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山东省滕州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4月网课检测生物试题【精准解析】.doc,共(29)页,783.5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d2086a4a70ed6c0e5e5c00794f500ee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山東省滕州市第一中學高一一部生物网课效果检测一、选择题1.基因型为Aa的植物体产生的雌雄配子的数量是()A.雌配子:雄配子=1:1B.雄配子(A):雌配子(a)=1:1C.雄配子:雌配子=3:1D.雄配子比雌配子多【答案】D【解析】【分析】遗
传因子组成为Aa的个体产生两种类型的配子,其比例为1:1,是指雄配子中A:a=1:1,雌配子中A:a=1:1。植物体产生雄配子的数量远多于雌配子。【详解】AD、植物体产生雄配子的数量远多于雌配子,A错误,D正确;BC、由于亲本基因型为Aa,其减数分裂产生的雄配子有
两种:A:a=1:1,雌配子也有两种:即A:a=1:1,B错误;故选D。2.孟德尔的分离定律是指A.子二代出现性状分离B.子二代性状分离比为3∶1C.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D.测交后代分离比为1∶1【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实质是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
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杂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考点:本题考查孟德尔遗传基体规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3.已知玉
米某两对基因按照自由组合规律遗传,其子代基因型及比值如图,则亲本的基因型是()A.DDSS×DDSsB.DdSs×DdSsC.DdSs×DDSsD.DdSS×DDSs【答案】C【解析】【详解】据图形分析可知,DD:Dd=(1+1+2):(1+1+2)=1:1,推测亲本一对遗传因子的杂
交组合为Dd×DD;同理图中SS:Ss:ss=(1+1):(2+2):(1+1)=1:2:1,可以推测亲本该对遗传因子的杂交组合为Ss×Ss,所以双亲的遗传因子组合为DdSs×DDSs.故选C4.某种小鼠的体色受常染色体基因的控制,现用一对纯合灰鼠杂交,F1都是黑鼠,F1雌雄个体相互交配
,F2表现为9黑:6灰:1白。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小鼠体色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B.F2灰鼠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1/2C.若F1与白鼠杂交,后代表现为2黑:1灰:1白D.F2黑鼠有两种基因型【答案】A【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F2中小鼠的体色为黑:灰:白=9:6:1,是“9:3:3:1”的变式,这说明小鼠的毛色受两对等位基因的控制(相应的基因用A和a、B和b表示),且这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黑色鼠的基因型为A_B_,灰色鼠的基因型为A_bb和aaB_,白
色鼠的基因型为aabb。据此答题。【详解】F2体色表现为9黑:6灰:1白,是“9:3:3:1”的变式,这说明小鼠的毛色受两对等位基因的控制,且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F2灰鼠的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比例为1:2:1:2,所以,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
1/3,B错误;若F1黑鼠AaBb与白鼠aabb杂交,后代基因型为AaBb、Aabb、aaBb、aabb,表现型为1黑:2灰:1白,C错误;F2黑鼠有四种基因型,分别是AABB、AABb、AaBB、AaBb,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
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以“9:6:1”为突破口,准确判断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对应关系,进而推断出亲本和子一代的基因型,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5.小麦麦穗基部离地的高度受4对基因控制,这4对基因分别位于4对同源染色体上(
每个基因对高度的增加效应相同且具叠加性)。将麦穗离地27cm的mmnnuuvv和离地99cm的MMNNUUVV杂交得到F1,再用F1与甲植株杂交,产生F2的麦穗离地高度范围是36~90cm,则甲植株可能的基因型为()A.MMnnUuVvB.MmNnUuVvC.mmnnUuVVD
.mmNnUuVv【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已知控制小麦麦穗基部离地的高度的4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4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基因型为mmnnuuvv的植株麦穗离地27cm,而基因型为MMNNUUVV的麦穗离地99
cm,且每个显性基因对离地高度的作用是一样的,则每个显性基因对高度的增加效应=(99-27)÷8=9cm。将麦穗离地27cm的mmnnuuvv和离地99cm的MMNNUUVV杂交得到F1,F1的基因型为MmNnUuVv,F1植株(MmNnUuVv)与甲植株杂交
,产生F2的麦穗离地高度范围是36~90cm,(36-27)÷9=1,(90-27)÷9=7,说明产生F2的麦穗的基因型中显性基因的数量是1~7个。【详解】A、已知F1的基因型为MmNnUuVv,与MMnnUuVv杂交,后代显性基因的数量为1~7个,A正确;B、已知F1的基因型为MmNnUuVv,
与MmNnUuVv杂交,后代显性基因的数量为0~8个,B错误;C、已知F1的基因型为MmNnUuVv,与mmnnUuVV杂交,后代显性基因的数量为1~6个,C错误;D、已知F1的基因型为MmNnUuVv,与mmNnUuVv杂交,后代显性基因的数量为0~7个,D错误。故选
A。【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及其实质,能够根据题干信息计算出每一个显性基因对高度的增加效应,据此判断出其与甲杂交产生的后代的显性基因的数量,进而结合选项分析答题。6.已知某一动物种群中仅有AAbb和Aab
b两种类型的个体(aa的个体在胚胎期致死),两对相对性状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Abb:Aabb=1:1,且种群中雌雄个体比例为1:1,个体间可以自由交配,则种群自由交配产生的成活的子代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比例是
