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4届高考二轮复习地理课件(新高考新教材) 专题5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pptx,共(102)页,11.160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d33c8975bd2fe920e53a20724749aaf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专题五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1网络构建专题总览2高频考点能力突破目录索引3专项模块素养培优1网络构建专题总览2高频考点能力突破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考点一植被与土壤典例剖析•悟考法(2023·新课标卷)
青藏高原常见的草毡层(下图),由交织缠结的植物活、死根系与细颗粒物混杂而成。草毡层的厚度为20—30厘米,随地表起伏无明显变化。草毡层中的细颗粒物与下伏物质(粗碎屑或基岩)的矿物、化学成分显著不同。草毡层对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据此完成
1~3题。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1.青藏高原草毡层中的细颗粒物主要来自()A.基岩风化B.流水搬运C.冰川搬运D.风力搬运2.草毡层中植物死根分解缓慢的主要原因是()A.气温低B.大气含氧量低
C.蒸发弱D.太阳辐射强烈3.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的草毡层可()①增加大气与地下的热量交换②减少大气与地下的热量交换③增加地表对地下的水分补给④减少地表对地下的水分补给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DAC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思维流程第1题:第2题:基岩风力高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
点二考点三考点三第3题:热量下渗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归纳提升•学技法1.植被与环境(1)植被的分布与环境主要受热量和水分条件的影响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2)植被形态与环境影响因素植被形态指示作用水分湿生植物叶子硕大
柔嫩,根系退化,茎内有孔,如莲藕水湿环境旱生植物减少水分的蒸发植物扎根立足的条件叶子退化为刺,根系发达,有的茎叶覆盖茸毛,茎粗大,如仙人掌、骆驼刺等干旱环境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影响因素植被形态指示作用光照喜光植
物对光照需求量大,分布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如马尾松光照充足喜阴植物对光照要求低,分布在阴暗处,如冷杉、地衣、苔藓等光照不足土壤酸性土壤:具有喜酸性的特点,如铁芒萁、茶树、马尾松等酸性土壤碱性土壤:具有耐碱性特点,如碱蓬碱性土壤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3)影响植物种类多少的因素
①气候:主要是指热量和降水。②地形:类型复杂程度;海拔高低,气候垂直差异程度。③生存空间:面积大小,自然条件差异大小。④天敌情况,灾害、污染情况。⑤人类活动影响:开发早晚;距人类活动密集区远近。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2.土壤性质及其影响因素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
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3.土壤养护措施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辨析提升结论要语判断阴坡植被一定比阳坡植被长得差荒漠植物以旱生的灌木为主,具有耐旱的形态和结构耕作土壤一般
没有有机层土壤就是指地面上的疏松表土人工培育也可形成肥沃的土壤×√√×√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典图解读下图示意海南岛某自然保护区内一块样地的地形及该样地内部分点位土壤表层(0—10厘米)的有机碳密度。已
知:该自然保护区内保存着较完整的热带山地雨林,此地常受台风影响。土壤有机质包括腐殖质、生物残体等,大多以有机碳的形式存在。土壤有机碳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一定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储量。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信息获取信息解读实践应用山脊比山谷土壤有机碳密度;该地常
受台风影响山脊比山谷受台风影响大,树木倾倒死亡多,植被腐烂增加土壤有机碳土壤有机碳含量由有机质的收入(枯枝落叶)和支出(分解)决定。枯枝落叶量由植被生长和循环状况决定,分解作用主要看气温高低图中最低处海拔大于米,最高处海拔低于1010米山脊与山谷海拔差异小,气温相差不大,有机质的分解差异
不大大860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对点训练•明方法命题角度1植被分布及影响因素(2023·河北邯郸一模)菲律宾东部受暖流、台风影响,降水丰富,境内南北部植物类型存在较大差异。图中①②为不同植物分布区。据此完成1~2题。考点一考点一考点
