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学案)-2020-2021学年上学期高二历史新教材同步精品课堂(选择性必修2)

DOC
  • 阅读 2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8 页
  • 大小 279.941 KB
  • 2025-02-27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管理员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学案)-2020-2021学年上学期高二历史新教材同步精品课堂(选择性必修2)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学案)-2020-2021学年上学期高二历史新教材同步精品课堂(选择性必修2)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学案)-2020-2021学年上学期高二历史新教材同步精品课堂(选择性必修2)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3 已有2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8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学案)-2020-2021学年上学期高二历史新教材同步精品课堂(选择性必修2).docx,共(8)页,279.941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d1ac86355ff94cdbf985354b83dda5dd.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学案)一、学习目标(一)课程标准知道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演进的过程及意义知道古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二)学习目标1、简述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演进的过程和历史意义,认识这是

人类社会一次革命性的变化,是人类走向农业文明的重要环节2、简述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古代中国、古代希腊和古代美洲地区的食物生产,并分析其对各自社会生活的影响3、概述男女地位的变化、私有制的出现、阶级与国家的出现过程二、知识梳理(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1、采集和渔猎(1)时间:远古时期。(2)特点

:①食物:采集可食的植物果实和茎叶,捕捞鱼虾或猎取动物(自然界现成的动植物)②工具:用木、骨和石等材料制作工具。③生活: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过着迁徙的生活;用火取暖、烧烤食物。④女性除生育和抚养后代外,

还负责采集果实、昆虫等,为群居的人们提供了大部分食物。2、农耕和畜牧(1)时间:大约1万年前,原始的农耕和畜牧出现。(2)表现:农业起源于西亚、东亚和中美洲①西亚:小亚细亚半岛南部等地是小麦、大麦的原产地②东亚

:黄河中上游是粟的发源地、长江中下游的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③中美洲:是玉米、甘薯等作物的原产地2畜牧业背景:畜牧是在狩猎的基础上,随着农耕和定居生活的出现而产生的表现:①距今约9000年前,西亚的人们已经饲养绵羊和山羊;②距今约7000年前,中国河姆渡的居

民已经饲养猪和狗;③距今约6000年前,南美印第安人驯化了骆马(3)农业出现的意义①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上的第一次革命。A.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B.人类生产自己需要的产品,初步改变了纯粹依

赖自然资源的状况。C.农业生产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的增长。②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A.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并逐渐形成聚落。B.一部分人从食物生产中解放出来,专门

从事制陶、采矿、冶炼等手工业劳动。C.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因为精神生活的需要而产生。③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A.人类很早就认识到天文知识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天文历法获得较快发展。B.数学和其他相关学科也逐渐发展

起来。(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1、农业文明的兴起(1)概况:西亚的两河流域、非洲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灌溉农业发达,孕育出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和古代中国文明。(2)发展:为了减少旱涝对农业的影响,修建

水利工程成为地区发展的大事。四大文明古国地区的统治者都将灌溉系统的开凿、疏浚、维护作为主要工作之一。(3)表现古巴比伦古代埃及古代中国古希腊、罗马古代美洲农作物大麦、小麦北方粟麦、南方稻作引进小麦、大麦,种植葡萄、橄榄玉米、甘薯、马铃薯3饲养家畜山羊、绵羊、牛“六畜”/

骆马、羊驼、火鸡生产生活①王室和神庙拥有许多土地。政府官员、贵族、商人等也拥有土地;②他们合伙经营或将土地出租给佃户。③《汉谟拉比法典》规定的租赁对象非常广泛①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②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决定了整个古埃及的命运;③对尼罗河和太阳神的崇拜,成为古埃及人宗教信仰的核心内容。

⑴商周时期:土地掌握在君主和各级贵族手中,农夫集体耕作;⑵战国以后:①铁犁牛耕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②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生产;③家庭手工业的出现;④秦以后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⑤国家重视兴修水利工程,如秦国的都江堰、西汉的龙首渠等;⑶秦汉到隋唐时

