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备战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浙江专用)》考点29 说明文阅读之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doc,共(11)页,362.173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cf5078260d525c8a71704a7d56d9fed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考点29说明文阅读之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主要考查考生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其命题角度主要有:1.要求筛选出文章的基本观点、最新知识和基本概念。2.要求筛选出阐述文中重
要概念、知识的材料。考查方式: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题目要求限定字数)。②揭示题目的含义,或者给文章加标题。③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说明文的事理。④解释文中出现的一些概念。⑤用原文的语句回答问题或按题目要求找出
相对应的语句。一、(浙江省宁波市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1)教学质量检测(二)语文试题)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刷脸支付”的历史与未来①最近有报道称,即将试营业的微众银行将推出人脸识别业务。或许未来的某一天,“刷脸”将取代数字密码。②早在一个世纪以前,《自然》杂志就有文章讨论人类
自身对人脸的识别能力,研究证明虽然大多数人能够通过面部特征区分身边的朋友、亲人,但极少有人能清晰描述这些人的具体特征,更无法准确表达对人脸进行识别的整个过程。这意味着单纯依靠机器仿生人类的人脸识别能力可行性不大,尽管当时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③到了20世纪60年代,计算机的使用有了一定程度的
普及,人工智能领域也逐渐发展,对于人脸的自动识别的研究逐渐兴起。最初人脸识别被当作普通的计算机模式识别问题来研究,没有获得较大突破。直到90年代,科学家们开发了若干具有代表性的人脸识别算法,可以基本..解决上述流程中的问题,为人脸识别技术的真正应用提供了可能。④人脸识别是生物识别
技术的一种,简单地说就是通过人的脸部特征来鉴别人的身份。和其他的生物特征(指纹、虹膜等)一样,人的脸部特征是与生俱来、独一无二的,所以利用人脸来鉴定身份具有天然的优势。人脸识别的具体过程可分为以下四步:第一步,搜集并初步处理人的脸部图像
信息;第二步,从采集到的图像中提取关键的信息;第三步,进一步处理已有信息并将它们保存;第四步,比对,把需要识2别的人脸与已经保存在数据库中的人脸信息进行匹配和甄别。⑤这一看似简单的流程其实包含了许多复杂的问题
。比如,人脸的构造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在提取人的脸部特征时,究竟该如何取舍?再比如,随着年龄的变化,人的脸部可能会发生较大的改变,但保存在数据库中的信息不太容易及时更新。还有,人的脸部经常会出现一些装饰物(眼镜、帽子等),这些东西会不会干扰最终的判断?另外,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外界条件稍微有变
化,如光线强弱,拍摄角度,都会影响人脸成像,如何准确无误的辨识众多人脸,是一直以来困扰研究人脸识别技术的科学家们的基本问题。⑥中国的人脸识别技术起步于90年代后期,并得到国家政策支持。目前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中科院计算所、清华大学等自主开发的人脸识别技术已经达到
国际先进水平,并且应用到了刑侦、海关安检等领域。⑦虽然人脸识别尚没有得到普及,但它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2013年的下半年,芬兰、英国、日本等国家就相继推出了刷脸支付系统。不难想象未来的某天,刷脸支付的浪潮将席卷而来
。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20世纪60年代计算机使用有了一定程度的普及,人工智能领域逐渐发展,人脸自动识别的研究逐渐兴起。B.20世纪90年代若干具有代表性的人脸识别算法的开发,为人脸识别技术的真正应用提供了可能。C.中国的
人脸识别技术起步于90年代后期,并得到国家政策支持。D.因为人脸识别技术尚未得到普及,所以它离我们的生活还很遥远。【答案】D【解析】D项“所以它离我们的生活还很遥远”表述不符合文意。第7段原句是“虽然人脸
识别尚没有得到普及,但它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二、(浙江省杭州市周浦中学等四校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阅读下文,完成小题。刷脸时代,你准备好了吗?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刷脸时代”已在悄无声息中到来,并逐步改变我们的生活。(新闻纪实)事件一:2015年3月18
