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易错题(新高考专用) 易错题26 古代诗歌阅读之教考衔接题——不会在衔接点上求异同 Word版无答案

DOC
  • 阅读 7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2 页
  • 大小 71.402 KB
  • 2024-10-06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5.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易错题(新高考专用) 易错题26  古代诗歌阅读之教考衔接题——不会在衔接点上求异同 Word版无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易错题(新高考专用) 易错题26  古代诗歌阅读之教考衔接题——不会在衔接点上求异同 Word版无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易错题(新高考专用) 易错题26  古代诗歌阅读之教考衔接题——不会在衔接点上求异同 Word版无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9 已有7人购买 付费阅读4.00 元
/ 12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5.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易错题(新高考专用) 易错题26 古代诗歌阅读之教考衔接题——不会在衔接点上求异同 Word版无答案.docx,共(12)页,71.402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d6d4af7ea5f41b55da285660bf165ced.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易错题26古代诗歌阅读之教考衔接题——不会在衔接点上求异同目录01易错题简介易错题型——古代诗歌阅读之教考衔接题易错原因——对“教材诗歌”不熟;对“考题诗歌”解读不清;没有找到衔接比较角度。02易错题例析03易错题攻略【攻略一】强化记记:对教材诗歌的理解与鉴赏。(

重点: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背诵的40首诗)【攻略二】审清题意:明确考题“求同”、“求异”还是“求异同”。【攻略三】细读诗歌:寻求衔接比较角度。(四大比较范畴:语言、形象、技巧、思想情感)【攻略四】注意细微:注意衔接比较的细微角度。04易错题练习★易错题型——古代诗歌阅读之

教考衔接题古代诗歌阅读之教考衔接题实际上是比较鉴赏题。所不同的是,考教衔接比较的是教材诗歌与考题诗歌。从设题的角度看,都是从诗歌的形象(人物形象、意象、意境)、语言、表达技巧和内容情感方面设置题目。★易错原因——1.审题不清,未弄清衔接比较的是“求同”“求异”还是“求异同”。2.对教

材上的诗歌不熟。3.没有找到衔接比较角度。【2022年高考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白下驿饯唐少府王勃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

,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答案】①《送》诗中王勃直抒胸臆,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来宽慰朋友,排遣离愁,乐观豁达,一洗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②《白》诗

中,“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运用“日近长安远”的典故,以激励朋友去长安施展才华抱负、建功立业来排遣离愁。【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表达技巧中的抒情方法。古诗词的抒情方法: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由

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古抒情和情景交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大意是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远在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此句写出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

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大意为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青年男女那样悲伤得泪湿衣襟。“无为”既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排遣离愁的情怀吐露,表现出诗人志向高远,乐观豁达的特点。这两句一洗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排遣离愁,

乐观豁达,这是属于直抒胸臆;《白下驿饯唐少府》中尾联“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的大意是走哪条路离开呢?长安就在太阳边上。此句是诗人想象与友人分别后的情景,写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是长安,运用“日近长安远”的典故,以激励朋友去长安施展才华抱负、建功立业来排遣离愁。这是通过用典来抒情。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插田歌(节选)刘禹锡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答案】《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

稳,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②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解析】考题明确的是比较语言风格,衔接的是初中教材诗歌。同一作者创作的作品,从体裁上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工整律诗,插田歌(节选)是民

歌。民歌与律诗的语言风格明显不同。1.强化记记:对教材诗歌的理解与鉴赏。(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背诵的40首诗词)诗歌鉴赏之教考衔接题,首先要求考生对教材熟悉。衔接的范围可以是教材中的任何课文或知识点,但重点是初高中教材中古代诗歌,特别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背诵的40首诗词。2.审清题

意:明确考题“求同”、“求异”还是“求异同”。衔接比较的具体内容千差万别,但比较方式就是三种:求同、求异、求异同。审题时应看清楚,以防答错。3.细读诗歌:寻求衔接比较角度。(四大比较范畴:语言、形象、技巧、思想情感)诗歌鉴赏之教考衔接题,主要是从语言、形象、

