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信息必刷卷01(新高考专用) 含解析.docx,共(20)页,847.876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ce7bac7d908396da7df8710752b11bb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绝密★启用前2024年高考考前信息必刷卷(新高考专用)01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高考命题体现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注重考查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思维品质,注重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灵活运用
。2024年九省联考试卷结构与近2年新高考卷一致,呈现出“适应性”特点,但是在继承的过程中又有部分创新,包括设题方式、选择题数量以及大单元教学方面,这极大可能代表着2024年高考语文命题的方向,也符合持续深化考试内容改革的趋势。2
024年高考语文将更强调学生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的考查,体现教考衔接的命题趋势,在文学类文本阅读、文言文阅读、名篇名句默写和作文等题型中衔接课本单元研习任务和课内文言实词、虚词;同时注重“因文设题”“以材设题”,保证题目设置与文本特点的紧密
衔接。顺应信息类文本阅读命题新变化,加大客观题考查力度,改变设题方式;强化教考衔接,落实文学类文本阅读、文言文阅读等内容的衔接,灵活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和关键能力。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植物为人类和其他动物提供食物和住所,还能
调节气候,给地球带来生机和活力。但由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地球上的物种正在加速灭绝,植物也不例外。据统计,从1753年至2018年,全球范围内已经有571种种子植物在野外灭绝。一种植物的消失,对我们来说,并
不仅仅是单一物种的消亡,也将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地球上的生物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一种植物的灭亡可能会导致几十种伴生物种的消失,植物的大量灭绝将会动摇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塔基。在人类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由于遗传基础狭窄而引起的粮食安全事件。拥有相同基因的植物
,一旦遭受疾病侵袭,很容易“全军覆没”。有专家认为,从野生植物的基因中或许能找到解决办法。如籼稻是由野生稻驯化而来的,在漫长的驯化过程中,籼稻获得了人们所期望的性状,但也失去了部分野生稻特有的基因,其中包括抗病虫、抗逆、高蛋白含量等优良基因。因此,对于育种专家而
言,不适合食用的野生稻可以为改良栽培稻储备丰富的基因源,对解决粮食安全、维护人类生存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因此,为了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科学家想出了建造植物“诺亚方舟”的方法,将野生植物的种子提前保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现在,很多国家都在努力建设自己的种
子库。而坐落于云南昆明的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是我国重大科学工程、亚洲最大的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种质资源是指有活力、有生命力、可以传递给后代的遗传资源,如植物的种子。种子大约出现在3.6亿年前,是陆地植物在与环境相互适应的过程中不断演化
出的高度复杂而精妙的结构,包含植物的全部遗传信息。通常,成熟的种子会在适宜的条件下开始萌发。但有时,种子也会因进入休眠状态而无法萌发。造成种子休眠的原因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种子自身的原因,如胚还需要继续发育或被种皮密封而
未能获得足够的水分和空气;另一种则是外部原因,种子已充分成熟,只因环境不具备萌发所必须的条件而被迫处于暂时停顿状态。这两种因素既可以单独作用,也可以复合作用,使种子进入不同深浅程度的休眠状态。种子的休眠特性是一种植物特有的生存策略,可以让植物史对地适应环境,在最适宜的条件下萌发生长。正是因为这一
特性,才使建立种子库、通过保存种子来保护植物多样性的方案成为可能。为了保证种子能长久保存,首先要尽量采集成熟度较好且饱满度较高的健康种子。种子采集通常从容易采集的区域入手,逐渐延伸到更偏远的地区。种子被采集回来后,还要对其“验明正身”,核查种子与标本、数据表、DNA材料、照片等是否一一匹配,并初
查种子的质量状况。其次,要创造适宜的条件将种子保存起来,尽可能使它们“延年益寿”,以便日后需要的时候再次利用。对于大多数种子而言,高温高湿环境会加速其萌发过程,促进种子的呼吸作用,加速物质代谢,也会导
致出现霉变等问题。相比之下,种子更喜欢干燥低温的贮藏环境。大量实践数据表明,在一定的范围内,种子的含水量每降低1%或储藏温度每降低5℃,种子的储藏寿命可延长一倍。实际操作中,种子会被放置在空气相对湿度为15%的干燥间进行
脱水,这样做是为了让种子的含水量下降到安全范围之内。如果种子的含水量超过安全范围,过多的水分就可能成了种子的“心腹之患”,在低温下形成大冰晶,破坏细胞膜结构,导致种子失去活性。保存种子最重要的意义,是为了将来有一天能够重新
