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课件(宁陕蒙青川)板块二 实用类阅读 5 基础文本整体阅读——科普文、访谈.pptx,共(56)页,11.858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d29fc73a6162f81d40289053d426d1c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实用类阅读板块二基础文本整体阅读——科普文、访谈学案5复习任务了解科普文、访谈文体知识,能够对科普文、访谈两种文体进行整体把握。考情微观年份卷别文本形式话题文字量选文特点2022全国甲卷非连续性文本(自然科学论文或科普文)杂交水稻培育1084字①选文
以非连续性文本为主,以连续性文本为辅。非连续性文本一般由2~3则不连续的文本组成,文体多是新闻、报告、论文、科普文、访谈等,其中可能包括一则图表材料,总字数为1100~1500。连续性文本多以科普文、访谈为主。②选文内容紧扣社会热点,突出时代性。材料具有内涵丰富、可读性强
、探究点多的特点。全国乙卷非连续性文本(自然科学论文或科普文)雪花形状810字2021全国甲卷连续性文本(科普文)水的密码1363字全国乙卷非连续性文本(三则新闻)粮食安全1015字2020全国Ⅰ卷非连续性文本(三则新闻)新基建1145字全国Ⅱ卷非连续性文本(讲话+评论+
新闻)精准扶贫1167字全国Ⅲ卷连续性文本(访谈)非虚构作品1186字知识图要前备知识科普文、新闻访谈文体特征一、科普文相关知识(一)分类与特征科普文是介绍、普及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体。1.一般分类科普文大致可分为两种:一是科学说明文,二是科学小品。高
考大多选用科学小品。科学小品是一种以科学为题材,带有文学色彩的科技说明文;形式简短,内容通俗,语言既准确简明又形象生动,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2.基本特征(1)内容的科学性,鲜明的思想性科普文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
科学思想。如《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一篇科普作品,属于建筑学小论文。文章阐明了中国建筑体系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的地位、地理分布、形成年代和历史意义,重点概括了中国建筑在结构和装饰上的基本特征,提出了中国建筑学的“文法”理论以及世界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是梁思成建筑美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认真品读文章,不仅能收获有关中国建筑学的科学知识,而且能从作者严谨的表述中感受到作者心中涌动的强烈的民族情怀和高雅独特的审美境界。(2)生动的文学性,丰富的趣味性科普文以说明、阐述为主,以介绍某一科学知识为目的,包括自然科学
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但常常灵活运用描写、记叙等各种表达方式,使得文字生动活泼,有生动的文学性、丰富的趣味性。(3)语言的准确性,表意的通俗性由于介绍有关知识的需要,语言或准确周密,或平实生动,或诙谐幽
默。文章中词语的意义比较单一、稳定、简明。为了描述一个客观事物,严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作者经常会使用集多种语法现象于一体的长句,突出语言的准确性。(4)文笔的生动性,修辞的多样性科普文通常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增加趣味性,
如比喻、拟人、比拟等。(二)说明顺序1.时间顺序:按照事物发展过程的先后介绍某一事物的说明顺序。2.空间顺序:按照事物空间结构的顺序说明,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整体到局部加以介绍。3.逻辑顺序:按照事物、事理的内在逻辑关系,或由个别到一般,或由具体到抽象,或由主要
