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八省通用,纲要上册1_14课)(全解全析)(新八省通用)

DOC
  • 阅读 0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5 页
  • 大小 87.521 KB
  • 2024-10-29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5.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新八省通用,纲要上册1_14课)(全解全析)(新八省通用)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新八省通用,纲要上册1_14课)(全解全析)(新八省通用)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新八省通用,纲要上册1_14课)(全解全析)(新八省通用)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2 已有0人购买 付费阅读4.00 元
/ 15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5.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新八省通用,纲要上册1_14课)(全解全析)(新八省通用).docx,共(15)页,87.521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cff990b0085644afe5469ffd19a8b77e.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模拟卷(新八省专用)(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第Ⅰ卷

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测试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4课

。5.难度系数:0.75。6.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表明,距今5800年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东北辽河等区域均出

现了文明起源的迹象,其中,长江中下游的良渚文化与东北辽河的红山文化,二者出土的玉器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据此可知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特征是()A.多元一体B.自成体系C.绵延不断D.满天星斗【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多个区域(黄河、长江中下游、

东北辽河)均出现文明起源迹象,这体现了“多元”。同时,良渚文化与红山文化出土的玉器有相似之处,可能暗示着这些不同地区的文明之间存在一定的交流和融合,即“一体”的趋势,故选A项;材料中并未明确提及各个地区的文明是完全独立、互不影响的,而是强调了它们之间的相似性和可能的交流,排除B项;材料主要讨

论的是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而非其发展的持续性。虽然中华文明确实具有绵延不断的特征,但这一选项与材料讨论的内容不直接相关,排除C项;“漫天星斗”这一比喻更多地用于形容文化或文明的多样性和分散性,而材料中强调的是不同区域文明之间的相似性和可能的联系,而非单纯的多样性和分散,排除D项。2.《荀

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诗经·大雅》中说:“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怀德维宁,宗子维城。”据此可知西周时期()A.开始确立贵族政治B.族权与政权相结合C.产生敬天保民思

想D.制礼作乐意义重大【答案】B【解析】从材料“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以看出,西周时期分封的诸侯国中,姬姓(即周王室宗族)占据了大多数,这体现了族权(宗族权力)与政权(国家权力)的紧密结合。同时,“

《诗经·大雅》中说:‘大邦维屏……宗子维城。’”也进一步强调了宗族在国家稳定中的重要作用,即宗族是国家的屏障和支柱,故选B项;贵族政治并非西周时期才开始确立,而是早在夏商时期就已经存在。西周时期更多是在继承和发展这一制度,而非“开始

确立”,排除A项;虽然西周时期确实存在敬天保民的思想,但材料中并未明确提及这一思想,而是侧重于描述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族制度,排除C项;制礼作乐是西周时期文化制度的重要方面,它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等级制度具有重要意义。但材料中并未提及制礼作乐的具体内容

或其对西周社会的影响,排除D项。3.孟子曾经论证:属于东夷之人的舜,属于西夷之人的周文王,二者出生地相隔千余里,生存年代相距千余年,但均以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事功“得志行乎中国”。孟子的论证表明()A.人性本善B.“华夏”比戎狄蛮夷先进C.华夏认同

的观念得到发展D.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丧失【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从材料中“属于东夷之人的舜”“属于西夷之人的周文王”“得志行乎中国”可知

,孟子认为舜、文王都出自夷人,但是其品德和功行使得其成为华夏族的圣人,这反映出当时的华夏文化认同得到发展,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人性问题,排除A项;材料没有对比,不能得出华夏和蛮夷谁更先进,排除B项;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丧失与材料主旨

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4.郑国曾于公元前706年派兵援齐国,帮助其击败了入侵齐国的北戎军队,而齐桓公更是凭借“尊王”和“攘夷”战略,为周王室和小国提供政治和安全保障。这本质上说明()A.分封制度逐渐

