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北京市海淀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共(26)页,57.746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d2fb371b32cba6c1e17c05b8648c9eed.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海淀区高一年级练习语文考生须知1.本试卷共8页,共五道大题,18道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2.在试卷和答题纸上准确填写学校名称、班级名称、姓名。3.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4
.在答题纸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余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5.考试结束,请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一、本大题共4小题,共10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共情”一词,最初是一个美学概念,用来表示人们把自己的心灵感受主动投射到所看到的事物
上,后来这个概念被转用到了心理学领域。心理学家李普斯认为,欣赏美是共情的过程。在艺术欣赏过程中,我们全身心投入到美好事物上,沉醉其中不能自拔,产生一种自我融入的感觉。而这种人与审美对象的关系也存在于人与人之间。“共情”与“同情”是两个非常相近的概念,因此,也经常产生混淆。我们先从定义上来辨析二
者的联系与区别。有研究者认为,“同情”是对他人的关心、担忧和怜悯,是对他人困境的情感表现;而“共情”是从他人的角度去感受、理解和分担、分享他人的感情,而不是表达自我的感情。“同情”多发生在他人处于不幸时,而“共情”还可以发生在他人快乐、嫉妒、焦虑甚
至是愤怒时。“同情”蕴含着对他人的怜悯,暗示着同情者的境遇似乎高于被同情者;而“共情”意味着认可他人的感受,暗含接纳和信任,暗示着共情者与被共情者处于平等的地位。“同情”与“共情”所导致的行为也会有差异。“同情”常发生在个体看到他人痛苦时,所产生的
情感会导致自己有一种采取行动的欲望,希望能帮助他人摆脱痛苦,从而减轻自己的心理不适。如看到受灾的人,人们通过捐钱来缓解自己的难过之情。同情者所提供的帮助可能有用,但也可能无效。而“共情”则是站在被共情者的角度去体验其需要,可能会一起讨论被共情
者如何自救或自助,被共情者可能没有得到物质层面的帮助,但是在精神层面能够感到被理解、被尊重。(取材于官锐园、赵晶等的相关文字)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同情和共情都涉及面对他人处境时的情绪感受。B.较之于同情,共情还可以在更广的范围内发生。C.共情发生时
的双方关系要此同情发生时的平等。D.共情者不会提供物质帮助,仅仅提供精神支持。2.根据材料一,下列诗文最能体现“共情”的一项是()A.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孟子·梁惠王上》)B.齐大饥。有饿者……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礼记·檀弓下
》)C.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白居易《鸟》)D.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材料二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发现,当人们观察到别人的动作、表情、语言时,会自动激活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让人们在大脑中模仿对方,进而产生
与他人的发音、表情、姿势或行为同步的趋势。这就是共情产生的神经科学基础。有科学家从沟通行为的角度将“共情”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明确的共情。这一阶段,共情者关注或感受被共情者的痛苦,并用语言或者非语言的形式表明自己已经理解被共情者的情感。语言的表达
可能有“你看起来很生气”“我想你有些失望”“如果是我,我也会很痛苦”等。非语言的表达可能包括:产生与被共情者相似的表情;以目光接触表示正在尽量体会对方的情绪;用身体前倾、拥抱等行为表达自己的关注。第二阶段:接受共情。被共情者接受并明白自己被倾听和理解。当被共情者感受到自己的情感或处境被人理解
或接纳时,也会表现出接受共情的情形,如身体表现得更舒适和放松,更加深入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想法等。第三阶段:产生新的表达与共鸣。当双方都能够体会到情感的共享,彼此认同的时候,他们会就情绪、想法、态度等不断
进行互动,并且可能产生新的共鸣。这时候,双方都能感受到彼此的接纳,甚至对被共情者的遭遇产生新的感受。而这些感受可能有助于被共情者有效处理自己的情绪,应对困难的处境。具有共情能力的人能够体谅他人,关怀身边的朋
友、亲戚或者陌生人,也能感受到较高的亲密感和愉悦感,从而提升自己的幸福感。(取材于官锐园等的相关文字)3.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只有在理解对方情绪时,镜像神经元才会被激活。B.共情者可以通过语言、目光、行为等来表达情感。C.被共情者的身体因深入表达情绪和想法而更放松。D.共情
双方不断地互动,有助于他们共同应对困境。。4.根据两则材料,分条概述“共情”的重要意义。二、本大题共4小题,共1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可缓而不必求者,天下之常才;不可缓而必求者,天下之奇才也。盖.事变出不测者,非常才之所能丁.,而必济之以.奇才。奇才不可咄嗟而得也,必求之至、
蓄之素.也。譬之医家之蓄物也,虫鱼草木之剂,出于市之所易得者,不必蓄也;至于山海之奇产,非市之可常得者,则固旁搜素蓄,而为吾卒急之用也。今寇之窥衅于我,患有不测而起者,吾犹夫常才以处之,以为其人易得也,其术易晓也,其需易应也,譬之治奇疾而欲用草木虫鱼之常剂,其不误而败者,几希矣!今夫提市井之众以与
悍敌抗,出奇谋秘策以应其变而制其胜,或单词片檄,而下.其城于带甲百万之众,则必用夫不常之才乃可耳。其人于千百人中或一人焉.,千万人中或一人焉,不可朝取而暮得也,必先君以求之至、蓄之素,而应吾不测之用,如山海之奇产
,然后有以应天下之奇疾也。呜呼!天下之奇才,王伯①之佐乎。闻之谋主也,代未尝乏。求之而不得者,以求者非其道,求得其道,而又用之或非其所也。急奇才者,不咎.吾求之非其道、用之非其所,而咎天下之无奇才,也,不亦过乎?刘备、苻坚尝知奇才于诸葛亮、王猛,故求之急,而任之为谋主;周亚夫亦知奇才于剧孟,求之
缓,几资谋于野;萧宝寅亦知奇才于苏湛,用之失其所.,而乞钱以去;李密亦知奇才于徐洪客,用之失于缓,而其人已在泰山之巅矣。若立宾贤之馆,于奇才也,亦知所求矣,然求之非其道,用之非其所,则孰愈安坐而不知求者哉?吾以为图伯,必得
谋主,欲得谋主,必求奇才,故作《求才论》。(取材于杨维桢的《求才论》)【注释】①伯:通“霸”。5.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非常才之所能丁.丁:遭遇B.必求之至、蓄之素.也素:平素
C.而下.其城于带甲百万之众下:攻占D.不咎.吾求之非其道咎:责备6.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盖.事变出不测者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六国论》)B.而必济之以.奇才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C.其人于千百人中或一人焉.盘盘焉,囷囷焉.(《阿房宫赋》)D.用之失其所.则非某之所.敢知(《答司马谏议书》)7.依据文章内容,下列对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奇才不可咄嗟而得也奇才不是可以轻易得到的B.而为吾卒急之用也以备我紧急时使用C.代未尝乏历朝历代不曾缺乏
D.而任之为谋主从而被有谋略的君主任用8.作者是如何就求取奇才逐层展开论证的?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6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西河·金陵怀古彭孙贻①龙虎地,繁华六代犹记。红衣②落尽,只洲前,一双鹭起。秦淮日夜向东流,澄江如练无际。白门外,枯杙③倚,楼船朽橛难系。石
头城④坏,有燕子衔泥故垒。倡家犹唱后庭花,清商子、夜流水。卖花声过春满市,闹红楼,烟月千里。春色岂关人世。野棠无主,流莺成对,衔入临春⑤故宫里。注释:①彭孙贻:明清之际词人,入清末仕,以节义自许。此词大约作于明室
倾覆后。②唐代诗人赵嘏曾有“红衣落尽渚莲愁”句。③杙:小木桩。④石头城:故址在今南京清凉山,三国时孙吴戍守此地,依石壁筑城,故称石头城。⑤临春:阁名,陈后主所建。9.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龙虎地”两句,起笔不凡,凸显出金
陵城地势雄伟险要,历史悠久。B.“红衣落尽”三句,写花凋残、鹭飞起的景象,以动衬静,意境优美。C.“白门外”三句,写出了金陵城外荒凉的景象,流露出了伤感之情。D.“野棠”三句,词人将情感寄托在景物中,同时巧用典故,含蓄蕴藉。10.下列诗句借燕子意象表达
的情感与“有燕子衔泥故垒”句最接近的一项是()A.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杜甫《燕子来舟中作》)B.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戴叔伦《苏溪亭》)C.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D.
