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解析】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第五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DOC
  • 阅读 7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2 页
  • 大小 404.500 KB
  • 2024-09-06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管理员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精准解析】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第五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精准解析】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第五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精准解析】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第五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9 已有7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2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精准解析】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第五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doc,共(12)页,404.500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d744292201a9a072e9e35bb0b11485bd.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贵阳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五)文科综合试卷一、选择题1.《札记-大学》载:“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郑玄注:“国家利义不利财。盗臣损财耳,聚敛之臣乃损义。”这表明儒家推崇的治国理念是A.重

视仁义保护民利B.轻徭薄赋休养生息C.顺应自然重义轻利D.澄清吏治规范理财【答案】A【解析】【详解】“国家利义不利财”,“宁有盗臣”损财,不要聚敛之臣损义,表明了儒家重视仁义,反对与民争利的治国理念,A项正确;材料无关休养生息,没有体现顺应自然,BC两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吏治、理财等相关

内容,D项错误。2.秦国统一后,继承战国时期御史监县制,正式设立监御史,负责监督郡守。汉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乃遣丞相史出刺”,正式创立刺史制度,负责督察监察御史及郡国。从监御史到刺史的变化A.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B.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C.导致了官僚机构膨胀

D.说明了汉代承袭秦制【答案】A【解析】【详解】由监御史负责监督郡守到刺史监督监御史和郡守、诸侯王,说明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力,A项符合题意;从监御史到刺史的变化,是监察制度的完善,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说法笼统,B项错误;汉代刺史人数不多,没有因此导致国家官

僚机构膨胀,C项错误;刺史制度是创新不是继承,D项错误。3.北宋陈亮认为历史教学的目的是明得失,供后人借鉴;南宋叶适则要求学生读《周礼》,认为其“于建国、设司观、井田、兵法、兴利、防患、器械、工巧之术咸在”。二人观点的不同说明宋代历史教育A.手段

和目的多样化B.突破政治伦理范畴C.日益关注国计民生D.始终强调经世致用【答案】B【解析】【详解】陈亮强调历史教学的目的是为政治提供借鉴,叶适主张通过阅读《周礼》,了解西周历史,借鉴西周的治国经验,两者的

历史教育都不再局限于培养忠臣孝子,突破了政治伦理范畴,B项正确;历史教学的“手段”多样化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项错误;材料中未体现“日益”和“民生”,C项错误;“始终”强调经世致用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排除。4.元朝法令文书《通制条格》载:“亡宋时

,民户人家有钱,官司听从开解(即开典当行)。自归附之后,有势之家方敢开解库,无势之家,不敢开库,盖因惧怕官司科扰,致阻民家生理。”这可以用来说明A.元朝的商业不如宋朝发达B.元朝官商勾结的程度更高C.宋朝经商环境

比元朝宽松D.元朝的商业立法不够完善【答案】C【解析】【详解】宋朝统治时期,官府听任民户开典当行,从不加刁难;进入元朝时期后,只有那些有钱兼有势的人家才敢开典当行,无势的富户惧怕官府勒索骚扰,不敢做此

类这生意,这说明宋代的经商环境明显好于元朝,C项正确;材料没有对宋元的商业发展水平进行比较,A项错误;材料没有比较宋元官商勾结的情况,B项错误;材料与元朝商业立法无关,D项错误。5.1845年,英商Glen企图在福州口岸开展布匹进口和茶叶出口生意

。中国布匹商人结伙对付他,中国地方政府采取以商制夷,结果他在福州处境艰难,Glen被迫离开了福州并发誓永不再来。由此可知,当时福州A.自然经济的生命力顽强B.传统思维模式根深蒂固C.官民自发反抗西方侵略D.新的经济因素难以成长【答案】B【解析】【详解】民间布

匹商人结伙对付外国商人,中国地方政府利用商人阻止外商进入等做法,是传统自然经济形态下思维模式的表现,B项正确;材料未分析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的较量,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分析传统“华夷观”影响下的社会现象,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新的经济因素,排除D项。6.在《天津条约》进入修约期的背景下,1868年

,清政府聘请前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作为使节,与美国签订《天津条约续增条约》,美国声明不干涉中国内政,有人认为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平等条约。这一条约A.掩盖了美国的侵略本质B.有效维护了中国的主权C.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外交D.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答案】A【解析】【详解】“美国驻华公使”代表中国与美国签约,“声明”不干涉中国内政的做法,意在掩盖其侵略本质,A项正确,美国驻华公使代表的是美国利益,这一条约无法维护中国主权,也不能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BD两项错误;外国公使代表中国办外交是中国政权半殖民地化的表现,不是中国外交的进步,

