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山西省晋城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8月月考生物试题 含解析.docx,共(33)页,903.939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d1ee7c6a92ccc6f9f2b335988187771c.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1级高三年级第四次调研考试试题生物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请将答案按要求写在答卷纸上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球状蛋白分子空间结构为外圆中空,氨基酸侧链极性基团分布在分子的外侧,而非极性基
团分布在内侧。蛋白质变性后,会出现生物活性丧失及一系列理化性质的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蛋白质变性不会导致肽键断裂B.球状蛋白多数可溶于乙醇,不溶于水C.加热变性的蛋白质不能恢复原有的结构和性质D.变
性后生物活性丧失是因为原有空间结构破坏【答案】B【解析】【分析】蛋白质变性指特定的空间构象被破坏,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的改变和生物活性丧失的现象。高温、强酸、强碱、重金属、射线等因素都可以导致蛋白质变性。蛋白质变性后一般失去活性,不具备相应功能,但仍可以被双缩脲试剂鉴定。【详解】A、蛋白质变性只改变
维持空间结构的氢键,肽键不会断裂,A正确;B、球状蛋白分子极性基团分布在分子的外侧,而非极性基团分布在内侧,所以球状蛋白多数可溶于水、B错误;C、加热使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改变,且这种改变是不可逆的,C正确;D、物质的结构决定功能,变性后生物活性丧失是因为原有空间结
构破坏,D正确。故选B。2.溶酶体膜上的H+载体蛋白和Cl-/H+转运蛋白都能运输H+,溶酶体内H+浓度由H+载体蛋白维持,Cl-/H+转运蛋白在H+浓度梯度驱动下,运出H+的同时把Cl-逆浓度梯度运入溶酶体。Cl-/H+转运蛋白缺失突变体的细胞中,因Cl⁻转运受阻导致溶酶体
内的吞噬物积累,严重时可导致溶酶体破裂。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H+进入溶酶体的方式属于主动运输B.H+载体蛋白失活不会引起溶酶体内的吞噬物积累C.该突变体的细胞中损伤和衰老的细胞器无法得到及时清除D.溶酶体破裂后,释放到细胞质基质中的水解酶活
性降低【答案】B【解析】【分析】溶酶体是由高尔基体断裂产生,单层膜包裹的小泡,溶酶体为细胞浆内由单层脂蛋白膜包绕的内含一系列酸性水解酶的小体。是细胞内具有单层膜囊状结构的细胞器,溶酶体内含有许多种水解酶类,能够分解很多种物质,溶酶体被比喻为细胞内的“酶仓库”“消化
系统”。【详解】A、由题中“Cl-/H+转运蛋白在H+浓度梯度驱动下,运出H+的同时把Cl-逆浓度梯度运入溶酶体”可知,H+运出溶酶体是顺浓度梯度的协助扩散,故H+进入溶酶体则是逆浓度梯度的主动运输,A正确;B、H+载体蛋白失活
则无法维持溶酶体内的H+浓度,导致Cl-/H+转运蛋白不能在H+浓度梯度驱动下,运出H+的同时把Cl-逆浓度梯度运入溶酶体,Cl-转运受阻,进而导致溶酶体内的吞噬物积累,B错误;C、溶酶体是细胞的消化车间,该突变体的细胞中因Cl-转运受阻导致溶酶体内的吞噬物积累,使细胞中损伤和衰老的细胞器
无法及时得到清除,C正确;D、溶酶体内的水解酶在溶酶体内活性最强,因溶酶体能提供最适的PH等条件,溶酶体破裂后,释放到细胞质基质中的水解酶失去了最适条件,酶活性会降低,D正确。故选B。3.酗酒危害人类健康。乙醇在人体内先转化
为乙醛,在乙醛脱氢酶2(ALDH2)作用下再转化为乙酸,最终转化成CO2和水。头孢类药物能抑制ALDH2的活性。ALDH2基因某突变导致ALDH2活性下降或丧失。在高加索入群中该突变的基因频率不足5%,而东亚人群中高达30%。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相对于高加索人群,东亚人群饮酒后面临的风险
更高B.患者在服用头孢类药物期间应避免摄入含酒精的药物或食物C.ALDH2基因突变人群对酒精耐受性下降,表明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性状D.饮酒前口服ALDH2酶制剂不能预防酒精中毒【答案】C【解析】【分析】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也可能通过
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详解】A、东亚人群ALDH2基因突变频率较高,该基因突变导致ALDH2活性下降或丧失,乙醇无法正常分解,故东亚人群饮酒后面临风险更高,A正确;B、头抱类药物能抑制ALDH2的活性,使乙醛不能正常转化成乙酸,危害机体健康,故服用头抱类药物期
间应避免摄入含酒精的药物或食物,B正确;C、ALDH2基因突变,乙醛脱氢酶2(ALDH2)合成受阻,使人群对酒精耐受性下降,表明基因通过控制的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C错误;D、饮酒前口服ALDH2酶制剂能加速乙醛分解为乙酸,预防酒精中毒,D正确。故
选C。4.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可与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构成突触。通过微电极测定细胞的膜电位,PSP1和PSP2分别表示突触a和突触b的后膜电位,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突触a、b前膜释放的递质,使突触a后膜和突触b后膜通透性增大B
.PSP1和PSP2由离子浓度改变形成,共同影响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的产生C.PSP1由Na+或Ca2+内流形成,PSP2由K+外流或Cl-内流形成D.突触a、b前膜释放的递质增多,分别使PSP1幅值增大、PSP2
幅值减小【答案】D【解析】【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
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详解】A、神经递质是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物质,突触a、b前膜释放的递质,使突触a后膜和突触b后膜通透性增大,从而引发突触后膜膜电位变化,A正确;BC、图中PSP1中膜电位增大,可能是Na+或Ca2+等阳
离子内流形成的,PSP2中膜电位减小,可能是K+外流或Cl-内流形成的,共同影响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的产生,BC正确;D、细胞接受有效刺激后,一旦产生动作电位,其幅值就达最大,增加刺激强度,动作电位的幅值不再增大,推测突触a、b前膜释放的递
质增多,可能PSP1、PSP2幅值不变,D错误。故选D。5.植物光合作用的光反应依赖类囊体膜上PSI和PSⅡ光复合体,PSⅡ光复合体含有光合色素,能吸收光能,并分解水。研究发现,PSⅡ光复合体上的蛋白质LHCⅡ,
通过与PSⅡ结合或分离来增强或减弱对光能的捕获(如图所示)。LHCⅡ与PSⅡ的分离依赖LHC蛋白激酶的催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叶肉细胞内LHC蛋白激酶活性升高,PSIⅡ光复合体对光能的捕获增强B.Mg2+含量减少会导致PSⅡ光复合
体对光能的捕获减弱C.弱光下LHCⅡ与PSⅡ结合,有利于对光能的捕获D.PSⅡ光复合体分解水可以产生H+、电子和O2【答案】A【解析】【分析】由题干信息可知,强光下LHC蛋白激酶的催化LHCⅡ与PSⅡ的分离,弱光
下LHCⅡ与PSⅡ结合,来改变对光能的捕获强度。【详解】A、LHCⅡ与PSⅡ的分离依赖LHC蛋白激酶的催化,叶肉细胞内LHC蛋白激酶活性升高,LHCⅡ与PSⅡ分离增多,PSIⅡ光复合体对光能的捕获减弱,A错误;B、Mg2+是叶绿素的组成成分,其含量减少会导致PSⅡ光
复合体上的叶绿素含量减少,导致对光能的捕获减弱,B正确;C、弱光下LHCⅡ与PSⅡ结合,增强对光能的捕获,C正确;D、PSⅡ光复合体能吸收光能,并分解水,水的光解产生H+、电子和O2,D正确。故选A。6.快速分裂的癌细