有如社燕与秋鸿,相逢未稳还相送。(苏轼《送陈睦知潭州》)11.同为金陵怀古、本词与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都有物是人非的慨叹、还抒发了不同的情感。请结合具体词句,分析两词情感的不同之处。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
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12.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①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引盘庚迁殷的历史事例,表明自己改革决心的句子是:“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用“________________”
一句提醒太宗慎用刑罚。③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自己面对洞庭美景时优游自在、难以言传的内心感受。④杜甫《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乾坤日夜浮”两句,生动地写出了
洞庭湖水势浩瀚、恢宏壮阔气象。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4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湘云)一面说,一面打开手帕子,将戒指递与袭人。袭人感谢不尽,因笑道:“你前儿送你姐姐们的,我已得了,今儿你亲自又送来,可见是没忘了我。只这
个就试出你来了。戒指儿能值多少,可见你的心真。”史湘云道:“是谁给你的?”袭人道:“是宝姑娘给我的。”湘云笑道:“我只当是林姐姐给你的,原来是宝钗姐姐给了你。我天天在家里想着,这些姐姐们再没一个比宝姐姐好的。可惜我们不是一个娘养的。我但凡有这么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是没妨碍的。”说
着,眼睛圈儿就红了。宝玉道:“罢,罢,罢!不用提这个话。”史湘云道:“提这个便怎么?我知道你的心病,恐怕你的林妹妹听见,又怪嗔我赞了宝姐姐。可是为这个不是?”袭人在旁嗤的一笑,说道:“云姑娘,你如今大了,越发心直口快了。”宝玉笑道:“我说你们这几个人难说话,果然不
错。”史湘云道:“好哥哥,你不必说话教我恶心。只会在我们跟前说话,见了你林妹妹,又不知怎么了。”袭人道:“且别说顽话,正有一件事还要求你呢。”史湘云便问“什么事?”袭人道:“有一双鞋,抠了垫心子。我这两日身上不好,不得做,你可有工夫替我做做?”
史湘云道:“论理,你的东西也不知烦我做了多少了,今儿我倒不做了的原故,你必定也知道。”袭人道:“倒也不知道。”史湘云冷笑道:“前儿我听见把我做的扇套子拿着和人家比,赌气又铰了。我早就听见了,你还瞒我。这会子又叫我做,我成了你们的奴才了。”宝玉忙笑道:“前儿的那事,本
不知是你做的。”袭人也笑道:“他本不知是你做的。是我哄他的话,说是新近外头有个会做活的女孩子,说扎的出奇的花,我叫他拿了一个扇套子试试看好不好。他就信了,拿出去给这个瞧给那个看的。不知怎么又惹恼了林姑娘,铰的了两段。回来他还叫赶着做去,我才说了是你做的,他
后悔的什么似的。”史湘云道:“越发奇了。林姑娘他也犯不上生气,他既会剪,就叫他做。”袭人道:“他可不做呢。饶这么着,老太太还怕她劳碌着了。大夫又说好生静养才好,谁还烦他做?旧年好一年的工夫,做了个香袋儿,今年半年,还没拿针
线呢。”正说着,有人来回说:“兴隆街的大爷来了,老爷叫二爷出去会。”宝玉听了,抱怨道:“有老爷和他坐着就罢了,回回定要见我。”湘云笑道:“主雅客来勤,自然你有些警他的好处,他才只要会你。”宝玉道:“罢,罢,我也不敢称雅,俗中又俗的一个俗人,并不愿同这些人往
来。”湘云笑道:“还是这个情性不改。如今大了,你就不愿读书去考举人进士的,也该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日后也有个朋友。没见你成年家只在我们队里搅些什么!”宝玉听了道:“姑娘请别的姊
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知经济学问的。”袭人道:“云姑娘快别说这话。上回也是宝姑娘也说过一回,他也不管人脸上过的去过不去,他就咳了一声,拿起脚来走了。这里宝姑娘的话也没说完,见他走了,登时羞的脸通红,说
又不是,不说又不是。幸而是宝姑娘,那要是林姑娘,不知又闹到怎么样,哭的怎么样呢。提起这个话来,真真的宝姑娘叫人敬重,自己讪了一会子去了。我倒过不去,只当他恼了。谁知过后还是照旧一样,真真有涵养,心地宽大。谁知这一个反倒同他生分了。那林姑
娘见你赌气不理他,你得赔多少不是呢。”宝玉道:“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和他生分了。”袭人和湘云都点头笑道:“这原是混帐话。”原来林黛玉知道史湘云在这里,宝玉又赶来,一定说麒麟的原故。因而悄悄走来,见机行事
,以察二人之意。不想刚走来,正听见史湘云说经济一事,宝玉又说:“林妹妹不说这样混帐话,若说这话,我也和他生分了。”林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所喜者,________。所惊者,________。所叹者,________。所悲者,________。想到此间
,不禁滚下泪来。待进去相见,自觉无味,便一面拭泪,一面抽身回去了。这里宝玉忙忙的穿了衣裳出来,忽见林黛玉在前面慢慢的走着,似有拭泪之状,便忙赶上来,笑道:“妹妹往那里去?怎么又哭了?又是谁得罪了你?”林黛玉回头见是宝玉,便勉强笑道:“
好好的,我何曾哭了。”宝玉笑道:“你瞧瞧,眼睛上的泪珠儿未干,还撒谎呢。”一面说,一面禁不住抬起手来替他拭泪。林黛玉忙向后退了几步,说道:“你又要死了!作什么这么动手动脚的!”宝玉笑道:“说话忘了情,不觉的动了手,也就顾不
的死活。”林黛玉道:“你死了倒不值什么,只是丢下了什么金,又是什么麒麟,可怎么样呢?”一句话又把宝玉说急了,赶上来问道:“你还说这话,到底是咒我还是气我呢?”林黛玉见问,方想起前日的事来,遂自悔自己又说造次了,忙笑道:“你别着急,我原说错了。这有什么的,筋都暴起来,急的一脸汗。
”一面说,一面禁不住近前伸手替他拭面上的汗。宝玉瞅了半天,.方说道“你放心”三个字。林黛玉听了,怔了半天,方说道:“我有什么不放心的?我不明白这话。你倒说说怎么放心不放心?”宝玉叹了一口气,问道:“你果不明白这话?难道我素日在你身上的心都用错了?连你的意思若体贴不着,就难怪你天天为我生气了。”
林黛玉道:“果然我不明白放心不放心的话。”宝玉点头叹道:“好妹妹,你别哄我。果然不明白这话,不但我素日之意白用了,且连你素日待我之意也都辜负了。你皆因总是不放心的原故,才弄了一身病。但凡宽慰些,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林
黛玉听了这话,如轰雷掣电,细细思之,竟比自己肺腑中掏出来的还觉恳切,竟有万句言语,满心要说,只是半个字也不能吐,却怔怔的望着他。此时宝玉心中也有万句言语,不知从那一句上说起,却也怔怔的望着黛玉。两个人怔了半天,林黛玉只咳了一声,两眼不觉滚下泪来,回身便要走。宝玉忙上前
拉住,说道:“好妹妹,且略站住,我说一句话再走。”林黛玉一面拭泪,一面将手推开,说道:“有什么可说的。你的话我早知道了!”口里说着,却头也不回竟去了。(取材于《红楼梦》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含耻辱情烈死金钏》)13.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序号对应正确的一项是()①他人前一
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②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劳怯之症。你我虽为知己,但恐自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③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
个知己,④你既为我之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之知己矣;既你我为知己,则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哉;既有金玉之论,亦该你我有之,则又何必来一宝钗哉A.①②③④B.③①④②C.③④①②D.①③②④14.依据选文内容,分别概括湘云、袭人、宝玉对钗黛看法。15.选文中的“诉肺腑”情节,在宝黛
