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浙江省金华十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模拟考试地理试卷 含解析.docx,共(21)页,2.644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d301612e0de66e2b6dac5b5df66ea32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金华十校2022年4月高三模拟考试地理试卷一、选择题I(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冬日的豫东平原碧空如洗,阳光明媚,种植的粮食作物已经有了叶子,当地年均播种面积超过8500万亩。完成下面小题。1.豫东
平原种植面积最广的粮食作物是()A.水稻B.玉米C.冬小麦D.春小麦2.与东北平原比,该地粮食商品率低的主要原因是()A.播种面积较少B.人口密度更大C.作物单产较低D.自然灾害多发【答案】1.C2.B【解析】【1题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可以判断出冬日的豫东平原种植的粮食作物已经有了叶子,说明当
地种植的粮食作物应当在冬季之前种植,在水稻,玉米,冬小麦与春小麦四个粮食作物中,冬小麦在秋天种植,所以C正确。ABD错误。故选C。【2题详解】与东北平原相比,豫东平原位于河南省,人口较多,人口密度更大,因
此当地的粮食主要供给当地人口,所以商品率较低,B正确。豫东平原粮食播种面积较大,A错误。豫东平原水热条件较好,作物单产较大,C错误。豫东平原自然灾害相对较少,D错误,故选B。【点睛】豫东平原位于河南省,是河南
省面积最大的平原,是华北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豫东平原是白垩纪以来的沉降地区,西部和南缘出地为相对的上升地区,在新第三纪时期形成了豫东平原的基本轮廓。西起太行山和伏牛山山脉东缘,东部和北部直抵省界、南北长500公里、东西宽100~260公里,占
河南全省总面积45%左右。位于重庆市涪陵区的页岩气田是我国川气东送工程重要气源之一。页岩气是指赋存于泥页岩及其夹层中的非常规天然气,是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资源和化工原料。读川气东送线路图,完成下面小题。3.根据自然资源的自然属性分,页
岩气属于()A.清洁能源B.矿产资源C.能源资源D.非可再生资源4.川气东送工程对上海市的积极影响是()①缓解碳达峰的速度②优化能源消费结构③缓解能源紧张状况④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答案】3.B4.B【解析】【3题详解】按自然属性分为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按自我再生性质分为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页岩气是以游离或吸附状态蕴藏于页岩层可供开采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属于矿产资源,B正确,ACD错误。故选B。【
4题详解】对上海市的影响来说,上海本身资源缺乏,④错误。页岩气使用依然会产生碳化物,①错误。但是可以改变传统能源的使用数量,上海经济发达,对能源需求量大,东送工程可以送来更多能源,缓解紧张状况,②③正确,B正
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创造了条件,对推动和加快新疆及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对东部地区的好处是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短缺问题;天然气
是清洁能源,对东部地区环境改善十分有益。首钢滑雪大跳台(下图右)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场馆之一,利用冷却塔等老旧工业设施进行升级改造。首钢在工业遗存改造、场馆建设、产业培育等方面充分利用北京冬奥会带来的
良好机遇,取得了良好效果。读北京首钢园区位置分布图(图左),完成下面小题。5.首钢搬迁的原因最可能是()A.交通设施落后B.煤炭资源枯竭C.消费市场萎缩D.大气污染严重6.首钢园区发展工业旅游的优势主要有()①区域经济发达
,消费潜力大②基础设施完善,接待能力强③附近景点密集,竞争压力大④周边工厂林立,旅游项目丰富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答案】5.D6.A【解析】【5题详解】首钢搬迁是由于首钢对环境的污染较为严重,而北京是我国的首都,不适合留有高
污染的企业,所以首钢需要搬迁,因此首钢搬迁的原因最可能是大气污染严重,D正确。北京交通设施先进,A错误。首钢搬迁与煤炭资源枯竭关系较小,B错误。首钢消费市场没有萎缩,C错误,故选D。【6题详解】首钢园区附近,区域经济水平较好,经济发达,所以消费潜力较大,①正确。并且根
