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5 同步讲义(十五)《诫子书》(解析版)

DOC
  • 阅读 2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2 页
  • 大小 58.268 KB
  • 2025-02-06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管理员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专题25  同步讲义(十五)《诫子书》(解析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专题25  同步讲义(十五)《诫子书》(解析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专题25  同步讲义(十五)《诫子书》(解析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4 已有2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2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专题25 同步讲义(十五)《诫子书》(解析版).docx,共(12)页,58.268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d532ccd132ba9b330129ee9cf916879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专题25《诫子书》年级:六升七辅导科目:语文课题新课预习:文言文《诫子书》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熟读成诵,积累警句;理解课文内容。2.把握文章脉络,体会本文简洁而充满智慧的语言。3.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教学内容【温故知新

】蜀相[唐]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这首诗写的就是大名鼎鼎的诸葛亮。那么,这样如此智慧的人,又会如何教育自己的后代呢?下面

,让我们一起走进诸葛亮的《诫子书》去看看吧。2【知识梳理】一、助读资料二、文章梳理1.文题解读“诫”,告诫、劝勉。“子”,一般认为是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书”,书信。“诫子书”,即作者诸葛亮写给儿子,旨在告诫、劝勉的信。以此为题,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简洁明了。2.创作

背景这篇文章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3.作者简介诸葛亮(181一234),字

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曾隐居隆中,于刘备称帝后任蜀国丞相。刘禅继位,封他为武乡候,领益州牧。谧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

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4.知识链接一种应用性文体—书。“书”,即书信,如手书、家书等。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它的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可以写景,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也可以

进谒显贵,勉励后学。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完美结合起来,形成别具特色的书牍文传统。3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2】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3】淫慢∕则∕不能∕励

精,险躁∕则∕不能∕治性。【4】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5】【翻译】君子的品行,以宁静专一来涵养德行,以节俭生活来培养品德。不能够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能够平和安静就不能实现自己远大的目标。学习必须宁静专一,

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刻苦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志向就无法使学业成功。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种;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像枯枝落叶般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有悲伤

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注释】1.[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2.[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3.[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4.[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5

.[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6.[明志]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7.[致远]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8.[广才]增长才干。9.[淫慢]放纵懈怠。淫,放纵。慢,懈怠。10.[励精]振奋精神。励,振奋。11.[险躁]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险,轻薄。12.[治性]

修养性情。治,修养。13.[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驰,疾行,指迅速逝去。14.[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15.[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16.[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17.[穷庐]穷困

潦倒之人住的陋室。18.[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4四、基础知识1.一词多义①志非淡泊无以明志。(远大志向)非志无以成学。(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②学夫学须静也。(动词,学习)非志无以成学。(名词,学业)③成非志无以成学。(使......成功)遂成枯落。(变成,成为

)④行三人行。(行走)君子之行。(品德,操守)⑤意意与日去。(意志)意将隧入以攻其后。(打算,想要)意暇甚。(神情,态度)2.词类活用①非志无以成学成:使动,使……成功②多不接世多:形作名,多数人③非宁静无以致远远:形作名,高远的目

标文句解读【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是本文的中心论点它强调了“静”和“俭”对于培养君子美好品性的重要性。【2】这句话有何表达效果?这句话中的“淡泊”紧承上句中的“俭”字,“宁静”紧承上句中的“静”字,再次强调俭朴节约、淡泊名利与内心安定清静对于君子的重要

性。运用双重否定句,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达了诸葛亮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与无限期望。【3】道出了“志”与“学”的关系,“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胸怀大志方能成才。【4】点明“淫慢”“险躁”的不利之处,从反面补充论述,使论证更加充分有力。【5】诸葛亮劝诫儿子要珍惜时光,把握现在,有所作为。53.古今异

义(1)非宁静无以致远[古义: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今义:(环境、心情)安静](2)淫慢则不能励精(古义:懈怠。今义:速度低,走路、做事等费的时间长)(3)险躁则不能治性(古义:轻薄。今义:遭到不幸或发生灾难的可能)知识点3:内容主旨知识点4:写作特色(1)语言智慧理性,简洁精警。这篇

文言文虽只86个字,却道出了诸如学与静、才与学、学与志等多种关系,富有人生智慧,因此成为修身立志的名篇。(2)感情真挚。本文以父亲的身份告诫儿子读书修身,静心养德,保国爱民,平治天下,既有慈父的殷殷期望

,又有圣贤的谆谆教诲,感人肺腑。(3)骈散结合。本文除开头“夫君子之行”和最后的“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外,中间运用了多组骈句。骄散句的结合,使得本文节奏明快、舒缓自如,读起来朗朗上口,且