期: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⑴古希腊:①农业和手工业:古希腊人在土地肥沃的地方实行谷物与蔬菜轮作,在地力较差、不适于种粮食作物的地方建果园,种植葡萄和橄榄,并加工成葡萄酒和橄榄油。②使用奴隶劳动:在古希腊城邦

中,只有公民才能拥有土地,农业生产中使用奴隶劳动的现象非常普遍。⑵古罗马:①也以谷物生产为主,同时种植橄榄和葡萄。②古罗马在很长时期内实行土地国有,人们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随着征服扩张,贵族或富人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土地,而小农却逐渐破产。①阿兹特克人的土地除了贵

族私有的部分外,还有村社的公有土地,每个家庭的主人可以获得一块份地并终身使用。②为了充分利用资源,两年不耕作的土地将被村社收回。(三)生产关系的变化1、男女地位变化农业产生以后,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女子主要

从事家务劳动和家庭副业,逐渐4退居从属地位2、贫富分化出现生产力的发展,使产品有了剩余。氏族部落的首领利用职务便利,把一些集体财物据为己有,变成私有财产。氏族内部出现了贫富分化。3、阶级差别产生在领导氏族部落对外交战

的过程中,军事首领的地位日益上升,个人权力也不断加强。为了生产更多的剩余产品,人们往往不再杀死战争中的俘虏,而是把他们变成奴隶。这样,在氏族社会中,就有了自由民和奴隶的差别。4、国家诞生:阶级产生:随着剩余产品的

增加和私有制的出现,阶级产生了。国家产生:为了调节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需要有一个强制机关,国家应运而生。评价: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农业产生→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增加→私有制产生→阶级产生→国家产生三、课堂小结四、随堂练习1、学术界目前普遍认为:农

业革命最早发生在西亚、东亚和中南美洲等地区。其主要推断的依据是()A.远古神话传说B.古代居民的体质特征C.古代史籍记载D.考古发掘的遗迹遗物【答案】D【解析】考古发掘的遗迹遗物属于第一手史料,史料价值较高,故

D项正确。远古神话传说5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存在虚构,不是主要的推断依据,排除A项;古代居民的体质特征无法体现农业革命发生的情况,排除B项;古代史籍记载是二手史料,是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不是推断的主要依据,排除C项。2、1973年在余姚发现距今6000年左

右的河姆渡遗址,出土了人工栽培水稻遗物,其堆积数量之多,保存程度之完好,在同时代遗址的考古中是极为罕见的。这说明()A.新石器时代已产生了小农经济B.“文革”时期发现,事实已经严重夸大C.余姚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发源地D.中国是世界上较早种植水稻的国家【答案】D【解析】距今6000

年左右的河姆渡遗址出土了人工栽培水稻遗物,说明我国长江下游的原始居民已经完全掌握了水稻的种植技术,并把稻米作为主要粮食,故选D项。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项;不能粗暴地认为“文革”时期的考古发现就会严重夸大事实,要

实事求是,有考古遗物作证,排除B项;单从材料无法得出余姚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发源地,排除C项。3、下图为出土于今伊拉克南部地区的木制画“乌尔之旗”,据此可知()A.家畜在人们的生活中较重要B.两河流域先民驯化了骆马C.农业与手工

业劳动尚未分离D.小农经济下农民生活艰辛【答案】A【解析】材料中绘制有许多马和羊等家畜,这说明家畜在人们的生活中较重要,故选A项。美洲印第安人驯化了骆马,故排除B项;材料看不出农业与手工业的关系,故排除C项

;材料看不出小农经济,故排除D项。4、旧石器时代早期到旧石器时代中期,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不足0.001%;而从公元前9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已提高到0.03%。其主要原因是()A

.手工业的形成与发展B.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C.农业的形成与发展D.采集和渔猎的发展6【答案】C【解析】公元前9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属于农业形成与发展时期,农业比采集与渔猎,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故选C项。手工业与人

口增长关系不大,故排除A项;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与人口增长关系不大,故排除B项;从公元前9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不属于采集和渔猎的时期,故排除D项。5、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作物,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决定性因素是()A.人工取火的发