C项错误。7.《新青年》中,“科学”(或“赛先生”“赛因斯”)共出现1915次,“民主”(或“德谟克拉西”“德先生”)共出现465次,频率均不算高。但二者仍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基本口号。这主要缘于A.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B.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C.西方兴起的历史经验D.批判

传统文化的需要【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改变北洋军阀统治下专制政治和文化逆流,新文化运动用民主、科学为口号,号召新青年解放思想,谋求改造社会,A项正确;世界历史发展潮流和西方的发展经验,是客观条件,不是主要依据,BC两项错误;

批判传统文化没有揭示新文化运动的方向,不是主要原因,D项错误。8.2019年12月20日是澳门回归20周年纪念日,如图为习近平同志在庆祝澳门回归20周年大会上讲话的场景,在此次讲话中,他指出:“广大澳

门同胞素有爱国传统,有强烈的国家认同感、归属感和民族自豪感。”这说明“一国两制”在澳门成功的主要原因是A.弘扬爱国主义的核心价值观B.“一国两制”符合澳门现实C.与内地的联系促进经济发展D.切实有效地推进了教育改革【答案】A【解

析】【详解】澳门同胞的爱国传统、强烈的国家认同感、归属感和民族自豪感促成澳门20年的繁荣发展说明了“一国两制”在澳门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弘扬了爱国主义的核心价值观,A项正确;材料没有就澳门现实、与内地的联系和教育改革展开具体的论述,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9.美国学者劳伦斯·普林西比指出:“在中世纪和16、17世纪,并没有一个‘科学家’阵营在奋力摆脱‘宗教人士’的镇压,这些不同阵营根本不存在。”劳伦斯意在说明A.宗教与科学在历史上是相伴而生B.科学与宗教更多是思维方式冲突C.需要重新审视宗教与科学的关系D.科学家与宗教人士都为信仰服务【答案】C【

解析】【详解】劳伦斯指出历史上根本不存在“宗教人士”和“科学家”两个阵营及其严重对立,目的是要说明需要依据历史事实重新认识科学与宗教的关系,C项正确;宗教与科学相伴而生、科学与宗教的冲突体现在思维方式上、科学家与宗教人士都为信

仰服务等说法,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ABD三项错误。10.英国内战期间(1642—1651)大约每10个成年男子中就有1人死亡,总共约有85000人死于战场,约10万人死于战争所导致的创伤和疾病。这给英国政治变革带来的主要影响是A.放弃共和理

想改走立宪之路B.采取温和的渐进式变革道路C.强化议会下院对王权的限制D.实行孤立主义政策避免战争【答案】B【解析】【详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特别是内战期间,导致了大量人员伤亡和严重精神创伤,使英国人吸取了教训

,在此后的长时期政治变革中,尽量避免战争,用温和的改革渐进式发展,B项正确;内战结束后1649年英国建立了共和国,A项错误;强化下院、限制王权和对外推行孤立主义、避免战争等,都是吸取教训所做的具体调整,不是最主要的影响,

CD两项错误。11.到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依靠畜力和人力。这可以用来证明当时苏联A.新经济政策的成效不明显B.面临帝国主义战争的威胁C.需要借鉴资本主义的经验D.加快工业化建设的必要性【答案】D

【解析】【详解】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远远低于美德等西方国家,农业机械化水平极弱等,可以用来说明当时苏联的工业落后,需要加快工业化建设,D项正确;新经济政策在解决苏俄经济和政治危机的过程中作用明显,A项错误;材料

不能用来说明面临帝国主义战争的威胁,加快国防工业发展的必要性,B项错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等资本主义的生产经验与材料无关,C项错误。12.2019年12月18日,美国民主党人占多数的众议院通过了对总统特朗普(共和党)的两项弹劾条款。众议

院的投票党派分明,没有一位共和党众议员在当天的投票中支持任何一条针对特朗普的弹劾条款。材料反映出A.总统权力受到众议院的有效制约B.参众两院相互制衡有效防止专制C.弹劾正成为党派斗争的政治工具D.分权与制衡的政治体制日益完善【答案】C【解析】【详解】共和党议员在众议院弹劾总统特朗普(共和党)案