胞内会积累较高浓度的乳酸。研究发现,乳酸与锌离子结合可以抑制蛋白甲的活性,甲活性下降导致蛋白乙的SUMO化修饰加强,进而加快有丝分裂后期的进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乳酸可以促进DNA的复制B.较高浓度乳酸可以促进细胞的有丝分裂C.癌细胞通过无氧呼吸在
线粒体中产生大量乳酸D.敲除蛋白甲基因可降低细胞内蛋白乙的SUMO化水平【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意,快速分裂的癌细胞内会积累较高浓度的乳酸,癌细胞主要进行无氧呼吸,无氧呼吸发生于细胞质基质,无氧呼吸
的第一阶段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第二阶段丙酮酸转化成乳酸【详解】A、根据题目信息“乳酸与锌离子结合可以抑制蛋白甲的活性,甲活性下降导致蛋白乙的SUMO化修饰加强,进而加快有丝分裂后期的进程”可知,乳酸能加快有丝分裂后期的进程,而DNA在间期复制,A错误;B、快速分裂的
癌细胞内会积累较高浓度的乳酸可知乳酸能促进有丝分裂,B正确;C、癌细胞通过无氧呼吸在细胞质基质中产生大量乳酸,C错误;D、根据题目信息“甲活性下降导致蛋白乙的SUMO化修饰加强”,可推测,除蛋白甲基因可升
高蛋白乙的SUMO化水平,D错误。故选B。7.减数分裂Ⅱ时,姐妹染色单体可分别将自身两端粘在一起,着丝粒分开后,2个环状染色体互锁在一起,如图所示。2个环状染色体随机交换一部分染色体片段后分开,分别进入2个子细胞,交换的部分大小可不相等,位置随机。某卵原细胞的基因组成为
Ee,其减数分裂可形成4个子细胞。不考虑其他突变和基因被破坏的情况,关于该卵原细胞所形成子细胞的基因组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卵细胞基因组成最多有5种可能B.若卵细胞为Ee,则第二极体最多有4种可能C.若卵细胞为E且第一极体不含E,则第二极体
最多有3种可能D.若卵细胞不含E、e且一个第二极体为E,则第一极体最多有3种可能【答案】B【解析】【分析】正常的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减数分裂Ⅰ后期,着丝粒分裂发生在减数分裂Ⅱ后期。根据题干和题图分析,减数分裂Ⅱ时,姐妹染色单体可分别将自
身两端粘在一起,着丝粒分开后,2个环状染色体互锁在一起,且随机交换一部分染色体片段后分开,则产生的两条染色体一条发生了重复的变异,一条发生了缺失的变异。【详解】解:A、由题干可知,该变化发生在减数分裂Ⅱ时,不考虑其他突变和基因被破坏的情况,
说明减数分裂Ⅰ未发生染色体变异和基因突变,但可以发生非姐妹染色单体的片段交换。某卵原细胞的基因组成为Ee,关于该卵原细胞所形成卵细胞基因组成最多有6种可能,减数分裂Ⅰ不发生基因重组时5种:E、e(E或e所在的位置没有交换)、EE、ee、o(E或e所在的位置随机交换);减数
分裂Ⅰ发生基因重组时还有一种:Ee、o,共6种,A错误;B、若卵细胞为Ee,则第二极体可能是E、e、o、Ee,B正确;C若卵细胞为E且第一极体不含E,说明第一极体的基因组成为ee,则第二极体的基因组成为E(次级卵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Ⅱ形成)和e(第一极体减数分裂Ⅱ时E或e所在的位置没有交换)
、ee、O(第一极体减数分裂Ⅱ时E或e所在的位置随机交换),则第二极体基因组成最多有4种可能,C错误;D、若卵细胞不含E、e且一个第二极体为E,则第一极体基因型可能是EE或Ee,最多有2种可能,D错误。故选:B。8.基因Bax和Bc1-2分别促进和抑
制细胞凋亡。研究人员利用siRNA干扰技术降低TRPM7基因表达,研究其对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衰老和细胞凋亡都受遗传信息的调控B.TRPM7基因可能通过抑制Bax基因的表达来抑制细胞凋亡C.TRPM7基因可能通过促进Bc1-2基因的表达来促进细胞凋
亡D.可通过抑制癌细胞中TRPM7基因的表达来治疗相关癌症【答案】C【解析】【分析】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
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详解】A、细胞衰老和细胞凋亡都是由基因控制的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都受遗传信息的调控,A正确;B、据题图可知,siRNA干扰TRPM7基因实验组的TRPM7基因表达量下降,Bax基因表达量增加,细胞凋亡率增加,
由此可以得出,TRPM7基因可能通过抑制Bas基因的表达来抑制细胞凋亡,B正确;C、siRNA干扰TRPM7基因实验组细胞凋亡率高,Bcl-2基因表达量降低,推测Bcl-2基因抑制细胞凋亡,故TRPM7基因可能通过促进Bcl-2基因的表达来抑制细胞凋亡,C错误;D、由题图可知,s
iRNA干扰TRPM7基因实验组,Bax基因表达量增加,Bdl-2基因表达量减少,细胞凋亡率增加,所以可以通过抑制癌细胞中TRPM7基因表达来治疗相关癌症,D正确。故选C。9.某昆虫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其翅形长翅和残翅、眼色红眼和紫眼为两对相对性状
,各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基因不位于Y染色体。现用长翅紫眼和残翅红眼昆虫各1只杂交获得F1,F1有长翅红眼、长翅紫眼、残翅红眼、残翅紫眼4种表型,且比例相等。不考虑突变、交叉互换和致死。下列关于该杂交实验的叙述,错误..
的是()A.若F1每种表型都有雌雄个体,则控制翅形和眼色的基因可位于两对染色体B.若F1每种表型都有雌雄个体,则控制翅形和眼色的基因不可都位于X染色体C.若F1有两种表型为雌性,两种为雄性,则控制翅形和眼色的基因不可都位
于常染色体D.若F1有两种表型为雌性,两种为雄性,则控制翅形和眼色的基因不可位于一对染色体【答案】D【解析】【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
因自由组合。【详解】A、假设用A/a、B/b表示控制这两对性状的基因,若F1每种表型都有雌雄个体,则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或AaXBXb和aaXbY都符合F1有长翅红眼、长翅紫眼、残翅红眼、残翅紫眼4种表型,且比例相等的条件,A正
确;B、若控制翅形和眼色的基因都位于X染色体,则子代的结果是F1有两种表型为雌性,两种为雄性,或只有两种表现型,两种表现型中每种表型都有雌雄个体。所以若F1每种表型都有雌雄个体,则控制翅形和眼色的基因不可都位于X染色体,B正确;C、若控制翅形和眼色的基
因都位于常染色体,性状与性别没有关联,则F1每种表型都应该有雌雄个体,C正确;D、假设用A/a、B/b表示控制这两对性状的基因,若F1有两种表型为雌性,则亲本的基因型为XaBXab和XAbY符合F1有长翅
红眼、长翅紫眼、残翅红眼、残翅紫眼4种表型,且比例相等的条件,D错误。故选D。10.某浅水泉微型生态系统中能量情况如表所示,该生态系统中的初级消费者以生产者和来自陆地的植物残体为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生产者固定来自陆地的植物残体初级消费者摄入初级消费者同化初级消费者呼吸消耗能量[10
5J/(m2·a)]90428413.533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132×105J/(m2·a)B.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有15%的能量流入下一营养级C.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81×105J/(m2·a)D.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为70.5×105J/(m2·a),该
能量由初级消费者流向分解者【答案】A【解析】【分析】生物摄入的能量一部分被同化,另一部分以粪便的形式被分解者利用;被同化的能量一部分被用于自身生长和繁殖,另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出;被用于自身生长和繁殖的能量一部分以遗体、残
骸的形式被分解者利用,另一部分以被下一营养级摄入。【详解】A、该生态系统中的初级消费者以生产者和来自陆地的植物残体为食,因此可知,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来自陆地的植物残体中的能量,即90+42=132×105J/(m2·a),A正确;B、表