日,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在德国玩的一场“刷脸秀”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活动中,马云向全世界演示了“SmiletoPay”(微笑支付)扫脸技术。他利用“刷脸支付”从淘宝网上购买了1948年汉诺威纪念邮票,并把它作为礼物送给了德国
总理默克尔。这么炫酷的举动也让许多网友们不淡定了,更大呼:“马云这个不靠脸吃饭的男人,终于干了一件‘刷脸’的事。”事件二:2017年11月15日上午,在市区八一北街上的中国农业银行金华分行营业中心,准备取款的方女士忘了带银行卡,一脸沮丧。“別急,我们这有一台ATM
可以‘刷脸取款’。”银行大堂经理领着方3女士到ATM前,指导其如何操作,不一会儿,出钞口就吐出一沓现金。(技术分析)“刷脸”支付刷脸识别支付系统是一款基于脸部识别系统的支付平台,它于2013年7月由芬兰创业公司Uni
qu全球首次推出。该系统不需要钱包、信用卡或手机,支付时只需要面对POS机屏幕上的摄像头,系统会自动将消费者面部信息与个人账户相关联,整个交易过程十分便捷。不论是POS机“刷险”,还是网上支付“刷脸”,依赖的都是“人脸识技术”,人脸识别是一种基
于人的相貌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认证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该技术的最大特征是能避免个人信息泄露,并采用非接触的方式进行识别。人脸识别系统在中国已广泛地应用于公安、安全、海关、金融、军队、机场、边防口岸、安防等多个重要行业及领域,以
及智能门禁、门锁、考勤、手机、数码相机、智能玩具等民用市场。据了解,早在2013年的愚人节,支付宝官方微博对外发布了一个名为“空付”的宣传片,短片中消费者对着镜头摆个鬼脸,系统也可以“支付成功”。支付宝官方表示,这只是他们在愚人节和用户开的一个小小“玩笑”。两年后,“愚人节玩笑
”不再只是玩笑,漂洋过海的“刷脸”技术也站上国际舞台开起了“国际玩笑”。然而,面对如此“任性”的支付宝,小伙伴们有了这样的质疑:“刷脸识别准确么?”出乎大多数人意料的是,计算机人脸识别的准确率竟然已经高于人眼。香港中文大
学教授汤晓鸥此前在计算机视觉国际顶级会议CVPR2014上曾发表论文,称计算机识别人脸的准确率已经达到99.15%,而肉眼识别的准确率大的在97.52%。而作为世界领先的人脸识别平台,Face++Financial人脸识别技术在LFW国际公开测试集中更是达到世界最高的99.5%
的准确率。同时,运用“交互式指令十连续性判定+3D判定”的技术,其人脸识别防伪攻击的能力也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此次作为“刷脸”后端技术支持的北京旷视科技公司市场与品牌部总经理谢忆表示,他们现在的技术可以做到十万分之一的误识率,也就是说这对双胞胎可能刷10万次脸才会认错一次。而
且,这种技术具有不可复制性,即使做了整容手术,该技术也能从几百项脸部特征中找出“原来的你”。(链接材料)农行ATM刷脸取款操作步骤进入ATM主程序界面,点击“刷脸取款”接钮,弹出刷脸提示界面,点去确认,系统
会自动识别人脸并抓拍照片,活体识别成功后跳转到身份证输入页面,可以输入身份证号码或者在下方身份证阅读器区域直接刷身份证。如果活体识别失败,则显示人脸捕捉失败。结合全文,找出与“人脸识別”技术描述相符的一项是()A.
人脸识别技术的精准度越来越高,对相似度高的脸不会出现识别误差。4B.人脸识别系统在中国已开始应用于公安、海关,金融、军队、机场等多个重要行业及领域,以及智能门禁考勤、手机、数码相机等民用市场。C.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
计算机人脸识别的准确率已经高于人眼。D.不论是POS机“刷脸”,还是网上支付“刷脸”,都能完全避免个人信息泄露。【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A.“对相似度高的脸不会出现识别误差”的说法是不准确的,目前
没有达到百分百的准确识别。B.正确。C.原文语句是“出乎大多数人意料的是,计算机人脸识别的准确率竟然已经高于人眼”,所以C项中的“出乎所有人意料”说法与原文不符。D.原文是“不论是POS机‘刷脸’,还是网上支付‘刷脸’,……该技术的最大特征是
能避免个人信息泄露,并采用非接触的方式进行识别”,D项中说“都能完全避免个人信息泄露”的说法不准确。据此,答案为B。名师点睛筛选重要信息的方法1.把握筛选信息的标准。现代文阅读中,明确筛选标准极其重要。所谓筛选信息,就是领会阅读的要求,按要求思考并解
答问题。2.确认筛选信息的区间。在阅读中,选择材料信息必须按照一定的需求去选取,才有效率,才能准确。需求规定范围,即信息的筛选区间,要在确定的区间内进行取舍,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原则。3.通过抓关键词筛选主要信息。阅读时要抓住诸如“首先”、“