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1.菲律宾南北部自然景观差异较大,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有()A.气压带、地形B.海拔、海陆位置C.纬度位置、大气环流D.海陆分布、风带2.与①植物分布区相比,②植物分布区()A.植被季相变化更显著B.植物
生长更旺盛C.树木更加高大茂密D.植物种类更丰富CA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解析第1题,菲律宾南部位于10°N以南,受赤道低压带影响,盛行上升气流,多对流雨,形成热带雨林植被;北部地区位于10°N以北,受季风环流影响,旱季降水较少,形成热带季雨林植被。故
造成菲律宾南北部自然景观差异较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纬度位置、大气环流,C正确,A、B、D错误。第2题,菲律宾北部植被类型为热带季雨林,相对于南部的热带雨林植被,热带季雨林植被的季相变化更显著,A正确;热带雨林
终年高温多雨,植物生长更旺盛、树木更加高大茂密、植物种类更丰富,B、C、D错误。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命题角度2盐分运移与盐碱土(2023·山东潍坊一模)苏打盐碱土(盐分为Na2CO3和NaHCO3)在我国松嫩平原
西部地区广泛分布,由于长期的排水不畅导致区域内土壤水分运动以上行为主,积盐作用强烈。它以透水性差、碱性强为主要特点,是世界上极难治理的一类障碍性土壤。据此完成3~4题。3.形成松嫩平原西部苏打盐碱土的主要因素是()A.地形、人类活动
B.地形、水文C.植被、人类活动D.水文、植被B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4.松嫩平原西部的低洼地区冻融作用对土壤中盐分运移也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其中冻结期内土壤盐分的移动规律最可能是()A.随地下水向上运移,向冻结区汇集B.随地下水向下运移,向冻结区汇集C.随地下水向上运移
,向未冻结区汇集D.随地下水向下运移,向未冻结区汇集A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解析第3题,苏打盐碱土由于长期的排水不畅,导致区域内土壤水分运动以上行为主,积盐作用强烈。松嫩平原地形平坦,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导致地下水位高,盐分随水沿土壤毛细管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土壤表层盐
分积累。故选B。第4题,土壤冻结时,水分由暖区向冷区上移,盐随水走,盐分上移,所以土壤盐分随地下水向上运移,向冻结区汇集。故选A。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考点二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典例剖析•悟考法角度一整体性的表现(2022·湖南卷)我国西北某内流河下游河岸地带发育着荒漠植
物群落,胡杨为主要建群种,该地地下水平均埋深3—4米。下表反映该植物群落属性及影响因子随离河岸距离增加的变化情况(其中土壤容重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负相关,土壤电导率与土壤含盐量呈正相关)。据此完成1~2题。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
二考点三考点三离河岸距离/m群落属性影响因子群落结构群落盖度/%海拔/m土壤含水量/%50乔—灌—草30.339165.731.410.36200乔—灌—草34.009175.041.500.59350乔—灌—草40.339144.421.500.37500乔—灌—草
46.6791418.511.412.56650乔—灌—草74.3391319.271.370.40800乔—灌—草68.6791315.231.381.02950乔—草45.009127.781.400.501100乔—草40.339163.061
.580.661250乔—草34.339152.321.621.98土壤容重(g·cm-3)土壤电导率(mS·cm-1)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1.浅根系草本植物在该植物群落中分布广泛,主要得益于()A.胡杨涵养水源B.草本植物水分竞争力强C.地下
水埋深浅D.草本植物耐盐碱能力强2.在离河岸950米到1250米的地段,该植物群落中灌木消失的主要原因可能是()A.土壤有机质减少B.乔木与灌木水分竞争C.土壤含盐量增加D.草本与灌木水分竞争AB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思维流程第1题:第2题:地下水建群水源变深
水分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角度二整体性原理的应用3.(2022·山东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冬半年,美洲中部地区频繁受冷空气影响。下图示意2000年1月一次冷空气南下过程中,美洲中部附近海洋表层风场和海平面气温分布。甲处南北两侧的气压梯度较大。在冷空气频繁南下的
影响下,N海域表层水温较低、海产丰富。分析其原因。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思维流程离岸营养盐浮游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答案南下的冷空气在较大的气压梯度和狭管效应的共同影响下,快速
