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精准解析》河北省衡水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三调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共(24)页,619.603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d777d1f6d6707f494a220149920dc98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河北省衡水中学2023届上学期高三年级三调考试生物一、选择题:1.网格蛋白介导的胞吞作用是大多数细胞最主要的胞吞途径,当被转运的大分子物质与膜受体结合后,网格蛋白聚集在膜下,使细胞膜逐渐向内凹陷,形成网格蛋白包被小窝。小窝出芽,颈部
缢缩,最终与细胞膜脱离,由网格蛋白包被的小泡进入细胞内。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网格蛋白向膜下聚集的过程中引起细胞内生理变化等一系列信号传递B.该种运输过程涉及生物膜的断裂,需消耗能量C.该运输方式对大分子物质的运输具有选择性D.水、甘油等小分子物
质不能通过该种方式进入细胞【答案】D【解析】【分析】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详解】A、依据题意,当被转运的大分子物质与
膜受体结合后,网格蛋白聚集在膜下,因此网格蛋白向膜下聚集的过程中必然涉及细胞对被转运大分子物质的识别和结合,以及结合后引起细胞内生理变化等一系列信号传递,A正确;B、胞吞过程涉及生物膜的断裂,此过程需要消耗
能量,B正确;C、网格蛋白介导的胞吞作用需要被转运大分子物质与膜受体结合,因此这种运输方式对大分子物质的运输具有选择性,C正确;D、在该运输过程中,网格蛋白聚集的膜部位凹陷形成网格蛋白包被小窝,进而形成小泡,除被转运的大分子外,水、甘油等小分子物质也可
被包被于小泡中,进而转运至细胞内,D错误。故选D。2.TRPs通道是主要位于神经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细胞内的脂质PIP2可以活化感觉神经元上的TRPs通道,使其开放后引起Ca2+内流(如下图所示),参与疼痛的信号传递。下列关于TRPs通道的叙述,正确的是()A.PIP2活化TRPs通道的
过程中改变了TRPs通道的空间结构B.依赖通道蛋白跨膜运输的方式是物质进出细胞的主要方式C.呼吸抑制剂影响Ca2+通过TRPs通道的跨膜运输D.TRPs通道的形成不需要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的参与【答案】A【解析】【分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包括自由扩散、协
助扩散、主动运输,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和能量;协助扩散需要转运蛋白,但不需要能量;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也需要能量;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是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是被动运输。由图可知,该TRPs通道将Ca2+由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一侧,该过程为协助扩散的
过程。【详解】A、蛋白质功能是由其空间结构决定的,所以PIP2活化TRPs通道的过程中改变了TRPs通道的空间结构,A正确;B、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有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等,物质进出细胞的主要方式是主动运输,依赖通道蛋白跨
膜运输的方式是协助扩散,B错误;C、据图可知,Ca2+通过TRPs通道跨膜运输的方式是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故呼吸抑制剂不影响Ca2+通过TRPs通道的跨膜运输,C错误;D、TRPs通道是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在核糖体中合成,再经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这一过程需
要线粒体提供能量,D错误。故选A3.生命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选择适当的实验材料和采用合适的实验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下列实验中,材料的选择和方法的采用不合适的是()A.观察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及细胞质的流动:用高倍镜观察黑藻嫩叶的临时装片B.探究C元素在光
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检测14CO2中14C在含C物质中出现的顺序C.探究分泌蛋白在细胞内的合成、运输和分泌途径:采用3H标记氨基酸D.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观察不同温度下过氧化氢酶分解过氧化氢产生气泡的量【答案】D【解析】【分析】1、黑藻叶片
很薄,幼嫩叶片中细胞质丰富、流动性更强,且黑藻的幼嫩叶片中含。有大的叶绿体,而且可以取整片叶子直接制片,可用来观察叶绿体。2、同位素标记法:(1)可以用3H标记氨基酸,来探究分泌蛋白在细胞内的合成、运输和分泌途径。(2)可以用18O来
分别标记二氧化碳和水,来探究光合作用中氧气的来源。(3)可以用14C标记二氧化碳,来探究光合作用过程中碳的同化途径。【详解】A、黑藻的幼嫩叶片中细胞质丰富、流动性更强,且黑藻的幼嫩叶片中含有大的叶绿体,用高倍镜可以看到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及细胞质流动,A正
确;B、CO2是暗反应的原料,检测14CO2中14C在暗反应含C物质中出现的顺序,可以推测C元素在光合作用的转移途径,B正确;C、氨基酸是合成蛋白质的原料,采用3H标记氨基酸可探究分泌蛋白在细胞内的合
成、运输和分泌途径,C正确;D、过氧化氢在不同温度下有不同的分解速率(高温下自身分解),给实验引入额外的变量,因此不能用过氧化氢酶分解过氧化氢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D错误。故选D。4.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生命在于运动,进行慢跑等有氧运动是维持身体健康
和增强体质的有效措施。下列有关细胞呼吸原理和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运动过程中,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全部来自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B.葡萄糖进入线粒体被氧化分解放能供肌肉细胞收缩和利用C.剧烈运动产生的
乳酸释放到血液中,使血浆pH明显下降D.在慢跑过程中,NADH产生于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答案】D【解析】【分析】1、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NADH