瓦解的现实B.齐国取代郑国成为霸主C.“尊王攘夷”受到普遍认同D.战争冲突促进民族交融【答案】A【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春秋时期郑国帮助齐国打败北戎军队,周天子没有在战争中发挥作用。齐国为周王室和小国提供政治和安全保障,周天子沦为齐国保护的对象。结合所学可知,春

秋时期周天子权威逐步下降,主要诸侯国成为维护稳定的重要力量,表明分封制逐步瓦解,故选A项;郑国和齐国的实力超过了周天子,而不是说明齐国取代郑国,排除B项;C项不适应于郑国,“尊王攘夷”受到普遍认同的说法过于绝对,

排除C项;民族交融指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而材料说明分封制的逐步瓦解,排除D项。5.在《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中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派作了如下的评价,下列学派与题干中评价对应正确的是()①关注文化,留下了仁爱、礼制、自强的价值观念②关注人物,留下了无为、自由、宽容的人生追求③

关注国家,留下了公平、公正、法制的治国理念④关注社会,留下了尚贤、互利、博爱的社会理想A.墨家、道家、法家、儒家B.儒家、道家、法家、墨家C.道家、儒家、墨家、法家D.法家、墨家、儒家、道家【答案】B【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题目要求将题干与评价一一对

应:①关注文化,留下了仁爱、礼制、自强的价值观念,符合儒家以仁为核心,强调仁爱与礼制等。②关注人物,留下了无为、自由、宽容的人生追求,符合道家自然无为的主张。③关注国家,留下了公平、公正、法制的治国理念,符合法家强调法律为重要治国之道。④关注社会,留下了尚贤、互利、博爱的社会理想,

符合墨家尚贤、兼爱非攻等思想主张。因此,顺序依次是儒家、道家、法家、墨家,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中国)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成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

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材料中新皇帝推行的制度()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标志着贵族政治彻底瓦解C.地方割据势力被完全铲除D.创新了地方基层管理模式【答案】A【解析】据材料信息“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

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成为若干行政区”可知这是秦朝在地方上推行的郡县制,郡县主要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选A项;结合所学郡县制确立官僚政治,冲击贵族政治,“彻底瓦解”表述绝对,排除B项;结合所学郡县制有利于

加强中央集权,遏制地方割据势力,但“完全铲除”表述绝对,排除C项;结合所学秦朝推行的郡县制早已在战国时期已形成,“创新了”表述错误,排除D项。7.《盐铁论》中记载:先帝(汉武帝)哀边人之久患,苦为虏所系获也,故

修障塞。饬烽燧,屯戍以备之。边用度不足,故兴盐、铁,设酒榷,置均输,蕃货长财,以佐助边费。这些措施()A.推动了西汉商品经济的发展B.打击了汉朝地方豪强势力C.强化了西汉王朝的物质基础D.从根本上解决

了财政危机【答案】C【解析】据材料“先帝(汉武帝)哀边人之久患……蕃货长财,以佐助边费”可知,汉武帝为应对边患、筹备边费,采取了修障塞、饬烽燧、兴盐铁等措施,强化了西汉王朝的物质基础,故选C项;据材料“哀边人之久患”可知,材料强调汉武帝为应对边患危机采取了修障塞等措施,而非“商

品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强调汉武帝措施的目的是“边人之久患”“佐助边费”,而非“汉朝地方豪强势力”,排除B项;结合所学,兴盐铁、设酒榷、置均输等措施有利于财政,但“根本解决了财政危机”较为绝对,排除D项。8.《魏书》记载,

北魏孝文帝改革前,举行祭典依北土旧俗,由有司代祭;改革后,按华夏礼制,由皇帝亲祭。这一变化()A.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B.推动了北魏统一南北C.促进了鲜卑政权的汉化D.提升了官员政治素养【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

