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9.2《项脊轩志》课件54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pptx,共(54)页,1.576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ce12e2ce8afe0b2eee2bcb26ad828e4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123了解归有光的生平及文章的写作背景。梳理文意,积累重要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学习作者从日常琐碎事件中选取典型细节来抒发感情的写作技巧。4感受作者怀念祖母、母亲、妻子的深厚感情和三世变迁的感慨。PPT下载http://www.1ppt.com/xiazai/01文言落实选
修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第一段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判断句:
……,……也古:一丈见方今:寺院的住持shènlù渗漏qìyuán矮墙n→v砌上矮墙dāng之对着明亮的样子<v>环绕之01文言落实选修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
/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shǔn栏杆a→n美好的景致a→v摆满yăn长啸歌吟俯仰→安居、休息静、静默wù独自端坐泛指自然界的声响庭院阶前时常、经常农历每月十五错杂树影摇动的样子01文言落实选修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项脊轩,就是原来的南阁子。室内面
积只有一丈见方,可以容纳一个人居住。是一间有百年历史的老房子,灰尘与泥土(常从屋顶上)渗漏下来,(尤其是下雨时),雨水往下倾注;每次移动桌子,环视没有可以安置的地方。又加上(屋门)朝北开,不能得到阳光照射,太阳一过了中午,屋里就暗了下来。我稍微给它加以修补,使它不再从上面漏雨。在屋前新开四
扇窗户,四周围绕院子砌上墙,用(北墙)对着南边射来的阳光(使其反照室内),经日光反照,屋子里才明亮起来。我又在庭院混杂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往日的栏杆,也就增加了光彩。借来的图书堆满了书架,我在这里安居休息悠然自得,有时长啸或吟唱,有时静静地独自端坐着,
自然界的各种声响都能清晰地听到;庭前、阶下却异常寂静,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到它面前也不离开。在农历每月十五日的夜晚,明亮的月光照在墙上。庭中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微风吹来,花影摇动,美丽可爱。01文言落实选修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第二段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
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值得a→n在此之前<数>→n一体d
ài等到cuàn分灶做饭→分家到处都是yú越过n→v吃饭不久后总共两次yù年老的妇女去世的祖母bĭ母亲后世专指去世的母亲n→v喂奶、哺育爱护→对待古:到处。今:常常、指某种情况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判断句:……,……也01文言落实选修下册第三单元
第九课爨甑将甑放在灶上的双手灶口的象形一根根柴火双手火把一根根柴火推进灶内,火在下面熊熊燃烧着本义:烧火做饭cuànzèng古代炊具,底部有许多小孔,如同现代的蒸锅01文言落实选修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
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内室经常、不止一次处所、地方尔你、你的zǐgū修fēi门板门扇一一回答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于古代男子十五岁时,把头发束起
来盘到头顶,表示成童访问、探望01文言落实选修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
,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你/你们/你(们)的终日、整天很像等到关闭hé没有效果→科举上无所成就不久音节助词hù古代品级较高的官员朝见君主时所拿的手板,可用以记事或指画,多以象牙、玉
制成。n→v上朝应当、会瞻视回顾háo大哭01文言落实选修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可是我在这里居住,有很多值得喜悦的事,也有很多值得悲伤的事。在这以前,庭院南北贯通,是一个整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以后,在室内外设置了很多小门、隔墙,到处都是。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
在厅堂内栖宿。庭院中开始修筑了篱笆,不久后就又修筑了围墙,总共变动了两次。家里有一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这位老婆婆,是我死去的祖母的仆人,哺养了两代人,(去世的)母亲在世时待她很好。轩的西边和内室相连,母亲曾经
到轩中来过一次,老婆婆时常对我说:“这地方,你的母亲(曾经)在这儿站着。”老婆婆又说:“你姐姐在我怀中呱呱地哭泣。你母亲听见了就用手指轻敲着房门说:‘孩子冷吗?想吃东西了么?’我从门板外一一回答她。”老婆婆的话没有说完,我感动得哭了,老婆婆也流下了眼泪。我从十五岁起,就在
轩中读书。一天,祖母来看望我,说:“我的孩子,好长时间没看到你的影子。怎么一整天默默地在这里,很像个女孩子呢?”等到离去时,(她)用手(轻轻地)关闭轩门,自言自语地说:“我家的人读书长期以来没有效果,这
孩子取得成功,就可以期待/等待了呀!”不一会儿,又拿了一个象笏到轩里来,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在宣德年间拿它去朝见皇帝用的,日后你应当用到它!”瞻视回顾先人留下的旧物,好像在昨天刚发生,真令人长声悲号不能控制自己啊!01文言落实选修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第三段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
有神护者。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是jiōng关闭yŏu窗子凭借总共能够dài大概、恐怕项脊轩的东边以前曾经是厨房,人们到厨房去,必须从轩前经过。我关上窗户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凭着外面人们
走路的脚步声辨别是谁。项脊轩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保护的缘故吧。01文言落实选修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第四段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写作女子出嫁跟
、向时常、经常或者倚着、靠着写字出嫁女子回家省亲句首助词,那么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损坏、破败qì修葺、修补再次形制、规制01文言落实选修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然自后余多在外,
不常居。我写了这篇志后,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到轩中,向我问及一些历史故事,或者靠着桌子学写字。妻子回娘家去省亲,(回来以后)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里有阁子,那么什么叫阁子呢?”
这以后过了六年,我的妻子去世,项脊轩逐渐破败,也不修理。那以后又过了两年,我卧病在床,闲极无聊之际,就派人再次修缮南阁子。它的形制和以前稍有不同。然而此后我长期羁留在外,不常回到轩中居住。但是01文言落实选修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第五段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
矣。伞盖形容耸立高远判断句:……,……也庭院前有一棵枇杷树,它是我妻子去世的那一年亲手种下的,如今已经高高地耸立着,(枝叶繁盛)像一把撑开着的伞盖一样了。02走近作者选修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苏州府昆山县人,明朝中期散文家•
归有光崇尚唐宋古文,是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被称为“今之欧阳修”•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与唐顺之、王慎中并称为“嘉靖三大家”•著有《震川先生集》《三吴水利录》等归有光(1507—1571)选修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02走近作者150
7年(1岁)据说出生时,庭院中升起一道彩虹,绚烂夺目,光彩照人,因此父亲给他起名为“有光”。有此祥瑞之兆,家人对他的期望也就更高。1511年(5岁)已知道朱熹,能读其书1514年(8岁)母亲周氏去世写出了洋洋千余言的《乞醯(xī,醋)论
》1515年(9岁)能成文章1516年(10岁)考中院试第一名,之后参加乡试五次落第1520年(14岁)十四岁应童子试1523年(17岁)奶奶夏氏去世1524年(18岁)写成《项脊轩志》前四段1526年(20岁)选修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02走近作者1529年(2
3岁)娶了母亲生前为他定亲的名门淑女魏氏(16岁)发妻魏氏(21岁)去世,遗有一女4岁,一子尚在襁褓之中1534年(28岁)1535年(29岁)续娶18岁的安亭望族之女王氏为妻重新拿出《项脊轩志》,补写最后两段1539年(33岁)1
541年(35岁)1548年(42岁)四方学士纷纷慕名而来,少时十几人,多时百余人。归有光纵论文史,谈经说道,一时间弟子满门,海内学者文士皆称归有光为“震川先生”。最心爱的长子去世(16岁),作了《思子亭记》以表哀
思。任劳任怨、与夫分忧继室王氏病逝(34岁),育有三子一女1552年(46岁)考中举人第二名,之后参加会试八次落第,徙居嘉定,读书讲学归有光的家境一直困贫,全靠妻子王氏料理家事维持生计。居安亭期间,王氏治田四十余亩,督僮奴垦荒,用牛车灌水,以所收
米粮供全家及弟子之食,让归有光专心讲学。选修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02走近作者倭寇作乱,归有光入城筹备守御,作《备倭事略》等,分析敌情,条陈方略,向当局献计献策。1554年(49岁)第九次参加会试中三甲进士,任湖州
府长兴县令1565年(60岁)兴办学校,培养后进;整治恶吏,平反冤狱;不是唯上司之命是办。廉洁刚正,颇著政绩,深受百姓拥戴。因得罪豪强和上官,明升实降调任顺德府通判,管理马政。广阅史籍,采访掌故,修成一部完备的《马政志》。1568年(63岁)升
为南京太仆寺寺丞,故被称为“归太仆”。留掌内阁制敕房,参与编修《世宗实录》。1570年(65岁)1571年(66岁)因劳累过度而抱恨病逝。世代书香,累世不第家道中落,亲朋离析少年好学,仕途坎坷幼年丧母,中年丧妻1553年(47岁)迎娶了他的
第三任妻子费氏选修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02走近作者水利贡献•湖水旱灾情越来越严重,到了明朝,每三到七年就要发生一次水灾。•归有光居住在安亭时,对太湖地区的水利情况进行了研究,认为吴淞江是太湖入海的道路,只要拓宽吴淞江,解决吴淞江的淤塞问题,其他的水道问题就很容易解决,反对排泄太湖水
,因为“夫水为民之害,亦为民之利,就使太湖干枯,于民岂为利哉!”•他上书给当时的兵道、知府、知县,阐述自己的治水主张。•他还搜集当时相关的水利文献,著《水利论前》《水利论后》等,撰成《三吴水利录》四卷,是古代太湖水利研究的重要资料。选修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0
