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银川市贺兰县景博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精准解析】

DOC
  • 阅读 5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24 页
  • 大小 501.494 KB
  • 2024-10-12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宁夏银川市贺兰县景博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宁夏银川市贺兰县景博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宁夏银川市贺兰县景博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21 已有5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24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宁夏银川市贺兰县景博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精准解析】.docx,共(24)页,501.494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d3b9f1524e48472d43f3e5edf0f18e7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景博中学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第二次月考历史第I卷一、选择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图反映的是周朝的政治制度及其关系,

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B.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C.通过分封制,建立起森严的等级序列D.整套制度维系奴隶主正常统治,保证了社会性质的平稳转型【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

宗法制的政治表现;宗法制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通过分封制,建立起森严的等级序列。因此ABC均正确。D项错误,此制度在西周初期维护了奴隶制的正常运行,但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走向了崩溃。考点:分封制与宗法制点评:西周灭商以后,为了巩固自己

的统治,采用分封制。为了确保分封制的秩序,实行了宗法制。把自己的同姓亲族、姻亲、功臣等分封到各地为诸侯,从而统一各分支,扩大了周天子的统治区域,也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局面。宗法制是西周实行的重要的政治制度,是考试的重点和难点。西周灭商以后,为了巩固自

己的统治,采用分封制和宗法制。血缘关系确保了政治的稳定。一般来说,凡是材料中出现祖、宗、家谱等字眼的,大多与宗法制有关。2.汉高祖刘邦称帝后,尊旧礼,“五日一朝太公(刘邦父亲),如家人父子礼。”后来其父以尊礼待刘邦,口中还念念有词,“帝,人主也,奈何以我乱天下法。”这里的“天下法”是指A

.分封制B.宗法制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D.皇位世袭制【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难度适中,比较容易错选B,天下法指的应该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奈何以我乱天下法”,意思是不能因为我而打乱原有的国法,答案选C,分封制在春秋战国已经瓦解,皇位世袭制是先秦时期才流行的

,排除AD。3.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指A.分封制和宗法制B.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C.分封制和郡县制D.宗法制和郡县制【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材料大意是周朝

的失败之处是在于制度,秦国的失败之处在于政法而不在于制度。周朝的失利在于分封制,导致天子的权力过于分散,出现下强上弱的尾大不掉的情况,因而春秋战国时期,以及汉代初期都出现了战乱频繁的状况;秦朝开创了郡县制,在封建王朝非常具有历史意义,推动了社会向前发

展,巩固了统治。因此材料中指的是分封制和郡县制,故C选项正确;根据材料“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指的是周朝的分封制和秦朝的郡县制,与宗法制无关,故A选项错误;根据材料“周之失,在于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指的是周朝的分封制,与三公九卿无关,

故B选项错误;根据材料“周之失,在于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失利在于其分封制,而不是宗法制,故D选项错误。4.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这是中国古代某一位官员对其工作的描述。根据所学知识推断他可能供职于()A.宋代的中书门下B.唐

代的门下省C.清代的军机处D.元代的中书省【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是对清朝军机处工作特点的形象描述,说明军机大臣的工作就是“画成依样旧葫芦”,完全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和行事,负责上传下达,故C符合题意;宋代的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唐代的门

下省是中央的审议机构、元代的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三者均权力很大,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ABD。5.《历代名臣奏议》引赵天麟奏议:“(行省)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以下有关行省权力

的论述能证实这一认识的是①所有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②军政要务需呈报枢密院③无权更改赋税制度及调动军队④中央采用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是指行省制下牵制地方重臣,防止

其割据一方,表明行省长官尽管权力很大,但受中央政府节制,②③④均符合元朝的行省制;“①所有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表述太绝对,不符合“有诸侯之镇”,排除①;故选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有诸侯之镇,

而无诸侯之权”,联系所学元朝行省制的特点分析解答。6.中国古代某一朝代出现“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的现象。这说明当时①分封制和郡县制并行②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统一③郡县制能够消除内乱④分封制有利于加强王权A.①②B.①③C.