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出首钢园区有地铁经过,所以基础设施完善,接待能力强,②正确。竞争压力大不属于发展工业旅游的优势,③错误。周边工厂林立与旅游项目关系较小,所以不属于首钢园区发展工业旅游的主要优势,④错误,所以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睛】影响工业区位选址的因素有
以下几点:(1)自然因素:地理位置、土地、水源。(2)经济因素;原料、燃料、市场、交通、劳动力、农业基础、技术。(3)社会因素:政策、个人偏好、工业惯性、社会协作条件、国防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历史条件。通过建立成土过程的温度效应和湿度效应表达式,把土壤-气
候的宏观分布规律与成土过程的水热效应联系起来,形成了中国几类土壤的气候集。完成下面小题。7.土壤①~⑥的变化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A垂直分异规律B.地方性分异规律C.纬度地带分异规律D.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8.②和⑥两类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差异及成因的叙述,正确
的是()A.②类高气温较低,微生物分解速度慢B.②类高水分条件好,有机质来源丰富C.⑥类高土质疏松,微生物含量更丰富D.⑥类高地形平坦,利于土壤物质堆积【答案】7.D8.B【解析】【7题详解】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出土壤①~
⑥温度差异不大,所以不是纬度地带分异规律,C错误。在横坐标中体现了湿度的差异,土壤①~⑥湿度差异较大,所以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D正确。在图中无法看出地形的差异,所以不是垂直分异规律,A错误。图中没
有体现局地的差异,所以不是.地方性分异规律,B错误,故选D。【8题详解】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出②类土壤水分条件较好,说明位于我国东部地区,植被较为繁茂,有机质来源丰富,B正确。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出②类土壤气温相对较
高,微生物分解速度较快,A错误。⑥类土壤由于土壤水分条件较差,所以土质疏松,微生物含量较少,C错误。根据图中信息,无法判断出⑥类土壤的地形特点,D错误,故选B。【点睛】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
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能生长植物。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生物(固相物质)以及水分(液相物质)、空气(气相物质)、氧化的腐殖质等组成。固体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微生物通过
光照抑菌灭菌后得到的养料等。液体物质主要指土壤水分。气体是存在于土壤孔隙中的空气。土壤中这三类物质构成了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为作物提供必需的生活条件,是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就近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近距离迁移到户籍所在地附近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就业和居住,实现农
民职业非农化、生活城镇化和身份市民化的过程。读就近城镇化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9.对我国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贡献力最高的是()A小城镇B.县城C.地级市D.省会10.关于我国推进就近城镇化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加快中西部地区城
镇化进程②东部地区出现逆城市化现象③加快大型中心城市快速发展④吸引人口向中西部地区回流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答案】9.A10.C【解析】【9题详解】由于就近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近距离迁移到户籍所在地附近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就业和居住,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出本镇的农村人口主要前往就近的
