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炎德 英才大联考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月考地理试卷(二) Word版含解析.docx,共(12)页,906.188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d60902a42be96aa9495324f9f2de3e6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炎德·英才大联考湖南师大附中2025届高三月考试卷(二)地理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时量75分钟,满分100分。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宁夏西
海固是国家重点扶贫区域,该区域生态环境差,贫困人口多,扶贫措施以生态移民为主,北部闽宁镇成为移民首选地。通过生态移民,西海固成功实现脱贫,闽宁产业也实现了多元化,主要以菌类、葡萄酒、光伏、电子装配等为主。下图是西海固
、闽宁镇区位略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生态移民对西海固的积极意义是()A.优化居住条件B.改善人口结构C.减轻生态压力D.增加劳务收入2.闽宁成为移民首选地的自然因素是()A地形和水源B.地形和降水C.气温和水源D.气温和降水3.闽宁
实现产业多元化的有利条件是()①自然环境优美②劳动力数量多③产业协作基础好④银川辐射作用强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1.C2.A3.D【解析】【1题详解】生态移民是将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地区的部分人口迁出,从而减轻生态压力,C项正确;生态移民可以改善迁移者的居住条件,但不是能改善西海固的
居住条件,A错误;生态移民为整体搬迁,对人口结构影响较.小,B错误;不会增加西海固的劳务收入,D错误。所以选C。【2题详解】闽宁地形平坦,有黄河经过,因此闽宁成为移民首选地的自然因素是地形和水源,A正确;该地降水较少,B错误;区域气温
差异较小,气温不是影响移民的主要因素,CD错误。所以选A。【3题详解】自然环境不是影响产业多元化的主要因素,①错误;闽宁接收生态移民,获得大量劳动力,②正确;闽宁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产业协作基础较差,③错误;距离银川较近,受银川的辐射作用较强,④正确。所以选D。【点睛】生
态移民亦称环境移民系指原居住在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地区、生态脆弱区以及自然环境条件恶劣、基本不具备人类生存条件的地区的人口,搬离原来的居住地,在另外的地方定居并重建家园的人口迁移。地埂也称田埂,意为田间的埂,用来分界和蓄水。常见的有两种类
型:其一是等高地埂,指在坡面上每隔一定距离,沿着等高线开沟、筑埂,把坡面分割成若干等高带状的坡段;其二是比降地埂,与等高线存在一定的纵向梯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与等高地埂相比,比降地埂的作用主要体
现在()A.拦蓄地表径流B.利于补充地下水C.减少田地的渍涝D.减少水土流失5.比降地埂可适用于()A.塔里木盆地B.印度南部深黑色黏土区C.祁连山坡地D.青藏高原冻土区【答案】4.C5.B【解析】【4题详解】等高地埂、比降地埂都可
以拦蓄地表径流,A错误;等高地埂沿着等高线开沟、筑埂,更利于补充地下水,B错误;比降地埂有一定的纵向梯度,有利于排水,可以减少田地的涝渍,C正确;等高地埂、比降地埂都可以减少水土流失,D错误。故选C。【5题详解】修建比降地埂的目的是将多余的水疏导出本区域,降水量较大,或者土质黏重,
地表水不易下渗的地区适宜修建。由以上分析可知,比降地埂可适用于印度南部深黑色黏土区,B正确;塔里木盆地和祁连山坡地气候干旱,不适宜修建比降地埂,AC错误;青藏高原冻土区不适宜开垦耕地,D错误。故选B。【点睛】地形特点是比降地埂种植区地势更为平坦,起
伏和缓,没有明显的地势落差;比降地埂与等高线有一定的纵向梯度,排水条件好;推测降水特点是比降地埂种植区降水丰富,降水集中而且多暴雨,土壤透水性较差,需要优化排水条件。明清时期当泉村先辈们迁移到太行山区安家
,形成了错综复杂的乡村街道与房屋布局。20世纪80年代,当泉老村的居民在沟道以北逐渐建成了当泉新村。下图示意当泉村地形。完成下面小题。6.街道方向玫瑰图表示各方向街道出现的相对频率。能正确表示当泉老村街道方向的是()A.B.C.D.7.