,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NADH,合成少量ATP;第三阶段是氧气和NADH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ATP。2、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无氧呼吸由于不同生物体中相关的酶不同,在植物细胞和酵母菌中产
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在动物细胞和乳酸菌中产生乳酸。【详解】A、人和动物细胞进行有氧呼吸时,在线粒体中产生二氧化碳,而无氧呼吸只在细胞质基质中产生乳酸,不产生CO2,因此人体细胞产生二氧化碳全部来自有氧呼吸,A错误;B、在细胞呼吸过程
中,葡萄糖不能进入线粒体,其在细胞质基质中被氧化分解成丙酮酸,B错误;C、剧烈运动时,肌肉细胞虽然会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释放到血液,但由于血浆中存在的缓冲物质,不会使血浆pH明显下降,而是维持相对稳定,C错误;D、在慢跑过程中,肌肉细胞进行有氧呼吸,在有氧呼吸的第一阶
段和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产生NADH,所以会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中产生NADH,D正确。故选D。5.下图表示在夏季晴朗的白天某种绿色植物叶片光合作用强度的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ab段光合作用强度增大的主要原因是光照强度增强B.bc段光合作用强度降低是因为部分气孔关闭,使CO2吸收量减
少,暗反应速率下降C.de段光合作用强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温度D.据图可以推断限制光合作用的因素有光照强度和CO2浓度等【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曲线图:图示为夏季晴朗的白天,某种绿色植物叶片光合作
用强度变化的曲线图,其中AB段上升的原因是光照增强;BC段下降的原因是气孔关闭,二氧化碳吸收量减少;CD段升高的主要原因是气孔逐渐打开,二氧化碳吸收量增加;DE段下降的原因是光照强度减弱。【详解】A、分析题图可知:ab段随着时间的增加,光照强度逐渐增大,导致光合作用强度逐渐增强,即ab段光合作用
强度增大的主要原因是光照强度增强,A正确;B、bc段绿色植物所处环境温度不断升高,致使蒸腾作用加强,导致大量气孔关闭,二氧化碳吸收量减少,暗反应速率下降,B正确;C、de段随着时间的递增,光照强度逐渐减弱,导致
光合作用强度逐渐降低,即de段光合作用强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光照强度,C错误;D、据上述分析可知,限制图中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有光照强度、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D正确。故选C。6.SIRT1基因被称为长寿基因,SIRT1蛋白在延
缓内皮细胞衰老,改善内皮细胞因衰老引起的功能障碍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科研人员研究了白藜芦醇对人内皮细胞衰老凋亡及SIRT1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部分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人内皮细胞进行传代培养时,需使用胃蛋白酶处理
贴壁生长的人内皮细胞B.图2表示随着细胞传代次数的增加,SIRT1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逐渐降低C.对照组应使用等量清水处理人内皮细胞,温度等无关变量与实验组保持一致D.适当浓度的白藜芦醇可以降低体外培养的
人内皮细胞的凋亡率【答案】D【解析】【分析】图1表示随着细胞传代次数增加,细胞凋亡百分率增加。图2表示随着细胞传代次数增加,SIRT1基因的表达水平先是增加然后降低。图3表示在白藜芦醇的干预下,人内皮细胞中SIRT1基因的表达水平升高。【详解】A、人内皮细胞传代培养时,需使用胰蛋白酶
(不是胃蛋白酶)处理贴壁生长的内皮细胞,使其分散,A错误;B、细胞衰老的假说之一是自由基学说,随传代次数增加,人内皮细胞凋亡率增加,说明细胞衰老增加,即细胞内自由基增加,SIRT1表达水平降低,B错误;C、对照组应使用等量生理盐
水(维持细胞活性)处理人内皮细胞,温度等无关变量与实验组保持一致,C错误;D、结合图1和2可知,SIRT1基因表达水平高时,细胞凋亡率低,由图3可知,干预组的细胞内SIRT1基因表达水平升高,说明适当浓度的白藜芦醇可以降低体外培养的内皮细胞的凋亡率,D正确。故
选D。7.已知玉米籽粒的黄色对红色为显性,非甜对甜为显性,控制这两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纯合的黄色非甜玉米与红色甜玉米杂交得到F1,F1进行自交或测交。下列预期结果正确的是()A.自交后代中黄色非甜玉米与红色甜玉米比例为9:7B.自交后代中黄色玉米与红色玉米比例为3:1,
非甜玉米与甜玉米比例为1:3C.测交后代为红色甜:黄色非甜:红色非甜:黄色甜=1:1:1:1D.测交后代中红色玉米与黄色玉米比例为1:1,甜玉米与非甜玉米比例为1:3【答案】C【解析】【分析】假设玉米籽粒黄色基因是A,红色基因是a,非甜基因是B,甜基因是b,纯
合黄色非甜玉米的基因型是AABB,红色甜玉米的基因型是aabb,杂交子一代的基因型是AaBb,按照自由组合定律,子一代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_B_:A_bb:aaB_:aabb=9:3:3:1,测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Bb:Aabb:aaBb:aabb=1:1:1:1,分别表
现为黄色非甜、黄色甜、红色非甜、红色甜。【详解】A、假设玉米籽粒黄色基因是A,红色基因是a,非甜基因是B,甜基因是b,纯合黄色非甜玉米的基因型是AABB,红色甜玉米的基因型是aabb,杂交得到F1为AaBb,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则自交后代表现型比例为9:3:3:1,F2中黄色非甜(A_B_)占9/16,红色甜(aabb)占1/16,两者之比是9:1,A错误;B、F1基因型为AaBb,每一对等位基因遵循分离定律,杂合子自交后代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之比是3:1,所以自交结果中黄色与红色比例为3:1,非甜与甜比例为
3:1,B错误;C、F1基因型为AaBb,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色甜:黄色非甜:红色非甜:黄色甜=1:1:1:1,C正确;D、对于每对等位基因来说,子一代都是杂合子,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是显性性状:隐性性状=1:1,D错误。故选C。8.已知某植物花瓣的形态和颜色
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其中AA、Aa、aa分别控制大花瓣、小花瓣、无花瓣;BB和Bb控制红色,bb控制白色。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自交,后代有四种表型B.基因型为AaBb的植