中不投支持票,说明议会斗争是按党派划分的,弹劾是两党斗争的手段,C项正确;只有针对弹劾共和党总统提案的投票情况,不能说明总统权力受到了众议院的“有效”制约,也不能说明参、众两院有效制衡,更不能体现分权制衡体制“日益完善”,ABD三项不符合题意。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马克思、恩

格斯对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做过很多概括。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共产主义社会的“公有制原则”,并把共产党人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他们还指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要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为社会提供足够的产品。在

如何分配消费资料的问题上,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在个人消费品的分配上,应坚持按劳分配原则。至于发展生产的目的,马克思指出: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恩格斯也指

出:“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材料二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有过很多的概括。他始终把公有制为主体看成

中国特色社会毒义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他还强调:“必须实行按劳分配,必须把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才能调动积极性,才能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他曾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

富。”他特别重视生产力发展问题,并将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体现。邓小平坚持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共同富裕的思想,认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他

指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内容,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最终目的,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整理自张远新、吴素《邓小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

原则思想探析》(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邓小平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的异同。(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邓小平理论的历史意义。【答案】(1)同:都坚持公有制原则;都重视发展生产力;都坚持按劳分配原则;都以共同富裕为目标。

异:马克思、恩格斯坚持公有制原则,邓小平则坚持公有制为主体;马克思、恩格斯坚持按劳分配原则,邓小平更加强调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的结合;马克思、恩格斯强调发展生产力,邓小平则将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和社会主

义优越性的根本体现;马克思、恩格斯坚持共同富裕和人的充分自由发展,邓小平则将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内容和最大优越性。(2)意义: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有力地指导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或

:引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为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借鉴;促进了新时期中国思想解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解析】【详解】(1)同:根据材料一中“《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共产主义社会的‘公有制原则’”,“无产阶级

夺取政权以后,要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在个人消费品的分配上,应坚持按劳分配原则”,“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材料二中“始终把公有制为主体看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必须实行按劳分配”,“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

所有制、分配方式、根本任务和目标等方面,概括邓小平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的相同点。异:根据材料二中“把公有制为主体看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实行按劳分配,必须把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特别重视生产力发展问题,并将其作为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体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内容,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最终目的,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公有制地位、按劳分配方法、发展

生产力和实现共同富裕等方面,概括邓小平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的发展。(2)意义:根据材料中邓小平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的阐述和发展,结合所学知识,从解放思想、指导实践、发展理论、丰富人类文明等方面,简析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意义。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针对材料所给的图片,提出你的看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要求:看法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答案】示例一:看法:慎重看待图像类史料的史料价值。说明:材料所给的图片

,大体可以分为两类:虚构的海报和漫画,真实的照片。这两类图片,其史料价值并不相同。苏联集体农庄的宣传画,出于宣传集体农庄优越性的特定政治目的,重点宣传了集体农庄可以提高粮食产量,以鼓励农民积极加入集体农

庄。但是其刻意回避了集体农庄对农民剥夺过重的弊端,会使后人对集体农庄的认识较为片面,从而有违历史真实。中国1953年的漫画,反映了当时中国正在开展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中国对资源需求较大的历史现实,有助于我们

更好地认识这一历史时期。赫鲁晓夫视察玉米生产的照片,真实记录了历史场景,也真实反映了当时苏联农业改革的相关情况,对于我们了解那一时期的苏联农业改革历史具有极高的价值。“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标语照片,真实记录了改革开放之初,深圳思想变革的历史,对于我们

了解那一时代的思想变迁,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但是,照片只是一个瞬间的记录,我们在利用它进行历史研究的同时,还需要注意拍摄者选择的场景、角度等主观因素,以尽量求得历史的真实。结论:无论是漫画、宣传画,还是照片,都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可以反映出一定时期的社会心态、

特定瞬间等等,但是在历史研究中,更要求我们要排除图像的主观因素,以求得客观真实的历史。示例二:看法:经济建设应符合实际,实事求是。说明:苏联集体农庄宣传画和赫鲁晓夫视察玉米生产的两幅图片,表明斯大林模式在苏联经济建设中影响深远。自20世纪30年代起,苏联

就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发展提供资金的经济建设道路,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这一模式使苏联快速实现了工业化,确保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但这一模式过度剥夺农业,导致苏联农业长期停滞不前,尤其是二战结束后,苏联继续坚持斯大林模式,使得

