的模仿关系。同年,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李教授在该期刊上发表争鸣文章《模仿、独创及其他——为《百合花》辩护》,认为宋教授没有准确地了解和认
识《红棉袄》与《百合花》之间的高下和优劣,茹志鹃的《百合花》与孙犁的《红棉袄》相比,有诸多超越之处。语文老师邀请你在这节研讨课上发言。你支持宋教授的观点还是李教授的观点?请结合两篇小说的内容,写出你的发言概要。(6分)(
三)现代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4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0~11题。复活的土地艾青腐朽的日子早已沉到河底,让流水冲洗得快要不留痕迹了;河岸上春天的脚步所经过的地方,到处是繁花与茂草;而从那边的丛林里也传出了忠心于季节的百
鸟之高亢的歌唱。播种者呵是应该播种的时候了,为了我们肯辛勤地劳作大地将孕育金色的颗粒。就在此刻,你——悲哀的诗人呀,也应该拂去往日的忧郁,让希望苏醒在你自己的久久负伤着的心里:因为,我们的曾经死了的大地,在明朗的天空下已复活了!——苦难也已成为记忆,在它温热的胸膛
里重新漩流着的将是战斗者的血液。1937年7月6日,沪杭路上10.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腐朽的日子/早已沉到河底”,作品开篇语出惊人,腐朽的生活即将结束,表达了对民族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B.“春天的脚步所经过的地
方/到处是繁花与茂草”,通过写河岸上欣欣向荣的春景,表达对民族觉醒的乐观态度。C.“播种者呵/是应该播种的时候了”,诗人呼吁播种者及时播种,就是呼吁人民大众为了民族的复兴而奋起抗争。D.“在它温热的胸膛里/重新漩流着的/将是战斗者的血液”,写出了诗人为了民族的奋起不惜献出自己生命的决心。11.下列
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整首诗的语言是素净的、庄重的,虽然没有用到形容词,但却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到震撼心魄的艺术魅力。B.“为了我们肯辛勤地劳作/大地将孕育/金色的颗粒”,运用比喻的手法,暗示大地
即将复活,照应标题。C.第二节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看到春天到来大地充满生机时的激动与喜悦。D.“就在此刻/你——悲哀的诗人呀”,通过声音的延长,节奏的变化,情感得到释放,增强了抒情效果
。二、古诗文阅读(44分)(一)课内文言文(本题共5小题,12分)12.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B.当其南北分者C.或师焉,或不焉D.浩浩乎如冯虚御风1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2分)()(
1)非能水.也(2)泣.孤舟之整妇(3)顺流而东.(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5)是故圣.益圣(6)侣.鱼虾而友糜鹿(7)正.襟危坐(8)则群.聚而笑之(9)吾未见其明.也(10)非利.足也(11)孔子师.郯子(12)不知东方之既白.(13)舞.幽壑之潜蛟(14)明烛.天南A.(1)(3)(
14)/(2)(13)/(4)(8)/(5)(9)/(6)(11)/(7)(10)/(12)B.(1)(3)(14)/(2)(13)/(4)(6)(8)(11)/(5)(9)/(7)(10)(12)C.(1)(3)/(2)(13)/(4)(8)(14)/(5)(9)/(6)(11)/(
7)(10)(12)D.(1)(3)/(2)(13)/(4)(6)(8)(11)(14)/(5)(9)/(7)(10)(12)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全都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2分)()(1)弟走从军阿姨.