()A.B.C.D.【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自由组合定律。考查自由者定律的应用。分析自由交配问题,可首先分析配子的种类及比例,根据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分析子代基因型和表现型。【详解】根据题意分析可知:bb无论是自交还是自由交配的结果始
终是bb。由于Aabb:AAbb=1:1,所以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3/4,a的基因频率为1/4,所以自由交配后AA的个体为9/16,Aa的个体为6/16,aa的个体为1/16,但aa纯合致死,故AA的个体占=3/5,
也即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总数的3/5。ACD错误。B正确。故选B。7.下列有关受精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A.受精卵中的遗传物质,来自父、母双方的各占一半B.受精时,精子和卵细胞的细胞核相互融合C.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与本物种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相同D.受精过程中精卵融合与细胞膜
的结构特点——流动性有关【答案】A【解析】【分析】受精作用是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不久精子的细胞核就和卵细胞的细胞核融合,使受精卵中染色体的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其中有一半来自精子有一半来自卵细胞。据此答题。【详解】
受精卵中的核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而细胞质遗传物质几乎都来自母方,A错误;受精时,精子的细胞核和卵细胞的细胞核相互融合,它们的染色体会合在一起,B正确;受精时,精子的细胞核和卵细胞的细胞核融合,使受精卵中染色体的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故受精卵中的染色
体数与本物种体细胞染色体数相同,C正确;受精作用需要精子与卵细胞的细胞膜融合,该过程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D正确。故选A。8.下列关于观察减数分裂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可用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观察减数分裂过
程B.用桃花的雄蕊比用桃花的雌蕊制成的装片容易观察到减数分裂现象C.能观察到减数分裂现象的装片中,可能观察到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D.用洋葱根尖制成装片,能观察到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答案】D【解析】【分析】一般来说,雄性个体产生的精子数量远远多于雌性个体产生
的卵子数量.因此在选择观察减数分裂的材料时,要选择分裂旺盛的雄性个体生殖器官.在此过程中,细胞中的染色体形态、位置和数目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因而可据此识别减数分裂的各个时期.【详解】蝗虫精母细胞能进行减数分裂,所以可用蝗虫精母细胞的固定装片
观察减数分裂,A正确;由于花药中精母细胞数量远多于雌蕊中的卵母细胞,所以用雄蕊观察减数分裂更好,B正确;同源染色体联会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所以能观察到减数分裂现象的装片中,可观察到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C
正确;洋葱根尖只进行有丝分裂,不会出现减数分裂特有的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观察减数分裂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9.图甲是某生物的一个精细胞,根据染色体的类型和数目,判断
图乙中与其来自同一个精原细胞的有A.①②B.②④C.①④D.①③【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分析甲图可知,形成该细胞的过程中,发生了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因此甲③可能是由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形成的两个精细胞;甲和
①是来自同一个精原细胞形成的两个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因此图中①②③④,可能是①③与甲来自同一个精原细胞。所以D项正确。A、B、C项不正确。故选D。10.基因型为小鼠仅因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未正常分离,而产生一个不含性染色体的AA
型配子。等位基因A、a位于2号染色体。下列关于染色体未分离时期的分析,正确的是①2号染色体一定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未分离②2号染色体可能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未分离③性染色体可能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未分离④性染色体一定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未分离A.①③B.①④C.
②③D.②④【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减数分裂的有关内容。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详解】如果性染色体减数第一次分裂未分离,会产生一个不含性染色体和一个含有两个性染色体的次级性母细胞;再经过减数
第二次分裂,就会产生两个不含性染色体的配子和两个有两条性染色体的配子;如果减数第一次分裂正常,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姐妹单体没分开,也可以产生没有性染色体的配子,故③正确④错误;2号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正常分裂,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姐妹单体没分开,产生AA型配子。
故①正确②错误;答案选A。11.家蚕的性别决定为ZW型(雄性的性染色体为ZZ,雌性的性染色体为ZW)。正常家蚕幼虫的皮肤不透明,由显性基因A控制,“油蚕”幼虫的皮肤透明,由隐性基因a控制,A对a是显性,位于Z染色体上。以下杂交组合方案中,能在幼虫时期根据皮肤特征,区分其后代