格中没有显示生产者流入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因此无法计算有多少能量流入下一营养级,B错误;C、初级消费者同化量为13.5×105J/(m2•a),初级消费者呼吸消耗能量为3×105J/(m2•a),因此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同化量-呼吸消耗能量=10.5×105
J/(m2•a),C错误;D、初级消费者摄入量包括粪便量和次级消费者同化量,同化量又包括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量和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量,生长、发育和繁殖的量又分为流向下一营养级的量和被分解者利用的量,因此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不会由初级消费者流向分解者
,D错误。故选A。11.某研究小组利用转基因技术,将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整合到野生型小鼠Gata3基因一端,如图甲所示。实验得到能正常表达两种蛋白质的杂合子雌雄小鼠各1只,交配以期获得Gata3-GFP基因纯合子小鼠。
为了鉴定交配获得的4只新生小鼠的基因型,设计了引物1和引物2用于PCR扩增,PCR产物电泳结果如图乙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Gata3基因的启动子可以控制GFP基因的表达B.翻译时先合成Gata3蛋白,再合成GFP蛋
白C.4号条带的小鼠是野生型,2号条带的小鼠是Gata3-GFP基因纯合子D.若用引物1和引物3进行PCR,能更好地区分杂合子和纯合子【答案】D【解析】【分析】PCR技术是聚合酶链式反应的缩写,是一项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的原理,在体外提供参与DNA复制的各种组分与反应条件,对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
进行大量复制的技术。【详解】A、分析图中可知,启动子在编码区的左侧,GFP基因整合Gata3基因的右侧,启动子启动转录后,可以在Gata3基因转录后,使GFP基因转录,Gata3基因的启动子也能控制GFP基因的表达
,A正确;B、基因的转录和翻译均是从5′→3′,因启动子在左侧,转录和翻译方向均为从左向右,Gata3蛋白在GFP蛋白的左侧,所以翻译时先合成Gata3蛋白,再合成GFP蛋白,B正确;C、整合GFP基因后,核酸片段变长,2号个体只有大片段,所以是Gata3-GFP基因纯合子,
4号个体只有小片段,是野生型,C正确;D、若用引物1和引物3进行PCR,杂合子和Gata3-GFP基因纯合子都能扩增出相应的片段则不能区分杂合子和纯合子,D错误。故选D。12.番茄果实发育历时约53天达到完熟期,该过程受脱落酸和乙
烯的调控,且果实发育过程中种子的脱落酸和乙烯含量达到峰值时间均早于果肉。基因NCEDI和ACO1分别是脱落酸和乙烯合成的关键基因。NDGA抑制NCED1酶活性,1-MCP抑制乙烯合成。花后40天果实经不同处理后果实中脱落酸和乙烯含量的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番茄种子的成熟期早于果肉,
这种发育模式有利于种群的繁衍B.果实发育过程中脱落酸生成时,果实中必需有NCEDI酶合成C.NCED1酶失活,ACO1基因的表达可能延迟D.脱落酸诱导了乙烯的合成,其诱导效应可被1-MCP消除【答案】B【解析】【分析】1、题图分析:左图中,NDGA处理组,在0~12天,果实
中脱落酸的含量基本没有改变;与对照组相比,脱落酸处理组和脱落酸+1-MCP处理组的果实中脱落酸都升高,并且出现的波峰提前;其中脱落酸+1-MCP处理组果实中脱落酸含量低于脱落酸处理组,说明1-MCP可能减弱脱落酸的作用。2、右图中,在0~10天,脱落酸+1-MCP处理组和
NDGA处理组的果实中乙烯的含量基本没有改变,只是10天后NDGA处理组果实乙烯开始升高;脱落酸处理组与对照组果实的乙烯含量都升高,但脱落酸处理组果实中乙烯含量高于对照组,说明脱落酸可促进乙烯合成。【详解】A、番茄种子的成熟期早于果肉,有利于果实成熟
后种子的繁殖,若番茄种子的成熟期晚于果肉,果实成熟时种子还没成熟,这样无法通过种子繁殖后代,A正确;B、由左图曲线可知,NDGA处理组,在0~12天,果实中脱落酸的含量基本没有改变,由于NDGA抑制NCED1酶活性,而NCED1是脱落酸合成的关键基因,说明脱落酸合成必须有NCED1酶的催
化,但通过题干信息不能确定在脱落酸生成时必需有NCED1酶的合成,B错误;C、由右图曲线可知,NDGA处理组的果实中乙烯的含量基本没有改变,只是10天后NDGA处理组果实乙烯开始升高,明显晚于对照组,由于“
NDGA抑制NCED1酶活性而ACO1是乙烯合成的关键基因”,说明NCED1酶失活,ACO1基因的表达可能延迟,C正确;D、由右图可知,脱落酸处理组果实中乙烯含量高于对照组,说明脱落酸可促进乙烯合成;由左图可知,脱落酸+1-MCP处理组果实中脱落酸含量低于脱
落酸处理组,说明1-MCP可能减弱脱落酸的作用,D正确。的故选B。13.神经细胞的离子跨膜运输除受膜内外离子浓度差影响外,还受膜内外电位差的影响。已知神经细胞膜外的Cl-浓度比膜内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静息电位状态下,膜内外电位差一定阻止K+的外流B.突触
后膜的Cl-通道开放后,膜内外电位差一定增大C.动作电位产生过程中,膜内外电位差始终促进Na+的内流D.静息电位→动作电位→静息电位过程中,会出现膜内外电位差为0的情况【答案】C【解析】【分析】神经细胞
主要由于K+外流,形成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神经细胞主要由于Na+内流,形成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详解】A、静息电位是K+外流造成的,随着K+的外流,膜内外电位差减小,阻止K+的外流,A正确;B、已知神经细胞膜外的Cl-浓度比膜内高,所以会造成Cl-内流,静息状态下突触后膜的Cl-通道开放
后,Cl-内流造成膜内负电荷增多,膜内外电位差增大,B正确;C、动作电位产生是由于Na+内流造成的膜电位的逆转,在Na+内流的过程中,膜内外的Na+浓度差减小,会抑制Na+的内流速度,C错误;D、静息电位→动作电位→静息电位过程中,静息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动作电位表现为
外负内正,在二者的转化过程中,会出现膜内外电位差为0的情况,D正确。故选C。14.现有甲、乙两种牵牛花,花冠的颜色由基因A、a控制。含A基因的牵牛花开紫花,不含A基因的牵牛花开白花。甲开白花,释放的挥发物质多,主要靠蛾类传粉;乙开紫花,
释放的挥发物质少,主要靠蜂类传粉。若将A基因转入甲,其花颜色由白变紫,其他性状不变,但对蛾类的吸引下降,对蜂类的吸引增强。根据上述材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甲、乙两种牵牛花传粉昆虫的差异,对维持两物种生殖隔离具有重
要作用B.在蛾类多而蜂类少的环境下,甲有选择优势,A基因突变加快C.将A基因引入甲植物种群后,甲植物种群的基因库发生了改变D.甲释放的挥发物不是吸引蛾类传粉的决定性因素【答案】B【解析】【分析】现代生
物进化理核心是自然选择学说,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生物的个体,而且是个体的表型。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有更多机会产生后代,种群中相应的基因频率会不断升高,相反,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留下后代机会少,种群中相应基因的频率会下降。因此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
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详解】A、甲、乙两种牵牛花传粉昆虫的差异,阻碍了两种牵牛花之间的基因交流,对维持两物种生殖隔离具有重要作用,A正确;B、由题干信息“甲开白花,释放的挥发
物质多,主要靠蛾类传粉,乙开紫花,释放的挥发物质少,主要靠蜂类传粉”可知,因此在蛾类多而蜂类少的环境下,甲有选择优势,白花后代数量会增多,但不会改变基因突变的速率,B错误;C、含A基因的牵牛花开紫花,甲不含A基因,开白花,若将A基因引入甲植物种群后,甲植物种群的基因库增加了A基因
而发生改变,C正确;D、由题干知“若将A基因转入甲,其花颜色由白变紫,其他性状不变,但对蛾类的吸引下降,对蜂类的吸引增强”,引起蛾类吸引力下降唯一改变的性状是花的颜色由白变紫,所以推测吸引蛾类传粉的决定因素是花的颜色,不是甲释放的挥发物,D正确。故选B。