2走近作者藏书富实•归有光的父亲归正在成化初年,已筑书室百楹于安亭江上,名为“世美堂”。•至归有光时又多方寻购。继妻王氏,亦极喜藏书,听说有零册散编,则令女仆访求,置书达数千卷。声称平生无它嗜,独好书籍,以冶性情。•藏书印有“世美堂印”、“世美堂琅玡王氏珍玩”、“一往情深”、“魏国文
正公二十二代女”等。•编辑有《诸子汇函》,上自周代的鬻yù熊《鬻子》,下自当代的宋濂《龙门子》,共94家著作,是明末以前收录子部书最多的一部丛书。选修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02走近作者•博采唐宋诸家之长,继承了唐宋古文运动的传统
,同时又在唐宋古文运动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他进一步扩大了散文的题材,把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引进了严肃的“载道”之古文中来,使之更密切地和生活联系起来。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流畅,细节真实生动,有诗一般的意境。
•其散文对清代的桐城派影响很大。桐城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姚鼐认为,归直承唐宋八大家之后,元明两代除归氏外别无他人,并把他视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归有光的散文艺术特色①即事抒情,真切感人。②注重细节,刻绘生动。③篇幅短小,言简意赅。④结构精巧,波折多变。选修下册第三单
元第九课03文本研读解说题目项脊轩志归有光的书斋名有窗的廊子或小屋,旧时多用于书斋茶室饭馆名“项脊”命名之由•说它窄小,如同在人的颈脊之间•因其远祖(宋朝)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项脊泾住过,取此名,有怀宗追远之意。•住宅窄小,•因它不起眼,项在头下,脊在背后,都在不显眼的地
方,作者自号“项脊生”,也可理解为他想要博取功名,光宗耀祖,成为家族中的顶梁柱。即“记”,是古代融叙事抒情为一体的文体。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选修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03文本研读贯穿本文的情感线索是什么?(用
原句回答)这句话在结构上有何作用?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承上启下阅读第一段,一间破旧狭小的书斋,对归有光而言,有哪些可喜之处?选修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03文本研读一间破屋——项脊轩修缮前修缮后尘泥渗漉,雨泽下注破漏又北向,不能得日
,日过午已昏阴暗老旧百年老屋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狭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日影反照,室始洞然明亮杂植兰桂竹木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影移动幽雅万籁有声,庭阶寂寂小鸟啄食宁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不漏可
喜之处一:旧屋修缮之后面貌一新选修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03文本研读一间破屋——项脊轩杂植兰桂竹木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志趣高雅怡然自得自由充实可喜之处二:主人精神愉悦选修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03文本研读阅读第二段,概括归有光的“悲”从何而来?先是,庭中通南北
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可悲之处一:大家庭的衰败离析一个日益败落的家庭已经到了叔伯之间各顾各,甚至反目成仇的程度吾家读书久不效子孙无所建树,加速
家族的衰落归氏家族在唐朝曾经出现过五子登科的盛况,出现过“祖孙,父子、兄弟”六状元的盛事情。归氏家族到了归有光祖父一代依然旺盛,在昆山势力极大,当时有“县官印不如归家信”的说法。但到了归有光父亲一代,他没有考上功名,只是一个普通的读书人,归氏家族家道开始败
落,原来勤奋好学诗书传家的家风开始消失,兄弟之间矛盾增多,家族迅速败落下去。相关链接选修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03文本研读诸父异爨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描写伯父、叔父分家,从“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
厅”可以看出分家之后家里一派凌乱之景•从“内外”“往往”强调出家里门墙林立•“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写出了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个南北连通的大家族分崩离析•到处都是的门墙代表着兄弟之间的淡漠、隔阂与疏离•归氏一族到归有光之时家道日益衰落,面对诸父渐行渐远、家族分崩离析,他却无力挽回在这段描
述中,我们看到了归有光的无奈和失望选修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03文本研读可悲之处二:亲人阴阳两隔忆一个人独坐书房,想起大家庭的衰败离析,想起阴阳两隔的亲人,又是何其悲痛啊!老妪忆母归有光八岁丧母,至束发读书轩中已过七年。对于一个从小失去母爱的孩子来说,哪怕是母亲一个因爱而呵斥的眼神
都是极可贵的,然而归有光却无法拥有,他只能在老乳母的追忆中睹物思人,聊以填补这片感情的空缺。追忆大母相比较母亲的早逝,归有光的祖母陪伴了他很长时间,祖母情发乎衷地款款过访、喃喃自语和切切劝勉,举手投足间全是
对孙儿的至爱,如在昨日,怎能不令归有光长声痛哭呢?选修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03文本研读《项脊轩志》分两次写成。前三段写于明世宗嘉靖三年(1524),当时归有光17岁,他通过所居项脊轩的变化和几件小事的描述
,表达了对家人的怀念之情。在经历了结婚、妻死、不遇等人生变故后,35岁的归有光于明世宗嘉靖十八年(1539),又为这篇散文增添了补记。项脊轩一项脊轩志二三四五一喜一悲祖辈/父辈/自己先妣/先大母/老妪/亡妻修葺项脊轩/诸父异爨老妪忆母/追忆大母/回忆亡妻一间破屋两种情感三世变迁四
个女人五件琐事选修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03文本研读归家三代女性的形象“某所,而母立于兹。”……“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母亲大姐淑静还没满一周岁,母亲已经妊娠有光。从生理学的角度上
说,怀孕妇女如果下一胎和上一胎的性别不同,那么下一胎就会早早剥夺上一胎的乳汁,将母亲的营养全部聚合来养育腹中的胎儿,俗语也叫做“夺怀”。姐姐这个时候已经习惯了母亲的乳汁,可是母亲偏偏无力喂养,姐姐被老妪抱走后自然啼哭不已。虽然母女连心,可为了让女儿尽早习惯非母乳喂养,闻声而至的母亲却不能露面,以免
刺激女儿继续留恋母亲的怀抱。这样,一块木板虽然隔挡了母亲的容颜,却阻不断母亲对女儿的疼爱。母亲翩若惊鸿的迹踪和温情脉脉的话语,对于一个八岁失慈恩的少年那真是刻骨铭心的痛。老妪语未竟,而作者早已潸然泪下
,情何以堪。温婉慈爱选修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03文本研读•母亲周孺人出身于吴家桥殷实人家,虽不用为柴米油盐犯愁,但也每日操劳。她在姑娘时就学会了纺纱,后来做了归家媳妇,又学会织麻,常常在荧荧灯光下忙到半夜。隆冬季节,生炉
火时所用的煤炭留下许多碎屑,她也舍不得丢掉,让仆人做成煤团,放在台阶下晒干备用。即便是儿女大的牵着衣服,小的抱在怀里,她手里仍还在不停地缝缝补补……•最让归有光难以忘怀的,是母亲的严格教育。7岁时,归有光开始与堂兄归有嘉一起进学堂念书。每逢刮风下雨的日子,堂兄往往赖在家中不肯去上学。
受其影响,归有光也想逃学,和堂兄一块玩心。然而,周孺人却绝不允许他逃学,严格督促他认真读书。有时,半夜醒来再也睡不着,周孺人便把归有光从被窝里拖起来,让他背一遍《孝经》。听到儿子背书背得流畅,她脸上才流露出满意的笑容来。•母亲一生为多子所苦,16岁出嫁,第二年便生下大女儿,此后的七八
年时间内,竟连续生下了七个孩子,其中两个不幸夭折。后为节育,听信奴仆偏方,喝下了田螺水,竟自此失声。据归有光在《先妣事考》中叙述:选修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03文本研读盖缘幼年失母,居常不自释,于死者恐不得知,于生者恐不得事,实创巨而痛深也。——归有光《家谱记》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十六年而有
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馀则茫然矣。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归有光《先妣事略》为何不直接写母亲的音容笑貌,而要通过老妪之口?归有光8岁丧母,对于母亲的音容笑
貌没有什么印象。在读书方面,母亲对归有光要求特别严厉,所以小时候的归有光也许并不能体会到母亲对他的关怀。对于一个日渐长大的孩子来说,想象和怀念母亲的感情一天比一天浓厚。如今只能靠老妪的话凭借想象,去填补作者干涸已久的对母爱
的渴求。“泣”,并非令人绝望的、呼天抢地的悲痛,而是一种带有温情的伤感。选修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03文本研读归家三代女性的形象祖母慈爱可亲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祖母对束发轩中的孙儿备至关怀
,亲情的慰安与督责里,底蕴是真诚的赏识。语气亲切而风趣,又爱怜又夸誉。轻轻地,小心地将门关上。不着痕迹,不露声色,弥漫着长辈对晚辈浓浓的关怀。喃喃自语,忧虑中充满殷切希望。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
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归有光的祖母是明宣德年间太常寺少卿夏昶(chǎng)的孙女。夏昶是永乐朝的进士,才气过人,深受永乐帝喜爱,尝侍从永乐皇帝出巡于南、北二京。借先人遗物勉励他勤奋读书,期盼他科举高中,情意真诚,嘱咐庄重。选修下册第三单
元第九课03文本研读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联系归家家族变迁及归有光自身的人生际遇,思考归有光“长号”的原因。⚫大家庭的颓败衰落、混乱离析,使他不无遗憾与惆怅⚫幼年早慧却遭遇科举不利、怀才不遇、功名未成的现实,使他愧对先人
⚫现实的种种不顺,使他对已故祖母以及母亲的怀念更加深切归有光是归家的长子,身负母亲和祖母的期望,还肩负着重振家族荣光的使命,所以他不止想要修葺项脊轩,还要修复家族人伦关系,修复整个家族的命运。这也是中国的长子所特有的责任。选修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03文本研读归家三代女性的形象发妻知书贤惠吾妻来
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妻子魏氏是母亲生前为他择的娃娃亲,是归有光老师名儒魏校的侄女,夫妻志趣相投,琴瑟和谐,非常恩爱。其后六年,
吾妻死,室坏不修。在妻子死后生活的百无聊赖、生活境遇的不佳和心情的惨淡,与前文夫妻生活的甜蜜形成鲜明对比,体会到作者对亡妻的真挚感情和深切的怀念。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睹物思人,物是人非。看到树,自然想到种树之人,想到妻子的音容笑貌,如今物犹在,人已去。明写
树,实则借物抒情,寄托了对亡妻深深的怀念之情。选修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03文本研读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琵琶树在民间常作为健康长寿、子嗣昌盛的象征,又名“无忧扇”。这树枇杷应是病中的魏氏对自己、对家庭、对未来的祷祝与期许。作者以那株枇杷树作结,这样
的写法有什么好处?内容上:这里是托物寓情,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物虽在而人已去,抒发对亡妻的思念,对往日时光的眷念。结构上:结尾又点到“庭”,与题目“项脊轩志”相照应,文题呼应,结构严整。效果上:看到树,作者就似乎看到了妻子的笑貌,
就似乎听到了妻子的欢声笑语,以景语结束全篇,言已尽而意无穷。以景结情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纳兰性德《长相思》)选修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04文本研读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归有光深知身上肩负起光宗耀祖、重振门楣的责任,他不敢有丝毫懈怠,读书十分刻苦,也说明他对亲人的重视。归有光,字熙甫,昆山人。九岁能属文,弱冠尽通《五经》《三史》诸书,师事同邑魏校。……嘉靖十九年
举乡试,八上春官不第。四十四年始成进士,授长兴知县。——《明史·归有光传》归有光对家族曾经的荣耀很自信,对重振归氏家族很乐观,以及对以项脊轩为符号的归家很依恋。幼年时缺失母爱、少年时有负众望、成年时痛失爱妻,这就是归有光内心深沉的、难言的、不尽的悲伤,而始终蕴含其中、铭刻于心的是母子
、祖孙、夫妻之间的深情。项脊轩则是所有这一切的见证。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选修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03文本研读从小轩窗向外望,是亭亭如盖的枇杷树,提醒着作者时间流逝、岁月沧桑;是诸父分家后林立的小门墙,提醒着作者家道衰落的无奈、悲凉。从轩窗向
内望,那里有先妣曾经驻足的痕迹,有祖母手持象笏时期待殷殷的眼神,有妻子凭几学书时的倩影。妻离、母去、大母逝,归有光一生中最重要的三位女妇相继离世,物在人亡、三世变迁,从有言到无言,从缘事明情到因景寓情,作者的悲情愈发厚重。透过这一扇项脊轩窗,我们看到了
归有光复杂的心灵世界。选修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04拓展探究他人评价明•王锡爵:所为抒写怀抱之文,温润典丽,如清庙之瑟,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外。清•黄宗羲:予读震川文之为女妇者,一往深情,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涕。盖古今来事无巨细,唯此可歌可涕之精神,长
留天壤。写作特色•善于选取生活中的琐事,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寄托深情。•善于利用细节描写。•语言委婉含蓄,清新淡雅,感情浓郁真挚。•感情抒发富有层次。选修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04拓展探究1.善于选取生活
中的琐事,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寄托深情1.善于选取生活中的琐事,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寄托深情——扣扉问食母亲——慈爱祖母——至轩过余——怜爱、期望亡妻——凭几学书归宁妹语——恩爱怀念往昔思念亲人2.善于
利用细节描写2.善于利用细节描写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语气亲切而风趣,又爱怜又夸誉。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喃喃自语,忧虑中充满殷切希望。顷之,持一象笏至,曰:“……他日汝当
用之!”——情意真诚,嘱咐庄重。三个细节,三个层次,依次如实道来,不饰雕琢,但感人至深,读之欲泪。选修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04拓展探究3.语言委婉含蓄,清新淡雅,感情浓郁真挚•杂植兰桂竹木于庭。屈原以兰桂喻美德,宋代人以竹喻志节,含蓄表明作者品格高洁,志趣高雅。•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今已亭亭如盖矣。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4.结构严谨、文脉贯通围绕项脊轩来写,又用或喜或悲的感情作为贯通全文的“意脉”,使看似散漫无章的生活琐事就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选修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04文本研读项脊生曰:
“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删除段我认为:巴蜀寡妇名叫清的,守着丹砂矿井,得到的好处为天下第一,后来秦始皇为表彰她而筑了女怀清台
。刘备和曹操争夺天下,诸葛孔明从隆中出山建功立业。当这两个人无声无息地住在偏僻的地方时,世人哪里能知道他们?我住在这小小的破屋中,当我扬眉眨眼时,认为这破屋中自有不平凡的事物。知道的人,是不是要说我跟浅薄的浅井之蛙没什么不同?选修下册第三单元第