穿过峡谷,并在下坡过程中不断加速,近地面的风速较大;由于峡谷地势较低,冷空气过峡谷后在下沉过程中自身的增温幅度较小(焚风效应弱),且较大的风速使冷空气在到达N海域之前与下垫面的热量交换较少,增温幅度小,冷气团保持较低温度;冷气团与海水的热
力交换使N海域表层水温降低;强离岸风使N海域底部冷海水上泛,表层海水温度降低;上泛的冷海水将下层的营养盐类带到表层,有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饵料充足,使N海域海产丰富。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归纳提升•学技法1.地理环境整
体性的分析思路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2.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应用与分析应用角度分析方法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主要从分析地理位置方面入手,抓住区域内的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环境要素进行
分析,点明每一要素呈现的主要特点即可解释区域内某种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区域地理环境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区域地理现象往往是不同地理要素间的因果联系导致的,其中气候、地貌是许多地理现象形成的基础因素,分析时应厘清要素间的因果联系链,由因到果,步步
推进,完整呈现因果关系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应用角度分析方法分析区域环境的变化过程及特点区域内某要素的变化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区域其他要素的变化,乃至整个区域环境的整体变化分析区域间的环境联系主要
从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角度分析不同区域间存在的因果联系,组织成逻辑思路清晰的因果链条,规范学科语言的使用。如青藏高原的隆起,有效阻挡了海洋水汽的进入,使得我国西北地区气候的干旱程度加剧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辨析提升结论要语判断自然环境具有稳定功能,人类活
动不会带来自然环境的变化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地理环境某要素发生改变,其他要素不一定发生改变自然环境的生产功能,由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及地貌等共同作用产生×√×√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典图解读下图示意我国某内陆湖197
3—2017年水位和SDI值变化。已知:岸线发育系数(简称SDI)是反映湖泊几何形态的指标,其值越大表示湖岸线越曲折。该湖拥有丰富的湖岸线资源,部分湖岸区域沙漠化现象较为明显。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信息获取信息解读实
践应用1973—2004年SDI值呈波动趋势说明湖岸线变曲折,湖岸线根据湖岸线的曲折变化可以分析该湖水下地貌、湖岸土地利用变化等内容,湖泊水位上升,可以影响当地水文、生物、气候等岸线发育系数(简称SDI)值越大,表示湖岸线越曲折2010—2017年该湖泊水
位上升水域面积扩大,更多原来单一陆地生物环境区域变为水域和陆域交替环境,生境多样性增加上升变长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对点训练•明方法命题角度1整体性表现之地理要素的相互影响(2023·福建厦门
二模)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植被较茂密,是中国唯一冬季存在稳定积雪覆盖的沙漠。研究表明,该沙漠春季(尤其在4—5月)沙尘天气出现频率高于夏季;春季沙尘天气出现频率与上一年冬季冻土平均深度具有较强的相关性。据此完
成1~2题。1.该沙漠春季沙尘天气出现频率高于夏季,主要是因为春季()A.积雪融水较少B.植被覆盖较少C.空气对流较强D.耕作强度较大B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2.该沙漠冬季冻土平均深度较大的年份,次年3
月()A.土壤含水量较大,沙尘天气较少B.植被生长较好,沙尘天气较少C.积雪融水量较小,沙尘天气较多D.平均气温较低,沙尘天气较多C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解析第1题,春季气温回升,积雪大量融化,积雪难以留存到夏季,故积雪融水量春季大于夏季,
A错误;根据材料描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植被较茂密,但植被覆盖率存在季节差异,春季的气温较夏季低,植被尚未进入生长期,覆盖较少,B正确;春季气温较夏季低,空气对流较弱,C错误;新疆农田主要分布于绿洲,沙漠不
适宜发展农业,D错误。第2题,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冬季积雪覆盖时间较长、积雪较厚的年份,冻土深度较浅,次年春季沙尘天气发生较少;反之冬季积雪覆盖时间短、积雪较薄的年份,冻土深度较大,次年春季沙尘天气发生较为频繁。所以该沙漠冬季冻土平均深度较大的年份,积雪量小,春季融水
少,土壤含水量小,沙尘天气较多,C正确。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命题角度2整体性原理之“牵一发而动全身”(2023·辽宁葫芦岛模拟)鼠兔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附近和亚洲中部的高原或山地,一般挖洞或利用天然石隙群栖,高原鼠兔是生态系统的“指示灯