.死(2)至于..泰安(3)人生几何..(4)凄凄不似向前..声(5)整顿..衣裳起敛容(6)幽咽..泉流冰下难(7)用心..一也(8)铁骑突出..刀枪鸣(9)杯盘狼籍..(10)术业..有专攻(11)古之学者..必有师(12)因为..长句A.(1)(2)(3)(5)(6)B.(4
)(7)(8)(9)(12)C.(1)(4)(5)(7)(12)D.(2)(6)(8)(10)(12)15.下列各组句子句式不全相同的一组是(2分)()A.而耻学于师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青取之于蓝B.蚓无爪牙之利凌万顷之茫然客有吹洞箫者C.何以解忧而今安在哉安能摧眉折腰
事权贵D.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使快弹数曲余始循以入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A.樯橹..灰飞烟灭(船桨)元嘉草草..(轻率)杯盘狼籍..(凌乱)B.唤渠.朝餐歇半霎(他)驽马十驾.(一天的行程)术业有专攻.(学习
)C.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知道)自京师乘.风雪(驾着)洵.美且异(实在)D.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光景)酾酒..临江(以酒酒地)最难将息..(养息)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A.金.就砺则利(靠近)举酒.属客(劝
酒)假.舆马者(借助)B.七月既望.(阴历十六)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理)其阴.,济水东流(山北)C.用.心一也(因为)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岂,哪)虽.一毫而莫取(虽然)D.纵一苇之所如.(到)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到)而致.千里
(到达)(二)课外文言文(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8~22小题。秦武王谓甘茂曰:“寡人欲车通三川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不朽乎?”甘茂对曰:“请之魏,约伐韩。”王令向寿辅行。甘茂至魏,谓向寿曰:“子归告王曰:
‘魏听臣矣,然愿王勿攻也。’事成,尽以为子功。”向寿归以告王,王迎甘茂于息壤。甘茂至,王问其故。对曰:“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为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而攻之,难矣。今臣羁旅之臣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者,挟
韩而议,王必听之。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
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全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于是与之盟.于息壤。果攻宜阳,五月而不能拔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在,争之王,王将听之,召甘茂
而告之。甘茂对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悉起兵,复使甘茂攻之。宜阳未得,秦死伤者众,甘茂欲息兵。左成谓甘茂曰:“公内攻于樗里疾、公孙衍,而外与韩佣为怨,今公用兵无功,公必穷.矣。”攻宜阳,三鼓..之而卒不上。向寿对曰:“公不论兵,必大困。”甘茂曰:“我羁旅而得
相秦者,今攻宜阳而不拔,公孙衍、樗里疾挫我于内,而公中以韩穷我于外,是无茂之日已!请明日鼓之,而不可下,因以宜阳之郭为墓。”于是出私金以益.公赏。明日鼓之,宜阳拔。(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注】公中:即韩相公仲侧,
“中”通“仲”。1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A.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B.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C
.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D.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1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盟”,文中指在神明面前
立誓缔约,在春秋战国时期,结盟具有较强的约束力。B.“今公用兵无功,公必穷矣”与“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穷”含义不同。C.“三鼓”,文中指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起鼓舞士气的作用,与《曹刿论战》中“齐人三鼓”的“三鼓”意思相同。D.“于是出
私金以益公赏”与“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的“益”含义相同。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秦武王野心勃勃,觊觎周王室,想死后可以永垂不朽。他当即决定,任命甘茂为先锋,向寿为副使,进攻三川,征伐韩国。B.曾参的母亲最初并不相信自己的儿子会杀人,但
因为不断有人前来报信,才最终相信并惊恐万分地“投杼逾墙”而逃。C.宜阳久攻不下,而樗里疾、公孙衍二人意见一致,反对甘茂攻打宜阳,导致武王对战争胜利信心不足,准备停止进攻。D.进攻宜阳时,秦国士兵士气低落,属下左成劝告甘茂要振作建功,向
寿则建议甘茂研究军事和兵法。2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子归告王曰:“魏听臣矣,然愿王勿攻也。”事成,尽以为子功。(2)请明日鼓之,而不可下,因以宜阳之郭为墓。22.甘茂在帮助秦国的过程中遭遇多种困难,他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呢?请简要概括。(
4分)(二)古代诗歌鉴赏阅读下面古诗,完成23~24题。(8分)归园田居(其五)[晋]陶渊明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山涧清且浅,可以灌吾足。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注】①榛曲:草木丛生的偏僻之处。②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化用《沧浪