小城镇,所以对我国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贡献力最高的是小城镇,A正确,农村前往县城,地级市与省会的人口较少,所以县城,地级市与省会对我国中西部地区就近城市化贡献力较小,BCD错误。故选A。【10题详解】我国推进就近城市化,能够加快中西部地
区城市化的进程,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从而吸引人口向中西部地区回流,①④正确。我国推行就近城市化,不会导致东部地区出现逆城镇化现象,②错误。同时就近城镇化一般针对小城镇,所以不会加快大型中心城市快速发展。③错误,所以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反映城镇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为城镇化率,即一个地区常住于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城镇化是人口持续向城镇集聚的过程,是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中必然经历的历史阶段。当前,世界城镇化水平已超过
50%,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西藏日喀则市的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年均气温5~6℃,年降水量约150-300mm。2021年11月该地的萨迦古代蓄水灌溉系统(图2)入选第八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该系统中的蓄水池大体采用敞口形式,为当地青稞生长提供了灌溉之便。读
图完成下面小题。11.该灌溉系统蓄水池采用敞口形式的主要目的是()A.晒水增温B.增加蒸发C.蓄接雨水D.沉淀泥沙12.日喀则是世界著名的青稞之乡,西藏人民选择该地种植青稞的最主要原因是()A.纬度较低,光照充足
B.距河流近,水源充足C.地处河谷,热量充足D.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答案】11.A12.C【解析】【11题详解】由材料可知,蓄水池可明显作用于粮食种植。青稞对降水量和水质的要求低,受气温影响大。蓄水池敞口晒水,使得原本由冰川融水汇集而成
的冰凉池水,温度得到大幅提升,从而有助于青稞在高寒环境下生长,A正确。该地区降水较少,水源主要来自冰川融水,C错误。增加蒸发会导致池水减少,不利于灌溉,B错误。沉淀泥沙与灌溉关系较小,所以不是灌溉系统蓄水池采用敞口形式的主要目的,D错误。故选A。【12题详解】青藏
高原地区气候寒冷,不适合农作物的种植,但是日喀位于青藏高原的河谷地区,由于地处河谷,地形相对较为封闭,热量不易散失,所以热量充足,青稞再此能够存活,有利于青稞的种植,所以西藏人民选择该地种植青稞,C正确。青稞对光照,土壤和水源需求较少,所以光照,水源
与土壤不是西藏人民选择该地种植青稞最主要的原因,因此ABD错误,故选C。【点睛】在河谷地区发展的农业称为河谷农业,一般沿河呈带状或条状分布。高山地区的河谷地带,由于地势较山地低,气温较高,无霜期比山地长,降水条件较好,河水又可作为灌溉
水源,河谷两侧的山岭一般都有森林,使谷地土壤的腐殖质较丰富,土壤比较肥沃,是山区适宜耕作的地区,河谷地带的农业发达,被称为河谷农业。例如我国青海省黄河谷地,湟水谷地都是典型的谷地农业区,是青海省的主要耕作区。雅鲁藏布江谷地也是河谷农业。青藏高原区也有。第七次全国
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广东省人口数量已达1.2亿,成为我国人口的第一大省。读北京、浙江、广东、辽宁等四省市2010-2018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表,完成下面小题。我国四省市2010-2018年人口自然增长率(
%‰.)变化表20102012201420162018甲6.976.956.17.448.24乙4.454.655.75.44丙2.984.724.84.072.63丁0.5-0.390.26-0.18-113.甲、乙、丙、丁代表的省份分
别是()A.浙江、广东、北京、辽宁B.广东、浙江、北京、辽宁C.广东、浙江、辽宁、北京D.辽宁、浙江、广东、北京14.四省中,甲省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原因是()A.生活水平高,鼓励生育的政策B.经济水平低,受教育程度
偏低C.迁入人口多,年龄结构年轻化D.受多子多福的传统文化影响大【答案】13.B14.C【解析】【13题详解】读取表中数据分析,四省市中辽宁位于东北地区,近年来经济增长乏力,人口大量迁出,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因此丁为辽宁。广东迁入人口多,而且
