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度检测 历史 含解析

DOC
  • 阅读 8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4 页
  • 大小 49.882 KB
  • 2024-12-31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envi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江苏省泰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度检测  历史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江苏省泰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度检测  历史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江苏省泰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度检测  历史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4 已有8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4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江苏省泰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度检测 历史 含解析.docx,共(14)页,49.882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cdd815b04b6d2115a6aed2b761a1a57b.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2-2023学年秋学期高三年级第一次月度检测试卷历史学科试卷命题人:审题人: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有学者指出,西周是以一个“小邦周”的身份灭了“大邦殷”的,武王面临着人多势众的殷遗民的严

重威胁,在夜不能寐的情况下而采纳了周公提出的“使其各居其居,田其田;无变旧新,唯仁是亲”政策而始行分封的。由此可见,周初分封制A.深受儒家“仁政”理念影响B.是收揽民心的安抚怀柔政策C.借鉴了商王朝统治的经验教训D.有现实导向和继

往开来特点【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武王面临着人多势众的殷遗民的严重威胁,在夜不能寐的情况下而采纳了周公提出的‘使其各居其居,田其田;无变旧新,唯仁是亲’政策而始行分封的”可知,武王的分封既是为了收揽

民心,又是对殷贵族的一种安抚政策,目的是为了确立周天子天下共主的政治地位,故选B项;西周时期儒家思想尚未产生,“仁政”思想是战国时期孟子提出的,故A项错误;C、D两项表述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使其各居其居,田其田;无变旧新,唯仁是亲”,联系所学分封制的内容和目

的分析解答。2.西汉武帝除了把盐、铁、酒等手工业收归官营外,还实行了“均输平准”。均输官将各地输京的物品转运至各处贩卖,抑制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平准官利用均输官所存物资,根据物价,贵时抛售,贱时收购,以此平抑物价。汉武帝采取这些措施旨在A.抑制民间商业

发展B.巩固发展大一统国家C.助力对外边疆开拓D.降低民众的生活成本【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均输官和平准官的职责,可以得出汉武帝采取这些措施旨在稳定人心,巩固统治,巩固发展大一统的国家,B项正确;材料中的措施只是打击了垄断和商人的

囤积居奇,不能体现抑制民间商业发展,排除A项;材料中的措施只是起到稳定统治,巩固国家的作用,与边疆的开拓无关,排除C项;当时的中国是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商业的发展对民众生活影响不大,排除D项。故选B项。的的3.辽在上京设国子监,普遍设立府州县学,“勒石能

铭,登高能赋,师旅能誓”者不在少数;西夏设立番学和汉学,官学规模不断扩大;进入官学或私学是金朝士子步入官场的主要通道,“士由科第位至宰辅者接踵"。这表明辽夏金的科举实践A.阻碍了政治制度的转型B.推动了经济文化重心的转移C.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固化D.强化

了中华一统的发展格局【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辽夏金的科举实践培养了大量治国理政人才,增进了南北文化交流,倡导了共通的思想理念,强化了中华一统的发展格局,D项正确;辽夏金借鉴中原王朝的科举制有利于制度转型,排除A项;B项说法与史实不符,

排除B项;科举制有利于社会流动,排除C项。故选D项。4.清朝有人记载在陕鄂川三省交界地区,“山中多包谷(又称玉米)之家,取包谷煮酒,其糟喂猪,一户中喂猪十余口,卖之客贩,或赶赴市集,收益十分可观”。这表明

当时A.人口与土地间矛盾日益突出B.三省交界处工商业市镇出现C.高产作物推动农副业商品化D.区域差异促进成市集贸易兴盛【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山中多包谷(又称玉米)之家,取包谷煮酒,其糟喂猪”体现的是高产作物助推了酿酒业和养殖业的发展

,推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人地矛盾,排除A项;三省交界处工商业市镇出现仅是个别现象,不能代表整体,排除B项;材料与区域差异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5.自咸,以前,将相要职,汉人从无居之者。及洪杨之发难也,赛尚阿、琦善皆以大学士为钦差大臣,率八旗精兵以远征,迁

延失机,令敌坐大,至是始知旗兵之不可用,而委任汉人之机,乃发于是矣。”材料旨在说明晚清时期A.八旗精兵腐朽不堪B.政府权力结构变动C.农民起义蓬勃发展D.满汉民族隔阂消失【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赛尚阿、琦善等认为八旗兵战斗力差、难堪大任,故委任汉族地主官员发展地方团练,有利于汉族地主官员的崛起,说明晚清时期政府权力结构变动,B项正确;材料强调委任汉族地主官员的影响,而不是强调八旗精兵腐朽不堪,排除A项;材料客观上涉及农民起义,但主

要强调委任汉族地主官员的影响,排除C项;在晚清时期满汉民族隔阂并没有消失,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6.关于新文化运动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有人认为新文化运动割裂旧文化。但有学者指出,仅凭新文化运动对旧文化的批判就断言割裂,实在是低估了旧文化的生命力。这一学者的观点A.过于强调了新旧

文化的对立关系B.对传统儒家伦理道德竭力推崇C.深受西方民主与科学思想的影响D.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较为客观【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材料“仅凭新文化运动对旧文化的批判就断言割裂,实在是低估了旧文

化的生命力”体现的是该学者认为新文化运动并未完全割裂新旧文化之间的联系,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较为客观,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新旧文化之间的联系,非对立,排除A项;材料与对儒家伦理道德的推崇说法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深受西方民主与科学思想的影响的说

法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7.1925年3月21日,中国共产党机关报《向导》设立“孙中山特刊”,发表瞿秋白《孙中山辛亥革命后之第二功绩》、《孙中山之死与孙中山之敌》和陈独秀《评中山先生死后之各方面》三篇文章,号召革命分子传扬孙中山的革命意志、主义及理想。其主要目的是A.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B.推动国民革命运动C.缅怀孙中山革命贡献D.揭露国民党反共阴谋【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材料时间“1925年”并结合所学可知,此时国共第一次合作已经实现,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机关报《向导》设立“孙中山特刊”,发表瞿秋白

《孙中山辛亥革命后之第二功绩》、《孙中山之死与孙中山之敌》和陈独秀《评中山先生死后之各方面》三篇文章,号召革命分子传扬孙中山的革命意志、主义及理想,目的是为了加强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之间的合作,进而推动国民革命运动,故B项正确;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就已经建立了革命统

一战线,排除A项;C项不是目的,排除;1925年,国民党还没有出现反共倾向,排除D项。故选B项。8.1948年8月到12月,李济深等民主人士响应中共中央的“五一口号”,分批从香港北上,奔赴解放区参加新政协筹备。1949年1月22日,李济深等55位各民主党

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发表联合声明,强调:“愿在中共领导下,献其绵薄,共策进行,以期中国人民民主革命之迅速成功”。这说明A.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C.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

历史的选择D.民主人士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李济深等55位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发表联合声明,强调:‘愿在中共领导下,献其绵薄,共策进行,以期中国人民民主革命之迅速成功’”,可以看出当时中国共产党获得了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

士的支持,促进人民民主革命的成功,这说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C项正确;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应该是解放战争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材料显示这一时期还未取得解放战争的完全胜利,排除A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是在建国前夕1949年9月

的新政协会以的召开,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不是民主人士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排除D项。故选C项。9.劳模是时代的领跑者,下面是不同时期全国劳模代表与劳模评选情况的简介,以下推论正确的是时期突出代表与评选情况简介新中国成立之初时传祥(掏粪工人)王进喜(石

油工人)张秉贵(售货员)改革开放初期陈景润(数学家)罗健夫(工程师)彭加木(科考队长)2005年出现私营企业家30多人。控制企业负责人和县处级干部比例A.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劳模都是体力劳动者B.改革开放初期评选体现了市

场经济导向C.私营企业家当选体现对私营经济的肯定D21世纪后劳模评选逐渐淡化了官方色彩【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可知,出现私营企业家30多人当选全国劳模代表,反映出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私营企业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是对私营经济的肯定,C项正确;A项太绝对,排

