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江苏省马坝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pdf,共(7)页,444.349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d496eefebf0465d92de053fb1f19383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1页共8页江苏省马坝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题2022.11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3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乡村,作为传统农业文化
的生成之所,是道德秩序、乡土礼俗、故风旧习等传统的发生和维持的场域。随着乡村被卷裹到全球化的现代浪潮中,乡村的传统社会秩序受到冲击,乡村社会记忆也面临消退。乡村社会记忆,首先是生活在乡村中个体自身的社会经历反思,通过记忆的方式重构过往的个人生活经历,是个人生活史的重新赋意;
其次是一场针对过往乡村生活的集体性追忆,是集体记忆的鲜活建构;最后是构建某一特定的地域、社区在国家民族层面中的社会记忆,构成社会转型和时代发展的生命档案。对个体来讲,记忆强调过去的历史事实与当下的关联,以及这种关联呈现出的意义。记忆内嵌于富有生命意义的日
常生活大背景中,个体与集体的行动或交互行为附着于历史性的生活世界之中。个体的行动是在其所属集体或者社群特定的文化秩序支配之下进行的,这种秩序也反映了历史变迁的轨迹。每一个生活在其间的个体,都可以用他深刻的生
命体验和丰富的心灵世界,保存社会转型和历史变迁的印记。近年来出现的短视频、返乡体、影视纪录片等形式,开启了技术下沉与全民记录结媒的时代,正好反映了当代人对加速的现代性的不同“写作”方式。乡村人文遗产、文物古迹等构成历史语境中的“记忆之场”,它们成为呈现记忆消失的印记以及社
会对过去或者失去的记忆重建的物质和精神依托。这些“记忆之场”正是勾连永远逝去的过去和当下这两个时空极值并重新阐释它们的媒介,其间,每一个体在这些“场”中赋予自己生活以意义与情感。总之,社会文化意义上的记忆,生成于现实社会并内嵌于社会框架之中,其本质是对
过去的当下重构,在回忆与忘却的辨证关系中持续存在并达到富有生命感的情感意义。记忆产生于社会又缔造了社会(或社群),个体记忆是在社会记忆中形成的。同时,记忆具有重建性并通过依附一个社会“意义框架”被保存下来。乡村生活世界的记忆成为生活在其间或曾经生活在其间的人们的一种遗产性的
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紧密地关联着传统、风俗、故土、人情,真实地表现在日常的生活生产实践中。(摘编自项继发《重拾乡村社会记忆》)材料二:当前,在我国大规模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如何留住乡村肌理,传承民间记忆,是每个新农村规划者共同思考的问题。浔龙河
村位于长沙县,距离长沙市仅30公里,但由于耕地面积少,外出打工的人较多,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空心村”。这些劣势在柳中辉眼里却可转化为优势:人少,集中安置就相对容易;耕地少,土地多样性就丰富……于是,柳中辉带领团队携巨资返乡创第2页共8页业,2009年,他当上了浔龙河村党总支第一书记。返乡创业
之初,一切并没有想的那样简单。单单说服村民们搬到统一规划的地方去居住,就让他们费尽脑筋。“一开始我们想建楼房,但乡亲们习惯了独门独户,嫌楼房憋屈,后来我们设计成了联排别墅,每家都有前后院,都有车库,一楼可以做门面商铺;大家说想
吃自己种的菜,我们就在住宅旁边规划了50亩耕地作为景观菜园;乡亲们又说锄头耙头放哪?于是我们又在菜地里增加设计了工具房……”经过无数次协商,柳中辉及其团队不厌其烦地修改规划,以满足乡亲们的意愿。如今,破旧
脏乱的农村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白墙灰瓦的联排别墅和青砖铺成的乡间道路,每家门口都停放着小汽车。柳中辉认为,新农村建设不是让农民都进城住,而是在考虑农民的需求的前提下,让城市文明融入乡村,实现城乡和谐发展。在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村民可以享受征
地拆迁等开发带来的收益,但这毕竟是“一锤子买卖”,如何才能实现农村经济与文明的长期发展?因此,必须要建立长效机制,推动农村特色产业发展,让农民实现就地就业创业,才能由“输血”变“造血”。目前,浔龙河小镇形成了以蔬菜、花卉苗木和果木基地等
为主的生态农业,不施用农药、化肥,生产健康绿色食品;以地球村、农业观光、养生度假等为主的乡村旅游产业为项目聚集人气,拉动消费;以亲子教育、青少年国防素质教育、与北师大合作建校等为主的教育产业,形成固定消费人群;以田汉文化、湖湘文化、亲子文化为主的文化产业
提升小镇艺术气息和品牌影响力;以养生服务、健康生活打造的康养社区引导市民下乡居住,满足市民品质化生活需求。“浔龙河项目区产业之间形成了互为依托、相互促进的关系,生态产业、文化产业、教育产业作为基础产业,做到盈亏基本平衡;中短期内
强调发展康养产业,实现盈利;长期则以旅游产业等形成持久稳定的收入来源。”柳中辉说。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一个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活力浔龙将进一步展现在人们面前。(摘编自常理《过“城市生活”留古
镇乡愁》)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全球化的现代浪潮给乡村带来了极大冲击,乡村社会记忆面临消退的风险,这是材料一立论的背景。B.个体的乡村社会记忆,是个人对自己的乡村生活经历的反思、重构,其中也可以反映乡村的历史变迁。C.浔龙河村新农村建设一开始面临
的问题,是乡村发展中的“新”与“旧”的冲突,具有一定的普遍性。D.生态产业、文化产业、教育产业是浔龙河小镇长远发展的重点,旅游产业、康养产业是其必要的补充。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村人文遗产、文物古迹等是重拾乡村社会记忆的媒介,在重拾乡村社会记忆的过程中具有物质与精神双重属性。B.重拾社会文化意义上的乡村记忆,需要着眼于乡村的过去,准确回忆乡村的历史,形成富有生命感的情感意义。C.材料一侧重从理论上分析“重拾乡村社会记忆”这一话题,材料二则用具体
实例回答如何“留古镇乡愁”这一问题。D.重拾乡村记忆成为一部分生活或曾经生活在其间的人的自我选择,材料二中柳中辉身上就很好地体现了这种选择。第3页共8页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A.已经离开凤凰的沈从文在自己的小说《边城》中深情地描绘了湘西
端午节赛龙舟、捉鸭子,青年男女对歌传情等民俗。B.侗族作家潘年英用文字书写故乡——一个坐落在贵州黔东南州天柱县名叫“盘杠”的小山村,探讨故乡的常与变。C.2020年,农业农村部指示,各地不得阻挡已落户城市但拥有宅基地的人返乡建房,
自建房可以登记自己的名字。D.从1991年起,每年的公历4月1日至10日,洪洞县都在洪洞大槐树明代迁民遗址举行大型的寻根祭祖节活动。4.请简要说说材料二的结构层次。(4分)5.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今天我们该如何“留住乡愁”。(4
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大先生赵威①先生姓凌,有绝活儿。能把戏里的场景搬到木头上,一块巴掌大的破木板,只需半炷香的工夫,就能让人瞧明白刻的是“桃园三结义”还是“三英战吕布”。所以
凌先生起初是凌木匠。②凌木匠不是本地人,早年间逃荒来的。凌木匠来到村里的日子,是那年冬天日头最短的时候。北风裹挟着雪片,在空中横扫。雪中,先是一根打狗棍进了三叔家的院门,继而是一个身影,使用那根棍子挑进来的,破衣旧絮,褡裢挂在肩头。趿拉着一双单布鞋的脚,有一只似乎受了伤
,缠着破布条。正在院里喂鸡的三婶,委实被吓着了,以为大白天撞到鬼。刚要喊人,“鬼”却先开口,怯生生地道:“大娘啊,要饭的来了,给口吃的吧。”三婶仔细一瞧,是个讨饭的。只见他端着搪瓷缸子的手捂在胸口,哀求就是从那
里发出来的。给完吃的,三叔三婶看他可怜,天又冷,就留他在磨坊里过夜。凌木匠望着三叔三婶的眼睛,变得浑浊....了。天亮后,他见磨坊里堆着打磨了一半的木料,知道这家要盖房。就对三叔说,他会做木工,可以帮忙,给口吃的就行。三叔寻思,正好雇的木匠有事,就让他试试吧。
没想到,凌木匠的手艺精得很,不但会做门窗,还会木雕,窗棂花饰、门簪颂语,好看极了。聊着聊着,又知他不光有好手艺,还装着一肚子墨水。嘿,正好村小缺个先生。③就这样,凌木匠留在了我们村,成了凌先生。“手艺人”在村人口中格
外尊贵,而凌先生的尊贵,一部分来自他的手艺,一部分来自肚子里的墨水。因此,“手艺人”和“先生”似乎都配不上凌先生了,村人便称他为“大先生”。④大先生活儿细,字儿好,可闷头做活儿可以,写信作文也行,只是嘴太笨,肚子里的学问也便像茶壶里的饺子,倒不出来。而大先生却总认为自己的理儿多,不光
要讲个“知其然”,还要讲个“知其所以然”,于是越讲越糊涂,化简单为复杂了。渐渐地,就不受娃们待见,老是捉弄他。一开始,大先生气得直跺脚,骂道:“朽木不可雕也!孺子不可第4页共8页教也!”后来,习惯了,也便没了火
气,只顾讲他的,哪管下面乱成一锅粥?大先生是文人,文人最瞧不上文人,他总是跟我们讲,历代风流才子中只佩服李白,还是半个。他说李白一半是诗,一半是酒,他最讨厌喝酒,也便只佩服半个李白了。⑤大先生喜欢讲唐诗,尤其是李白的诗。“床前明月光,疑