迁入的人口主要为青壮年人口,导致广东出生率较高,死亡率较低,人口自然增长率四省市中最高,因此甲表示广东。浙江和北京相比较,北京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更高,人口自然增长率比浙江低,因此乙为浙江,丙为北京。所以B正确。ACD错
误。故选B。【14题详解】结合上题分析,甲为广东省,迁入人口多,而且迁入的人口主要为青壮年人口,整体人口年龄结构年轻化,导致广东出生率较高,死亡率较低,人口自然增长率四省市中最高,C正确;广东和全国各地的人口政策一样,A错误。广东经济发展水平高,居民的受教育水平较高,B错误
。我国北方省份受多子多福的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更大,广东受该观念影响较小,D错误。故选C。【点睛】三角度四方面分析人口迁移的影响(1)三个角度:①从辩证角度: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②从区域角度:对迁出地的影响和对迁入地的影响。③从三大
要素角度:对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三方面的影响。(2)四个方面:①人口数量:迁入地增多,迁出地减少。②性别比:轻工业区降低,重工业区增加。③职业构成:迁入地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④交通运输:迁入地交通压力增大。抽水蓄能电站是指在电网负荷低谷时把多余电能转化为水的势能储存,即将下水库的水
抽送到上水库;在负荷高峰时将水的势能转化为电能。读“抽水蓄能电站示意图”和“上水库水位周变化过程图”,完成下面小题。15.建设抽水蓄能电站的主要目的是()A增加发电量,保障能源供应B.利用低谷电能,提高
经济效益C.减少发电量,降低能源支出D.优化能源结构,改善环境质量16.关于抽水蓄能电站营运周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周一到周五电网负荷低,持续抽水蓄能B.周末电网负荷较低,集中抽水蓄能C.周一到周五电网负荷高
,持续放水发电D.周末电网负荷较高,应该放水发电【答案】15.B16.B【解析】【15题详解】抽水蓄能电站原理是将电网负荷低时的多余电能,转变为电网高峰时期的高价值电能,在用电较少的时期,将部分电能用于抽水,在用电高峰时通过放水发电,提供电力,主要目的是利用低谷电
能,提高经济效益,B正确,不能增加发电量,A错误,没有降低能源支出,C错误。对优化能源结构没有影响,D错误。故选B。【16题详解】读图可知,周一至周五上水库水位呈下降趋势,表明此时期抽水蓄能电站以放水发电为主,A错误。图中显示上水
库的水位在此期间是波动下降的,因此并不是持续放水发电,C错误。图中显示,周末上水库的.水位呈上升趋势,表明以集中抽水蓄能为主,B正确。说明电网负荷较低,以集中抽水蓄能为主,D错误。故选B。【点睛】抽水蓄能电站利用电力负荷低谷时的电能抽水至上水库,在电力负荷高峰期再放水至
下水库发电的水电站。又称蓄能式水电站。它可将电网负荷低时的多余电能,转变为电网高峰时期的高价值电能,还适于调频、调相,稳定电力系统的周波和电压,且宜为事故备用,还可提高系统中火电站和核电站的效率。我国抽水蓄能电站的建设起步较晚,但
由于后发效应,起点却较高,近年建设的几座大型抽水蓄能电站技术已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在新疆库木塔格沙漠分布有全世界唯一的形似羽毛状的沙丘。读新月形沙丘发展为羽毛状沙丘演变模式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7.当地的盛行风为()A.西南风和东风B.东北风和西北风C
.东北风和东风D.西北风和东风18.除新月形沙丘演变模式外,羽毛状沙丘的形成机制还有可能是()A.在西南-东北方向上地壳不断抬升B.盛行风向突变,西北风变为东风C.受局部地貌影响,流沙覆盖其上D.沙源供应不充分,双翼发育不足【答案】17.C1
8.C【解析】【17题详解】新月形沙丘缓坡朝向的是迎风坡,由图可知其缓坡主要面向偏东和偏东北方向,所以判断当地盛行风是东风或东北风,C正确,ABD错误。故选C。【18题详解】新月形沙丘主要是外力作用,地壳抬升是内力作用,A错误。原本此处盛行风主要是偏东风,并且缓坡朝向没有发
生改变,判断盛行风没有发生突变,B错误。如果遇到阻碍,局部地区风力受到阻挡,风速降低,沙子沉积,从而覆盖形成,C正确。由图可知,两侧特别是北侧沙丘很宽厚,D错误。故选C。【点睛】新月形沙丘是流动沙丘中最基本的形态。沙丘的平面形如新月,丘体两侧有顺风向
延伸的两个翼,两翼开展的程度取决于当地主导风的强弱,主导风风速愈强,交角角度愈小。每年冬至前后的正午,北京故宫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和下面的五条金龙,会被地面金砖反射的阳光依次点亮。此节气前后的某个时段,颐和园西北-东南走向的十七孔桥的每个桥洞都会被阳光照亮,呈现“金光穿洞”现象。
完成下面小题。19.“正大光明”画和下面的金龙依次被点亮的次序为()A.自西向东B.自南向北C.自东南向西北D.自东北向西南20.拍摄“金光穿洞”现象照片,应选择在()A.日出前后B.正午时分C.午后2时D.日落时分【答案】19.A20.