歌》中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③漉:滤,渗。④近局:近邻。2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归园田居(其五)》以一天耕作完毕之后、回家路上和到家之后的活动为描写对象,反映“归园田居”之后的另一个生活
侧面。B.“可以濯吾足”,借沧浪之水的清浊为比兴,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时清则仕、时浊则隐的心境。C.“日入室中暗”,不知不觉,日落西山,“荆薪代明烛”,室内暗然,于是燃起根根荆草权当明烛。此句看似寒酸,却表现出了诗人的潇洒自如、自得其乐。D.“欢
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两句中,“欢”字下着一“来”字,自然传神;诗人索性不顾时间,尽情畅饮,直至旭日渐升,方肯作罢。24.这首诗在表达情感的手法上与《归园田居(其一)》有相似之处。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2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当代作
家陈祖芬在《爱是圆的》中写道:“追求是一种永恒的诱惑。”是的,“______,_______”,这是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对独立自由个性的追求,不卑不亢,蔑视权贵;辛弃疾的《永遇乐凉口北固亭怀古》则用“______,_____”来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这源于他对忠君
爱国、收复失地的理想追求。执着追求正是古代文人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2)秦观在《鹊桥仙》中表明爱情天长地久,不在一朝一夕的依恋的句子是“__________,”。(3)在《登泰山记》中,作者先后用拟人和
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自己登上泰山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4)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一词中词人遥望金陵,并传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的感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5)生活在自然之中,“清风”二字常会撩动古人心弦,化作佳句融入诗文
之中,其中令你印象深刻的两句是“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4小题,11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6~27题。在怒江生活工作多年,我常常被怒江的山水之美感动,其中,最令我心动的景致是彩虹桥。在雨季,有太阳雨时,彩
虹会不时横挂怒江上空,有时长,有时短。到了这个季节,平常不太喜欢拍摄的我也会①__地挎上相机驱车穿梭在小镇的江东江西、旧城新城,以捕捉彩虹瞬间的美丽,因此也就拥有了别样的惊喜和收获。一天早展,我驱车在路上
,不经意地望去,只见云团携着怒江水的气流缓缓上升,但升得不快,也不高,在离我们头顶五六米处停止了。不一会儿,云团渐渐淡去,天色由漆黑和浓稠渐渐变为湛蓝和透明。渐渐地,从云团下面下起小雨,在初升的朝阳的辉映下,一轮彩虹从六库向阳桥横跨在老窝河口,仿佛一匹七彩骏马,头在
老窝河口饮水,尾部在向阳桥下舞动。我连忙按动快门将这一倩影永恒地定格。之后,我一连拍到了十几张怒江上空彩虹飞架的照片,它们令我②__。但这些彩虹时间短暂,最长的也不过十几分钟,你还没欣赏够或完整地拍下,它的倩影便消失得③_了。这让人难免也有失落,总觉得它如海市蜃楼般转瞬即逝。2
6.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2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和比拟的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3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8~29题。绿茶的制造,采用高温杀青,A,制止多酚类化合物的酶
性氧化,保持了绿叶清汤的品质特征;黑茶的制造,在破坏酶活性的基础上,经过渥堆过程,缓慢进行自动氧化,形成色泽黑褐、汤色黄褐的品质特征;乌龙茶的制造,先利用、后控制多酚氧化酶,形成色青褐、汤金黄、绿叶红镶边的品质特征;红茶的制造,经过发酵过程,使多酚类化
合物充分氧化,形成红叶红汤的品质特征。因此,多酚类化合物在不同制法基础上的不同氧化程度,是B的物质基础。由此也可以看出,各种茶类主要是从制造方法的演变而发展起来的。各茶类的制造,①从通过鲜叶各种制茶程序到最后干燥,②虽各有特点,③但不论是制法还是品质,在各个工艺阶段都是互相联系的
,④而这些联系是通过一定的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规律为基础的。⑤在整个过程中,⑥所采取的每个技术措施,都与茶叶生化密切相联。⑦因此,必须研究化学、生物化学与制茶技术的关系,⑧充分利用茶叶的生化变化规律,⑨使技术措施具有科学根据,⑩因而不断改进制茶技术,生产出为人们喜爱的优质茶叶。2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
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分)2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3分)四、写作(60分)30.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
求写作。英国知名图画书作家赛门·唐姆斯于2004年出版的绘本作品中有这么一个温馨的故事:《小步走路》。三只鸭子迷路了,年龄最小的那只一会儿吵着要找妈妈,一会儿说他的脚好酸,聪明的鸭子大哥教他“一小步、一小步”地向前走,鸭子二哥还给他取个名字
叫“小步”。小步在哥哥的鼓励下,时快时慢地埋头走路。有时走累了,他又赖在原地不想动,哥哥总是耐心地提醒他“一小步、一小步”地向前走。最后,小鸭子居然第一个走到了家。每当我似乎感受到世界的深刻意义时,正是它的简单令我震惊。——加缪以上内容颇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
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