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山东省青岛胶州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合格考).docx,共(13)页,99.927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da32a89aaba027dea6caa8bc53471ca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学业水平检测高二政治2020.11本试卷包括第Ι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请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规定的区域内。第Ι卷选择
题(共50分)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当严重的生态危机迫使我们真正厘清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我们不禁要追问过往经济发展模式的适切性,建设“美丽中国”的价值追求也成为一个必然选择,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发
展哲学的应有之义。这体现了①哲学源于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②哲学是人类对某一具体领域规律的概括③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④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提出了“气者,理之依也”的命题;北宋
时期朱喜指出“未有此气,已有此理”。他们的观点①都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②都正确揭示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③都触及了哲学的基本问题④都在思考世界本原是什么的问题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3.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在当今
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这说明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今世界科学之科学②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③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
观方法论④无产阶级政党只有掌握马克思主义才能执掌国家政权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4.2020年9月2日,据美国媒体报道,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近日要求各州做好2020年11月1日前“大规模”分发新冠疫苗的准备。这个时间
靠近美国大选时间,而很多卫生专家称新冠疫苗在2020年底前无法完成研发和审批。由此可见,美国的想法A.遵循了物质第一性原理B.没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C.没有受到世界观的指导D.没有发挥意识的能动性5.以下两个知识点是十分重要,又很容
易搞混的,你能分清楚吗?物质的唯一特性是____,根本属性是____。A.运动客观实在性B.客观实在性运动C.相对独立性联系D.客观实在性联系6.猫为什么爱抓老鼠?现在经研究发现,猫咪生长发育需要牛磺酸,自己不能合成这种
物质,老鼠体内正好有这种物质,所以猫咪才会喜欢抓老鼠。材料主要说明了A.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B.事物之间的联系是稳定的C.自然界在本质上是客观的D.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7.2020年9月17日,习近平在湖南省长沙市听取基层干部群众代表对“十四五”规划编制的意
见和建议。他强调五年规划编制涉及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需要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建言献策,推动”十四五”规划编制顺应人民意愿、符合人民所思所盼。这体现的辩证法道理是
①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但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②要树立全局观念,寻求实现整体最优目标的合理方案③统筹湖南规划编制全局可以实现国家整体的最优目标④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把各个部分联系起来统筹考虑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8.当病毒肆虐时,它不会识别感染对象是“中国
人”还是“美国人”,是“白人”还是“黑人”,它的目标只有一个——人类。2020年9月2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人类的抗疫行动必须跨越文明冲突陷阱,跳出小
圈子与零和博弈的思维。上述材料蕴含的哲学道理有①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性②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③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④新事物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完善的地方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9.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必须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同时又要抓住机遇
,转方式、调结构,着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双目标”。这表明A.质变就是发展,质变比量变更重要B.量变是质变的必然结果,要重视量的积累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防止对平衡和静
止的破坏,才能促进事物发展10.漫画《必要的失去往往会是一种得到》,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B.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联结D.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11.“小时候,幸福是一件很简单的事;长大
了,简单是一件很幸福的事。”这体现的哲理是A.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B.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C.价值观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D.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就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12.习
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垃圾分类工作,他强调指出,推行垃圾分类,关键是要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这说明①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②矛盾斗争性与同一性的相互转化推动事物发展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④事物的性质主要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来决定A.①②B.
①③C.②④D.③④13.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是A.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B.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C.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对立D.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14.2020年中国首次利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自主研
发的国内首个无人机机载下投探空系统进行台风的探测,该设备可用于超远距离风场数据探测。这告诉我们①人为事物的联系比自在事物的联系对人类更有利②人的需要是研发无人机机载下投探空系统的动力③人能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事物固有的联系④人能根据事物固有的联
系建立新的联系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5.针对世卫组织对疫苗的看法,上海市新冠肺炎救治专家组组长张文宏发表观点。他认为,一个非常优秀的疫苗可能不会一蹴而就,但是新冠疫苗的诞生和不断优化是必然的。支撑这一观点的哲理有①事物是可以认识的,但认识不是一帆风顺的②事物本质呈现有一个过程,人们只能
静观其变③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④实践是一种社会历史性活动,受历史条件制约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6.“一带一路”是中国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把握人类进步大势,为优化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而提出的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国际背景下,“
一带--路”建设为沿线国家和全球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获得了国际社会越来越广泛的支持,已经成为全球极具活力和受欢迎的公共合作平台。这体现了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②社会意识总是先于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③社会意识的变化独立于社会存在的变化④正确的社会意识能推动社会发展A.①②B.①④C.②
③D.③④17.“天不为人之恶寒冷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与“眼闭花落,眼开花开”。这两种观点体现了A.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歧B.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的分歧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D.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18.从
“能吃饱肚子”,到“能吃上纯高粱米、玉米面”,再到“想吃细粮就吃细粮,还能经常吃肉”,然后是“干活挑着金扁担”……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攀升。这体现了A.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B.事物发展是渐进性和连续性的统一C.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D.社会
意识的内容根源于社会存在19.小智治事,大智治制。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对“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作出全面部署,为推动生态环境根本好转明确了任务目标,指明了落实