情感发展过程中具有什么重要意义?请联系全书内容,具体谈一谈。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16.语言基础运用。①电子媒介打破了传播的文化条件的限制,无形中...,也改变了原有的社会结构,它使得使用者不再与既定的社会身份和地位相关
联。②电话无形中打破了个体间保持适当距离的社会规则,手机则完全实现了“只要有电话就有家”的理想状态。③电视将不同类型的人群带入了相同的场景,于是不同的社会角色在电视面前变得模糊了,而网络传播则进一步提供了隐去身份、同步参与交流的条件。④电视与网络传播构成了最为..广泛的公共
领域,提供了从未有过的信息共享。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在的A.①句中的“无形中”放在“打破”之前,句意不变。B.②句中的画线部分存在语病。C.③句中的顿号可以替换为逗号。D.④句中“最为”的“为”字可以
删去。17.微写作。为了让同学们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高一年级将开展“我们的传统节日”宣传活动。请你从我国传统节日(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中任选一个,为活动拟写一段节日介绍语,简介该节日的一种习俗,并阐释其文化内涵。要求:语言得体,条理清晰。150字左右。作文(
40分)18.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在信息时代,人们可以便捷地浏览信息,阅读文章,转发分享……当人们点下转发键,也许,一些影响悄然发生,一些故事即将上演……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答题纸上。(1)请以“信息时代,理性转发”为题,
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2)请以“转发”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合理,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在海淀区高一年级练习语文考生须知1.本试卷共8页
,共五道大题,18道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2.在试卷和答题纸上准确填写学校名称、班级名称、姓名。3.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4.在答题纸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余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5.考试结束,请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一、本大题共
4小题,共10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共情”一词,最初是一个美学概念,用来表示人们把自己的心灵感受主动投射到所看到的事物上,后来这个概念被转用到了心理学领域。心理学家李普斯认为,欣赏美是共情的过程。
在艺术欣赏过程中,我们全身心投入到美好事物上,沉醉其中不能自拔,产生一种自我融入的感觉。而这种人与审美对象的关系也存在于人与人之间。“共情”与“同情”是两个非常相近的概念,因此,也经常产生混淆。我们先从定义上来辨析二者的联系与区别。
有研究者认为,“同情”是对他人的关心、担忧和怜悯,是对他人困境的情感表现;而“共情”是从他人的角度去感受、理解和分担、分享他人的感情,而不是表达自我的感情。“同情”多发生在他人处于不幸时,而“共情”还可以发生在他人快乐、嫉妒、焦虑甚至是愤怒时。“同情
”蕴含着对他人的怜悯,暗示着同情者的境遇似乎高于被同情者;而“共情”意味着认可他人的感受,暗含接纳和信任,暗示着共情者与被共情者处于平等的地位。“同情”与“共情”所导致的行为也会有差异。“同情”常发生在个体看到他人痛苦时,所产生的情感会导致自己有一种采取行动
的欲望,希望能帮助他人摆脱痛苦,从而减轻自己的心理不适。如看到受灾的人,人们通过捐钱来缓解自己的难过之情。同情者所提供的帮助可能有用,但也可能无效。而“共情”则是站在被共情者的角度去体验其需要,可能会一起
讨论被共情者如何自救或自助,被共情者可能没有得到物质层面的帮助,但是在精神层面能够感到被理解、被尊重。(取材于官锐园、赵晶等的相关文字)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同情和共情都涉及面对他人处境时的情绪感受。B.较之于同情,共情还可以在更广的范围内发生。C.共情发生时
的双方关系要此同情发生时的平等。D.共情者不会提供物质帮助,仅仅提供精神支持。2.根据材料一,下列诗文最能体现“共情”的一项是()A.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孟子·梁惠王上》)
B.齐大饥。有饿者……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礼记·檀弓下》)C.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白居易《鸟》)D.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材料二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发现,当人们观察到别
人的动作、表情、语言时,会自动激活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让人们在大脑中模仿对方,进而产生与他人的发音、表情、姿势或行为同步的趋势。这就是共情产生的神经科学基础。有科学家从沟通行为的角度将“共情”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明确的共情。这一
阶段,共情者关注或感受被共情者的痛苦,并用语言或者非语言的形式表明自己已经理解被共情者的情感。语言的表达可能有“你看起来很生气”“我想你有些失望”“如果是我,我也会很痛苦”等。非语言的表达可能包括:产生与被共情者相似的表情;以目光接触表示正在尽量体会对方的情绪;用身体前倾、拥抱等
行为表达自己的关注。第二阶段:接受共情。被共情者接受并明白自己被倾听和理解。当被共情者感受到自己的情感或处境被人理解或接纳时,也会表现出接受共情的情形,如身体表现得更舒适和放松,更加深入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想法等。第三
阶段:产生新的表达与共鸣。当双方都能够体会到情感的共享,彼此认同的时候,他们会就情绪、想法、态度等不断进行互动,并且可能产生新的共鸣。这时候,双方都能感受到彼此的接纳,甚至对被共情者的遭遇产生新的感受。而这些感受可能有助于被共情者有效处理自己的情绪,应对困难的处境。具有共情能力的
人能够体谅他人,关怀身边的朋友、亲戚或者陌生人,也能感受到较高的亲密感和愉悦感,从而提升自己的幸福感。(取材于官锐园等的相关文字)3.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只有在理解对方情绪时,镜像神经元才会被激活。B.共情者可以
通过语言、目光、行为等来表达情感。C.被共情者的身体因深入表达情绪和想法而更放松。D.共情双方不断地互动,有助于他们共同应对困境。4.根据两则材料,分条概述“共情”的重要意义。【答案】1.D2.C3.B4.①共情可以使人获得愉悦体验②共情可
以催生利他的行为。③共情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④共情可以提升个体的幸福感。【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原文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D.“不会提供物质帮助,仅仅提供精神支持”错误,原文最后一段是“可能会一起讨论被共情
者如何自救或自助,被共情者可能没有得到物质层面的帮助,但是在精神层面能够感到被理解、被尊重”,注意是“可能没有得到物质层面的帮助”,而不是“不会提供物质帮助,仅仅提供精神支持”。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A.是齐宣王因不忍牛觳觫而将其释放,体现的是同情。B.