是地上霜。”大先生说李白的床不是床,而是井栏。说这话时,身为木匠的大先生显得颇有把握。我们却哄堂大笑,床就是床,怎么可能是井栏呢?每次我们一笑,他就一窘,嗓门提高了,像是要争辩,说:“你们想想,床在屋里,窗户
是木头的,还贴着纸,哪会看得见月光?在院子里,就着月光,看到井栏,才会思乡,背井离乡嘛!”⑥讲到这里,他突然停住了,扭头望着窗外,我们也停止了议论,只有窗外不知谁家的羊在不知趣地叫着。大先生陷入沉思,眼睛变得浑浊....。然后,他又扭过头来,说:“这是思归之辞也!”教室里又是一片笑声,
“死鬼之词”,大先生骂李白是个死鬼哩……不知从哪冒出来的灵感,我站起来说了一句:“就是想家了嘛!”大先生用浑浊的目光向我投来赞许之意,似乎还念叨了一句:“孺子可教也。”⑦农村撤点并校后,大先生也退了。教了几十年的书,一下子闲下来,不知所措,于是,大先
生又拾起了木匠活儿。第一件作品,就是把祠堂里的旧课桌搬回家,拆掉,打磨,又合到一起,变成一口棺材,严丝合缝。漆了好多遍,晾干,放到厢房里,是留给自己的。不教书了,自己也老了,大先生认为剩下的日子也不多了,
只等着哪天躺进去了,身为木匠,那是一生最大的幸福。可是,他想不明白的是,自己却越活越精神。⑧想不明白的事不只这一件。国家针对民办教师的新政策出台后,给大先生补上了退休待遇。头次领到工资,他就跑到支书家里,不干了,
说:“我教书时,每月不到300块,现在不教了,怎么还拿3000块呢?不能白拿这钱。”支书跟他掰扯了半天,也没讲明白,命令道:“国家的政策,不拿也得拿!”大先生的眼睛又浑浊..起来。⑨后来,大先生用每月领到的钱买了好多木料,做了结实的课桌椅,给镇上的
学校送去。再后来,还设了助学金,村里谁家的孩子考上大学,他就赞助一笔。直到有一天,他心满意足地躺进自己打制的棺材。⑩大先生死的那天,我特地查了《辞海》,其中一条写:“床,井上围栏。”(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2月
22日)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开头描写大先生却以“能把戏里的场景搬到木头上”的“绝活儿”呈现其木匠形象,颇能吸引读者,并引出下文对大先生不平凡经历的叙述
。B.文中写大先生“见磨坊里堆着打磨了一半的木料,知道这家要盖房”,可见其精明能干,有学问,这也是他成为村里人心中尊贵的好艺人和先生的契机。C.大先生嘴笨,不善言辞,自认理儿多却越讲越糊涂,不受孩子们待见。
作者笔下的大先生正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己类似;两位作者对自己笔下的形象所寄寓的情感也相同。D.第⑨段写他“心满意足地躺进自己打制的棺材”,“心满意足”的原因,既有落魄时有人帮助,手艺能得到大家认可,教书受村人尊重
;也有能享受退休待遇,还能回报村人,为学校做善事。第5页共8页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②段属于插叙,交待了大先生来我们村的过程,突出了他的身份和特殊手艺。承接了上文,引出了下文
对大先生的描写;同时又丰富了人物,避免了平铺直叙。B.大先生为什么逃难到村里,家里又是什么境况,小说没写,大先生也没说。这使小说的情节不够完整,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说的阅读效果。C.小说三次写大先生眼睛“变得浑浊”,既突出了他的感恩之心和对家乡的思念,也有助于凸
显主题;同时又有贯穿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使小说脉络清晰。D.小说中的“我”,既是大先生半生的见证者,增强小说的真实性,又侧面衬托了大先生的人格与博学;同时,“我”还起到贯穿小说情节的线索作用。8.第②段划线部分,刻画出了大先生穷困..潦倒..的乞丐..形象,请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一形象的?(
4分)9.小说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劝学》荀子..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
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第6页共8页10.下列对文中加点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远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B.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
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远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C.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远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D.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远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11.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劝学》作者是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儒家学派的最后代表。B.“金就砺则利”中的“金”代指金属制的刀斧等。C.与
孟子的“性恶论”相对,荀子提出“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D.《诗》《书》指《诗经》和《尚书》,与《礼》《易》《春秋》并称为儒家“五经”。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首先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个观点,足见学习的意义重大。B.文章第
2段连用了多个比喻论述学习的重大意义在于改变自己、发展自己、提高自己。C.文章第3段论述学习的作用:人们借助学习能够弥补自己的不足。D.文章条理清晰,论述严密,全文围绕“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展开论述。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14.文章最后一段论述学习的方法与态度,请简要概括它包含哪三个方面。(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
5——16小题。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
愁字了得!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第7页共8页A.秋日天寒,词人以酒敌急风而不可得,实则表达欲借酒浇愁,但愁苦难以排遣之意。B.一声雁鸣,寄怀乡之思,北方飞来的孤雁,此时正可以为词人传递书信
,联络亲人。C.词人描绘急风残菊、梧桐细雨等暮秋景物,渲染出遭受国破家亡劫难后的凄苦愁绪。D.全词语言朴素清新,不假雕饰,选用宋时日常口语入词,用语自由灵活,语浅情深。16.宋朝罗大经赞本词“起头连叠七字,以一妇人,乃能创意出奇如此”,请简要赏析开篇三句连用叠字有哪些“出奇
”之处。(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4小题,8分)17.根据要求写出课文中的诗文名句。(1)杜甫《登高》中表明诗人心中郁积的凄苦之情和国运之恨难以排遣的句子是:“,。”(2)曹操在《短歌行》中运用典故,以周公自比
,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的诗句是:“,。”(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享怀古》词中描写刘寄奴当年北伐驰骋战场,所向披靡的两句是:“,。”(4)韩愈在《师说》中论说人们有了疑惑而不求师学习,会带来
直接后果的两句话是:“,。”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在北京,人们对雨燕有着特殊的感情。从老北京口中的“楼燕儿”,到奥运会吉祥物之一的福娃“妮妮”;从世界上唯一以“北京”命名的鸟类,到与“
燕京文化”间()的联系,北京雨燕被很多人誉为“北京城的精灵”。它既是北京的一个特殊生态符号,也是一种活态文化遗产。作为候鸟的雨燕为何热衷于扎推北京?因为雨燕属于攀禽,它的四趾都朝前长着,适合在悬崖峭壁、石洞上攀爬,北京的古建筑群恰好满足了它们的需求——从紫禁城...
.、.天坛..,.到钟鼓楼、箭楼,从景山、颐和园,到前门、正阳门.......................,()的旧时皇家建筑,其飞檐翘角,梁、檩、椽纵横交错,形成了一个个“洞穴”,为雨燕提供了理想的集群繁殖之所。反过来,那许许多多轻盈洒脱、()
的雨燕,又为北京的古建筑注入了难得的灵动和生气,二者相伴相生、()。18.依次填入文中括号里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千丝万缕鳞次栉比不期而至相得益彰B.千头万绪星罗棋布不期而至相辅相成C.千丝万缕星罗棋布如期而至相得益彰D.千
头万绪鳞次栉比如期而至相辅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