”,对整个草原生态系统有着重要意义。据此完成3~4题。3.鼠兔的大量出现,可能提示人们高原地区()A.生态环境得到改善B.气候呈现出多样性C.其他物种向外迁移D.景观呈现出多样性A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4.鼠兔对高原生态的重要意义体现
在()①疏松土壤②增加土壤含水量③留存积雪④为植物提供养分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B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解析第3题,鼠兔的大量出现是因为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适合鼠兔生存,A正确;气候一般较稳定,B错误;鼠兔的出现跟其他物种
向外迁移并没有直接联系,C错误;景观的变化会因为气候的变化而变化,D错误。第4题,鼠兔挖洞可以起到疏松土壤的作用,在翻耕泥土的同时,增加土壤的透气性,使得水分能加快下渗,增加土壤的含水量,①②正确;积雪的留存与温度高低有关,③错误;鼠兔的粪便可以为植物提供有机肥
(养分),④正确。综上所述,B正确。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考点三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典例剖析•悟考法角度一陆地地域分异规律(2022·浙江6月卷)下图为世界某区域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考点一考点一考
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1.图示①②③④自然带分布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A.垂直地域分异规律B.地方性分异规律C.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D.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2.图中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分布深入内陆,其影响因素是()A.纬度、洋流B.地形、洋流C.纬度、大气环流D.地形、大气环流CD考点一考点一考点
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思维流程第1题:第2题:更替热地形量西风温带海洋性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角度二垂直地域分异规律(2020·全国Ⅲ卷)堪察加火山群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带的北端,气候冷湿,火山锥各坡的降水差异小。近几十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火山锥的林线(
森林分布上限)升高、雪线(终年积雪下限)有所降低。此外,其他干扰也影响林线和雪线高度。例如,火山喷发彻底破坏原有景观,若干年内该火山锥的林线与雪线高度往往发生显著变化。据此完成3~5题。3.一般情况下,与阴坡相比,该地火山锥阳坡的()A.林线与雪线更高B.林线与雪线更低C.林线更高、雪线更低D.林
线更低、雪线更高A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4.林线升高,雪线有所降低,表明火山群所在区域气候变化趋势为()A.暖湿B.暖干C.冷湿D.冷干5.火山喷发后若干年内,该火山锥()A.林线升高,雪线升高B.林线升高,雪线降低C.林线降低,雪线升高D
.林线降低,雪线降低AB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思维流程第3题:降水热量气温积雪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第4题:变暖增多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第5题:破坏恢复林线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角度三地方性分异规律(2023·浙江1月卷)盐土是排
水不畅或蒸发强烈地区具有明显积盐过程的土壤。下图为我国某内陆盆地山前冲积平原断面图,沿坡分布多种盐土。据此完成6~7题。6.该区域盐土地域分布呈现()A.垂直地域分异规律B.地方性分异规律C.由低纬向
高纬带状分异D.由沿海向大陆内部带状分异B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7.符合甲地盐土盐分垂直变化的是()A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思维流程第6题:浅蒸发深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第7题:最高垂直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归纳提升•学技法1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①看更替方向:南北方向;②看延伸方向:多东西方向;受地形影响,南、北美洲西海岸自然带南北延伸③看自然植被变化: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苔原→冰原;④看主导因素:热量。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