幼虫雌雄的是()A.ZAZA×ZAWB.ZAZA×ZaWC.ZAZa×ZAWD.ZaZa×ZAW【答案】D【解析】ZAZA×ZAW,后代基因型是ZAZA、ZAW,无论是雌性还是雄性幼虫的皮肤都是不透明的,A错误;ZAZA×ZaW,后代基因
型是ZAZa、ZAW,无论是雌性还是雄性幼虫的皮肤都是不透明的,B错误;ZAZa×ZAW,后代基因型是ZAZA、ZAZa、ZAW、ZaW,则后代雌性幼虫的皮肤都是一半是透明的,一半是不透明的,雄性幼虫的皮肤都是不透明的,C错误;ZaZa×ZAW,后代基因型是ZAZa、ZaW
,则后代雌性幼虫的皮肤全部是透明的,雄性幼虫的皮肤全部是不透明的,D正确。12.果蝇的某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N、n控制,N对n完全显性。受精卵中不存在N、n中的某个特定基因时会致死。用一对表现型不同的果蝇进行交
配,得到的子一代果蝇中雌:雄=2:1,且雌果蝇有两种表现型。据此可推测:雌果蝇中A.该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N基因纯合时致死B.该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n基因纯合时致死C.该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N基因纯合时致死D.该对等位
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n基因纯合时致死【答案】C【解析】【分析】考查伴性遗传的遗传特点。一对表现型不同的果蝇进行交配,得到的子一代果蝇中雌:雄=2:1。且雌蝇有两种表现型,因为常染色体上的基因与性别决定无关,故排除位于
常染色体上,相关基因应位于X染色体上,且Y染色体上无其等位基因。【详解】据分析知:这对等位基因不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因此这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AB错误;CD、因为亲本表现型不同,后代雌性又有两种表现型XNX-和XnXn,故亲本基因型为XNXN和XnY,子代基因
型为XNXN、XnXn、XNY、XnY,说明雄蝇中N基因纯合致死,C正确,D错误。故选C。【点睛】解答本题注意以“一对表现型不同的果蝇进行交配”作为本题的突破口。13.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细菌相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
死亡,则小鼠体内S型。R型细菌含量变化情况最可能是下图哪个选项A.B.C.D.【答案】B【解析】【分析】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的区别是前者没有荚膜(菌落表现粗糙),后者有荚膜(菌落表现光滑).由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可知,只有S型菌有毒,会导致小鼠死亡,S型菌的DNA才会是R型菌转化为S型菌。【详解】
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细菌相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时,由于小鼠体内的免疫系统的存在,杀死一部分R型细菌,同时在S型细菌的DNA作用下出现S型细菌,破坏小鼠体内的免疫系统,直至小鼠死亡,导致两种细菌的数量均增加,所以B正确。故选B。14.赫尔希和蔡斯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
杆菌实验证实了DNA是遗传物质,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实验中可用15N代替32P标记DNAB.噬菌体外壳蛋白是大肠杆菌编码的C.噬菌体DNA的合成原料来自大肠杆菌D.实验证明了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答案】C【解析】【分析
】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用搅拌器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分布情况。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详解】
N是蛋白质和DNA共有的元素,若用15N代替32P标记噬菌体的DNA,则其蛋白质也会被标记,不能区分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A错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是由噬菌体的DNA做模板,利用大肠杆菌体内的原料编码合成,B错误
;子代噬菌体DNA合成的模板来自于亲代噬菌体自身的DNA,而合成的原料来自于大肠杆菌,C正确;该实验证明了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D错误。15.在搭建DNA分子模型的实验中,若有4种碱基塑料片共20个,其中4个C,6个G
,3个A,7个T,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的连接物14个,脱氧核糖塑料片40个,磷酸塑料片100个,代表氢键的连接物若干,脱氧核糖和碱基之间的连接物若干,则A.能搭建出20个脱氧核苷酸B.所搭建的DNA分子片段最长为7碱基对C.能搭建出410种不同的DNA分子模型D.能搭建出一个4碱基对的D
NA分子片段【答案】D【解析】【详解】每个脱氧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及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根据碱基互补配对规律,“4个C,6个G,3个A,7个T”能配对4个G-C和3个A-T,共7个碱基对。但是本题中脱氧核糖和磷酸的连接物数较少,大
大制约了搭建的模型中脱氧核苷酸数。结合DNA结构图可知,14个脱氧核糖和磷酸的连接物能搭建的模型中每条链最多4个脱氧核苷酸,因此最多能搭建出一个4碱基对的DNA分子片段,共含8个脱氧核苷酸,理论上能搭建出不同的DNA分子模型远少于410种。综上所述,ABC不符合题意,
D符合题意。故选D。16.某研究小组测定了多个不同双链DNA分子的碱基组成,根据测定结果绘制了DNA分子的一条单链与其互补链、一条单链与其所在DNA分子中碱基数目比值的关系图,下列正确的是()A.B.C.D.【答案】C【解析】【分析
】DNA是规则的双螺旋结构,两个链之间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与T配对,C与G配对。【详解】DNA分子中的两条链是通过严格的碱基互补配对而成。双链DNA分子中:A=T、G=C,A+G(C)/T+C(G)=1,
一条单链中A+G(C)/T+C(G)与另一条单链中该值是倒数关系。整个DNA分子中,A+T/G+C=每一条单链中A+T/G+C,只有C正确。【点睛】本题考查DNA分子结构及有关分析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
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17.某双链DNA分子含有200个碱基对,其中一条链上A:T:G:C=l:2:3:4,则有关该DNA分子的叙述