富有气势。《诫子书》中作者概括了自己做人治学的经验,劝勉儿子勤学立志,表达了自己对后代寄予志存高远的厚望。6知识点5:古代修身名言1.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解释】君子反求于自己,小人苛求于别人。2.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解释】君子心地纯洁

,胸怀宽广,小人心中长怀忧惧。3.善恶随人作,祸福自己招。【解释】好事坏事都是自己做的,灾祸幸福也全是由自己的言行招来的。4.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解释】君子平时积累才干,等待时机而行动。5.强中自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尽管你是一个强者,可是一定还有比你更强的人,

所以不要在别人面前骄傲自满,自己夸耀自己。【例题精讲】例:积累与运用。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1)夫.君子之行()(2)淫.慢()(3)遂.成枯落()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1)夫.君子之行()(2)俭以.养德()(3)非学无以广.才()(4)淫.慢则不能

励精()(5)年与时驰.()(6)意与日.去()3.下面的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夫君/子之行B.非学/无以广才C.淫慢/则不能励精D.非淡泊/无以明志4.翻译下面的句子。(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7(2)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

能治性。5.《诫子书》选自《》,作者,字,三国时期著名的、。与他相关的故事有:等。该文中的“,”两句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诫子书》中诸葛亮总结一生经历,对儿子的教诲与期望的千古名句是:,。(2)《诫子书》中阐述“学、才、志”关系

的句子是:,,。(3)《诫子书》中阐释过度享乐和急躁对人修身养性产生不利影响的句子是:,。7.你所在的学校正在开展以“家风家教大家谈”为主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1)为了宣传这次活动,校学生会拟写了一幅宣传标语。下面是这幅标语的上半句,请补出

下半句。(要求:与上半句语意相关、句式相同、字数相等)严家训时时记,(2)某同学今年春节去一位亲戚家做客,只见亲戚家6岁的小孩儿拿起筷子,把桌上自己爱吃的菜一个劲地往碗里夹,亲戚劝阻无效,奶奶在一旁说:“孩子还小,长大就好了。”你同意奶奶的说法吗?请说出理由。【答案】1.(1)fú(2)yín(3

)suì2.(1)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2)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3)使……广博,增长(4)放纵(5)疾行,指迅速逝去(6)岁月3.A(解析:夫/君子之行)84.(1)屏除杂念和干扰来提高自己的修养,勤俭节约来培养自己的品德。(2)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

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5.诸葛亮集诸葛亮孔明政治家军事家孔明借东风、空城计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6.(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2)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7.(

1)示例:好家教人人夸(立家训代代传)(2)示例一:不同意。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小养成,文明礼仪要从小事做起。示例二:同意。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立竿见影,教育孩子要讲究方式、方法。(2)示例:有一次,我数学考试不及格,背着父亲偷偷地签上他的名字

。父亲发现后,打了我一顿,严厉地告诉我“做人要诚实”。我深受教育,再也没做过不诚实的事。【举一反三】练习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1)非宁静无以致.远()(2)险躁则不能治性.()(3)年与.时驰()(4

)遂.成枯落()2.翻译下面的句子(1)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2)年与时驰,意与日去。93.下面对这篇文章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他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B.“学须

静也”的“学”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而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有淡泊名利的意味。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

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4.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答案】1.(1)达到(2)修养(3)随同(4)于是2.(1)如果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才干,如果意志不坚定就不能学有所成。(2)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3

.D4.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并注意珍惜光阴,勉励他刻苦学习。【拓展提升】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甲】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

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乙】与子俨等疏告俨、俟、份、佚、佟:天地赋命,生必有死。自古贤圣,谁能独免?吾年过五十,少而穷苦,

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黾勉①辞世②,使汝等幼而饥寒……良独内愧。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10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意浅识罕,谓

斯言可保。日月遂往,机巧好疏,缅求③在昔,眇然如何!疾患以来,渐就衰损,亲旧不遗,每以药石见救,自恐大分④将有限也。汝辈稚小家贫,每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然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鲍叔、

管仲,分财无猜;归生、伍举,班荆道旧。遂能以败为成,因丧立功。他人尚尔,况同父之人哉!颍川韩元长,汉末名士,身处卿佐,八十而终。兄弟同居,至于没齿。济北汜稚春,晋时操行人也,七世同财,家人无怨色。《诗》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尔,至心尚之