除A项;改革开放之初主要是科学家,不能反映市场导向,排除B项;根据“控制企业负责人和县处级干部比例”可以看出,并没有淡化,排除D项。故选C项。10.公元前6世纪,波斯帝国皇帝任命波斯人担任行省总督,总督直接对皇帝负责,其人选由皇帝亲自从王室或贵族中挑

选。但是西里西亚和塞浦路斯地方诸侯仍保留了统治权,帝国王室从来没有派遣总督到.的那里进行统治。从中可以看出,波斯帝国()A.行省总督与地方诸侯相互制约B.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体系C.地方诸侯的统治威胁中央集权D.统治没有固守僵硬的管理标准【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波斯帝国在任

免地方官员方面上,并没有全部由波斯人担任,像西里西亚和塞浦路斯的地方诸侯仍保留了统治权,说明波斯帝国统治没有固守僵硬的管理标准,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行省总督与地方诸侯相互牵制的问题,排除A项;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体系的说法与材料无关

,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对中央权力的威胁,排除C项。故选D项。11.11世纪初,英格兰国王威廉一世每当提名新主教时,首先接受这位主教的臣服与效忠,然后授予其象征宗教权力的权戒与权杖,再使其正式就职。这反映出在英格兰A.天主教会变相控制世俗力量B.王权对教会的控制有所加强C.宗教权力已经

失去实际意义D.王权与教权的矛盾逐渐消除【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首先接受这位主教的臣服与效忠,然后授予其象征宗教权力的权戒与权杖,再使其正式就职”及所学知识可得,在中世纪后期在王权和教权斗争过程中,王权对教会的控制有所加强,

B项正确;材料无法提现“天主教会变相控制世俗力量”,表达主旨与材料不一致,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天主教本身的意义,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没有说王权与教权的矛盾逐渐消除,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12.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在美洲大陆上,哥伦布纪念日便是纪念欧洲与美洲

首次碰撞后,产生新的混血种族及其文化的节日,并被人们称为“种族之日”。委内瑞拉后来将这一节日重新命名为“印第安抵抗日”。这一变化是基于新航路开辟A.推动了南美的民族解放运动B.提升了美洲族群的混合程度C.开启了真正意义的世界联系

D.给美洲带来非常严重的灾祸【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委内瑞拉后来将这一节日重新命名为“印第安抵抗日”,可知新航路开辟给美洲带来非常严重的灾祸,使印第安人种族灭绝,D项正确;美国的独立,客观上推动了南美的民族解放运动,排除A项;“印第安抵抗日”的内涵与

提升了美洲族群的混合程度不符,排除B项;“印第安抵抗日”的内涵与世界联系不符,强调的印度安人的悲惨,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13.在伽利略一笛卡尔一牛顿的数理世界里.处处充满着井然有序的理性规律和法则。万有引力定律给当时的知识界以深刻的印象:他们相信不仅在物质世界有如此的自然规

律,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也应该有类似的规律.这表明()A.科学进步推动理性主义的发展B.思想解放和科学发展相互作用C.经典力学促进了近代科学兴起D.启蒙运动冲击了传统的价值观【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题干所示为“在伽利略一笛卡尔

一牛顿的数理世界里,处处充满着井然有序的理性规律和法则”,而这些理性法则,尤其是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等科学理论都推动了理性主义的发展,A项正确;题干只是强调了科学发展对思想解放的作用,没有相互作用的信息,选项B欠妥,排除B项;近代自然科学兴起于16—17世纪,是

从天文学革命开始的,C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D项说法和题干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4.巴黎公社革命期间,一来自欧洲、北美的外国革命者纷纷参加保卫公社的战斗。侨居巴黎的波兰人、意大利人、比利时人还组成了侨民兵团,成建制地加入国民自卫

军。这一局面的出现根本上是由于A.国际工人运动逐步走向联合B.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联系加强C.无产阶级革命理论趋于成熟D.世界性的经济危机频繁发生【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体现了巴黎公社革命期间,革命者来自许多国家,这反映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联系加强,B项正确;材料只说了革命者来