②③D.①④【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当时郡国并存,而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统一,故①、②都正确;郡县制能够消除内乱,与材料无关,故③排除;分封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④排除。故①②组合正确,故A正确。①③组合错误,故B排除。②③组合错

误,故C排除。①④组合错误,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名师点睛】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7.“洪武十三年,朱元璋拿独任丞相的胡惟庸开刀,说他谋反,一口气株连了三万……胡惟庸一倒,朱元璋迫不及待地将宰相制度废掉,提升六部的规格。”这从本质上反映了A.君主专制的强化B.中央集权的加强

C.宰相制度的废除D.内阁制度的建立【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宰相位高权重,对皇权造成威胁,所以借胡惟庸案废除宰相制度,是为了强化君主专制。故答案为A项。B项,朱元璋废相反映的是皇权和相权的斗争,不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排除;C项,废除

宰相制度是现象,不是本质,排除;D项,内阁制度是明成祖时期建立的,排除。【点睛】表明类选择题是高考中相对稳定的题型,该类选择题主要借用了“表明”或“说明”、“反映”、“旨在”、“体现”一词“相当肯定地显示”的含义。它要求考生获取材料中比较确切的信息,重点

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试题的题干部分一般描述历史现象,考生需要根据所学知识,用简洁的语言准确、清楚地概括现象背后的历史结论。一般解题步骤有三步,第一步:概括材料的主体信息;第二步:联系选项,进行“等价转换”。“等价转换”是指第一步概括出的主体信息要与选项完全匹配;

第三步:检验其他选项的正确性。8.《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专题学习结束后,几位同学画出了“中国封建社会皇权地位演变趋势示意图”,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的一幅是:A.B.C.D.【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皇权是不断加强不断上升的,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错

在皇权并不是不断加强不断上升的,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错在皇权并不是不断加强不断上升的,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错在皇权并不是不断加强不断上升的,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中国封建社会皇权地位演变趋势

9.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B.选官须注重才学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D.选官应注重品行【答案】

D【解析】题中材料指出选官标准中片面注重言辞刀笔(语言、文章)的而不注重品行(道德)的弊端是害已害民,即D项所述。10.《世界著名法典汉译丛书》中说:“它开创了罗马法制史上的一个新时代。它把向来由贵族祭司阶层把持的‘习惯法’用人人可见的文字公布出来,使司法

执法‘有明确的文字做依据。”“它”是指()A.《十二铜表法》B.公民法C.万民法D.《民法大全》【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它把向来由贵族祭司阶层把持的‘习惯法’用人人可见的文字公布出来”可知,“它”是指《十二铜表法》。《十二

铜表法》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受到限制。故答案为A项。公民法和万民法只是根据适用的范围所作的划分,不是具体的法律,排除B、C项;《民法大全》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排除D项。点睛:罗马共

和国建立后,贵族垄断立法和司法大权,这一时期国家没有成文法,只有习惯法。由于习惯法没有固定的成文形式,因此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和不确定性。奴隶主贵族为保护自己的利益,随心所欲地解释法律,损害平民利益。在这种背景下,平民发动反对贵族的斗争并取得胜利,罗马奴隶制国家才制定了《十二铜表法》。《十二

铜表法》的颁布,使审判、量刑有法可依,维护了平民利益。《十二铜表法》把一向由贵族垄断而自由掌握的法律,用通俗的文字公布出来,作为罗马公民的奴隶主和平民均受到法律的保护,并享有法律赋予的权利。11.古希腊的城邦一般以独立的城市

为中心,向周围的乡村辐射;多数城邦的经济都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主;人口从数万到数十万不等。由此可见,希腊城邦的特征是A.中央集权B.农耕文明C.小国寡民D.民主政治【答案】C【解析】【详解】由题意可以看出古希腊城邦

以一个城市为中心,辐射范围为周围乡村,而且人数不多,体现了明显的小国寡民的特征,故选C项;中央集权与城邦体制不符,排除A项;农耕文明与“都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主”不符,排除B项;民主政治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12.关于雅典民主制度,柏拉图曾指出:“……只要有谁建议要稍加约束,他们

