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复习09《口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2020年中考语文课内古诗文复习限时小测(上海专用).docx,共(5)页,30.124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d362a055f7f1d41b931d3adbf9bc423c.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初三古诗文复习(9)---《口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答时间:20分钟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①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②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鸣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日,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③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④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
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⑤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
、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一)解释下列带点的词语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②.不能名.其一处也③群响毕绝.④便有妇人惊觉.欠伸⑤施.八尺屏障⑥宾客无不变色.离席(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①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②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
能指其一端。③两股战战,几欲先走。(三)内容理解1.《口技》和魏学洢《核舟记》都选自《》。它是代人编辑的的一部小说集。而《口技》的作者则是_(朝代)_。《口技》以“”字为核心,突出了民间艺人口技表演的高超;《核舟记》
文段围绕“”一词,表现了王叔远微雕技艺的精湛。2《口技》以为顺序,分别记叙了口技艺人表演前的准备,表演时的以及表演结束时的情景。全文紧扣一个“”字,依次描写了:一家四口,和三个场景,表现口技艺人的(后四空用四字词语概括)。3.最能直接概括口技艺人高超技艺的语句:①②③。4.侧面烘托口
技人表演技艺高的句子是:①②2③5.文中有两处以动写静,衬托深夜的静,它们分别是:①②。6.文中宾客们的心情变化历程是由:到;由到。7.全文从三个方面突出了口技艺人技艺的高超:①②③。8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课文首尾呼应,强调道具的简单,突出口技艺人技艺的精妙。B.课文
的第一段是为下文写口技的精彩表演作渲染和铺垫。C.全文描写动静相间,依次有“动—静—动—静—动”的变化。D.课文结尾演出和文章都戛然而止,令人遐想,有余音绕梁之效。二.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
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1.解释词语。(1)酬:(2)乐天:(3)见赠:(4)巴山楚水:(5)翻似:(6)长精神:2.作者是代家、哲学家,我们七年级还学过他写的一篇文章,题目为《》3.“凄凉地”指诗中的;“歌一
曲”是指。4.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的“沉舟”“病树”比喻,这联诗句表现了诗人;现引申的含义是:。5.下列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A首联,作者点明被贬的地点和时间,表达了辛酸和愤懑。B颔联,作
者借用两则典故,表达了惆怅之余对故人的怀恋。C颈联,作者运用反衬突出了勃勃生机,展现出豁达的胸襟。D尾联,作者点明题意,既表达了谢意,又对友人进行劝勉。6.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刘禹锡酬答白居易的诗歌。B.首联写作者被贬地方之荒凉。C.颔联
写作者被贬归来的感触。D.尾联表达了作者乐观向上的决心。7.对诗中画线句理解不恰当...的一项()A.这两句诗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迅速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B.这两句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表现出诗人对世事变迁的豁达豪迈胸
襟。C.暗示事物在迅速发展,相信未来比现在更美好,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D.“沉舟”“病树”和“千帆”“万木”对比,表达诗人哀伤自己的情感。39.《口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答案)①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
,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②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鸣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
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日,微笑,默叹,以为妙绝。③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④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
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⑤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一.解释下列带点的词语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②.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
③群响毕绝.(消失,停止)④便有妇人惊觉.欠伸(睡醒)⑤施.八尺屏障(设置,安放)⑥宾客无不变色.离席(脸色)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①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宾客们(听到这里)心情稍微放松了些,也渐渐把身子坐正了一些。②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每只手有上百个指头
,也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③两股战战,几欲先走。两腿哆嗦发抖,差点儿想要抢先逃跑。三.内容理解1.《口技》和魏学洢《核舟记》两文都选自《虞初新志》。它是清代人张潮编辑的的一部笔记小说集。而《口技》的作者则是_明末清初_(朝代)林嗣环_。2.《口技》以时间先后为顺序,分
别记叙了口技艺人表演前的准备,表演时的精彩逼真以及表演结束时的情景。全文紧扣一个“善”字,依次描写了:一家四口游睡而醒,由醒而睡和失火救火三个场景,表现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后四空用四字词语概括)。3.最能直接概括口技艺人高超技艺的语句:①一时齐发,众妙毕备②百千齐作③凡所应有,无所不有4.侧面烘托
口技人表演技艺高的句子是:①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②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4③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5.文中有两处以动写静,衬托深
夜的静,它们分别是:①遥闻深巷中犬吠②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6.文中宾客们的心情变化历程是由:急切向往到由衷赞叹;由稍微放松到惊慌失措7.全文从三个方面突出口技艺人技艺的高超:①道具(简单)②表演内容
(丰富)③听众反映(多变)8.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课文首尾呼应,强调道具的简单,突出口技艺人技艺的精妙。B.课文的第一段是为下文写口技的精彩表演作渲染和铺垫。C.全文描写动静相间,依次有“动—静—动—静—动”的变化。D.课文结尾演出和文章都戛然而止,令人遐想,有余音绕梁之效。酬乐天
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1.解释词语。(1)酬:应对,赠答(2)乐天:白居易(2)见赠:送给我(4)
巴山楚水:指诗人被贬所到之地(5)翻似:倒好像(6)长精神:振作精神2.作者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刘禹锡,我们七年级时还学过他写的一篇文章,题目为《陋室铭》3.“凄凉地”指诗中的巴山楚水;“歌一曲”是指白居易的赠诗。4.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
春”中的“沉舟”“病树”比喻诗人自己,这联诗句表现了诗人对被弃置凄凉地二十三年不公平遭遇的一种豁达的解嘲;现引申的含义是:新生事物强大的生命力是不可阻挡的。5.下列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D)A.首联,作者点明被贬的地点和时间,表达了辛酸和愤懑。B.颔联,作者借用两则典故,表达了惆怅之余对故人的怀恋。
C.颈联,作者运用反衬突出了勃勃生机,展现出豁达的胸襟。D.尾联,作者点明题意,既表达了谢意,又对友人进行劝勉。(也是与友人共勉)6.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A.这是一首刘禹锡酬答白居易的诗歌。B.首联写作
者被贬地方之荒凉(“凄凉地”不只是地方凄凉,而写诗人被贬以后心情凄凉)C.颔联写作者被贬归来的感触。D.尾联表达了作者乐观向上的决心。7.对诗中画线句理解不恰当...的一项(D)A.这两句诗借用自然景物的变
化暗示社会的迅速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B.这两句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表现出诗人对世事变迁的豁达豪迈胸襟。5C.暗示事物在迅速发展,相信未来比现在更美好,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D.“沉舟”“病树”和“千帆”“万木”对比,表达诗人哀伤自己的情感。(诗人豁达襟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