到次要,或由现象到本质,或由原因到结果等一一介绍说明。(三)说明方法1.举例子:举生活中人们熟悉的、真实的事物来说明,使文章更加具体,更有说服力,更客观。2.打比方: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处作比喻,使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问题变得浅显,
使陌生的事物变得熟悉。3.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4.引资料:引用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文献、诗词、歌谣、传说等进行说
明,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更有趣味性。5.列数字:引用准确无误的数字,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准确化,以便读者理解。6.作比较:用具体的或熟悉的事物和说明对象进行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使读者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7.分类别:将被说明的对
象按照一定的标准有序地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帮助读者掌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条理分明。8.列图表:列举一些图或表,使说明更加直观形象。(四)说明语言1.准确、简洁、平实是说明文语言的主要特点。2.科学小品,讲究趣味性、文艺性,须作必要的、生动形象的说明:①使用比
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②叙述生活感受,使文章在准确性的基础上更添真实性和生活情趣;③适当描写,使被说明的事物栩栩如生。(一)基本特征与基本结构访谈是就某个人、某件事、某个特定问题去访问专家或知情者,请他们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运用谈话纪实的方式进行
报道的文章。访谈可以是对某一人物的报道,可以是对某一新闻事件或者历史事件的采访和记录,也可以是对正在发生的或人们所普遍关心的某种社会问题的访谈。而在这几种类型中,最常见的是人物专访。二、新闻访谈相关知识1.基本特征针对性访谈主要是通过对一定的对象、一定的事件或一定的问题,在现实的情景中提问的,
因此它的针对性是十分明确的。专题性对要访谈的问题需要高度提炼,突出某一方面的问题,集中在某一个点上,不能求大求全,否则会影响问题的深入,体现不了访谈的价值。专访的问题多半是带有现实意义的,突出了一定的主题思想内容。典型性访问的对
象、设定的问题、谈论的事件有一定的典型性,也就是说访谈的内容具有代表性。它应该是在一定的起点或一定的高度上,对可以成为“话题”的、新鲜的事实的报道,对大众普遍关心的、能引起共鸣的问题进行的专访。2.基本结构(1)开头:吸引对方,引起
对方的兴趣,积极进入主题。(2)主体:发现新问题、新材料、新亮点,准确判断它们所蕴含的价值。(3)结尾:适当总结,对访谈对象表示感谢。(二)访谈技巧1.访谈态度抱着尊重、理解、学习的态度与访谈对象交谈。2.问题设计访谈最主要的形式是访谈者向访谈对象
提出问题。因此,访谈问题的设计应体现以下特点:(1)一组问题围绕访谈主题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2)每个问题明确单一。(3)不同问题采用不同的语调和句式。(4)所用语句是平实的、口语化的。3.提问技巧(1)一般提问类型技巧作用趣问采用一些诙谐有趣、形象生动
的话题或提问方式进行发问。消除陌生感,拉近双方的距离。直问不拐弯抹角,把想了解的问题直截了当地提出来。开门见山,干脆利落。推问运用逻辑推理,提出问题。逻辑性强,有层次。旁问有意岔开话题,先谈点别的事情。制造轻松的气氛。(2)特殊提问类型技巧作用追问对访
谈对象刚刚陈述的疑点或没有充分说明的地方进行追问。使访谈对象顺着自己的思路继续予以回答。延伸对访谈对象没有涉及的领域进行引导。拓宽领域,避免片面性。对比有时候,访谈对象就某一问题在回答时的陈述不尽相同,如果发现这样的疑点可以进行对比提问。对比鲜明,便于访谈对象回答,也