使用,也就是把“沉睡”的种子“唤醒”,使原本处于休眠期的种子正常萌发。为此,要周期性地给种子做萌发实验。一般情况下,在种子送入冷库一周后,就可进行初次萌发实验,萌发率在75%以上即视为合格。接下来,每隔5-10年,就要从冷库中取出一部分种子进行萌发实验,监测种子的活力情况。理论上,对
于冷库中处于休眠状态的种子,只要打破休眠条件,就能刺激种子萌发。但实际上,经过干燥、低温保存后的种子,也可能会出现一些特别的反应。比如一种叫白楸的植物,它的种子冷藏后便不能萌发。遇到这种情况,研究人员会
先利用能将活细胞代谢产物染色的化学试剂进行染色实验,判断种子是否还具有活力。染色结果显示,白楸种子并没有失活。切片观察后发现,原来白楸种子的含油量特别高。冷藏之后,种子细胞内的油脂发生凝固,而在进行萌发实验的25℃的条件下,凝固的油脂没有熔化。当把环境温度升高至45℃
时,种子细胞内的油脂仍处于凝固状态。随着温度的继续升高,种子才逐渐萌发。简单地说,这类种子被冻僵了,需要给它“泡热水澡”,才能够苏醒过来。另外,还要充分考虑植物原始的生长环境。比如,青藏高原的昼夜温差大,所以要把来自这一地区的种子放在培养箱里面,模拟白天温度高、晚上温度低的环境,通过变换温度
,让它们能够萌发。总之,我们希望种子能在种子库中一直“沉睡”,又希望它们在需要的时候能被轻松“唤醒”。这一点无论对种子还是对现有的保存技术而言,都充满挑战。直到现在,种子库中还有某些种子处于“一睡不醒”的状态,试过多种办法仍不能使其萌发
。但这也正是物种保护工作的乐趣之一——通过工作中观察到的各种现象,进一步了解自己要保护的对象,窥探大自然的秘密。(摘编自谭治刚蔡杰《种子库:植物的“诺亚方舟”》)1.(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全军覆没”在文中指有相同基因的植物受疾病侵袭,导致其伴
生物种消失的现象。B.“验明正身”在文中指的是初步检查种子的质量状况,是种子入库前的第一道程序。C.“心腹之患”在文中指种子的内部含水量过多,种子在低温时有失去活性的潜在危险。D.“一睡不醒”在文中指我们希望种子经过干燥
、低温保存后,能在种子库中一直沉睡。2.(3分)根据材料中白楸种子萌发实验的相关图文,下列选项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冷藏后白楸种子的细胞内油脂凝固,由此可见,现有保存技术在改变种子外部环境的同时,也有可能引发其内在状态的变化。B.温度为45℃时白楸种子不萌发,
随着温度进一步升高,它才开始萌发,因而当种子未被“唤醒”时,不能简单判断其已失活。C.白楸种子被“唤醒”后的萌发率即使达到最高值,也较冷藏前明显下降,这提示我们有必要在采集时确保种子的数量足够多。D.实验中
白楸种子的萌发率在55℃时最高,然后随温度上升而下降,这说明种子在萌发时若超过一定温度会再次进入休眠状态。3.(3分)下列选项,和文中画线句使用的说明方法相同的一项是()A.关于经济发展中的泡沫,曾经有非常著名的经济学家认为,它就像喝啤酒时的泡沫,
有了泡沫喝起来才有味道。B.接下来,每隔5-10年,就要从冷库中取出一部分种子进行萌发实验,监测种子的活力情况。C.还要充分考虑植物原始的生长环境。比如,青藏高原的昼夜温差大,所以要把来自这一地区的种子放在培养箱里面D.
简单地说,这类种子被冻僵了,需要给它“泡热水澡”,才能够苏醒过来。4.(3分)根据材料中对种库工作流程的介绍,下列填入方框中的内容不恰当的一项是()A.健康饱满,或有助于改良作物的基因B.种子在不具备萌发条件时会选择休眠
C.在安全范围内,创造干燥低温的储藏环境D.打破种子休眠条件,提供适宜的环境温度5.(6分)本文兼具科学性与社会性,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1.C2.D3.C4.A5.①本文用准确严谨的科学语言,呈现实证研究的科学结果,具有科学性;②本文选题聚焦物种保护的时代关切,旨在提升
公众科学素养,具有社会性。【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导致其伴生物种消失的现象”以偏概全,由原文“地球上的生物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一种植物的灭亡可能会导致几十种伴生物种的消失,……一旦遭受疾病侵袭,很容易‘全军覆没’”可
知,“全军覆没”指的是该植物以及伴生物种消失的现象,而非仅仅是“其伴生物种消失的现象”。B.“‘验明正身’在文中指的是初步检查种子的质量状况”以偏概全,由原文“种子被采集回来后,还要对其‘验明正身’,核查种子与标本、数据表、DNA材料、照片等是否一一匹配,并初查种子
的质量状况”可知,此处漏掉了“核查种子与标本、数据表、DNA材料、照片等是否一一匹配”的内容。D.“‘一睡不醒’在文中指我们希望种子经过干燥、低温保存后,能在种子库中一直沉睡”曲解文意,由原文“总之,我们希望种子能在种子库中一直‘沉睡’,又希望它们在需要的时候能被
轻松‘唤醒’。这一点无论对种子还是对现有的保存技术而言,都充满挑战。直到现在,种子库中还有某些种子处于‘一睡不醒’的状态,试过多种办法仍不能使其萌发”可知,“一睡不醒”指的是有些种子“试过多种办法仍不能使其萌发”。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D.“这说明种子在萌发时若超
过一定温度会再次进入休眠状态”无中生有,材料中白楸种子萌发实验的相关图文只能说明“实验中白楸种子的萌发率在55℃时最高,然后随温度上升而下降”,并不能得出“这说明种子在萌发时若超过一定温度会再次进入休眠状态”这一结论,文中也未出现此说法。3.本题考查学生判断说明方法的能力。A、D
项都是打比方的说明方法,B项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只有C项和画线句一样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故选C。4.“有助于改良作物的基因”不当,文中“种质资源是指有活力、有生命力、可以传递给后代的遗传资源”,并没有改良基因的要求。5.本题考查学生文体
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由“遇到这种情况,研究人员会先利用能将活细胞代谢产物染色的化学试剂进行染色实验,判断种子是否还具有活力。染色结果显示,白楸种子并没有失活。切片观察后发现,原来白楸种子的含油量特别高