路径。这表明A.实践具有能动性,能创造出理想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正确的社会意识能推动社会进步C.改革应着眼于事物关键部分,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D.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变革经济基础方能适应环境治理需要20.40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全国大力支持下,一
代又一代的深圳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深圳的明天仍然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深圳人接续奋斗,逐梦奔跑。这表明①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②社会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③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④人民群众是
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1.习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讲修养、讲道德、讲诚信、讲廉耻,养成共产党人的高
风亮节,自觉远离低级趣味。强调践行正确的价值观因为①价值观越正确,人生价值就越大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③正确的价值观对人生有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④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主要看他的贡献A.②④B.②③C.①③D.③④22.为实现乡村振兴,某村成立的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引进了“稻虾共生”项
目,依靠“一水两用、一船双收”,不仅增收,而且环保:稻梗变成养虾的饲料,虾的排泄物又成了稻谷的养料,每亩化肥用量可减少30%。“稻虾共生”项目的成功,佐证了①事物联系的多样性决定于人类实践活动的多样性②创新意识是认识和利用事物之间客观联系的前
提③通过实践活动可以创造事物之间的新的具体联系④把握事物联系的多样性有利于价值的创造性实现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3.爱因斯坦说:“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这主要强调A.人生价值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B.人的价值主要在于对社会的贡
献C.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积极意义D.实现人生价值需要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24.疫情缓解后走出家门的人们,不再喜欢扎堆、凑热闹,在银行、医院等场所,人们自觉遵守有形的“一米线”。而在更多的场所,没有告示,无人提醒,无形的“一米线”意识已经在人们头脑中扎根。文明的“米线
”",正出现在更多的生活场景中。这一转变表明①社会文明进程随着价值观的变化而推进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③社会意识往往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④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5.“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就是我们医者的初心;
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就是我们医者的使命。“抗疫英雄”钟南山院士,为中国疫情做出了卓越贡献而被授予“共和国勋章”。材料体现了A.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也是价值的享受者B.只有全面提高个人素质才能实现人生价值C.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得到国家和社会的认可D.社会提供
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本大题有4道题,共50分。其中26题12分,27题12分,28题12分,29题14分。26.(12分)1989年12月,第44届国际联合国大会决定开展“国
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活动,2009年12月,第64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10月13日指定为国际减灾日,意在提高人们在防灾减灾中如何采取行动的意识,最大限度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风险。2020年10月13日是第29个国际减灾日,
主题是“减少灾害损失,创造美好生活”,强调关注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的负面影响。面对自然灾害带来的严重损失,人们议论纷纷:甲认为一切都是天意,天命不可违;乙认为人定胜天,我们一定能够消除自然灾害;丙认为,在自然灾害面前,事在人为,我们可以把损失降到最低。(1)甲、乙、丙三人的观点分别属于
哪种哲学形态。(6分)(2)运用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有关知识,说明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6分)27.(12分)医疗条件不断改善,确诊人数连续多日归零,出院人数显著增加……对此,许多人欢欣鼓舞,渴望早日摆脱居家隔离,甚至有些地方出现多处人口聚集现象。但国外感染人员不断
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依然严峻,防控正处在最吃紧的关键阶段。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定必胜信念,咬紧牙关,继续毫不放松抓紧抓实抓细各项防控工作,不获全胜决不轻言成功。运用所学发展的知识,联系材料谈谈你对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认识。(
12分)28.(12分)截至2020年10月30日,全球累计新冠确诊病例已超过4512万例。当前,疫情正在全球多点暴发。新冠肺炎疫情对全人类都是一场大考。如何应对?未来各国面对重大突发事件又当如何?人们对病毒的认识和斗争是不断前进的。最早暴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时人们不
知道病毒的来源和传播方式,因此没有有效防制手段;随着研究的深入,现在可以确定病毒来源于动物,人与人主要是通过接触传播,因此主要防止疫情蔓延的办法是把患者隔离,切断传染源,控制疫情;目前尚无有效抗病毒疫苗和治疗药物,防止疫情爆发也无有效办法,人类对该病毒的认识防控
还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人类与病毒的斗争会在不远将来最终取得成功。结合材料,运用“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的知识,说明为什么人类对新型冠状病毒的认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12分)29.(14分)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
国民法典》,宣告中国迈入“民法典时代”。伟大的时代,催生伟大的法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巨大变化。我国总结改革开放的经验教训,遵循民事立法的基本规律,形成了一部完整的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点、
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是保障民事权利的宣言书”。民法典的颁行,必将掀开新时代法治社会建设的新篇章,为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谈
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14分)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学业水平检测高二思想政治合格考参考答案2020.11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12345678910111213BDCBBDDACDBBD14151
6171819202122232425CBBDDBBBDBCA26.(12分)(1)(6分)①甲认为天命不可违,是客观唯心主义。②乙认为人定胜天,是主观唯心主义。③丙认为在自然灾害面前,事在人为,是辩证唯物主义。(2)(6分)规律是普遍的,客
观的,违背规律就会受到惩罚,因此,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要求我们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合理开展经济活动。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要充分发挥人的主
观能动性,研究把握和利用规律,搞好生态文明建设。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27.(12分)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战“疫”必将成功。因此,要坚定必胜信念。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疫情复杂,战“疫”面
临很多困难,不获全胜决不轻言成功。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形成质变。因此,要继续毫不放松抓紧抓实抓细各项防控工作。(考生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28.(12分)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向前发展的。人们在实践中追求和发
展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受各种条件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人们从对新型冠状病毒从开始的一无所知,到逐步认识。认识具有无限性。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类认识能力
也是无限发展的,人们对疫情的认识防控是长期的艰巨的任务,随着条件的不断变化,逐步认识到病毒的来源、传播等,今后还会不断深入认识。认识具有上升性。认识运动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人们对新型冠状病毒的认识和预防是逐
步深入的,并不断取得成效。(其他答案,符合题意,酌情给分)29.(14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民法典的出台适应了当前时代的变化、主要矛盾的变化,为解决时代面临的新问题提供了法律保障。社会意识具有反作用。正确的社会意识起促进作用。民法典的颁行,有利于更
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民法典的编纂遵循民事立法的基本规律,体现了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求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民法典的的颁行,反映人民意愿,坚持了人
民的主体地位,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自觉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民法典的编纂遵循民事立法的基本规律,为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