便于读者了解提问意图。4.话语技巧(1)修辞手法:引用、比喻、反问、反复等。(2)思路:开门见山表明态度,委婉含蓄呈现观点,层层推进揭示本质,顾左右而言他巧避锋芒。(3)语言风格:朴实无华、浅显易懂、生动形象等。活动一掌握科普文整体阅读要点科普文阅读要注重整体理解,理解说明对
象的特点,把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探究文章展现的人文精神,体会科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1.标画关键,速读明意。边读边标画出每一段的关键词句,如重点阐述的名词术语,表明文章主要信息的中心句、要点句等;快速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围绕什么说明对象阐明了哪些内容。2.理清层次,弄清说明顺序。紧扣说明
对象,理出思路层次,弄清楚其说明顺序是什么。3.把握对象特点。整体解读文章,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一篇科普文,总要有一个主要说明对象,阅读文章时要认真把握这个说明对象的特点,如颜色、大小、形状、形态、性质、性能、习性、原理、用途、功能、影响、结构、操作、程
序,发生、发展的规律等,从说明对象的特点上把握全文。4.探究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体会生命的珍贵与崇高,体会科学家严谨的治学态度。(2021·全国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任务。与先前许多伟大的探险一样,我们
的旅程起始于厨房。当我们看向水面,通常觉得水是平的,然而仔细观察一杯水时,你会发现杯中的水面并不完全平坦,它在边缘处略微向上弯曲——这是它的“弯月面”,这个弯月面的形成是因为水受到了玻璃的吸引,它被拉向杯壁。注意这一点又有何用?只关注这一点,可能没什么用。但与
其他几个因素联系在一起,它便能帮助我们理解河水何以泛滥。水会受到玻璃的吸引,这是水的一个特性。有些液体,比如唯一的液体金属——水银,会受到玻璃的排斥,因而它的表面会像倒扣的碗,叫作“凸月面”。液体内部也有微弱的吸引力
,若非如此,它们便会散开,成为气体。正如老师为我们反复讲述的那样,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紧密结合而成。但老师——至少我的老师——没有教我的是,一个水分子中的氢原子还会受到其邻近水分子中的氧原子的吸引,这使得水分子之间互相依附,
为了帮助理解这一点,可以设想两个在羊毛衫上摩擦过的气球会因静电轻轻地黏附在一起。想要展现水的这种“黏性”很简单,接一杯水,在一个平滑的防水面(比如厨房的操作台)上倒上几滴。现在弯下身,直到自己的视线与
液滴平行。你是否看到水自然地形成一些微微凸起的“小水塘”?假如倒得够多,有一些会流下去,但还有一些会留在台面上,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水会受到相邻的水的吸引,这种黏性或张力强大到有些时候能够对抗重力。水吸附自身以及杯壁的张力还引发了一种叫“毛细作用”的现象,每当把画笔蘸在水中,我们都会发现水
沿着刷毛向上流。想要解释毛细作用,只需将我们已经了解过的两种效应结合起来考虑。水会受到某些物体表面的吸引,比如玻璃和画笔的纤维,此外它还会受到自身的吸引。因此当一个开口足够细小时,便会发生一件有趣的事:水面会受到它上面材料的吸引,被向上拉,
又因为开口太过狭窄从而使得液体的整个表面都被向上拉动。之后,由于水受到了自身的吸引,下面的水也跟着被拉了上去。现在该去野外观察一下这种效应了,下次当你路过一条两边是泥岸的小河、小溪,注意观察一下岸边的泥,被河水打湿的
泥会又黑又湿,但是注意,泥土湿润的地方要高于河水拍打的位置。高于水面的泥是颗粒和气孔的混合物,有点像有着纤细壁管的细密蜂巢。河里的水因毛细作用而被向上吸入这些气孔中,结果就是水面以上的泥被浸湿了。水向上传输的高度受一系
列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水的纯度——干净的水要比受污染的水升得更高——但主要因素还是颗粒间的气孔大小。气压也会影响在泥土间向上传输并停留在那里的水量。这意味着,当气压突然降低,比如风暴来临的时候,土壤无法吸附如此之多的毛细水,于是水就会