其次”、“另外”、“还有”、“也”、“除此之外”等提示语。4.通过抓关键句筛选主要信息。所谓关键句,就是指过渡句、段首句、文末点题句、问题前后句等,它们往往能给我们提供一些集中有效的信息。5.把选项信息与
原文语句进行比较分析。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5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之一..是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这个特点是和中国建筑的木结构体系分不开的。因为木料不能经久,所以,中国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办法,以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同时增加美感,达到
实用、坚固与美观相结合的效果。以后又用丹红装饰柱子、梁架,或在斗拱、梁、枋等处绘制彩画。经过长期的实践,中国建筑在运用色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南北不同的地域色彩风格。北方的建筑很善于运用色彩的对比与调和,往往具有鲜明活泼的特点。房屋的主体部分,即可以经常照到阳光的
部分,一般用暖色,特别是用朱红色;房檐下的阴影部分,则用蓝绿相配的冷色。这样就更强调了阳光的温暖和阴影的阴凉,形成一种悦目..的对比。朱红色的门窗部分和蓝绿色的檐下部分往往还加上金线和金点,蓝绿之间也间以少数红点,使得建筑上的彩画图案显得更加活泼,增强了装饰效果。这种色彩风格的
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与北方的自然环境有关。因为在平坦广阔的华北平原地区,冬季景色的色彩是很单调的。在那样的自然环境中,这种色彩就使建筑物变得活泼,富有生趣。例如北京的故宫、天坛等建筑,红色的门窗,蓝绿色的房檐,再配以黄色、绿色
或蓝色的琉璃瓦,如同京剧舞台上的戏装,华丽而生动。而它们的下面又往往衬以一层乃至好几层雪白的汉白玉台基和栏杆,秋冬之际,在华北平原万里无云的蔚蓝天空下,这样的色彩效果显得无比动人。同样,在山明水秀、四季常青的南方,建筑的色彩一方面为封建社会的建筑等级制度所局限,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南
方终年青绿、四季花开,为了使建筑的色彩与南方的自然环境相调和,它使用的色彩就比较淡雅,多用白墙、灰瓦和栗、墨绿等色的梁柱,形成秀丽淡雅的格调。这种色调在比较炎热的南方的夏天里使人产生一种清凉感,不像强烈的颜色容易令人烦躁。当然,我国古建筑的色彩的运用,除了上面提到的
两种格调外,随着民族和地区的不同,也有一些差别。1.我国古代北方和南方建筑色彩的风格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2.画线句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结合语境,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1)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之一..是最敢于使用色彩
也最善于使用色彩。6(2)这样就更强调了阳光的温暖和阴影的阴凉,形成一种悦目..的对比。二、阅读秦自民的《萤火虫的“闪光语言”》,完成小题。①生物发光是自然界的一大奇观。有人注意到,在萤火虫的腹部有些地方表皮特别薄,薄得几乎透明。这层薄膜下
面就是萤火虫的发光器。发光器是由发光细胞层和反光细胞层构成的,在这些细胞周围分布着许多小神经和小气管。发光细胞里含有一些奇妙的物质:荧光素和荧光素酶。早在1885年,法国科学家杜波伊斯就在实验室里提取了萤火虫的荧光素和荧光素酶。荧光素是一种磷化物,是发光的主要物质。②萤火虫发光的过程还得有氧
气参加。萤火虫呼吸时,氧气从小气管进入发光细胞。荧光素接受三磷酸腺苷(即ATP)提供的能量后被激活,在细胞内水分的参与下,由荧光素酶催化,激活的荧光素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氧化荧光素,当氧化荧光素从激发态回到基态时释放出光子,就可以发出光亮。这些
光经反光细胞反射,会更加光彩夺目。当然,萤火虫的发光过程是受神经系统控制的。它通过控制空气的流量,可以收放自如地使光变强、变弱或者熄灭,而发光器的启动则起始于传至发光细胞的神经冲动。③萤火虫发光时几乎不发热,当萤火虫停在我们手上时,我们不会被萤火虫的光烫着,当然,萤火虫更
不会被自己的光烫伤,所以我们把它的光叫“冷光”。正由于是冷光,几乎没有热量的损失,因此,它用于发光所消耗的化学能,95%以上转变成了光能。主动发光毕竟是对能量的一种消耗。生物的生存策略有一个基本的共性,那就是在维持正常生命活动时最大限度地
节省能量,因此萤火虫主动耗能发光必定是一种重要的求生手段。事实也正是如此。萤火虫收放自如地发光的确是一种重要的求生手段,那就是形成传递信息的“闪光语言”。④有人认为萤火虫的闪光语言有求偶、沟通、照明、警示、展示及调节族群等功能,但是人们认识得最清楚的是萤火虫闪
光的求偶功能。萤火虫的美丽闪光,就像巧舌如簧的黄鹂啼鸣、美丽动人的孔雀开屏、威武雄壮的马鹿犄角,在求偶中起着重要作用。由于不同种类的萤火虫闪光的明暗、颜色、长短、间隔、次数等不同,因此不同种类的萤火虫之间就不会交尾、繁衍后代,这样就形成了生殖隔离,保证了种群的稳定