,正确的是A.含有4个游离的磷酸基B.含有腺嘌呤脱氧核苷酸30个C.4种含氮碱基A:T:G:C=3:3:7:7D碱基排列方式共有4200种【答案】C【解析】【分析】已知一条链上A:T:G:C=1:2:3:4,即A1:T1:G1:C1=1:2:3
:4,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有A2:T2:G2:C2=2:1:4:3;该基因中含有400个碱基,则该DNA分子中A=T=60个,C=G=140个,据此分析。【详解】A.双链DNA分子含有2个游离的磷酸基团,A错误;B.由分析可知,该DNA分子含有腺嘌呤脱
氧核苷酸60个,B错误;C.该DNA分子中A=T=60个,C=G=140个,因此4种碱基的比例为A:T:G:C=3:3:7:7,C正确;D.该DNA分子含有200个碱基对,但是碱基比例已经确定,因此碱基排列方式少于4200种,D错误。18.某双链DNA分子含有n
个碱基对,其中腺嘌呤有m个。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该DNA分子中共含有3n-m个氢键B.该DNA分子连续复制4次需要消耗胞嘧啶15×(n-m)个C.该DNA分子中碱基数=磷酸数=脱氧核糖数D.每个DNA分子中有1个游离的磷酸基团【答案】D【解析】【详解】由题
意可知,该DNA分子中含有m个A-T碱基对,有(n-m)个G-C碱基对,一个A-T碱基对中含有2个氢键,一个G-C碱基对中含有3个氢键,所以该DNA分子中共含有的氢键数=2m+3(n-m)=3n-m个,A项正确;该双链DNA分子中含有胞嘧啶(n-
m)个,连续复制4次,需要消耗胞嘧啶数(n-m)×(24-1)=15×(n-m)个,B项正确;脱氧核苷酸是该DNA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而一个脱氧核苷酸是由一分子含氮的碱基、一分子脱氧核糖和一分子磷酸组成的,所以C项正确;每个链状DNA分子含有2
个游离的磷酸基团,分别位于DNA分子的两端,D项错误。【点睛】本题主要考查DNA分子中碱基数量计算的相关知识,需要考生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和DNA分子的结构特点,归纳、总结和运用相关公式,以简化解题过程。本题用到的相关公式有:1.双链DNA分子中,任意两个不互补的碱基数量之和占总碱基数的50%,即
嘌呤之和=嘧啶之和=总碱基数×50%,A+G=T+C=A+C=T+G=(A+T+C+G)×50%。2.若碱基对数为n,则氢键数为2n~3n,若已知A有m个,则氢键数为3n-m。3.若一亲代DNA分子含有某种脱氧核苷酸m个,经过n次复制需要消耗该脱氧核苷酸数为m·(2n-1)个
。19.某双链DNA分子含m对碱基,其中腺嘌呤有A个。该DNA在连续复制时,对所需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数目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在第一次复制时,需要(m-A)个B.在第二次复制时,需要2(m-A)个C.在第n次复制时,
需要2n-1(m-A)个D.不论复制多少次,需要胞嘧啶脱氧核苷酸的数目等于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数目【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DNA分子的复制。DNA分子复制中消耗的脱氧核苷酸数的计算:设亲代DNA分子中含有某种脱氧核苷酸m个,则:①
经过n次复制,共需消耗游离的该种脱氧核苷酸m·(2n-1)个。②在第n次复制时,共需消耗游离的该脱氧核苷酸m·2n-1个。【详解】DNA复制是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分子的过程。双链DNA
分子含m对碱基,其中腺嘌呤有A个,则胞嘧啶脱氧核苷酸和鸟嘌呤脱氧核苷酸数目都为m-A个。DNA复制一次,可产生2个DNA;由于每个DNA分子中含有胞嘧啶脱氧核苷酸m-A个,所以复制一次时,需要m-A个,A正确;在第二次复制时,2个D
NA分子会形成4个DNA分子,相当于形成2个新DNA,所以需要2(m-A)个,B正确;在第n次复制后,会形成2n-1个DNA分子,所以需要2n-1(m-A)个,C正确;在双链DNA分子中,含m对碱基,所以脱氧核糖的数目是2m,而胞嘧啶脱氧核苷酸的数目是m-A个,复制过程中需要胞嘧啶脱氧
核苷酸的数目不等于DNA分子中脱氧核糖数目,D错误。20.如图为真核细胞DNA复制过程的模式图,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由图示得知,DNA分子复制的方式是半保留复制B.解旋酶能使双链DNA解开,但需要消耗ATPC.
子代DNA分子的两条链是反向平行排列的D.DNA在复制过程中是先进行解旋,后半保留复制【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解旋酶能打开双链间的氢键,此过程消耗ATP;在DNA聚合酶作用下合成子链,子代DNA分子的两条链是反向平行的,新合成的每个DN
A分子中,都保留了原来DNA分子中的一条链。【详解】A、由图示可知,新合成的每个DNA分子中,都保留了原来DNA分子中的一条链,因此复制的方式是半保留复制,A正确;解旋酶使DNA双链解开的过程消耗ATP,B正确;子代DNA分子的两条链是反向平行的,
C正确;DNA在复制过程中是边解旋,边半保留复制,D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DNA复制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运用能力。解题关键是联系DNA复制的过程及特点解读题图。21.用32P标记了玉米体细胞(含10对同源染色体)的DNA分子双
链,再将这些细胞转入不含32P的培养基中培养,在第二次细胞分裂的中期、后期,一个细胞中被标记的染色体条数分别是A.中期20、后期20B.中期10、后期20C.中期20、后期40D.中期10、后期10【答案】A【解析】将32P标记DNA分子双链的玉米体细胞转入不含32P的培养基中培养,体
细胞进行有丝分裂,DNA分子进行半保留复制,第一次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中,每一DNA分子的双链均是一条链含有32P,一条链不含有32P,在第二次有丝分裂的中期,每一染色体中均是一条染色单体含有32P,一条
染色单体不含有32P,一个细胞中被标记的染色体条数为20条,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总数为40条,被标记的染色体条数为20条,选A。【点睛】根据示意图分析DNA复制与细胞分裂相结合的问题:22.下图为真
核生物DNA分子复制过程示意图,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图中DNA分子复制是从多个起点开始的,但不同时开始,复制开始时间右边最早B.图中DNA分子复制的特点有:边解旋边复制、半保留复制C.真核生物的这种复制方式的意义是:提高了复制速率D.图
中过程只能发生在细胞核中【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图中看出,DNA复制从多个起点开始的,并且均是以亲代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进行的半保留复制,但不同时开始,复制开始时间右边最早,A正确;图中DNA分子复制的特点有:
边解旋边复制、半保留复制,B正确;DNA分子的这种多起点复制提高了复制速率,并且每次复制都可产生两个DNA分子,C正确;线粒体、叶绿体中的DNA也能通过此方式进行复制。考点:本题主要考查DNA分子复制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
的内在联系的能力。23.一个DNA分子可以转录成多少种多少个信使RNAA.多种多个B.无数种无数个C.一种一个D.一种多个【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基因是有遗传效应DNA片段,一个DNA分子上有多个基因,不同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不同,
并且每个基因可以发生多次转录,因此一个DNA分子经过转录可以形成多个多种mRNA分子,A项正确,B、C、D项错误。考点:本题考查基因的本质和表达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2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一种氨基酸可能有几种与之相对应的遗传密码子B.GT
A肯定不是遗传密码子C.每种密码子都有与之对应的氨基酸D.信使RNA上的GCA在人细胞中和小麦细胞中决定的是同一种氨基酸【答案】C【解析】【详解】A、一种氨基酸可能有一种或多种密码子,A正确;B、密码子位于mRNA上,不可能含有T,B正确;C、终止密码子没有对应的氨基酸,C错
误;D、所有生物共用一套密码子,故GCA在人和小麦中决定的是同一种氨基酸,D正确。故选C。25.图示细胞内某些重要物质的合成过程。该过程发生在。A.真核细胞内,一个mRNA分子上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合成多条肽
链B.原核细胞内,转录促使mRNA在核糖体上移动以便合成肽链C.原核细胞内,转录还未结束便启动遗传信息的翻译D.真核细胞内,转录的同时核糖体进入细胞核启动遗传信息的翻译【答案】C【解析】【详解】题图显示:转录形成的mRNA分子还没有完全与DNA模板链脱离就与核糖体结合,据此可判断图示过程
发生在原核细胞内,转录还未结束便启动遗传信息的翻译,A、D项错误,C项正确;翻译时,核糖体在mRNA上移动以便合成肽链,B项错误。【点睛】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考查学生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原核细胞和真核
细胞结构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解答本题的关键是:①要熟记并理解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结构的异同,进而明确原核细胞的转录、翻译都是在细胞质中进行,边转录边翻译;真核细胞的转录在细胞核,翻译在细胞质中,先转录后翻译;②要借助中心法则的内容,将“题图中呈现的信息”与“所学知识”有效
地联系起来,实现对知识的整合和迁移。26.生物体内的DNA常与蛋白质结合,以DNA—蛋白质复合物的形式存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真核细胞染色体和染色质中都存在DNA—蛋白质复合物B.真核细胞的核中有DNA—蛋白质
复合物,而原核细胞的拟核中没有C.若复合物中的某蛋白参与DNA复制,则该蛋白可能是DNA聚合酶D.若复合物中正在进行RNA的合成,则该复合物中含有RNA聚合酶【答案】B【解析】【分析】据题干“DNA常与蛋白质结合,以DNA-蛋白质复合物的形式存在”可知,该题是考查染色体(质)的
成分以及DNA的复制和转录过程等,都存在DNA-蛋白质复合物,据此回答各个选项。【详解】真核细胞的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形式,主要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都存在DNA-蛋白质复合物,A正确;真核细胞的核中含有染色体或染色质,存在DNA-蛋白质复合物,
原核细胞的拟核中也可能存在DNA-蛋白质复合物,如拟核DNA进行复制或者转录的过程中都存在DNA与酶(成分为蛋白质)的结合,也能形成DNA-蛋白质复合物,B错误;DNA复制需要DNA聚合酶、解旋酶等,因此复合物中的某蛋白可能是DNA聚合酶,C正确;若复合物中正在进行RNA的合
成,属于转录过程,转录需要RNA聚合酶等,因此复合物中的某蛋白可能是RNA聚合酶,D正确。【点睛】解答此题要理清染色体的成分,明确复制和转录过程中存在酶的催化,酶能结合到DNA模板链上,且相关酶的成分是蛋白质,从而才能正确判断BCD三个选项。27.格
里菲思(F.Griffith)用肺炎双球菌在小鼠身上进行了著名的转化实验,此实验结果()A.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B.证明了RNA是遗传物质C.证明了蛋白质是遗传物质D.没有具体证明哪一种物质是遗传物质【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有关内容
。【详解】格里菲思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表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必然含有“转化因子”,这种转化因子将无毒的R型活细菌转化为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因此只能证明含有转化因子,还不能说明DNA就是转化因子,D符合题意。故选D。28.下列有关基因重组的说法,正确的是()A.杂合圆粒豌豆
自交后代中既有圆粒也有皱粒是基因重组的结果B.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可以发生基因重组C.在受精过程中可发生基因重组D.非同源染色体局部互换可发生基因重组【答案】B【解析】【详解】A、杂合圆粒豌豆自交后代中既有圆粒也有皱粒是基因分离的结果,A错误;B、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
基因可以发生基因重组,B正确;C、在受精过程中可发生配子的随机结合,C错误;D、非同源染色体局部互换可发生染色体结构的变异,D错误。故选B。29.下列细胞中,最不容易发生基因突变的是A.正在分裂的蛙红细胞B.人神经细胞C.正在分裂的精原细胞D.蛙的胚胎细胞【答
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基因突变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详解】正在分裂的蛙红细胞和正在分裂的精原细胞,DNA复制活跃,可能发生基因突变;蛙的胚胎细胞分裂
能力强,DNA复制可能发生基因突变;人神经细胞高度分化,不再分裂。DNA不复制,不容易发生基因突变,B正确。30.关于原癌基因的叙述,正确的是()A.只存在于癌症患者染色体上B.只存在于被紫外线辐射后的人体染色体上C.只存在于被病毒侵染后的细胞的染色体上D.普遍存在于人和动物细胞的
染色体上【答案】D【解析】人和动物细胞的染色体上本来就存在着与癌有关的基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A、B、C错误,D