回流到原来的溪流中,从而加大了在风暴天气中出现洪涝的可能性。海面高度会受到潮汐状态的影响,而潮汐又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在这里我只提一种——气压。低气压时的海面要高于高气压时,当高气压系统转变为低气压系统,海面通常会上涨30厘米左右,设想你正身处一片你所熟悉的沿海区域,这时你突然注意到海面似乎比
你之前任何时候看到的都要高,这或许会让你猜测气压一定是大幅度下降了。这又意味着,你不仅能预测到坏天气要来了——因为气压表显示气压下降时很可能出现坏天气,而且还可以预测出出现洪涝的风险大大上升——因为在第一滴雨
尚未降落时,所有溪流和河流中因毛细作用而被吸附在岸上的水将会被释放出来。(摘编自特里斯坦·古利《水的密码》,许丹译)1.标画关键,速读明意。(可在文中用“”标示)本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2.理清层次,把握特点
。请在圈点勾画文中文眼句、中心句和过渡句的基础上,填出下面结构导图中的空缺部分。整体阅读(约8分钟)水的特性和功用答案①既受到玻璃的吸引,又可吸附自身②河岸上方泥土湿润;气压降低,可能有洪涝1.下列对材料
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玻璃杯中“弯月面”与“凸月面”的现象,表明了当水与其他物质接触时,会产生一种吸引力或者排斥力。B.一个水分子中的氢原子会受到其邻近水分子中的氧原子的吸引,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水会吸引水、水具有黏性。C.在一个平滑的
厨房操作台上倒几滴水,水会自然地形成一些微微凸起的“小水塘”,这体现出水具有张力这一特性。D.水质相同的情况下,与土质疏松且含有大颗沙砾的泥土相比,在由细小颗粒组成的泥土中,水向上传输的高度会更高。√做题验证(约8分钟)
“玻璃杯中‘弯月面’与‘凸月面’的现象,表明了当水与其他物质接触时……”错。由原文“这个弯月面的形成是因为水受到了玻璃的吸引,它被拉向杯壁”“有些液体,比如唯一的液体金属——水银,会受到玻璃的排斥,因而它的表面会像倒扣的碗,叫作‘凸月面’”可知,“弯月面”是“水”与其他物质接触受吸引形成的
现象,而“凸月面”则是液体金属水银与其他物质接触时受排斥形成的现象。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A.“与先前许多伟大的探险一样,我们的旅程起始于厨房”“现在该去野外观察一下这种效应了”,这些语句可以起到提升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B.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
理解水会受到物体表面吸引,作者使用了“摩擦过的气球会因静电轻轻地黏附在一起”这一现象进行说明。C.水滴从树叶上落下时,会先拉伸成细长的形状,当太细而无法支撑自身的重量时,它才会坠落到地面。这种自然现象表现了水的毛细作用。D.作者在行文时经常变换叙事的地点
,从厨房、小河、小溪到大海,这让读者认识到,凭借室内观察到的水的特性足以预测自然界的变化。√B项由原文“液体内部也有微弱的吸引力……一个水分子中的氢原子还会受到其邻近水分子中的氧原子的吸引,这使得水分子之间互相依
附,为了帮助理解这一点,可以设想两个在羊毛衫上摩擦过的气球会因静电轻轻地黏附在一起”可知,作者举例是为了说明“液体内部也有微弱的吸引力”。C项由原文“有一些会流下去,但还有一些会留在台面上,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水会受到相邻的水的吸引,这种黏性或张力强大到有些时候能够对抗重力”可知,
该现象体现的是水内部的黏性或张力,而毛细作用是指水会吸附物体往上拉。D项“这让读者认识到,凭借室内观察到的水的特性足以预测自然界的变化”错。作者只是从人们熟悉的身边举例,让人们能认识到这些现象,再列举自然界的各种现象以帮助人们认识到自然界也同样存在这些现象,但并不是说“凭借室
内观察到的水的特性足以预测自然界的变化”,因为在自然界还有其他因素的影响,这是室内无法完全观察到的。3.文中画横线句子中“其他几个因素”指的是什么?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答案①水的纯度因素;②泥土颗粒间的气孔因素;③气压因素。根据后文“河水何以会泛滥”的问题阅读下文