明B.建筑技术的发展C.生产工具的进步D.畜牧水平的提升【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正是由于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劳动能力的不断提高,才使种植、饲养以及定居成为可能,故选C项。人工取火的发明推动人类文明向前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但不是原始人类演进的决

定因素,排除A项;建筑技术的发展,只是上述演进过程的一方面,不是决定性因素,排除B项;畜牧水平的提升是上述演进过程的一方面,不是决定性因素,排除D项。6、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谈道:“对于以农业为本的社会而言,天文历法的知识,具有首要的意义。谁能把历法授予人民,谁就有资格成为人

民的领袖。”材料主要强调了()A.天文学对农业的重要性B.天文学的政治功能C.天文学中的民本精神D.天文学的研究方法【答案】B【解析】封建君主专制社会的统治基础是农业经济的良好发展。在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关乎国家政治和农业生产,历代统治者对此都非常重视。材料中“谁就有资格成为人民的

领袖”说明了天文学的政治功能,故B项正确。天文学对农业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性,但不是作者强调的重点,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体现民本精神,排除C项;材料强调天文学的政治意义,而不是其研究方法,故D项错误。7、下表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时间成就战国都江堰7汉代漕渠、白渠、龙首

渠曹魏翻车唐朝筒车宋朝高转筒车A.注重农业精耕细作B.农业成就最为突出C.重视农业生产发展D.农业工具不断更新【答案】A【解析】根据表格“都江堰”“漕渠、白渠、龙首渠”“翻车”“筒车”等关键词可知,我国古代农业投入较多的水利工程和灌溉技术,以

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故选A项。材料主旨为我国不同时期的农业成就,未涉及其与手工业、商业成就的比较,排除B项;材料主旨为我国不同时期的农业成就,未涉及政府对农业的政策,排除C项;“农业工具不断更新”是材料中

的现象,并非本质,排除D项。8、春秋战国以前,黄河流域仅有防洪排涝的零星沟渠工程;战国时期,才出现了大型农田灌溉渠系工程。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铁制生产工具发展B.自然灾害日益严重C.黄河流域经济发达D.国家

重视农业生产【答案】A【解析】由春秋战国以前零星的沟渠到战国才出现大型农田灌溉渠系工程,说明战国时期铁制生产工具的使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更多的土地被开垦出来,从而推动了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故选A项。自

然灾害严重是修建农田水利工程的原因之一,但大型农田灌溉渠系工程只有在生产力发展的前提下才能够修建,排除B项;“发达”说法欠缺,可以说黄河流域经济发展,但黄河流域经济发展的原因还在于铁制生产工具的使用,排除C项;中国古代国

家一直重视农业生产,排除D项。9、“玉米是最好的粮食作物。种植业保证了粮食供应,使阿兹特克人不再受狩猎的限制。因此,人们有时间去思考将来的事情。”作者旨在强调()A.农业是阿兹特克人生活的基础B.阿兹特克人是玉米的培育

者C.阿兹特克人不再从事狩猎活动D.阿兹特克人不关心现实生活【答案】A【解析】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依靠种植玉米,阿兹特克人可8以满足粮食需求,从而有利于其他活动的开展,故选A项。B、C、D三项均不能从材料中得出,

故排除。10、“氏族之间掠夺战争的产生,使得氏族出现了军事首长。军事首长的财富权力与日俱增,而且由选举产生逐渐变为世袭制。”上述现象出现的根源是()A.私有制的发展B.世袭王权的萌发C.生产力的发展D.国家的产生【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使得氏族出现了军

事首长”可知,这是国家形成的过程。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生产的产品有了剩余,导致私有制与贫富分化出现,这样就产生了阶级,为调节阶级间的利益冲突,国家应运而生。因此国家形成根源于生产力的发展,故选C项。相对于生

产力来说,私有制的发展并非根源,故排除A项;世袭王权的萌发、国家的产生是上述现象影响的结果,故排除B、D两项。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 文档 485618
  • 被下载 24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