15.某种动物的种群具有阿利效应,该动物的种群初始密度与种群增长速率之间的对应关系如图所示。其中种群增长速率表示单位时间增加的个体数。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初始密度介于0~a时,种群数量最终会降为0B.初始密度介于a~c时,
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将种群保持在初始密度c所对应的种群数量,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捕获量D.若自然状态下该动物种群雌雄数量相等,人为提高雄性占比会使b点右移【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曲线图可知,初始密度介于0~b时,增长速率<0,种
群数量会下降;初始密度超过b点时,增长速率>0,种群数量会增加;在初始密度c所对应的种群数量时,增长速率最大。【详解】A、初始密度介于0~a时,增长速率<0,种群数量会降低,若因种群密度过小,在繁殖季节找不到配偶等原因,没能繁殖后代,种群数量会降至0,A正确;B、初始密度
介于a~b时,增长速率<0,种群出生率小于死亡率;初始密度介于b~c时,增长速率>0,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错误;C、在初始密度c所对应的种群数量时,增长速率最大,将种群保持在初始密度c所对应的种群数量有利于
持续获得较大的捕获量,C正确;D、若自然状态下该动物种群雌雄数量相等,人为提高雄性占比会降低出生率,增长速率减慢,使b点右移,D正确。故选B。16.某二倍体动物种群有100个个体,其常染色体上某基因有A1、A2、A3三个等位基因。对这些个体的基因A1、A2、A3进行PCR扩增
,凝胶电泳及统计结果如图所示。该种群中A1的基因频率是()A.52%B.27%C.32%D.2%【答案】C【解析】【分析】基因频率是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群体中某一特定基因的频率可以从基因型频率来推算。【详解】据图可
知,该动物种群中基因型为A3A3的有2个,A2A2的有8个,A1A1的有9个,A1A3的有15个,A1A2的有31个,A2A3的有35个,A1的基因数为2×9+15+31=64,则种群中A1的基因频率为64÷200×100%=32%
,C正确,ABD错误。故选C。17.某研学小组参加劳动实践,在校园试验田扦插繁殖药用植物两面针种苗。下列做法错误的是()A.插条可保留适量的芽以促进插条生根B.插条均应剪去多数叶片以避免蒸腾作用过度C
.插条的处理可使用较高浓度NAAD.插条均须在黑暗条件下培养以避免光抑制生根【答案】D【解析】【分析】在探索生长调节剂促进插条生根的实验中,为促进插条生根,常常去掉插条上的多数叶片以降低其蒸腾作用,同时要保留3-4个
芽,因为芽能产生生长素,有利于插条生根。生长素类调节剂处理插条有两类方法:一是浸泡法,要求溶液的浓度较小;二是沾蘸法,要求溶液浓度较高。【详解】A、芽中含有生长素,为促进插条生根,插条应保留少量的芽,A正确;B、枝叶过多容易导致蒸腾作用过度散失水分,因此在处理
插条时插应剪去多数叶片,B正确;C、生长素类调节剂处理插条有两类方法:一是浸泡法,要求溶液的浓度较小;二是沾蘸法,要求溶液浓度较高,C正确;D、光照不会影响插条生根,因此插条不需要在黑暗条件下培养,D错误。
故选D。18.某种植株的非绿色器官在不同O2浓度下,单位时间内O2吸收量和CO2释放量的变化如图所示。若细胞呼吸分解的有机物全部为葡萄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甲曲线表示二氧化碳的释放量B.O2浓度b时,该器官不进行无氧呼
吸C.O2浓度由0到b的过程中,有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速率逐渐增加D.O2浓度为a时最适合保存该器官,该浓度下葡萄糖消耗速率最小【答案】D【解析】【分析】据图分析,甲曲线表示二氧化碳释放量,乙曲线表示氧气吸收量。氧浓度为0时,细胞只释放CO2
不吸收O2,说明细胞只进行无氧呼吸;图中氧浓度为a时CO2的释放量大于O2的吸收量,说明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贮藏植物器官应选择CO2产生量最少即细胞呼吸最弱时的氧浓度。【详解】A、分析题意可知,
图中横坐标是氧气浓度,据图可知,当氧气浓度为0时,甲曲线仍有释放,说明甲表示二氧化碳的释放量,乙表示氧气吸收量,A正确;B、O2浓度为b时,两曲线相交,说明此时氧气的吸收量和二氧化碳的释放量相等,细胞呼吸分解的有机物
全部为葡萄糖,故此时植物只进行有氧呼吸,不进行无氧呼吸,B正确;C、O2浓度为0时,植物只进行无氧呼吸,氧气浓度为a时,植物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氧气浓度为b时植物只进行有氧呼吸,故O2浓度由0到b的过程中,有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速率逐渐增加,C正确;为D、
O2浓度为a时并非一定最适合保存该器官,因为无氧呼吸会产生酒精,不一定能满足某些生物组织的储存,且该浓度下葡萄糖的消耗速率一定不是最小,据图,此时气体交换相对值CO2为0.6,O2为0.3,其中CO2有0.3是有氧呼吸产生,0.3是无氧呼吸产生。按有氧C6:O2:CO2=1:6:6,
无氧呼吸C6:CO2=1:2,算得C6(葡萄糖)的相对消耗量为0.05+0.15=0.2。而无氧呼吸消失点时,O2和CO2的相对值为0.7,算得C6的相对消耗量为0.11,明显比a点时要低,所以a点时
葡萄糖的消耗速率一定不是最小,D错误。故选D。。19.鸡的卷羽(F)对片羽(f)为不完全显性,位于常染色体,Ff表现为半卷羽;体型正常(D)对矮小(d)为显性,位于Z染色体。卷羽鸡适应高温环境,矮小鸡饲料利用率高。为培育耐热节粮型种鸡以实现规模化生产,研究人员拟通过杂交将d基因引入广东
特色肉鸡“粤西卷羽鸡”,育种过程见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正交和反交获得F1代个体表型和亲本不一样B.分别从F1代群体I和中选择亲本可以避免近交衰退C.为缩短育种时间应从F1代群体I中选择母本进行杂交D.F2代中不能得到目的性状能够稳定遗传的种鸡【答案】D【解析】【分析】鸡的卷羽(F)对片
羽(f)为不完全显性,位于常染色体,Ff表现为半卷羽;体型正常(D)对矮小(d)为显性,位于Z染色体,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卷羽正常雌性基因型为FFZDW,卷羽正常雄性基因型为FFZDZD,片羽矮小雌性基因型为f
fZdW,片羽矮小雄性基因型为ffZdZd,耐热节粮型种鸡的基因型为FFZdZd。【详解】A、由题意可知,卷羽正常雌性基因型为FFZDW,卷羽正常雄性基因型为FFZDZD,片羽矮小雌性基因型为ffZdW,片羽矮
小雄性基因型为ffZdZd,正交和反交获得F1代均为半卷羽(Ff),即正交和反交获得F1代个体表型和亲本不一样,A正确;B、F1代群体Ⅰ和Ⅱ均为亲本的杂交后代,故分别从F1代群体Ⅰ和Ⅱ中选择亲本可以避免近交衰退,B正确;C、由分析可知,F
1代群体Ⅰ的基因型为FfZDZd、FfZdW,故应从F1代群体Ⅰ中选择母本(FfZdW)进行杂交,可以更快获得耐热节粮型种鸡(FFZdZd),C正确;D、从F1代群体Ⅰ中选择母本(FfZdW),从F1代群体Ⅱ中选择父本(Ff
ZDZd),二者杂交,后代中卷羽矮小雄性(FFZdZd)即为所需,D错误。故选D。20.盐碱胁迫下植物应激反应产生的H2O2对细胞有毒害作用。禾本科农作物AT1蛋白通过调节细胞膜上PIP2s蛋白磷酸化水平,影响H2O2的跨膜转运,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
是()A.细胞膜上PIP2s蛋白高磷酸化水平是其提高H2O2外排能力所必需的B.PIP2s蛋白磷酸化被抑制,减少了H2O2外排,不能减轻其对细胞的毒害C.敲除AT1基因或降低其表达可降低禾本科农作物的耐盐碱能力D.从特殊物种中发掘逆境胁迫相关基因是改良农作物抗逆性的有效途径【答案】C【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当AT1基因存在时,其表达AT1蛋白会抑制细胞膜上的通道蛋白PIP2s发挥功能必需的磷酸化,致使过量有害过氧化氢不能及时有效的泵出细胞。【详解】A、分析题图可知,细胞膜上PIP2s蛋白高磷酸化使H2O2外排增加,可知细胞膜上PIP2s蛋白高磷酸化水平是
其提高H2O2外排能力所必需的,A正确;B、分析左图可知,PIP2s蛋白磷酸化被抑制H2O2外排减少,H2O2对细胞有毒害作用,故不能减轻其对细胞的毒害,B正确;C、若敲除AT1基因或降低其表达,则膜上PIP2s蛋白的磷酸化不会被抑制,使H2O