,结合第7段“水向上传输的高度受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水的纯度——干净的水要比受污染的水升得更高——但主要因素还是颗粒间的气孔大小。气压也会影响在泥土间向上传输并停留在那里的水量”即可概括。活动二掌握新闻访谈整体阅读要点新闻访谈的阅读步骤
及其要求如下:(1)浏览全文,把握话题。迅速通读全文,把握访问者和访谈对象所讨论的话题。(2)区分对象,把握问题。将访问者和访谈对象的文字分开,先阅读提问者(访问者)的问题,把握有哪些主要问题;再阅读访谈对象的回答内
容,大致把握有哪些内容。(3)析提问技巧,品回答语言。访问者提问是要有一定的提问技巧的,如直问、追问、推问等。访谈对象回答更是一门语言艺术,需要细细品味,方能领悟其中内涵。(4)把握关键,深入内核。重点精读提问者提出的关键问题和访谈对象的关键回答,深入研究其核心内容:整合
文中的信息,把握访谈内容和访谈主题。(2020·全国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任务。一个与现实零距离的题材,要让文学性不被坚硬的现实埋没,让艺术在接近纷纭社会时不至于窒息,就必须有飞扬的灵魂。钟南山是个公众人物,几乎没有虚构的空间;
而真实的东西往往会有种种限制。但作家创作并非无所作为。熊育群的作品《钟南山:苍生在上》把笔触深入到钟南山的内心世界,对他的精神和情感进行大胆挖掘,并且打破时空限制,将人物置于复杂的背景与宏大的视野中,以文学的力量复原某些重大时刻,记录历史,留下现场,并对此进行深刻反思。本报特邀
《收获》杂志副主编、《钟南山:苍生在上》责编钟红明和作家熊育群做了一次对谈。钟红明:新冠疫情是一场波及众多国家与人群的、看不见硝烟的战争,在《燃起黑色的春天》一文中你曾写道,你“突然理解了战争年代弃文从戎的文人”。是
什么让你决定写一部关于钟南山的长篇非虚构作品?熊育群:新冠疫情突如其来,是人类的一场大灾难。特别让人不安的是,已经84岁的钟南山深夜赶往疫区武汉,他那张高铁上仰头小憩的照片让我非常感动。12年前我采访过他,写过他的报告文学,这些年
也特别关注他。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有关部门希望我来写钟南山,我自己也有写作的冲动。于是,通过钟南山的助理得到支持,我便一头扎下去,开始了创作。钟红明:这部作品有六个章节,你写了钟南山过往的大量经历,他的父亲母亲,他的婚姻爱情,他在英国留学,他在“非典”中的经历……都是出于什
么考量?是要写出一个人的脉络和土壤吗?熊育群:事实上这有些传记写作的特点,我想把他的一生呈现出来,当然是有重点有选择的。只有把他的人生写透了,才能写出钟南山为何敢医敢言,才能理解他的性情、胸怀和作为。我不想神化
任何人,人都有七情六欲,都有自己的缺陷,我只把他当普通人来写。但人比人确实有高低,有的人令人高山仰止,有的人唯利是图,正因为如此,钟南山的出现才显得珍贵无比。钟红明:如果从《钟南山:苍生在上》概括出几个关键词,就是——“时间与空间”“泪水”“挫折”“敢医敢言”“记忆”。你在后记里说:“他也将
是一个时代的记忆!”为什么你会用“时代的记忆”来概括钟南山?熊育群:因为新冠疫情如此大的灾难,是个历史事件,将来一定会被后人说起。显然,重要的人物缺少不了钟南山,钟南山是值得书写的。钟红明:现在有些人避用“报告文学”而用“非虚构”,
我个人觉得,背后是一种文学观的差异。我注意到你以往的作品,无论是人文地理类的,还是虚构类的长篇小说,你都进行了大量的实地采访,甚至到国外进行追踪采访……为何会经常采用这样“费力”的写作方式?熊育群:我认为这是写作的常态。我这样做并不代表我不重视虚构,不重视想象,恰恰相反,我要让自己的作品充满想象
,甚至是魔幻。但这想象不是胡思乱想,只有符合历史与现实逻辑的想象才震撼人心。还有就是文章的细节是来自生活的,它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有着现实的力量。(摘编自《对话〈钟南山:苍生在上〉作者》,《文汇报》2020年5月13日)1.浏览全文,把握话题访谈者钟红明与被访
谈者熊育群的对谈是围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核心话题展开的。整体阅读(约8分钟)《钟南山:苍生在上》的创作动机与写作方式2.区分对象,把握问题请根据文本填出下面表格中的空缺部分。对谈钟红明所提问题提问角度熊育群回答内容(可简要