黔敖因饥饿者没有礼貌而拒绝施舍,体现的是傲慢。C.诗人从“平等”的角度对待鸟类,劝导人们爱护鸟类,理解幼鸟失去母亲的感受,符合“共情”的定义。D.李白表达了自己不事权贵的傲岸性格,同时也流露出人生失意的悲愤,与“共情”无关。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只有在理解对方情绪时,镜像神经元才会被激活”错误,材料二第一段为“当人们观察到别人的动作、表情、语言时,会自动激活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镜像神经元是在观察到别人的动作、表情、语言时自动激活的,并不只是理解对方情绪时。C.“被共情者的身体因深入表达情绪和想法而更放松”错误,材料
二第二段为“当被共情者感受到自己的情感或处境被人理解或接纳时,也会表现出接受共情的情形,如身体表现得更舒适和放松,更加深入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想法等”,是先感受到被理解或接纳,身体才更放松,然后才更加深入地表
达自己的情绪和想法。D.“有助于他们共同应对困境”错误,材料二第二段为“而这些感受可能有助于被共情者有效处理自己的。情绪,应对困难的处境”,是“有助于被共情者有效处理自己的情绪,应对困难的处境”,而不是“有助于他
们共同应对困境”。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①结合“心理学家李普斯认为,欣赏美是共情的过程。在艺术欣赏过程中,我们全身心投入到美好事物上,沉醉其中不能自拔,产生一种自我融入的感觉”可知,共情可以使人获得愉悦体验。②结合“而‘
共情’是从他人的角度去感受、理解和分担、分享他人的感情,而不是表达自我的感情”“而‘共情’则是站在被共情者的角度去体验其需要,可能会一起讨论被共情者如何自救或自助,被共情者可能没有得到物质层面的帮助,但是在精神层面
能够感到被理解、被尊重”可知,共情可以催生利他的行为。③结合“具有共情能力的人能够体谅他人,关怀身边的朋友、亲戚或者陌生人”可知,共情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④结合“也能感受到较高的亲密感和愉悦感,从而提升自己的幸福感”可知,共情可以提升个体的幸福感。二、本大题共4小题,共1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可缓而不必求者,天下之常才;不可缓而必求者,天下之奇才也。盖.事变出不测者,非常才之所能丁.,而必济之以.奇才。奇才不可咄嗟而得也,必求之至、蓄之素.也。譬之医家之蓄物也,虫鱼草木之剂,出于市之所易得者,不必蓄也;至于山海之奇产,非市之可常得者,
则固旁搜素蓄,而为吾卒急之用也。今寇之窥衅于我,患有不测而起者,吾犹夫常才以处之,以为其人易得也,其术易晓也,其需易应也,譬之治奇疾而欲用草木虫鱼之常剂,其不误而败者,几希矣!今夫提市井之众以与悍敌抗,出奇谋秘策
以应其变而制其胜,或单词片檄,而下.其城于带甲百万之众,则必用夫不常之才乃可耳。其人于千百人中或一人焉.,千万人中或一人焉,不可朝取而暮得也,必先君以求之至、蓄之素,而应吾不测之用,如山海之奇产,然后有以应天下之奇疾
也。呜呼!天下之奇才,王伯①之佐乎。闻之谋主也,代未尝乏。求之而不得者,以求者非其道,求得其道,而又用之或非其所也。急奇才者,不咎.吾求之非其道、用之非其所,而咎天下之无奇才,也,不亦过乎?刘备、苻坚尝知奇才于诸葛亮、王猛,故求之急,而任
之为谋主;周亚夫亦知奇才于剧孟,求之缓,几资谋于野;萧宝寅亦知奇才于苏湛,用之失其所.,而乞钱以去;李密亦知奇才于徐洪客,用之失于缓,而其人已在泰山之巅矣。若立宾贤之馆,于奇才也,亦知所求矣,然求之非其道,用之非其所,则孰愈安坐而不知求者哉?吾以为图伯,必得谋主
,欲得谋主,必求奇才,故作《求才论》。(取材于杨维桢的《求才论》)【注释】①伯:通“霸”。5.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非常才之所能丁.丁:遭遇B.必求之至、蓄之素.也素:平素C.而下.其城于带甲百万之众下:攻占D.不咎.吾求
之非其道咎:责备6.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盖.事变出不测者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六国论》)B.而必济之以.奇才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C.其人于千百人中或一人焉.盘盘焉,囷囷焉.(《阿房宫赋》)D.用之失其所.则非某之
所.敢知(《答司马谏议书》)7.依据文章内容,下列对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奇才不可咄嗟而得也奇才不是可以轻易得到的B.而为吾卒急之用也以备我紧急时使用C.代未尝乏历朝历代不曾缺乏D.而任之为谋主从而被有谋略的君主任用8.作者是
如何就求取奇才逐层展开论证的?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答案】5.A6.A7.D8.①文章第一、二段运用对比论证,阐明奇才需急求,以应不测之变的道理;运用比喻论证,说明奇才应在平时蓄积。②文章第三段通过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阐明求取奇才需运用正确方法,且将人才放置到合适位置的道
理。【解析】【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丁:应对、对付。句意:不是普通人才所能应对的。B.句意:一定要竭力寻求、平时长期储备C.句意:就能使有百万身披铠甲的军队守卫的城池被攻下。D.句意:不责怪自己寻求的方法不对。故选A。【6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都表推测,意为“大概”。句意:大概事情变化出于意料之外,不是普通人才所能应对。/大概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B.前者为介词
“依靠”,后者为连词“来”。句意:一定要靠奇特人才才能成功。/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来等待贤人君子了。C.前者为兼词“于之”,后者为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句意:这种人在千百人中或许有一人在那里。/盘结交错,曲折回旋。
D.前者为“合适的地方”,后者为“所……的”。句意:任用得不合适。/那就不是我所敢领教的了。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D.“而任之为谋主”应理解为“任用他们作为出谋划策的主要人物”。故选D
。【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结构思路和论证方法的能力。首先,作者提出“可缓而不必求者,天下之常才;不可缓而必求者,天下之奇才也”的观点,通过对比常才与奇才,强调奇才的重要性和获取的紧迫性。“盖事变出不测者,非常才之所能丁,而必济之以奇才”阐明奇才需急求,以应不测之变的道理;以医家蓄药为喻
,“虫鱼草木之剂,出于市之所易得者,不必蓄也;至于山海之奇产,非市之可常得者,则固旁搜素蓄,而为吾卒急之用也”,说明奇才如同山海奇产,需要平时竭力搜寻储备,为紧急情况所用。第三段作者指出“求之而不得者,以求者非其道,求得其道,
而又用之或非其所也”,阐明求取奇才需运用正确方法,且将人才放置到合适位置的道理。接着用例证法论述历史上对待奇才的不同情况和结果,“刘备、苻坚尝知奇才于诸葛亮、王猛,故求之急,而任之为谋;周亚夫亦知奇才于剧孟,求
之缓,几资谋于野;萧宝寅亦知奇才于苏湛,用之失其所,而乞钱以去;李密亦知奇才于徐洪客,用之失于缓,而其。的。人已在泰山之巅矣”,从正反两方面对比举例,说明求才得法、任用得当则能成就大业,求才不得其道、用才不得其所则无法发挥奇才