……”“为此,要周期性地给种子做萌发实验。一般情况下,在种子送入冷库一周后,就可进行初次萌发实验”以及“白楸种子萌芽试验记录”可知:本文用准确严谨的科学语言,呈现实证研究的科学结果,具有科学性;由“植物为人类和其他动物提供食物和住所,还能调节气候,给地球带来生机和活力。但由
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地球上的物种正在加速灭绝,植物也不例外。据统计……”“正是因为这一特性,才使建立种子库、通过保存种子来保护植物多样性的方案成为可能”“种子的休眠特性是一种植物特有的生存策略,可以让植物更好地适应环境,在最适宜的条件下萌发生长。正是因为这一特性,才使建立种子库、通
过保存种子来保护植物多样性的方案成为可能“可知:本文选题聚焦物种保护的时代关切,旨在提升公众科学素养,具有社会性。(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绣枕凌叔华大小姐正在低头绣一个靠垫。此时天气闷热,小巴狗只有躺在桌底伸出舌头喘气的份儿,苍蝇热昏昏的满玻璃窗上
打转。张妈站在背后打扇子,脸上一道一道的汗渍,她不住的用手巾擦,可总擦不干,鼻尖的刚才干了,嘴边的又点点凸了出来。她瞧着她主人的汗虽然没有她那样多,可是脸热的酱红,白细夏布褂汗湿了一背脊,忍不住说道:“大小姐,歇会儿,凉快凉快吧。老爷虽说明天得送这靠垫去,可是没定
规早上或晚上儿”。“他说了明儿早上十二点以前,必得送去才好,不能不赶了。你站过来扇扇。”小姐答完仍旧低头做活。张妈走到左边,一面打着扇子,一面不住眼的看着绣的东西,叹口气道:“我从前听人家讲故事,说那
头面长得俊的小姐,一定也是聪明灵巧的,我总想这是说书人信嘴编的,哪知道就真有。这样一个水葱儿似的小姐,还会这一手活呢!这鸟绣的真爱死人!”大小姐嘴边轻轻的显露一弧笑涡,但刹那便止,张妈话兴不断,接着说:“哼,这一封靠枕儿
送到白总长那里,大家看了,别提有多少人来说亲呢。门也得挤破了……听说白总长的二少爷二十多岁还没找着合适亲事。唔,我懂得老爷的意思了,上回算命的告诉太太今年你有红鸾星照命主……”“张妈,少胡扯吧。”大小姐停针打住说
,她的脸上微微红晕起来。此时屋内又是很寂静,只听见绣花针噗噗的一上一下穿缎子的声音和那扇子扶扶轻微的风响,忽听竹帘外边有一个十三四的女孩子叫道:“妈,我来了。”“小妞儿吗?这样大热天跑来干么?”张妈赶紧
问。小妞儿穿着一身的蓝布裤褂,满头满脸的汗珠,一张倭瓜脸热得紫涨,此时已经闪身入到帘内,站在房门口边,只望着大小姐出神。她喘吁吁的说:“妈,昨儿四嫂子说这里大小姐绣了一对甚么靠枕,已经绣了半年啦,说光是那只鸟已经用
了三四十样线,我不信。四嫂子说,不信你赶快去看看,过两天就要送人啦。我今儿吃了饭就进城,妈,我到那儿看看,行吗?”张妈听完连忙赔笑问:“大小姐,你瞧小妞儿多么不自量,想看看你的活计哪!”大小姐抬头望望小妞儿,见她的衣服很脏,拿住一条灰色手巾不住的擦脸
上的汗,大张着嘴,露出两排黄板牙,瞪直了眼望里看,她不觉皱眉答——“叫她先出去,等会儿再说吧。”张妈会意这因为嫌她的女儿脏,不愿使她看她的活,立刻对小妞儿儿说:“瞧瞧你鼻子上的汗,还不擦把脸去。我屋里有
洗脸水。大热天的这汗味儿可别熏着大小姐。”小妞儿儿脸上显出非常失望的神气,听她妈说完还不想走出去。张妈见她不动,很不忍的瞪了她一眼,说:“去我屋洗脸去吧。我就来。”小妞儿撅着嘴掀帘出去。大小姐换线时偶尔抬起头往窗外看,只见小妞儿拿起前襟擦额上的汗,大半块衣襟都湿了。院子里盆栽的石
榴吐着火红的花,直映着日光,更叫人觉得暑热,她低头看见自己的胳肢窝,汗湿了一大片了。光阴一晃便是两年,大小姐还在深闺中做针线活,小妞儿已经长成和她妈一样粗细,衣服也懂得穿干净些了。现在她妈告假回家的当儿,她居然能做替工。夏天夜上,小妞儿正在
下房坐近灯旁缝一对枕头顶儿,忽听见大小姐喊她,便放下针线,跑到上房。她与大小姐捶腿时,有一搭没一搭的说闲话。“大小姐,前天干妈送我一对枕头顶儿,顶好看啦,一边是一只翠鸟,一边是一只凤凰。”“怎么还有绣半只鸟的吗
?”大小姐似乎取笑她说。“说起我这对枕头顶儿,话长哪。咳,为了它,我还和干姐姐呕了回子气。那本来是王二嫂子给我干妈的,她说这是从两个大靠垫子上剪下来的,因为已经弄脏了。新的时候好看极啦。一个绣的是荷花和翠鸟,那一个绣的是一只凤凰站在石山上。头一天,人家送给她们老爷
,就放在客厅的椅子上,当晚便被吃醉了的客人吐脏了一大片;另一个给打牌的人,挤掉在地上,便有人拿来当作脚踏垫子用,好好的缎地子,满是泥脚印。少爷看见就叫王二嫂捡了去。干妈后来就和王二嫂要了来给我,那天晚上,我拿回家来足足看了好一会子,真爱死人咧,只那凤凰尾巴就用了
四十多样线。那翠鸟的眼睛望着池子里的小鱼儿真要绣活了,那眼睛真个发亮,不知用什么线绣的。大小姐听到这里忽然心中一动,小妞儿儿还往下说:“真可惜,这样好看东西毁了。干妈前天见了我,教我剪去脏的地方拿来缝一对枕头顶儿。哪知道干姐姐真小气,说
我看见干妈好东西就想法子讨了去。”大小姐没有理会她们怄气的话,却只在回想她在前年的伏天曾绣过一对很精致的靠垫——上头也有翠鸟与凤凰的。那时白天太热,拿不得针,常常留到晚上绣,完了工,还害了十多天眼病。她想看看这鸟比她的怎样,吩咐小妞儿把那对枕顶儿立刻拿了来。小妞儿把
枕顶片儿拿来说:“大小姐你看看这样好的黑青云霞缎的地子都脏了。这鸟听说从前都是凸出来的,现在已经踏凹了。您看——这鸟的冠子,这鸟的红嘴,颜色到现在还很鲜亮。王二嫂说那翠鸟的眼球子,从前还有两颗真珠子镶在里头。这荷花不行了,都成了灰色。荷叶太大,做枕顶儿用不着……这个山石旁还有
小花朵儿……”大小姐只管对着这两块绣花片子出神,小妞儿儿末了说的话,一句都听不清了。她只回忆起她做那鸟冠子曾拆了又绣,足足三次,一次是汗污了嫩黄的线,绣完才发现;一次是配错了石绿的线,晚上认错了色;末一次记不
清了。那荷花瓣上的嫩粉色的线她洗完手都不敢拿,还得用爽身粉擦了手,再绣。……荷叶太大块,更难绣,用一样绿色太板滞,足足配了十二色绿线。……做完那对靠垫以后,送给了白家,不少亲戚朋友对她的父母进了许多谀词。她的闺中女伴,取笑了许多话,她听到常常自己
红着脸微笑。还有,她夜里也曾梦到她从未经历过的娇羞傲气,穿戴着此生未有过的衣饰,许多小姑娘追她看,很羡慕她,许多女伴面上显出嫉妒颜色。那种是幻境,不久她也懂得。所以她永远不愿再想起它来撩乱心思。今天却不由得一一想起来。小妞儿见她默默不言,直着眼,只管看那枕顶片儿,便说道:“
大小姐也喜欢它不是?这样针线活,真爱死人呢。明儿也照样绣一片儿不好吗?”大小姐没有听见小妞儿儿问的是什么,只能摇了摇头算答复了。注:凌叔华(1900年3月25日—1990年5月22日),女,小说家、画家。出生于北京的一
