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练案12.docx,共(4)页,27.796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cd8e0456e8534bda74a112499a59059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练案12群文通练仁宣致治(用时:40分钟分值:40分)[主题导语]仁宣致治又称“仁宣之治”“仁宣盛世”,是明成祖朱棣的儿子明仁宗朱高炽、孙子明宣宗朱瞻基所采取的一系列仁政,使得国家出现盛世的局面,为明初“三大盛世”之一。明仁宗、明宣宗两朝,都重用能臣“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广开
言路,仁政爱民,严格选官,慎用刑律。二人在位期间,政治清明,法纪严明;经济发展,仓廪充实;百姓安居,社会稳定,蔚然有清平之象。可惜明仁宗仅在位10个月,明宣宗仅在位10年,“仁宣盛世”虽然仅有11年,却堪比“文景之治”“贞观之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20分)成祖永乐二十二
年八月,皇太子即皇帝位,大赦天下。以左春坊大学士杨士奇为礼部右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士奇入谢新命毕,闻惜薪司奏准岁例,赋北京、山东枣八十万斤,为宫禁香炭之用,将复入奏。时蹇义、夏原吉奏事未退,上见士奇,顾义等曰:“新华
盖学士来奏事,必有理,试共听之。”士奇因言:“今闻惜薪司传旨,赋枣八十万斤,得无..过多?虽系岁例,然诏书所减除者,皆岁例也。”上喜,即命减其半。复语义等曰:“卿三人朕所倚,宜尽言,匡朕不逮。”以灵璧县丞田诚为州判官,仍佐灵璧县事。诚居官廉能,抚字九年,考满..,父老诣阙留之,遂有是
命。以太常寺卿周讷为交趾升华府知府。讷永乐中为祠祭司郎中请封禅太宗不听后以方宾荐入太常上曰谀佞之人宜置远徼不可以玷朝行遂有是命命翰林..院.严考岁贡生。上谕杨士奇曰:“百姓不蒙福者,由守令匪人;守令匪人,由学校失教;自今宜严试之。五经四书义,不在文辞之工拙,但取其明理者。或
人材难得,即数百人中得一人亦可。盖取之严,则不学者不敢萌侥幸之望。”罢海子、西湖巡视官。上谓蹇义曰:“朕之心,苟可推以利民,虽府库之储不吝,况山泽之利哉!”命户部,被灾田土,分遣人驰谕各郡县,停免催征粮税。仁宗洪熙元年二月,舞阳、清河、睢宁民饥,命发本县仓粟赈之。五月
,谕吏部慎选御史,以清风纪,咨访可任都御史以闻。上曰:“都御史...,十三道之表,都御史廉,御史虽不才,亦知畏惮。今不才者无复畏惮矣。”每边将陛辞辄戒曰:“民力罢矣,毋贪功。脱扰塞下,驱之而已。”在位仅十月,而百政具举云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仁宣致治》,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讷永乐中为祠祭司/郎中请封禅/太宗不听/后以方宾荐入太常/上曰/谀佞之人宜置远徼不可/以玷朝行/遂有是命/B.讷永乐中为祠祭司郎中/请封禅/太宗不听/后以方宾荐入太常
/上曰/谀佞之人/宜置远徼/不可以玷朝行/遂有是命/C.讷永乐中为祠祭司郎中/请封禅/太宗不听后/以方宾荐入太常/上曰/谀佞之人/宜置远/徼不可以玷朝行/遂有是命/D.讷永乐中为祠祭司/郎中请封禅/太宗不
听/后以方宾荐入太常/上曰/谀佞之人/宜置远徼不可/以玷朝行/遂有是命/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得无过多”的“得无”指莫非,与《岳阳楼记》中“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得无”相同
。B.考满,朝廷对任职到一定期限的官员进行政绩考核,三年一考,三考为满。C.翰林院,唐代初置,各朝职能略有不同,明朝有协助礼部考核贡生的职能。D.都御史,明朝都察院长官,主要职责为纠劾百司,辨明冤枉,提督
各道御史。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杨士奇听闻惜薪司传旨向地方征收八十万斤枣树,认为征收数量过多,立即请求依岁例减除;仁宗欣然纳谏,下令减收一半。B.仁宗注重官员的品行。田诚清廉能干,尽心安抚体恤百姓,因而获得提拔重用;奉
承谄媚的周讷则被贬到偏远地方任职。C.仁宗仁爱恤民,推行一系列利民措施:罢免海子、西湖的巡视官,中止征收受灾地方的各种赋税,开放本地官仓赈济灾民。D.仁宗重视官吏风纪。在他看来,都御史的人选至关重要,因为他