D【解析】【19题详解】时间是冬至前后,北半球太阳自东南升起,西南落下,大致方向由东向西,但是经由反射光照亮的匾和金龙,照亮的方向与太阳光的方向相反,所以是自西向东,A正确,BCD错误。故选A。【20题详解】材料说明是西北-东南走向的桥,如果要全
部被照亮,出现“金光穿洞”现象,那么说明光穿过桥洞,此时的光与桥体垂直,所以应是太阳在西南或东北方向,但现在是冬至,太阳从西南方向落下,D正确,ABC错误。故选D。【点睛】①在春秋分日,全球各地太阳从正东升起,正西落下。因此日出时日影朝西,日落
时日影朝东。②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全球各地(极昼极夜区域除外)太阳从东北方升起,西北方落下,因而日出时日影朝向西南,日落时日影朝向东南。③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全球各地(极昼极夜区域除外)太阳从东南方升起,西南方落下,因而日出时日影朝向西北,日落时日影朝向东北。二、选择题
Ⅱ(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21.读某拉尼娜年太平洋东西两岸大气环流示意图,完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此季太平洋水温异常偏高B.太平洋东岸水温异常偏低C.南美洲地
区洪涝灾害加剧D.此年份东南信风不断减弱【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可以判断出拉尼娜现象发生时会增强沃克环流,导致此年份东南信风增强,D错误。由于沃克环流增强使太平洋东岸的冷海水上泛,所以太平洋东岸水温异常偏低,B正确
。而此时太平洋整体水温变化较小,A错误。南美洲由于气温较低,所以盛行下沉气流,降水较少,不会出现洪涝灾害加剧的现象,C错误,故选B。汽车产业模块化是指在零部件标准化的基础上,将汽车各部分如发动机、变速箱、悬架等像积木一样以模块的形式自由组合和总成,实现共享通用。读模块化生产方式图,完成下面小题。2
2.各传统供应商之间的合作,主要体现了地域联系中的()A.生产协作B.商贸联系C.科技联系D.信息联系23.汽车产业模块化生产方式的最大优势是()A.满足个性需求B.开拓国际市场C.降低生产成本D.加强本地集聚【答案】22.A23.C【解析】【22题详解】由图可知
,技术层、生产层、空间层分别独立工作,但是互相之间存在合作和信息交流,而且不同部门之间也存在交流和生产上的协作,汽车零部件生产厂为汽车整装厂提供零部件,这些都说明了是生产协作,A正确。题中未出现市场,商贸联
系不准确,B错误。由图无法看出科技技术和信息之间的合作交流,CD错误。故选A。【23题详解】模块化生产是指将复杂的生产进行多块的简单化分解,再由分解后的各个模块集成生产的动态模式,这样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而模块化生产的零部件商不拘束于本地,更加灵活,更能发挥不同地方的区位优势,
整车厂只需组装即可,因此成本降低,效率更高,C正确。没有体现特殊要求,无个性需求,A错误。题中只提到生产,没有涉及市场开拓,B错误。模块化生产是分散性,加强本地集聚说法错误,D错误。故选C。【点睛】工业内部各专业化企业和行业之间为了共同制造同一产品而建立的生产联
系。它不同于一般的生产联系和物资供应,而是两个以上专业化企业之间,建立长期的、固定供应的生产联系。读我国甲、乙(118°E,24°N)两城市同一天的日升、日落时间(北京时间)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24.与乙地比,甲地()A.所处纬度更低B.正午太阳高度偏大C
.白昼时间更长D.所处经度位置更东25.关于乙地的叙述,正确的是()A.属于温带落叶阔叶林带B.梅雨多分布在6、7月C.冬季受寒潮影响多冻害D.土壤有利于茶树生长【答案】24.D25.D【解析】【24题详解】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出甲的昼长为11小时
39分,乙的昼长为11小时43分钟,由于甲乙的昼长均小于12小时,可以判断出此时为我国的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由于乙的昼长大于甲的昼长,所以乙的纬度更低,AC错误。由于太阳直射南半球并且乙的纬度低,所以