(指公民)就会觉得受不了,就要大发雷霆。到最后像你所知道的,他们真的不要任何人管了,连法律也不放在心上……”。柏拉图意在强调A.民主制的核心精神是自由B.雅典民主制度存在一定弊端C.雅典公民追求民主自

由的精神D.雅典民主制没有法律基础【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只要有谁建议要稍加约束,他们(指公民)就会觉得受不了。他们真的不要任何人管了,连法律也不放在心上”表明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造成公民忽视法律等问题,

A、C、D在材料中都无从体现,因此选B项。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13.光荣革命开始了一个现代的英国,说其“光荣”就在于它不流血,这对英国以后的历史产生了巨大影响。这表明光荣革命留下的最深刻遗产是A.17世纪英国革

命没有发生暴力冲突B.制度变迁一定要用暴力革命方式完成C.和平渐进的改革成为英国政治发展特色D.结束王权专制,国王“统而不治”【答案】C【解析】【详解】17世纪英国革命发生了内战等暴力冲突,故A项错误;一定要用暴力,与材料中“光荣就在于它不流血”不符,故B项错误;C项与材料中“光荣就在于它不流血

”相符,故C项正确;D项应是《权利法案》,“光荣革命”是其前提,故D项错误。14.1997年,香港回归时,英国王储查尔斯代表英国参加了香港政权交接仪式。这说明英国王室A.仍行使外交权力B.在对外交往中代表英国C.政治地位有所提高D.可以取

代内阁和首相【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香港回归时,英国王储查尔斯代表英国参加了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英国王室在对外交往中代表英国,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英国王室行使外交权力,且英国国王没有外交权,故A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英国国王政治地位有所提高,故C错误。

英国国王没有实权,不能取代内阁和首相,故D错误。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特点15.华盛顿在其著名的告别演说中说:“那些领导政府的人们,要谨慎行事,把自己限制在各自的宪法范围内,避免在行使权力时一个部门侵犯其他部门的权力”。这

一演说词体现的原则是A.中央集权原则B.自由平等原则C.分权制衡原则D.司法独立原则【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避免在行使权力时一个部门侵犯其他部门的权力”体现美国分权制衡的原则,三权分立,有利于权力的制衡,故C项符合题意;华盛顿告诫的对象是政府部门领导,并非中央与各州,与中央集权

原则无关,故A项不符合题意;自由平等体现美国人权,材料只提到部门权力,二者并不相符,故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只提到政府领导要在宪法范围内行事,不要干涉其它部门,并未涉及司法独立原则,故D项不符合题意。16.“首相在内阁中拥有绝对的权力,各部部长是首相的助手。只要得到皇帝的赏识,首相

便是帝国全部权力的化身,就是这个‘帝国的监护人’。”与材料描述相符的法律文献是A.《权利法案》B.《德意志帝国宪法》C.1787年宪法D.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首相在内阁中拥

有绝对的权力,各部部长是首相的助手。只要得到皇帝的赏识,首相便是帝国全部权力的化身,由此可得此代议制带有很强的专制色彩,民主并不完善,这符合《德意志帝国宪法》的规定,也符合德意志帝国的半专制的民主的特点,故选B。英国《权利法案》颁布后,议会权力高于国王,不会出现材料中现象

,A错误。美国实行三权分立,并无首相与皇帝,C错误。D属于共和制,没有皇帝,D错误。17.《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5年)规定:“共和国总统与参众两院议员共有创制法律之权。总统公布两院所通过之法律,监督并保证其施行。”由此可知法兰西第三共

和国A.实行权力制衡的原则B.总统的权力大于参众两院C.总统有权制定或废除法律D.参众两院拥有同等的权力【答案】A【解析】材料“总统公布两院所通过之法律,监督并保证其施行”反映了总统对参众两院通过的法律实施有监督的权力,体现了权力的制衡的原则,故A正确;总统对参众两院通过的法律有监