个仕宦与书画世家,在文学创作和绘画方面都有优异的成就。6.(3分)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小巴狗躺在桌底伸出舌头喘气,苍蝇热昏昏的满玻璃窗上打转,这一切都笼罩着一种莫名的暑热,烘托出人物内心的烦躁。B.大小姐“
没日没夜”,即便是害“眼病”还依旧赶制“绣枕”,因为这对“绣枕”寄托着她对所爱之人的深情。C.小妞儿在对绣枕遭遇的叙述和现状的描绘中,叹惋之情、怜爱之意溢于言表,也流露出小妞儿能够得到绣枕的窃喜心理。D.在某种意义上说,绣枕就是大小姐的象征。曾经被
寄予极高期望的绣枕却被用来承接秽物和当作踏脚垫子,隐喻着大小姐梦想的幻灭。7.(3分)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作者先从正面对大小姐加以描写,然后通过张妈的夸赞侧面烘托,使读者眼前出现一个容颜俊秀、心灵手巧,温柔端庄的闺秀形象。B.小说先写大小姐对绣枕的珍爱同对小
妞儿的嫌弃,后写小妞儿对绣枕的怜惜同大小姐对她的冷淡,两相比照,意味无穷。C.绣枕最后落到小妞儿手中,看似偶然,却又真切可信,合乎情理。前后的描述融会贯通,可谓前有伏笔,后有照应,就全篇来说构成了一个完整
的统一体。D.小说最后,大小姐“默默不言”“只能摇了摇头算答复了”,有着“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留下了大量的空白。8.(5分)小说虽然篇幅短小,但是作者将多种叙事方法相交叉。请结合文本分析小说运用了哪些叙事技巧。9.(6分)作为五四时期的作家,凌叔华敏锐地观察到这个过渡
时期中国妇女的挫折与悲惨遭遇,让她们站在时代的舞台上,或可悲..,或可怜..,或可敬..,或可憎..。结合文本内容,请你在加点的词语中选择一个阐释作者对“大小姐”寄寓的情感,并说明其原因。【答案】6.D7.A8.①第三人称的叙事手法。通过人物的语言和神态,间接体现人物内心的波澜,大量留白引人深思
。②场景并置的“快慢”叙事节奏。以“绣枕”和“看枕”两个场景并置,将“慢节奏”和“快节奏”对比,呈现人物的状态。③直击内心的“梦境”叙事。运用梦境揭示人物隐秘的感情,暗示人物命运。9.可悲。①大小姐因为一句“红鸾星照命主”而在闷热的天气里日复一日绣一对满载希望期待的靠枕。②精心绣制的靠枕,
最终却被无情的践踏,内心最深处的情愫宛如空中楼阁,随之倒塌。③再现旧时代女性的生存、爱情、婚姻之悲哀,表现旧时的女性不知反抗,甘愿承受礼教束缚的悲剧。【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烘托出人物
内心的烦躁”的说法错误。从开头“大小姐正在低头绣一个靠垫。此时天气闷热,小巴狗只有躺在桌底伸出舌头喘气的份儿……”等看出虽然天气炎热,但大小姐还是非常专注地绣靠垫。B.“寄托着她对所爱之人的深情”的说法错误。结合文本相关语句可知:这对“绣枕”寄托着她渴望收获一份理想的爱情与婚
姻的“焦虑”和希冀之情。C.“也流露出小妞儿能够得到绣枕的窃喜心理”的说法错误。小妞儿的神情、语言都是直接体现了她的情绪,不是“窃喜”心理。故选D。7.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开篇作者先从正面对大小姐加以描写”的说法错误。开篇只有一句叙述的话“
大小姐正在低头绣一个靠垫”,而不是对大小姐进行正面描写。故选A。8.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文本所运用的叙事技巧的分析和理解能力。题干要求结合文本分析小说运用了哪些叙事技巧,可从叙事的人称、节奏、梦境与现实交织的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本文通过第三人称视角写大小姐、小妞儿、张妈等人,
客观叙事,同时大量留白,间接体现人物的内心,引起读者的无限想象。由原文“光阴一晃便是两年,大小姐还在深闺中做针线活”“那天晚上,我拿回家来足足看了好一会子,真爱死人咧,只那凤凰尾巴就用了四十多样线。那翠鸟的眼
睛望着池子里的小鱼儿真要绣活了,那眼睛真个发亮,不知用什么线绣的”可知,“绣枕”慢节奏,“看枕”快节奏,同时“绣枕”和“看枕”两个场景并置,使叙事更有节奏。由原文“她夜里也曾梦到她从未经历过的娇羞傲气,穿戴着此生未有过的衣饰,许多小姑娘追她看,很羡慕
她,许多女伴面上显出嫉妒颜色。那种是幻境,不久她也懂得”可知,小说运用梦境揭示人物隐秘的感情,能更好地暗示人物的命运。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人物性格命运的把握及作者情感态度的分析和评价能力。题干要求结合文本内容,在加点的词语中选择一个阐释作者对“大
小姐”寄寓的情感,并说明其原因。所供的词语是“可悲”“可怜”“可敬”“可憎”。首先“可憎”要排除,大小姐是旧时代的富户千金,但身上没有飞扬跋扈、颐指气使、挥金如土等恶习。其次,“可怜”是同情;“可敬”是值得
佩服。大小姐身上固然有可怜之处,比如的婚姻的不如意,不美满;而她心灵手巧,善绣花鸟,也值得尊敬。但都比较单一和浅层次。因此,选择“可悲”来分析,即从时代的悲剧,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束缚,不知反抗的角度,去揭示文本的主题。具体而言,她的“
可悲”表现极其原因如下:由原文“……听说白总长的二少爷二十多岁还没找着合适亲事。唔,我懂得老爷的意思了,上回算命的告诉太太今年你有红鸾星照命主……”“妈,昨儿四嫂子说这里大小姐绣了一对甚么靠枕,已经绣了半年啦”可知,“大小姐
”在日复一日绣一对满载希望的靠枕,她不知道也意识不到她的期望会落空。由原文“一个绣的是荷花和翠鸟,那一个绣的是一只凤凰站在石山上。头一天,人家送给她们老爷,就放在客厅的椅子上,当晚便被吃醉了的客人吐脏了一大片;另一个给打牌的人,挤掉在地上,
便有人拿来当作脚踏垫子用,好好的缎地子,满是泥脚印。少爷看见就叫王二嫂捡了去”“她只回忆起她做那鸟冠子曾拆了又绣,足足三次,一次是汗污了嫩黄的线,绣完才发现;一次是配错了石绿的线,晚上认错了色;末一次记不清了。那荷花瓣上的嫩粉色的线她洗完手都不敢拿,还
得用爽身粉擦了手,再绣”可知,“大小姐”精心绣制的靠枕,最终却被无情的践踏,内心深处的美好情愫也随之倒塌。由原文“大小姐,歇会儿,凉快凉快吧。老爷虽说明天得送这靠垫去,可是没定规早上或晚上儿”“他说了明儿早上十二点以前,必得送去才好,