正确,所以选D。31.下图是同一种动物体内有关细胞分裂的一组图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具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只有②和③B.雌性动物中不可能同时出现以上细胞C.此动物体细胞中有4条染色体D.上述细胞中有8条染色
单体的是①②③【答案】C【解析】【详解】细胞中具有同源染色体的是①②③,④没有同源染色体,因为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分离,A错误;雌性动物中可能同时出现以上细胞,卵原细
胞经过有丝分裂增殖,经过减数分裂形成初级卵母细胞以及第一极体形成第二极体,B错误;体细胞中有4条染色体,C正确;上述细胞中有8条染色单体的是②③,①细胞中着丝点分裂,没有染色单体,D错误。32.下图是A、B两个家庭的红绿色盲遗传系谱图,A家庭的母亲是色盲患者(图中●),这
两个家庭由于某种原因调换了一个孩子,请确定调换的两个孩子是A.1和3B.2和4C.1和6D.2和5【答案】D【解析】【详解】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A家庭父亲正常女儿不可能患病,所以2号是调换的,B家庭中4、6号不可能来
自A家庭,5号可能来自A家庭,故D正确。33.下图所示的家族中一般不会出现的遗传病()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②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③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④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⑤细胞质基因控制的遗传病A.①④B.②④C.③⑤D.①②【答案】C【解析】【分析】在做此类题型时,关键是掌握每种类型
遗传病的遗传特点,首先判断是否符合伴性遗传,X染色体显性遗传的遗传特点为父亲患病女儿肯定患病,儿子患病母亲必定患病;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遗传特点为母亲患病儿子肯定患病,女儿患病父亲肯定患病.然后再看其他遗传类型。【详解】图中患病
的父亲生了一个正常的女儿,因此不可能是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细胞质基因遗传的特点为母亲患病子女全部患病,母亲正常子女全部正常,与父亲是否患病无关,而图中正常的母亲生了患病的儿子,因此不可能是细胞质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故选C。34.韭菜的体细胞中含有32条染色体,这
32条染色体有8种不同的形态结构,韭菜是()A二倍体B.四倍体C.六倍体D.八倍体【答案】B【解析】【分析】染色体组是指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
变异的全部信息。由此可知染色体组不含同源染色体,【详解】韭菜细胞中8种不同的形态结构的染色体构成一个染色体组。韭菜细胞所含染色体组数为32÷8=4个,所以韭菜属于四倍体生物,B正确。故选B35.下图为某二倍体生
物精原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内的同源染色体对数的变化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染色体数目最多的时期在CD段B.只有AB段和EG段细胞内可能含有2个染色体组C.基因重组最可能发生在FG段D.此图中既有精原细胞的有丝分裂也有减数
分裂【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是细胞内的同源染色体对数在细胞分裂过成中的变化曲线,虚线之前AF段为有丝分裂,CD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后,染色体加倍,虚线之后FI段表示减数分裂,其中FG段表示减数第
一次分裂,HI段表示减数二次分裂。【详解】A、AF段为有丝分裂,FI为减数分裂,CD段为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最多,A正确;B、HI段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时着丝点分裂,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B错误;C、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即FG段,C正确;D、此图中包括了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D正确。故选B。36.下列与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甲表示有丝分裂,图乙表示减数分裂B.图甲、图乙分裂后形成的子细胞的基因型均有2种类型C.图甲所示细胞发生了基因突变,图乙所示细胞发生了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D.图甲所示细胞发生了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图乙
所示细胞只是发生了基因重组【答案】D【解析】【分析】图甲:图甲中着丝点分裂,移向细胞一极的染色体中含有同源染色体,所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图乙:图乙中着丝点分裂分裂,移向细胞一极的染色体中不含同源染色体,所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据此答题。【详解】根据分析可判断:图甲表示有丝分裂,图乙表示
减数分裂,故A正确;观察分析图甲分裂后形成的子细胞基因型分别为AABbDD、AAbbDD,图乙分裂后形成的子细胞基因型分别为ABD、AbD,基因型均有2种类型,故B正确;图甲所示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发生了基因突变,图乙
所示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可能发生了基因突变,或者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发生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故C正确;D错误。本题选择错误选项,故本题答案为D。37.某医院对新生儿感染的细菌进行了耐药性实验,结果显示
70%的致病菌具有耐药性。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由于孕妇长期使用抗生素,诱导细菌产生了抗药性突变B.即使新生儿从未接触过抗生素,感染的致病菌也可能具有耐药性C.母乳中含有免疫球蛋白,所以母乳喂养可减少具耐药性致病菌的比例D.新生儿出生
时未及时接种疫苗,导致产生具耐药性的致病菌【答案】B【解析】【分析】细菌产生抗药性的原因并不是由外因引起的,而是内在的遗传与变异引起的.在未使用抗生素之前,细菌就存在着差异,有的不具有抗药性,有的具有抗药性.开始用抗生素时,由于大多数细菌没有抗药性,故大量被药物淘汰,而少数具