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北魏孝文帝改革后举行的祭奠由按照北土旧俗变为按照华夏礼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有利于促进鲜卑政权的汉化(封建化)进程,C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但“消除了”说法太绝对,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只是统一了黄河流域,没有统一南北,排除B项;本题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孝文帝改革后举行祭奠的变化,与官员政治素养的提升不吻合,排除D项。故选C项。9.《史记·货殖列传》中有这样

的记载,“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而《宋书》中记载的是“地广野丰,民勤本业……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两个历史文献中记载的变化反映了()A.江南经济的发展趋势B.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C

.南方稳定的社会环境D.北方动荡的社会环境【答案】A【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江南地区由汉代“地广人稀”“火耕而水耨”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地广野丰”,这说明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发展,故选A项;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排除B项;材料体现与西汉相比,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有所发

展,南方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之一,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项;材料强调由汉代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并无有关北方动荡的社会环境的信息,排除D项。10.“中华”一词始见于西晋末年,是在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背景下,中原士人为把中原的政治、文化与这些民族相区

分而产生的自我称谓。入唐以后,“中华”一词被广泛使用,不仅成为唐朝的别称,也成为中国的名号。这一进程反映出()A.民族交融得到进一步加深B.边疆与内地实行一体化的管理C.民族矛盾和冲突逐步消弭D.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初步形成【答案】A【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与西晋时期“中华”一词作为区分中原与内迁少数民族的称谓相比,唐朝以后,“中华”一词被广泛使用,成为中国的别号,这一进程反映出西晋以来随着少数民族内迁,民族交融进一步强化,“中华”一词不再作

为同少数民族区分的词语,故选A项;元朝时期边疆与内地实行一体化管理,排除B项;“消弭”一词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初步形成,排除D项。11.史载:“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这一制度的实施()A.推动了租庸调制继续实行B

.杜绝了土地兼并的问题C.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D.为唐盛世出现打下基础【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可知,材

料描述的是两税法。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而“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体现了按照资产和田亩征税,这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减轻,C项正确;两税法取代了

租庸调制,而不是推动其继续实行,排除A项;“杜绝”一词过于绝对,土地兼并问题不可能完全杜绝,排除B项;两税法在唐朝中后期实行,在唐朝盛世之后实行,排除D项。故选C项。12.隋唐科举制与汉代的察举制的最大

区别是科举制为自荐、察举制为他荐,而不在于是否分科取士。关于这一区别,有学者明确指出:他荐则选人权操之于荐主,自荐则选人权操之于中央,这正是科举制行之千余年的奥秘所在。据此可知,科举制()A.公正公平选拔了实才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加速了社会阶层流动D.彻底扭转了门第观念【答案】B【解析】本题

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科举制为自荐”“自荐则选人权操之于中央”可知,相比于察举制,科举制将选官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项正确;材料强调科举制与

察举制在选官权归属方面的差异,强调科举制将选官权收归中央,而非强调科举制“公平公正”的优点,排除A项;科举制加速社会阶层流动主要体现在扩大选官范围和让寒门子弟有机会进入官场,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C项;“彻底扭转”说法夸大,排除D项。故选B项。13.唐朝开窟造像达到了高潮,除了继续在前朝已开发

的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等多处雕造佛像外,还在邯郸响堂山、济南千佛山、广元皇泽寺等处开凿石窟,唐朝佛像呈现出多样化、世俗化、一体化的趋势。由此可知,唐朝()A.文化具有兼容并包的特色B.三教合流开始形成C.佛教主要在北方地区流行D.儒学独尊地位确立【答案】A【解析】据材料“唐朝佛像呈现出多样

化、世俗化、一体化的趋势”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文化融合了佛教文化、中华文化等,具有兼容并包的特色,故选A项;三教合流开始形成于魏晋时期,排除B项;“主要在北方地区流行”不合史实,唐朝时期佛教已在全国流行,排除C项;“儒学独尊地位确立”在西汉武帝时