苏联农业发展困难重重,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在此背景下,赫鲁晓夫尝试进行改革,提倡大规模开荒和种植玉米,其本质上依然是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通过国家行政力量推进开荒和种植玉米,违背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忽视了客观的实际情况,最终失败。中国在五十

年代开始进行工业化建设,根据重工业极度落后的现实,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同时对农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符合当时经济发展水平和国家发展的实际需要,因而获得了巨大成功。进入改革开放时期,我们又根据变化了的国内外形势,调

整发展战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建设经济特区,符合了新时期国家发展的实际需要,有力地促进了国家各项事业的进步。结论:总之,经济建设道路和策略的选择,应该结合本国实际,进行科学论证,实事求是,才能真正推进经济发展和国家进步。示例三:中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异同。【解析】

【详解】根据题目要求,通过阅读四张图片,对四张不同时期的宣传图片的具体内容(如中苏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异同)、内在规律(经济建设应符合实际,实事求是)或史料甄别、应用方法等,提出个人观点并明确表达;接着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看法进行说明论证,论证过程

中要注意观点明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楚,表达规范。15.材料宋朝统治者对财政工作十分重视,多方创收敛财。其财政收入除赋税外,还有其他一些重要来源。首先是禁榷收入,即对盐、酒、茶、醋等物资实行专卖或征收重税,严禁私造私卖。据宋人自称,“岁入

之多,两税之外,莫大于盐利”,酒利收入又居于盐利之次。其次是公产公业收入,包括官田和官办手工业的收入,以及官府的各种赢利性经营。后者具体又包括官营商业、借贷、典当、租赁房屋、制售房屋、制售度量衡和日历、出卖合法出家凭证“度牒”等诸多名目。再次是商税收入,包括在商品流通过

程中征收的“过税”,以及销售时征收的“住税”(交易税)。以上几种收入基本都是货币,而以两税为主的常规赋税则大多征收实物。由于工商业的发展和社会消费水平的提高,货币收入在宋朝财政收入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各项财政收入皆纳入国家仓库,仓存谷

物,库存钱帛。宋朝的库又有国库和内藏库之分,前者由三司或户部管理,后者则由皇帝亲自掌握,“其出纳之多少,积蓄之虚实,簿书之是非,有司莫得而知也”。——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新编·古代史(下册)》(1)根据材料,概括宋朝财政收入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

朝财政收入特点产生的背景。【答案】(1)特点:政府重视,多方创收;收入来源多样化;实物和货币收入兼具;货币收入比重逐渐加大;财政收入皆入国家仓库;国家财政与皇室财政分开。(2)背景:宋朝政府财政开支巨大;商业的繁荣;国家制度建设的逐

步发展完善;君主专制的加强;市民阶层崛起,消费能力提高;社会稳定,经济繁荣。【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中“宋朝统治者对财政工作十分重视,多方创收敛财”,“财政收入除赋税外,还有其他一些重要来源”,“以两税为主的常规赋税则大

多征收实物”,“货币收入在宋朝财政收入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各项财政收入皆纳入国家仓库,仓存谷物,库存钱帛”,“宋朝的库又有国库和内藏库之分,前者由三司或户部管理,后者则由皇帝亲自掌握”等信息,从政策、来源、方式、比重

、分配等方面,概括宋朝财政收入的特点。(2)背景:根据材料中“禁榷收入,即对盐、酒、茶、醋等物资实行专卖或征收重税,严禁私造私卖”,“官营商业、借贷、……出卖合法出家凭证‘度牒’等诸多名目”,“工商业的发展和社会消费水平的提高”“后者则由皇帝亲自掌握,‘其出纳之多少,积蓄之虚实,簿书之是非,有司莫

得而知也’”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统治需要、商业发展、制度完善、专制加强、市民崛起、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等方面,分析宋朝财政收入特点产生的背景。16.材料捷克斯洛伐克位于欧洲中心,工业发达、资源丰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为了侵吞

捷克,希特勒在1938年先后制造了五月危机和九月危机。面对严峻局势,英法两国政府一致决定要求捷克政府接受希特勒的领土要求。捷政府既不愿意依靠广大的爱国群众,叉把接受苏联的援助看成一种“极端自杀的手段”,最终选择了屈服。9月29日,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在德国暮尼黑举行会议。30日,四国签署了

