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湖北省武汉市常青联合体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x,共(19)页,1.428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d997e3779279b6b96acfb1f86d5161ff.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武汉市常青联合体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生物学试卷考试时间:2024年6月28日16:30-17:45试卷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8小题,每小题2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下列有关遗传实验的操作,正确的
是()A.利用纯合高茎和矮茎豌豆进行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F2中出现性状分离B.确定一圆粒豌豆植株的基因型,最简便的方法是进行测交C.豌豆杂交实验中,对开花后的母本要及时去雄,且去雄后要套袋处理D.雌雄异花同株植物进行杂交实验,可直接将不同性状的亲本间行种植【答案】A【解析】【分析】两性花中一朵
花既有雄蕊也有雌蕊,单性花则只有雄蕊或雌蕊,一棵植株上可以开很多朵花;【详解】A、利用纯合高茎和矮茎豌豆进行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F1全为高茎,且均为杂合子,F2会有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出现性状分离,A正确;B、确定一圆粒豌豆植株的基因型,最简便的方法是进行自交,B错误;
C、豌豆杂交实验中,对开花前的母本要及时去雄,且去雄后要套袋处理,C错误;D、雌雄异花同株植物进行杂交实验,直接将不同性状的亲本间行种植,避免不了植株自交的情况发生,D错误。故选A。2.下列关于遗传学重要探究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肺炎链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中自变量的控制运用了加法
原理B.科学家利用15N同位素标记和离心技术,验证了DNA半保留复制假说C.孟德尔发现遗传规律和萨顿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均运用了假说—演绎法D.构建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模型时,同源染色体用同种颜色的橡皮泥制作【答案】B
【解析】【分析】1、孟德尔发现遗传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测交实验)→得出结论。2、萨顿根据基因和染色体之间存在的平行关系提出基因在染色体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3、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
包括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证明了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详解】A、艾弗里利用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了
DNA是遗传物质,该实验中自变量的控制运用了减法原理,A错误;B、科学家利用15N同位素标记和密度梯度离心技术,验证了DNA半保留复制假说,B正确;C、孟德尔发现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都是利用了假说—演绎法,萨顿通过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C错误;D、构建减数分裂中染色
体变化模型时,同源染色体用不同种颜色的橡皮泥制作,共用两种颜色的橡皮泥,D错误。故选B。3.番茄果实的颜色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下表是关于番茄果实颜色的3个杂交实验及其结果。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实验亲本表型F1的表型和植株数目红果(个)黄果(个
)1红果×黄果4925042红果×黄果99703红果×红果1511508A.番茄的果实颜色中,红色为显性性状B.实验1的亲本基因型:红果为Aa,黄果为aaC.实验2的后代红果番茄均为杂合子D.实验3的后代中黄果番茄的基因型可能是Aa或AA【答案】D【解析】【分析】番茄果实的颜色由一
对等位基因A、a控制。实验2亲本为红果和黄果,子代只出现红果,说明黄果为隐性性状,基因型为aa;实验3中亲本均为红果,子代红果:黄果=3:1,说明亲本基因型均为Aa;实验1中亲本为红果与黄果,子代红果:黄果=1:1,说明亲本红果基因型为Aa,黄果基因型为aa。【详解】A、根据实验2可知,亲本
是红果和黄果,子代只出现红果,没有黄果,说明黄果为隐性性状,红果为显性性状,A正确;B、根据实验2可知,红果为显性性状,黄果为隐性性状,实验1的子代红果:黄果=1:1,属于测交,则实验1的亲本基因型为Aa,黄果为aa,B正确;C、实验2的子代只出现红果,说明亲本红果基因型为
AA,亲本黄果基因型为aa,则子代基因型为Aa,后代红果番茄均为杂合子,C正确;D、实验3中,亲本是红果,后代红果:黄果=3:1,说明黄果为隐性性状,基因型为aa,D错误;故选D。4.假如水稻的高秆(D)对矮秆(d)为
显性,抗瘟病(R)对易染病(r)为显性。现有一高秆抗病的亲本水稻和矮秆易染病的亲本水稻杂交,产生的F1再和隐性类型进行测交,结果如下图所示(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请问F1的基因型为()A.DdRR和ddRrB.DdRr和ddRrC.DdRr和DdrrD.