的作用。参考译文:可以慢慢获取而不必急于求得的,是天下的普通人才;不能迟缓而必须求得的,是天下的奇特人才。大概事情变化出于意料之外,不是普通人才所能应对的,一定要靠奇特人才才能成功。奇特人才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得到的,一定要竭力寻求、平时长期储备。打个比方,就像医生储备药
物,虫鱼草木之类的药剂,从市场上容易得到的,就不必储备;至于山海间的奇特物产,不是市场上经常能得到的,就一定要广泛搜寻、长期储备,来作为我们紧急时候的使用。现在敌寇对我们窥探挑衅,有出人意料而发生的祸患,我们还是用普通人才去应对,认为这种人才容易得到,他们的方法容
易知晓,他们的需求容易满足。打个比方,治疗奇特的疾病却想用草木虫鱼的普通药剂,不失误而导致失败的,几乎很少了!现在率领市井中的众人来与强悍的敌人对抗,用奇妙的谋略和秘密的计策来应对变化并取得胜利,有时仅凭只言片语、一篇文书,就能使有百万身披铠甲的军队守卫的城池被攻下
,那就一定要使用不寻常的人才才行。这种人在千百人中或许有一人在那里,在千万人中或许有一人在那里,不能早上寻找傍晚就得到,一定要预先尽力寻求、长期储备,来应对我们意料之外的情况,就像山海间的奇特物产,然后才能应对天下的奇特变故。唉!天下的奇特人才,是成就王霸之业的辅佐之人。听说作为出谋划策的主要人物
,每个朝代都不曾缺乏。寻求却得不到,是因为寻求的方法不对;得到了方法,又任用得不合适。急于得到奇特人才的人,不责怪自己寻求的方法不对、任用得不合适,却责怪天下没有奇特人才,不也太过分了吗?刘备、苻坚曾在诸葛亮、
王猛身上发现奇特人才,所以急切地寻求,任用他们作为出谋划策的主要人物;周亚夫也在剧孟身上发现奇特人才,寻求得缓慢,几乎在民间寻求谋略;萧宝寅也在苏湛身上发现奇特人才,任用得不合适,(苏湛)讨钱离去;李密也在徐洪客身上发现奇特人才,任用得迟缓,而这个人
已经在泰山之巅了。如果设立招纳贤才的馆舍,对于奇特人才,也知道去寻求了,然而寻求的方法不对,任用得不合适,那与安稳地坐着而不知道去寻求的人相比又好到哪里呢?我认为图谋称霸,一定要得到出谋划策的主要人物;想要得到出谋划策的主要人物,一
定要寻求奇特人才,所以写作了《求才论》。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6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西河·金陵怀古彭孙贻①龙虎地,繁华六代犹记。红衣②落尽,只洲前,一双鹭起。秦淮日夜向东流,澄江如练无际。白门外,枯杙③倚,楼船朽橛难系。石头城④坏,有燕子衔泥故垒。倡家犹唱后庭
花,清商子、夜流水。卖花声过春满市,闹红楼,烟月千里。春色岂关人世。野棠无主,流莺成对,衔入临春⑤故宫里。注释:①彭孙贻:明清之际词人,入清末仕,以节义自许。此词大约作于明室倾覆后。②唐代诗人赵嘏曾有“红衣落尽
渚莲愁”句。③杙:小木桩。④石头城:故址在今南京清凉山,三国时孙吴戍守此地,依石壁筑城,故称石头城。⑤临春:阁名,陈后主所建。9.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龙虎地”两句,起笔不凡,凸显出金陵城地
势雄伟险要,历史悠久。B.“红衣落尽”三句,写花凋残、鹭飞起的景象,以动衬静,意境优美。C.“白门外”三句,写出了金陵城外荒凉的景象,流露出了伤感之情。D.“野棠”三句,词人将情感寄托在景物中,同时巧用典故,含蓄蕴藉。10.下列诗句借燕子意象表达的情感与“有燕子
衔泥故垒”句最接近的一项是()A.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杜甫《燕子来舟中作》)B.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戴叔伦《苏溪亭》)C.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D.有如社燕与秋鸿,相逢未稳还相送。(苏轼《送陈睦知潭州》)
11.同为金陵怀古、本词与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都有物是人非的慨叹、还抒发了不同的情感。请结合具体词句,分析两词情感的不同之处。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
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答案】9.B10.C11.彭词:①对明室倾
覆(亡国)的悲痛之情;②对人们淡忘历史、不思荣辱的无奈之感王词:①对金陵胜景的赞叹之情;②对人们空谈荣辱兴亡的委婉批评;③隐含着对统治者奋起变革、有所作为的期许。【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以动衬静”错。“红衣落尽,只洲前,一双鹭起”意为“曾经行人流连
的荷塘莲叶今已凋枯殆尽,只有那白鹭洲上一两只正在起飞徒增荒凉的白鹭而已”,这是在凸显金陵城今古变迁之大,盛况不复存在。并不涉及“以动衬静”。故选B。【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表达的情感的能力。“石头城
坏,有燕子衔泥故垒”意为“今日的金陵已是满身疮痍、处处狼藉,只有燕子衔泥筑巢”,这是在抒发对今日的金陵城破败不堪的感慨。A.意为“飘泊到湖南为客,已过了整整一个春天,燕子如今也是第二次在此衔泥筑巢了”。这是在写客子逢燕,表达漂泊之感和思乡之情,并不涉及对城市破败不堪的感慨。B
.意为“燕子还没有回到旧窝,而美好的春光已快要结束;迷蒙的烟雨笼罩着一片沙洲,杏花在料峭春风中只感凄寒”。这是在抒发惜春伤春之情,并不涉及对城市破败不堪的感慨。C.意为“当年王导、谢安檐下的燕子,如今已飞进寻常百姓家中”。这是在抒发对旧时繁华无比的乌衣巷如今野草丛生,破败不堪的感慨
。与题干句子所写情感相似。D.意为“就好比那社燕与秋鸿,刚刚相见又分别,不能长待”,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不舍,并不涉及对城市破败不堪的感慨。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彭词:①全词上段总写号称六代豪
华的金陵古城已经破败不堪,念昔日之盛叹今日之衰,为全首词定下了沉痛哀伤的基调;中段,进一步写今日古城荒芜败落的景象;末段写野棠无主花散落,为流莺衔入“临春”里,运用想像借南朝陈后主这个亡国之君的败迹,隐含哀而鉴之的嗟叹。抒发了明清易代以后,作者出自内心的黍离之悲、亡国之恨。②
“倡家犹唱后庭花,清商子夜流水”,词人将晚唐杜牧的政治讽刺诗《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糅进自己的词中,对不知亡国之痛、陷于靡靡之音、过着纸醉金迷生活人们表示了无比的激愤,表达了对人们淡忘历史、不思荣辱的无奈之感
。王词:①此词上阕描绘金陵壮丽景色,“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既有平面的铺展,又有立体的呈现,一幅金陵锦绣江山图展现眼前。“彩舟云淡,星河鹭起”,“彩舟”“星河”,色彩对比鲜明;“云淡”“鹭起”,动静相生。远在天际的船罩上一层薄雾,水上的
白鹭纷纷从银河上惊起,把整幅金陵秋景图展现得活灵活现。“画图难足”则直接表达对金陵胜景的赞叹之情;②“千古凭高”二句,是直接抒情,凭吊古迹,追述往事,抒对前代吊古、怀古不满之情。面对六朝旧事,统治阶级不以此为鉴,挥霍无度,沉溺酒色,江南各朝,覆亡相继
:遗恨之余,嗟叹不已。表达了对人们空谈荣辱兴亡的委婉批评;③“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抒发了诗人深沉的感慨:不是商女忘记了亡国之恨,是统治者的醉生梦死,才使亡国的靡靡之音充斥在金陵的市井之上。隐含着对统治者奋起