期,唐朝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排除D项。14.有学者说宋朝:“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藩方守臣,统制列城,付以数千里之地,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则为匹夫!”这表明宋朝()A.藩镇割据威胁国家统治B.庆历新政势在必行C

.商品经济提升行政效率D.中央集权得以加强【答案】D【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这位学者赞颂宋朝的集权成就,上级对下级,中央对地方,就像身体控制手臂、手臂控制手指一样,有绝对的控制权,如果中央一声令下,地方官员必须立即响应,体现

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故选D项;结合所学宋朝不存在藩镇割据的情况,排除A项;结合所学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在这一背景下实行庆历新政,其宗旨是整顿官僚队伍,材料强调宋朝的政治制度加强中央集权,两者主旨不符,排除B项;商品经济强调商品的买卖贸易活动,行政效率的提升强调权力的集

中有利于政令的快速实施,材料未涉及商品经济的表述,排除C项。15.宋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创制并实施了“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A.沿袭了唐朝的政治制度B.植根于民族发展的差异C.实现

了疆域内民族平等D.边疆地区经济较快发展【答案】B【解析】据所学可知,“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是辽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政策。辽建国后,按照“以国法治契丹,以汉制治汉人”的原则,对契丹和汉人实行南北分治;公元1114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始定制以三百户为谋克,十谋克为猛

安;“四等人制”,是元朝统治者为维护对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统治,实行民族歧视政策。这些制度都是为了迎合各个民族发展的不同而采取的管理措施,故选B项;据所学可知,这些制度是少数民族政权创立的,排除A项;“四等人制”具有明显的不平等性,排除C项;材料的制度实行于全国,与边疆地区经济的发展关系不大

,排除D项。16.南宋理学家朱熹认为:“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致知在格物”。对朱熹的“理”理解不正确的是()A.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根本原则B.在社会中体现为儒家的伦理纲常C.通过内心的体验而被发现和践行D.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答

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内心的体验而被发现和践行是陆王心学的主张,不是程朱理学的主张,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宇宙之间,一理而已”认为理是万物的本源,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根本原则,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是理的社会内容,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致知在格物

”是求理的方法,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7.有学者认为,澶渊之盟后,宋辽成为兄弟之邦,互称“南朝”“北朝”。双方“以年齿约为兄弟”,即根据皇帝的年岁和辈分来确定亲属称呼,以骨肉亲情关系进行交往。该学者强调澶渊之盟()

A.解决了宋辽双方矛盾B.确立了宋辽平等关系C.助推契丹民族完成封建化D.顺应了宋辽民众意愿【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学者认为宋辽在澶渊之盟后,互为兄弟,以骨肉亲情

关系进行交往,双方结成平等关系,B项正确;当时宋辽矛盾冲突仍然存在,“解决了矛盾”说法绝对,排除A项;材料反映澶渊之盟对宋辽关系的影响,未提及辽国进一步学习中原制度文化,不能体现“契丹民族完成封建化”,排除C项;材料反映宋辽官方交往,未提及民众获得和平,未提及民众从宋辽交往中获益,未

提及民众支持宋辽和议,不能体现“顺应了宋辽民众意愿”,排除D项。故选B项。18.元朝各行省的财赋支用权在成宗以后被规定在一千锭以下;司法方面,行省不得擅行诛杀;各地军队布置、调动始终由朝廷直接掌握。据此可知,元朝()A.地方有较大独立性B.行省权力受到中央制约C.重视对地

方的监督D.专制皇权得到空前加强【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元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一千锭以下”“不得擅行诛杀”“始终由朝廷直接掌握”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行省的权利收到中央政府的制约,独立性较小,B项正确;行省制有

助于加强中央集权,地方的独立性较小,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元朝重视地方监督的相关信息,无法得出相关结论,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央集权的加强,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专制皇权得到空前加强,排除D项。故选B项。19..以下材料为四位皇帝的一日政务节录,按朝代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至前殿,由中书、枢密