点二考点三考点三(2)从沿海向大陆内部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①看更替方向:东西方向;②看延伸方向:多南北方向;③看自然植被变化:森林→草原→荒漠;④看主导因素:水分。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2.分析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时应注意的问题(1)从山麓到山顶的热量差异很大。一
般而言,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约6℃,因此,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布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自然带分布,但并不完全一致。(2)从山麓到山顶的水分状况差异明显。一般而言,从山麓到山顶降水量呈“少—多—少”变化,因此有时基带为草原或荒漠的高山,随山地海拔升高,降水增多,可能会出现森林带,如天
山。(3)山地垂直自然带是在水平地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山麓自然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基本一致;同一自然带,随纬度增加其分布的海拔降低。在不同地区分布高度不同的影响因素有山地所在的纬度和坡向等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4)山地中自然带基本沿等高线分布,同一自然带内水热状况相似
。(5)对于山地垂直自然带,山地所在纬度越低越复杂,纬度越高越简单;山地海拔越高越复杂,海拔越低越简单;山顶与山麓之间相对高度越大越复杂,相对高度越小越简单。(6)山地中的雪线高度与坡向有关,阳坡、背风坡的雪线高;而阴坡、迎风坡的雪线相对较低。考点一考
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3.影响雪线分布高度的因素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4.影响林线分布高度的因素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5.地方性分异规律的判断(1)地方性分异因素叠加在陆地地域分异因素之上,使陆地地域分异变得很不完整或很不鲜明。(2)陆地地
域分异因素的影响是普遍的、基本的;地方性分异因素的影响是局部的、特殊的。(3)在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形成了复杂的地理环境。地表各地理环境都具有所在地带的地带性特征,同时又不同程度地受地方性分异因素的影响,具有地方性分异特征,使自然地理环境
更加复杂。依据该现象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海拔,按陆地地域分异规律判断某地应该是什么自然带,然后将实际自然带与理论上的自然带相比较,如果一致就是陆地地域分异现象,如果不一致就是地方性分异现象。考点一考
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辨析提升结论要语判断只要是从沿海向大陆内部的自然带变化,其反映的规律一定是从沿海向大陆内部的地域分异规律同一山地,同一自然带在阳坡分布的高度通常比阴坡高雪线高的地方,降水一定少对于林线分布来讲,水分比热量影响更大×√×√考点一考
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典图解读下图是部分树种随高度出现的次数变化图。已知:某科考队在我国暖温带某山地开展垂直自然带植被调查。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信息获取信息解读实践应用我国暖温带某山
地该山地基带应为山地所在自然带决定其基带,随着海拔升高,气温降低,从山麓到山顶自然带变化类似由赤道到两极的变化在1500—2000米区域④树种出现次数最多该区域出现频次最多的应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针叶林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对点训练•明方法命题角度1
陆地地域分异规律亚寒带针叶林的南界为年均温在0℃上下,或年均降水量在400—500毫米的地带。下图为亚欧大陆自然带局部图。据此完成1~2题。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1.②自然带是()A.温带落
叶阔叶林带B.温带荒漠带C.亚寒带针叶林带D.温带草原带2.影响①②自然带分异的主导因素是()A.水分B.热量C.光照D.水源DB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解析第1题,据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③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③—②体现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由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演变为温带草原带,②—①体现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即温带草原带演变为亚寒带针叶林带,D正确。第2题,①②自然带分别为亚寒带针叶林带、温带草原带。因纬度的差异形成亚寒带与中温带的热量差异,从而形成气候、植被、土壤等地理环境的分异。②地因为纬度较低,距海