当泉老村街道设计错综复杂主要考虑()A.防止火灾B.通风散热C.防御入侵D.方便出行8.与当泉老村相比,当泉新村()①房屋采光较好②道路坡度较大③农业生产方便④土地利用率高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6.D7.
C8.B【解析】【6题详解】读图可知,当泉老村位于沟道的南部,房屋大致东西排列,南北延伸,街道方位以南北方向为主,BC错误;老村南北向房屋密度较大,街道南北向密度较东西向大,D正确,A错误。故选D。【7题详解】据材料“清时期当泉村先辈们迁移到太行山区安家,形成了错综复杂的乡村
街道与房屋布局”可知,当泉村主要为外来人口,为了保护村民安全,防御外敌入侵,村落建在沟道以南,形成了错综复杂的乡村街道与房屋布局,C正确;错综复杂的乡村街道,不方便出行,D错误;乡村街道错综复杂不利于防止火灾、通风散热,AB错误。故选C。【8题详解】据材料“上世纪80年代,当泉老村居民在
沟道以北逐渐建成了当泉新村”可知,当泉新村建在沟道以北,形成坐北朝南,东西延伸,布局整齐的新村,房屋采光较好,道路坡度较小,土地利用率高,①④正确,②错误;聚落集中分布,距离耕地较远,农业生产不便,③错误。①④正确,故选B。【点睛】当泉村位于河北石家庄市西部井陉
县于家乡,明弘治年间,吴家祖宗从山西太原阳曲县迁到井陉县的核桃源,后在当泉村建屋安家,据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因地处两山嘴相会处,有卧牛巨石横档山涧清泉而得名。季风暴发是指西南季风在印度半岛的建立过程。受季风暴发的影响,中国南海地区的
天气由干燥、少云转为多云、多雨,而表层水温保持相对稳定。2000年5月10~13日和6月8~12日,南海地区经历了2次明显的季风暴发过程。完成下面小题。9.第一次季风暴发时,中国南海地区()A.太阳辐射增强B.海水蒸发减弱C.海面辐射增强D.海面风力减弱10.与第一次季风暴发相比
,第二次季风暴发时中国南海地区获得的短波辐射量明显增加。推测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A.大气辐射增强B.海洋热量净增C.季风风力较弱D.空气对流较弱11.若某年中国南海地区夏季风暴发偏早,则我国东部季风区最可能出现()A南涝北旱B.北涝南旱C.南北皆涝D
.南北皆旱【答案】9B10.D11.B【解析】【9题详解】第一次季风爆发时中国海南地区多云多雨,所以大气的削弱作用强,太阳辐射减弱,A错误;由于太阳辐射减弱,所以导致海水蒸发量减少,B正确。由于表层水温
相对稳定,所以海面辐射相对稳定,C错误;由于季风爆发会导致中国南海多云多雨,海面处气流不稳定,所以海面风力应当增强,D错误。故选B。【10题详解】南海地区获得的短波辐射增加会导致海洋热量增加,引起地面辐射增
强,进而导致大气辐射增强,大气辐射增强与海洋热量净增是出现短波辐射量明显增加的结果,而不是原因,所以AB错误;同样都是季风爆发期,并不能说明第二次季风减弱,C错误;空气对流较弱会导致阴雨天减少,使地面获得的太阳短波辐射增强,是中国南海地区获得的短波辐射量明显增加的原因,D正确。故选D
。【11题详解】的..夏季风暴发偏早说明夏季风势力强,夏季风因势力强会快速北上,造成夏季风在我国南方停留时间短,我国南方降水较少,在北方影响时间长,北方降水多,所以最可能出现南旱北涝现象,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
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大气对流运动越强越有可能出现多云多雨天气。大气云层越厚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越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越强。喀斯特流域是岩石风化碳汇的关键区域,同时也是二氧化碳逸散研究的热点区域。二氧化碳溶解度用于衡量水体能容纳二氧化
碳的最大能力,与水温呈负相关,与所受压力呈正相关。广西盘阳河流域以石灰岩为主,地表森林密布,盘阳河在地表河、地下河之间多次转化。盘阳河流域土壤水溶解的二氧化碳较多,为地下河段补充大量碳源。流水溶蚀作用会消耗二氧化碳。雨季,盘阳河