督权,这并不能说明总统的权力大于参众两院,故B错误;材料“共和国总统与参众两院议员共有创制法律之权”说明总统无权单独制定法律,故C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参众两院具有同等的权力,故D错误。故选A。18.鸦片战争以后,清

政府与西方国家签订了一系列条约。由此,恪守条约就成了清政府对外政策的重要内容。在对外交涉中,无论大小事,清政府都一再谕令大臣要“恪守条约”。这说明当时A.清政府已经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B.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C.中外之间完全建立起平

等的关系D.西方国家改变侵略方式【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清政府的对外交往。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是在《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故排除A项;中国近代与西方并没有完全建立起平等关系,故排除C项;西方国家改变侵略方式是

在《马关条约》签订以后,故排除D项。根据“恪守条约就成了清政府对外政策的重要内容”可知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了中国,故选B。19.历史学家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说:“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最

根本的“失败的理由”是()A.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差距B.军事技术的落后C.英国的坚船利炮D.清政府统治的腐朽和无能【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农耕文明无力对抗先进的工业文明,A项符合题意;军事技术落后、英国船坚炮利和清政府统治腐朽无能,都只是具体

原因,不是最根本的失败理由,BCD三项错误。20.传教士郎怀仁等上书拿破仑三世:“现在我们能够自由地深入久闭的中国内地,在那里可以讲道、设堂、建设慈善机构。取得这个自由应当归功于陛下的大力保护,归功于北京的密切注视条约执行的公使。”据此判断

,该不平等“条约”是()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及调用已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紧扣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即“拿破仑三世”,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拿破

仑三世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帝国(1852-1870)可以得出本题的时间范围,由“自由地深入久闭的中国内地,在那里可以讲道、设堂、建设慈善机构”“归功于北京的密切注视条约执行的公使”即得出外国人深入到中国内地,且外国公使

可以进驻到北京,综合判断得出,此条约应该是《北京条约》,B符合题意;而ACD条约内容与时间上均与题意无关。故选B。【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北京条约》21.中国近代史上,某一个文件具有很强的空想性,为近代思想史提供了一种农民的

大同模式;并且由于当时阶级斗争的残酷性,其用心规划的土地制度成为一纸空文。“文件”是指A.《十二铜表法》B.《天朝田亩制度》C.《资政新篇》D.《辛丑条约》【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中国近代史上”、“空想性”、“农民的大同模式”、“土地制度成为一纸空文”等信息得

出,这一文件是指《天朝田亩制度》,故B项正确。《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与中国无关,排除A项。《资政新篇》没有涉及到土地制度,排除C项。《辛丑条约》没有涉及到空想性,土地制度,故排除D项。【点睛】《天朝田亩制

度》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斗争的思想结晶。其空想性主要体现在对土地和财富的绝对平均分配,是农民阶级平均主义的空想,无法实现。22.近代某一不平等

条约规定:“中国国家应允由诸国分应主办,会同酌情数处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断绝之处。如诸国驻防之处,系黄村、廊坊、杨村----山海关。”其影响是A.严重侵犯了中国的领海主权B.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C.清政府处于外国军队控制之下D.中国通商口岸数量增加【答案】C【

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国国家应允由诸国……会同酌情数处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处。如诸国驻防之处,系黄村、廊坊、杨村……山海关”反映了允许列强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这属于《辛丑条约》的内容,体现

了清政府处于外国军队的控制之下;该条约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项正确。A项属于《马关条约》的影响,排除。19世纪60年代,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排除B。D项是《天津条约》的影响,排除。23.洪秀全尊奉“皇上帝”,自命为上帝之

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宫、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弟忠信,遵孔孟之仁义道德”。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主要是因为A.拜上帝教不足以支撑其政权B.太平天国定都天京

后战局出现逆转C.反孔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D.太平天国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洪秀全受西方宗教影响,创立拜上帝教,宣传“皇上帝”是唯一的“真神”;人们都是上帝的“赤子”,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太平天国运动由初期的反孔到尊孔,是因为反孔、推

行拜上帝教的思想遭到人们的反对,影响其政权,因此不得不调整,故A项正确。故选A项。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24.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其主要依据是()A.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始