较远,降水较少,蒸发量大而干燥,主要植被为草原;①地因为纬度较高,气候寒冷,蒸发少而冷湿,形成针叶林带。B正确,A、C、D错误。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命题角度2“超级垂直带”(2023·广东四校联考)秦岭位
于我国南北过渡带上,在其中部的太白山上发现目前世界上带幅最宽、结构最复杂的山地落叶阔叶林带,被称为“超级垂直带”。下图为太白山植被垂直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3.除气候条件的特殊性之
外,“超级垂直带”的出现说明该带()A.高差大,水热组合多样B.植被群落种群丰富,竞争力强C.坡度小,土层深厚肥沃D.地形封闭,受外界干扰比较小4.随着海拔升高,太白山南北坡自然带高度趋同,原因可能是()A.山体面积减小B.水热组合变差C.地形坡度增加D.土壤肥力下降BA考点一
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解析第3题,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超级垂直带”指带幅最宽、结构最复杂的山地落叶阔叶林带,说明该带出现了多种不同类型的山地落叶阔叶林。究其原因,可能是气候条件的特殊性,具有过渡性;可能是植被种群竞
争力强,表现为该带种群丰富。设问要求排除气候条件的特殊性,故A错误,B正确。坡度大小、地形封闭情况对“超级垂直带”的形成影响不大,C、D错误。第4题,随着山体海拔的升高,南北坡面积减小,水分、热量等要素差异
越来越小,因此坡面差异对植被多样性的影响减弱,最终出现南北坡自然带高度趋同的情况,A正确;水热组合变差不能解释南北坡自然带高度趋同,B错误;地形坡度增加、土壤肥力下降不会直接导致南北坡自然带高度趋同,C、D错误。考点一考点
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命题角度3“假林线”与地方性分异规律(2023·新疆乌鲁木齐一模)广东省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部分山顶或山脊处,分布有斑块状草地,草地与森林的交界处被称为“假林线”。下图示意该保护区内“假林线”在不同海拔的分布频率。据此完成5~6题。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
三5.对该保护区内“假林线”的描述,正确的是()A.“假林线”的分布频率随海拔升高先增后减B.“假林线”在700—800米分布频率最大C.“假林线”有明显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D.“假林线”附近植被枝叶繁茂、树形高大6.该山地“假林线”主要分布在山顶或山脊处的
主要原因是()①气候湿冷②土壤贫瘠③风力强劲④光照强烈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AA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解析第5题,结合图可知,“假林线”的分布频率在1000米到1200米达到最高,“假林线”的分布频率随海拔升高先增后减,A正确,B错误;“假林线”的
分布并没有体现出垂直地域分异规律,C错误;结合材料,部分山顶或山脊处分布有斑块状草地,草地与森林的交界处被称为“假林线”,由此可知,“假林线”附近植被不是枝叶繁茂、树形高大,D错误。第6题,结合材料可知,“假林线”是草地与森林的交界处,部分山顶或山脊处分布有斑块状
草地,该山地位于广东省,结合选项,山顶处海拔较高,气候湿冷,不适合森林生长,①正确;山顶和山脊处地势较高,落差较大,流水侵蚀较强,土壤贫瘠,不适合森林生长,②正确;山顶或山脊处地势较高,风力较大,不适合森林生长,③正确;该地光照条件差异不大,因此光照不是“假林线”主要分
布在山顶或山脊处的主要影响因素,④错误。故选A。3专项模块素养培优微专题9生物与环境专题突破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命题探究植被与自然要素的相互关系分析图1(1)植被不适应环境——分布稀疏:说明该地区不具备植物生长的条件。从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等方面分析
(图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命题探究植被与自然要素的相互关系分析图2(1)植被不适应环境——分布稀疏:说明该地区不具备植物生长的条件。从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等方面分析(图1)(2)植被适应环境——能生长植被:说明生长
在该地区的植被具备适应该地区环境(尤其是恶劣环境)的能力。主要从根、叶、茎的特点,植被形态,生长速度等方面分析如何适应当地环境(尤其是恶劣环境)特点(图2)影响生物种类多样性的因素一个区域生物多样性主要受气候、地形、水文、空间大小、人类活动
等地理要素的影响,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培优演练(2023·山东泰安一模)黄土高原某退耕还林试验区多年平均降水量约485毫米,土层深厚。刺槐抗干旱、耐贫瘠、速生丰产,是该区域植树造林的主要树种之一。图1示意该试验区生长季
不同植被下的土壤干燥化指数分布,图2示意刺槐林不同生长季节的土壤干燥化指数分布。当干燥化指数小于1时,土壤出现干燥化,且指数越小,土壤越干燥。据此完成1~2题。图1图21.与耕地撂荒相比,种植刺槐后()①地下水位上升②生态效益提升③土
壤湿度降低④经济效益增加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该退耕还林试验区刺槐生长最快的季节是()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DB解析第1题,当干燥化指数小于1时,土壤出现干燥化,且指数越小,土壤越干燥。与耕地撂荒相