2外排增加,可提高禾本科农作物的耐盐碱能力,C错误;D、若从特殊物种中发掘逆境胁迫相关基因,可通过基因工程改良农作物抗性,D正确。的故选C。21.细菌glg基因编码的UDPG焦磷酸化酶在糖原合成中起关键作用。细菌糖原合成的平衡受到CsrAB系统的调节。CsrA蛋白可以结合glgmR
NA分子,也可结合非编码RNA分子CsrB,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细菌glg基因转录时,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glg基因的启动子并驱动转录B.细菌合成UDPG焦磷酸化酶的肽链时,核糖体沿glgmRNA从3’端向5’端移动C.促进CsrB基因的转录能
促进细菌糖原合成D.CsrA蛋白都结合到CsrB上,有利于细菌糖原合成【答案】B【解析】【分析】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其中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该过程主要在细胞核中进行,需要RNA聚合酶参与;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该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需要以氨
基酸为原料,还需要酶、能量和tRNA。【详解】A、基因转录时,RNA聚合酶识别并结合到基因的启动子区域,开始转录,A正确;B、翻译时,核糖体在mRNA上的移动方向是5'端到3'端,B错误;C、促进CsrB基因的转录,更多CsrA蛋白会
结合非编码RNA分子CsrB,CsrA蛋白结合glgmRNA分子减少,glgmRNA降解量减少,有利于细菌糖原合成,C正确;D、由题图可知,若CsrA蛋白全部结合到CsrB上不与glgmRNA结合,glgmRN
A不会被降解,有利于细菌糖原合成,D正确。故选B。22.盐碱化是农业生产的主要障碍之一、植物可通过质膜H+泵把Na+排出细胞,也可通过液泡膜H+泵和液泡膜NHX载体把Na+转入液泡内,以维持细胞质基质Na+稳态。下图是N
aCl处理模拟盐胁迫,钒酸钠(质膜H+泵的专一抑制剂)和甘氨酸甜菜碱(GB)影响玉米Na+的转运和相关载体活性的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溶质的跨膜转运都会引起细胞膜两侧渗透压的变化B.GB可能通过调控质膜H+泵活性增强Na+
外排,从而减少细胞内Na+的积累C.GB引起盐胁迫下液泡中Na+浓度的显著变化,与液泡膜NHX载体活性有关D.盐胁迫下细胞质基质Na+排出细胞或转入液泡都能增强植物的耐盐性【答案】A【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在盐胁迫条件下,用钒酸钠处理原生质
体,对照、对照+GB两组Na+内流增多;NaCl、NaCl+GB两组Na+外排增多。与对照组相比,对照+GB的液泡膜NHX载体活性没有改变,而NaCl、NaCl+GB两组液泡膜NHX载体活性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对照+GB的液泡膜H+泵活性没有改变,而NaCl、NaCl+GB两组液
泡膜H+泵活性升高,且二者变化相同。【详解】A、溶质的跨膜转运不一定都会引起细胞膜两侧渗透压的变化,如人体组织细胞时刻都进行溶质的跨膜运输,但正常情况下组织细胞膜内外渗透压基本不变,A错误;B、由图示可知,在盐胁迫条件下,NaCl+GB组比NaCl组Na+外排增多,若用钒酸钠处理,
NaCl、NaCl+GB两组Na+外排基本相同,说明GB可能通过调控质膜H+泵活性增强Na+外排,从而减少细胞内Na+的积累,B正确;C、Na+跨膜运输的方式是主动运输,与能量和载体蛋白有关,由最后一个
柱形图可知,盐胁迫下,NaCl、NaCl+GB两组液泡膜H+泵活性相同,说明GB对液泡膜H+泵活性无影响,即GB不是通过影响能量而是通过影响液泡膜NHX载体活性实现的,C正确;D、由题干信息“植物可通过质膜H+泵把Na+排出
细胞,也可通过液泡膜H+泵和液泡膜NHX载体把Na+转入液泡内,以维持细胞质基质Na+稳态”可知,盐胁迫下细胞质基质Na+排出细胞或转入液泡都能维持细胞质基质Na+稳态,从而增强植物的耐盐性,D正确。故选A。23.高温淀粉酶在应用前,需要对该酶发挥作用的最佳温度范围进行测定。图中曲线
①表示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的相对酶活性(酶活性与酶最大活性的百分比)。曲线②为酶的热稳定性数据,即将酶在不同温度下保温足够长的时间,再在酶活性最高的温度下测其残余酶活性而得到的数据。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曲线①表明,当温度为80℃时,该酶活性最高B.该酶发挥作用的最佳温
度范围是60~70℃C.曲线②表明,该酶的热稳定性在70℃之后迅速下降D.曲线②上35℃数据点是在60~70℃时测得的【答案】D【解析】【分析】酶的催化能力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酶的活性.每种酶都有一个最适温度,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在到达最适温度前),酶活性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超过
最适温度,若温度继续升高,酶的活性反而下降,甚至会引起酶蛋白的变性而失活。【详解】A、曲线①表明80℃是该酶活性最高的温度,A正确;B、该酶发挥作用的最佳温度范围是60~70℃,因为此温度下不仅酶活性较强,且残余活性也强,B正确;C、
曲线②表明该酶的热稳定性在70℃之后急剧下降,C正确;D、曲线②上35℃数据点是在酶活性最高的温度下(即80℃)测得的,D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需要考生认真观察曲线图,找到酶的活性和酶的稳定性之间的关系。24.下列有关利用同位素
标记法研究人体细胞有氧呼吸的过程,叙述正确的是()A.用18O标记葡萄糖,产物二氧化碳和水中均能检测到18OB.用14C标记葡萄糖,产物二氧化碳和酒精中均能检测到放射性C.用3H标记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中均能检测到放射性D.用18O标记氧气,只能在线粒体内膜上
可以检测到18O【答案】C【解析】【分析】有氧呼吸的过程:有氧呼吸第一阶段,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同时释放少量能量、合成少量ATP;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丙酮酸和水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H],同时释放少量能量、合成少量ATP;有氧呼吸第三阶段,[H]与氧气结合形成水,同时释放大量能量、合成大量AT
P。【详解】A、用18O标记葡萄糖,在有氧呼吸过程中,葡萄糖中的O进入二氧化碳,不进入水,水中的氧来源于氧气,因此产物二氧化碳能检测到18O,产物水中不能检测到18O,A错误;B、用14C标记葡萄糖,产物二氧化碳能检
测到放射性,人体的呼吸作用不产生酒精,B错误;C、有氧呼吸通过第一阶段葡萄糖中的3H进入丙酮酸和[H]中,通过第二阶段丙酮酸中的3H进入到[H],第一、二阶段的场所分别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中,因此用3H标记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
和线粒体中均能检测到放射性,C正确;D、氧气参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形成水,用18O标记氧气,产物中能检测H218O,H218O参与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其场所为线粒体基质,形成产物C18O2,因此用18O标记氧气,在线粒体基质形成的产物中也能检测到18O,D错误。故选C。25.为探究物质a对淀粉酶活
性的影响,研究者向A、B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了等量的淀粉和淀粉酶溶液,当反应进行到t1时,A组实验加入物质a,两组实验继续在最适条件下进行反应直到终止,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适当改变反应温度或pH值t2将右移B.t1时刻适当增加底物后B组反应速率将加快C.