《慕尼黑协定》,规定:将苏台德区和与奥地利接壤的南部地区割让给德国;上述地区的军事设施、厂矿企业、运输工具等必须无偿地交给德国;在日耳曼人是否占居民多数尚不能确定的地区,由四国代表组成的国际机构占领,再通过公民投票

以确定其归属,并划定最后边界。协定使捷克斯洛伐克丧失了将近五分之一的领土,大约四分之一的人口和二分之一的重工业实力。《慕尼黑协定)改变了欧洲的战略形势,大大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扩张,加速了它们发动世界战争的步伐。《慕尼黑协定》远远没有满足希特勒的贪欲

。协定签订之后不久,希特勒就制订了一项绝密计划,决定吞并整个捷克斯洛伐克。1939年3月15日,德国.军队侵入捷克斯洛伐克领土并占领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摘编自张建华主编《世界现代史(1900—2000)》(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慕尼黑协定》能够签署的原因。(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慕尼黑协定》的影响。【答案】(1)原因:英法实行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捷克斯洛伐克政府的软弱;希特勒的军事和外交讹诈;英法等国企图将法西斯势力引向苏联;英法等国在经济危机中实力严重

下降。(2)影响:导致了捷克斯洛伐克最终被德国吞并;增强了德国的实力,改变了欧洲战略形势;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英法与苏联的联合受阻;英法自身最终也被拖入战争。【解析】【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中“面对严峻局势,英

法两国政府一致决定要求捷克政府接受希特勒的领土要求”,“捷政府……最终选择了屈服”,“希特勒在1938年先后制造了五月危机和九月危机”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捷克斯洛伐克、希特勒、英法等方面,分析《慕尼黑协定》能够签署的原因。(2)影响:根

据材料中“改变了欧洲的战略形势,大大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扩张,加速了它们发动世界战争的步伐”,“1939年3月15日,德国军队侵入捷克斯洛伐克领土并占领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捷克斯洛伐克、德国、英法、苏联和世界整体形势等方面,简析《慕尼黑协定》的影响。17.材料朱仙舫,1908

年赴日留学。学习纺织工程,在纺织科技理论方面有较多著述。1927年担任申新纱厂五厂厂长。申新纱厂由荣宗敬和荣德生两兄弟创办,实行无限公司的组织形式,由各厂的厂长或经理对本厂负总责,对本厂事务有极大的决策权。1928年,北伐

结束,社会形势有所好转,朱仙舫遂开始对申新五厂进行技术革新。他购买新式纺织机器,调整生产工序,改善厂房环境,提高了生产效率。调整后的申新五厂,生产规模有很大的提高,朱仙舫亦因此得到荣氏兄弟的信任。在他们的支持下,朱仙舫又兼任中新二厂和七厂厂长,并对两厂实行技术革新

。在二厂,朱仙舫购买和改造纺织机器,改造生产厂房,合理放置纺织机器,改进纺织机器的工序,引进技术人员,提高职员素质。在七厂,他新建厂房和职工宿舍,改造原有生产车间,增添新的纺织机器,重新排列各类纺织机器,将生产动力改为电力。经过技术革新后的二厂和七厂,生产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生产规模迅速扩大。——

摘编自吴鹏程《朱仙舫与申新纱厂技术革新(1927—1931)》(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仙舫的技术革新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仙舫技术革新得以成功的原因。【答案】(1)措施:购买、改造纺织机器;改造厂房车间;重新编排

生产程序;引进技术人员;升级生产动力为电力。(2)原因:北伐结束,国内局势趋于稳定;申新公司的制度优势;荣氏兄弟的支持;朱仙舫本人的专业水平较高。【解析】【详解】(1)措施:根据材料中“购买新式纺织机器,调整生产工序,改善厂房环境”,“购买和改造纺织机器,改造生产厂

房,合理放置纺织机器,改进纺织机器的工序,引进技术人员,提高职员素质”,“将生产动力改为电力”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机器、厂房、生产、技术人员和动力等方面,概括朱仙舫的技术革新措施。(2)原因:根据材料

中“1928年,北伐结束,社会形势有所好转”,“申新纱厂由荣宗敬和荣德生两兄弟创办,实行无限公司的组织形式,由各厂的厂长或经理对本厂负总责,对本厂事务有极大的决策权”,“学习纺织工程,在纺织科技理论方面有较多著述”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内大环境、公司制度、领导态度和

个人素质等方面,分析朱仙舫技术革新得以成功的原因。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 文档 483495
  • 被下载 24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