乙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更大,B错误。由于乙的昼长更长,所以乙的日出地方时应当早于甲的日出地方时,但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出乙的日出北京时间晚于甲日出的北京时间,由此可以判断出乙在甲的西边,所以甲地所处经度位置更靠东,D正
确,故选D。【25题详解】由于乙地位于北纬24度,该地区位于我国的南方,所以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A错误。由于乙地区纬度较低,所以冬季受寒潮影响较少,冻害较少,C错误。由于乙地区位于北纬24度,纬度较低,所以雨季一般出现在五月份左右,B错误。由于乙地区纬度较低,位于我国的南方,
主要以红壤为主,红壤属于酸性土壤,适合茶树的生长,D正确,故选D。【点睛】红壤是酸性的,这种土的土质非常疏松,并且透气也很好。红壤主要分布在闽西地区众多的丘陵和中、低山地带。红壤不会像碱性土一样爱板结,有利于茶树生长。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
,共45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中蒙俄经济走廊(跨中国东北及华北沿边境地区、蒙古国、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南部)是“一带一路”的战略支柱,交通基础设施发展是重点,但建设和投资回报周期较长。材料二:蒙古国生态环境脆弱,是世界重要的沙源地,风沙活动对环
境、交通、社会经济以及人体健康造成了很大影响。下图为该区域某月份等压线分布示意图(单位:百帕)。(1)此时甲地的气压中心名称是____简述其形成过程。____(2)简析中蒙俄经济走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周期长的主要原因。(3)从整体性的角度,简析蒙古保育发展区生态环境脆弱的自然原因。
【答案】(1)①.亚洲高压②.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季陆地气温低,气流下沉,形成高压。(2)自然环境复杂,生态脆弱;区域面积大,建设工程量大;原基础设施落后;投资大。(3)深居内陆,降水少,植被稀疏;昼夜温差大,风化作用强;地形平坦,离冬季风源地近,
风力强劲,风蚀作用强;土层浅薄,破坏后恢复困难。【解析】【分析】本题以等压线分布示意图为情境,设置三道小题,考查中蒙俄经济走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周期长的主要原因与蒙古保育发展区生态环境脆弱的自然原因等知识点,重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
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小问1详解】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出甲地区为高压中心,由于甲地区位于蒙古国附近,所以甲地的气压中心名称是亚洲高压。亚洲高压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的,冬季大陆降温较快,所以冬季陆地气温较低,导致气流下沉,盛行下
沉气流,形成高压。【小问2详解】中蒙俄经济走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周期长的主要原因主要从生态,工程量与投资量的角度来分析。从生态环境的角度来说,该地区自然环境较为复杂,生态较为脆弱,所以施工难度较大。从工程量的角度来说,该地区的区域
面积较大,因此建设的工程量较大。从投资量的角度来说,由于该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较为不完善,基础设施较为落后,因此投资成本较大。【小问3详解】蒙古保育发展区生态环境脆弱的自然原因主要从降水,温差,风力与土层的角度来分析。从降水的角度来说,由于该地区地处内陆,水汽难以深