ddRr【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假如水稻的高秆(D)对矮秆(d)为显性,抗稻瘟病(R)对易染病(r)为显性,则高秆抗瘟病的亲本水稻的基因型为D_R_,矮秆易染病的亲本水稻的基因型为ddrr.它们杂交产生的F1再进行测交,即F1×ddrr。【详解】
单独分析高秆和矮秆这一对相对性状,测交后代高秆:矮秆=1:1,说明F1的基因型为Dd;单独分析抗病与感病这一对相对性状,测交后代抗病:染病=1:3,说明F1中有两种基因型,即Rr和rr,且比例为1:1.综合以上可判断出F1的基因型为DdRr、Ddrr.故选C。【点睛】关键
:本题分析F1测交后代抗病:染病=1:3,由于隐性性状占的比例比显性多,显然F1的基因型不只一种,根据亲本的表现型和基因型又确定出F1不可能为显性纯合子,所以由此确定F1中控制抗病与染病的基因组成有两种,即Rr和rr。5.香豌豆的花色有紫花和白花两种表型,显性基因C和
P同时存在时开紫花。两个纯合白花品种杂交,F1开紫花,F1自交,F2的性状分离比为紫花:白花=9:7。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两个白花亲本基因型为ccPP和CCppB.F2中白花的基因型有5种C.F2
紫花中纯合子的比例为1/9的D.F1测交结果后代紫花与白花的比例为1:1【答案】D【解析】【详解】题意分析,两个纯合白花品种杂交,F1开紫花,F1自交,F2的性状分离比为紫花∶白花=9∶7,为9∶3∶3∶1的变式,可知F1基因型为CcPp,紫花基因型为C_P_,白花基因型为C_pp、c
cP_、ccpp,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亲本白花的基因型分别为CCpp与ccPP。A、根据题意可知,紫花的基因型是C_P_,白花的基因型是C_PP或ccP_或ccPP。F1开紫花(C_P_),其自交所得F2的性状分离比为紫花∶白花=9∶7,9:7是9∶3∶3∶1的变
式,说明F1的基因型是CcPp,由F1的基因型可推知两个纯合白花亲本的基因型为CCpp与ccPP,A正确;B、F2中白花的基因型有5种,即CCpp、Ccpp、ccPP、ccPp、ccpp,紫花的基因型有4种,即CCPP、C
CPp、CcPP、CcPp,B正确;C、F1(CcPp)自交所得F2中紫花植株(C_P_)占9/16,紫花纯合子(CCPP)占总数的1/16,所以F2紫花中纯合子的比例为1/9,C正确;D、已知F1的基因型是CcPp,其测交后代的基因型为CcPp(紫花
)∶Ccpp(白花)∶ccPp(白花)∶ccpp(白花),则紫花∶白花=1∶3,D错误。故选D。6.如图表示某雄果蝇进行减数分裂时,处于四个不同阶段细胞(I~Ⅳ)中相关结构或物质的数量。下列有关表述中正确的是()A.在I阶段的细胞内,可能发生了着丝粒分裂B.在Ⅱ阶段的细胞内,可能没有同源染色体C.
在Ⅲ阶段的细胞内,可能发生DNA的复制D.在Ⅳ阶段的细胞内,可能含有同源染色体【答案】A【解析】【分析】题图分析:对题图分析可知,在Ⅰ和Ⅳ阶段,②的数量为0,说明②是染色单体;在Ⅱ阶段,③的数量与②(染色单体)的
相等,③的数量是①的两倍,说明是①染色体,③是核DNA。【详解】A、题图分析可知,在Ⅰ和Ⅳ阶段,②的数量为0,说明②是染色单体;在Ⅱ阶段,③的数量与②(染色单体)的相等,③的数量是①的两倍,说明是①染色体,③是核DNA。I阶段
没有姐妹染色单体,核DNA数为8,则I阶段可以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因此该阶段的细胞内可能发生着丝粒分裂,A正确;B、在Ⅱ、Ⅲ阶段细胞中都有姐妹染色单体,Ⅱ阶段对应的各组数据都是Ⅲ阶段的两倍,则Ⅱ阶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所以
在Ⅱ阶段的细胞内,有同源染色体,B错误;C、在Ⅱ、Ⅲ阶段细胞中都有姐妹染色单体,Ⅱ阶段对应的各组数据都是Ⅲ阶段的两倍,则Ⅲ阶段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此阶段不发生DNA的复制,C错误;D、Ⅳ阶段没有姐妹染
色单体,核DNA数比Ⅲ阶段少一半,则Ⅳ阶段的细胞表示减数分裂产生的子代细胞,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D错误。故选A。7.某哺乳动物卵原细胞形成卵细胞的过程中,某时期的细胞如图所示,其中①~④表示染色体,a~h表示染色单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
示细胞为次级卵母细胞,所处时期为前期ⅡB.①与②的分离发生在后期Ⅰ,③与④的分离发生在后期ⅡC.该细胞的染色体数与核DNA分子数均为卵细胞的2倍D.a和e同时进入一个卵细胞的概率为1/16【答案】D【解析】【分析】题图分析,图中正在发生同源染色两两配对联会的现象,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
期,该细胞的名称为初级卵母细胞,据此答题。【详解】A、根据形成四分体可知,该时期处于前期Ⅰ,为初级卵母细胞,A错误;B、①与②为同源染色体,③与④为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均发生在后期Ⅰ,B错误;C、该细胞的染色体数
为4,核DNA分子数为8,减数分裂产生的卵细胞的染色体数为2,核DNA分子数为2,C错误;D、a和e进入同一个次级卵母细胞的概率为1/2×1/2=1/4,由次级卵母细胞进入同一个卵细胞的概率为1/2×1/2=1/4,因此a和e进入同一个卵细胞的概率为1/4×1/4=1/16,D正确。故选D
。8.下图为一只果蝇两条染色体上部分基因分布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辰砂眼基因(v)、白眼基因(w)为一对非等位基因B.基因cn、cl、v、w的本质区别是碱基的排列顺序不同C.该果蝇的一个染色体组可同时含有图中的两条非同源染色体D.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朱红眼基因(
cn)和暗栗色眼基因(cl)可自由组合【答案】D【解析】【分析】染色体是真核生物核基因的载体,基因是一段有遗传功能的核酸,在细胞结构的生物中基因是一段DNA。【详解】A、因为辰砂眼基因(v)、白眼基因w)位于一条染色体上,因此不是
等位基因,A正确;B、DNA中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多样,因此基因cn、cl、v、w的遗传信息蕴藏在4种碱基的排列顺序中,这四个基因的碱基排列顺序不同,B正确;C、一个染色体组是由非同源染色体组成的,C正确;D、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D错误。
故选D。9.如图是由基因H、h控制的某单基因遗传病的家系系谱图,其中II-3不携带该遗传病的致病基因。据图判断,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该遗传病可能是显性遗传病也可能是隐性遗传病B.该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女性多于男性C.II-4具有分裂能力的体细胞在分裂过程中可以含
有2个致病基因D.若III-7和III-10婚配,生一个患病男孩的概率为3/8【答案】C【解析】【分析】II-3不携带该遗传病致病基因,故该病不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又因为7号患病,3号正常,故不可能是伴X隐性遗传病。该病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或伴X显性遗
传病。【详解】由上分析可知,该病一定是显性遗传病,A错误;该病若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则男女发病率相同,若为伴X显性遗传病,则女患者多于男患者,B错误;因为2号正常,即为隐性纯合子hh,故4号是杂合子Hh,体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经过DNA复制会含有2个致病基因,C正确
;若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III-7号和III-10号均为Hh,生一个患病男孩的概率是3/4×1/2=3/8,若为伴X显性遗传病,III-7号的基因型为:XHXh,III-10号的基因型是XHY,则生一个患病男孩的概率是1/4,D错误。故选C。10.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经培养、搅
排、离心、检测,上清液的放射性占15%,沉淀物的放射性占85%。上清液带有放射性的原因可能是()A.搅拌不充分,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未与细菌分离B.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出子代噬菌体C.离心时间过长,较重的大肠杆菌进入上
清液中D.32P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离心后存在于上清液中【答案】B【解析】【分析】在T2噬菌体的化学组成中,60%是蛋白质,40%是DNA。对这两种物质的分析表明:仅蛋白质分子中含有硫,磷几乎都存在于DNA分子中。【详解】A、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时,
搅拌不充分,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未与细菌分离,上清液中不会出现放射性,A错误;B、上清液的放射性占15%,原因可能是保温时间偏长,噬菌体大量繁殖后,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出子代噬的菌体,B正确;C、不论离心时间多长,上清液中也不会析出较重的大肠杆菌,C错误;D、磷几乎都存在于DNA分子中,32P
不可能标记在噬菌体蛋白质上,D错误。故选B。11.含有100个碱基对的—个DNA分子片段,其中一条链的A+T占40%,它的互补链中G与T分别占22%和18%,如果连续复制2次,则需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数量为()A.240个B
.180个C.114个D.90个【答案】B【解析】【分析】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规律:(1)在双链DNA分子中,互补碱基两两相等,A=T,C=G,A+T=C+G,即嘌呤碱基总数等于嘧啶碱基总数;(2)DNA分子的一条单链中(A+T)与(G+C)的比值
等于其互补链和整个DNA分子中该种比例的比值;(3)DNA分子一条链中(A+G)与(T+C)的比值与互补链中的该种碱基的比值互为倒数,在整个双链中该比值为1;(4)不同生物的DNA分子中互补配对的碱基之和的比值不同,即(A+T)与(C+G)的比值不同。该比值体现了不同生物DNA分子
的特异性;(5)双链DNA分子中,A=(A1+A2)÷2,其他碱基同理。【详解】分析题意可知:该DNA片段含有100个碱基对,即每条链含有100个碱基,其中一条链(设为1链)的A+T占40%,即A1+T1=40个,则C1+G1=60个;互补链(设为
2链)中G与T分别占22%和18%,即G2=22,T2=18,可知C1=22,则G1=60-22=38=C2,故该DNA片段中C=22+38=60。已知DNA复制了2次,则DNA的个数为22=4,4个DNA中共有胞嘧啶脱氧核苷酸的数量为4×60=240,原DNA片段中有60个
胞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则需要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数量为240-60=180,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12.下图是真核细胞遗传信息表达中某过程的示意图。某些氨基酸的部分密码子是:天冬酰胺AAU:亮氨酸UUA、CUA:异亮氨酸A
UC、AUU:精氨酸AGA.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可推测图中①为天冬酰胺B.图中结构②从右向左移动C.该过程中没有氢键的形成和断裂D.该过程可发生在线粒体基质和细胞核中【答案】B【解析】【分析】据图分析:①为氨基酸(异亮氨酸)、②为核糖体【详解】A、mRNA上三个相邻相邻的碱基决定一个氨
基酸,这三个相邻的碱基叫做一个密码子。密码子的读取方向为5'→3',因此氨基酸①对应的密码子为AUU,编码异亮氨酸,A错误;B、结构②(核糖体)的移动方向为5'→3',即从右向左移动,B正确;C、密码子与反密码子碱基互补配对时会形成氢键,
tRNA离开核糖体时会发生氢键的断裂,C错误;D、细胞核中没有核糖体,因此细胞核中不会发生翻译过程,D错误。故选B13.白化病和黑尿病都是因为酶缺陷引起的分子遗传病,前者不能将酪氨酸合成黑色素,后者不能将尿黑酸转变为乙酰乙酸,排出的尿液中因含有尿黑酸,遇空气后氧化变
黑。如图表示人体内与之相关的一系列生化过程,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白化病和黑尿病说明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性状B.若受精卵中控制酶D合成的基因不能正常表达,可能会导致黑尿病C.若一个皮肤角质
层细胞控制酶B合成的基因异常,不会导致白化病。D.图中代谢过程说明一个基因可影响多个性状,一个性状也可受多个基因控制【答案】A【解析】【分析】1、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两种方式:一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
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二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2、基因突变发生在个体发育的时期越早,变异范围越大,反之越小。【详解】A、白化病和黑尿病都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而非直接控制,A错误;B、基因突变发生在个体发育的时期越早,变异范围越大,反之越小
,所以一个受精卵(能分裂和分化)控制酶D合成的基因发生突变,可能会导致黑尿病,B正确;C、基因突变发生在个体发育的时期越早,变异范围越大,反之越小,若一个皮肤角质层细胞(已经高度分化的细胞)控制酶B合成的基因发生突变,表现突变的范围较小,不会导
致白化病,C正确;D、图中代谢过程可知酶A缺乏可影响多个性状,即一个基因可影响多个性状,同时尿黑酸的合成受多个基因控制,即一个性状也可受多个基因控制,D正确。故选A。14.关于癌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成纤维细
胞癌变后变成球形,其结构和功能会发生相应改变B.癌症发生的频率不是很高,大多数癌症的发生是多个基因突变的累积效应C.正常细胞生长和分裂失控变成癌细胞,原因是抑癌基因突变成原癌基因D.乐观向上的心态、良好的生活习惯
,可降低癌症发生的可能性【答案】C【解析】【分析】癌细胞的主要特征:(1)无限增殖;(2)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3)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易转移。【详解】A、细胞癌变结构和功能会发生相应改变,如成纤维细胞癌变后变成球形,A正确;
B、癌变发生的原因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在自然条件下具有低频性,故癌症发生的频率不是很高,且癌症的发生并不是单一基因突变的结果,而是多个相关基因突变的累积效应,B正确;C、人和动物细胞中的DNA上本来就存在与癌变相关的基因,其中
原癌基因表达的蛋白质是细胞正常的生长和增殖所必需的,抑癌基因表达的蛋白质能抑制细胞的生长和增殖,或者促进细胞凋亡,细胞癌变的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所致,C错误;D、开朗乐观的心理状态会影响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功能,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远离辐射等,能降低癌症发生的可能性,D正确。故选C。
15.下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不同的变异类型,其中图③中的基因2由基因1变异而来。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图①②都表示易位,发生在减数分裂的四分体时期B.图③中的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C.图④中的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中的重复D.图中4种变异都属于可遗传变异【答案】D【解析】【详解】图①中的同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图②的交换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间,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A项错误;图③中的基因
2由基因1变异而来,由此可推知图③发生了碱基对的缺失,属于基因突变,故B项错误;图④中弯曲的部位表示在其同源染色体上没有配对的片段,上面的一条染色体比下面的长,可能是上面的染色体重复了一段,或下面的染色体缺失了一段,C项错误;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都属于可遗传的变异,所以图中4种变异都能够遗传,D项正确。16.为指导遗传咨询,医生通过产前诊断技术从孕妇体内取出胎儿细胞,以此判断胎儿是否患病。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基因检测可以检测和预防所有遗传病,但有可能引起基因歧视B.体外培养胎
儿细胞并分析染色体,可诊断胎儿是否患唐氏综合征C.从胎儿细胞中提取DXA并检测相关基因,可判断胎儿是否患白化病D.基因检测胎儿血细胞中的某些物质,可判断胎儿是否患镰状细胞贫血症【答案】A【解析】【分析】
人类遗传病通常是指由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遗传病的检测和预防,如遗传咨询、产前诊断等,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地预防遗传病。【详解】A、基因检测是指通过检测人体细胞中的DNA序列,以了解人体的基因状况。基因检测可以检测和预防遗传病,但不是所有遗传病,但有可能引起基因歧视,A错误;B、体外培
养胎儿细胞并分析染色体,根据其染色体数目是否正常,可诊断胎儿是否患唐氏综合征,B正确;C、从胎儿细胞中提取DNA并检测相关基因,若检测不到白化病致病基因,则可初步判断胎儿不会患白化病,C正确;D、基因检测胎儿血细胞中的某些物质
(如血红蛋白),可判断胎儿是否患镰状细胞贫血症,D正确。故选A。17.某昆虫成虫体色深色对浅色为显性,该性状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某地新迁入的种群中共2000个个体,其中AA个体占25%,Aa个体占
70%,种群中个体随机交配,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存活率相等。若没有突变、迁入和迁出等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该种群中基因A的基因频率为60%B.子一代种群的基因频率和亲代相同C.子一代中Aa的个体数量约
为960个D.子一代中浅色成虫所占比例为16%【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已知某地新迁入的种群中共2000个个体,其中AA个体占25%,Aa个体占70%,则aa占5%,因此三种基因型的个体分别有5
00、1400、100个,A的基因频率=25%+1/2×70%=60%,a的基因频率=5%+1/2×70%=40%。【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该种群中基因A的基因频率为60%,A正确;B、在没有突变、迁入和
迁出且各种基因型个体存活率相等的条件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一般不会发生改变,B正确;C、种群个体随机交配,基因A的基因频率为60%,基因a的基因频率为40%,则Aa基因型频率=2×60%×40%=48%,但下一代数量不一定还是2000,故数量无法计算,C错误;D、子一代中的
浅色成虫基因型为aa,概率为40%×40%=16%,D正确。故选C。18.峡谷和高山的阻隔都可能导致新物种形成。两个种的羚松鼠分别生活在某大峡谷的两侧,它们的共同祖先生活在大峡谷形成之前;某高山两侧间存在有限的“通道”,陆地蜗牛和很多不能飞行的昆虫可能会在“通
道”处形成新物种。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A.大峡谷分隔形成的两个羚松鼠种群间难以进行基因交流B.能轻易飞越大峡谷的鸟类物种一般不会在大峡谷两侧形成为两个物种C.高山两侧的陆地蜗牛利用“通道”进行充分的基因
交流D.某些不能飞行的昆虫在“通道”处形成的新种与原物种存在生殖隔离【答案】C【解析】【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引起生物进化的因素包括突变、自然选择、迁入和迁出、非随机交配、遗传
漂变等;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详解】A、大峡谷分隔形成的地理隔离,使两个
羚松鼠种群间难以进行基因交流,A正确;B、能轻易飞越大峡谷的鸟类物种能进行基因交流,一般不会在大峡谷两侧形成为两个物种,B正确;C、由题意可知,某高山两侧间存在“通道”是有限的,陆地蜗牛利用“通道”不能进行充分的基因交流,C错误;D、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在“通道”处形
成的新物种与原物种存在生殖隔离,D正确。故选C。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64分。19.斑点叶突变体是水稻在正常生长条件下在叶片或叶鞘上白发形成斑点的一类突变体,研究斑点叶突变体对揭示水稻的抗病反应机理具有重要意义。现诱变处理野生型水稻,获得一个水稻斑
点叶突变体S,进行了如下两个实验:【实验一】将突变体S与野生型水稻回交,F1植株均为野生表型。F1自交共得到F2植株227株,其中有171株表现为野生型,56株表现为斑点叶表型。【实验二】检测发现,突变体S出现斑点叶表型是水稻中E基因突变所致(记为ES),再对野生型与突变体S的相关基因别序和转录
剪切后的mRNA的部分序列如图所示。【实验三】进一步检测野生型和突变体S中E基因相对表达量,发现突变体S中的表达量相较野生型有所下降。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一中,F1为野生型,F1自交得到F2群体出现______现象,F2中野生型与斑点叶表型的比例接近的______,可判断斑点叶表型由一对等位基
因控制。(2)实验二中,与野生型E基因序列相比,突变体S中ES发生的碱基对变化是______。(3)转录过程中通过______酶的作用合成mRNA.真核生物中合成的前体mRNA在特定的碱基序列被识别后,部分碱基序列在此会被剪切掉,其余序列加工形成成熟的
mRNA。据此推测,实验二中,突变体S的成熟mRNA序列中多出“AUAG”4个碱基的原因是______。(4)E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可通过分析叶肉细胞中______(填“DNA”或“mRNA”)含量得出。科学家发现突变体S表现出对
白叶枯病很高的抗性,而白叶枯病是影响水稻产量的主要病害之一。综合实验三,提出一种预防水稻感染白叶枯病的方法为_______。【答案】(1)①.性状分离②.3∶1(2)G-C被替换成A-T(3)①.RNA聚合②.GU位
置被识别并在之前进行切割(4)①.mRNA②.抑制E基因的表达【解析】【分析】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和分离。2、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的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改变,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突变通常发生在DNA复制的过程中,基因突变能为生物
的变异提供最初的原材料。【小问1详解】分析题意,突变体S与野生型杂交,F1都是野生型,F2中野生型:突变型≈3:1,即F1自交得到F2群体出现性状分现象,说明这对性状的遗传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遵循分离定律,且突
变型是隐性性状。【小问2详解】由图可以直接看出,野生型E基因的碱基对,图中从左向右数第七位是G-C,S基因的碱基对图中从左向右数第七位是A-T,碱基对发生的变化为G-C被替换成A-T。【小问3详解】转录是指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
程,该过程需要的酶是RNA聚合酶;题图可知,G-C突变为A-T导致剪切识别位点改变,剪切位点后移,且识别位点为GU,突变体S成熟mRNA序列中只多出“AUAG”4个碱基的原因是:GU位置被识别并在之前进行切割。【小问4详解】基因表达包括转
录和翻译过程,转录的产物是RNA,E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可通过分析水稻叶肉细胞中mRNA含量得出;由题目所给信息“突变体S中的表达量相较野生型显著下降”和“突变体S表现出对白叶枯病很高的抗性”可推出抑制E基因的表达
,可以预防水稻感染白叶枯病。20.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抗菌谱最广,抗菌活性最强的一类抗生素。某兴趣小组为研究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做了如下实验:步骤一:取大肠杆菌菌液均匀涂布在已灭菌的培养基平板上,并将平板划分为四个大小一致的区
域,分别标记①-④。①区域放一张不含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圆形滤纸片,②-④区域各放入一个含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相同圆形滤纸片.将培养皿倒置于适宜条件下培养12~16h,结果如下图。步骤二:挑取该平板上位于抑菌圈边缘菌落上的细菌配制成菌液,重复上述实验操作,培养至第3代,
观察、测量并记录每一代的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1)大肠杆菌耐药性变异一般来源于______,该变异产生于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广泛使用______(填“前”或“后”)。(2)步骤二中从抑菌圈边缘菌落挑取细菌,原因是该处的细菌可能______。(3)该小组
同学通过实验得到如下表数据。抑菌圈直径/cm区域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②2.261.891.62③2.411.911.67④2.421.871.69平均值2.361.891.66分析实验数据可知,随着培养代数的增加,______,说明细菌的耐药性逐渐______(填“增强”或“减弱”)。
从进化的角度解释,连续培养后细菌耐药性变化的原因是______。(4)该小组同学从第3代抑菌圈边缘挑取细菌,替换成含有卡那霉素的相同圆形滤纸片,重复培养3代,又在抑菌圈边缘重新挑取细菌培养,恢复使用含有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滤纸片,测得抑菌圈直径平均值大于第三代的平均值1.66cm。这一结果为我们防止
“超级细菌”的出现提供的思路是:建立细菌耐药预警机制,当细菌耐药率超过一定值时,______。【答案】(1)①.基因突变②.前(2)具有耐药性(3)①.抑菌圈直径逐渐变小②.(随着细菌培养代数的增加)逐渐增强③.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对大肠杆菌起到(定向)选择的作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使用,使耐药菌生存和繁殖的机会增加,耐药性基因频率升高(4)及时更换抗生素类药物##将细菌耐药率控制在较低水平【解析】【分析】本实验目的是探究抗生素
对细菌的选择作用,可根据抑菌圈的大小判定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选择作用,抑菌圈越大,说明选择作用越强。图中①为对照组,②③④为实验组。【小问1详解】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耐药性变异一般来源于基因突变,无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变异在前,抗生素的选择作用
在后。【小问2详解】在抑菌圈边缘可能由突变后产生耐药性的菌株,所以从抑菌圈边缘菌落挑取细菌,可能获得目的菌株。【小问3详解】由表可知,随着实验代数的增加,抑菌圈逐渐减小,说明细胞的耐药性逐渐增强。由于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大肠杆菌起到选
择的作用,所以随着培养代数的增加,耐药性会逐渐增强。【小问4详解】由题意可知,患其他抗生素后,细菌的耐药性降低,说明及时更换抗生素类药物有利于防止超级细菌的出现,可将细菌的耐药性控制在较低水平。21.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育种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小
麦的抗倒伏(D)对易倒伏(d)为显性,易染条锈病(T)对抗条锈病(t)为显性,两对基因独立遗传。一个品种抗倒伏,但易染条锈病(DDTT),另一个品种易倒伏,但能抗条锈病(ddtt)。为培育既抗倒伏又抗条
锈病的纯种(DDtt),育种工作者展开了研究。(1)传统的育种方法是选择______(方法)进行育种,此方法运用的生物学原理是______。对部分易染条锈病个体和抗条锈病个体进行基因测序,发现相关基因碱基
序列一致,说明可能是部分个体相关基因的碱基发生了______,此变异______(填“是”或“不是”)可遗传变异。(2)偶然发现一株2号染色体三体(比正常植株的2号染色体多一条)的纯合抗倒伏小麦,为探究抗倒伏(D)基因是否位于2号染色体上,设计了以下
的实验。①选择该三体植株与______植株进行杂交得到F1,F1自交得到F2,观察并统计F2的表型及比例,(假设每株小麦子代数量均相同,)②若F2中______,则抗倒伏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上若F2中______,则抗倒伏基因不位于2号染色体上。③从配子角度分析,该三体植株形成的原因是在_
_____时期染色体分离异常。【答案】(1)①.杂交育种②.基因重组③.甲基化修饰④.是(2)①.正常的易倒伏②.倒伏植株:易倒伏植株=31:5③.抗倒伏植株:易倒伏植株=3:1④.减Ⅰ后期或减Ⅱ后期【解析】【分析】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
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小问1详解】传统的育种方法为杂交育种,选择抗倒伏易染条锈病(DDTT)和易倒伏抗条锈病(ddtt)的个体进行杂交,得到DdTt
的个体,然后再让其自交,从自交后代中挑选抗倒伏又抗条锈病(D-tt)的个体,让其连续自交,直到不发生性状分离,即获得DDtt个体;其原理是基因重组。表型不同,但基因碱基序列一致,说明可能部分个体相关基因发生了甲基化的修饰,此变异使遗传物质发生改变,
属于可遗传变异。【小问2详解】为探究抗倒伏(D)基因是否位于2号染色体上,选择该三体植株与正常的易倒伏植株(dd)杂交得到F1,F1自交得到F2。若抗倒伏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上,则该植株的基因型为DDD,与易倒伏植株dd杂交后代F1为1/2DDd、
1/2Dd;F1自交得到F2。DDd能产生四种配子,其比例为DD:D:Dd:d=1:2:2:1,即d占的比例为d=1/6;Dd能产生2种配子,其比例为D:d=1:1,即d占的比例为d=1/2。若DDd自交,则易倒伏植株dd=1/6×1/6=1/36,则抗倒伏植
株为1-1/36=35/36。若Dd自交,则易倒伏植株dd=1/2×1/2=1/4,则抗倒伏植株为1-1/4=3/4。那么F2中易倒伏植株dd所占比例为1/36+1/4=10/36,抗倒伏植株所占比例为35/36+3/4=62/36,那么抗倒伏植株:易倒伏植株=(62/36
):(10/36)=62:10=31:5。若抗倒伏基因不位于2号染色体上,则该植株的基因型为DD,与易倒伏植株dd杂交后代F1为Dd,F1自交得到F2,F2中dd所占比例为1/4,即抗倒伏植株:易倒伏植株=3:1。从配子角度分析,该三体植株形成的原因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后期同源染色体进入同一个细胞中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姐妹染色体分离后进入到一个细胞中。22.已知某昆虫(2n=12)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其翅形的正常翅和裂翅、眼色的红眼和朱红眼分别由等位基因D(d)和E(e)控制,两对基因均不位于Y染色体上。为研究其遗传机制,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表所示。杂交PF1
。组合♀♂♀♂甲正常翅朱红眼裂翅红眼裂翅红眼:正常翅红眼=1:1裂翅朱红眼:正常翅朱红眼=1:1乙裂翅红眼裂翅朱红眼裂翅红眼:裂翅朱红眼:正常翅红眼:正常翅朱红眼=2:2:1:1裂翅红眼:裂翅朱红眼:正常翅红眼:正常翅朱红眼=2:2:1:1回答
下列问题:(1)若要研究该昆虫的基因组,需要测定该昆虫_______条染色体的DNA碱基序列。(2)红眼和朱红眼是该昆虫眼色的不同表现类型,控制该眼色的基因位于________染色体上,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
(3)正常翅和裂翅中,隐性性状是______。甲组母本的基因型为________。(4)乙组F1的正常翅和裂翅的比例不为1:3,原因是_________。若让甲组F1中的裂翅红眼雌性个体与正常翅朱红眼雄性个体自由交配,子代中杂合子的比例为_____
____。【答案】(1)7(2)①.X②.杂交组合甲子代雌性全为红眼,雄性全为朱红眼(3)①.正常翅②.ddXeXe(4)①.DD基因纯合致死②.5/8【解析】【分析】由题意知,该昆虫的正常翅与残翅、红眼与朱红眼分别由基因D(d)、E(e)控制,两对基因
均不位于Y染色体上,分析表格:关于眼色,甲与乙两个杂交组合相当于正交与反交,且正反交结果不相同,杂交组合甲组朱红眼雌性与红眼雄性杂交,子代雌性全为红眼和雄性全为朱红眼,判断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杂交组合乙组,亲本都为裂翅
,子代出现正常翅,且在雌、雄子代中裂翅:正常翅=2∶1,与性别无关联,故隐性性状是正常翅,判断翅形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小问1详解】已知某昆虫(2n=12)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若要研究该昆虫的基因组,需要测定该昆虫5条常染色体+X+Y=7条染色体的DNA碱基序列。【小问2
详解】关于该昆虫眼色遗传,甲与乙两个杂交组合相当于正交与反交,且正反交结果不相同,杂交组合甲组朱红眼雌性与红眼雄性杂交,子代雌性全为红眼和雄性全为朱红眼,性状与性别相关联,判断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小问3详解】杂交组合乙组,亲本都为裂翅,子代出现正常翅,且在雌、雄
子代中裂翅:正常翅=2:1,与性别无关联,故隐性性状是正常翅,判断翅形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又因甲组亲本朱红眼♀×红眼♂,子代雌性全为红眼,雄性全为朱红眼,性状与性别相关联,判断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甲组亲本基因型为XeXe×XEY,所以甲组母本正常翅朱红眼的基因型为ddXe
Xe。【小问4详解】翅形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乙组裂翅亲本杂交后,子代翅型发生性状分离,正常翅∶裂翅=1∶2,比例不为1∶3,说明DD基因纯合致死。甲组亲本基因型为ddXeXe×DdXEY,F1中裂翅红眼雌性基因型为DdXEXe,正常翅朱红眼雄性基因型为ddXeY,因为D/d与E/e基因属于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每对等位基因按照基因分离规律分析,再将相关系数相乘:Dd与dd自由交配,后代纯合子dd比例为1/2;XEXe与XeY自由交配后代纯合子(XeXe、XEY、XeY)比例为3/4,即后代纯合子(
ddXeXe、ddXEY、ddXeY)的比例为1/2×3/4=3/8,因此杂合子所占比例为1-3/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