延续。⑤夏秋时节晴朗的夜晚,一般来说,雄性萤火虫较为活跃,日落之后,常常主动四处飞舞并通过闪光表演来吸引异性,而雌性则停在草丛中羞涩地发出信号然后耐心等待。雄虫发现闪光后,就会迫降到离雌虫不远的草叶上,然
后慢慢逼近到离雌虫十几厘米处,“嚓、嚓、嚓”发出连续而短促有力的闪光,这是求爱的语言。如果雌虫有意接受,它就朝雄虫羞涩地回应一次闪光。雄虫一见大喜,便美滋滋地靠过去,与雌虫甜蜜相会,当一回“新郎”。还有一种萤火虫,雌
虫会按精确的时间间隔,发出“亮灭、亮灭”的7信号,雄虫收到这一信号后,则以“亮灭、亮灭”的信号回答。它们用特定的闪光语言交谈,一旦建立感情,就飞到一起,结成配偶。⑥萤火虫的闪光语言大都..是用来传达爱的信息的,但有一种狡猾的萤火虫却将它发展为一种奇特的诱食方法。这种萤火虫的雌虫会模拟另一种
萤火虫的闪光,骗得后者的雄虫飞来。如果克制不了贪欲,经不起色诱,当这只雄虫兴致勃勃地前来约会,并做着当新郎的美梦时,雌虫就会毫不客气地将其捕捉、饱餐一顿。(节选自2015.4《百科知识》)4.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萤火虫的“闪光语言”
的?5.按照要求完成下面两小题。(1)文中第⑥段加点词语“大都”能去掉吗?为什么?(2)请指出文中第④段画线句子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6.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说萤火虫为什么能“暗中明”?(广西河池市2019年中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番茄拥有双重身份①番茄
是被大家所熟知的一种农作物,在日常生活中,它既是烹饪中的食材,又可以成为调味料,同8时很多人还将它当作水果来享用。可是,番茄到底属于蔬菜还是属于水果呢?②首先,我们要找准蔬菜与水果的定义,《韦氏词典》告诉我们:“水果通常是种子
植物的可食生殖部位”。此外,《韦氏词典》还做出了更简单的解释:“水果是长在植物上,能够将植物种子带到外部世界的东西。”这个定义包括了苹果、番茄等任何包含种子的植物部位。从科学意义上讲,黄瓜、南瓜、牛油果等都属于水果。相比于水果,蔬菜的定义就要模糊得多。通常,我们用这个词指代一大批具有可食草
本部分(如根、茎、叶)的植物。③根据《韦氏词典》可知,蔬菜和水果的关键区别在于:蔬菜必须是植物的一部分或整体植物本身,而水果只是特定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番茄并不是植物本身的一部分,就像蛋不是鸡本身的一部分一样。所以,番茄是水果吗?④“蔬菜”的概念并不是一种植物学分类,它更
多的是属于一种烹饪食材。而与此同时,“水果”也可以是一种烹饪食材。《韦氏词典》写到:“从烹饪食材的角度,水果被定义为‘拥有带种子的甜果肉’‘主要用于甜点’的东西。”也就是说,从科学的角度看,水果不必是甜的;但是从烹饪的角度来看,大
多数人会将用于做菜的水果(如番茄)归类为蔬菜。⑤在美国,曾经因为番茄定义的问题引来各方热议。在美国农业部的指导方针里,番茄被列为蔬菜,甚至连美国最高法院都曾介入过这个问题。1883年3月3日,美国颁布了新的关税法,规定进口蔬菜需要交纳10%的关税,而进
口水果则不需要交纳关税。当时的纽约海关认为番茄是蔬菜,需要交税。然而,一位名叫约翰·尼克斯的商人却认为,根据植物学定义,番茄属于水果,不应该被征税。于是,尼克斯直接将海关税收员告上法庭,要求退还被强制征收的税。此案一直闹到美国最高法院,直到六年后,法庭才做出最终裁定,将番茄列为蔬菜。⑥相比国外,我
们国家没有太过于纠结这个问题。在国内,番茄被归为蔬菜类,但是在出口的时候,则是以“双重身份”——既是水果又是蔬菜进行出口的。(文/黄韦微选自《知识窗》,有删改)1.对下列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韦氏词典》告诉我们:
“水果通常是种子植物的可食生殖部位。”(引资料)B.番茄并不是植物本身的一部分,就像蛋不是鸡本身的一部分一样。(打比方)C.水果是长在植物上,能够将植物种子带到外部世界的东西。(下定义)D.一位名叫约翰·尼克斯的商人却认为,根据植物学定义,番茄属于水果,不应该被征税。
(举例子)2.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说明对象看,本文属于事理说明文;从语言特色看,本文属于生动说明。B.说明文有时间、空间、逻辑三种说明顺序,从全文内容看,本文属于逻辑顺序。9C.第①段的划线句用问句形式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起到过渡的作用。D.第②段划线句
中的“通常”一词表示大多数情况,但不排除特殊情况,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3.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韦氏词典》的解释来看,番茄、黄瓜、南瓜、牛油果等都属于水果。B.大多数人之所以把番茄归类为蔬菜,是因为番茄更多时候属于一种烹饪食材。
C.文章第⑤段,通过列举美国人关于番茄定义而打官司的事例来真实说明番茄具有“双重身份”的特点。D.在国内,番茄不具有双重身份。闯关检测1.北方的建筑色彩鲜明活泼,南方秀丽淡雅。【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通过对比分析,划出关键性词语既得答案。北方的建筑很