形成B.从此展开了武装反清斗争C.与保皇派展开激烈论战D.革命有了统一的领导和纲领【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中国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制定了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使革命有了统一的领导和纲领,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故选D;同盟会成立前,革命

派已经形成、武装反清斗争已经开始,故排除AB;革命派与保皇派展开激烈论战,促进了革命思想的传播,但不符合题干主旨,故排除C。25.国歌能体现一个国家的传统、思想和价值观念,也往往承载着一个民族历史的变迁。以下是中国不同时期国

歌的歌词(部分),其中对应正确的是A.晚清政府——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B.南京临时政府——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铸成我们新的长城!C.北洋军阀政府——喜同袍,清时幸遭,真熙皞,帝国苍穹保D.南京国民政府——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

以进大同【答案】D【解析】【详解】南京国民政府的国歌就是国民党的党歌《三民主义歌》,歌词包括“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等。故答案为D项。五色旗是中华民国的国旗,排除A项;“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铸成我们新的长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中的歌词,排除B项;

“喜同袍,清时幸遭,真熙皞,帝国苍穹保”是大清帝国国歌中的歌词,排除C项。26.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代表了帝国主义列强的普遍要求,这里的“要求”是指A.实施“以华治华”策略B.满足列强资本输出需要C.阻止英国势力独霸中国D.对中国长江流域的争夺【答案】B

【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关条约》内容相较《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及《北京条约》,明确提出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拓宽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因此材料中的“要求”指的是列强资本输出需要,故B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以华治华”策略主要是指《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

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是指《马关条约》中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的规定体现了列强资本输出的需要,而不是阻止英国势力独霸中国,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对中国长江流域的争夺不是列强

的主要诉求,不符合题意,故D选项错误。27.北京学生发生五四运动后,首先支持他们的是以商会为代表的资产阶级,而那时商会已遍及各地;随之,上海等大城市的工人也投入运动。吴佩孚5月9日通电说,“萃孝学子……其心可悯,其志可嘉,其

情更有可原。”这反映出A.五四运动有广泛的群众基础B.五四运动是一场农民革命运动C.经济诉求是运动的重要目标D.军队支持是胜利的重要原因【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支持五四运动的有以商会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有上海等大城市的工人,连吴佩孚也通电支持,这表明了

五四运动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故A正确;五四运动是一场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爱国运动,不是农民革命运动,故B项错误;五四运动的目标是反帝反封建,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军队支持,且表述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故选A。28.中国共产党的一份告全党党员书指出:“国民党

中央驱逐军队中的共产党党员,我们的党不得不秘密起来……这所谓国民政府是什么?他从革命的政权机关变成了资产阶级之反动的执行机关,变成了军阀的工具。”由此,中国共产党A.阐明工农武装割据的必要性B.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方针C.批判

“左”倾错误的危害性D.动员工农红军进行战略性的转移【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党中央驱逐“军队中的共产党员”,使中共从合法转向“秘密”斗争,说明此时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大革命失败之时,面对国民政府从“革命的政权机关”转变成“反动执行机关”、

“军阀的工具”,中国共产党在八七会议上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方针,B项正确;八七会议前后,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仍然在城市中,此时尚未阐明中国工农武装割据的必要性,A项错误;导致大革命失败的是右倾机

会主义而非“左倾”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所述现象与工农红军“战略转移”的背景不符,D项错误。29.1935年,有学者发表文章说,“中华民族是整个的……是历史的事实,更是现在的事实”。然而这些天里,平津一带‘空穴来风’,有所谓自治运动。……在平津者有教育界(

宣言见上星期日《大公报》),其他各界虽未宣言,居心无二。这个宣言,初签名者数十人,到了第二天,几有千人,这才是民意的负责表示。宣言中指明这是破坏国家领土完整的阴谋”。上述言论的背景是()A.国共两党开始合作抗日B.日