表达技巧及思想感情四大范畴内进行比较。审题时,应侧重从这四大范畴内寻求衔接突破口。如:(2015·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岑参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春风曾不到,

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6分)第1步:读文本,知大意。《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是作者赴北庭途经临洮时所作。全诗从“闻说”落笔,极写通往轮台之路的奇寒景象和边地风物,抒发了诗人不辞路途遥远艰苦、尽力国事的高昂豪迈的思想感情。《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描写了西域八月飞雪

的壮丽景色,抒写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表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以及他们之间的真挚友谊。第2步:审题干,找对应。《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从题目看“将赴”,将去还没去;“留别”,与友人告别。身在西域,送友人回京。从形象看“闻说轮台路,连年见雪飞

”“汉使亦应稀”“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中军置酒饮归客”答案: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想象。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4.注意细微:注意衔

接比较的细微角度。四大范畴是大范围,每一个大范围里面又有许多小比较。解题时,要特别注意到小角度小比较落实,切忌“大而不当”的比较。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①苏轼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尊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②轻拢。醉脸春融。斜照江

天一抹红。[注]①苏轼从杭州通判调任密州知州,途经润州与孙巨源等人集会于多景楼。②捻:弹奏琵琶的一种指法。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两句从“多景楼”的“多”字获得灵感,连用三个“多”字引出“情”“感”“病”,不

仅没有赘余之感,反而具有美感。B.上片情事相连,借往昔之景,论不平之事,写心中之情,展昂扬之志,意蕴盎然,如神来之笔。C.下片先以“停杯且听琵琶语”承上启下,接着化用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的“轻拢慢捻”,赞美弹奏琵琶的高超技艺。D.“醉脸春融”四个

字描摹出一个怀抱琵琶的少女两颊泛红、嘴角含笑的动人姿态。2.本词与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都写到听琵琶女弹奏,但听曲的态度、情感不同。请简要分析。二、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众人王安石众人纷纷何足竞,是非吾喜非

吾病。颂声交作莽①岂贤,四国流言旦②犹圣。唯圣人能轻重人,不能铢两为千钧。乃知轻重不在彼,要知美恶由吾身。[注]①莽:王莽,汉平帝时为大司马,时群臣奏言“大司马莽功德比周公”,一时“颂声并作”,王莽后篡汉建立新朝,民不聊生。②旦:姬旦,即周公,

成王幼年即位,由周公摄政,其弟管叔、蔡叔等造谣攻击他。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众人”指普通人,兼指变法反对者,面对他们的纷纭议论,作者态度很镇定。B.三、四两句用典,巧妙暗

示自己的处境,点明圣贤标准,同时与尾句相呼应。C.五、六两句说只有品行完备的圣人才能正确评价、衡量人,不会颠倒黑白、混淆是非。D.七、八两句,面对圣人的批判,作者具有明确的立场和看法,由此可以看出其不凡的个性。2.面对非议,王安石的态度与屈原在

《离骚》“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中表达的态度有何相近之处?请结合诗句说明。三、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霜风①陆游霜风近海夜飕飕,敢效庸人念褐裘。关吏虽通西域贡,王师犹护北平②秋。黄旗驰奏有三捷,金印酬功多列侯。愿补雁行

③身已老,区区畎亩亦私忧。【注】①本诗写于南宋宰相韩侂胄北伐之时。②北平:指西汉右北平郡(今辽宁凌源市西南)。③雁行:队伍的前列。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句中的“霜风”既照应了标题,又为诗中所涉及的北伐之事营造了一种紧

张的氛围。B.第二句中的“敢”表肯定语气,流露出作者只能成为一个只关心衣食之事的庸人的无奈。C.第三、四句说明南宋朝廷一方面在派使者与金人和谈纳贡,另一方面在加强防备,防御金兵。D.从整首诗歌来看,诗人内