流域碳汇效应(从大气固定碳)更明显。完成下面小题。12.盘阳河流域土壤水溶解的二氧化碳较多,主要因为流域()A.土壤有机质含量高B.水循环更新速度较慢C.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高D.土壤微生物活动活跃13.盘阳河碳源效应(向大气释放碳)最显著的河段是()A.进入地下
河处B.地下河内部C.地下河涌出处D.地表河内部14.雨季,盘阳河流域碳汇效应更明显,主要是因为()A.输沙总量增大B.溶蚀能力增强C.河流水位升高D.平均水温升高【答案】12.D13.C14.B【解
析】【12题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广西盘阳河流域位于亚热带喀斯特地貌区,当地气温高,有机质分解快,土壤有机质含量低;若水循环更新速度较慢,难以补充碳源。实际上,该地水循环更新速度较快;该地地表森林茂密,大气中
二氧化碳浓度低;土壤微生物活动活跃,微生物的呼吸、分解速率快,因此土壤水溶解的二氧化碳较多。综上所述,D对,排除ABC。故选D。【13题详解】进入地下河处,水体所承受的岩体压力增大,二氧化碳溶解度升高,
吸收的大气中的碳增多,碳源效应较弱;地下河内部、地表河内部水文环境稳定,碳源效应未发生明显变化;地下河涌出处,水体所承受的岩体压力释放,二氧化碳溶解度降低,使得二氧化碳易逸出,向大气释放碳。综上所述,C对,排除ABD。故选
C。【14题详解】输沙量与碳源、碳汇效应关系不大;水位升高本身不会导致碳汇效应(从大气固定碳)增强;水温升高,二氧化碳溶解度降低,碳源效应更明显;雨季水量增大,流水溶蚀作用增强,会消耗二氧化碳,利于形成碳汇效应。综上所述,B对,排除ACD
。故选B。【点睛】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包括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貌、时间等。成土母质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它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生物残体为土壤
提供有机质。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正相关,气候影响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由于水热条件的不同,同一地貌类型的山顶与山麓、阳坡与阴坡、迎风坡与背风坡的土壤发育不同。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中生代时期埃塞俄比亚高
原曾为海洋,古近纪时期地壳断裂隆升,熔岩涌出阻塞河道后形成了塔纳湖,湖南端出水口成为青尼罗河的重要源头。据研究,塔纳湖面积曾达6602km?,现面积约3041km?,湖泊萎缩过程中沉积环境发生变化。下图示意塔纳湖岸线变化、水系分布及表层沉积物性质。据此
完成下面小题15.中生代以来,图中M地所经历的沉积作用()A.海洋沉积、河流沉积、湖泊沉积、河流沉积B.海洋沉积、湖泊沉积、河流沉积、湖泊沉积C.湖泊沉积、河流沉积、湖泊沉积、海洋沉积D.河流沉积、海洋沉积、河流沉积、湖泊沉
积16.塔纳湖湖岸线退缩空间差异大,主要影响因素是()①地壳构造运动②湖底地形分布③区域气候变化④河流泥沙淤积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15.A16.D【解析】【15题详解】由材料可知,中生代时期埃塞俄比亚高原曾为海洋,最早发生海相沉积;古近纪时
期地壳断裂隆升,熔岩涌出阻塞河道后形成了塔纳湖,形成湖泊之前M地为河流,发生河流沉积;后来转变为湖泊,发生湖泊沉积;湖泊萎缩,河流入湖,带来泥沙形成河流沉积,故经历的沉积作用为:海洋沉积、河流沉积、湖泊沉积、河流沉积,BCD错误,A正确。故选A。【16题详解】由图可知,湖泊发生萎缩最大的区
域为与湖泊相连的区域,主要与河流带来的泥沙淤积关系密切,④正确;与地壳运动关系不大,①错误;湖泊底部的地形不同,会影响沉积的快慢,②正确;区域气候的变化的影响是相同的,不会造成萎缩的差异,③错误;D正确