自许多国家,体现不出工人运动走向联合,排除A项;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自此无产阶级革命有了科学理论作指导,无产阶级革命理论趋于成熟说法错误,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世界性的经济危机频繁发生,排除D项。故

选B项。15.1939年9月1日,德国法西斯入侵波兰,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直至1940年5月10日德军进攻丹麦、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之前,在长达八个月的时间里,整个西线盟军在欧洲大陆上未与德军交战,出现了所谓“西线无战事”的局面。对这一局面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东欧战火标志着二战达

到最大规模B.西方国家从《慕尼黑协定》中吸取了教训C.反法西斯同盟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D.绥靖政策是二战爆发及扩大的重要原因【答案】D【解析】【详解】考查二战。材料反映了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英法实际上仍然奉行绥靖政策宣而不战,导致战争的进一步扩大,说明二战爆发的重要

原因之一是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D项正确;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标志着二战达到最大规模,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西方国家并未从《慕尼黑协定》中吸取教训,排除B项;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于1942年,德军入侵波兰时尚无

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排除C项。故选D项。16.20世纪90年代以来,非西方世界的人们通常在接受两方物质文化的同时,会用自己的“本土价值观”对其进行精神文化的过滤。牛仔裤、麦当劳一旦为非西方世界的人们所接受,它们似乎也就与美国的价值观和文化精神失去了联系,该现象

表明()A.发展中国家面临机遇与挑战B.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依然存在C.世界的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D.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并存【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非西方世界的人们通常在接受两方物质文化的同时,会用自己的‘本土价值观”对其进行精神

文化的过滤’可以看出经济全球化使各种文化之间相互交流,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使得外来文化会被“本土价值观”过滤,这即体现的是文化的多样性,D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的是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并存,没有体现发展中国家面临机遇与挑战,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的的是经济全球化与文

化多样性并存,没有体现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排除B项;材料主要体现的的是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并存,没有体现多极化,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计52分。17.行政区划是国家为分级管理而对地方的划分。自先秦至隋代,中国行政区划制度曾进行过多次改

革。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春秋时代,郡县制开始荫芽。楚、秦、晋等国出现了县,最初设在边地,带有边防性质。郡的出现比县稍晚,也多在边地。到战国时代,在边地的郡下分设若干县,产生了郡县两级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封国,将郡县制推向全国。郡县制为汉代沿用。汉武帝分境内为十三刺史部,简

称“十三部”或“十三州”。这时的州还只是一种监察区,各州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巡查郡县吏治。到东汉时,刺史已有固定治所,并掌握了地方行政权,对所部郡县官吏实行管理,州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州郡县三级制历两晋南北朝不变。——摘编自薛明扬主编《中国

传统文化概论》等材料二隋初沿用州郡县三级制。但南北朝以来,行政区划变化纷繁,反映出地方分权的特点。开皇三年(583),兵部尚书杨尚希上表说:“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国家则不

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才。”隋文帝采用此建议,罢去郡一级,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了一些州县,清除了过去层次、机构过多的弊端,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以前中国行政区划制度的演变。(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隋文帝行政区划制度改革的原因及措施。(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隋行政区划制度改革共同的积极作用。【答

案】(1)演变:周朝实行分封制;战国时在边地出现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在边地设置郡县);秦统--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东汉至南北朝实行州郡县制。(2)原因:地方出现分权倾向;机构设置混乱(郡县过多)。措施:改州郡县制为州县制;合并

州县。(3)积极作用:有利于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巩固国家统一;提高了行政效率(减少了管理层次);确立了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基本模式。【解析】【详解】(1)演变:根据所学可得出周朝实行分封制;根据

“春秋时代,郡县制开始荫芽。……到战国时代,在边地的郡下分设若干县”可得出战国时在边地出现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在边地设置郡县);根据“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封国,将郡县制推向全国。”得出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根据“郡县制为汉代沿用”并结合所学得出汉初实行郡