比,种植刺槐后土壤干燥化指数整体减小,土壤湿度降低,地下水位不可能上升。刺槐抗干旱、耐贫瘠、速生丰产,与耕地撂荒相比,种植刺槐后植被覆盖率提高,保持水土能力增强,生态效益提升;刺槐速生丰产,经济效益增加。故选D。第2题,结合图2,夏季,表层土壤的土壤干燥化指数较高,表层土壤湿度较大,表明
夏季降水较多。夏季深层土壤的湿度相对较小,表明刺槐吸水量大,以维持其旺盛生长,加之夏季气温高,所以夏季刺槐生长最快,故选B。(2023·广东揭阳一模)奇瓦瓦州位于墨西哥边境地区,区内大部分为向北倾斜的高平原,植被类型多样,物种丰富。末次冰期晚期,奇瓦瓦州是末
次冰期北方针叶树种的“避难所”,该地既有北方南下的针叶林,又有低纬副热带地区典型的灌丛。下图示意奇瓦瓦州的位置。据此完成3~4题。3.奇瓦瓦州植被类型多样、物种丰富主要得益于()A.气候温暖B.地形复杂C.演替过程持续D.人类活动影响小4.与末次冰期晚期相比,奇瓦瓦州存留至今的针叶
树种()A.体型较小B.扎根更深C.叶片气孔较大D.枝干更加弯曲CB解析第3题,末次冰期晚期,奇瓦瓦州是末次冰期北方针叶树种的“避难所”,历史上奇瓦瓦州植被演替过程持续,受影响、破坏较小,C正确。末次冰期气候寒冷;区内大部分为向北倾斜的高平原,说明地形不复杂;奇瓦瓦州位于边境,人类
活动多。A、B、D错误。第4题,与末次冰期晚期相比,奇瓦瓦州现在处于间冰期,气候温暖,奇瓦瓦州靠近热带沙漠气候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时间长,降水少,植物为获取水分,扎根更深,B正确。针叶树种为储存水分,体型较大;为减少蒸发,叶片气孔较小;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时间长,风力小,枝干不会更
加弯曲。A、C、D错误。(2023·广东汕头高三一模)草地贪夜蛾以玉米植株为主食,具有强大的飞行、繁殖和适应能力。目前该虫已在我国南方形成周年繁殖区并成为最危险的季节性迁飞害虫。根据统计,该虫向北迁飞进入我国的集中时段为6—8月。下图示意该虫向北迁飞到河南省的东线、西线两条路径。据此完成5~6题
。5.影响草地贪夜蛾向北迁飞的有利因素是()A.海陆位置B.季风环流C.地表形态D.河流流向6.目前东北地区在冬季没有遭遇该虫的侵扰,其主要原因是()①降雨阻滞②食物不足③高山阻隔④气候寒冷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BD解析第5题,根据材料信息“该虫向北迁飞进入我国的集中时段为6—8月”可知
,草地贪夜蛾每年夏季向北迁飞,这一时期恰逢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实力强劲,顺风飞行有利于该虫向北迁飞,B正确;草地贪夜蛾向北迁飞的地理位置位于陆地之上,海陆位置分布对其迁飞影响不大,排除A;草地贪夜蛾飞行路径经过了山地、高原、平
原等不同地形类型,地表形态对其影响较小,排除C;河流流向对其向北迁飞影响不大,排除D。第6题,东北地区所处纬度位置较高,气温较低,食物不足,不利于草地贪夜蛾的生长,因此②④符合题意;6—8月,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进入雨季,东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每年7
—8月份为该地雨季,降水较多且集中,①不符合题意;东北地区大部分属于平原地区,地势低平,阻隔作用较小,③不符合题意。因此D正确,排除A、B、C。微专题10水热条件与垂直自然带专题突破1.在基带热量盈余区,水分是决定自然带分布高低的主要因素。在热量盈余的地区,随着海拔的升高,
空气中的水分呈减少趋势,降水较少的坡向总是首先因缺水而不能满足植物的需要,从而造成同一植被在背风坡的分布高度低于迎风坡。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位于赤道以南,热量充足,南坡是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条件优于北坡,相同自然带的分布高度南
坡高于北坡。2.在基带热量非盈余区,土壤的水热状况是决定植被分布高度的重要因素。(1)在水分充足、两坡热量有明显差异的山区,同一植被在热量较好的坡向分布海拔较高。阳坡的热量条件优于阴坡,在水分充足时,相同的自然带分布上限高度,阳坡高于阴坡。
阿尔卑斯山地处西欧,受西风影响,降水充足。南坡为阳坡,热量条件优于北坡,相同自然带的分布高度,南坡高于北坡。(2)在水分充足、两坡的热量差异不大的山区,降水较少的背风坡的植被分布比多雨的迎风坡高。随着海拔的进一步升高,气温降
低,蒸发减弱,降水较多的迎风坡就会在某个高度,首先出现土壤中水分含量过多,土壤温度下降,土壤缺氧,影响某类植物生长的现象。于是这个高度就成了此类植物在迎风坡的分布上限。而在背风坡相同的高度上,由于降水较少
,土壤中的水分没有过多,土壤供给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能力较好,植物生长状况良好,反而没有达到该类植物的分布上限。同一种自然带的分布高度,就会出现降水较少的背风坡比多雨的迎风坡高的现象。3.水分短缺的地方,水分是制约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降水多的坡向能够较好地满足植物生
长的需要,植被分布的高度要高。培优演练(2023·江西景德镇一模)哀牢山位于云南省中部,呈西北—东南走向。科考队经考察发现,哀牢山东西坡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度具有明显差异。下图为哀牢山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度指数的垂直分布示意图。据此完
成1~2题。1.哀牢山东西坡的物种丰富度差异体现了()A.水汽主要来自西南季风B.东西坡的光照差异C.水汽主要来自东南季风D.东西坡的热量差异2.哀牢山海拔2000米附近物种丰富度最大的原因是该海拔()A.光照最充分B.热量最充足C.降水最丰富D.地形最平坦AC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哀牢