,ABC错误,故选D。【点睛】熔岩台地或称熔岩高原,是火山熔岩构成的台地。大规模的熔岩溢流覆盖所形成的平坦高地,组成物质主要是玄武岩。按规模大小可以分为熔岩台地和熔岩高原。当熔岩流流入低缓地区,熔岩从中心向四周运
动,形成广阔的熔岩原野,称熔岩盖。熔岩流还可以流入洼地形成熔岩湖,流入河谷内形成陡坎或熔岩瀑布等。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1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吉林省长春市怀得镇(43°48′N,124°42
′E)是我国玉米主产区,机械化水平高。早期采用传统种植模式,玉米种植垄间距为0.5米,垄向为南北向;近年来采用我国自主研发的高光效种植模式,将垄间距扩大3倍,垄向改为南偏西,在不增加任何投入的情况下,玉米亩产明显增加。下图为两种种植模式的景观图和示意简图。(1)评价吉林省长春市玉
米种植的自然区位条件。(2)从光合作用角度,分析高光效种植模式亩产比传统种植模式明显增加的原因。(3)与人工种植、采收相比,分析怀得镇机械化生产的玉米市场竞争力强的原因。【答案】(1)有利:地处东北平原,地形平坦
,耕地面积广;黑土广布,土壤肥沃;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冬季寒冷,病虫害少。不利:纬度较高,热量不足;春秋季易受寒潮影响,多低温冻害(2)垄向南偏西,减少南北向植株正午时遮挡;垄间距扩大,不同垄植株遮挡减弱;全植株的光照面积和时长增加,促进光合作用;垄间距扩大,改善通风,
促进二氧化碳更新,增强光合作用(3)怀得镇玉米种植规模大(玉米主产区),机械化生产效率高、可缩短生产周期,利于提前上市抢占市场;机械化生产可降低人工成本,玉米价格低,更受市场欢迎。【解析】【分析】本题以吉林省长春市玉米种植为背景,设置3道小题,涉及农业及农业发展
方向等知识,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及地理实践力的学科素养。【小问1详解】评价自然区位条件,从有利自然区位和不利自然区位分析,结合区域地理知识可进行解答。吉林省长春市玉米种植有利条件是,当地地处东北平原,地形平坦开阔,耕地面积
广;黑土广布,土壤肥沃,作物产量高;当地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纬度较高,冬季寒冷,病虫害少,作物品质好。吉林省长春市玉米种植不利因素是:由于纬度较高,导致热量不足,一年一熟;春秋季易受寒潮影响,多低温冻害,导致作物减产。【小问2详解】光合作用通常是指绿色植物(包括藻类
)吸收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光合作用角度可以从光照、植被、二氧化碳等条件来解释。从图可以看出,传统种植模式垄距为0.5米,垄距较小,作物密集,光照不足,粮食产量小;看第二幅图可知,垄距1.5米使前面一行作物不影响后面一行作物的光照,与之相比,新型种植模式垄
距1.5米刚好合适,能够保证作物的光照,促进粮食增产。从垄向来看,传统耕作模式为南北向,南方作物的影子会使北方作物的光照减少,不利于粮食增产,而新型种植模式垄向为南偏西,有利于保证各地农作物的光照,增加了光照面积和
时长,改善了通风条件,促进二氧化碳更新,增强光合作用,从而增加粮食产量。【小问3详解】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强,从消费者角度看,①有很多选择,但偏爱某一种,原因是品质(牌)好、价格低,即物美价廉②市场提供的选择少,只能被迫选择某一种,
原因是错峰上市(在竞争对手没有上市前提前上市,或者在竞争对手退市后才上市)。对于大规模的生产(玉米主产区),与人工种植、采收相比,机械化生产成本更低(价格)、效率更快(时间)。怀得镇是我国玉米主产区,玉米种
植规模大,地形平坦开阔,机械化生产效率高、可缩短生产周期,利于提前上市抢占市场;机械化生产可减少劳动力使用量,降低人工成本,玉米价格低,更受市场欢迎。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位于新疆天山北部准噶尔盆地中央,冬季一般有20~30cm深的稳定积雪覆盖。每年1~3月古