入,所以降水较少,植被较为稀疏,生态环境较为脆弱。从温差的角度来说,由于该地区地处内陆,白天温度较高,夜晚温度较低,因此昼夜温差较大,风化作用较强。从风力作用的角度来说,由于该地区地形较为平坦,并且距离冬季风的风源地较近,所以风力强劲,风
力侵蚀作用较强。从土层的角度来说,该地区土层较为浅薄,所以破坏后恢复较为困难,因此蒙古保育发展区生态环境脆弱。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近十年来,浙江省粮食自给率平均每年下降1%。2020年浙江省粮食产量606万吨,居全国各省
(市、区)后十位,单位面积产量居第10位,粮食自给率为37%。材料二:浙江省历年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图(单位:千公顷)。(1)可用于监测农作物播种面积变化的地理信息技术是____。简析浙江省1979-2019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变化特点及原因。____(2)
简析浙江省粮食自给率低且连年下降的原因。(3)简述浙江省应对粮食问题可以采取的主要措施。【答案】(1)①.RS②.特点:播种面积在减少。原因: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建设用地增加,耕地减少;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变
小(2)粮食播种面积小,总产量低;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需求量大;所以自给率低。随着播种面积的减少,人口增长以及消费水平的提高,需求量越来越大,自给率下降。(3)加大保护力度,确保耕地数量;发展农业科技,提高单产;政策支持,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解析】【分析】本大题以浙江省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农
业相关内容(知识点),考查学生综合应用能力,提高地理素养。【小问1详解】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遥感主要应用于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调查。监测农作物播种面积变化,使用遥感最合适。特点由题可知,粮食作物的图像整
体下降趋势,说明播种面积在减少。联系所学知识,农业结构的调整,城市化的发展,建设用地的增加导致耕地减少,很多青壮年从事其他产业,并且农民更愿意选择经济收益好的其他作物。小问2详解】浙江省常住人口多,但是人均耕地少,对粮食的需求量大。浙江省是我
国经济大省,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工业化等原因不断占用农业用地,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城市居民对水果、蔬菜、蛋、肉、乳制品等需求不断增加,导致粮食种植减少。【小问3详解】【农业科技∶培养农业人才不断提高农业种植技术,努力提高粮食单产;农业基础设施: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的抗灾
能力;政策:政府加大对粮食种植的补贴等优惠政策,鼓励农民种粮。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素有“阳光之州”的美誉,该州东海岸集中分布有50万公顷的甘蔗种植带,含储量高达15%。当地通过免耕、少耕、蔗叶覆盖还田等措施促进甘蔗的可持续生产。材料二:澳大利
亚年等降水量线分布图(单位:mm)。(1)简述澳大利亚干旱区的分布特点,并简析该大陆干旱区面积广的主要原因。(2)简述昆士兰州实施蔗叶覆盖还田的积极影响。(3)1787年甘蔗从南非引入新南威尔士州。说出该地甘蔗集中产区的迁移方向及原因。【答案】(1)主要分布在回归线至30°
S之间的大陆中部和西部。该纬度区域陆地东西延伸广;受副高控制面积大;东部大分水岭的阻挡作用。(2)降低水和风对土壤的侵蚀;抑制杂草生长;保持土壤水分;增加土壤有机质。(3)向北部沿海地区迁移北部地区纬度较低,水热条件更好;新南威尔士州纬度高,易受冻寒影响。【解析】【分析】本题以澳大利亚年等