心依旧怀着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却也为自己有心无力而遗憾。2.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相比,陆游对待韩侂胄北伐一事在态度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6分)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始闻秋风①刘禹锡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五夜飕飗②枕前觉,

一年颜状镜中来。马思边草拳毛③动,雕眄④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注]①本诗写于诗人晚年时期。②飕飗(sōuliú):象声词,形容风雨声。③拳毛:蜷毛,马毛拳曲貌。④眄:斜视。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的“君”指诗人

,尾联的“君”指秋风,首联写秋风对诗人诉说离别之情,尾联是诗人对秋风深厚情谊的回应。B.颔联运用对比手法。秋风还是那样的刚疾劲肃,而诗人这一年却容颜变老,两相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秋风依旧人已老的怅惘之情。C.颈联运用

拟人手法,“马”“雕”皆指诗人自己,生动地写出了诗人睡中感受到秋风而清醒过来的情状。D.此诗承续诗人中年所作的《秋词》,一反言秋即悲的传统,表现出诗人的豪情和对秋天的喜爱。2.同为感秋之作,此诗与杜甫《登高》中的诗人形象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分析。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赤壁怀古苏辙新

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千艘已共长江崄①,百胜安知赤壁焚。觜距②方强要一斗,君臣已定势三分。古来伐国须观衅③,意突成功所未闻。[注]①崄:通“险”。②觜距:禽鸟的嘴和爪甲。比喻决胜的武力、武器或力量。③

观衅:窥伺敌人的间隙以便行动。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曹操攻破荆州,充实了水军,大军浩浩荡荡向夏口挺进,突出其高昂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心。B.颔联“安知”意在表明强大的实力和接连的胜利让曹操过于自信

,从而忽视了对潜在危险的警惕。C.颈联中,作者认为魏、蜀、吴三国实力悬殊,终有一战,赤壁大战后三足鼎立的局面也在意料之中。D.全诗综合运用夸张、比喻、对比等多种艺术手法,咏史说理,意蕴深长,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2.苏辙的《赤壁怀古》与苏轼的《赤壁赋》都写到了曹操,二者的写作意图相同吗?请结合相关

语句简要分析。六、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效古秋夜长钱起秋汉飞玉霜,北风扫荷香。含情纺织孤灯尽,拭泪相思寒漏长。檐前碧云静如水,月吊栖乌啼鸟起。谁家少妇事鸳机,锦幕云屏深掩扉。白玉窗中闻落叶,应怜寒女独无衣。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前两句分别从视觉到嗅觉,由长空到大地,渲染了一种寒凉萧瑟的秋日氛围。B.第三、四两句暗示寒女纺织之艰辛,身世之孤苦,为人织布却身心俱寒的凄凉。C.第七、八两句描写一位富家少妇住在锦幕云屏的家中,与寒女形成了鲜

明对比。D.“白玉窗中”人是作者自身的写照,“应”写出了作者对寒女们的同情与关心。2.“檐前碧云静如水”与“荡胸生曾云”(杜甫《望岳》)两处中,“云”一静一动,在表达感情上各得其妙。请分别加以赏析。(6分)七、阅读下面古诗,完成

后面的题目。咏怀(其五)[三国·魏]阮籍平生少年时,轻薄好弦歌。西游咸阳中,赵李①相经过。娱乐未终极,白日忽蹉跎。驱车复来归,反顾望三河②。黄金百镒③尽,资用常苦多。北临太行道,失路将如何?【注】①赵李,汉成帝皇后赵飞燕和汉武帝李夫人起于倡伎歌舞,均以善歌妙舞

受宠。此是借赵飞燕、李夫人比喻“纵倡乐”之好。②三河,泛指全国的江河。③镒(yì),古代的重量单位,合二十两(一说二十四两为一镒)。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平生”二句写出作者的品性与嗜好。诗人以“轻薄”二字概括昔日