尔班通古特沙漠常见一种天气现象—雾淞,它的形成与低温、较高的湿度和较小的风速等气象条件和植被条件密切相关。冬季,沙漠上空多有逆温层存在,且雾凇出现时常伴有逆温现象。研究表明,散落的雾凇和融雪水是这片沙漠重要的水源。沙丘顶部与底部(坡脚)
小生境差异较大,分别以白梭梭(根系发达)和一年生草本植物为主。下图示意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位置。(1)分析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冬季多逆温层存在的原因。(2)分析沙丘顶部和底部(坡脚)生长的植被类型存在差异的原因,并说出该现象属于哪种分异规律。(3)灌丛下植物的多样性明显
高于裸露地。说明灌丛对其下植物的作用。【答案】(1)冬季寒潮和冷空气活动频繁,地表温度低,易形成逆温层;深居内陆,降水少,冬季多晴天,夜间大气逆辐射弱,地面降温快,易形成逆温层;冬季有稳定积雪覆盖,反射率高,地表温度低,易形成逆温层。(2)沙丘顶部以白梭梭为主。沙丘顶部太阳辐射强,
风力较大,蒸发旺盛,且地下水易流失,土壤水分条件较差;白梭梭根系发达而深扎,能有效地利用土壤水分。沙丘坡脚以一年生草本植物、短命植物为主。坡脚地势低平,土层较厚,利于储水;有坡顶、坡中土壤水流入以及地表径流下渗,使其土壤含水量较大。规律:地方性分异规律。(3)灌
丛凋落物可以为其下生物生长提供营养物质;灌丛凋落物可以保护地表土壤免被侵蚀,维持土壤肥力;灌丛可以起到遮荫效果,减少地表水分的快速蒸发;灌丛冬季易挂雾凇,为生物提供凝结水,夏季利于水土保持,为其下生物提供水源。【解析】【分析】本题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为材料,涉及逆温现象、植被类型、地域分异规律
、植被的垂直分层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从材料和图文中获取地理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冬季寒潮和冷空气活动频繁,使地表降温快,近地面易形成逆温层;沙漠
地区,深居内陆,距海较远,水汽不易到达,降水少,冬季多晴天,夜间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弱,地面降温快,近地面易形成逆温层;冬季有稳定积雪覆盖,冰雪反射率高,冷却辐射周围空气,地表温度低,近地面易形成逆温层。小问2详解】由材料可知,沙丘顶部、底部小生
境差异较大,以白梭梭(根系发达)、一年生草本等植物为主,沙丘顶部-以白梭梭为主,沙丘顶部太阳辐射强,升温快,蒸发旺盛,风力较大,且地下水埋藏深,地下水随地势流失速度快,土壤保水性差,土壤水分条件较差,白梭梭根系发达而深扎入土壤,能有效地利用土
壤水分。沙丘坡脚-以一年生草本植物、短命植物为主,坡脚地势低平,风力堆积作用明显,土层深厚,土壤持水性好,利于储水;有坡顶、坡中壤中流以及地表径流下渗,使其土壤含水量较大。同一小尺度地域范围地貌呈现出植被分布不同的现象,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为地方性分异规律。【小问3详解】灌丛凋落物可以为其下
生物生长提供腐殖质和有机质,有充足营养物质来源;灌丛凋落物可以保护地表土壤免被风力侵蚀,保持土壤肥力;灌丛可以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起到遮荫效果,减弱蒸发;灌丛冬季易挂雾凇,雾凇融化后为下层植被提供充足的水分,夏季利于水土保持,涵养水源,为其下生物提供水源。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新
西兰地处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是世界上地热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沸泉、喷气孔、沸泥塘、间歇泉等地热现象层出不穷。新西兰北岛多低山丘陵,中部怀蒙谷间歇泉每两天喷发一次,最大喷发高度可达450米,但由于地热开发,现在该泉已经停止了喷发。2020年1月6日,在澳大利亚东南部森