株自交,后代中红色大花瓣植株占3/16C.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自交,能稳定遗传的后代有四种基因型、四种表型D.红色大花瓣植株与无花瓣植株杂交,后代的两种表型为红色大花瓣、白色小花瓣【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植物
花瓣的形态和花瓣颜色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因此在遗传过程中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且A对a是不完全显性,B对b是完全显性,所以红色大花瓣基因型是AAB_,白色大花瓣基因型是AAbb,红色小花瓣基因型是AaB_,白色小花瓣基因型是Aabb,无花瓣基因型是aa__。【详解】A、基因型为
AaBb的植株自交,Aa×Aa→子代表现型是3种,Bb×Bb→后代的表现型2种,但是基因型为aaB_和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无花瓣,表型相同,因此后代有5种表现型,A错误;B、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自交Aa×Aa→后代大花瓣为1
/4AA,Bb×Bb→后代红色为3/4B_,因此后代中红色大花瓣植株占1/4×3/4=3/16,B正确;C、AaBb自交,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是纯合子,基因型为AABB、AAbb、aaBB、aabb共4种,其中aaBB、aabb没有花瓣,因此属
于同一种表现型,共3种表现型,C错误;D、红色大花瓣基因型是AAB_,无花瓣基因型是aa__,后代的基因型可能是AaBB(红色小花瓣)、AaBb(红色小花瓣)、Aabb(白色小花瓣),不会出现红色大花瓣,D错误。故选B。9.蚕豆的生长习性分为无限生长、有限生长和亚有
限生长三种类型。研究人员用G、R、F三个纯合蚕豆品系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推论错误的是()项目亲本F1表型F2表型及数量无限生长型有限生长型亚有限生长型实验1♂G(有限生长型)×♀R(无限生长型)
无限生长型3639129实验2♀G(有限生长型)×♂R(无限生长型)无限生长型118289实验3♀G(有限生长型)×♂F(无限生长型)无限生长型?600A.通过实验1、2可判断蚕豆的生长习性这一性状的遗传受细胞核基因控制B.控制该性状的等位基因有两对,
两对均为隐性基因的个体表现为亚有限生长型C.实验2中,F2无限生长型蚕豆的基因型有3种,有限生长型蚕豆的基因型有2种D.实验3中,F2无限生长型蚕豆数量理论值应为180【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表可知:实验1和实验2为正反交实验,亲本为相对性状的纯合子,子一代都表现为无限生长型,说明无限生
长型为显性性状;又因为两个实验的子二代性状分离相同,都接近于12:3:1,是9:3:3:1的变形,说明该性状受常染色体上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的控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因此蚕豆的生长习性这一性状的遗传是受细胞核中的基因控制。【详解
】A、分析题表可知:通过实验1、2正反交结果一致,都接近于12:3:1,可判断蚕豆生长习性这一性状的遗传受细胞核基因控制,A正确;B、分析题表可知:通过实验1、2正反交结果一致,都接近于12:3:1,是9:3:3:1的变形,说明该性状受常染色体上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的控制,遵循基因的自由
组合定律,无限生长型为显性性状,且子一代为双杂合子,子二代中的亚有限生长型为双隐性个体,因此控制该性状的等位基因有两对,两对均为隐性基因的个体表现为亚有限生长型,B正确;C、分析题表可知:假设控制该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是A、a和B、b,实验
1和实验2中,无限生长型:有限生长型:亚有限生长型=12:3:1,由此推断无限型的基因型可能为A_B_、A_bb,即无限生长型蚕豆的基因型有4+2=6种,有限型的基因为aaB_,即有限生长型蚕豆的基因型有2种,两对
均为隐性基因的个体表现为亚有限生长型,亚有限型的基因型为aabb,即亚有限生长型的基因型有1种,C错误;D、分析题表可知:无限型的基因型可能为A_B_、A_bb,有限型的基因型为aaB_,亚有限型的基因型为aabb,根据实验1和实验2可知,品系G的基因型应为aaBB,实验3的F2
无亚有限型个体,可推知品系F无b基因,由于品系F为无限型,又是纯合子,因此品系F的基因型为AABB,则F1基因型为AaBB,因此F2中无限生长型与有限生长型理论比为3:1,故F2无限生长型蚕豆数量理论值应为60×3=180,D正确。故选C。10.番茄叶的缺刻叶和马铃薯叶为一对相对性状,茎的紫
茎和绿茎为一对相对性状。纯合缺刻叶绿茎番茄与纯合马铃薯叶绿茎番茄杂交,F1全为缺刻叶紫茎。F1自交,F2的表型及比例为缺刻叶紫茎:缺刻叶绿茎:马铃薯叶紫茎:马铃薯叶绿茎=27:21:9:7。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在叶形的遗传中,缺刻叶为显性性状B.茎色的遗传受两对等位基
因控制C.F2中紫茎植株的基因型有10种D.F2中缺刻叶植株自交,F3的叶形及比例为缺刻叶:马铃薯叶=5:1【答案】C【解析】【分析】据题意可知,纯合缺刻叶绿茎番茄与纯合马铃薯叶绿茎番茄杂交,F1全为缺刻叶紫茎,说明缺
刻叶显性,F1自交,F2中缺刻叶∶马铃薯叶=3∶1,紫茎∶绿茎=9∶7,表明叶形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设为A/a);茎色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设为D/d、E/e),缺刻叶基因型为A_,马铃薯叶基因型为aa,紫茎基因型为D_E
_,绿茎基因型为D_ee、ddE_、ddee。【详解】A、F1全为缺刻叶,在F2的中出现了马铃薯叶,说明缺刻叶对马铃薯也为显性,A正确;的B、F2中紫茎∶绿茎=9∶7,该比例为9∶3∶3∶1的变式,说明茎色的遗传受两对等位基因的控制,B正确;C、由于F2中缺刻叶∶马铃薯
叶=3∶1,紫茎∶绿茎=9∶7,表明叶形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设为A/a);茎色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设为D/d、E/e)。根据题意,可知F1为AaDdEe,F1自交,F2中紫茎植株的基因型为__D_E_,种类为3×4=12种,
C错误;D、F2中的缺刻叶为1/3AA,2/3Aa,分别自交后,子代中马铃薯叶aa的概率为2/3×1/4=1/6,缺刻叶的比例为1-1/6=5/6,故F3的叶形比为缺刻叶∶马铃薯叶=5∶1,D正确。故选C。11.某同学做了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在2个小桶内各
装入20个等大的方形积木(红色、蓝色各10个,分别代表“配子”D、d),分别从两桶内随机抓取1个积木并记录,直至抓完桶内积木。结果DD:Dd:dd=7:6:7,他感到失望。下列给他的建议中不合理的是()A.把方形积木改换为
质地、大小相同的小球,以便充分混合,避免人为误差B.每次抓取后,应将抓取的积木放回原桶,保证每种积木被抓取的概率相等C.重复抓50~100次,保证实验统计样本数目足够大D.将某桶内的2种积木各减少到一半,因为卵细胞的数量比精