概括)第一次是什么让你决定写一部关于钟南山的长篇非虚构作品?①感动于钟南山赴武汉抗疫之事;有关部门要求第二次大量写钟南山的人生经历都出于什么考量?写作内容②第三次为什么你会用“时代的记忆”来概括钟南山?写作内容新冠疫情是个历史事件,而钟南山凝聚着一个时代的记忆第四次为何
会经常采用这样“费力”的写作方式?③④答案①创作动机②只有写透他的人生,才能写出他敢医敢言的原因,才能理解其性情、胸怀和作为③写作方式的原因或写作过程④既重视符合历史与现实逻辑的虚构与想象,更注重来自生活、有现实力量的细节3.把握关键,深入内核这次对谈,围绕《钟南山:苍生在上》这一作品,
深入探讨了这部作品的创作动机和的写作方式,回答了的关系问题,体现了这一核心观点。文学与现实以文学的力量记录历史、记录历史的记忆传记式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关于为何在疫情背景下写钟南山的问题,熊育群表示自己熟悉钟南山,对他赴武汉抗疫之事很感动,有写作的
冲动,有关部门也希望写他。B.被问到为何写钟南山过往的大量经历时,熊育群认为传记式的写法可以写透钟南山的人生,而只有写透他的人生,才能写出他为何敢医敢言。C.面对为何将钟南山视为“时代的记忆”的提问,熊育群表示新冠疫情是个历史事件
,而钟南山凝聚着时代的记忆,是值得书写的。D.关于经常采用“费力”的写作方式的问题,熊育群表示“费力”写作是常态,自己也重视想象,重视背离现实逻辑的想象带来的震撼效果。做题验证(约8分钟)√“重视背离现实逻辑的想象带来的震撼效果”分析
错误。由原文“这想象不是胡思乱想,只有符合历史与现实逻辑的想象才震撼人心”可知,重视的是“符合历史与现实逻辑的想象带来的震撼效果”,而非“背离现实逻辑的想象带来的震撼效果”。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汇报》作为组织方,聚焦文学与现实的关系,期望文学可以复原和记录新冠疫情这样的重大时刻,从而展现文学的力量和飞扬的灵魂。B.钟红明作为对谈的一方和责编,关心作家的写作动机和写作方式,并举出对方经常进行大量实地采访的实例,从而引发一些相关问题的讨论。C.熊育群作为对谈的另一方和
作者,关心文学表达的力量,故而重视主题的时代性、文学的现实性和文章细节的生活气息,也留心魔幻的文学想象。D.文学如何回应时代和现实的问题,既是组织方和对谈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也是新冠疫情这一特殊历史时刻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
“也是新冠疫情这一特殊历史时刻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于文无据;且根据现实来看,“文学如何回应时代和现实的问题”不属于“新冠疫情这一特殊历史时刻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3.钟红明是如何做到在对谈中引发对话并将话题引向深入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①有比较充分的
准备:熟悉对方的写作,作为责编,尤其熟悉作品《钟南山:苍生在上》。②重视对方的观点:提问时采用对方文章中的说法来引出话题,营造对话氛围。③逐步深入地提问:从写作动机问起,问到写作方式和具体内容,最后问到对方的
文学观。解答时,要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细读题干,明确问题的本质,再回归原文,进行挖掘。然后对理解的结果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最后组织语言规范答题。对谈中的提问艺术,在文章中没有直接的信息,需要通过对提出的问题及提问的顺序进行分析,这是难点所在
。因此,在阅读时一定要认真分析提问者所提出问题之间的逻辑顺序。就提问艺术而言,首先,提问者要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就本文而言,要熟悉作者及作者的作品;其次,提问者在事先要有提问(对谈)的提纲,比如,先问写作动机,再由此涉及作品,然后问写作方式,最后到对方的观点。另外,提
问时一定要考虑互动,考虑受访者的观点、看法和态度等,否则对谈就很难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