院、三司、开封府等官员依次奏事②告诫军机处切勿泄密③诏曰“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条上”④引见俘获的突厥颉利可汗,诸蕃君长奉上“天可汗”尊号A.③①④②B.③④①②C.③④②①D.④③①②【答案】B【解析】①“中书、枢密院、三司、开封府”

等机构出现在宋朝时期;②军机处是清雍正帝所设;③“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条上”,该内容是推恩令,出现于西汉武帝时期;④贞观初年,唐军击败并俘获东突厥首领颉利可汗,东突厥儿汗国灭亡,草原各族共同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按时间先后顺序正确排列应是③④①②,

选择B项符合题意。20.明朝嘉靖、万历年间,原本属于六部的权力,被内阁侵蚀大半,内阁“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这一现象()A.标志丞相制度废除B.反映了君主专制强化C.凸显政治统治黑暗D.使内阁成为权力中心【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内阁地位提升,内阁是皇帝的秘

书机构,其地位的提升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强化,故选B项;明太祖时期废除丞相,排除A项;材料只反映了内阁地位的提升,没有凸显政治统治黑暗,排除C项;内阁不是一级行政机构和决策机构,没有成为权力中心,排除D项。21.《钦定新疆识略》中记载:“节制南北两路,

统辖外夷部落,操阅营武,广辟屯田,应办事件,印房、营务处、粮铜处、驼马处及文武各员分司之。”可见,清政府对新疆实行有效的统治和管辖得益于()A.《尼布楚条约》的签订B.伊犁将军的设立C.金瓶掣签制度的推行D.改土归流的实施【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节制南北两路,统辖外夷部

落,操阅营武,广辟屯田”,这明显描述的是清朝在新疆地区设立的高级军政长官——伊犁将军的职责范围。伊犁将军是清朝乾隆年间设立的官职,负责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这确实体现了清政府对新疆实行有效的统治和管辖

,故选B项;《尼布楚条约》是清朝与俄国之间签订的第一份边界条约,主要解决了东北边境地区中俄之间的领土争端,与新疆地区的统治和管辖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金瓶掣签制度是清朝乾隆时期制定的西藏活佛转世制度,

与新疆地区的统治和管辖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改土归流是明清两代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废除土司制,实行流官制的政治改革,与新疆地区的统治和管辖不符,排除D项。22.从康熙至嘉道时期,在江宁、苏州等地出现了许多“账房”,由大商人开设,有的雇匠制造,有的将原料

分给小机户生产,向小机户发放工资。这体现了()A.商帮具有地域特色B.南北经济差距拉大C.新型经营形式出现D.城市经济职能增强【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雇匠制造”“将原料分给小机户生产,向小机户发放工资”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当时新的经营方式——雇佣关系的出现发展,故选C项;商帮指的是地域性商人群体,产生于明代,排除A项;材料涉及江宁、苏州等南方地区,未出现北方,不能得出南北经济差距状况,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江宁、苏州等南方地区,没有格外突出村镇或是城市,因此仅依据

该材料不能得出城市职能如何发展,排除D项。23.嘉庆十四年(1809)清朝规定:“商、渔船只,各按海道远近人数多寡,每人每日带食米一升之外,并带余米一升,以防风信阻滞。若有多带米谷以及麦豆杂粮,即系偷运。”这说明当时()A.实行闭关自守政策B.商品经济发达C.