国并行制;根据“到东汉时,刺史已有固定治所,……州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州郡县三级制历两晋南北朝不变。”可得出东汉至南北朝实行州郡县制。(2)原因:根据“但南北朝以来,行政区划变化纷繁,反映出地方分权的特点。”得出地方出现分权倾向;根据“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了一些州县,清除了过去层次

、机构过多的弊端”得出机构设置混乱(郡县过多)。措施:根据“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了一些州县,清除了过去层次、机构过多的弊端”得出改州郡县制为州县制、合并州县。(3)积极作用:根据“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并结合所学可从有利于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提高行政效率、确立行政区

划模式等角度概括。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7世纪,华商加强在东南亚的贸易后,每年数次雇用信使将资金运送到中国。在移民的早期阶段,这种汇款方式或多或少是随着机会的出现而发展的。这些信使大都是第一代移民,与汇款人有亲属或地缘关系。明清时期的“禁海令”意味着充当移民

都是死罪,航行途中也会遇到许多危险,从汇款到收到回执往往需要几个月甚至两三年的时间。这些汇款及附带的书信是海外华人连接家庭与侨乡的重要纽带。这种联系既体现在人员、商品的跨境流动,也体现在对“华人身份认同”的保持上。材料二

1860年《北京条约》使华工出国合法化,加剧了中国移民的增长速度,经营侨汇的批局业务得到了发展。批局利用邮船或内河轮船上的网络,几乎可以到达中国所有的城市和县城,还以多种方式从他们与银行的关系中获益,从而确保汇款的安全。19世纪,大量的侨汇被用于重建厦门、汕头等

东南侨乡城市,促成了东南部资本主义的诞生。到了20世纪,特别在电信开始后,侨汇时间缩短至一周到十天。日本全面侵华初期,华侨通过侨汇渠道把来自海外的大量捐款和各类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到中国国内,在他们的信封上印上了呼吁联合抵制日本的口号。1949年

后,汇款继续在中国经济和社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摘编自班国瑞、刘宏《亲爱的中国——移民书信与侨汇(1820-1980)》(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早期华侨汇款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侨汇业务发展的原因。(3)根据材料,简述侨汇在推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

积极作用。【答案】(1)特点:根植于血缘和地域;汇款方式相当随机;缺乏专业机构;风险大,周期长。(2)原因:华工出国合法化,华侨数量剧增;蒸汽航运和电信加快了汇款速度;现代金融机构助力批局开展业务;全民族抗战的推

动。(3)积极作用:加快侨乡经济发展;促进了中国社会和经济的现代化;弘扬了爱乡爱国的家国情怀;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认同感。【解析】【小问1详解】特点:根据“与汇款人有亲属或地缘关系”得出根植于血缘和地域;缺乏专业机构;根据“航行途中也会遇到许

多危险,从汇款到收到回执往往需要几个月甚至两三年的时间”得出汇款方式相当随机;风险大,周期长。【小问2详解】意义:根据“华工出国合法化,加剧了中国移民的增长速度”得出华工出国合法化,华侨数量剧增;根据“利用邮船或内河轮船上的网络”得出蒸汽航运

和电信加快了汇款速度;根据“经营侨汇的批局业务得到了发展”“与银行的关系中获益,从而确保汇款的安全”,概括得出现代金融机构助力批局开展业务;根据“日本全面侵华初期,华侨通过侨汇渠道把来自海外的大量捐款和各类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到中国国内,在他们

的信封上印上了呼吁联合抵制日本的口号”可知全民族抗战的推动。【小问3详解】积极作用:根据“这些汇款及附带的书信是海外华人连接家庭与侨乡的重要纽带”得出快侨乡经济发展;根据“促成了东南部资本主义的诞生”得出促进了中国社会和经济的现代化;根据“华侨通过侨汇渠道把来自海外的大量捐款和各类物资源源不断地送

到中国国内,在他们的信封上印上了呼吁联合抵制日本的口号”得出弘扬了爱乡爱国的家国情怀;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认同感。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关于近代工厂制度的影响观点一18世纪晚期,(英国)工厂制度出现了,到19世纪