善于运用色彩的对比与调和,往往具有鲜明活泼的特点。南方:使用的色彩就比较淡雅,形成秀丽淡雅的格调。2.例子。作者以故宫和天坛等建筑为例,具体说明了北方建筑善于运用色彩的对比与调和(或鲜明活泼)的特点,以
及色彩风格的形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意思对即可)【解析】考查说明方法的类型及其表达效果。“例如北京的故宫、天坛等建筑……”明显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至于作用,要找到此段的观点句,即“北方的建筑很善于运用色彩的对比与调和,往往具有鲜明活泼的特点”,“这种色彩风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与北方的自然环境有
关”等句。找到答案区域是作答的关键。3.(1)“之一”准确说明敢于使用色彩也善于使用色彩是中国古代建筑诸多特点中的一个,并非唯一。(2)“悦目”突出了色彩对比带来的视觉享受,强调了美感。(意思对即可)【解析】考查说明文
语言的准确性的特点。(1)“之一”是其中一个的意思,说明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如果删去,句子意思就发生改变,变成只有色彩这个特点。这样就吧实事求是了。(2)“悦目”突出了色彩对比带来的视觉享受,强调了美感。注意,这里是用“悦目”修饰对比的强度,使这种对1
0比有了人的感觉色彩。4.萤火虫发光原因、发光能量的来源(或发光的过程)、发光的目的(或功能)。【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要仔细阅读文章,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梳理有关内容,提炼作答。仔
细阅读文章,可以看出,文章第(1)段介绍萤火虫发光原因,第(2)段介绍萤火虫发光的过程,第(3)——(6)段介绍萤火虫发光的目的和功能。5.(1)不能去。“大都”,指大部分情况下是用来传达爱的信息,不排除特殊情况,去掉
后与实际情况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2)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萤火虫的美丽闪光在求偶中所发挥的作用。【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语言和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能力。第(1)小题考查说明文的语言。理解加点词语的含义,结合语境,具体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以及去掉之后的意思变化,最后点明说明
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大都”起限制作用,说明大部分情况下是用来传达爱的信息,不排除特殊情况,去掉后与实际情况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第(2)小题是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考查。解答时要知道说明方法的种类:
分类别,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要知道每种说明方法的标志,做题时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看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作用。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萤火虫的美丽闪光在求偶中所发挥的作用
。6.在萤火虫的腹部有由发光细胞层和反光细胞层构成的发光器。【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提取并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准确表达。仔细阅读
文章,结合第一段中“在萤火虫的腹部有由发光细胞层和反光细胞层构成的发光器”来作答即可。中考链接1.B【解析】本题考查辨析说明方法。B.“打比方”是通过比喻的修辞方法来说明事物特征的一种方法。这里把“番茄并不是植物本身的一部分”和
“蛋不是鸡本身的一部分”类比,不是打比方。故选B。2.A【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A.“从语言特色看,本文属于生动说明”表述有误。本文属于事理说明文,引用资料、列举事例、运用准确的数字,用平实的语言说明
了番茄拥有双重身份。故选A。3.D【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信息筛选。D.根据“在国内,番茄被归为蔬菜类,但是在出口的时候,则11是以‘双重身份’——既是水果又是蔬菜进行出口的”可知,在国内,番茄具有双重身份。故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