林大火燃烧4个月后,新西兰北岛内皮尔北部林区突发火灾。(1)分析新西兰北岛山脉的形成对河流分布与流向的影响。(2)有专家说此次新西兰北岛的森林火灾与澳大利亚东南部森林大火有关,试说明其相关性。(3)分析新西兰北岛中部怀蒙谷间歇泉每两天喷发一次以及现在停止喷发的原因。(4)因为处在板块消亡边界,
有人认为新西兰北岛的山脉会持续增高,将来高度会接近喜马拉雅山脉。【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答案】(1)山脉为河流的分水岭,使河流分布在山脉两侧;山脉的地势高低影响了河流的流向,河流大多从山脉向四周流。(2)新西兰北岛主要盛行西北风,西北风将澳大利亚东南部森林大火燃烧产生的热空气带到
新西兰,且内皮尔位于山脉的背风坡,因焚风效应,温度升得更高,引发内皮尔北部森林火灾。(3)每两天喷发一次的原因:新西兰地处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岩石破碎,地热丰富;地下水沿破碎岩石缝隙流动到地热丰富
处,被加热膨胀,压力不断增大,积累两天时间可超过喷泉通道内水的重力而喷发。停止喷发的原因:地热开发可能改变了地下热水和蒸汽的流动路径和压力平衡,导致间歇泉停止喷发。(4)同意。北岛面积虽然较小,但在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长期碰撞挤压下,面积会不断扩大,山
脉也会随之增高,未来也许会如喜马拉雅山般高大。或不同意。印度洋板块与面积巨大的亚欧板块碰撞,才慢慢隆起形成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北岛面积较小,不足以隆起如喜马拉雅山脉一样的高大山脉。【解析】【分析】本题以新西兰地理位置以及地形图为材料设置题目,涉及河流水系特征分析、自然地理整
体性、板块作用的影响等知识,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有一定要求。【小问1详解】河流水由高处流向低处,山脉地势高于周边地区,所以山脉是河流的分水岭,使得河流分布在山脉两侧。山脉处因地势高,一般是河源地,河流大多从山脉向四周流。【小问2详解】新西兰北岛位于30°S-6
0°S之间,地处盛行西风带,主要盛行西北风(南半球盛行西风风向为西北风),澳大利亚东南部森林大火燃烧产生大量热空气,西北风将巨量的热空气带到新西兰,直接提高气温。新西兰北岛内皮尔北部林区位于山脉的背风坡,因焚风效应,气流沿坡面下沉,温度升得更高,引发内皮尔北部森林火灾
。【小问3详解】泉水形成是在地下断裂带,新西兰地处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岩石破碎多裂隙,地下水沿裂隙易涌向地表;地处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地热丰富,地下水沿破碎岩石缝隙流动到地热丰富处,地下水被加热膨胀,地下水的
水压不断增大,积累两天时间可超过喷泉通道内水的重力而喷发。据题干信息“但由于地热开发,现在该泉已经停止了喷发”,说明地热开发改变了地下热水和蒸汽的流动路径,或导致地下水压力失衡,从而导致间歇泉停止喷发。【小问4详解】本题是开放性问题,同意主要从板块位置以
及相互作用角度考虑,北岛面积虽然较小,但北岛地处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附近,在板块的长期碰撞挤压下,面积会不断扩大,山脉也会随之增高,未来也许会如喜马拉雅山般高大。不同意主要从板块作用的时间以及岛屿的
面积考虑,印度洋板块与面积巨大的亚欧板块碰撞,才慢慢隆起形成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而相对北岛面积较小,即使地壳有抬升,也不足以隆起如喜马拉雅山脉一样的高大山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