年少的性情,充满了悔恨之意。B.“西游咸阳”二句则将“轻薄好弦歌”的生活指实,言其整日过着游乐于天南地北,往来于歌楼舞榭的生活。C.“娱乐”二句写壮年后的“蹉跎”之叹。欢乐尚未到极点,岁月便骤然消逝,饱含着诗人的痛惜之情。D.作者钱财耗尽,家用无法解决

,生活陷入了贫穷的困境,面对前路不知何去何从,悔恨的情绪溢于言表。2.作者面对“太行”陷入“失路”的迷茫,李白《行路难·其一》中也有“将登太行雪满山”的诗句。这两首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是否一致?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

分析。(6分)八、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春游南亭①韦应物川明气已变,岩寒云尚拥。南亭草心绿,春塘泉脉动。景煦听禽响,雨余看柳重。逍遥池馆华,益愧专城②宠。【注】①专城:指主宰一城的州牧、太守等地方长官,此时指诗人自己,时任滁州刺史。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

项是(3分)()A.本诗描写早春之景,首联用远景镜头为后两联设置背景,刻画景物的同时呈现了诗人的主观感受。B.颔联写春草刚刚萌芽,泉水淙淙流动,用词准确恰当,细节生动传神,足见诗人内心的欣喜。C.颈联一“听”一“看”,角度多样化,既写出了日下鸟儿的乐声,又写出了雨中杨柳的风姿。D.这首游记诗

,前三联写步游南亭的所见所闻,尾联写春游的总体感受,简洁明快,情真意切。2.诗歌尾联的“愧”与白居易《观刈麦》诗尾“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中的“愧”有何异同?请简要赏析

。(6分)九、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登岳阳楼[唐]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宋]萧德藻不作苍茫去,真成浪荡①游。三年夜郎客,一柁②洞庭秋。得句鹭飞处,看山天尽头。犹嫌未

奇绝,更上岳阳楼。【注】①浪荡:放荡游荡。这里是游来游去的意思。②柁:同“舵”,这里指代船。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杜诗的“孤舟”句和萧诗的“一柁”句写出了两位诗人乘船在湖上漂泊的生活。B.杜诗“凭轩”句和萧

诗“看山”句,都抒写了诗人登楼远眺、无限感慨之情。C.杜诗意境开阔宏丽,表现手法变化多样,诗人的感情随诗篇不断变化跳跃。D.萧诗造句新颖,属对精工,篇末点题,抒发了漂泊天涯羁旅他乡之愁。2.两首《登岳

阳楼》虽然都“寓深沉的感慨于阔大的境界之中”(《中国古代山水诗鉴赏辞典》),但诗风却有所不同,请结合诗篇简要分析。(6分)十、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将进酒①陆游我欲挽住北斗杓②,常指苍龙③无动摇。春风日

夜吹草木,只有荣盛无时凋。我欲划断日行道,阳乌当空月杲杲④。非惟四海常不夜,亦使人生失衰老。如山积麴⑤高崔嵬,大江酿作蒲萄醅。颓然一醉三千杯,借问白发何从来!【注】①此诗写于南宋庆元三年。时宁宗在位,韩侂胄为相,权倾朝

野。作者已75岁,闲居故乡山阴。②杓(biāo):北斗星斗柄部分。③苍龙:星宿四象之一。北斗星柄指向苍龙时为春季。④杲(ɡǎo)杲:明亮的样子。⑤积麴(qū):堆积的酒麴。麴,今作“曲”。1.下列对这首诗

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两句“我欲”,写诗人想要拉住北斗星柄,划断白天人行的道路,语意十分豪迈狂放。B.诗人希望万物繁盛没有衰败,天下只有白天没有黑夜,表达了挽留美好时光的强烈愿望。C.全诗使用“北斗杓”“苍龙”“日月”“四海”“大江”等宏大意象,给人以广阔雄浑之感。D.

诗人借助夸张手法和非同凡俗的想象力来抒情达意,全诗情感自然流露,真切动人。2.李白和陆游都在饮酒的状态中写下了《将进酒》,请比较诗中两位诗人形象特点的异同。(6分)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44217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