变革、有所作为的期许。12.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①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引盘庚迁殷的历史事例,表明自己改革决心的句子是:“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②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用“________________”一句提醒太宗慎用刑罚。③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自己面对洞庭美景时优游自在、难以言传的内心感受。④杜甫《登岳阳楼》中“_____
___________,乾坤日夜浮”两句,生动地写出了洞庭湖水势浩瀚、恢宏壮阔的气象。【答案】①.度义而后动②.是而不见可悔故也③.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④.悠然心会⑤.妙处难与君说⑥.吴楚东南坼【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
词有:“悔”“滥”“悠”“坼”等。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4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湘云)一面说,一面打开手帕子,将戒指递与袭人。袭人感谢不尽,因笑道:“你前儿送你姐姐们的,我已得了,今儿你亲
自又送来,可见是没忘了我。只这个就试出你来了。戒指儿能值多少,可见你的心真。”史湘云道:“是谁给你的?”袭人道:“是宝姑娘给我的。”湘云笑道:“我只当是林姐姐给你的,原来是宝钗姐姐给了你。我天天在家里想着,这些姐姐们再没一个比宝姐姐好的。可惜我们不
是一个娘养的。我但凡有这么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是没妨碍的。”说着,眼睛圈儿就红了。宝玉道:“罢,罢,罢!不用提这个话。”史湘云道:“提这个便怎么?我知道你的心病,恐怕你的林妹妹听见,又怪嗔我赞了宝姐姐。可是为这个不是?”袭人在旁嗤的一笑,说道:“云姑娘
,你如今大了,越发心直口快了。”宝玉笑道:“我说你们这几个人难说话,果然不错。”史湘云道:“好哥哥,你不必说话教我恶心。只会在我们跟前说话,见了你林妹妹,又不知怎么了。”袭人道:“且别说顽话,正有一件事还要求你呢。”史湘云便问“什么事?”袭人道:“有一双鞋,抠了垫心子。我这两日身上不好,不
得做,你可有工夫替我做做?”史湘云道:“论理,你的东西也不知烦我做了多少了,今儿我倒不做了的原故,你必定也知道。”袭人道:“倒也不知道。”史湘云冷笑道:“前儿我听见把我做的扇套子拿着和人家比,赌气又铰了。我早就听见了,你还瞒在我。
这会子又叫我做,我成了你们的奴才了。”宝玉忙笑道:“前儿的那事,本不知是你做的。”袭人也笑道:“他本不知是你做的。是我哄他的话,说是新近外头有个会做活的女孩子,说扎的出奇的花,我叫他拿了一个扇套子试试看好不好。他就信了,拿出去给这个瞧给那个看的。不知怎么又惹恼了林姑娘,
铰了两段。回来他还叫赶着做去,我才说了是你做的,他后悔的什么似的。”史湘云道:“越发奇了。林姑娘他也犯不上生气,他既会剪,就叫他做。”袭人道:“他可不做呢。饶这么着,老太太还怕她劳碌着了。大夫又说好生静养才好,
谁还烦他做?旧年好一年的工夫,做了个香袋儿,今年半年,还没拿针线呢。”正说着,有人来回说:“兴隆街的大爷来了,老爷叫二爷出去会。”宝玉听了,抱怨道:“有老爷和他坐着就罢了,回回定要见我。”湘云笑道:“主雅客来勤,自然你有些警他的好处,他才只要会你。”宝玉道:“罢,罢,我也不敢称雅,俗中
又俗的一个俗人,并不愿同这些人往来。”湘云笑道:“还是这个情性不改。如今大了,你就不愿读书去考举人进士的,也该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日后也有个朋友。没见你成年家只在
我们队里搅些什么!”宝玉听了道:“姑娘请别的姊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知经济学问的。”袭人道:“云姑娘快别说这话。上回也是宝姑娘也说过一回,他也不管人脸上过的去过不去,他就咳了一声,拿起脚来走了。这里宝姑娘的话也没
说完,见他走了,登时羞的脸通红,说又不是,不说又不是。幸而是宝姑娘,那要是林姑娘,不知又闹到怎么样,哭的怎么样呢。提起这个话来,真真的宝姑娘叫人敬重,自己讪了一会子去了。我倒过不去,只当他恼了。谁知过后还是照旧一样,真
真有涵养,心地宽大。谁知这一个反倒同他生分了。那林姑娘见你赌气不理他,你得赔多少不是呢。”宝玉道:“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和他生分了。”袭人和湘云都点头笑道:“这原是混帐话。”原来林黛玉知道史湘云在这里,宝玉又赶来,一定说麒麟的原故。因而悄悄走来,见机行事,以察
二人之意。不想刚走来,正听见史湘云说经济一事,宝玉又说:“林妹妹不说这样混帐话,若说这话,我也和他生分了。”林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所喜者,________。所惊者,________。所叹者,___
_____。所悲者,________。想到此间,不禁滚下泪来。待进去相见,自觉无味,便一面拭泪,一面抽身回去了。这里宝玉忙忙的穿了衣裳出来,忽见林黛玉在前面慢慢的走着,似有拭泪之状,便忙赶上来,笑道:“妹妹往那里去?怎么又哭了?又是谁得罪了你?”林黛玉回头见是宝
玉,便勉强笑道:“好好的,我何曾哭了。”宝玉笑道:“你瞧瞧,眼睛上的泪珠儿未干,还撒谎呢。”一面说,一面禁不住抬起手来替他拭泪。林黛玉忙向后退了几步,说道:“你又要死了!作什么这么动手动脚的!”宝玉笑道:“说话忘了情,不
觉的动了手,也就顾不的死活。”林黛玉道:“你死了倒不值什么,只是丢下了什么金,又是什么麒麟,可怎么样呢?”一句话又把宝玉说急了,赶上来问道:“你还说这话,到底是咒我还是气我呢?”林黛玉见问,方想起前日的事来,遂自悔自
己又说造次了,忙笑道:“你别着急,我原说错了。这有什么的,筋都暴起来,急的一脸汗。”一面说,一面禁不住近前伸手替他拭面上的汗。宝玉瞅了半天,.方说道“你放心”三个字。林黛玉听了,怔了半天,方说道:“我有什么不放心的?我不明白这话。你倒说说怎么放心
不放心?”宝玉叹了一口气,问道:“你果不明白这话?难道我素日在你身上的心都用错了?连你的意思若体贴不着,就难怪你天天为我生气了。”林黛玉道:“果然我不明白放心不放心的话。”宝玉点头叹道:“好妹妹,你别哄我。果然不明白这话
,不但我素日之意白用了,且连你素日待我之意也都辜负了。你皆因总是不放心的原故,才弄了一身病。但凡宽慰些,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林黛玉听了这话,如轰雷掣电,细细思之,竟比自己肺腑中掏出来的还觉恳切,竟有万句言语,满心要说,只是半个字也不能吐,却怔怔的望着他。此时宝玉心中也
有万句言语,不知从那一句上说起,却也怔怔的望着黛玉。两个人怔了半天,林黛玉只咳了一声,两眼不觉滚下泪来,回身便要走。宝玉忙上前拉住,说道:“好妹妹,且略站住,我说一句话再走。”林黛玉一面拭泪,一面将手推开,说道:“有什么可说的。你的话我早知道了!”口里说着,却头
也不回竟去了。(取材于《红楼梦》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含耻辱情烈死金钏》)13.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序号对应正确的一项是()①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②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