有抗药性变异的个体会保存下来,并能继续繁殖感染人群,当多次使用该抗生素后,使抗药性更强的细菌被保留下来,这样一代一代,细菌积累并加强了抗药性,使该抗生素逐渐失去效应.所以药物对不同变异的细菌进行了选择,
淘汰了不抗药的个体,保留了抗药性强的个体。【详解】残留抗生素不会导致细菌突变,只能对细菌的抗药性进行选择,故A错误;耐药菌是突变形成的,即使孕妇和新生儿未接触过抗生素,感染的细菌也有可能是耐药菌,故B正确;新生儿通过从母体获取的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对细
菌的抗药性进行选择,使新生儿增加了耐药性致病菌的比例,故C错误;耐药菌是基因突变形成的,不是注射疫苗形成的,故D错误。故选B38.利用X射线人工诱导细胞进行基因突变和利用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形成时,X射线和秋水仙素分别作用于细胞周期()A.均为前期B.均
为间期C.前者为前期,后者为间期D.前者为间期,后者为前期【答案】D【解析】【详解】X射线作用于间期DNA复制时,诱导基因突变;秋水仙素作用于前期,抑制纺锤体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导致细胞染色体组增倍。D正确。故选D39.现有
两个非常大的某昆虫种群,个体间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然选择对A和a基因控制的性状没有作用。种群1的A基因频率为80%,a基因频率为20%;种群2的A基因频率为60%,a基因频率为40%。假设这两个种群大小相等,地理隔离不再存在,两个种群完全合并为一个可随机交配
的种群,则下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A.75%B.50%C.42%D.21%【答案】C【解析】【分析】解答该题的基本思路是先计算出两个种群合并成一个种群后的基因频率,然后根据遗传平衡定律计算自由交配后代特定的基因型频率。【详解】种群1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80%×80%
=64%,Aa的基因型频率为2×80%×20%=32%,aa的基因型频率为20%×20%=4%;种群2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60%×60%=36%,Aa的基因型频率为2×60%×40%=48%,a的基因型频率为40%×40%=16%。两个非常大的种群合并后,AA的基因型频率为64%36%50%
2+=,Aa的基因型频率为32%48%40%2+=,aa的基因型频率为4%16%10%2+=,合并后的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为150%40%70%2+=,a基因的频率为30%。种群中的个体随机交配,下一代中Aa的
基因型频率为2×70%30%=42%。故选C。【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种群基因频率的计算,遗传平衡定律的实质和应用,对于遗传平衡定律的理解并应用相关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是本题考查的重点。40.某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是1%,一正常女性的父母都正常,但她有一个患病的妹妹。该女性与该地区与表现正常的男性
结婚,婚后生育一个患病孩子的概率是()A.3/100B.1/33C.1/30D.1/9【答案】B【解析】【分析】用Aa表示该病,一正常女性的父母都正常,但她有一个患病的妹妹,所以该病是常染色体上的隐性病。【详解】由于正常女性的妹妹是患者,所以其妹妹的基因型为aa,父母基因型是Aa,
本人1/3AA,2/3Aa;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是1%,所以aa=1%,a的频率为0.1,A的频率=1-0.1=0.9,所以正常人中携带者(Aa)的比例为20.10.9211%11=−。所以两人婚配生下患病孩子的比例为2211311433=。故选B。【点睛】本题需要考生分析
出该病的遗传方式,同时需要从基因频率入手,计算基因型频率,注意该男子表现正常,所以是在正常人群中去找携带者的概率。二、非选择题41.科学家在研究DNA分子复制方式时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研究(已知培养用的细菌大约每20min分裂一次):实验一:细菌破碎细菌细胞提取DNA结果
A实验二:细菌破碎细菌细胞提取DNA结果B实验三:(1)实验一和实验二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从实验三的结果C、D可以看出DNA分子复制____(填“是”或“不是”)半
保留复制。(3)如果实验三的结果都为F,则可判断DNA分子的复制方式____(填“是”或“不是”)半保留复制。(4)如果DNA分子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某次实验的结果中,结果C比以往实验结果所呈现的带略宽,那么可能的原因是新合成DNA单链中的N尚有少部分为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5)如果DNA分子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与结果D相比,结果E密度带的数量和位置______,不同的是结果E的______(填“重”“中”或“轻”)带略宽。【答案】(1).为
实验三起对照作用(2).是(3).不是(4).15N(5).没有变化(6).轻【解析】【分析】DNA复制: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分子的过程;DNA复制时间: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间期;DNA复制条件:模板(DNA的双链)、能量(ATP水解提供)、酶(解旋
酶和聚合酶等)、原料(游离的脱氧核苷酸);DNA复制过程:边解旋边复制;DNA复制特点:半保留复制;DNA复制结果:一条DNA复制出两条DNA;DNA复制意义:通过复制,使亲代的遗传信息传递给子代,使前后代
保持一定的连续性。【详解】(1)实验一与实验二是分别获得14N、15N的DNA分子离心后在试管中的位置,与实验三作对照。(2)实验三,结果C是15N的DNA分子在14N的培养基中复制一次后处于结果A与结果B
之间,结果D是15N的DNA分子在14N的培养基中复制两次,DNA分子在中带和轻带位置,说明DNA分子复制是半保留复制。(3)结果E出现了重带,说明有的DNA分子两条链都是15N,因此不是半保留复制。(4)如果DNA分子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某次实验的结果中,结果C比以往实验结果所呈现的
带略宽,那么可能的原因是新合成DNA单链中的N尚有少部分为15N。(5)E结果是15N的DNA分子在14N的培养基中复制三次后的结果,如果DNA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与结果D相比,结果E培养了60分钟,而结果D只培养了40分钟,所以结果E重带的数量和位置没有变化,只是