本制造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C.中日民族矛盾上升,抗日救亡扩展为群众运动D.工、农、兵、学、商各界形成全民族抗战的浪潮【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1935年”“中华民族是整个的……是历史的事实,更是现在的事实”“有所谓自治运动”“这才是民意的负责表示,宣言

中指明这是破坏国家领土完整的阴谋”,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华北事变,背景是日本策动华北自治,企图分裂中国,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抗日救亡扩展为群众运动,故C正确;1937年国共两党开始合作抗日,A错误;1937年日本制造卢沟桥事变,B错误;材料无法体

现“工、农、兵、学、商各界”,排除D。30.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归还给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事实证明,这

场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感情的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材料中提及的这场运动是A.武昌起义B.五四运动C北伐战争D.湘赣边秋收起义【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归还给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和知

识分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场运动是1919年5月4日从北京开始的五四运动,故B正确;A项发生在武昌,排除;C项从广州开始的,排除;D是指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8月中旬),中国共产党在湖南、江西两省边界地区领导农民自卫军、工人纠察队和革命士兵举行的武装起义,排除。31.晋冀鲁豫野

战军司令员、“独目将军”刘伯承,率领大军在鲁西南渡过黄河,越过陇海铁路,在鄂豫皖边界的大别山区开辟出一块新的根据地。这一军事行动A.发生在1946年6月B.粉碎敌人重点进攻C.揭开了战略反攻序幕D.基本消灭国民党主力【答案】C【解析】“刘伯承,率领大军在鲁西南渡过黄河,越过陇海

铁路,在鄂豫皖边界的大别山区开辟出一块新的根据地”说明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C正确;该战役时1947年,A错误;B是1947年初;D是三大战役。32.抗日战争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取

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是()A.中国政府积极领导抗战,正确决策B.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全民族抗战C.中国综合实力增强,决定了战争的最后结局D.中国军队素质提高,将士具有爱国精神【答案】B【解析】【详解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张是抗战胜利的主要原因,B正确;抗战相持阶段,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排除A;抗战时期,中国的国力不及日本,排除C;从军事素质看,日军更胜一筹,排除D。33.下列两幅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爆

发的相似原因是巴黎公社成立大会攻打冬宫A.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指导B.具备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基础C.有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D.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所致【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巴

黎公社没有无产阶级政党领导,马克思主义未广泛传播到各国工人运动中,只是一场无产阶级性质而非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二者均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所致,故答案选D。34.巴黎公社委员中许多人是社会主义者,努力维护工人的权益。为此,公社恢复了一些被业主抛弃的工厂的生产,交工人合作社管理。由

此可见,巴黎公社A.保留了部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成分B.体现出工人是巴黎公社的阶级基础C.建立起第一个社会主义性质的政权D.将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变成现实【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努力维护工人的权益”“交工人合作社管理”可知工人是巴黎公社的阶级基础,是一个无产阶级政权,故

选B;A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性质的政权是俄国工农苏维埃。C错误;将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变成现实的是十月革命,D错误。35.有学者认为:“十月革命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名义、口号和理论体系进行的,与西方现代文明总危机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有直接的牵涉,但其渊源、性质、风格和命运

却深深地植根于俄国历史土壤之中。”该观点认为十月革命A.主要目的是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B.根本原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C.是俄国社会内外矛盾的必然产物D.引发了西方现代文明的危机【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西方现代文明总危机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有直接的牵涉,但其渊源、性质、风格和命运却深深地植根于

俄国历史土壤之中”可知,俄国十月革命是俄国社会内外矛盾的激化的结果,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是十月革命的主要目的,故A项排除;一战是俄国十月革命的导火线,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对西方现代文明的影响,故D项排除。36.列宁在回顾十月革命时说:“

不仅同1789年和1793年相比,而且同1871年相比,俄国无产阶级在自己的革命中都达到了极高的高度。”“达到了极高的高度”是指十月革命A.采取了暴力斗争的形式B.首先从中心城市开始C.缔造了新型的社会制度D.由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答

案】C【解析】A项B项与“1789年和1793年、1871年”相同;D项与1871年相同;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与“俄国无产阶级在自己的革命中都达到了极高的高度”相同,故本题答案选C项。【名师点睛】由“俄国无产阶级在自己的革命中都