山位于云南中部,呈西北—东南走向,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受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影响,A正确,C错误;西南季风越过哀牢山之后在东坡产生下沉气流,形成焚风效应,使气温升高,降水减少,气候干旱,东坡的植物种类减少,丰富度较西坡低,体现出
东西坡的水分差异,B、D错误。第2题,光照不随着海拔的变化而变化,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所以光照最充分、热量最充足不是物种丰富度最大的原因,A、B错误;降水随着海拔升高先增多后减少,因而推测海拔2000米附近物种
丰富度最大的原因是降水最丰富,C正确;海拔升高,更加靠近山顶,坡度增大,地形陡峭,D错误。(2023·福建漳州三模)植被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受控于气候因子,气候变暖导致植被热量指标发生变化并在某时间点发生突变。下表示意气候变暖模式下植被热量指标发生突变(2001年)前后秦岭山地陕西段某坡
植被潜在分布面积变化。据此完成3~5题。植被类型M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针阔混交林寒温带针叶林高寒灌丛草甸变化前面积06559.54668.5953.8293变化后面积547.67044.64135.9
563.6183.2变化面积547.6485.1-532.6-390.3-109.83.该段山地坡向及M植被类型分别为()A.南坡常绿阔叶林B.南坡落叶常绿混交林C.北坡落叶阔叶林D.北坡落叶常绿混交林4.据表推断秦岭山地陕西段植被潜在分布区垂直变化为()A.低海拔区上移,高海拔区下移B.低海拔
区下移,高海拔区上移C.各植被类型潜在分布区都上移D.各植被类型潜在分布区都下移DC5.推测气候变暖模式下未来几十年秦岭山地南北坡均有可能出现的潜在分布区为()A.热带季雨林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C.亚热带草原D.亚热带荒漠B解析第3题,由所学知识可知,秦岭为我国亚热带和暖温带的
分界线,其以北为暖温带,以南为亚热带。气候变化前该坡向基带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因此该段山地坡向为北坡;气候变暖前,该坡向M植被类型缺失,气候变暖后M植被类型才出现,因此M植被类型应为落叶常绿混交林。D正确,A、B、C错误。第4题,由表可知,在
不受人为干扰的情况下气候变暖,会使热量条件变好,自然带平均海拔会上移,秦岭山高坡陡,由于山体海拔越高,山体表面积越小(同宽度),高海拔区自然带整体上移后分布面积会减小,低海拔区自然带上限上移,下限几乎不变,植被面积有所增加,故可推知高海拔、低
海拔地区植被类型潜在分布区均上移,C正确,A、B、D错误。第5题,在气候变暖模式下一定时间后,我国亚热带季风区北界可能会北移至秦岭以北,届时秦岭南北坡山麓自然带均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B正确;在现有气候变暖趋势下,未来几十年秦岭附近不可
能出现热带季雨林,A错误;气候变暖后秦岭附近依然为季风气候,降水较多,不会出现亚热带草原和亚热带荒漠,C、D错误。6.(2023·辽宁鞍山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1980—2021年,高黎贡山发现新物种达627种,成为我国发现新物种最多的区域。高黎贡山独特的地理位置,使这里成为天
然物种走廊带,素有“世界物种基因库”之称。材料二1986年国务院设立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下图为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置图。(1)说明高黎贡山成为天然物种走廊带的原因。(2)分析高黎贡山近40年来能够发现大量新物种的原因。(3)分析隆阳片区东部谷底有大量仙人掌分布的原因
。答案(1)高黎贡山及河谷南北纵列,有利于东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的高山物种沿高山向南迁移,有利于中南半岛的热带动植物沿河谷向北扩散。(2)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好;南北跨度大、相对高度大,生态环境复杂多样;设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影响小;加强科学考察,科技水平提高。(3)地处西南
季风背风坡,有焚风效应。解析第(1)题,结合图示信息,高黎贡山及河谷南北纵列,从青藏高原东南部经过亚热带再到中南半岛的热带气候区,而河谷就是生物移动的廊道。很多热带生物沿河谷北上,在青藏高原、东喜马拉雅山等高纬度低海拔河谷出现;同时青藏东南缘高寒的物种,可以沿着
高山环境一直南下到低纬的高海拔地区。第(2)题,高黎贡山纬度较低,位于亚热带,太阳辐射强,气温高,热量充足;暖湿的西南季风受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降水丰沛;南北跨度大,山脉海拔较高,相对高度较大,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显著;高黎贡山是国家级自然
保护区,人类活动影响较小;加强科学考察,现代化科技手段应用能加快发现新物种的速度。第(3)题,隆阳片区东部谷底地处西南季风的背风坡,西南季风越过山地后水汽减少,在东坡下沉,东侧海拔低,干热风下沉幅度大,形成干热的焚风,热量高,适宜仙人掌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