不能不赶了。你站过来扇。”小姐答完仍旧低头做活。及结尾“大小姐没有听见小妞儿儿问的是什么,只能摇了摇头算答复了”可知,她依旧沉醉于幻想和回忆中,不知反抗,甘愿承受这“吃人”的礼教束缚等。总之,大小姐的命运是“可悲的”,这是她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材料一: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论语·泰伯》)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注】哉?人焉廋哉?”(《论语·为政》)材料二:开元三
年,左拾遗张九龄上书曰:夫元元之众,莫不悬命于县令,宅生于刺史,此其尤亲于人者也。是以亲人之任,宜得贤才;用人之道,宜重其选。又古之选用贤良,取其称职,或遥闻而辟召,或一见而任之。是以士修素行,不图侥幸。今天下未必理于上古,而事务日倍于前,诚为不正其本而设巧于末。所谓末者,吏部条章,动盈千万,刀笔
之吏....,辨析毫厘,节制抢攘,溺于文墨。胥徒之猾,又缘隙而起。臣以为始造簿书,以备人之遗忘耳,今反求精于案牍..,不急于人才,亦何异遗剑中流,而刻舟以记?去之弥远,可为伤心。又天下虽广朝廷虽众而士之名贤诚可知也。若使毁称相乱,听受不明,事将已矣,
无复可说。如知.其贤能,各有品第,每一官阙,而不以次用之,则是知而不为,焉用彼相?借如诸司清要之职,当用第一之人,及其要官阙时,或以下等叨进,以故时议无高无下,唯论得与不得,自然清议不立,名节不修,上善则守志而后时,中人则躁求而易操。其故何哉?朝廷若以令.名进人,士子亦以修名获利,而利之
所出,众则趋焉。已而名利不出于清修,所趋多归于人事。其小者苟求取得,一变而至阿私;其大者许以分义,再变而成朋党;斯并教化渐溃,使之必然。故于用人之际,不可不第其高下;若高下有次,不可谬干。夫士必刻意修饰,思齐日众,刑政自清。此皆兴衰之大端,安可不察也?(节选自《通典·卷十七·选举五
》)【注】廋:隐藏。10.(3分)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又天下A虽广B朝廷C虽众D而士之E名贤F诚可知G也。11.(3分)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
正确的一项是()A.刀笔之吏,指主管文书的官吏,后特指主管诉讼的官吏。使用时有时会带有贬义。B.案牍,公事文书。该词与刘禹锡《陋室铭》“无案牍之劳形”的“案牍”意思相同。C.知,知道,懂得,与荀子《劝学》“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的“知”意思不同。D.“朝廷若以令名进人”与《孔雀东南飞并序》“便言
多令才”的“令”字意思不同。12.(3分)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论语·为政》篇讲述了选拔人才的方法,那就是观察这个人的言行、由来经历,了解他的安心情况。B.张九龄认为古代选拔人才的标准,主要是看他是否和他的职位相称,而且贤士非常重视自己的
品行,不会只求一时的侥幸。C.张九龄认为官府创作簿书的初衷,是为了防止官员在使用时忘记其中的内容,而不是舍本逐末,只追求公文精辟。D.张九龄认为选拔人才一定要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如果社会上形成了凭借人情关系获得官位的邪气,那么就会引发叛乱。13.(8分)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
代汉语。(1)是以亲人之任,宜得贤才;用人之道,宜重其选。(2)亦何异遗剑中流,而刻舟以记?14.(3分)材料一《论语·泰伯》与材料二最后一段都提到了选拔人才的标准,它们有哪些异同?请简要概括。【答案】10.BDF11.D
12.D13.(1)因此,那些亲近百姓的官员的任用,应该选择品德高尚的人;任用人才的方法,应该重视它的选拔环节。(2)这和不小心把剑丢在了河中央,却把记号刻在船上有什么区别呢?14.相同点:品德高,有才能。不同点:《论语》强调
不能有骄傲心态,不能心胸狭窄。材料二最后一段强调根据品德、才能分出等级,严格按照次序任用。(意思对即可)【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再说天下虽然广阔,朝廷的官员虽然众多,但是士人中品德高尚的人,也的确是可以察知的。“广”是“天下”的谓语,故在B处断开;“朝
廷虽众”与前一句的句式一致,是主谓结构,故在D处断开;剩下的句子分为主语和谓语两部分,主语“士之名贤”是一个名词性短语,“诚可知也”为后半句的谓语,故在F处断开。故在BDF三处断句。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
。B.正确。句意:现在却反过来追求各种公文的精辟。/没有繁忙的公务催劳伤神。C.正确。知道,懂得。/通“智”,智慧。句意:但是如果知道了被选拔的人的品德、才华。/那么他就会变得聪明机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D.错误。均是美好的意思。句意:朝廷如果按照美好的名声来进用人才。/口才很好,又多才能。故
选D。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那么就会引发叛乱”错误,结合原文“其小者苟求取得,一变而至阿私;其大者许以分义,再变而成朋党;斯并教化渐溃,使之必然”可知,这从小的方面说是无原则地求取官职,这一变动会
导致偏私不公;从大的方面说是允许选用官员时可以讲究情分,第二次变动导致朋党产生;这些变动连同教化一起在社会上传播,使不正风气出现就成为一种必然。“就会引发叛乱”于文无据。故选D。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亲人”,亲近百姓的官员;“宜”,
应该;“道”,方法。(2)“何异”,和……有什么区别;“中流”,河中央;“记”,记号。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原文“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又天下虽广,朝廷虽众,而士之名贤诚,可知也”可知,相同点是品德高,有才能。结合原文“使骄且吝,
其余不足观也已”可知,《论语》强调不能有骄傲心态,不能心胸狭窄。结合原文“故于用人之际,不可不第其高下;若高下有次,不可谬干。夫士必刻意修饰,思齐日众,刑政自清”可知,材料二最后一段强调根据品德、才能分出等
级,严格按照次序任用。参考译文:材料一:孔子说:“(一个在上位的君主)即使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能和品德,如果骄傲自大而又吝啬小气,那么他的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了。”孔子说:“(了解一个人),要观察他的所作所为,观察他的由来经历,观察他的安心情况,(人的真面目)难道还能隐藏吗?难
道还能隐藏吗?”材料二:开元三年,左拾遗张九龄上书说:天下众多的百姓,没有一个不是把自己的生命寄托于县令、刺史的,这是需要官员特别关心爱护百姓的缘故。因此,那些亲近百姓的官员的任用,应该选择品德高尚的人;任用人才的方法,应该重视它的选拔环节。再说古代选拔品德高尚的人的标准,主要是看他是否和他的职位
相称,有的人远远地听说了他的名声,就征召过来;有的人只见过一面,就会授予他官职。这是因为士人重视自己平时的品德修养,并没有想着靠侥幸取巧获得官职。当今天下并没有像上古时代那样治理得井井有条,但是各种各样的事情和公务与以前相比是日益倍增,的确是因为没有端正它的
根本,而只是在一些细枝末节上巧设名目。那些细枝末节指的就是吏部的各种规章制度,动不动就成千上万,那些代笔的小吏,从中辨析毫厘的差别,控制着制造纷乱的分寸,沉溺于文墨之中。奸猾的胥吏,又会趁着制度的缝隙为非作歹。我认为最开始创作簿书,是为了防止人们遗忘罢了,
现在却反过来追求各种公文的精辟,而不是把寻求人才当作最紧要的事,这和不小心把剑丢在了河中央,却把记号刻在船上有什么区别呢?这与创作簿书的初衷相距太远了,真是让人为此感到心痛。再说天下虽然广阔,朝廷的官员虽
然众多,但是士人中品德高尚的人,也的确是可以察知的。假如道德败坏的人与品德高尚的人互相杂乱,选拔的标准又不能分明,事情又快要结束了,也就不用再说什么了。但是如果知道了被选拔的人的品德、才华,而且还评出了他们各自的等级,每有一个官职空缺,却又不能
按照次序任用他们,那么就是知道可用而不用了,那还要宰相做什么用呢?假若各个部门位高禄厚的官职,应当任用第一等的人,等到这个职位有了空缺时,或许会用一个下等的人来忝居此位,因此当时的议论就无法对人的品德
才能评出高低了,只会去议论是获得官职还是没有获得官职了,由此自然而然公正的社会舆论就不会成立,名声气节人们就不会再去遵循,品德特别高尚的人就会坚守自己的志向等待后来的机会,而一般人就会因急于求取官职而改变自
己的节操。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朝廷如果按照美好的名声来进用人才,士子们也会凭借美好的名声来获得好处,利益出自哪里,众人就会奔向哪里。不久名利的获得不是出自于清廉的名声和美好的品德,而是大都趋向于依靠说情请托。这从小的方面
说是无原则地求取官职,这一变动会导致偏私不公;从大的方面说是允许选用官员时可以讲究情分,第二次变动导致朋党产生;这些变动连同教化一起在社会上传播,使不正风气出现就成为一种必然。因此,在用人的这一关键点上,不可以不排出士人的品德才能高下顺序
;如果已经排出了他们高下的次序,就不能再弄错顺序来任用。如果真的这样做了,那么士人就会用尽心思地去提升自己的修养,向拥有清廉名声和美好品德的人看齐的人就会一天天地增多,刑罚和政治自然会变得清明。这些都是
关乎国家兴旺和衰败的最紧要的事情,怎么能够不知晓呢?(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沁园春①苏轼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②,朝露漙漙③。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
语,往事千端。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④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注释:①神宗照宁七年,苏轼由杭州赴密州(今诸城)途中写此,其弟苏辙在齐州(今济南)。②摛锦:铺开
锦缎。③漙漙:形貌多样。④二陆:西晋文学家陆机陆云兄弟。15.(3分)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作由眼前所见所闻写起,描绘出一幅旅途早行图,与序中“早行”二字照应。B.“渐月华收
练”四句运用比喻的修辞,从近到远,为读者描绘了一幅丹青水墨画。C.“凭征鞍无语”与“相顾无言”(《江城子》)一写回忆,一写梦境,情感不同。D.全词集描写、抒情、议论为一体,既有形象的景象描写,也有抽象的议论说理。16.(6分)诗者,志之所之,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诗歌言志抒情,该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答案】15.B16.①词中蕴含兄弟间的深情厚谊;②回忆起初入京城时的意气风发,“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等词句表达着当年的壮志豪情;③由追忆往事回到现实,想到人生遭遇的不幸和壮志难酬的苦闷,“袖手何妨闲处看”“优游卒岁,且
斗尊前”还表达着消极、失落和伤感,还有对自己的劝慰。【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从近到远”错。“渐月华收练”四句,月光、山色为远景,晨霜、朝露为近景,是从远处景观写到了近处细微之景
,应为“由远及近”。故选B。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①深厚的兄弟之情。苏轼调任密州,途中写下此词寄给弟弟子由,词中蕴含着兄弟二人的深厚情谊。如词人最后写道:“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意思是希望弟弟你身体健康,但
求快快乐乐、悠闲自在地度过一生吧。②年轻时的豪壮之情。词人在途中回忆起初入京城时的意气风发,“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遥想当年,自己文采飞扬,洋洋洒洒千字速成,胸中有万卷知识,凭借这些本事,辅佐像尧舜一样的国君成就大业有什么难的
呢?如此直白地抒发胸臆在当时非常少见,词人在这几句词中表达了自己当年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心态和精神。③对自己的劝慰之情。“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是啊,经历了种种磨难,词人也知道,被任用或是被弃置都取决于时运,但是是积极入世还是消极避世的
态度是由自己决定的。既然由自己决定,何妨就袖手旁观,在一边落个清闲自在吧。词人由追忆往事回到现实,想到人生遭遇的不幸和壮志难酬的苦闷,借“袖手何妨闲处看”来宽慰自己,以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慰藉,表现出了自信和旷达的襟怀。(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诗经·邶风·静女》中,男主人公托物寄情,既赞美得到的礼物,更赞美了馈赠礼物的姑娘的两句是“,”。(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用“,”二句精练概括出白天的游程及旦暮景色的变化。(3)苏轼《赤壁赋》
中,体现曹操率军东下时舰队浩荡之势的一句是“”,“”则体现出曹操作为一代英雄的文学风采。【答案】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舳舻千里横槊赋诗【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的能力。易错字词:
彤、炜、说、怿、女、暝、舳舻、槊。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人生有两极。往后看,能退至何处,是一极。退无可退之处,便是一个人的底线。既为底线,自然不容侵犯,事关原则。于是
,底线便成了人的一个极点。但一个人对自己的要求,若仅仅止于底线,那随着底线的不断后退,人生的走向往往也是①。与底线相反的是极限,()。将目光放在远方的极限,也不能②。倘若一个人眼里只有远方与理想,一味高歌猛进,容易流于肤浅,失之于功利。因为眼里只有前方的人,前方也就成了一面筛子。
筛去不利于远行的,或无益于前进的,哪怕其中不乏情比金坚的可贵;留下了于己有用的,就算抹去初心,委曲求全,也照样为了名利而迷失自我。往后,是底线;往前,是极限。不同的方向,也导致了不同的结果。底线,对应的是一个人的过往。极限,代表的是一个人的未来。人有两极,前行不忘后顾,这便是了③
。18.(3分)请在横线上填上成语。19.(3分)下列句子中的“自己”和文中画横线处的“自己”,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人要学会对自己负责,认真面对生活中的每一天。B.“骄傲会害了你自己!”班主任语重心长地说道。C.他非常喜欢自己的专
业,就如同鱼儿喜欢水一样。D.有人认为,老师不应该给予学习成绩好的同学物质奖励,因为学习是他们自己的事。20.(3分)插入文中括号处最恰当的一句话是()A、极限永远在远方B、这是人生的另一个极点C、着眼极限的人不在少数D、底线容易突破【答案】
18.①每况愈下②高枕无忧③善始善终19.A20.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指示代词意义的分析理解能力。文中画横线句子中“但一个人对自己的要求”中的自己表示泛指,指任何人。A泛指,指代任何人。B特指,指代与班主任对话的对方。
C特指,指代句子中“他”。D特指20.本题考查学生结合上下文语境将句子衔接和复位的的能力。根据第一段“于是,底线便成了人的一个极点”,再看括号前的句子“与底线相反的是极限”,可见“底线”和“极限”是两个相对的概念,因此“极限”是“人生的另一个极点”最恰当。故选B。(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
,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口袋公园,顾名思义,指那些规模较小、形状多样,能巧妙利用城市中的边角空间,①,也为群众活动提供更多便利的公园绿化场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高品质绿色生活空间提出更多需求,这些选址灵活、因地
制宜的口袋公园正好可以弥补城市老城区、人口高密度区域等绿色空间不足、分布不均衡等问题。口袋公园虽小,却能“绣”出城市方寸之美,充分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顺应新时代改善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城市的发展需求,我们需要在口袋公园建设上持续用力,下足“绣花”功夫,更好地满
足人民群众对于高品质绿色生活的期待。口袋公园的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衡量其优劣的标准。从公园选址到规模大小,再到设施配备、设计风格,都要充分考虑②,如为老年人提供适老化设施,③,为上班一族提供更多户外休息
区等。在细节和功能上更多考虑便民性、实用性,满足居民休闲、健身、娱乐等需求。在景观设计上,也可更加突出地域特点、历史文化等元素,注重保护原有地形地貌和树木,优先选用乡土植物等。21.(6分)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
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2.(5分)请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流畅简洁,不超过35个字。【答案】21.(示例)①既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②周边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③为儿童提供适