子少得多【答案】D【解析】【分析】1、实验结果失败的原因是:(1)方形积木不易混匀,导致实验误差较大;(2)每次抓取后没有将抓取的积木放回原桶,使每种配子被抓取的概率不相等。2、分离定律的内容是在杂合体进行自交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随着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分
离而彼此分开,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产生的两种配子比例为1:1,产生的后代性状比例为1:2:1。【详解】A、使用方块可能使两种积木混合不均匀,因此应把方形积木改换为质地、大小相同的小球,以便充分混合,避免人为误差,A正确;B、如果每次抓取后没有将抓取的积木放回原桶,会使每种配子被抓
取的概率不相等,所以每次抓取后,应将抓取的配子放回原桶,以保证每种配子被抓取的概率相等,B正确;C、继续重复抓取,保证足够大的样本数,以减少实验误差,C正确;D、该学生抓取结果不符合1:2:1,是因为其抓取的次数太少,不是因为卵细胞的数
量比精子少得多,D错误。故选D。12.某植株的一条染色体发生缺失突变,获得该缺失染色体的花粉不育,缺失染色体上具有红花基因M,正常染色体上具有白花基因m(如图所示)。若该植株自交,后代中红花植株的所占比例为()A.1/2B.1/4C.3/4D.1/3【
答案】A【解析】【分析】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详解】分析题图可知,该植株基因型为Mm,因为含有M的花粉不育,所以该植株自交,
产生的雌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为M:m=1:1,只有基因型为m的雄配子可育,所以该植株自交,后代中红花植株(Mm)所占比例为1/2×1=1/2,A正确,BCD错误。故选A。13.下图为某动物个体的细胞分裂图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细胞
中染色体数与核DNA数的比值为1:1B.乙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Ⅱ中期,没有同源染色体C.甲细胞可为体细胞,乙、丙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D.丙细胞处于减数分裂I后期,在该时期可发生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答案】B【
解析】【分析】据图可知:甲图为有丝分裂中期,乙图为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丙图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详解】A、甲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含有两个DNA,因此染色体数与核DNA数的比值为1∶2,A错误;B、乙细胞没有同源染色体,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赤道板上,为减数分裂Ⅱ中期
,B正确;C、甲细胞为有丝分裂中期,可能为体细胞,根据丙细胞细胞质均等分裂,可知该动物为雄性动物,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为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图像,为次级精母细胞,丙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图像,为初级精母细胞,C错误;D、丙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Ⅰ后期,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
的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可发生在该时期,D错误。故选B。14.果蝇(2N=8)的精巢中,a、b、c三个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数、四分体个数和染色单体数如表所示(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细胞
染色体组数四分体个数染色单体数a2016b2416c200A.a细胞可能将要发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B.b细胞可能发生了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片段的交换C.b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可能与c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相同D.c细胞中不可能存在等位基因【答案】D【解析】【分析】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
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
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详解】A、精巢中既有有丝分裂过程、也有减数分裂过程,a细胞中没有四分体,染色单体数目是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2倍,可能处于有丝分裂前、中期,若处于有丝分
裂中期,则该细胞中可能将要进入有丝分裂后期,即将要发生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A正确;B、b细胞中有四分体,染色单体数目是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2倍,可能处于减数分裂I前期,该细胞中可能发生了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片段的交换,B正确;C
、b细胞中有四分体,可能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此时细胞中含有8条染色体;c细胞中有两套染色体组,不含四分体、不含染色单体,则该细胞应该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此时细胞中有8条染色体。可见,b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可能与
c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相同,C正确;D、c细胞中有两套染色体组,不含四分体、不含染色单体,因此,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若产生该细胞的初级精母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I前期发生了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片段的交换
,则c细胞中可能存在等位基因,D错误。故选D。15.蜜蜂中的雌蜂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雄蜂是由未受精的卵细胞直接发育而来。对蜜蜂产生的子代基因型为AADD、AADd、AD和Ad,这对蜜蜂的基因型是()A.雌蜂AADd,雄蜂ADB