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劳怯之症。你我虽为知己,但恐自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③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④你既为我之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之知己矣;既你我为知己,则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哉;既有金玉之论,亦该你我有之
,则又何必来一宝钗哉A.①②③④B.③①④②C.③④①②D.①③②④14.依据选文内容,分别概括湘云、袭人、宝玉对钗黛的看法。15.选文中的“诉肺腑”情节,在宝黛情感发展过程中具有什么重要意义?请联系全书内容,具体谈一谈。【答案】13.B14.湘云认为宝钗体贴周到;黛
玉好使小性儿,爱吃醋。袭人认为宝钗让人敬重,有涵养,心地宽大;黛玉爱哭闹,气量狭小。宝玉不满宝钗劝自己追求仕途经济,认为她不够理解自己;感念黛玉从不说类似的话,认为她与自己心意相通。15.①“诉肺腑”是宝黛彼此表露心迹、确认感情的重要事件(概括“诉肺腑”的内容,
明确“诉肺腑”的性质)②“诉肺腑”意味着宝黛感情试探期的结束(此前的误解现已消除)③“诉肺腑”促进了宝黛感情进一步深化,二人关系由此更加亲密、默契【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衔接排序的能力。黛玉喜的是与宝玉是知己,与“喜”对应的句子应是③;黛玉吃惊的是宝玉在湘云和袭人
面前夸赞自己,不避嫌,与“惊”对应的句子是①;黛玉叹息的是既然与宝玉是知己,为什么还要来一个宝钗,还有“金玉”之说,与“叹”对应的句子是④;黛玉悲伤的是自己父母双亡,没人替自己做主,而且自己的身体已经做了病,与“悲”对应的句子是②。故选B。【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理解人物形象的能
力。湘云:得知戒指是宝钗给袭人的,湘云说“我只当是林姐姐给你的,原来是宝钗姐姐给了你。我天天在家里想着,这些姐姐们再没一个比宝姐姐好的。可惜我们不是一个娘养的。我但凡有这么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是没妨碍的”,可见湘云认为宝钗体贴周到;而当宝玉不让她再说下去时,湘云说“提这个便怎么?我知道
你的心病,恐怕你的林妹妹听见,又怪嗔我赞了宝姐姐。可是为这个不是?”,湘云认为黛玉好使小性儿,爱吃醋。袭人:告诉湘云又一次宝钗也劝宝玉学学仕途经济,而宝玉没听完就走了,宝钗很尴尬,“登时羞的脸通红,说又不是,不说又不是。幸而是宝姑娘,那要是林姑娘,不知又闹到怎么样,哭
的怎么样呢。提起这个话来,真真的宝姑娘叫人敬重,自己讪了一会子去了。我倒过不去,只当他恼了。谁知过后还是照旧一样,真真有涵养,心地宽大。谁知这一个反倒同他生分了。那林姑娘见你赌气不理他,你得赔多少不是呢”,袭人认为宝钗让人敬重,有涵养,心地宽大;黛玉爱哭闹,气量狭小。宝玉:宝钗劝说
宝玉走仕途经济时,“他也不管人脸上过的去过不去,他就咳了一声,拿起脚来走了”,而对黛玉,宝玉却说“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和他生分了”可知,宝玉不满宝钗劝自己追求仕途经济,认为她不够理解自己;感念黛玉从不说类似的话,认为她与自己心意相通。【1
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①“诉肺腑”是宝黛玉诉衷肠,“好妹妹,你别哄我。果然不明白这话,不但我素日之意白用了,且连你素日待我之意也都辜负了。你皆因总是不放心的原故,才弄了一身病。但凡宽慰些,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宝玉对黛玉的心
情理解透彻,还让黛玉“放心”,而黛玉“听了这话,如轰雷掣电,细细思之,竟比自己肺腑中掏出来的还觉恳切”,二人都觉得对方是“知己”,可见“诉肺腑”是宝黛彼此表露心迹、确认感情的重要事件。②前面宝玉和黛玉多有
误会,尤其是黛玉,本来宝钗有把金锁,与宝玉的玉似乎是一对,黛玉就已经多有猜忌;后面史湘云又有个金麒麟,与宝玉的金麒麟也似乎是一对,又惹得黛玉多想。因此前面黛玉多方猜忌、试探,宝黛之间误会很多。而现在“诉肺
腑”的情节,双方误会消除,二人之间心意相通,“林黛玉听了这话,如轰雷掣电,细细思之,竟比自己肺腑中掏出来的还觉恳切,竟有万句言语,满心要说,只是半个字也不能吐,却怔怔的望着他。此时宝玉心中也有万句言语,不知从那一句上说起,却也怔怔的望着黛玉”,“诉肺腑”意味着宝黛感情试探期的结
束(此前的误解现已消除)。③通过“诉肺腑”,宝玉表明了心迹,他的话让黛玉觉得“比自己肺腑中掏出来的还觉恳切”,宝玉对黛玉的心思体贴入微,黛玉一颗心终于放下了一些。节选部分结尾,黛玉虽然没有说什么,但内心是感动的。“诉肺腑”促进了宝黛感情进一步深化,二人关系由此更加亲密、默契。五、本大题共3小题,
共50分。16.语言基础运用。①电子媒介打破了传播的文化条件的限制,无形中...,也改变了原有的社会结构,它使得使用者不再与既定的社会身份和地位相关联。②电话无形中打破了个体间保持适当距离的社会规则,手机则完全实现了“只要有电话就有家”的理想状态。③电视将不同类型的人群带入了相
同的场景,于是不同的社会角色在电视面前变得模糊了,而网络传播则进一步提供了隐去身份、同步参与交流的条件。④电视与网络传播构成了最为..广泛的公共领域,提供了从未有过的信息共享。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①句中的“无形中”放在“打破”之前,句意不变。B
.②句中的画线部分存在语病。C.③句中的顿号可以替换为逗号。D.④句中“最为”的“为”字可以删去。【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标点符号以及辨析修改病句的能力。A.“无形中”作为修饰限制成分,句中是作“改变”的状语,说明“改变是无形的,若”放在“打破”前,变成“打破”无
形,意思改变。B.主语为“电话”,“打破”作谓语动词,宾语中心语为“社会规则”,“无形中”作状语,“个体间保持适当距离”作定语,成分齐全,结构完整,搭配恰当,合乎逻辑,不存在语病。C.“隐去身份、同步参与交流”属于并
列短语作定语,用顿号即可。D.“最广泛”和“最为广泛”表意相同,删掉更简洁,可以删去。故选D。17.微写作。为了让同学们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高一年级将开展“我们的传统节日”宣传活动。请你从我国传统节日(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中任选一个,为活动
拟写一段节日介绍语,简介该节日的一种习俗,并阐释其文化内涵。要求:语言得体,条理清晰。150字左右。【答案】示例: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正
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吃汤圆是元宵节传统习俗,家家户户制作汤圆,寓意着家人团聚,生活甜蜜。汤圆外形圆润,内馅多样,甜咸皆宜,不仅代表着完满,也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现代社会,元宵
节不仅是家庭团聚的时刻,也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契机。【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写作类型:实用类微写作。审题:本题要求拟写一段节日介绍语,题干中列出了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考生可从中选取一个,