达到了极高的高度”结合所学的俄国十月革命的特点进行选择即可。37.“它避免了多党的无序倾轧,也摆脱了一党的专制独裁。它是从中国实际出发、富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它”是指()A.基层民主选举制度B.民族区

域自治制度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D正确;A、B、C涉及的均非政

党制度,排除。38.作家冯骥才采访了上千名“文化大革命”经历者,写下了《一百个人的十年》一文。最后,他说道:“一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这里所说的“教训”主要是指()A.民主与法制遭到践踏B.要注重民主与法制建设C.要及时调整生产关系D.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答案】B【解析】【详

解】“文化大革命”严重践踏了民主和法制,因此这里的教训是我们要注重民主与法制建设,避免重蹈覆辙,B正确;A是“文革”的破坏性,而非教训,排除;“文革”与生产关系和经济规律无关,排除C、D。39.为了制定1954年宪法,毛泽东同志亲自主持,广泛征

求意见。当时全民讨论了近三个月,参加讨论的有1亿5千多万人,最后由宪法起草委员会整理的意见共138万条,为宪法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条件。这说明1954年宪法A.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B.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C.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D.落实了多党合作政治协

商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表明1954年宪法在人民广泛讨论的基础上制定,充分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故选C;社会主义原则指的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这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错误;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D

错误。40.1982年现行宪法颁布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五次宪法修正案,先后把坚持改革开放、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私有财产保护制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写入宪法。这体现出中国法制建设A.保障人权自由B.完善法律体系C.重

视与时俱进D.强化政府职能【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通过五次宪法修正案”“先后把坚持改革开放、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私有财产保护制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写入宪法”等信

息可知,表明法律保障中国民主政治、社会经济的发展,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特征,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宪法修正案,不是保障人的自由权利问题,故A选项解读材料有误;材料中全国人大通过的五次宪法修正案内容体现了中国法制建设的与时俱进的特征,不是完善法律体系,故B

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与强化政府职能无关,故D选项错误。第II卷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41题15分,42题13分,43题12分)41.政治制度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图二材料二:及安、史既平,武夫战将以功起行阵,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

大者连州十数,小者尤兼三四,所属文武官,悉自置属,未尝请命于朝,力达势盛,遂成尾大不掉之势......自宋以文臣知州事,历代因之,遂无复弱干强枝之患。宋太祖及赵普之计(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虑深矣,而议者徒谓宋之弱由此,是但知御侮力薄,不足以自强,而不知消患于未萌。——

赵翼《廿二史札记》材料三:时间国家法律文献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1787年美国《1787年宪法》1871年德国《德意志帝国宪法》1875年法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材料一中图一、图二所反映的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其最基本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太祖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这种解决方式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材料三反映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任选一个法律文件,说明其核心内容及对该国政治制度的影响?【答案】(1)政治制度: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特征:皇权高度集中(2)解决: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

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影响:积极影响: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消极影响:军队战斗力削弱,形成“积弱”局面(3)趋势:政治民主化和法制

化《权利法案》核心内容:限制了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影响: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奠定了法律基础。《美国1787年宪法》核心内容:确定了美国的联邦制和三权分立制度,影响:确立了美国的民主共和政体。《德意志帝国宪法》核心内容:确保了德国皇帝权力,规定立法权属于议会;影响:

确立了德国的君主立宪制。《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核心内容:规定行政权属于总统和内阁,立法权属于议会;影响:标志着法国民主共和制的最终确立。(注意:任选一个法律文件,说明其核心内容及影响,多写按第一个算)【解析】【详解】(1)政治制度:根据图一中的官职名称可知,这是三公九卿制;根据图二中官

职名称“中书省”等信息可知,这是三省六部制。特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和三公九卿制的共同特征都是皇权高度集中。(2)解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初在军事方面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初实行重

文轻武政策,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在财政方面,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影响:积极影响:根据材料“自宋以文臣知州事,历代因之,遂无复弱干强枝之患”可知,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消极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重文轻武