物质a可能与淀粉酶结合改变了酶的空间结构D.物质a对酶活性的影响可通过提高底物浓度来缓解【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当反应进行到t1时,A组实验加入物质a后,反应物浓度不再下降,说明酶已失活,该反应
不再进行。【详解】A、之前为适宜条件,改变反应温度或pH值酶活性降低,反应完全的时间将延长,t2将右移,A正确;B、增加底物浓度,酶促反应速率加快,B正确;C、当反应进行到t1时,A组实验加入物质a后,反应物浓度不再下降,说明酶已失活,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C正确;D、由上分析
可知,物质a会改变酶的空间结构,不能通过提高底物浓度来缓解,D错误。故选D。26.耐力性运动是指机体进行一定时间(每次30min以上)的低中等强度的运动,如步行、游泳、骑行等,有氧呼吸是耐力性运动中能量供应的主要方式,在耐力性运动训练中肌纤维的线粒体数量会出现适应性变化。下列说法不
正确的是()A.有氧呼吸时,细胞产生的能量只有一部分储存在ATP中B.线粒体是人体细胞中唯一含有双层膜的细胞器C.线粒体内膜上丙酮酸分解成CO2和[H]的过程需要H2O的参与D.坚持进行耐力性运动训练后,肌纤维中线粒体数量会适当增加【答案】C【解析】【分析】有氧呼
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合成少量ATP;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ATP。【详解】A、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大部
分以热能形式散失,少部分储存在ATP中,A正确;B、含有双层膜的细胞器是线粒体和叶绿体,但人体细胞中只有线粒体,B正确;C、丙酮酸分解成CO2和[H]的过程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C错误;D、有氧呼吸是耐力性运动中能量供应的主要方式,在耐力性运
动训练中肌纤维的线粒体数量会出现适应性变化,坚持进行耐力性运动训练,肌纤维中线粒体数量会适当增加,D正确。故选C。27.鼠肝脏部分切除后修复的过程中,肝细胞在有氧条件下葡萄糖的代谢过程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有氧条件下,肝细胞只
进行有氧呼吸产生能量B.过程②形成的五碳糖可用于合成核苷酸C.过程③产生的ATP可用于肝细胞主动吸收所需的营养物质D.过程④的反应场所是线粒体基质,该过程既消耗水,也能产生水【答案】B【解析】【分析】图示中表示肝脏在修复过程的细
胞代谢示意图,①表示葡萄糖跨膜运输的过程,②表示代谢过程中产生五碳糖,③表示无氧呼吸第二阶段丙酮酸生成乳酸的过程,④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产生CO2和H2O的过程。【详解】A、在有氧条件下,肝脏细胞可以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A错误;B、②表示代谢过程中产生五碳糖,五碳糖分为核糖和脱氧
核糖,可作为合成核苷酸的原料,B正确;C、③表示无氧呼吸第二阶段丙酮酸生成乳酸的过程,即无氧呼吸第二阶段,无氧呼吸只在第一阶段产生少量ATP,第二阶段不产生ATP,C错误;D、④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反应场所是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D错误。故选B。28.研究人员将斑马鱼随机均分成两组
,训练组每天进行运动训练,对照组不进行。一段时间后,分别测量两组斑马鱼在静止时及相同强度运动后肌肉中乳酸含量,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乳酸是由丙酮酸在线粒体基质中转化形成的B.静止时斑马鱼所需ATP主要由无氧呼吸生成C.运动训练可
降低无氧呼吸在运动中的供能比例D.运动训练可降低斑马鱼静止时的无氧呼吸强度【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柱形图可知,a、b对照,训练组斑马鱼在静止时产生的乳酸与对照组产生的乳酸基本相同,说明运动训练不能改变斑马鱼静止时无氧呼吸
的强度;c、d对照,训练组斑马鱼在运动时产生的乳酸比对照组运动时产生的乳酸少,说明运动训练可以降低斑马鱼运动时无氧呼吸的强度;a、c对照,b、d对照,运动时乳酸产生量增加,说明与静止相比,斑马鱼在运动时无氧呼吸强度增加。
【详解】A、乳酸是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丙酮酸在细胞质基质中转化形成的,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场所,A错误;B、静止时斑马鱼主要的呼吸方式是有氧呼吸,斑马鱼所需ATP主要在线粒体中生成,B错误;C、c、d对照,训练组斑马鱼在运动时产生的乳
酸比对照组运动时产生的乳酸少,说明运动训练可以降低斑马鱼运动时无氧呼吸的强度,降低了斑马鱼运动时无氧呼吸的供能比例,C正确;D、a、b对照,训练组斑马鱼在静止时产生的乳酸与对照组产生的乳酸基本保持一致,说明运动训练不能降低马鱼静止时无氧
呼吸的强度,D错误。故选C。29.《齐民要术》记载葡萄的贮藏方法是:“极熟时,全房(整枝)折取,于屋下作荫坑,坑内近地凿壁为孔,插枝于孔中,还筑孔便坚,屋子(坑口)置土覆之。”目前,我国果蔬主产区普遍使用大型封闭式(充入氮气替换部分空气),延长了果蔬保
鲜时间、增加了农民收益。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覆土后的“荫坑”为低氧、低温、干燥的环境,便于葡萄储存B.在气调冷藏库中的低温可以降低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中酶的活性C.气调冷藏库中的充入氮气替换部分空气,可降低果蔬的有氧呼吸,但增强了果蔬的无氧呼吸D.气调冷藏库中的果蔬减缓了
果蔬中营养成分和风味物质的分解【答案】A【解析】【分析】果蔬保鲜,需要控制低氧、零上低温以及适宜的湿度,避免过强的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又防止细胞失水而失去新鲜度。【详解】A、覆土后的“荫坑”在地下,为低氧、低温、一定湿度的环境,便于葡萄储存,A错误;B、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活性受温度影响
,在气调冷藏库中的低温可以降低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中酶的活性,B正确;C、气调冷藏库中的充入部分氮气替换部分空气,导致氧气浓度下降,与替换前比较,果蔬的有氧呼吸受到抑制,无氧呼吸增强,C正确;D、气调冷藏库中的果蔬处于低氧、低温的环境中,呼吸作
用较弱,减缓了果蔬中营养成分和风味物质的分解,利于储存,D正确。故选A。30.肌苷(C10H12N4O5)由次黄嘌呤与核糖结合而成,能活化丙酮酸氧化酶系,提高辅酶A的活性,活化肝功能,并使处于低能缺氧状
态下的组织细胞继续进行代谢,有助于受损肝细胞功能的恢复。巯嘌呤片是一种抑癌药物,可抑制次黄嘌呤核苷酸转为腺嘌呤核苷酸,同时抑制辅酶Ⅰ(NAD+)的合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肌苷能参与ATP和核糖核酸的合成B.肌苷和巯嘌呤片对有氧呼吸
的作用阶段不完全相同C.巯嘌呤片对于RNA的合成可能有抑制作用D.有氧状态下,肌苷可使肌细胞的ATP大量增加,有氧呼吸增强【答案】D【解析】【分析】ATP又叫腺苷三磷酸,简称为ATP,其结构式是:A-P~P~P。A表示腺苷、T表示三个、P表示磷酸基团
、“~”表示特殊化学键。ATP水解释放能量断裂的是末端的那个特殊磷酸键。ATP来源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放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合成相联系,吸能反应一般与ATP的水解相联系。【详解】A、肌苷由次黄嘌呤与核糖结合而成,核糖是合成ATP和
核糖核酸的原料,A正确;B、肌苷能活化丙酮酸氧化酶系,而巯嘌呤片抑制辅酶Ⅰ(NAD+)的合成,两者对有氧呼吸的作用阶段不完全相同,B正确;C、巯嘌呤片可抑制次黄嘌呤核苷酸转为腺嘌呤核苷酸,说明其对于RNA的合成可能有抑制作用,C正确;D、细胞中的ATP含量很
少,而肌苷能使处于低能缺氧状态下的组织细胞继续进行代谢,有助于受损肝细胞功能的恢复,所以有氧状态下,肌苷不能使肌细胞的ATP大量增加,D错误。故选D。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二、非选择题31.下图是水稻和玉米的光
合作用暗反应示意图。卡尔文循环的Rubisco酶对CO2的Km为450μmol·L-1(K越小,酶对底物的亲和力越大),该酶既可催化RuBP与CO2反应,进行卡尔文循环,又可催化RuBP与O2反应,进行光呼吸(绿色植物在
光照下消耗O2并释放CO2的反应)。该酶的酶促反应方向受CO2和O2相对浓度的影响。与水稻相比,玉米叶肉细胞紧密围绕维管束鞘,其中叶肉细胞叶绿体是水光解的主要场所,维管束鞘细胞的叶绿体主要与ATP生成有关。玉米的暗反应先在叶肉细胞中利用PEPC