降水量线分布图为情境,设置三道小题,考查蔗叶覆盖还田的积极影响与干旱区面积广的主要原因等知识点,重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小问1详解】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出澳大利亚干旱区,空间分布不均匀
,主要分布在南回归线到南纬30度之间的大陆中部与西部地区。澳大利亚干旱区面积广的原因主要从大陆形态,气压带与地形的角度来分析。从大陆形态的角度来说,澳大利亚在南回归线到南纬30度纬度区范围内陆地东西延伸面积较广,所以干旱区面积较广。从气候的角度来说,由于澳大
利亚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面积较大,副热带高压盛行下沉气流,降水较少,所以干旱面积较大。从地形的角度来说,澳大利亚东部有大分水岭能够阻挡水汽的进入,所以澳大利亚干旱区面积较广。。【小问2详解】昆士兰州实施蔗叶覆盖还田的积极影响主要从减少侵蚀,保持水分与增加有机质的角度来分析。从减少侵蚀的角度
来说,蔗叶覆盖还田能够降低水与风对地表土壤的侵蚀,也可以抑制杂草的生长。从保持水分的角度来说,蔗叶覆盖还田能够减少土壤中水分的蒸发,所以能够保持土壤水分。从增加有机质的角度来说,蔗叶覆盖还田能够使蔗叶在土壤中分解,将蔗叶中的有机质归还土壤,所以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小
问3详解】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出甘蔗集中产区主要集中在澳大利亚北部沿海地区,说明该地甘蔗集中产区向北部沿海地区迁移。甘蔗集中产区向北部沿海地区迁移的原因主要从热量与水分的角度来分析。从热量的角度来说,北部地区纬度较低,所以热量条件更充足,而新南威尔士州纬度较高,所以甘
蔗容易受到冻害影响。从水分的角度来说,由于北部地区受副热带高压影响较小,所以降水更多,更有利于甘蔗的生长。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太湖流域地处长江三角洲,2002年开始实施引江济太调水工程,望虞河是太湖流域唯一由长江直接向太湖引水的骨干河道。近年来
,太湖的水质明显好转。材料二:京杭大运河从无锡到苏州这一段开凿于太湖东岸,运河离太湖最近的地方不到2千米。下表为我国部分湖泊的面积和蓄水量数据表。湖泊面积/km3蓄水量/亿m3太湖233844洞庭湖4040178(1)简述望虞河工程对减轻太湖流域
旱涝灾害的积极意义。(2)与洞庭湖比,简述太湖的水文特征。(3)从太湖的角度,简析京杭大运河在太湖东侧开凿而没有直接走太湖的原因。【答案】(1)太湖流域洪水时,可以通过该工程排泄洪水;枯水期时,该工程可以引长江水入太湖,补充水资源。(2)面
积较小;蓄水量较少;湖水较浅;湖水更新速度慢;水质自净能力弱。(3)太湖水浅,容易搁浅;距无锡、苏州等城市较远;湖面宽广,风浪大:湖水水位季节变化大。【解析】【分析】本题以太湖流域为情境,设置三道小题,考查太湖的水文特征与望虞河工
程对减轻太湖流域旱涝灾害的积极意义等知识点,重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小问1详解】望虞河工程对减轻太湖流域旱涝灾害的积极意义主要从洪灾时与旱灾时两个角度来分析。从洪灾时的角度
来说,当太湖流域发洪水时,可以通过该工程来排洪泄水,减轻太湖流域的洪灾。从旱灾时的角度来说,当太湖流域处于枯水期时,该工程可以引入长江水进入太湖流域,从而补充太湖流域的水资源,减少太湖流域的旱灾现象。【小问2详解】太湖的水文特征主要从水量与水质的角度来分析。从水
量的角度来说,由于太湖相较于洞庭湖面积较小,并且太湖的湖水较浅,所以蓄水量较少。从水质的角度来说,由于太湖的湖水更新速度较慢,所以太湖水质自净能力较弱。【小问3详解】京杭大运河在太湖东侧开凿而没有直接走太湖的原因主要从水量,位置,
风浪与水位变化等角度来分析。从水量的角度来说,由于太湖水量较少,所以太湖水较浅,容易搁浅。从位置的角度来说,太湖距离无锡与苏州等城市较远,因此不适合开凿运河。从风浪的角度来说,由于太湖湖面广阔,所以太湖风浪较大。不适合开展航运。从水
位变化的角度来说,由于太湖水的水位季节变化较大,因此不适合开发航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