使得军队战斗力削弱,形成“积弱”局面。(3)趋势:根据材料列举的历史文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历史文献标志着对应国家民主制度的建立,因此体现了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趋势。核心内容:《权利法案》核心内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权利法案》限制了国王的权力,保

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奠定了法律基础。4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从衰

败走向复兴的重要枢纽。由于中国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的巨大贡献,受到了国际社会的肯定和尊重,中国的国际地位有了很大提高。....不管是国内的居民还是海外的华侨,都同样难以抑制地热血沸腾,聚结成一个整体去抵抗外来的侵略者。一一金冲及《20世纪中国史纲.第二

卷》(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次革命运动取得的成果?结合材料一中提供的历史信息并联系所学知识,说说这次运动有何历史意义?(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如何理解抗日战争“成为中华民族从衰败走向复兴的重要枢纽”?(3)谈谈你

对“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的认识?【答案】(1)辛亥革命历史意义:推翻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自由和民主的权力;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客观上

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势力,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理解: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民族凝聚力增强;中国的国际

地位提高。(3)认识:“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体现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民族性和完整性【解析】【详解】(1)革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历史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根据所学知识

可知,辛亥革命建立民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自由和民主的权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中颁布《临时约法》,使得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势力,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理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的胜利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根据材料“不管是国内的居民还是海外的华侨,都同样难以抑制地热血沸腾,聚结成一个整体去抵抗外来的侵略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抗战使得民族凝聚力增强;根据材料“由于中国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的巨大贡献,受到了国际社会的肯定和尊重,中国的国际地位有了很大提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战使得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3)认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八年抗战”改为

“十四年抗战”体现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民族性和完整性43.2019年1月2日,习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倡导“两岸同胞要携手同心,共圆中国梦,共担民族复兴的责任,共享民族

复兴的荣耀”。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1949年,蒋介石政府在大陆的败局已定。随后,100多万国民党军队及其家属带着不同的乡音、记忆和创伤,仓皇渡海来到狭长的岛屿——台湾。这一别就是30多年。1987年10月,台湾当局宣布允许退伍老兵返回大陆探亲,结束了两岸近40年不相往来的历

史。——央视《天涯共此时》2008年8月26日材料二:台湾问题事关中国核心利益和中国人民民族感情,不容任何外来干涉。中国的统一只会给亚太地区和世界繁荣稳定注入更多正能量,只会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更大贡献。------习近平在

《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2019年1月2日)(1)据材料一,指出“两岸近40年不相往来”的历史缘由。对比材料一,指出材料二中“台湾问题”的实质是什么?(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解决“台湾问题”,1979年以来,祖国大陆采取了哪些针

对性的重大举措?(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致力于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有哪些?【答案】(1)缘由:解放战争胜利,国民党败退台湾;实质:中国内政问题(2)举措: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统

一台湾的方针;提出“一国两制”方针;达成“九二共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两岸实现”三通“。(3)意义:有利于促进祖国统一,实现民族复兴;有利于维护中国核心利益和人民民族感情;有利于世界和平发展和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解析】【详解】(1)缘由:根

据材料“1949年,蒋介石政府在大陆的败局已定。随后,100多万国民党军队及其家属带着不同的乡音、记忆和创伤,仓皇渡海来到狭长的岛屿——台湾”可知,解放战争胜利,国民党败退台湾;实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台湾问题的实质是中国内政问题。(2)举措: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9年,大

陆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统一台湾的方针;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解决台湾问题,大陆提出“一国两制”方针;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两岸达成“九二共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08年两岸实现“三通”。(

3)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台湾问题的解决有利于促进祖国统一,实现民族复兴;根据材料“台湾问题事关中国核心利益和中国人民民族感情”可知,台湾问题的解决有利于维护中国核心利益和人民民族感情;根据材料“中国的统一只会给亚太地区和世界繁荣稳定注入更多正能量,只会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

体、为世界和平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更大贡献”可知,台湾问题的解决有利于世界和平发展和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