酶(PEPC对CO2的Km为7μmol·L-1)催化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与CO2反应生成C4,固定产物C4转运到维管束鞘细胞后释放CO2,再进行卡尔文循环。回答下列问题:(1)玉米的卡尔文循环中第一个光合还原产物是______(填具体名称)
,该产物跨叶绿体膜转运到细胞质基质合成______(填"葡萄糖""蔗糖"或"淀粉")后,再通过_____长距离运输到其他组织器官。(2)在干旱、高光照强度环境下,玉米的光合作用强度_____(填"高于"或"低于")水稻。从光合
作用机制及其调控分析,原因是____________(答出三点即可)。(3)某研究将蓝细菌的CO2浓缩机制导入水稻,水稻叶绿体中CO2浓度大幅提升,其他生理代谢不受影响,但在光饱和条件下水稻的光合作用强度无明显变化。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答出
三点即可)。【答案】(1)①.3-磷酸甘油醛②.蔗糖③.维管组织(2)①.高于②.高光照条件下玉米可以将光合产物及时转移;玉米的PEPC酶对CO2的亲和力比水稻的Rubisco酶更高;玉米能通过PEPC酶生成C4,使维管束鞘内的CO2浓度高于
外界环境,抑制玉米的光呼吸(3)酶的活性达到最大,对CO2的利用率不再提高;受到ATP以及NADPH等物质含量的限制;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光合作用机制有所不同【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光合作用过程中的暗反应阶段,也就是卡尔文循环,绿叶通过气孔从外界吸收的CO2
,在特定酶的作用下,与C5(一种五碳化合物)结合,这个过程称作CO2的固定。一分子的CO2被固定后,很快形成两个C3分子。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C3接受ATP和NADPH释放的能量,并且被NADPH还原。随后,一些接受能量并被还原的C3,在酶的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的反应转化为
糖类;另一些接受能量并被还原的C3,经过一系列变化,又形成C5。这些C5又可以参与CO2的固定。这样,暗反应阶段就形成从C5到C3再到C5的循环,可以源源不断地进行下去,因此暗反应过程也称作卡尔文循环。【小问1详解】玉米的光合作用过程与水稻相比,虽然CO2的固定过程不同,
但其卡尔文循环的过程是相同的,结合水稻的卡尔文循环图解,可以看出CO2固定的直接产物是3-磷酸甘油酸,然后直接被还原成3-磷酸甘油醛。3-磷酸甘油醛在叶绿体中被转化成淀粉,在叶绿体外被转化成蔗糖,蔗糖是植物
长距离运输的主要糖类,蔗糖在长距离运输时是通过维管组织。【小问2详解】干旱、高光强时会导致植物气孔关闭,吸收的CO2减少,而玉米的PEPC酶对CO2的亲和力比水稻的Rubisco酶更高;玉米能通过PEPC酶生成C4,使维管束鞘内的C
O2浓度高于外界环境,抑制玉米的光呼吸;且玉米能将叶绿体内的光合产物通过维管组织及时转移出细胞。因此在干旱、高光照强度环境下,玉米的光合作用强度高于水稻。【小问3详解】将蓝细菌的CO2浓缩机制导入水稻叶肉细胞
,只是提高了叶肉细胞内的CO2浓度,而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在光饱和条件下如果光合作用强度没有明显提高,可能是水稻的酶活性达到最大,对CO2的利用率不再提高,或是受到ATP和NADPH等物质含量的限制,也可能是因为蓝细菌是原核生物,水稻是真核生物,二者的光合作用机制有所不同。32
.某家系甲病和乙病的系谱图如图所示。已知两病独立遗传,各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基因不位于Y染色体。甲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2500。回答下列问题:(1)甲病的遗传方式是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2)从系谱图中推测乙病可能遗传方式有
______种。为确定此病的遗传方式,可用乙病的正常基因和致病基因分别设计DNA探针,只需对个体______(填系谱图中的编号)进行核酸杂交,根据结果判定其基因型,就可确定遗传方式。(3)若检测确定乙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同时考虑两种病,Ⅲ3个
体的基因型可能有______种,若她与一个表型正常的男子结婚,所生的子女患两种病的概率为______。(4)研究发现,甲病是一种因上皮细胞膜上转运Cl-的载体蛋白功能异常所导致的疾病,乙病是一种因异常蛋白损害
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所导致的疾病,甲病杂合子和乙病杂合子中均同时表达正常蛋白和异常蛋白,但在是否患病上表现不同,原因是甲病杂合子中异常蛋白不能转运Cl-,正常蛋白______;乙病杂合子中异常蛋白损害神经元,正常蛋白不损害神经元,也不能阻止或解除这种损害的发生,杂合子表型为______。【答
案】(1)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②.Ⅱ1和Ⅱ2均无甲病,生出患甲病女儿Ⅲ1,可判断出该病为隐性病,且其父亲Ⅱ1为正常人,若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则其父亲异常(2)①.2②.Ⅱ4(3)①.4②.2/459(4)①.
能行使转运C1-的功能,杂合子表型正常②.患(乙)病【解析】【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的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
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实质: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自由组合。基因的分离定律是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两者的本质区别是基因的分离定律研究的是一对等位基因,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研究的是两对或两对以上的等位基因,所以很多自由组合的题目都可以拆分成分离定律来解题。【小问1详解】由系谱图可知,Ⅱ1和Ⅱ2都是正常人,却生出患甲病女儿
Ⅲ1,说明甲病为隐性基因控制,设为a,正常基因为A,假设其为伴X染色体遗传,则Ⅲ1基因型为XaXa,其父亲Ⅱ1基因型为XaY,必定为患者,与系谱图不符,则可推断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病,Ⅲ1基因型为aa,其父母Ⅱ1和Ⅱ2基因型都是Aa。【小问2详
解】由系谱图可知,Ⅱ4和Ⅱ5都是乙病患者,二者儿子Ⅲ4为正常人,则可推知乙病由显性基因控制,设为B基因,正常基因为b,该病可能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或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若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则Ⅲ4基因型为bb
,其父亲Ⅱ4(是乙病患者)基因型为Bb(同时含有B基因和b基因);若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则Ⅲ4基因型为XbY,其父亲Ⅱ4(是乙病患者)基因型为XBY(只含有B基因),若用乙病的正常基因和致病基因分别设计DN
A探针,对Ⅱ4进行核酸检测,若出现两条杂交带则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若只有一条杂交带,则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小问3详解】若乙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仅考虑乙病时,Ⅲ4基因型为bb,Ⅱ4和Ⅱ5基因型为Bb,
二者所生患乙病女儿Ⅲ3基因型可能为两种:BB或Bb,且BB:Bb=1:2;若仅考虑甲病,Ⅲ5为甲病患者,其基因型为aa,Ⅱ4和Ⅱ5基因型为Aa,二者所生女儿Ⅲ3不患甲病,其基因型可能为两种:AA或Aa,且AA:Aa=1:2,综合考虑这两对基因,Ⅲ3个体的基因型
可能有2×2=4种。仅考虑甲病时,已知甲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2500,即aa=1/2500,则可计算出a=1/50,A=49/50,人群中表型正常的男子所占的概率为:A_=1-1/2500=2499/2500,人群中杂合子Aa=2×1/50×49/50
=98/2500,那么该正常男子为杂合子Aa的概率=98/2500÷2499/2500=2/51;由上面分析可知,Ⅲ3的基因型为2/3Aa,因此Ⅲ3与一个表型正常的男子结婚后,生出患甲病孩子的概率为aa=2/51×2/3×1/4=1/153。仅考虑乙病,人
群中的表型正常的男子基因型均为bb,且由上面分析可知,Ⅲ3基因型可能为1/3BB和2/3Bb,则二者生出患乙病孩子B_的概率=1/3+2/3×1/2=2/3。综合考虑这两种病,Ⅲ3与一个表型正常的男子结婚后,生出