政府鼓励对外贸易D.禁止商品外销【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古代史)。据材料“若有多带米谷以及麦豆杂粮,即系偷运。”,可见对贸易是

有限制的,体现了清的闭关锁国政策,A项正确;材料说的是对外贸易,没有体现商品经济发达,排除B项;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C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据材料“商、渔船只,各按海道远近人数多寡,每人每日带食米一升之外”,政府是允许商

品外销的,限制的是销售的量,排除D项。故选A项。24.明清时期的文学以小说为主要形式,呈现出数量繁多、体裁多样、表现手法丰富、文学成就远超前代的特点。这一文学形式之所以高度发展主要是因为()A.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精神需求B.封建制度走向没落,君主专制空前强化C.宋词元曲走向衰落,文艺创

作数量不足D.传统儒学遭遇质疑,批判专制思想出现【答案】A【解析】据材料“明清时期的文学以小说……文学成就远超前代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精神需求多样,需要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故选A项;结合所学,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之一

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社会走向没落,但此为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之一,不是根本原因,排除B项;材料强调明清时期的文学以“小说为主”,但并不能得出“宋词元曲走向衰落”的结论,排除C项;结合所学,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之一为批判专制思想出现,但此为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之一,不是根本原因

,排除D项。第Ⅱ卷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25.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汉初制度大多不切实际,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得以实施。直到武帝时期,才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这是一个事功显赫的时代,也是一个垂

范立制的时代,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等重大领域,汉武帝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和变革。——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材料二明初中枢机构基本承袭前元,但君相间对中枢决策权的争夺出现了突变,并奠定了整个明代中枢政治发展的方向。虽然这一突变使君权实现

了集中,却难以平衡集权与效率的矛盾,迫使后世嗣君在解决集权与效率的平衡时,不得不对明代中枢决策体制进行适当的调整。——摘编自王剑、李文玉《承继、突变与适调:明初政治变动中的政治文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制度创新和变革”的表现。(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初中枢机构的“突变”及其产生的消极影响。后来的君主是如何进行调整的?(10分)(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中枢制度发展的总体趋势。(2分)【答案】(1)表现:为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汉武帝设

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或中央设中外朝制);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或设刺史对地方巡视监察);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每点2分,共6分)(2)突变:废除丞相制度。(2分)

消极影响:导致皇帝负担加重;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个人裁决,降低了决策效率;缺少制约皇权的机制,易造成统治腐败。(每点2分,共6分)调整:设立内阁。(2分)(3)皇权逐渐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止。(2分)【解析】(1)结合所学汉武帝继位后加强中央集权,政治上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

侯王的势力,可得出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结合所学为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尚书令的作用开始提升,可得出为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汉武帝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结合所学汉武帝将全

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可得出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2)第一小问“突变”,据材料二信息“君相间对中枢决策权的争夺出现

了突变”,结合所学明太祖为加强皇权,废除了自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并且严令子孙永远不许设立宰相,可得出废除丞相制度。第二小问“消极影响”,据材料二信息“难以平衡集权与效率的矛盾”,结合所学废除宰相后,皇帝需要直接

领导六部等具体职能部门,工作压力成倍增加,可得出导致皇帝负担加重;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个人裁决,降低了决策效率;缺少制约皇权的机制,易造成统治腐败。第三小问“调整”,结合所学明朝废除宰相后,皇帝设立内阁承担秘书工作,可得出

设立内阁。(3)结合所学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历代中央行政制度经历了复杂的变化,汉朝实行内外朝制度,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度,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度,元朝实行一省两院,不断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直至明朝废除宰相制度,可得出皇权逐渐

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止。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材料在较早的古代文献中,“江南”一词,如同“中原”“塞北”“岭南”“西域”等地理名词一样,仅用来表现特定的地理方位,并非有明确范围的地域区划。那么,

中国人为何如此偏爱江南,甚至延续千年至今不衰?事实上,江南的崛起源于它最重要的地理特征——多水,即江、河、湖、海,它们在中国古代不同的历史阶段中,依次把江南的四个城市分别推向历史的巅峰,也推动了整个江南地区的发展。以下是根据相关文章整理而成的江南四大时代的表格

。名称时间(年)核心成因诗句或俗语长江时代317——589①永嘉之乱,衣冠南渡金陵百万户,六代帝王都运河时代605——907扬州②烟花三月下扬州钱塘江时代1127——1276③南宋的定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太湖时代1