.雌蜂AADD,雄蜂AdC.雌蜂AADd,雄蜂AdD.雌蜂AADD,雄蜂AD【答案】A【解析】【分析】配子的类型推导:配子是通过减数分裂产生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非等位基因随非同源染
色体自由组合。【详解】一对蜜蜂产生的子代基因型为AADD、AADd、AD和Ad,则AD和Ad为卵细胞,雌蜂AADd;AADD、AADd为受精卵,雌蜂能产生AD和Ad卵细胞,则雄蜂为AD。故选A。16.孟德尔利用“假说—演绎法”发现了两大遗传定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
的是()A.孟德尔假说的内容之一是“生物体能产生两种(或四种)类型的雌雄配子”B.孟德尔发现的遗传规律并不能解释所有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的遗传现象C.孟德尔作出的“演绎”是F1与隐性纯合子测交,预测后代产生1:1的性状分
离比D.在豌豆杂交、自交和测交的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答案】D【解析】【分析】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详解】A、对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因子,孟德尔的假说内容是生物体能产生两种类型的配子,且数目相等,存
活能力相同;对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因子,孟德尔的假说内容是生物体能产生四种类型的配子,且数目相等,存活能力相同,A正确;B、孟德尔发现的遗传规律不能解释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遗传,即连锁遗传,B正确;C、
孟德尔做出的“演绎”是若子一代产生数量相等的两种配子,则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后代会产生两种表现型,且比例为1:1,C正确;D、孟德尔是在观察到一对(或两对)相对性状的豌豆纯合亲本杂交后代只有一种表现型,子一代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
离才提出问题、作出假说,并且通过测交实验来推理得出结论的,D错误。故选D。17.甜豌豆的紫花对白花是一对相对性状,由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基因共同控制,只有当两个显性基因(A和B)同时存在时,花中的紫色素才能合成。下
列说法正确的是()A.白花甜豌豆杂交,后代不可能出现紫花甜豌豆B.紫花甜豌豆杂交,后代中紫花和白花的比例一定不是3:1C.基因型为AaBb的甜豌豆自交,后代中紫花和白花豌豆之比为9:7D.若杂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3:5,则亲本基因型只能是AaBb和aaBb【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
知:甜豌豆的紫花和白花由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基因共同控制,说明符合基因自由组合规律;又只有当同时存在两个显性基因时,花中的紫色素才能合成,所以紫花甜豌豆的基因组成为A_B_,白花甜豌豆的基因组成为A-bb、aaB-和aabb。【
详解】A、AAbb的白花豌豆与aaBB的白花豌豆杂交,后代可出现紫花甜豌豆AaBb,A错误;B、紫花甜豌豆自交,后代中紫花和白花的比例可以是3:l,如紫花AaBB自交,后代A-BB紫花:aaBB白花=3:1
,B错误;C、AaBb的紫花甜豌豆自交,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A-B-(紫花):A-bb(白花):aaB-(白花):aabb(白花)=9:3:3:1,即AaBb的紫花甜豌豆自交,后代中紫花和白花甜豌豆之比
为9:7,C正确;D、若杂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3:5,则亲本基因型可能是AaBb和aaBb,也可能是AaBb和Aabb,D错误。故选C。18.某研究小组从某二倍体动物的组织中提取一些细胞,测定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假定无变异发生),统计结果如甲图所示,乙图是取自该组
织中的一个细胞。对图示结果分析正确的是()A.该组织可能来自卵巢,乙细胞属于b组B.a组细胞中染色体数与核DNA数之比为1∶2C.b组细胞中可发生染色体的复制和自由组合等行为D.c组中有一部分细胞可能正在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答案】C【解析】【分析】分
析甲图:图甲中a组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只能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期的细胞或生殖细胞,并排除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b组细胞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可表示有丝分裂间、前、中、末期的细胞,也可以表示减数第一
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c组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只能表示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分析乙图:图乙细胞中正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图。【详解】A、乙图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Ⅰ后期,且细胞质均等分裂,为初级精母细胞,来自睾丸,染色体数目为2N,属于b组,A错误;B
、a组表示减数分裂Ⅱ前期、中期或减数分裂形成的子细胞,当表示形成的子细胞时,染色体数与核DNA数之比为1∶1,B错误;C、b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2N,可以表示有丝分裂前的间期、有丝分裂前、中期的细胞,也可以表示减数分
裂前的间期、减数分裂Ⅰ和减数分裂Ⅱ后期、末期的细胞,在间期可以发生染色体的复制,在减数分裂Ⅰ后期可发生自由组合,C正确;D、c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只能表示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有丝分裂后期不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D错误。故选C。19.某种小鼠的体色
受两对基因的控制,某同学用一对纯合灰鼠杂交,F1都是黑鼠,F1中的雌雄个体相互交配,F2体色及比例为黑:灰:白=9:6: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小鼠体色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B.F2黑鼠有四种基因型C.F2灰鼠中