也可以选择其他的传统节日进行介绍。注意“一种习俗”“文化内涵”的要求,即在介绍传统节日时,应就节日习俗和文化内涵表达自己的认识,这就需要熟知相关节日的特点——习俗、文化内涵等,如元宵节舞龙看灯、猜灯谜吃元宵,庆团圆;清明节祭祀祖先,祭奠先烈,思怀远;中秋节赏月吃月饼,庆团圆丰收等。写作思路:
写作时,开头要点明介绍的对象,如写元宵节,可选择元宵节的重要习俗如吃汤圆、赏花灯、猜灯谜等进行介绍,并阐释这些习俗背后的文化意义,例如团圆、和谐、驱邪等;如选清明节(气象学意义上的一个节气),可以介绍清明节的来历(最初缘于寒食节)、
风俗(吃艾叶米果、扫墓,追怀先祖、表达哀思)、文化内涵(演变为踏春健身的户外活动,增添了现代元素)等;如选端午节,可介绍赛龙舟的场景,或写龙舟的特点,或写人们在赛龙舟中的表现,突出传统节日给中国人的影响;如写中秋节,则重点突出团圆的主题,中秋节以月
之圆兆人之团圆,以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是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作文(40分)18.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在信息时代,人们可以便捷地浏览信息,阅读文章,转发分享……当人们点下
转发键,也许,一些影响悄然发生,一些故事即将上演……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纸上。(1)请以“信息时代,理性转发”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2)请以“转发”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思想健康;内
容充实、合理,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答案】例文:信息时代,理性转发如今的时代,信息井喷式爆发,而我们只需要对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动动手就能转发,表达我们的态度。然而转发虽然简单,却需要我们理性面对。我们要有自己独特
的视角,用自己理性的头脑正确处理信息,具备了这样的媒介素养,新时代的我们才能做到“乱云飞渡也从容”。理性转发需要正确处理信息,辨别信息真伪。网络的便利性、即时性和缺乏审核性,使人人成了“新闻自媒体”,网民们虽然能更直接、更便捷地发声表达或转发信息了
,但其对社会事件的个人化表达,很难剔除主观化、碎片化、杂质化倾向。所以对于我们这些不是创造与制造信息的人来说,拥有自己独特的视角,辨别信息真伪显得尤为重要。怎样才能找寻其真正的价值,挖掘其本质呢?将我们得到的纷杂的信息进行筛选、联
系、整合,再静下心来思考,才能将其转化为自己的经验与见识,我们也才能成为一个能独立思考、深入思考的完整的人。理性转发需要正确处理信息,用理性的头脑面对。应对网络信息的主观性、选择性,只有理性才是止洪口、
刹车闸。理性地独立思考、综合权衡,才是建设性表达方式的正确取向。这理性,其实是我们接传信息的防火墙,防止我们冲动与盲目。它的冷静、全面、精密、严谨,将使我们接传信息时,合情合理合法,而不会悖情悖理悖法。反思前些年的“碘盐事件”、电信诈骗事件以及“
蓝瘦香菇”“吃瓜群众”“标题党”“键盘党”等,我们确实需要培养一种理性接传信息的基本素养。它将使我们超越感性的低级阶段,而走向基于理性判断的成熟的互联网+生命形态。而要做到理性转发信息,归根到底,需构建我们国家与民族的理性精神。中国自古
便是一个诗的国度、散文的国度、人文的国度,但如此辉煌灿烂的伟大文明,比之于欧美,我们确实弱于基于科学知识与严谨求证的理性精神。所以,要做到理性转发信息,除了需公检法部门强力干涉,抑治不实非法信息外,更需要我们个
人的理性自觉,以及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对科学知识、理性思维的倡导与普及。孔子云:“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以哉”。长时间浸在充满分散而无逻辑的碎片信息的网络环境中,可能会让我们逐渐失去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也许还会让我们失去准确的表达能力。只有养成辨别筛选信息的习惯,用理性的头脑处理信息
的媒介素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思考中真正体现自我价值,成为这个时代的引领者和创造者。【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全命题材料作文题。材料以信息时代为背景,先列举信息时代的便捷性,其中有一条就是“转发分享”。第一个省略号后面提示我们,
“转发”并不仅仅是一种个人行为,还可能产生“影响”,上演“故事”,这是告诉我们“转发”行为对社会是有影响的,一定要慎重。第二个省略号留给我们思考,“转发”还可能有哪些利弊。信息时代,设计转发功能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积极表态的方式,让我们拓展了社交的空间,在互
动中找到存在。“转发”代表着认可,传达的是一种态度。然而有些转发仅凭个人好恶和直觉选择性接受,而非以事实为依据。这样的转发缺乏思考却又有见解,这种见解往往只是情绪的宣泄。在目前的舆论环境下,媒体往往利用这种情绪化观点的势头以博取关注度,他们精挑细选
他们认为合适的言论,受众看到后,就会认为这种情绪化的反应代表的就是大众的观点,时间一久,大众舆论就形成了。所以说,“转发”就可能产生影响,一定要谨慎转发。此外,“转发”只是动动手指的事,习惯性停止思考,就会逐渐丧失
判断事实、分析逻辑和表达观点的能力。盲目点赞、转发导致越来越多的个体思维固化、僵化。个体思维的弱化必将导致社会形态朝单一化程式化发展,并越来越顽固。当每个个体都成为标准化的螺丝钉,他只会随着机械臂在固定的范围和既定的模式下坚守和跳动,那么整个社会将成为一潭死水。因此,信息时
代,应该“理性”转发。在转发前先有思考,在点赞前先有理解,对信息多一点耐心,对事实多一些甄别。理性思考,保持敏感,在这个信息扑面袭来的时代,青年可以做的,不应当止于转发。或许可以通过写评论来表达观点,倒逼自己独立思考。因为
评论是思考的外化,要想让一篇千字评论更有说服力,离不开完备的知识体系、理性的逻辑推理和准确的语言表达……这些都会倒逼我们输入更多增量信息,积累新的思考模型,从而训练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写作要求有两个,一是以“信息时代,理性转发”为题,写一篇议论文。二是以“转发”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写作
议论文,可以采用层进式结构处理。先罗列信息时代的“转发”现象;然后以某一次转发形成舆论,造成严重后果为例,分析盲目转发的危害,比如刘学州认亲事件,在不明真相的大众转发下形成舆论风潮,最后刘学州选择自杀,一条年轻的生命
就这样逝去了。接着提出问题,转发无小事,应该如何转发?顺理成章提出观点,信息时代,理性转发。接着重点分析如何做到理性转发,从公民个人网络素养的培养到整个社会的监管,明确责任,合力形成理性转发的良好现象。写作记叙文,可以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一次“转发”事件,从而思考信息时代,应该理性转发。比
如写看到网上一篇帖子,自己义愤填膺,转发并发声,还鼓动同学一起转发,尽管爸爸知道后警告自己,网上的东西不一定是真实的,但自己仍然不信,每天关注事件,转发最新动态。最后事件反转,受害者跳楼自杀,看到这样的结果,自己才明白,信息时代,转发并非小事,也不是个人行为,而是会影响到事件
当事人甚至整个社会的。冷静下来,才明白信息时代,转发一定要理性。立意:1.谨慎转发,做理性网民。2.传播真相,传递温馨,转发需筛选。3.用理性守护网络清朗,用好网络这把双刃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