是御史的表率,都御史廉洁,御史即使无才也会畏惧。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复语义等曰:“卿三人朕所倚,宜尽言,匡朕不逮。”译文:(2)民力罢矣,毋贪功。脱扰塞下,驱之而已。译文:5.明仁宗告诫杨士奇要严格加强对“岁贡生”考核选拔的原因和目的各是
什么?他认为从贡生中选拔守令的依据是什么?请简要概括。(3分)答: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20分)文本一宣德三年二月,上御文华殿,谕侍臣曰:“治民有本末,制田里,设学校,本也。不幸而有愚顽者,然后刑之。然观肉刑,则过于惨。”侍臣曰:“古人用肉刑,则人人自
爱而重犯法。至汉文帝除之,自是人轻冒法。”上曰:“古人教民之道周备,故犯法者少,后世教民之道不至,故犯法者多,未必系肉刑之存否。隋唐以后,以笞、杖、徒、流、死为五刑,亦良法也。汉文除肉刑,唐太宗观《明堂针灸图》,禁鞭背,皆后世仁政。汉、唐享国长久,有以哉!”六月,谕朝臣:“贪浊奈
何?”杨士奇对曰:“贪风始永乐末,今更甚。”上问:“何如?”对曰:“太宗..自十五六年,数疾不视朝,扈从之臣,请托贿赂,公行无忌。”杨荣曰:“当是时,惟方宾有贪名。”上即顾荣问:“今日贪者谁甚?”对曰:“莫甚刘观
。”士奇曰:“风宪所以肃百僚。宪长如此,则不肖御史皆效之。御史奉巡四方,则不肖有司皆效之。”上叹息曰:“除恶务本,顾观去,谁代观者?”士奇曰:“通政使顾佐廉公有威。”荣曰:“佐为京尹,能禁防下吏,政清弊革。”上喜曰:“顾佐乃能如是!”阅数月,乃命观巡阅河道,而以佐代
之,寻下观狱。四年秋七月,户部上户口登耗之数,上曰:“隋文帝户口繁殖,自汉以来,皆莫能及。议者以当时必有良法,享国不永,故无传焉。此未必然。夫法存乎人理财国之大务汉唐初政立法未尝不善而子孙力役繁兴费用无度天下不能不凋弊隋文克勤
克俭,足致富庶,岂徒以其法哉?大抵人君恭俭,则生齿日繁,财赋自然充足。”五年春正月,吏部..奏选辟。上曰:“省辟,安民之道。唐虞建官惟百,夏商官倍,秦汉以下,设官益多,何也?”侍臣对曰:“时不同也。”上曰:“唐虞三代..,事简民淳,不可比拟。唐太宗定内外官七百三十员,去古未远,亦
可为法。”侍臣对曰:“然必君心清,则事简;事简,则官可省;官省,则民安矣。若政务庞杂,小人幸进,则冗食者多。”上嘉纳之。(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仁宣致治》,有删改)文本二赞曰..:即位以后,吏称其职,政得其平,纲纪修明,仓庾充羡,闾阎乐业。盖明兴至是历年六十,民气渐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
(节选自《明史·本纪九》,有删改)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夫法存乎人理财/国之大务/汉唐初政立/法未尝不善/而子孙力役/繁兴费/用无度/天下不能不凋弊/B.夫法存乎人理/财/国之大务/汉唐初政立/法未尝不善/而子孙力役/繁兴费/用无度/天下
不能不凋弊/C.夫法存乎人/理财/国之大务/汉唐初政/立法未尝不善/而子孙力役繁兴/费用无度/天下不能不凋弊/D.夫法存乎人理/财/国之大务/汉唐初政/立法未尝不善/而子孙力役繁兴/费用无度/天下不能不凋弊/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宗,中国古代帝王
常见庙号,封建王朝第二代帝王的庙号多为“太宗”,如唐太宗、宋太宗。文中指明太宗永乐帝。B.吏部,古代主管官员的官署。隋唐、五代时被列为尚书省六部之首,长官称为吏部尚书,掌管天下文武官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C.三代,中国历史上夏、商、周
三个朝代的合称,也指祖、父、子三代或曾祖、祖、父三代。文中指前者。D.赞曰,史书的一种体裁,用以阐发作者或注家对人物、事件的评论,多置于篇末。如《汉书》《后汉书》篇末的“赞”。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宣宗认为,肉刑虽然可以让人敬畏法律,但是过于凄惨
,所以汉文帝、唐太宗等明君都主张废除肉刑,推行仁政。B.太宗末年,一些官员公开行贿受贿,贪腐之风开始盛行。宣宗认为除恶一定要从根本上解决,于是决定罢免当时的大贪官刘观。C.宣宗认为,精简授官,可使百姓安宁。侍臣认为君王内心清净,就可简约政事,精简官员。皇上赞许并采纳了
侍臣的意见。D.宣宗即位以后,官吏称职,政治稳定,法度修明,仓库充实有余,百姓安居乐业。史官将这一时期和他父亲仁宗所在时期合称为“仁宣之治”。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后世教民之道不至,故犯法者多,未必系肉刑之存否。译
文:(2)阅数月,乃命观巡阅河道,而以佐代之,寻下观狱。译文:10.文本二中说宣宗时期“蒸然有治平之象矣”,请根据文本一概括出现这种气象的原因。(3分)答: