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生产(学案)-2020-2021学年上学期高二历史新教材同步精品课堂(选择性必修2).docx,共(7)页,303.700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d83c55a195b74b9bcbf9fabce01ef48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3课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学案)一、学习目标(一)课程标准了解现代农业、渔业发展过程中,人类在食物生产、储备等方面的进步认识消除饥饿和食品安全在人类历史上的重大意义(二)学习目标1、概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历程及
表现。理解科技革命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2、简述20世纪以来低温、低氧等储藏技术、冷冻食品工业与冷链物流产业的发展,并分析其意义3、说明世界饥饿问题出现的原因,概述联合国、中国等为消除饥饿所做的努力。间隙中国的粮食生产和食品安全成就取得的原因及意义二、知识梳理(一)食
物生产的现代化1、农业生产现代化(1)原因:食物生产现代化的最重要推动因素是科学技术的进步。(2)进程:①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机器生产推动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②20世纪中叶,欧美各国完成了农业机械化,建立起高度集约的现代农业③20世纪下半叶,优良品种育成推广,高
效化肥广泛使用;以高科技为基础的设施农业取得突破性进展,生产量大幅度增长;大型农场、养殖场成为主要生产经营方式。(3)表现:Ⅰ、农业的机械化的实施:①前提:汽油拖拉机、柴油拖拉机相继实现批量生产,为农机的广泛使用创造了条件。②特征:各国国情不同,农业机械化规模不同:美国以大型为主;法
国以中型为主;日本以小型为主;中国大、中、小型相结合。③影响:推动着农作物的播种、收割与加工等从人工化向自动化转变。Ⅱ、杂交育种技术的突破【概况】①1930年,美国培育出杂交玉米新品种。2②1941年,墨西哥培育出小麦新品种。③1960年,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成立。④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
稻新品种——南优二号。⑤2014年,“中国超级杂交水稻”创世界纪录。【意义】食物生产现代化提高了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为人类消除饥饿作出了突出贡献。2、畜牧业现代化养殖场和牧场的各个生产环节,从给料、给水到生产收集、包装、运输都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控制3、渔业现
代科学技术用于海洋捕捞,渔船、网具等日趋现代化。水产养殖向工厂化、机械化、集约化经营发展,从淡水养殖向海水养殖发展。(二)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1、粮食储存(1)在原始农业社会,人们利用地窖和陶器来存储余粮。(2)古代农业时期,粮仓储备技术逐渐改进,不仅防鼠、防盗、防潮、
防火,还具有良好的保鲜功能。(3)20世纪以来,粮食储备技术取得进步,表现在:①20世纪50年代,美国已经使用机械通风储粮技术。②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采用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③21世纪以来,新型制冷设备相继推出
。低温、低氧等储藏技术广泛应用。粮食储备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2、食物储藏(1)在古代、人们利用腌制和风干等方法加工保存食品,还利用自然界中的冰来延长食品保藏期(2)20世纪20年代起,速冻加工、冷冻设备、冷冻食品以及冷冻食品包装等领域
的技术不断进步,家用冰箱和冰柜普及,冷冻食品工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冷链物流产业也发展起来。(3)2010年,中国颁布《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对冷链物流产业进行整体布局,大大促进了这项产业的发展。3(三)消除饥饿与
食品安全1、粮食安全(消除饥饿)(1)起因:人口激增;工业化与城市化加速,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2)解决措施:①各国政府的重视,都把解决粮食安全与消除饥饿作为首要任务;②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协调。③中国措施:1996年,中国发布了《中国的粮食问题
》白皮书,提出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2、食品安全:(1)食品安全问题出现的主要因素: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抗生素的过度使用,食品添加剂的过度使用等。(2)解决:高度重视,制定标准,加强监管,加强惩罚,加强问责。三、课堂小结四、随堂练习1、杂交玉米一方
面可以生产出不同品质和用途的玉米,如高油玉米、高蛋白玉米等;另一方面,可提高作物的抗性(抗病、抗旱、抗虫、抗倒伏等),改良果穗、株型、密植等,从而显著增加产量。这种玉米的发明者是()A.玛雅人B.欧洲殖民者C.美国人D.墨西哥人【答案】C【解析】1930年
,美国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玉米新品种,大大提高了亩产量,故C项正确,排除ABD。42、隋唐时期,以洛阳为中心,建起众多皇家粮仓(见如图),其中含嘉仓至唐天宝八年总储粮量约为5833400石,被称为中国古代最大的粮仓
。这反映了()A.均田制推行防止了土地兼并B.隋唐时期对农民剥削最沉重C.我国古代粮食储存技术的进步D.隋唐结束分裂北方长期稳定【答案】C【解析】由材料可知,粮仓储粮量巨大,这反映了古代储粮技术的进步
,故选C项;图片所示与均田制无关,A项错误;材料不能得出对农民的剥削沉重与否,B项错误;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突破传统的小农经济发展方式,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高效的农业现代化路径,实现了经济的
腾飞。日本农业现代化的特点是()A.围湖造田,扩大耕地面积B.使用小型农业机械,精耕细作C.使用大型农业机械,实现电气化D.使用大型农业机械,广使化肥【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日本因人多地少,使用的是小型农业机械,B项正确,CD两项错误;围湖造田,扩大耕地面积不是农业现代化的
表现,A项错误。故选B。4、下表反映了辛亥革命后20年间机器进口的状况。(每5年平均机器和工具年进口值)分该表能够反映的准确信息是()5(单位:1000海关两)A.农业领域近代化有所拓展B.传统农具逐渐退出农业生产C.国民经济的发展
严重失衡D.自然经济主导地位逐渐丧失【答案】A【解析】图表表明,农机具在进口机器中所占比重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故选A项。由农机具在进口机器中所占比重可以看出,农业生产已经使用机器,但传统农具仍是主要劳动工具,B项错误。C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半殖民地的中国,自然经济一直占
据主导地位,D项错误。5、印度在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相继进行了“绿色革命”(种植业)“白色革命”(牛奶生产合作)“蓝色革命”(水产养殖业)。印度农业科技信息系统为农户提供网络交易平台及种植技术等各种信息。上述材料反映了印度确保粮食供给的主要经验是()A.政府主导,利用现
代信息技术B.以现代信息技术服务农业C.农业生产商品化D.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答案】A【解析】材料中印度政府通过发动不同农业领域的“革命”,推动种植业、牛奶生产以及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同时通过信息系统推广农业技术,体现了印度政府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并利用现代信息技
术积极发展农业,A项正确;B项只是材料中部分信息,说法不全面,故排除;C、D两项材料未涉及,排除。6、《汉书·食货志》记载,大司农中丞耿寿昌上书汉宣帝“令边郡皆筑仓,以谷贱时增其贾而籴,以利农,谷贵时减贾而粜,名曰常
平仓”。材料表明()A.西汉王朝高度重视粮食生产B.汉宣帝时期人才荟萃C.中国粮食储备制度历史悠久D.常平仓体现计划经济【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西汉宣帝时建立了常平仓以储备粮食,调控粮价,故选C;材料强调的是政府通过粮食储备的增减来平抑物
价,而不是重视粮食生产,故排除A;仅凭材料个例不能体现汉宣帝时期人才荟萃,故排除B;材料不符合政府指令式的计划经济的特点,故排除D。7、“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对于以耕种为生的农民来说,小小粮仓不仅承载着他们的财富,更承载着他们的希望。据了解,与传统储粮方式相比,使用彩钢小粮仓储
粮每百斤减损2.5~5千克,一个小粮仓可减损粮食近100千克。以1000个项目农户使用计算,存粮6100多万千克,每年可减少储粮损失5万~10万千克,产生的经济效益相当可观。材料反映了()A.农民储粮观念的改变B.储粮
技术的进步C.农民收入的增加D.国家粮食安全的保证【答案】B【解析】材料“使用彩钢小粮仓储粮每百斤减损2.5~5千克,一个小粮仓可减损粮食近100千克”反映了储粮技术的进步,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农民采用新的储粮方式,没有
涉及观念的改变,故排除A项;CD两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均排除。8、现如今人们的物质生活变得越来越丰富,为了能让全国各地的消费者吃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新鲜瓜果和蔬菜,冷链物流产业脱颖而出。下列哪项不是冷链物流产业的优点()A.延长物品的保鲜周期B.为物品创造最佳的储存环境C.
具有非常高的效率D.对贮藏运输要求不高【答案】D【解析】冷链物流的各个环节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对贮藏运输要求很高,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冷链物流一般指需要冷藏、冷冻类的食品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保
证食品质量、减少食品损耗的一项系统工程。冷链物流大大提高了食物的存储期限,故A项不符合题意;冷链物流对货物进行全程的温度控制,为物品创造最佳的储存环境,以确保食品的安全,故B项不符合题意;冷链物流便利了不同地域之间的食物输送,具有非常
高的效率,故C项不符合题意。9、相对于常温物流,农产品采用如图所示物流方式()A.可以减少农产品的损失B.对物流自动化要求更高C.对运输距离限制较大D.对信息的依赖度降低【答案】A【解析】冷链物流使产品从生产、运输到销售各个环节受到低
温保护,有利于减少农产品7变质现象,从而减少损失,故A项正确;冷链物流强调的是使产品在各个环节都处于低温环境,并没有规定物流过程必须采用自动化方式,故B项错误;低温环境使产品保质期更长,有利于扩大产品运输距离,故C项错误;冷链物流较
常规物流对信息依赖程度更高,对产品信息掌握越充分越有利于产品的保护,故D项错误。10、1979年至2013年,我国化肥用量由1086万吨增加到5912万吨。目前,我国农作物的亩均化肥用量为21.9千克,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每亩8千克),是美国的2.6倍,欧盟的2.5倍。针对
以上问题,我国提出了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的目标。这说明我国()A.农用化肥使用步发达国家后尘B.农业科技现代化水平后来居上C.注重兼顾农业科技和食物安全D.大力提倡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业【答案】C【解析】从
材料中可看出我国既注重化肥技术的使用,同时也看到了化肥使用量过高的问题,提出2020年化肥使用零增长的目标,体现了对农业化肥技术和食物安全的统筹兼顾,故C项正确;题干中强调是中国化肥使用量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区别,不是步其后尘,故A项错误;题干中的数据说明了我国使用化肥过多的现实,不能说明我
国农业科技现代化水平后来居上,故B项错误;题干中主张有限制地使用化肥,并没有涉及发展绿色农业的内容,故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