九课04拓展探究归有光以守丹穴的巴寡妇清和高卧隆中的诸葛亮,与处败屋寒窗之下的自身相比附,既自慨局促,又有自矜抱负之意。故语末虽以“坎井之蛙”自嘲,含有对凡夫俗子的反讽与孤芳自赏的意味。归家家族曾经一时兴旺,但
是归有光的祖父和父亲都没有功名,做了一辈子平民百姓。母亲25岁时就丢下三子两女与世长辞,父亲是个穷县学生,家境急遽败落。也许就是这种困境,迫使年幼的归有光过早地懂得了人间忧难,开始奋发攻读。他追忆祖宗的荣耀,直面现实的惨淡,他不甘心家道中
落,急切希望通过自己一人博取功名从而光宗耀祖,重振门庭。归有光久试不第,在家乡备受嘲讽与冷遇,使得他更加珍视家人的感情,但家族分崩离析。在这种隐痛之下,归有光创作了这篇散文。选修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04拓展探究古往今来,为
亭台楼阁作记写志的名篇甚多,例如我们学过的《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唯独《项脊轩志》以“志”名之,这里除了借轩记叙与之有关的人事,抒念远怀旧之情外,更主要的是小小书斋里承载着归有光的大“志”——要成为振兴家族的颈项脊梁,
可谓在文章篇名命制上寄寓深远。项脊轩有他的苦心,是封建时代知识分子对振兴家族、光耀门楣、实现抱负的热望,以及未能取得功名、理想落空的悲叹。一篇文章,两度书写,三代亲人。十余年的时间距离却未能阻隔作者情感的贯通。时光流逝,岁月沧桑,叙述
上作者撷取几许小事,抒情上自“泣”“长号”而始,到望枇杷“亭亭如盖”而终。从有言到无言,从直抒胸臆到托物寄情,作者的悲情愈发厚重。物在人亡、三世变迁,几多感慨尽在一轩之间。选修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婢,魏孺(rú)人媵(yìng)也。嘉靖丁酉(yǒu)
五月四日死。葬虚丘。事我而不卒,命也夫!婢初媵时,年十岁,垂双鬟,曳深绿布裳。一日天寒,爇(ruò)火煮荸荠(bíqí)熟,婢削之盈瓯,予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魏孺人笑之。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
冉动,孺人又指予以为笑。回思是时,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已!《寒花葬志》04拓展探究选修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04拓展探究《世美堂后记》余妻之曾大父王翁致谦,宋丞相魏公之后。自大名徙宛丘,后又徙馀姚。元至顺间,有官平江者,因家昆山之南戴,故县
人谓之南戴王氏。翁为人倜傥奇伟,吏部左侍郎叶公盛、大理寺卿章公格一时名德,皆相友善,为与连姻。成化初,筑室百楹于安亭江上,堂宇闳敞,极幽雅之致,题其扁曰“世美”。四明杨太史守阯为之记。选修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04拓展探究嘉靖中,曾孙某以逋官物粥于人。余适读书堂
中,吾妻曰:“君在,不可使人顿有《黍离》之悲。”余闻之,固已恻然,然亦自爱其居闲靓,可以避俗嚣也。乃谋质金以偿粥者,不足,则岁质贷。五六年,始尽雠其直。安亭俗呰窳而田恶。先是县人争以不利阻余,余称孙叔敖请寝之丘、韩献子迁新田之语以为言,众莫不笑之。余于家事,未尝訾省。吾妻终亦不以有无告
,但督僮奴垦荒菜,岁苦旱而独收。每稻熟,先以为吾父母酒醴,乃敢尝酒。获二麦,以为舅姑羞酱,乃烹饪。祭祀、宾客、婚姻、赠遗无所失,姊妹之无依者悉来归,四方学者馆饩莫不得所。有遘悯不自得者,终默默未尝有所言也。以余好书,故家有零落篇牍,辄令里媪访求,遂置书无虑数千卷。选修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04拓展探
究庚戌岁,余落第出都门,从陆道旬日至家。时芍药花盛开,吾妻具酒相问劳。余谓:“得无有所恨耶?”曰:“方共采药鹿门,何恨也?”长沙张文隐公薨,余哭之恸,吾妻亦泪下,曰:“世无知君者矣!然张公负君耳!”辛亥五月
晦日,吾妻卒,实张文隐公薨之明年也。后三年,倭奴犯境,一日抄掠数过,而宅不毁,堂中书亦无恙。然余遂居县城,岁一再至而已。辛酉清明日,率子妇来省祭,留修圮坏,居久之不去。一日,家君燕坐堂中,惨然谓余曰:“其室在,其人亡,吾念汝妇耳!”余退而伤之,述其事,以为《世美堂后记》。统编
版选择性必修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