中叶,所有的棉布都已经在工厂中生产。生产的集中使规模空前的工人在一起从事专业化的工作。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变成产业工人观点二工厂制度导致了有产者阶层的产生,有产者阶层付出资本购买工人买不起的机器设备。而产业工人靠出卖劳动力获得微薄的薪金,依靠他们的雇主生活——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等《

新全球史》材料二生产资本,或与资本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只能有两种形式:工场手工业或大工业。在前一种情况下,占统治地位的是分工;在后一种情况下,占统治地位的是劳动力的结合(具有相同的劳动方式)和科学力量的应用。在

这里,劳动力的结合和所谓劳动的共同精神都转移到机器等上面去了。——摘编自马克思《资本论》(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种观点的侧重点,并就近代工厂制度对工人阶级的影响谈谈你的看法。(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

知识,运用唯物史观简述近代工厂制度建立的历史意义。【答案】(1)侧重点:观点一侧重于工厂制度对生产力的影响;观点二侧重于工厂制度对阶级关系的影响。看法:应该辩证地、一分为二地看待。积极影响:工厂制度增进了专业化生产;为工人提供了

就业机会。消极影响:使工人被残酷剥削,成为只能依附于资产阶级的存在。(2)意义:工厂制度是生产力发展在生产关系变革方面的体现;工厂制度的建立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人类社会进人工业化时代;促进了人口从农村集中

到城市,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加速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的进程,客观上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18世纪晚期,(英国)工厂制度出现了,到19世纪中叶,所有的棉布都已经在工厂中生产。

”强调的是工厂制度对生产力的影响;根据材料“工厂制度导致了有产者阶层的产生,有产者阶层付出资本购买工人买不起的机器设备。而产业工人靠出卖劳动力获得微薄的薪金,依靠他们的雇主生活”可知强调的是共产制度对阶级关系的影响。通过两种观点可知分析问题要辩证地、一分为二地看待。其积极影响有

工厂制度增进了专业化生产;为工人提供了就业机会。消极影响有使工人被残酷剥削,成为只能依附于资产阶级的存在。(2)根据材料“占统治地位的是分工;在后一种情况下,占统治地位的是劳动力的结合(具有相同的劳动方式)和科学力量的应用。劳动力

的结合和所谓劳动的共同精神都转移到机器等上面去了”可知工厂制度是生产力发展在生产关系变革方面的体现;工厂制度的建立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人类社会进人工业化时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了人口从农村集中到城市,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加速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

两大对立阶级的进程,客观上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任务。材料冷战阶段分期重要史实第一阶段冷战的开始雅尔塔体系确立、凯南的“八千字”电报、杜鲁门主义、新中国诞生第二阶段冷战的扩展华约组织建立、中苏友好合作、朝鲜战争第三阶段冷

战中的缓和西欧和日本的发展、中美关系的解冻与正常化第四阶段冷战再现中国对外开放并采取独立自主外交、美苏进入新一轮军备竞赛第五阶段冷战的结束核裁军谈判取得重大进展、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依据刘金质《冷战史》整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所给材料的整体或局部提取3条相互关联的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

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答案】评分标准如下:①提取三条或以上信息②主题(围绕信息,确立主题)主题示例从整体上看:冷战的发生发展推动世界格局的演变;或冷战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特征;

美苏冷战的特征是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并存(缓和与紧张并存)。从局部上看:新中国外交在冷战过程中逐渐成熟(维护国家利益);或多极化趋势在冷战后期逐渐出现。③阐释:结合所提取信息,围绕主题,言之有理即可给分。④结论:根据主题,总结相关阐释,得出启示。(不得与主题雷

同)【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中美苏三个国家的关系可知,冷战的发生发展推动世界格局的演变。根据所学知识,的可以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中苏关系以及20世纪七十年代中美关系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冷战的发展推动世界格局的演变。获得更多资源请

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

envi的店铺
envi的店铺
欢迎来到我的店铺
  • 文档 139324
  • 被下载 7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