。汝其慎哉!吾复何言。(陶渊明《与子俨等疏》节选)【注】①黾(miǎn)勉:勉力。②辞世:指弃官隐居。③缅求:远求。④大分:自然的分限,指寿命。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⑴夫君子之行.()⑵意与日去.()⑶每以家弊.()⑷至心尚.之()【答案】1.⑴操守,品德

;⑵消失,逝去;⑶贫困;⑷尊崇,崇尚。【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1)君子的行为操守。“行”,操守,品德。(2)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去”,消失,逝去,丧失。(3)每次因为家里困乏。“弊”,贫困。(4)要诚心诚意地崇尚他们。“尚”,尊崇,崇尚。2.用现代汉语

翻译下面的句子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⑵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答案】(1)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2)读书有了收获,就高兴得忘了吃饭。【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的翻译,把握重点实词。(1)“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

,没办法;“明志”,明确志向;“致远”,达到远大目标。(2)“得”,收获;“欣然”,高兴的样子。113.乙文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答案】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苦痛,对孩子的愧疚,对孩子的殷切期盼。【解析】本题考查语句的表情达意,把握句意,抓住

关键词。“愧”,惭愧,表达对孩子的歉意;“辞世”,弃官隐居,生活勉力支撑,生活潦倒而苦痛。4.家书,是亲人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重要载体。同为家书,甲乙两文分别对孩子寄寓哪些深情厚望?【答案】⑴甲文从静心学习,俭朴养德

方面告诫孩子治学做人的道理。⑵乙文劝勉儿子们要互相关爱、和睦相处。【解析】本题考查文本内容与思想的理解,学会从文本中找关键句去理解与分析。【甲】“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告诉孩子屏除杂念静心专一,俭朴养德。“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告诉孩子不但要学习,还要有

远大的志向。“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告诉孩子要惜时。【乙】“然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鲍叔、管仲,分财无猜;归生、伍举,班荆道旧。遂能以败为成,因丧立功。他人尚尔,况同父之人哉!颍

川韩元长,汉末名士,身处卿佐,八十而终。兄弟同居,至于没齿。济北汜稚春,晋时操行人也,七世同财,家人无怨色。”陶渊明通过列举史上名人兄弟情义的故事传达劝勉并希望自己的儿子们能够相亲相爱,互帮互助,和睦相处。【乙文译文】告诫俨、俟、份、佚、佟:天地给人以生命,有生就一定有

死,自古以来,即使是圣贤的人,谁又能够独自逃脱死亡呢?我年龄已过五十,年少时穷苦,每次因为家里困乏,四处奔走。本性刚直,才学拙劣,同当时社会的风气常常发生矛盾。自己为自己考虑,终不免招致世俗的祸患,勉

力弃官隐居,使你们年幼就受饥寒。自己心里很惭愧。年少时学习弹琴读书,我喜欢悠闲清净,读书有了收获,就高兴得忘了吃饭。看见树木交错,郁郁葱葱,听到不同季节不同的鸟鸣声,就十分高兴,经常说:旧历五六月时,在北窗下睡着,遇

到凉风刚吹来,自己认为是上古时代伏羲氏的人。然而年轻时意念浅薄,以为这样的生活可以保持下去。随着时间的迁移,机缘巧遇也很容易地就过去了。而今再远远地回顾以往,12一切是多么渺茫啊!自从患病以来,我逐渐趋向衰弱,尽管亲人故交不抛弃我,每次用药物救我

,自己也担心寿命有限了。你们这辈从小家境贫寒,每次被迫从事砍柴挑水的劳动,什么时候可以免除呢?挂念在心里,我的愧疚不安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虽然你们不是同一个母亲所生的,但应当想到四海之内都是兄弟的情义。鲍叔、管仲共同做买卖,分钱的时候管仲总要多占一点,但是鲍叔不觉得他贪财,因为鲍叔知道他家里穷。归

生、伍举都是春秋时楚国人,二人交情很好,后来伍举因罪逃到了晋国做官。归生与他相遇,二人铺荆而坐,共叙旧情。就是因为在鲍叔帮助下,管仲变失败为成功;在归生帮助下,伍举在因罪出逃后回国立了功。其他人尚且如此,何

况你们这些同一个父亲的人呢!颍川的韩元长,是汉朝末年的名士,身份是卿佐,八十岁死了。兄弟一起居住,直到终生。济北的氾[fán]稚春,是西晋时有操行的人,七世用共同的财产,家人没有怨怒的脸色。《诗经》说:“对于古人的崇高道德则敬仰,对于他们的高尚行为则遵行、学习。”即使不能做到前人那样,也要

诚心诚意地崇尚他们。你们可要慎重啊!我没什么再说的了。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 文档 485618
  • 被下载 24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