368——1840苏州④衣被天下(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在①③处填写城市(现名)的名称,在②④处填写相关的原因。(6分)(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长江时代”江南地区迅速发展的原因。(10分)(3)依据材料,结合所学,从“运河时代”“钱塘江时代

”“太湖时代”中任选一个时代,说明其阶段特征。(6分)【答案】(1)城市:①南京③杭州(2分)原因:②大运河的开凿④工商业的发展。(4分)(2)背景:政治上:多个王朝定都江南地区,提升江南政治地位;南方政治环境稳定且统治者支持。(4分)经济上:北人南迁带去先进的技术和

充足的劳动力,优渥的地理环境,共同促进了此时期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4分)文化上:北人南迁,推动儒家文化在江南地区的传播,促进儒家文化与江南文化进一步的融合,再加上佛教和道教的影响,丰富了江南地区文化。(2分)(3)【示例一】运河时代:隋朝大运河的开

通,极大地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扬州成为这一时期的经济文化中心。(2分)这一时期,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疆域拓展,政治创新,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往来和对外交往活跃,在当时世界范围内首屈一指。(2分)但安史之乱后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严重削弱,最终演变为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2分)【示例二】钱塘江时代:南宋定都杭州,使杭州的政治地位迅速上升,同时也带动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杭州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2分)这一时期,南宋偏安江南,尽管与北方少数民族交战处

于劣势,但内部统治相对稳定,社会经济高度发达,学术文化成就突出,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更为持久和稳定,呈现互相交融趋势。(2分)元朝1276年占领临安,结束了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2分)【示例三】太湖时代:明清时期,苏州成为江南地区

的经济中心,以纺织业为主的手工业和商业十分发达,文化上也呈现出繁荣景象。(2分)这一时期,专制集权空前强化,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更趋稳固,现代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经济、文化、对外关系都有新的发展。(2分)但由

于受传统经济结构和专制体制的束缚,统治者故步自封,拒绝扩大对外交往,埋下了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伏笔。(2分)【解析】(1)第一小问“城市”,据材料表格第2行第5列信息“金陵”可知,①是南京;据材料表格第4行第4列信息“南宋的都城”可知,③是杭州。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表格第3行

第1列信息“运河时代”,据材料表格第3行第2列信息“605——907”可知此时为隋唐时期,结合所学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可得出②是大运河的开凿;据材料表格第5行第2列信息“1368——1840”可知此时为明朝及清前期,据材料表格第5行第5列信

息“衣被天下”可知苏州手工业发达,手工业产品遍及全国,可得出④工商业的发展。(2)据材料表格第2行第2列信息“317——589”可知此时为东晋建立后至隋朝统一前,结合所学此时北方战乱,政权更迭,南方地区建

立多个王朝,可得出政治上多个王朝定都江南地区,提升江南政治地位;结合所学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人口大量南迁带去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开发南方,可得出经济上政治环境稳定且统治者支持、北人南迁带去先进的技术和充足的劳动力,优渥的地理环境,共同促进了此时期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结合所学人口的

迁移推动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可得出文化上北人南迁,推动儒家文化在江南地区的传播,促进儒家文化与江南文化进一步的融合,再加上佛教和道教的影响,丰富了江南地区文化。(3)结合所学“运河时代”(605—907)强调隋朝开通大运河至朱温灭唐唐朝灭亡,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可列举此时大运河带来的

积极影响,唐朝盛世与衰亡的相关史实;“钱塘江时代”(1127—1276)强调北宋灭亡南宋建立至元军占领南宋都城,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可列举南宋偏安一隅对江南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南宋衰亡元朝实现国家统一的相关史实;“太湖时代”(1368—1840)强调明朝建立至

清朝鸦片战争前,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可列举明清政治统治的特点、经济上的新发展、思想上的保守与创新、疆域的统治与管理,以及此时繁荣背后的统治危机等史实。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中华民