杂合子占1/2D.若F1黑鼠与白鼠杂交,后代的表型及比例为黑:灰:白=1:2:1【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F2中小鼠的体色为黑:灰:白=9:6:1,是“9:3:3:1”的变式,这说明小鼠的毛色受两对等位基因的控制(相应的基因用A和a、B和b表示
),且这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黑色鼠的基因型为A_B_,灰色鼠的基因型为A_bb和aaB_,白色鼠的基因型为aabb。【详解】A、F2体色及比例为黑:灰;白=9:6:1,是“9:3:3:1”的变式,这说明小鼠的体色受两对等位基因的
控制,且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B、F2黑鼠有四种基因型,分别是AABB、AABb、AaBB、AaBb,B正确;C、F2灰鼠的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比例为1:2:1:2,其中杂合子个体占2/3,
C错误;D、若F1黑鼠(AaBb)与白鼠(aabb)杂交,后代基因型为AaBb、Aabb、aaBb、aabb,即表型及比例为黑:灰:白=1:2:1,D正确。故选C。20.某植物的高秆对矮秆为显性,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抗病对易感病为显性,由另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纯合高秆抗病植株和
纯合矮秆易感病植株杂交得F1,F1自交得F2,F2的表型及比例为高秆抗病:高秆易感病:矮秆抗病:矮秆易感病=66:9:9:16。假设F1产生的雌、雄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相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F2中高秆易感病植株和矮秆抗病植株出现致死现象,导
致比例异常B.上述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但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C.F2的矮秆抗病植株中,能够稳定遗传的个体占1/9D.F2的高秆抗病植株中,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与F1相同的个体占16/33【答案】A【解析】【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
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详解】A、F2中高秆:矮秆=3:1,抗病:易感病=3:1,均符合正常的性状分离比,无致死现象,A错误;B、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分离定
律,但四种表型的比例不符合9:3:3:1或其变式,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可能是因为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F1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随着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互换发生了交换,B正确;C、由F2中矮秆易感病植株占16%可
知,雌、雄配子中ab:AB:aB:Ab=4:4:1:1,可推知矮秆抗病植株(aaB_)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aaBB)占1/9,C正确;D、F1中A与B基因位于一条染色体上,a与b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的另一条染色体上,F2的高秆抗病植株中,与F
1中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相同的个体占(4/10×4/10+4/10×4/10)÷(66/100)=16/33,D正确。故选A。二、非选择题:21.通常,水分胁迫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主要有气孔限制与非气孔限制两种类型,前者
指水分胁迫引起气孔关闭:后者指在严重胁迫下,叶绿体中C5的再生受到抑制。为研究乙烯利(ETH)提高甘蔗抗旱性的作用机制,先将长势相同的某种抗旱性较弱的甘蔗幼苗分组,停止灌水20天后进行处理,如表1所示。实验结果如表2所示(呼吸速率的变化忽略不计)。回答下列问题。表1
分组处理甲组ETH乙组清水表2组别6月2日6月9日6月16日6月23日光合速率(μmolCO2·m-2·g-1)甲组22.517.918.117.9乙组20.511.215.214.1气孔导度(molH2O·m-2·g-1)甲组0.330.150.410.48乙组0.170.100
.450.53胞间二氧化碳浓度(μmolCO2·m-2·g-1)甲组210165162248乙组240242250310(1)气孔限制条件下,植物光合作用速率受到抑制的原因是___________。(2)由表可知,喷施ETH
能使甘蔗随干旱程度加深而调节气孔导度,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3)随干旱胁迫程度的加深,甘蔗植株受___________(填“气孔限制”或“非气孔限制”的影响,甲组胞间CO2浓度升高。喷施ETH后能减缓净光合速率的下降,其原因
是___________。(4)实验过程中,通过对叶绿体基粒数和基粒片层数的观察,发现喷施ETH的甘蔗叶肉细胞中叶绿体基粒数平均增加1.2~1.6个,每个基粒片层数平均增加2.2个。有人认为该因素也是导致甲组胞间CO2浓度下降的原因
,试从基粒数量及基粒片层数的变化影响光合作用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_。【答案】(1)CO2供应不足,暗反应受到抑制(2)干旱初期的气孔导度值甲组高于乙组,而随干旱程度加深,气孔导度值甲组低于乙组(3)①.非气孔限制②.提高CO2固定速率(
4)基粒数量及基粒片层数增多,光反应产生的NADPH和ATP增多,使C3还原加快,进而CO2固定增多【解析】【分析】1、光合作用分为两个阶段:光反应和暗反应光反应阶段:(1)光合作用第一个阶段的化学反应,必须有光才能进行,这个阶段叫光反应阶
段。光反应阶段是在类囊体的薄膜上进行的。叶绿体中光合色素吸收的光能,有以下两方面用途。一是将水分解为氧和H+,氧直接以氧分子的形式释放出去,H+与氧化型辅酶Ⅱ(NADP+)结合,形成还原型辅酶Ⅱ(NADPH)。NADP
H作为活泼的还原剂,参与暗反应阶段的化学反应,同时也储存部分能量供暗反应阶段利用;二是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提供能量促使ADP与Pi反应形成ATP。这样,光能就转化为储存在ATP中的化学能。这些ATP将参与第二个阶段合成有机物的化学
反应。(2)暗反应阶段:光合作用第二个阶段中的化学反应,有没有光都能进行,这个阶段叫作暗反应阶段。暗反应阶段的化学反应是在叶绿体的基质中进行的。在这一阶段,CO2被利用,经过一系列的反应后生成糖类。绿叶通过气孔从外界吸收的二氧化碳,在特定酶的作用下,与C
5(一种五碳化合物)结合,这个过程称作二氧化碳的固定。一分子的二氧化碳被固定后,很快形成两个C3分子。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C3接受ATP和NADPH释放的能量,并且被NADPH还原。随后,一些接受能量并被还原的C3,在酶的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的反应转化为