患两种病的孩子的概率=1/153×2/3=2/459。【小问4详解】甲病为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甲病杂合子的正常基因可以表达正常的转运Cl-的载体蛋白,虽然异常基因表达的异常载体蛋白无法转运Cl-,但是正常蛋白仍然可以转运Cl-,从而使机体表现正常。乙病为显性
基因控制的遗传病,乙病杂合子的异常基因表达的异常蛋白质损害神经元,虽然正常基因表达的正常蛋白质不损害神经元,但是也无法阻止或解除这种损害的发生,因此杂合子表现为患病。33.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由于大脑海马神经元中蛋白Tau过度磷酸化,导致记忆力减退。细胞自噬能促进过度磷酸化的蛋白Tau降解,该过
程受蛋白激酶cPKCγ的调控。为探究相关机理,以小鼠等为材料进行了以下实验。实验I:探究高糖环境和蛋白激酶cPKCγ对离体小鼠海马神经元自噬的影响。配制含有5mmol/L葡萄糖的培养液模拟正常小鼠的体液环境。将各组细胞分别置于等量培养液中,A组培养液不处理,B组培养液中加入75mmol/L的
X试剂1mL,C组培养液中加入75mmol/L葡萄糖溶液1mL。实验结果见图甲。实验Ⅱ:通过水迷宫实验检测小鼠的记忆能力,连续5天测量4组小鼠的逃避潜伏期,结果见图乙。逃避潜伏期与记忆能力呈负相关,实验中的糖尿病记忆力减退
模型小鼠(TD小鼠)通过注射药物STZ制备。(1)人体中血糖的来源有_________(答出2个方面的来源即可)。(2)实验Ⅰ的C组中,在含5mmol/L葡萄糖的培养液中加入75mmol/L葡萄糖溶液后,细胞吸水、体积变大,说明加入该浓度葡萄糖溶液后培养液的渗透压_____
____(填“升高”或“降低”)。渗透压的变化对C组结果没有干扰,判断依据是_________。图甲中A组和C组的实验结果说明蛋白激酶cPKCγ对海马神经元自噬水平的影响是③。(3)图乙中a、b两条曲线所对应的实验动物分别是________(填标号)。①正常小鼠②敲除cP
KCγ基因的TD小鼠③敲除cPKCγ基因的小鼠④TD小鼠(4)对TD小鼠进行干预后,小鼠的记忆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基于本研究,写出2种可能的干预思路:_________。【答案】(1)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肝糖原分解、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2)①.降低②.B组加入的X试
剂也是75mmol/L,对渗透压的影响与C组相同,但是B组结果与A组相同,所以渗透压变化对C组结果没有干扰。③.在葡萄糖浓度正常时,蛋白激酶cPKCγ对自噬水平无明显影响;在高浓度葡萄糖条件下,蛋白激酶cPKCγ能提高细胞自噬水平(3)②④(4)抑制Tau磷酸化;提高蛋白激酶cPKCγ的活性;
降低血糖(注射胰岛素);提高自噬水平【解析】【分析】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只有促进效果没有抑制作用,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
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小问1详解】人体中血糖的重要来源包括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肝糖原的分解及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小问2详解】实验Ⅰ的C组中,在含5mmol/L葡萄糖的培养液中加入75mmol/L葡萄糖溶液后,细胞吸水、体积变大,说明加入该浓度葡萄糖溶液后培
养液的渗透压降低;分析实验结果可知,B组培养液中加入75mmol/L的X试剂1mL,渗透压的变化后,B组正常小鼠海马神经元和敲除cPKCγ基因小鼠海马神经元组,实验结果没有变化,说明渗透压的变化对C组结果没有干扰;图甲中,A组和C组的实验结果说明蛋白
激酶cPKCγ对海马神经元自噬水平的影响是:正常葡萄糖浓度下,蛋白激酶cPKCγ对海马神经元自噬没有影响;高糖环境下,蛋白激酶cPKCγ促进海马神经元自噬。【小问3详解】由图乙可知,a的记忆能力最弱,b的记忆能力次之,由题干“糖尿病患者由于大脑海马神经元中蛋
白Tau过度磷酸化,导致记忆力减退。细胞自噬能促进过度磷酸化的蛋白Tau降解,该过程受蛋白激酶cPKCγ的调控”可知,ab应为糖尿病小鼠(TD小鼠),又因为a的记忆能力最弱,则a为敲除cPKCγ基因的TD
小鼠(蛋白激酶cPKCγ促进海马神经元自噬),故选②④。【小问4详解】分析题意,对TD小鼠进行干预后,小鼠的记忆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可能的干预思路有:降低血糖,提高自噬水平(细胞自噬能促进过度磷酸化的蛋白Tau降解)
;促进cPKCγ基因表达,提高cPKCγ活性(蛋白激酶cPKCγ促进海马神经元自噬);抑制Tau磷酸化等。34.为了研究城市人工光照对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研究者在城市森林边缘进行了延长光照时间的实验(此实验中人工光源对植物的影响可以忽略:实验期间,天气等环
境因素基本稳定)。实验持续15天:1~5天,无人工光照;6~10天,每日黄昏后和次日太阳升起前人为增加光照时间;11~15天,无人工光照。在此期间,每日黄昏前特定时间段,通过多个调查点的装置捕获节肢动物,按食性将其归入三种生态功能团,即植食动物(如蛾类
幼虫)、肉食动物(如蜘蛛)和腐食动物(如蚂蚁),结果如图。(1)动物捕获量直接反映动物的活跃程度。本研究说明人为增加光照时间会影响节肢动物的活跃程度,依据是:与1~5、11~15天相比,_________。(2)光是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成分。在本研究中,人工光照最可能作为________
_信息对节肢动物产生影响,从而在生态系统中发挥作用。(3)增加人工光照会对生物群落结构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如:肉食动物在黄昏前活动加强,有限的食物资源导致_________;群落空间结构在_________两个维度发生改变。(4)有人认为本实验只需进行10天研究即可,没有必
要收集11~15天的数据。相比于10天方案,15天方案除了增加对照组数量以降低随机因素影响外,另一个主要优点是_________。(5)城市是人类构筑的大型聚集地,在进行城市小型绿地生态景观设计时应。A.设置严密围栏,防止动物进入和植
物扩散B.只要满足市民的审美需求就行C.以整体和平衡的观点进行设计,追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D.选择长时间景观照明光源时,以有利于植物生长作为唯一标准【答案】(1)6-10天肉食动物和腐食动物的平均捕获量显著增加,
植食动物平均捕获量明显减少(2)物理(3)①.种间竞争加剧②.垂直和水平(4)排除人工光照以外的无关变量的影响(或用于分析人工光照是否会对节肢动物群落产生不可逆影响)(5)C【解析】【分析】分析题意可知,本实验目的是研究人工光照对节肢动物群落的
影响,结合题意及题图可知,实验的自变量是有无光照、光照时间等,因变量是平不同的生态功能团及其均捕获量,据此分析作答。【小问1详解】由题意可知,动物捕获量直接反映动物的活跃程度,据图分析可知,与1~5、11~15天相比,第6-10天的肉食动物和腐食动
物的平均捕获量显著增加,植食动物平均捕获量明显减少,据此可推知,人为增加光照时间会影响节肢动物的活跃程度。【小问2详解】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是物理信息,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除包括生物成分外,也包括非生物的
物质和能量等,该研究中,人工光照最可能作为物理信息对节肢动物产生影响,从而在生态系统中发挥作用。【小问3详解】由于资源空间是有限的,肉食动物在黄昏前活动加强,有限的食物资源会导致不同生物之间争夺资源的种间竞争加剧;群落的空
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两个方面,而增加人工光照也通过影响动植物的分布而影响上述两个维度。【小问4详解】据题可知,11~15天,无人工光照,设置该组实验的目的是增加对照组数量以降低随机因素影响,此外还可排除人工光照以外的无关变量的影响,用于分析人工光照是否会对节肢动
物群落产生不可逆影响,即去除光照后形成前后对照,观察节肢动物群落的情况。【小问5详解】A、城市小型绿地生态景观设计应考虑参与性,若设置严密围栏,防止动物进入和植物扩散不利于其稳定性的维持:如禁止蜜蜂等进入,可能导致一些虫媒的观赏植物生
长受影响,A错误;B、生态环境是一个统一体,故在进行城市小型绿地生态景观设计时除了要满足市民的审美需求,还需考虑对其他生物的影响,B错误;C、城市小型绿地生态景观设计应以整体和平衡的观点进行设计,追求生态系统的
可持续发展,而不能仅考虑短时效应,C正确;D、选择长时间景观照明光源时,除有利于植物生长外,还应考虑其它方面的影响,如对人体是否有害,是否兼有观赏性等,D错误。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
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