轻带更宽。【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DNA分子复制方式的过程和原理,回忆DNA分子复制的过程和特点,分析题图并然后结合题干信息进行解答。42.下图是赫尔希和蔡斯完成的实验的部分步骤,请据图分析:(1)本实验所用的研究方法是_________。若要大量制备用35S标记的噬菌体,
能否用含有35S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_____。上图中锥形瓶内的培养液中能否含有32P或35S?_____。(2)完成以上实验的部分操作步骤:第一步:用______(填32P或35S)标记噬菌体;第二步:_____。(3)在本实验中,理论上沉淀物中放射性应该为0,而实验的
实际结果显示:沉淀物中也有一定的放射性,可能的原因是_____。【答案】(1).同位素标记法(2).不能(3).不能(4).35S(5).把35S标记的噬菌体与(未标记的)细菌混合培养(6).搅拌不充分【解析】【分析】1、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
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2、分析题图:该实验的最终结果是上清液的放射性很高,沉淀物的放射性很低,说明该实验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沉淀物出现放射性的原因是搅拌不充分。【详解】(1)本实验采用的
是同位素标记法。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存,因此不能用培养基直接培养噬菌体;由于噬菌体已经被标记,因此图中锥形瓶内的培养液中不能含有32P或35S。(2)图中实验结果是上清液的放射性很高,沉淀物的放射性很低,说明上述实验的第一步
是用35S标记噬菌体;第二步:把35S标记的噬菌体与(未标记的)细菌混合培养。(3)在本实验中,理论上沉淀物中放射性应该为0,而实验的实际结果显示:沉淀物中也有一定的放射性,可能的原因是搅拌不充分,部分噬菌体的蛋白质仍吸附在细菌上,并随着细菌离心到
沉淀物中。【点睛】本题结合模式图,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及结论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43.如图为甲病(A、a)和乙病(B、b)的遗传系谱图,其中一种病为伴性遗
传病,请回答下列问题:(1)甲病是_____遗传病;乙病是_____遗传病。(2)Ⅲ-13的致病基因来自于_____,Ⅱ4的基因型为_____。(3)Ⅲ-10为杂合子的概率是_____,假如Ⅲ-10和Ⅲ-13结婚,生育一个只患甲病孩
子的概率是_____。【答案】(1).常染色体显性(2).伴X染色体隐性(3).Ⅱ-8(4).AaXBXB或AaXBXb(5).3/4(6).7/12【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系谱图分析可知:3号和4号患
甲病,出生正常的女儿9号,故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1号和2号都不患乙病,生患乙病的儿子7号,已知乙病为伴性遗传病,故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详解】(1)3和4有甲病而子女9、11号没有病,说明是常染色体上的
显性遗传病;1和2号没有乙病而其孩子7有乙病,说明是隐性遗传病,又乙病为伴性遗传病,7、13号患乙病,但2号不患乙病,所以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2)Ⅲ-13基因型是XbY,其X染色体只能来自于母亲,所以致病基因来自Ⅱ-8;关
于乙病,由于Ⅱ-7的基因型是XbY,所以Ⅰ-1基因型是XBXb,Ⅰ-2基因型XBY,因此Ⅱ-4基因型1/2XBXB或1/2XBXb,本人患有甲病,而Ⅲ-11不患甲病,因此关于甲病的基因型是Aa,综合Ⅱ-4基因型AaXBXB或AaXBXb。(3)关于甲病,Ⅱ-3和Ⅱ-4都患甲病,但生下了不
患甲病的孩子,因此Ⅱ-3和Ⅱ-4的基因型都是Aa,所以Ⅲ-10的基因型是1/3AA,2/3Aa,关于乙病Ⅱ-4是1/2XBXB或1/2XBXb,Ⅱ-3是XBY,所以Ⅲ-10是3/4XBXB、1/4XBXb,因此Ⅲ-10是纯合子AAXBXB的概率是1
/3×3/4=1/4,杂合子概率1-1/4=3/4;Ⅲ-13个体的基因型为aaXbY;假如Ⅲ-10和Ⅲ-13结婚,生育的孩子患甲病的概率=1-2/3×1/2=2/3,患乙病的概率=1/4×1/2=1/8,只患甲病的概率=2/3-2/3×1/8=7/12。【点睛】本
题结合系谱图,考查人类遗传病及伴性遗传,要求考生识记人类遗传病的特点,能利用口诀,根据系谱图判断遗传病的遗传方式,进而判断相应个体的基因型;同时能利用逐对分析法进行简单的概率计算。44.材料一:在一个海岛中种海龟中有的脚趾是连趾(ww),有的脚趾是分趾(Ww、
WW)。连趾海龟便于划水,游泳能力强,分趾海龟游泳能力较弱。开始时,连趾和分趾的基因频率各为0.5,当岛上食物不足时,连趾的海龟更容易从海中得到食物。若干万年后,W的基因频率变为0.2,w的基因频率变
为0.8。(1)该种群中基因频率发生变化后,从理论上计算杂合子占分趾海龟的比例为_____。(2)该海龟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_____(填是或否)。材料二:综合大熊猫化石及现存种类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等多方面的研究,传统的观点认为大熊猫的
濒危是进化历程的必然。最新群体遗传学的研究表明,现存大熊猫并未走到进化历史的尽头,仍然具有进化潜力。请依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及上述资料回答以下问题(3)突变和基因重组、_____和_____是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
。(4)如图曲线a表示使用诱变剂前青霉菌菌株数和产量之间的关系,曲线b、c、d表示使用诱变剂后青霉菌菌株数和产量之间的关系。据图分析①由曲线a变为曲线b、c、d体现了_____。②最符合人们生产要求的变异类型是曲线_____。【答案】(1)
.8/9(2).是(3).自然选择(4).生殖隔离(5).变异的多向性(6).d【解析】【分析】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一个种群全部个体所含有
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详解】(1)由题意可知,若干万年后,基因频率变化成w为0.8,W为0.2,WW=0.22=0.04,Ww=2×0.2×0.8=0.32;杂合子占分趾海龟的比例为0.32/0.36=8/9;(2)物
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据题干信息可知,该种群中基因频率变化,说明生物发生了进化。(3)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4)曲线a表示使用诱变剂前青霉菌菌株数和产量之间的关系,曲线b、c、d表示使用诱变剂后青霉菌
菌株数和产量之间的关系①图中由a变为b、c、d体现了变异的不定向性(多向性);②d产量最高,是最符合人们生产要求的变异类型。【点睛】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