儿化配套(每空2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22.(示例)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绿色生活充满期待,所以我们要持续下足功夫建好口袋公园。(“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绿色生活充满期待”2分,“持续下足功夫建好口袋公园”2分,表述为因果关系1分;语句不通畅
,出现语病或超出字数酌情扣分,意对即可)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无争,故无尤。——老子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赫胥黎中美两国彼此的成功,是彼此的机遇。——习近平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
,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争与不争智慧其中争,是一切生物进化的动力和理由;不争,是人对待生活的淡然态度。争与不争,蕴含着人生的大智慧。达尔文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争,似乎是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所有的生物必备的能力:植物要发芽、生长,就要与其他植物争空气、阳光、水分;
动物要发展、壮大,就要与其他动物争领地、水源、食物。“两眼一睁,开始竞争”成了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生物的真实写照。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争,是相对的,这种不争是生存的
智慧,当然也是争的最高境界。不争,不是逃避,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旷达胸怀,是一种博大包容。争与不争,智慧在其中。晚清重臣、洋务运动健将张之洞在科举考试中中了探花。按道理讲,名列三甲的成绩已经让很多人无法企及,但张之洞很是
沮丧,他认为自己应该独占鳌头。而在为人处世上,他曾经评价自己“平生有三不争:一不与俗人争利,二不与文士争名,三不与无谓争闲气”。张之洞的争与不争彰显了人生的智慧:争,是“平生不做第二人选”的人生信条;不争,是内敛孤傲、不染杂尘
的人生境界。被后人称为“诗仙”的李白和被称为“诗圣”的杜甫是同时代的人:李白,恃才傲物、睥睨天下;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二人没有争诗坛“老大”的地位,而是惺惺相惜,在不争中为唐诗的辉煌贡献着各自的力量。“不争”,有利
于个人发展、社会进步。打败越国的夫差和最终消灭吴国的勾践一生都在“争”:一场大战,越国亡国,勾践到吴国为奴;随即,勾践“切齿仇冤,捧心钓饵,尝胆权谋”,最终一战雪耻。“争”,关系到生存。争与不争,不是随机的选择,而
是要考虑面对的境遇:争,不是皆争、乱争、必争;不争,不是放纵、胆怯、逃避。桉树因为“争”而成为干旱地区首选的树种,它可以二十四小时不停地吸收地下水和各种养料,即便是营养过剩,还要不停地吸收养分。但正是这种无所不在的“争”,造成周围树木死亡,甚至地下水干涸。于是,当地人不得不忍痛割爱,砍伐桉树
,种植其他树种。小丑鱼居住在海葵的触手之间,这些鱼会带来食物与海葵共享,而海葵的触手中含有有毒的刺细胞,可使小丑鱼免于被掠食,小丑鱼本身则会分泌一种黏液在身体表面,保护自己不被海葵伤害。小丑鱼与海葵的“不争”,使得它们双赢,从而更加快乐地生活。争与不争,智
慧在其中。所以孔子说“君子矜而不争”,又说“当仁,不让于师”。【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一是老子《道德经》上的话,意思是至高的善德善举就如同水的品性,默默滋养世间万物而不争强斗胜。突出水的不与世
人一般见识、不与世人争一时之长短,做到至柔却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气度。材料二是赫胥黎的名言,意思是万物相互竞争,通过变异、遗传和自然选择等,能适应自然者生存下来。生物只有在竞争中不断进化,适应自己的生存环境才不至于
被淘汰。材料三则借助习近平总书记评价中美两国关系的名言,阐述了对于如何看待所谓“大国竞争”、如何看待彼此的成功、如何寻求未来中美相处之道的理解。这其中,习近平总书记并未强调竞争,而是通过“彼此”这一关键词,体现了合作共赢的理解。由此可见,第一则材料谈不争,第二则材料谈竞争,第三则材料
说竞争的态度。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谈论如何对待“竞争”这个话题。不争,是一种处世之道。但社会生活中竞争是客观存在的。如何看待竞争是个现实问题。在人类生活中,竞争具有重大意义,因为竞争是前进的动力,能激发人自我提高的意识和能力,能够激发人们
的上进心和创造力,能够加速各项事业的发展,加快国家和社会的进步。但过度的竞争或者破坏性竞争,会造成冲突,导致危机发生。正因如此,我们也提倡、认可“不争”。因为“不争”是一种智慧,是一种格局,是一种境界,不争是万千阅历后的看破,饱经沧桑后的睿智,无数沉浮后的淡泊。不争是一种转向,由外在转向内在,
由关注金钱名利转向精神心灵。写作时,要对“争”与“不争”进行辩证思考,让文章更有深度。比如,可在开头结合两句名言提出观点,争是智勇,不争是淡泊。然后分析争的进步意义。争对个人有激励鞭策作用,让人不再懈
怠,激发个人潜力。争会使每个人各呈奇技,各出精品,给各行各业带来活力,让国家在竞争中不断强大。接着分析不争的意义,不争是一种态度,不争的背后是一种自在,一种坦然,是懂得生活真谛之后毅然决然的放下与洒脱,是一种清
醒,一种达观,一种自信。最后,辩证看待“争与不争”。争什么,不争什么;该争则争,该不争则不争;把握争与不争的度。立意:1.争是前进的动力,是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度。2.不争,是一种超脱和自信的表现。3.以争促事业进步,以不争获人生安宁。4.新时代青年人要有正确的
竞争观。5.竞争的应有情态是彼此成就。6.为而不争是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