族的民族精神虽然是由各种不同的文化共同构成的,但是如果从它的主导方面来看,不得不说儒家的文化和价值在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古往今来,为国家、为人民抛头颅、洒热血的先人们,他们身上的精神主要不是来自于佛教,

也不是来自于老子或者庄子,而主要是由从先秦开始传承并随着时代变迁不断发展完善,一直发展到19世纪的儒家文化。——摘编自陈来《儒家思想与当代社会》从材料中任意提取一个观点,并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答案】【示例一】观

点:儒家的文化和价值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2分)论证:儒家思想经孔子创立、孟子发展、董仲舒改造而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尤其是宋代时程朱理学成为了官方哲学。在统治者的大力推

动下,儒家思想所宣扬的文化精神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儒家重视人的主观意志,注重民族气节、个人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社会责任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起了积极作用。(8分)由此可见,儒家的文化和价

值深刻地影响和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2分)【示例二】观点:儒家思想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地发展完善。(2分)论证:儒家思想在先秦时期产生和发展,因不能适应统治者需要而不受重视,并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

西汉时儒学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汉武帝加强大一统的需要而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在面对佛教和道教冲击时,宋代的儒学家又吸收佛道思想,理学的产生使儒学走向哲理化和思辨化,理学在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在面对理学僵化时,明清之际的

儒学家对儒学进行了批判继承,为儒学的发展注人了新的活力。(8分)综上所述,儒家思想正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地发展完善,才得以对中国社会产生持久的影响,并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2分)(“示例”仅供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评分标准】(1)观点。

(2分)①没有观点或不是根据材料得出的观点者不得分;只概括材料观点而没有自己的观点或只提出自己观点者得1分。②根据材料,概括材料观点合适准确,且提出自己观点者得2分。(2)论证。(10分)①能准确全面论证观点,举出三个或三个以上论据者得6分,余者酌情给分。

②论证充分、逻辑清晰、文字通顺,得2分。③得出结论,得2分。(3)答案言之成理即可,答案示例仅供评分及答题参考。【解析】首先,根据材料整体或者部分内容提取一个明确观点。其次,根据材料可知应结合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相关史

实进行论述。例如一,首先提取观点,据材料“不得不说儒家的文化和价值在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可得儒家的文化和价值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然后进行论述,第一,论述儒家文化塑造中华民族精神的背景,结合所学可知,

应围绕儒家思想从春秋战国到秦汉宋明的发展史实展开,由此可得儒家思想经孔子创立、孟子发展、董仲舒改造而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尤其是宋代时程朱理学成为了官方哲学。在统治者的大力推动下,儒家思想所宣扬的文化精神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第

二,论述儒家文化如何塑造中华民族精神,需要围绕儒家文化的内涵展开,由此可得儒家重视人的主观意志,注重民族气节、个人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社会责任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起了积极作用。最后,进行总结,

总结需要呼应观点,可得儒家的文化和价值深刻地影响和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例如二,首先提取观点,据材料“而主要是由从先秦开始传承并随着时代变迁不断发展完善”可得儒家思想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地发展完善。然后进行论述,第一,论述儒家文

化在先秦和秦朝的发展状况,结合所学可得儒家思想在先秦时期产生和发展,因不能适应统治者需要而不受重视,并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第二,论述儒家文化在汉朝的发展状况,结合所学可得西汉时儒学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汉武帝加强大一统的需要而

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第三,论述宋代儒学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可得在面对佛教和道教冲击时,宋代的儒学家又吸收佛道思想,理学的产生使儒学走向哲理化和思辨化,理学在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第四,论述明末清初儒学发展的状况,结合所学可得在面对理学僵化时,明清之际的儒学家对儒学进行了批判继承,为儒学的发

展注人了新的活力。最后,再次回应观点,进行总结,可得儒家思想正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地发展完善,才得以对中国社会产生持久的影响,并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