糖类;另一些接受能量并被还原的C3,经过一系列变化,又形成C5。这些C5又可以参与二氧化碳的固定。这样,暗反应阶段就形成从C5到C3再到C5的循环,可以源源不断地进行下去,因此暗反应过程也称作卡尔文循环。2、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水稻、柑橘等被子植物的叶绿体一般呈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
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叶绿体的外表有双层膜,内部有许多基粒,基粒与基粒之间充满了基质。每个基粒都由一个个圆饼状的囊状结构堆叠而成。这些囊状结构称为类囊体。吸收光能的四种色素,就分布在类囊体的薄膜上。【小问1详解】由题意可知,气孔限制条件下
,水分胁迫会引起气孔关闭,所以气孔限制情况下,限制植物光合作用的因素主要是气孔关闭,导致植物从外界吸收的CO2缺乏,从而影响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进而使物光合作用速率受到抑制。【小问2详解】结合题意分析可知,甲组为喷施乙烯利(ETH)的一组,乙组为喷施清
水的一组,分析表格可知,干旱初期的气孔导度值甲组高于乙组,而随干旱程度加深,气孔导度值甲组低于乙组,即甲组的气孔导度波动较小,故推测喷施ETH能使甘蔗随干旱程度加深而调节气孔导度。【小问3详解】由题意“水分胁迫引起气孔关闭,
在严重胁迫下,叶绿体中C5再生受到抑制”可知,气孔关闭会导致胞间二氧化碳含量降低,而据表格信息可知,随干旱胁迫程度的加深,乙组胞间二氧化碳的浓度逐渐升高,故推测干旱胁迫程度的加深,甘蔗植株受非气孔限制的影的响,C5的再生受到抑制。结合表格数据可知,与乙组相比,随干旱处理时间的增加,甲组胞
间二氧化碳浓度较低,喷施ETH后能减缓净光合速率的下降,其原因是喷施ETH后能提高CO2固定速率。【小问4详解】叶绿体中色素主要分布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每个基粒都由一个个圆饼状的囊状结构堆叠而成,基粒数量及基粒片层数增多,叶绿素含量较高,能充分
地吸收光线,光反应速率加快,光反应的产物NADPH和ATP增多,使C3还原加快,进而CO2固定增多,即促进暗反应过程加快,从而使暗反应消耗的二氧化碳增多,导致实验组胞间CO2浓度下降。22.下图为某生物细胞
有丝分裂各时期的图像(图中字母表示分裂时期,数字表示结构)。请回答下列问题:(1)在观察该生物细胞有丝分裂临时装片时,处于______(填字母)时期的细胞数目最多,原因是_______________。(2)图1中可表示为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的是_____段,分别指
出图2中①~⑤的名称: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④染色体、⑤_______。(3)图2中B代表的时期是________,该时期最主要的变化是________。(4)观察染色体最好的时期是_____(填字母
)。此时细胞内染色体、核DNA、染色单体的数目之比为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C②.分裂间期所占时间长(2)①.f~I②.细胞板③.核仁④.纺锤体(或纺锤丝)⑤.细胞壁(3)①.有丝分裂末期②.染色体成为染色质、纺锤体消失、核仁和核膜重现、细
胞中央出现细胞板(4)①.D②.1:2:2【解析】【分析】有丝分裂特点:(1)分裂间期: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分裂期(以高等植物细胞为例):①前期:染色质丝螺旋化形成染色体,核仁解体,核膜消失,细胞两极发出纺缍丝,形成纺缍体。②中期:染
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赤道板只是一个位置,不是真实的结构,因此赤道板在显微镜下看不到)上。染色体的形态稳定,数目清晰,便于观察。这个时期是观察染色体的最佳时期。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染
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分向两极的两套染色体形态和数目完全相同。④末期:染色体变成染色质,纺缍体消失,出现新的核膜和核仁,出现细胞板,扩展形成细胞壁,将一个细胞分成两个子细胞。有丝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2n(分裂
间期)→2n(前期、中期)→(2n→4n)(后期)→2n(末期有丝分裂结束)。【小问1详解】观察该生物细胞有丝分裂临时装片时,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数目最多,因为间期在整个细胞周期中所占的时间较长。【小问2
详解】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为一个细胞周期。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期又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图1中可表示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的是f~I段。①是细胞板,②是核仁,③是纺锤体(纺锤丝),⑤是细胞壁。【小问3详解】图2中B出现新的核
膜和细胞板,代表有丝分裂末期,主要变化是染色体成为染色质、纺锤体消失、核仁和核膜重现、细胞中央出现细胞板。【小问4详解】有丝分裂中期(D)染色体的形态比较稳定,数目比较清晰,便于观察。此时每条染色体有2条姐妹染色单体、含
有2个DNA分子。【点睛】此题主要考查有丝分裂的特点,主要记住各个时期的图像以及各个时期的染色体和DNA的变化,能够辨清图像是关键。23.某多年生植物种皮灰色和白色分别用D、d表示,腋生和顶生分别用R、r控制,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染色体上。现将亲本灰色腋生植株自交,子代中白色顶生:白色腋生
:灰色顶生:灰色腋生=1:3:3:5。回答下列问题:(1)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___________(填“遵循”或“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D)和d、R和r均为一对等位基因,
等位基因是指________(3)已知通过受精作用得到的各种基因型的受精卵均能正常发育。为研究子代出现该比例的原因,有人提出两种假说,假说一:亲本产生的DR雄配子不能受精;假说二:亲本产生的DR雌配子不能受精。请利用上述实验中的植
株为材料,设计测交实验分别证明两种假说是否成立。(写出简要实验方案、预期实验结果)a.支持假说一的实验方案和实验结果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支持假说二的实验方案和实验结果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遵循②.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染色体上③.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且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④.以亲本灰色腋生为父本与白色顶生为母本测交:测交后代白色顶生:白色腋生:灰色顶生=1:1:1(或测交后代没有灰色腋生个体)⑤.
以亲本灰色腋生为母本与白色顶生为父本测交:测交后代白色顶生:白色腋生:灰色顶生=1:1:1(或测交后代没有灰色腋生个体)【解析】【分析】两对或多对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双杂合子自交后代会
出现9:3:3:1的比例,题中的1:3:3:5,说明子代中双显性个体中有4份不存在,需要根据假说分别设计实验探究。【详解】(1)根据题意可知,控制灰色和白色、腋生和顶生的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染色体上,所以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
合定律。(2)等位基因是指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且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3)假说提出两种可能:DR雄配子不能受精或DR雌配子不能受精。故要用亲本灰色腋生为父本与白色顶生为母本测交证明假说一,父本产生D
R、Dr、dR、dr四种雄配子,母本只产生dr雌配子,若DR雄配子不能受精,则测交后代没有灰色腋生个体或测交后代白色顶生:白色腋生:灰色顶生=1:1:1;用亲本灰色腋生为母本与白色顶生为父本测交证明假说二,因父本只产生dr雄配子,灰色腋
生能产生DR、Dr、dR、dr四种雌配子,若DR雌配子不能受精,则测交后代没有灰色腋生个体或测交后代白色顶生:白色腋生:灰色顶生=1:1:1【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24.西葫芦是一
年生雌雄同株植物,开单性花。其果实的黄皮与绿皮为一对相对性状,控制色素合成的基因为Y、y;另有一对基因T、t也与西葫芦的皮色表现有关。以下是利用白皮西葫芦与黄皮西葫芦进行杂交实验的过程图,请分析回答:(1)该实验中,亲本白皮西葫芦和黄皮西葫芦的基因型分别为__
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实验过程中,对母本进行的操作为____________。(2)控制西葫芦皮色的这两对等位基因,遗传时____________(填“遵循”或“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还可以通过设计____________实验
来验证,该验证实验子代的表型及比例应为____________。(3)F2中白皮西葫芦的基因型有____________种,其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____________。(4)欲鉴定F2中的黄皮西葫芦是否为纯合子,并使该性状稳定遗传给下一代,请写出实验方案,并分析实验结果、结
论。【答案】(1)①.yyTT②.YYtt③.给未成熟的雌花套袋,待雌花成熟后进行人工授粉,再套袋(2)①.遵循②.测交③.白皮∶黄皮∶绿皮=2∶1∶1(3)①.6②.1/6(4)实验方案:让F2中的黄皮西葫芦自交,观察后代的性状表现;
结果和结论:若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则亲本为纯合子,若后代发生性状分离,则亲本为杂合子【解析】【分析】分析题意可知:F2中分离比为12∶3∶1,是“9∶3∶3∶1“的变式,说明黄皮与绿皮这一对相对性状是由两对等位基
因控制的,且这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F1的基因型为YyTt。由题意“另有一对基因(T、t)也与西葫芦的皮色表现有关,相关基因影响色素合成,使果实表现为白皮”,根据子二代白色的∶有色的=3∶1,说明T存在时表现为白色。即白色的基因型为__T_,有Y
无T时表现为黄皮,其基因型为Y_tt;无Y和T时表现为绿皮,其基因型为yytt。【小问1详解】根据F2中分离比为12∶3∶1,是“9∶3∶3∶1“的变式,可知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又根据另有一对基因(T、t)也与西葫芦
的皮色表现有关,子二代白色的∶有色的=3∶1,说明T存在时表现为白色,即白色的基因型为__T_,绿皮的基因型为yytt,黄皮基因型为Y_tt,根据子二代分离比可知子一代基因型为YyTt,因此亲本基因型为yyTT
(白皮)和YYtt(黄皮)。西葫芦是一年生雌雄同株植物,开单性花。因此实验过程中,为防止同一植株的雄蕊为雌蕊授粉,需要给母本未成熟的雌花套袋,并待雌花成熟后进行人工授粉再套袋。【小问2详解】根据F2中分离比为12∶3∶1,是“9∶3∶3∶1“的变式,可知控制西葫
芦皮色的这两对等位基因,遗传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对自由组合定律的验证可选择测交实验,即让子一代与绿皮西葫芦杂交,若后代出现白皮西葫芦∶黄皮西葫芦∶绿皮西葫芦=2∶1∶1,即可说明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小问3详解】白色的基因型为__T_,有3×2=6种基因型。其中纯合子为YYTT、yyTT,占子二代白皮的1/4×1/3+1/4×1/3=1/6。【小问4详解】黄皮西葫芦基因型为YYtt、Yytt,欲鉴定其基
因型,可让F2中黄皮西葫芦个体分别自交,观察并统计子代表型和比例;若亲本为纯合子,则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均为黄皮个体;若亲本为杂合子,则自交后代会出现绿皮(yytt)个体。由于纯合亲本的自交后代也是纯合子,从而使纯合性状得以稳定遗传。25.下图是虎皮鹦鹉羽毛颜
色的遗传机理示意图,当个体基因型为aabb时,两种色素都不能合成,表现为白色。现有一只纯合蓝色和一只纯合黄色鹦鹉杂交得F1,再让F1雌雄个体随机交配得F2。请回答:(1)鹦鹉羽毛颜色的遗传遵循_____
_____定律,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2)若F1与杂合的黄色鹦鹉交配,后代出现白色鹦鹉的概率为_____________。(3)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4)某绿色鹦鹉与蓝色
鹦鹉杂交,后代只有绿色鹦鹉和黄色鹦鹉,比例为3:1,则该绿色鹦鹉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基因的自由组合②.控制鹦鹉羽毛颜色的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2)1/8(3)绿色:蓝色:黄色:白色=9:3:3:1(4)AaBB【解析】【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当个体的基因型为A-bb时,鹦鹉的羽毛颜色为蓝色,当个体的基因型为aaB-时,鹦鹉的羽毛颜色为黄色,当个体的基因型为A-B-时,鹦鹉的羽毛颜色为绿色。一只纯合蓝色和一只纯合黄色鹦鹉杂交得F1,F1均表现为黄色,基因型为AaBb。【小问1详解】由于控制鹦鹉羽毛颜色的两对等位基因
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所以鹦鹉羽毛颜色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小问2详解】经分析,F1的基因型为AaBb,杂合的黄色鹦鹉的基因型为aaBb,二者杂交产生白色鹦鹉aabb的概率为:分开考虑:产生aa的概率为1/2,产生bb的概率为1
/4,故产生aabb的概率为1/2×1/4=1/8。【小问3详解】经分析,F1的基因型为AaBb,F1雌雄个体随机交配得F2,可知F2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B-:A-bb:aaB-:aabb=9:3:3:1。则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绿色:蓝色:黄色:白色=9:3:
3:1。【小问4详解】某绿色鹦鹉(A-B-)与蓝色鹦鹉(A-bb)杂交,后代只有绿色鹦鹉和黄色鹦鹉,比例为3:1,后代无蓝色鹦鹉,说明亲本的绿色鹦鹉的B基因是纯合的,又因后代绿色鹦鹉和黄色鹦鹉的比例为3:1,可知两个亲本的A基因均为杂合的,故两个亲本的基因型为Aa
BB和Aabb。因此,该绿色鹦鹉的基因型为AaBB。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